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类别涵盖父母最关心的各类育儿议题,从宝宝照护到青少年成长,依不同阶段如“0-1 岁婴儿期"、"5岁学龄前期”、“6~12 岁儿童期”以及“青少年时期”提供实用资讯。同时也包含儿童健康相关知识,协助爸妈从容应对育儿挑战,聪明陪伴孩子在各阶段健康成长、不再手忙脚乱。

常识

亲子教育

几岁该验眼?3至7岁儿童视力标准与筛检重点一次看懂

“我的孩子这么小,需要做视力检查吗?”“我们夫妻都没有近视,孩子的视力应该没问题吧?”这些都是家长常有的想法。事实上,及早进行儿童视力检查,才能确保孩子的眼睛健康发育,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以弱视为例,每一百名儿童中约有五名会受到影响,比例并不低。弱视的黄金治疗期在6岁以前,若未能在这段时间内发现并治疗,孩子可能终身视力受限,难以完全恢复。 《Hello医师》将为您介绍儿童视力检查的适合年龄、主要检查项目,以及家长在带孩子验眼前应注意的事项,帮助孩子从小拥有健康清晰的视力。 儿童几岁该进行视力检查? 儿童在2岁时视力约为成人的20%,到了3岁左右,视力会迅速发育至约80%,并在7岁左右大致发育完成。换句话说,3岁是孩子首次进行视力检查的理想年龄。 在这个阶段,若孩子存在弱视、斜视或散光等问题,通常都能通过检查被发现。同时,3岁的孩子已具备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在医生或验光师的引导下配合完成视力表测试。通过游戏化或鼓励的方式,也能让孩子保持专注与稳定的坐姿。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满3岁后安排第一次视力检查,为孩子的视觉发育建立健康基础。 儿童视力检查3大项目 儿童视力检查通常包含以下3项主要评估内容: 视力(Visual Acuity):视力指眼睛看清楚物体细节的能力。光线从物体进入眼球后,会经过角膜、水晶体、视网膜与视神经,最终由大脑形成影像。常见的检查工具包括C字表或E字表,用于评估儿童辨识不同方向符号的能力。 屈光度(Refractive Error):屈光度是指光线在眼球内聚焦的位置。若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为近视;若落在视网膜后方,为远视;若无法聚焦成单一点,则为散光。眼科医生会使用电脑验光机或检影仪来测量度数,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进一步矫正。 眼位(Eye Alignment):眼位指双眼在注视同一目标时的相对位置。若双眼能同时注视同一点,表示眼位正常;但若孩子看东西时出现偏头、眯眼或一眼偏斜的情况,可能有斜视(眼位不正),应尽早让眼科医生进一步评估。 什么是NTU立体图检查? 除了上述3项视力检查外,眼科医生有时也会安排NTU立体图检查(NTU Stereo Test),这项测试也是幼儿园及小学视力筛检中常见的基本项目之一。 NTU立体图由台大眼科团队研发,透过让儿童配戴红绿或红蓝立体眼镜,观看由随机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如方形、三角形),以评估孩子的立体视觉功能。测试时,若儿童能连续正确辨认图形五次,即代表通过;若未通过,则需安排进一步追踪,以确认是否存在斜视或弱视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辨认立体图时可能会有困难。此外,眼镜的品质、图形角度与观看距离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测试结果。若孩子第一次未通过,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需依照医生的指示安排复检或追踪检查即可。 3至7岁儿童的视力标准 儿童的视力会随着年龄逐渐发育完善。以下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平均视力参考标准(以小数表示): 3岁: 0.4(约相当于视力表上的6/15) 4岁:0.6(约6/10) 5岁:0.8(约6/7.5) 6岁:1.0(约6/6) 7岁以上:1.0(视力发育基本完成) 若孩子双眼视力差距超过视力表两行以上,就应安排追踪检查。例如,5岁的儿童若一眼视力为0.9、另一眼为0.7,就需由眼科医生或视光师进一步评估,以排除弱视或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问题。 为什么儿童视力检查前需要使用短效散瞳剂? 多数眼科医生在为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前,通常会建议先使用短效散瞳剂(例如Tropicamide,商品名:每瞳令-明点眼液),并在点药后等待约30分钟再进行检查。 这是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非常强。若孩子在检查前几天频繁近距离观看电子产品,睫状肌可能因过度用力而出现假性近视。若未使用散瞳剂放松调节,医生在测量度数时可能会误判,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若已安排使用散瞳剂的视力检查,建议家长可在检查前几天先让孩子练习点无防腐剂、无药性的人工泪液,帮助他们适应点眼的感觉。这样能减少孩子在检查当天的恐惧或抗拒,避免点药失败,也能让整个检查过程更顺利、轻松。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亲子教育分类

更多 亲子教育 相关文章

常见疾病症状

孩子突然呕吐?先别慌,这样做最安全!

