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 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有大量专家研究支持,其实际应用成效也十分显著。它常被用于治疗饮食失调、忧郁症(Depression)以及焦虑症等。部分医生会建议轻度或中度忧郁症患者先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其疗效甚至比抗忧郁药物更佳。《Hello健康》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认知行为治疗,并与传统心理治疗进行比较。
认知行为治疗见效快速,疗效显著
传统心理治疗多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主,透过回溯过去并层层探索问题根源,重点在检视与反思过往。但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长期、反覆的会谈,过程耗时且费用较高。
尽管患者最终可能放下心理防卫、提升自我觉察(awareness),但若背后的情绪动力未被处理,问题本身未必得到解决。
相较之下,认知行为治疗(CBT)较少着重于反省过去,而是聚焦当下,通过调整想法与信念来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因疗程较短、应用范围广,CBT 已成为近代相当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的3大核心理念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说明,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概念可归纳为以下3点:
-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源自于错误或负面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困扰,可能与过去养成的负面行为模式有关。
- 透过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并逐步让生活回归正轨。
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任何困扰或问题,往往源自人们对事件所赋予的意义。虽然过去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想法是可以调整的。然而,人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觉察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从而改善认知扭曲,并逐步转变思考模式。
常见的认知行为治疗作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教导患者理解: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但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通过改变对事情的解读方式,人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处境。
举例来说,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表或能力抱持负面想法,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负面思维模式,甚至开始逃避工作或上学,减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师通常会先进行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协助患者找出导致缺乏自信的关键因素,并加以分析。虽然这一步骤对患者而言不容易,但一旦他们能够觉察到自己背后的信念,治疗师就能进一步协助改变这些行为或信念,并教导应对技巧。
例如,对于有药物成瘾的患者,治疗师不会直接要求对方立即戒除,而是透过一些技巧,让患者模拟可能会复发的情境,从而学习避免或预防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
50 多年前,心理医师便已开始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来治疗忧郁症。然而,CBT 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从各类心理疾病到日常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走出伤痛等不同层面的困难,都能发挥功效。
常见可透过 CBT 改善的疾病或症状包括:恐慌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广泛性焦虑症、失眠(Insomnia)、各种恐惧症、儿童忧郁症、物质成瘾(如毒品)、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饮食失调等。甚至夫妻间的争吵或一般情绪困扰,也能藉由 CBT 获得改善,从而避免压力进一步恶化为更严重的问题。
4种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英国认知行为治疗协会(BABCP)的说明,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体的情绪与行为模型上。其治疗方式多元,甚至能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治疗。以下为你介绍4种常见的认知行为治疗类型:
-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目标在于辨识并改变患者的不理性信念,透过持续挑战这些信念,协助患者意识问题并逐步修正想法。
-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着重于辨别与修正不正确或扭曲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及行为。
- 多重模式治疗(Multimodal Therapy):一种综合性治疗模式,考量到不同个体所面对的不同状况,透过七个层面来解释人格并加以治疗,包括:行为(Behavior)、情感反应(Affective Processes)、感觉(Sensation)、形象(Images)、认知(Cognition)、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及药物/生理效应(Drug/Biological Function),简称 BASIC I.D.。
- 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主要针对人的思维模式,结合情绪调控及正念冥想(活在当下)的概念,协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尤其常用于自杀防治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