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在怀孕期间,体内会因荷尔蒙变化与胎儿发育需求增加,而需要更多的营养素与血液来支持宝宝的成长。若铁质、叶酸等营养摄取不足,孕妇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孕期贫血是相当常见的状况,轻微时可能仅感到疲倦、头晕、心跳加快,但若持续严重贫血,不仅会增加孕妇分娩时的出血风险,也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甚至提高母婴并发症与死亡率。
那么,孕期贫血到底是什么?该吃哪些食物来补血?哪些营养素又最能帮助母婴维持健康?《Hello健康》为您整理出孕期必补的4大营养素,帮助准妈妈补足营养、养胎又养身,迎接一个健康、好“孕”的孕期旅程。
什么是孕期间贫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球约有40%的孕妇 在怀孕期间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怀孕期间,准妈妈的身体为了满足胎儿成长与胎盘发育的需要,血液容量会明显增加——其中血浆量平均上升约50%(约1000ml),而红血球量仅增加约25%(约300ml)。由于血浆增加幅度大于红血球量,血液被稀释,血色素浓度相对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生理性贫血”。一般而言,若血红素介于10–10.9 g/dL,属于轻度生理性贫血,在孕期相当常见。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对母婴造成严重影响,多会在孕期36周后随身体调节而逐渐恢复。
然而,当孕妇因以下因素导致铁质吸收不良或血液流失过多时,便可能发展为缺铁性贫血:胃肠吸收功能差,无法有效吸收铁质、产前经血量多或怀孕间隔太短、饮食中铁质摄取不足以及分娩时大量出血。严重贫血会增加孕期风险,包括:胎儿低出生体重、早产、周产期死亡率升高,也可能让孕妇在生产时面临出血与感染风险。
根据国际临床指引,评估孕妇是否患有缺铁性贫血,除了检测血液中的血红素浓度与血容比之外,医生也会进一步检验以下铁质指标,以协助提供更完整的营养与补充建议:
- 血清铁(Serum Iron):反映血液中可利用的铁含量。
- 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储存体内铁质的主要指标,是判断缺铁最敏感的检验。
- 总铁结合能力(Total Iron Binding Capacity, TIBC):测量血液中与铁结合的蛋白质量,用于评估体内是否缺铁。
- 转铁蛋白饱和度(Transferrin Saturation, TSAT):显示运输蛋白上铁的占用比例。
4大必吃营养素:补血又养胎,准妈妈与宝宝都更健康
怀孕期间,妈妈的身体需要为胎儿提供更多血液与营养,以维持胎盘代谢与氧气运输的正常运作。因此,孕妇体内的铁质消耗量显著增加,若摄取不足,就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当孕妇贫血严重时,不仅容易感到疲倦、头晕、心悸,还可能提高感染、子癫前症及分娩时出血或心脏衰竭的风险。尤其是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孕妇,更须特别留意。以下为孕期最重要的营养素:
- 铁:铁是制造红血球的重要元素,有助于将氧气输送至全身及胎盘。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建议,孕妇每日应摄取约27毫克铁质。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牛肉、猪肉、鸡蛋、肝脏类、贝类、红苋菜、菠菜、豆腐、豆干、黑豆等。植物性铁的吸收率较低,建议搭配维生素C食物一起食用,提高吸收效率。
- 维生素C(Vitamin C):维生素C不仅能促进铁质吸收,也能增强免疫系统与皮肤组织修复力。孕妇每日建议摄取量为约85毫克。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奇异果、柳橙、柠檬、番石榴、花椰菜、芥蓝、白菜、灯笼椒等。避免长时间烹煮,以免维生素C流失。
- 叶酸(Folic Acid):除叶酸是形成宝宝神经管与大脑发育的关键营养素,可降低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风险。孕妇每日建议摄取量为600微克。叶酸的良好来源:木瓜、黑豆、眉豆、菠菜、花椰菜、强化谷物。多数医生会建议怀孕初期额外服用叶酸补充剂,以确保摄取足够。

- 维生素B12(Vitamin B12):维生素B12是维持神经系统健康及红血球生成的重要营养素,对胎儿的脑部与神经发育尤其关键。根据卫生部的营养指南,孕妇每日建议摄取量为2.6微克。维生素B12的良好来源包括鱼类、鸡蛋、牛奶、乳酪、瘦肉、贝类、紫菜、海带、糙米、菠菜、深绿色蔬菜、强化维生素B12的植物奶或谷物等。素食或全素孕妇较容易缺乏维生素B12,建议定期与医生或营养师讨论是否需要补充剂。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