小朋友偶尔出现恶心或呕吐的情况十分常见,多数时候症状较轻,并不代表严重疾病。然而,家长仍应保持警觉,持续观察孩子的状况与变化,以防症状恶化或出现脱水等并发症。 脱水的迹象 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因呕吐而出现脱水(dehydration),且身体无法长时间承受缺水状态。家长应特别留意以下脱水的常见征兆:孩子显得疲倦或嗜睡、烦躁不安或哭闹、哭泣时几乎没有泪水、皮肤或手脚发凉、眼窝凹陷、排尿次数减少、尿液颜色变深等。为了防止脱水,应持续鼓励孩子补充水分。即使孩子呕吐,仍有部分水分会被身体吸收。若白开水无法补充足够液体,可让孩子饮用:运动饮料或口服电解质补充液(Oral rehydration solution,ORS)。建议从少量、频繁饮用开始——例如每次几口水或几匙 ORS,若孩子能耐受,再逐渐增加饮用量。同时,请观察孩子是否有规律排尿。 恢复期饮食:从流质食物开始 当孩子停止呕吐数小时后,可逐步让他摄取除白开水以外的清淡流质食物。此阶段的目标是温和补充能量与营养,避免刺激胃部。建议提供以下类型的食物: 清汤类(如鸡汤或蔬菜汤) 稀释果汁(如苹果汁、梨汁等透明果汁) 电解质饮料或口服补液液(ORS) 这些流质食物容易消化、可补充电解质与水分,有助孩子逐渐恢复体力。应避免的食物有:固体食物(如米饭、面包、肉类)、高脂或油炸食品、含乳制品或过甜饮料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刺激肠胃,使症状复发或加重。若孩子持续能耐受流质,可在24小时后逐步恢复正常饮食。 关于药物使用:不建议自行使用止吐药 大多数儿童的呕吐属于轻微且暂时性的症状,多半由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肠胃炎)引起,通常不需要特别的药物治疗,只要休息与补充足够水分即可自然痊愈。不建议家长自行给孩子服用非处方止吐药(anti-vomiting medicine)。这些药物对病毒性呕吐无效,且可能造成副作用,例如嗜睡、血压下降或肠胃蠕动异常。因此,除非由医生处方并明确指示,家长切勿自行购买或给予止吐药。在孩子呕吐期间,最重要的处理方式是水分管理——确保他们能以少量多次的方式持续补充液体,以防止脱水与电解质失衡。 何时应带孩子就医 虽然大多数儿童呕吐的情况属轻微并可自行恢复,但若出现以下任何警示症状,应立即联系医生或前往最近的急诊部: 持续或剧烈呕吐 无法喝水或保留液体(喝什么都吐) 出现脱水迹象(尿少、无泪、嘴唇干裂、嗜睡) 精神状态异常或过度嗜睡 吐出绿色液体(可能为胆汁)或带血呕吐物 呕吐持续超过24小时(尤其是幼儿) 伴随严重或持续腹痛 孩子显得焦躁不安、反应迟钝或难以唤醒 若孩子的呕吐伴随剧烈头痛、颈部僵硬、皮肤出现异常疹子等。请立即拨打 995 求助救护车,送往医院急诊部接受紧急治疗。这些症状可能代表脑部感染或其他严重疾病,需要立刻处理。在孩子呕吐期间,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与身体状况。若您发现孩子的反应迟钝、神情异常,或直觉上觉得情况不对劲,请相信您的判断,尽快带孩子就诊。若孩子只是轻微呕吐、仍能进食、玩耍与活动,则多半属于轻度肠胃不适。此时只需让孩子多补充水分、充分休息,并持续观察症状变化。然而,若孩子呕吐频繁、出现虚弱无力或脱水迹象,则应尽早寻求医疗协助。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神经疾病

儿童中风:认识危险因素、早期征兆与治疗方式

提到中风(Stroke),多数人往往会联想到患有高血压(Hypertension)或年长者,而非婴儿或儿童。然而,事实是——中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层,包括新生儿、儿童与青少年。 虽然儿童中风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会对孩子的脑部发育、学习能力与身体机能造成长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儿童中风与成人中风的成因和症状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家长和照护者必须具备基本认知,才能及早发现与治疗。 以下内容将带您了解儿童中风的类型与常见原因、早期征兆与危险因素以及预防与治疗方式。 儿童中风的类型 在成年人中,约80%的中风属于缺血性中风,其余20%为出血性中风。但在儿童中,情况略有不同——约50%为缺血性中风,其余50%左右为出血性中风,出血性比例相对较高。 特别是一岁以下的婴儿,发生中风的风险更高。研究指出,围产期中风(Perinatal Stroke)——即发生在出生前后数周内的中风病例,占了儿童中风的大部分。其中约80–90%为缺血性中风,其余10–20%为出血性中风。 换言之,虽然儿童中风较为罕见,但婴幼儿阶段仍属高风险时期,家长与医疗人员应提高警觉,以利早期发现与治疗。 儿童中风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儿童中风的成因与成人有所不同。以下分别说明成人与儿童常见的危险因素,以及产前或产后中风的可能原因。 成人中风的常见危险因素:成人中风通常与慢性疾病及生活方式有关,包括高血压(Hypertension)、糖尿病(Diabetes)、高胆固醇(Hyperlipidaemia)心血管疾病(如心脏感染、心脏缺陷、心衰竭或心律不整)、肥胖或体重过重及缺乏运动或久坐生活方式。 儿童中风的危险因素:与成人不同,儿童中风多与先天性或血液相关疾病有关,常见因素包括先天性心脏疾病(Congenital Heart Defects)、镰刀型细胞贫血(Sickle Cell Disease)、脑部血管异常或狭窄、凝血功能异常或血栓性疾病、严重感染、头部外伤或脑伤及脱水。 产前与产后中风的可能原因:围产期中风(Perinatal Stroke)发生在出生前后几周内,确切原因仍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脱水(Dehydration)、感染(Infection)、血栓形成异常(Thrombophilia)及胎盘功能异常或血流受限。 儿童中风的征兆与症状 在儿童中,癫痫发作(Seizures)往往是中风最早出现的征兆之一,尤其当仅影响单侧手臂或腿部时,更需高度警觉。 与成人不同的是,成人中风常见的典型症状(如口齿不清、手脚无力或行走困难),在婴儿或幼儿身上并不容易察觉。由于新生儿尚未具备说话与行走能力,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表达身体不适或动作异常,因此诊断往往较具挑战性。 儿童中风的预防与治疗 儿童中风的治疗与预防策略与成人有所不同。在成人中,治疗缺血性中风(Ischaemic Stroke)时,常使用一种称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活化剂(tPA,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的抗血栓药物,可帮助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 然而,目前tPA 并不建议用于儿童,尤其是婴儿,因为其安全性与疗效仍需更多临床研究支持。医生通常会依据儿童的年龄、病因与病情,选择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儿童中风的治疗方向 早期诊断与干预:可帮助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改善后续神经功能恢复。 药物治疗:视情况使用抗凝血药、抗血小板药物或其他支持性药物。 物理与语言治疗(Rehabilitation):协助改善肢体协调、言语能力与学习表现。 治疗潜在疾病:如心脏疾病、血液异常或感染,以防止复发。 儿童中风的预防重点 由于儿童中风多属首次发作(Initial Stroke),难以完全预防,关键在于: 定期健康检查,尤其针对有先天性心脏病、血液疾病或家族中风史的儿童 及时处理感染与脱水情况 避免头部外伤与保持良好水分摄取 儿童中风与成人中风不同,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家长更早察觉异常,确保孩子获得更及时的诊断、更合适的治疗与更完善的复健照护。 Hello Health Group 仅供健康教育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学龄前重要阶段

