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人文化中,储蓄与节俭被视为美德。然而,如果家中堆满已无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旧书、旧衣、旧包、旧电器,甚至还会在外收集他人视为垃圾的东西,这就可能是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又称储物症)的警讯。
那么,囤积症与单纯的收藏有何不同?囤积症的医学定义是什么?当身边的亲友深陷囤积困扰时,我们又能如何提供合适的支持与协助?《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一一解答。
囤积与收藏的差异
囤积症患者往往会收集在他人眼中无用或价值不高的物品,并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堆放在家中,长期下来不仅占据大量生活空间,也可能影响家人和他人的日常生活。
常见被囤积的物品包括:
- 旧报纸与杂志
- 衣物、鞋子或包袋
- 账单、收据、传单与信件
- 损坏或过时的电器用品
- 塑胶袋和纸箱
- 家庭用品
- 动物(如猫、狗等,数量往往过多)
- 已过期或不宜食用的食物
- 电电子档案与邮件
相对而言,喜爱收藏的人通常会把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方便取用。以收集报章杂志为例,收藏者可能会将喜欢的文章剪下并分类整理在剪贴簿中;而囤积症患者则会将整叠报纸囤积在家中,既难以快速找到想阅读的内容,也可能因此造成与家人或同住者的困扰。
囤积症的定义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 2013 年出版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已将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单独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并归纳出以下诊断特点:
- 患者持续难以丢弃物品,即便这些物品已无实际价值,甚至在他人眼中是废弃物,患者仍强烈想要保留。
- 囤积行为源自患者主观上认为这些物品“需要被保留”,一旦丢弃就会引发显著的不安或痛苦。
- 囤积导致居住空间凌乱不堪,生活动线受阻,影响日常生活品质;往往需要第三方(如家人或清理团队)介入才能清空空间。
- 囤囤积习惯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工作及其他生活功能。
- 囤积行为不能以其他生理疾病(如脑血管疾病)来解释。
- 囤积行为也不是其他精神疾病(如思觉失调症)的症状所致。
由此可见,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已将囤积症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进行讨论,也显示社会对这一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DSM-5 亦建议,将“过度收购”(Excessive Acquisition)作为囤积症的诊断指标之一,即使家中已无足够空间、物品实际上也无用途,患者仍会持续购买与收集。
囤积症如何应对?7个方法帮助亲友走出囤积困扰
1. 教育自己
对旁人而言,囤积行为往往难以理解。但若真心希望给予协助,先调整自己的观念,比起直接要求患者改变,更可能产生效果。您可以透过阅读相关书籍、浏览专业网站,或向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请教,来增加对囤积症的认识。当我们了解囤积行为背后可能包含的恐惧、焦虑与孤独,就更能以同理心去支持患者。
2. 先别急着清空囤积物
大约有5%的人口受囤积症困扰,但其中只有约15%的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囤积习惯是“有问题”的。因此,若家人或朋友急于用强硬的方式将杂物清理干净,不仅容易破坏彼此关系,也可能让患者因失去心爱物品而深受打击。这样的做法无法真正解决潜在的问题,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与抗拒。
3. 避免强化囤积行为
囤积习惯无法立即戒除,但我们也不必在无意中“火上加油”。例如,如果您的家人已有囤积衣物的习惯,那么在她生日时,就不适合再送衣服作为礼物。避免增加物品数量,能帮助患者逐步减少囤积的压力。
4. 珍惜每一个小进步
陪伴亲友面对囤积症需要非常大的耐心,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有多年的囤积习惯,更有多年的杂物要清理。也许这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工夫才能完全整理干净。若是亲友无法从这个冗长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的进步,他们也很容易放弃。所以就算是丢了一只破碗,或是忍住不花钱乱买东西,都非常值得庆祝与鼓励,千万别吝于赞美。
5. 寻求居家清洁服务
陪伴亲友面对囤积症,需要极大的耐心。囤积习惯往往累积多年,杂物的清理也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如果患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进展,很容易失去动力并放弃。因此,即使只是丢掉一个破碗,或是克制自己没有多买一件不需要的物品,都值得肯定与鼓励。别吝于赞美,这些小小的进步正是改变的重要基础。
6. 让患者亲自决定丢弃
协助亲友为囤积物品分类整理固然有帮助,但若直接替他们清理干净,却未必真正有益。我们无法强迫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患者最终仍需学习独立做出决定,否则囤积的情况很可能再次出现。

7. 寻求专业帮助
要邀请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或收纳专家介入,对患者来说可能相当不容易,因为这代表他们必须正视囤积已对生活造成影响,并承认需要协助。但其实找到合适的资源并不容易,因此千万不要强迫患者接受特定疗程,而是应当陪伴他们,一起选择最安心、最适合的方式来获得支持。
在新加坡,囤积症其实并不罕见。根据社区组织与心理健康机构的观察,部分年长居民,尤其是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长辈,往往因担心“以后会用到”而不舍得丢弃任何物品;而年轻一代则更倾向于“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形成观念上的差异。无论亲友是否准备好开始清理过程,真诚的关心与理解,往往才是改变的第一步。
若您或亲友受到囤积问题困扰,可以寻求以下协助:
-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提供精神健康评估与治疗
- 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SAMH):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援服务
- 家庭服务中心(FSCs):可协助转介专业资源
- 市镇理事会(Town Councils):在囤积严重影响邻里环境时,能协调相关单位介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