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第45周的宝宝:理解力变强 跌倒很平常 做好安全措施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积少成多,现在您已经能从宝宝口中听到许多字词了,而且他越来越擅长有意义地运用这些词汇。宝宝的大脑持续发育,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也不断进步。

第45周的宝宝:理解力变强 跌倒很平常 做好安全措施

在第11个月的第1周,您的宝宝通常可以做到以下事情:

  • 可以不需扶持,自己坐下。
  • 用指尖捡起小东西(请务必把危险物品放到宝宝触不到的地方)。
  • 懂得“不要”这个词,但通常还是会选择不理会闻。

如何照顾宝宝

在这个阶段,您的宝宝可能已经开始模仿声音的语调变化,也能回应并执行简单的指令,比如“请把球拿给我”或“把汤匙捡起来”。您可以配合手势和肢体动作,把复杂的指令拆成几个简单步骤,帮助宝宝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宝宝的健康须知

大部分儿科医师这个月不会安排例行检查,但如果您发现宝宝有任何异常情况,别犹豫,尽快带宝宝去看医生。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您的宝宝已经可以迈步行走了,但您可能会留意到他的双腿无法并拢,膝盖看起来像是会撞在一起,这种情况称为“弓形腿”。无需担心,您的宝宝未来会更加活泼,走路跑步也会更灵活。弓形腿通常会随着时间自然矫正。以下是一些相关资讯,供您参考:

弓形腿

即使是时装伸展台上的模特儿,他们迈出人生第一步时,腿部看起来也是呈“O”形。几乎所有宝宝在两岁以前,双腿都会有些弯曲。随着他们走路的时间增加,腿形会慢慢转变成“X”形腿(Knock-knee,即膝盖在站直时会靠拢,但脚踝不会并拢)。直到10岁左右,孩子的膝盖和脚踝才会成一直线,腿部才会呈现正常形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制鞋子或矫正器,这些对腿部的正常发育没有帮助。

在少数情况下,宝宝的腿部可能真的异常,例如只有一条腿弯曲、一条腿膝盖内翻,或腿部过度“X”形或“O”形。如果家族有遗传“O”形腿或“X”形腿的病史,宝宝就需要进一步接受儿科或小儿骨科医生的评估,看是否需要治疗。您需要特别留意可能导致永久弓形腿的佝偻病(Rickets),建议给孩子提供足够的牛奶、维生素D和钙质补充。

跌倒

在这个阶段,很多父母都会担心孩子不小心受伤,像是跌倒裂伤嘴唇、眼睛瘀青、碰撞、挫伤,伴随着不停的哭泣声。其实,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亲自经历这些小挫折。

有些宝宝第一次跌倒后,很快就学会谨慎;但有些宝宝(尤其是那些喜欢自己探索、多过听从爸妈提醒的)似乎永远学不会小心。孩子“好了伤疤忘了疼”,正是这个时期的写照,过了几分钟,他又会继续冒险。

学习走路是一个不断尝试和犯错的过程,您不应该也无法完全干涉。与其战战兢兢地旁观,不如专注于让孩子安全跌倒。在家里的软垫地毯上摔倒,顶多伤了他的自尊心;但如果撞到玻璃茶几的尖角,可能就会流血。因此,请尽量降低发生严重伤害的风险,确保家中环境对宝宝安全。即使您已经把所有危险物品移走,也请记得,最安全的还是有大人在旁陪伴和留意。

再安全的地方,也可能发生严重伤害,所以您必须准备好应对紧急情况。可以考虑参加婴幼儿急救课程,学习基本的紧急救助技巧。

父母的态度往往影响宝宝对事故的反应。如果每次宝宝跌倒,家长都惊慌失措地跑过去问:“你还好吗?哪里痛?”宝宝可能会对每次跌倒反应过度,即使其实并不痛,也会哭得很厉害。这可能会让宝宝变得过度谨慎,甚至丧失冒险精神。

新手爸妈小提醒

在第 45 周,您可能会尝试帮宝宝断奶,以下建议或许能协助您顺利将奶瓶换成杯子:

  • 选择合适的断奶时机
  • 循序渐进,慢慢过渡
  • 把奶瓶移开,避免宝宝看到
  • 让杯子看起来更有趣吸引宝宝
  • 准备好面对宝宝可能的大闹场面
  • 不要抱有过高期待,顺其自然
  • 以身作则,示范使用杯子
  • 保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
  • 需要耐心和坚持
  • 多给宝宝关爱和鼓励

以上是您宝宝第 45 周的转变及照顾建议,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宝宝第 46 周的新发展吧!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Murkoff, Heidi. What to Expect, The First Year. New York: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Print version. Page 459 – 470.

Your 11-month-old: Week 2. http://www.babycenter.com/6_your-11-month-old-week-2_1496255.bc. Accessed June 2, 2015.

 

现行版本

2025/07/08

文: W.R. Su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第39周的宝宝:扶着家具走 扁平足正常

第32周的宝宝:会模仿情绪 注意拉肚子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W.R. Su 撰写。更新于 2025/07/08。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