宝宝语言发展阶段全解析:从牙牙学语到开口说话,家长须注意4大迟缓征兆

宝宝的语言发展是许多家长十分关注的重要成长指标。事实上,许多婴儿在1岁前 已能牙牙学语,发出“妈妈”或“爸爸”的声音;到了18个月大,通常可以说出约20个词语。从1岁到3岁,正是孩子语言能力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本文将带您了解3岁前宝宝语言发展的主要阶段,并分享4个语言发展迟缓的警讯,帮助家长更有信心地陪伴孩子开口说话,掌握成长关键期。 宝宝语言发展:学说话进程5阶段 1岁前:多数约9个月大的婴儿 已能发出 “妈妈” 等重复音或单字,但尚未理解其意义。接近 1 岁 时,宝宝会开始注意声音来源,并逐渐辨认常见物品的名称,例如“瓶子”、“球”等。 12~18个月:进入此阶段后,宝宝会模仿更多词语,能说出一至多个字,通常是具体事物的名称。他们也开始理解日常常听到的字词含义。家长可在此阶段鼓励宝宝练习短句,例如“要水”、“抱抱”,以帮助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19~24个月:约1岁半至2岁的幼儿,会以惊人的速度学习并记忆新词汇,并能将词语组合成简单句子,如“爸爸吃”、“要奶”等。此时他们也能辨认物品,并听懂简单的指令。 25~30个月:在此阶段,宝宝的词汇量可达200个字或以上,并能使用简短句子表达需求,例如“我要玩”、“不要睡”。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会明显提升。 31~36个月:当孩子接近3岁时,语言能力更趋成熟,不仅能辨认颜色、大小,也能区分“你”、“我”等人称代词,逐渐能更清楚地表达想法与情绪。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 每个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都有所不同,稍微比同龄人慢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若家长发现孩子在对声音或沟通反应方面有明显差异,建议及早进行专业评估与咨询。以下是可留意的几个警讯: 12个月前:很少使用手势沟通,例如指方向或挥手说再见。 18个月前:倾向以手势而非声音表达需求,在模仿声音或词语方面有困难。 2岁前:难以理解简单指令,如“拿球给我”,仅能模仿部分词语或行为,但无法清楚表达需求,可能反覆发出某些声音或词语,或出现异常声调(如尖锐或鼻音过重)。 2岁后:若家长听不懂2岁孩子超过一半或3岁孩子超过四分之一的说话内容,应提高警觉,一般来说,4岁以上的孩子,其语言表达应大致能被成人理解。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 宝宝语言发展迟缓的原因可能来自多个层面,常见包括以下2类: 口腔与协调问题:若大脑中负责言语控制的区域受影响,可能导致嘴唇、舌头及下颚协调困难,影响发音清晰度。此外,若孩子有口腔结构异常(如上颚、舌头或舌系带(Frenulum)过短等问题),也可能造成发音不顺或发声受限。 听力问题:部分孩子因先天性听力障碍或中耳感染,导致无法顺利模仿和理解语言,从而影响语言学习进度。若出现口吃(Stuttering)的情况,家长也不需过度担心,这可能是因为孩子的思维与语言理解发展速度快于表达能力,他们往往急于表达想法,却还在学习如何组织语言。 在孩子学说话的阶段,家长的陪伴与互动极为重要。建议家长: 多花时间与孩子说话,语气平稳柔和; 保持眼神交流与肢体互动; 让孩子有时间完成表达,避免频繁打断。 这些日常互动都是促进语言发展的有效方式。 若家长发现孩子有语言发展迟缓的征兆,建议尽早带孩子前往儿科或语言治疗门诊进行专业评估。早期发现、早期介入,能有效改善语言能力,降低未来在学习与沟通方面的困难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儿童期营养

什么是儿童贫血?爸妈必知的原因、症状与治疗

当孩子患有贫血时,面色可能会显得苍白。若没有及时留意,情况可能逐渐恶化,导致异常疲倦、食欲不振,甚至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在新加坡,儿童贫血也相当常见,其中多数与缺铁有关。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孩子的饮食与营养摄取。《Hello健康》向您说明为什么小孩会贫血、小孩贫血的症状、预防及治疗。 为什么小孩会贫血? 贫血(Anemia)指血液中的 红血球数量不足。红血球含有 血红素(Hemoglobin),其功能是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与器官。当红血球或血红素不足时,身体缺乏足够氧气,就会让人感到疲倦、虚弱或气力不足。 儿童常见的贫血原因 缺乏营养(尤其是铁质):饮食中铁质不足,无法生成足够的血红素。 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等。 慢性或特定疾病:长期炎症或其他健康问题影响造血功能。 青春期月经量过多:青春期女孩在生理期若出血量大,也可能引发贫血。 儿童贫血的常见症状 轻度贫血的孩子,外表上可能不容易察觉。但当红血球数量明显偏低、贫血情况加重时,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肤色苍白 烦躁不安或情绪不稳 容易疲倦、缺乏体力 食欲减退 舌头疼痛或不适 头晕、头痛 气喘或容易上气不接下气 若孩子出现以上情况,应尽快带去就医检查。 儿童贫血可能带来的问题 若贫血未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包括: 学习与专注力下降:容易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影响学习表现。 社交与沟通困难:因长期疲倦或情绪不稳,导致参与感降低。 铁质不足的额外风险:缺铁性贫血会使身体更容易吸收铅,增加健康负担。 心脏负荷加重: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衰竭。 如何预防儿童贫血? 多数儿童的贫血与缺铁或缺乏维生素有关。尤其是铁质摄取不足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贫血问题。家长可通过均衡饮食,帮助孩子补充足够营养: 铁质:鱼肉、鸡肉、牛肉、肝脏、蛋、豆类、燕麦、花生、葡萄干、羽衣甘蓝、菠菜、杏桃。 叶酸(Folic acid):水果、青豆、深色绿叶蔬菜、花生、面包、谷物或米饭。 维生素B12:肉、牛奶及奶制品(乳酪、优格)及豆浆。 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橘子、葡萄柚)、辣椒、番茄、花椰菜、黄梨、草莓及甜瓜。 儿童贫血的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1. 缺铁性贫血 通过调整饮食增加含铁食物的摄取 必要时补充铁剂 2. 失血导致的贫血 若与月经不调相关,医生可能会建议荷尔蒙疗法来改善情况 3. 维生素缺乏性贫血 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时,可透过营养补充品或饮食改善 若孩子无法从食物中吸收维生素B12,则需要注射维生素B12 4. 特殊疾病引起的贫血 例如镰刀型贫血(Sickle cell anemia) 治疗方式可能包括止痛药、抗生素、输血及叶酸补充剂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兒童成長

如何与孩子谈性?性教育4阶段指南,打破亲子禁忌

有研究显示,不少家庭从未与孩子谈论过性知识,更有多数父母避而不谈性行为相关议题。这反映出,家庭性教育在亲子沟通中仍常被视为敏感或难以启齿的话题。 调查也发现,父母更倾向于与女儿讨论性知识,较少与儿子进行相关对话。这可能源于传统观念中,父母普遍对女儿身体保护的意识较高,因此更愿意投入心力在这方面。 为了让孩子能及早建立身体自主权意识,并培养自我保护的能力,以下将根据不同年龄层,介绍适合的性教育沟通方式与内容,供家长参考。 性知识不用教,孩子长大就会自然懂吗?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许多父母会对性教育感到尴尬,不知如何开口。然而,为孩子建立正确的性知识与观念,是成长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环。千万不要以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懂,性教育应该从小逐步建立。 如果孩子没有在家庭中获得正确的引导,往往会自行上网寻找答案。但如今的社交媒体与网络资讯繁杂,其中不乏错误或不当的内容,孩子很容易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吸收错误的性知识。 因此,家长应扮演把关与引导的角色,依据孩子的发展阶段、需求与理解能力,提供合适的性教育资讯,帮助他们培养健康、正确的观念。 如何教育孩子正确的性观念?性教育 4 阶段指南 父母若能以坦然、开放的态度与孩子谈论性知识,不仅能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观念,也能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建立互信的亲子关系。 为了让性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与理解能力,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年龄分为4个阶段进行: 约 2–5 岁:建立身体自主意识与触摸界限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开始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感到好奇。家长在教育时,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理解“界限”的概念。 哪些触摸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越界的? 要让孩子明白:不应触摸他人的生殖器,也不应允许他人触摸自己的生殖器。 家长可透过游戏或肢体示范(例如轻轻搔痒)来举例,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身体界限,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侵犯 此外,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可能会好奇 “宝宝是如何出生的”。 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可以用简明方式解释受孕与生产,例如“成人男女分别有精子和卵子,结合后才会孕育宝宝”。 解释的深浅可依孩子的理解能力调整,最好能搭配 儿童绘本或科普读物,让他们更容易接受与理解。 约 6–8 岁:如何看待媒体上的色情资讯 孩子在学习使用电视或电脑时,可能会意外接触到与性或情色相关的广告或内容。若他们提出疑问,父母应以冷静、坦然的态度回应。 可以告诉孩子,这类资讯属于成人行为的范畴,是成年人之间的互动,并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阶段。 父母不应把这些内容当成“负面”而避而不谈,而是要提供适当的解释,让孩子不会因好奇而自行寻找可能错误的资讯。 同时,家长也可以提前向孩子介绍青春期会出现的身体变化。 建议透过图画书或儿童科普读物,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身体发育过程。 这样能让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前,已有正确且健康的性知识基础。 约 9–12 岁:性别议题与安全性行为的教育 在孩子进入高年级阶段时,父母可以逐步引导他们认识性别相关议题,例如: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平等与歧视 如何尊重不同性别身份的人 家长可借助新闻报道、杂志内容,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作为对话的切入点,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当孩子接近11岁左右,建议父母适时开始谈论安全性行为的基本概念。虽然这可能让家长觉得话题过早,但研究显示,青少年若能及早了解相关风险,往往会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在沟通过程中,父母可以: 解释不同的避孕方式及其作用 强调性行为的风险与自我保护的重要性 提供科学、正确的性知识,避免孩子从不可靠的网络或同侪中获取错误资讯 青少年时期:引导孩子谈论性的困惑 如果父母在孩子年幼时,就已经开始以自然、正确的方式谈论基础性知识与安全性行为,那么当孩子进入青少年阶段时,他们会更愿意与父母继续讨论相关话题。 在青少年时期,父母应保持开放与尊重的态度,引导孩子表达他们对性的疑问或困惑: 若孩子一开始不愿开口,父母可以适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帮助他们感到更安心,也更愿意交流 在对话中,务必以倾听与鼓励为主,避免批判或指责 让孩子知道,性方面的疑问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可以放心与父母讨论 这样,孩子才会更愿意把父母视为可以信任的对象,并在遇到相关问题时,主动寻求帮助与支持。 HPV的疫苗接种 子宫颈癌是新加坡女性常见的癌症之一。由于目前对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感染与尽早接种疫苗,是降低子宫颈癌风险的关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建议,9至14岁女性接种HPV疫苗的预防效果最佳,因为在性行为尚未活跃前接种,能发挥最大的保护力。 在新加坡,HPV疫苗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所有中学一年级的女生可在学校通过公费接种完成两剂疫苗。若因故错过,也可在公共诊所或多家综合诊所补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儿童期生长与发展

孩子晚睡会影响身高吗?关键入睡时间与7大常见问题

现代儿童常因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因素而延迟就寝。尤其在假期期间,晚睡甚至熬夜的情况更为普遍。 那么,孩子晚睡会带来哪些影响?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他们避免成为“夜猫子”?《Hello健康》 为您整理孩子晚睡的常见问题与解答,一次看懂! 小孩晚睡有哪些坏处?4大常见生理问题 若长期晚睡造成睡眠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以下4种问题: 白天嗜睡:上课或活动时容易犯困 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表现与记忆力下降 情绪不稳定:容易烦躁、易怒或情绪起伏大 增加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风险 别让孩子晚睡的3个理由 孩子晚睡不仅会影响情绪与体力,若长期缺乏充足睡眠,更可能妨碍正常发育。以下是晚睡对儿童发展的3大危害: 1. 小孩晚睡会影响身高发育 许多孩子因为课业压力、补习、使用电子产品或沉迷网络游戏,常常拖延就寝时间。儿科医生提醒,睡眠与运动才是影响孩子身高发育的关键,而不仅仅是营养。 依照人体生理时钟,晚上10点至凌晨2点是深度睡眠期,也是生长激素分泌的高峰。在这段时间,生长激素会: 刺激骨骼生长板,促进身高增长 修复肌肉和神经组织 帮助身体恢复体力 若孩子经常晚睡或无法在此时段进入深度睡眠,生长激素分泌就会减少,进而影响身高发育。 2. 睡眠不足与学习能力下降 睡眠约占据人生三分之一时间,是维持生命与健康的基本要素。对于正值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充足睡眠更是影响成长与学习表现的关键。 许多中小学生的日常作息与睡眠不足息息相关: 清晨早起:学生通常需在早上6点多起床上学。 夜晚作息延迟:放学后长时间上课、补习或做功课,常常要到晚上11点甚至更晚才就寝。 电子产品干扰:额外花时间使用手机或平板,也让孩子更容易晚睡。 研究也发现,学生的睡眠时间与疲累程度呈现负相关: 睡眠时间越少,越容易感到疲倦。 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上课打瞌睡、注意力不集中。 最终可能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学业表现受影响。 (延伸阅读:快要入睡时身体突然一抖?当心睡眠抽动对健康的影响) 3. 睡眠不足或增加近视风险 晚睡不仅会让孩子隔天起床时注意力不集中,也可能提高近视的风险。 根据儿童与青少年视力监测调查显示: 睡眠不足9小时的学生,近视风险比睡满 9 小时的学生高出9倍以上。 睡眠不足9小时的学生中,近视率高达 76.5%。 睡眠时间达9小时的学生,近视率仅23.5%。 在新加坡,儿童近视率长期居高不下。除了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和缺乏户外活动外,睡眠不足也是被忽略的重要因素。 ”睡眠充足,做好视力保健” 家长除了要鼓励孩子 尽早上床睡觉,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定期检查视力:建议每年带孩子接受1–2次视力检查。 用眼要有节奏:提醒孩子每用眼约30分钟,应休息10分钟。 养成良好作息:保持早睡早起,确保每天有足够睡眠。 这些方法有助于预防近视,并减少度数持续加深的风险。 每天睡多久才够?儿童与青少年的最佳睡眠时间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建议,18至60岁的成年人每日应睡眠至少7小时。然而,对仍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充足睡眠更为关键。 那么,孩子每天究竟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才算合适呢?请参考以下指引: 学龄前儿童(3~5岁):10~13小时 学童(6~12岁):9~12小时 青少年(13~18岁):8~10小时 如何帮助孩子不晚睡?养成这5个好习惯 固定作息:不论平日或假日,都鼓励孩子维持固定的就寝与起床时间,避免晚上难以入睡。 睡前远离电子产品:睡前30分钟应避免使用手机、电视或平板。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会延后褪黑激素分泌,影响孩子入睡与睡眠品质。 避免咖啡因饮料: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使情绪亢奋。睡前6小时尽量避免让孩子饮用茶、咖啡、可乐或提神饮料。 晚餐时间要适当:建议在睡前3至4小时完成晚餐,且不要吃得过饱,以免增加肠胃负担,影响睡眠。 午睡时间要控制:午睡以30分钟为限。若午睡过长,体内腺苷浓度不足,可能导致夜间缺乏睡意,进而造成晚睡与睡眠不足。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6~12 岁儿童期

孩子偷看色情影片怎么办?家长必学6个正确应对方法

在现今网络发达的时代,孩子要寻找各种资讯几乎轻而易举。对于成长于数码世代的儿童与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适龄的内容。根据凯泽家庭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2009年调查,网络资讯中有近一半与色情内容相关,这意味着无论父母多么谨慎,孩子都有可能无意或刻意接触到这些内容,难以完全避免。 许多家长担心,孩子若过早接触色情影片或相关内容,可能会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以下将整理5大潜在风险,并提供6种实用的应对方法,帮助家长冷静处理,协助孩子建立正确观念。 1. 孩子可能在小学阶段就已接触色情内容 研究显示,青少年首次接触色情影片的平均年龄为男生约11岁、女生约13岁。但这只是平均值,代表有不少孩子在更早,甚至青春期前就可能接触到相关内容。 随着网络使用的普及与便利,儿童接触色情内容的年龄正在持续下降。若父母没有及早给予正确的性教育与引导,孩子可能会因此形成错误的性观念,影响其成长与人际关系。 2. 过早发生性行为的风险 电影与音乐作品中,常会过度美化酒精、毒品及性行为。当青少年频繁接触这些内容时,容易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模仿或尝试的念头。 研究显示,男孩若在成长过程中接触较露骨的色情内容,两年内发生性行为的比例,比从未接触过的孩子高出三倍。另一份调查也指出,愈早接触情色内容的青少年,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愈早,且更可能从事危险性行为。 这代表若孩子缺乏正确引导,过早接触色情内容,确实会增加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风险。 3. 色情内容可能诱导危险性行为 孩子越早接触色情影片或情色内容,就越容易在日后发生高风险的性行为。研究显示,在13岁前就有性行为的青少年,未来更可能出现多重性伴侣、性爱成瘾,或在性行为前使用酒精与毒品。 美国学者詹宁斯·布莱恩(Dr. Jennings Bryant)的研究也发现,66%的男生与40%的女生曾表示,他们想要尝试在网络或媒体上看到的危险亲密行为。这些行为不仅增加了未婚怀孕的风险,也提高了 性传播疾病 的可能性。 4. 模仿色情影片中的性暴力情节 研究显示,过早接触色情影片,尤其在14岁前,会增加青少年涉及性暴力的风险,他们可能成为受害者或加害者。 长期观看色情影片的孩子,较容易被吸引至暴力或极端内容,例如强暴、虐待等情节。严重的情况下,部分人甚至可能 模仿影片中的行为,演变成违法或犯罪行为。 5. 色情内容可能导致性爱成瘾 并不是每个接触情色内容的孩子都会出现成瘾问题,但研究显示,过早接触色情内容与未来发展为性爱成瘾之间,有显著关联,同时也可能带来心理上的长期影响。 一份针对性爱成瘾者的调查发现,高达90%的男性和77%的女性表示,他们早期接触色情片是导致成瘾的重要原因之一。 6个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观念 现今媒体内容多样,难免会包含情色或不适龄的讯息。若孩子过早接触,容易对人际关系与性行为产生错误认知。以下提供父母 6 个实用建议,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观念与态度。 设定上网时间:限制孩子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长,避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内容。 使用内容过滤工具:善用家长控制或过滤软件,降低孩子接触色情或不适龄内容的机会。 善用机会教育:若发现孩子正在观看不适当或情色内容,应冷静沟通,借此机会帮助他们建立正确观念。 主动谈论关系与性:对于关系和性等敏感话题,父母应适时与孩子讨论,清楚表达家庭的价值观与期待。 以身作则:父母应维持健康的伴侣关系与正向的自我价值观,让孩子从日常行为中学习榜样。 培养媒体判读能力:教导孩子质疑网络或媒体内容的真实性与动机,尤其涉及“性”、“关系”和“性别角色”的呈现时,父母应与孩子讨论,帮助他们发展批判性思考。 虽然限制孩子接触情色内容的方法成效有限,但父母仍能借此传达一个重要概念:当孩子对性或关系有疑问时,应主动向父母或师长寻求解答,以获得正确观念。 然而,若父母采取过度权威或单纯禁止的做法,往往会造成反效果。建议家长应保持 开放与接纳的态度,理解孩子迟早会接触相关内容。唯有搭配适龄的性教育与机会教育,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同时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


疫苗

宝宝打完疫苗发烧别担心!六合一疫苗种类、副作用与注意事项全攻略

自 2020 年起,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 National Childhood Immunisation Schedule)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纳入公费常规接种项目,全面落实预防多种儿童传染病。 《Hello健康》特别邀请新加坡儿科医生,为新手父母解析五合一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常见副作用,以及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掌握接种时程,及早为孩子建立保护力! 六合一疫苗可预防的6种疾病 五合一疫苗(DTaP-Hib-IPV)属于注射式不活化疫苗,宝宝接种后,可同时预防以下 5 种常见儿童传染病: 白喉(Diphtheria):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会攻击扁桃腺、咽喉、鼻腔等部位,导致组织坏死并形成灰白色膜,严重时会造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破伤风(Tetanus):由破伤风杆菌产生的毒素破坏神经系统,多因伤口被污染所致。病人会出现 肌肉僵硬、抽搐,婴儿和年长者的死亡率最高。 百日咳(Pertussis / Whooping cough):透过飞沫传播,最常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初期像感冒(流鼻水、轻微咳嗽、低烧),但会发展成剧烈咳嗽发作,可能引起呼吸暂停或肺炎。 小儿麻痹症(Polio):小经由粪口途径或口咽分泌物传播,潜伏期约7–10天。轻症表现为发烧、头痛、肠胃不适;严重时会造成四肢瘫痪或终身残疾。 b 型嗜血杆菌(Hib, Haemophilus influenzae type b):常见于3个月至3岁婴幼儿,可引发脑膜炎、败血症、肺炎等严重疾病。免疫力低下的群体(如癌症病患、免疫缺陷或无脾者)风险更高。 乙型肝炎(Hepatitis B):婴儿感染乙型肝炎后,约90%会成为慢性带原者,增加未来肝硬化、肝衰竭与肝癌风险,且多无明显症状不易察觉;母婴传播为主要途径。 六合一疫苗的接种时程 根据新加坡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六合一疫苗应在以下时间点完成: 第1剂:宝宝满2个月大 第2剂:宝宝满4个月大 第3剂:宝宝满6个月大 追加剂(Booster):在15–18个月大时接种 这样可确保宝宝在成长早期就获得完整保护力,预防 6 种严重传染病。 六合一疫苗在哪里可以接种?接种时需携带的证件 在新加坡,宝宝可于以下地点接种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政府综合诊所(Polyclinic) 私营儿科诊所 / 家庭诊所 此疫苗已纳入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NCIS),符合条件的新加坡公民宝宝可享有公费接种。 父母需准备以下文件,以便登记: 宝宝的出生证明或NRIC/护照(若有) 父母的NRIC/身份证 宝宝的健康手册(Health Booklet) 若曾在国外接种过疫苗,需携带相关接种记录 建议父母提前预约诊所时段,并在接种当天让宝宝穿着宽松衣物,方便医护人员操作。 六合一疫苗有3种 目前在新加坡,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并不是只有一个品牌,而是有不同药厂生产的几种常见种类。主要差异在于生产厂商与配方组合。疫苗品牌包括: Infanrix Hexa Hexaxim Hexyon 宝宝接种六合一疫苗后的常见副作用 多数宝宝在接种六合一疫苗(6-in-1 vaccine) 后,可能会出现轻微副作用,这些通常会在1–3天内自行消退: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或触摸时敏感 轻微发烧 疲倦或嗜睡 食欲减退 情绪烦躁、易哭闹 较少见但需注意的副作用包括: […]


皮肤疾病

孩子被蚊子叮后红肿发硬?出现水泡该如何处理与用药指南

在新加坡这种炎热潮湿的气候下,蚊虫几乎全年都活跃,大人小孩都难免被叮咬。尤其是婴儿,被蚊子咬后常常反应更严重,不仅皮肤会红肿、出现硬块,有时甚至还会起水泡。 为什么婴儿被咬后症状会比较严重?出现硬块的原因是什么?若红肿久久不消该怎么办?又该替宝宝擦什么药?《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一一解答。 为什么孩子被蚊子咬后肿得特别大、硬硬的? 孩子被蚊子叮咬后,常常出现比成人更明显的红肿和硬块,主要原因是孩子对蚊子唾液的过敏反应较强。当人体接触到外来的过敏原时,通常会经历以下4个阶段: 初次接触:当婴儿第一次被蚊子叮咬时,通常不会出现明显肿块,因为免疫系统尚未“认识”蚊子唾液。但在第一次叮咬后,免疫系统会建立“档案”,把蚊子唾液标记为可能的入侵物。 过敏反应:当婴儿再次被蚊子叮咬时,免疫系统已经“记住敌人”,会产生明显反应。叮咬处大约3–4小时 会开始肿起,并在24–36小时达到高峰。若被多次叮咬,反应会更剧烈,肿得更快也更大。 去致敏化:经过多次反覆过敏反应后,免疫系统会逐渐“认定”蚊子唾液对身体无害,于是反应会慢慢减弱。 低过敏反应:随着免疫系统敏感度降低,身体对蚊子叮咬的反应就变轻微,仅出现轻度红肿或发痒。这也是为什么成年人通常比小孩被咬后反应轻的原因。 综上所述,随着孩子年纪增长,被蚊子叮咬后的过敏反应通常会逐渐减轻。 不过,也有部分皮肤较敏感的儿童或成人,即使已经被叮过多次,每次仍会出现明显甚至严重的过敏反应。对于这类体质较敏感的人,平时应做好防蚊措施,一旦被叮咬后,也应 尽快涂抹适当药物,以免症状加重。 被蚊子叮后肿成一大包、甚至起水泡?可能是血管性水肿 不少父母会发现,孩子被蚊子叮咬后,眼皮、手脚突然肿起一大块,看起来就像被撞伤一样。孩子虽然会喊痛或不舒服,但通常不会到剧痛的程度。除了疼痛、痕痒或起水泡外,往往没有其他明显症状。 这种情况多半是因为严重过敏反应,引发了血管性水肿(Angioedema)。常见表现包括: 叮咬处出现大范围红肿 肿块摸起来硬硬的,如同结块 局部有轻微刺痛或痕痒感 可能伴随起水泡 【延伸阅读:什么状况该刺破水泡?6步骤安全搞定】 为什么被蚊子叮后,皮肤会摸起来硬硬的? 当皮肤因叮咬而发生严重发炎,形成血管性水肿时,部分部位的真皮层可能受到损伤,进而出现 纤维化反应。这会让皮肤表面摸起来硬硬的,就像有一块硬块。 多数情况下,这些硬块会随着时间逐渐软化并自行消退,父母一般无需过度担心。 被蚊子叮后红肿不退,该怎么办?婴儿适合用什么药? 如果婴儿被蚊子叮咬后,肿胀情况超过一般正常反应,或连续1–2天仍未消退,甚至出现水泡,就可能是血管性水肿,建议尽快带孩子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开立适合的治疗方案,例如: 口服类固醇药物 搭配类固醇外用药膏 抗组织胺药水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市面上常见的外用止痒、凉感药膏通常没有消炎效果,因此若出现严重症状,最好还是带孩子去医院,由医生开立合适药物。 蚊虫叮咬过敏 vs 蜂窝性组织炎:怎么分辨? 蚊虫叮咬过敏 蜂窝性组织炎 原因 蚊子叮咬造成的过敏反应 抓破皮肤,由外伤所致的细菌感染 症状 局部红肿、痕痒、偶尔起水泡   (孩子常分不清楚痛与痒,父母需特别留意) 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局部发热、疼痛明显   严重时会发烧 症状出现时间 通常在叮咬后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痕痒,有时伴随水泡 1–2天后红肿范围逐渐扩大,并伴随局部发热、疼痛,甚至发烧 常见药物 外用止痒或抗组胺药膏(例如 calamine lotion、抗组胺膏),必要时口服抗组胺药(缓解痕痒) 口服抗生素(如 Amoxicillin-clavulanate),若病情严重时可能需静脉注射抗生素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呼吸道疾病

儿童肺炎分级指南:出现呼吸困难须尽快就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报告显示,全球平均每20秒就有一名儿童因肺炎(Pneumonia)而失去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罹患肺炎时的表现各不相同,并非每次都会伴随严重咳嗽、高烧或明显感染迹象。这也让家长在判断孩子是否患上肺炎时,增加了难度。 以下将提供一些参考指标,协助父母辨别孩子是否可能罹患肺炎、属于哪一等级,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尽快就医。 轻度肺炎 若肺炎是由肺炎霉浆菌(Mycoplasma pneumoniae)或肺炎披衣菌(Chlamydia pneumoniae)等菌株引起,通常属于 轻度肺炎,也称为 “走路型肺炎”(Walking Pneumonia)。 这类肺炎多见于学龄期儿童,常见症状包括: 干咳 轻微发烧 头痛 容易疲倦 中度肺炎 学龄期儿童若罹患中度肺炎,多数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常见症状包括: 喉咙痛 咳嗽 轻度发烧 鼻塞 腹泻 食欲下降 容易疲倦 严重肺炎 学龄期儿童与青少年若出现以下症状,就代表病情严重,应尽快就医: 高烧 不停冒汗 畏寒 皮肤出现红疹 嘴唇或指甲周围皮肤发紫 喘鸣 呼吸困难 宝宝的肺炎症状 婴幼儿若罹患肺炎,症状往往不够明显,再加上宝宝无法清楚表达身体不适,父母较难第一时间察觉。 宝宝可能出现的肺炎症状包括: 皮肤苍白 身体虚弱、嗜睡 异常哭闹或难以安抚 喂食困难、不易进食 受到刺激时容易过度兴奋或躁动 呕吐 何时应立即带孩子就医? 若孩子出现以下任何征兆,应尽快寻求医生协助: 呼吸困难或呼吸急促 肤色发青或呈灰白 六个月以下婴儿高烧,体温达38°C或以上 儿童肺炎的治疗方式 医生会先检查孩子的外观、呼吸情况、脉搏与体温等生命征象,并留意肺部是否有异常声音。必要时,医生也可能安排胸部X光、抽血检查,或对痰液进行细菌培养,以确认肺炎的致病原因。 一旦确诊为肺炎,大多数孩子只需 口服抗生素 并在家多休息,就能逐渐康复。但父母需特别注意:不要自行给孩子服用咳嗽药水,因为止咳药会抑制孩子把肺部黏液咳出的能力。若考虑使用止咳药物,请务必先咨询医生意见。 哪些情况可能需要让孩子住院? 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医生可能会建议安排住院,以避免病情恶化或传染给家人: 因百日咳(Whooping Cough)引发的肺炎 持续高烧,并伴随呼吸困难 需要接受氧气治疗 肺部感染已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 孩子本身患有自体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严重呕吐,导致无法正常进食或补充水分 肺炎反覆发作 罹患严重肺炎,需入住加护病房(ICU)进行密切监护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