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可以叫醒吗?了解梦游症的原因、症状与治疗方式
大多数人一生中从未经历过梦游,对梦游常抱持着既神秘又令人不安的想像。试想——当枕边人或孩子在半夜睡觉时,突然从床上坐起,像清醒般在屋里走动、坐下,甚至打开冰箱拿东西吃,这一幕往往会让人感到惊慌,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此时,家人常陷入两难:究竟该叫醒梦游者,还是静静地在旁观察?要了解如何正确处理,我们必须先认识梦游症的原因与机制。 事实上,偶尔发生的梦游通常不必过度担心,但若梦游频繁发作,或在过程中出现危险行为(例如攻击他人或跌倒受伤),就可能对梦游者本人及家人造成严重困扰与安全隐忧。别担心,《Hello医师》将带您了解:为什么会梦游、哪些人较容易发生梦游、梦游的常见症状,以及可行的治疗与预防方法,帮助您更安心地面对这种常被误解的睡眠现象。 为什么会梦游? 梦游(Sleepwalking)的正式医学名称为梦游症(Somnambulism),指人在睡眠过程中起身行走或执行其他动作的现象。梦游属于一种睡眠障碍,也被归类为异睡症(Parasomnia),即睡眠中出现异常行为或生理反应的状况。 一般来说,每个人在夜间都会经历4至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都包含两种主要阶段:非快速动眼期(Non-Rapid Eye Movement, NREM) 与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 REM),并可细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1阶段(NREM):持续约1至5分钟,为浅眠期,开始进入打瞌睡与放松状态。 第2阶段(NREM):持续约10至25分钟,身体进一步放松,体温下降、心跳与呼吸变慢。 第3阶段(NREM):持续约20至40分钟,为深层睡眠阶段,大脑活动显著减少,是身体修复与恢复能量的重要时期。 第4阶段(REM):持续约10至60分钟,睡眠由深转浅,大脑活动增加,大多数梦境在此阶段发生。 梦游通常发生在第3阶段(深层睡眠期),此时大脑应处于休息状态,但部分神经系统仍保持活跃,导致身体在未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执行动作。换句话说,梦游并非因为“在梦中走动”,而是大脑神经调节异常,让身体在深睡中仍能行动。 梦游的常见原因 引发梦游的因素多种多样,可能与身体状况、生活习惯或心理压力有关。以下为常见的梦游诱因: 遗传与家族史:若父母一方有梦游病史,孩子发生梦游的机率会显著提高。 睡眠剥夺:长时间睡眠不足、作息不规律或刻意熬夜,会导致深层睡眠时间延长,增加梦游发生的可能。 药物影响:某些具有镇静或安眠效果的药物(如安眠药、抗焦虑药)可能干扰睡眠周期,提高梦游风险。 饮酒:酒精会使睡眠结构变得不稳定,增加在深睡阶段出现梦游的几率。 脑部疾病或损伤:包括脑炎、脑部外伤或脑压升高等状况,都可能影响神经调节功能,诱发梦游。 发烧:儿童在高烧期间,因身体不适与睡眠不稳定,较容易出现梦游现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Obstructive Sleep Apnoea):睡眠时反覆出现呼吸暂停,会造成睡眠中断与周期紊乱,进而触发梦游。 不宁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睡眠时四肢,尤其是腿部不自主频繁抽动,干扰正常睡眠节奏,也可能提高梦游的风险。 压力与环境变化:心理压力、身体疲劳或环境改变(如旅游、搬家、出差)都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间接诱发梦游。 6至12岁儿童较易梦游,青春期后多能改善 6至12岁的儿童是梦游最常见的群体,主要原因是此阶段大脑神经调节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睡眠阶段转换时较容易出现紊乱,从而引发梦游。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大脑发育逐渐完善,梦游的发生频率通常会明显下降或自然消失。这类情况往往与遗传因素、精神压力、过度疲劳或睡眠作息不规律等原因有关。 梦游会持续多久?常见症状有哪些? 梦游的发作时间通常不长,多数情况下持续几分钟至10分钟左右,但个别患者的梦游可能延长至30分钟。梦游的发生与睡眠周期密切相关。因为人在入睡后的前1/3睡眠阶段通常处于深层睡眠(第3阶段非快速动眼期),此时最容易出现梦游。随着夜晚时间推移,深层睡眠时间会逐渐缩短,进入快速动眼期(REM)的时间则相对增加,梦游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大多数人在梦游结束后,会自行返回床上继续睡觉,或在发作结束时短暂醒来。无论是哪种情况,梦游者隔天通常对梦游过程毫无记忆。梦游时,梦游者的眼睛可能闭着或半睁开,表情呆滞、无反应,言语多为模糊或语无伦次。常见的梦游行为包括: 走路或绕圈移动 挥动双手、伸展四肢 拿取或移动物品 上厕所 在部分较严重的个案中,梦游者甚至可能:尝试进行性行为或做出具攻击性或危险性的动作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及梦游者本人或枕边人的安全,因此若梦游行为频繁或伴随危险举动,应及时寻求医疗协助。 梦游可以治疗吗? 梦游的治疗方式会因患者的年龄、病因、发作频率与危险程度而有所不同。在多数情况下,梦游不需要积极治疗。只要随着年龄增长、大脑发育成熟,并且妥善调适压力、维持规律作息,梦游的情况通常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然而,若梦游频繁发作,或在梦游过程中可能危及自身或他人安全,医生会根据状况建议以下治疗与照护方法: 减少环境危险因子:收好锋利或易碎物品、关好并上锁门窗移除卧室或走道中可能造成绊倒、跌落或撞伤的障碍物及考虑安装门窗感应警报器,在梦游者起身或开门时发出提醒。 治疗潜在原因:若梦游与其他睡眠或神经疾病有关,应优先治疗根本问题,例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症、不宁腿综合征或脑部损伤或神经系统异常。 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应在固定时间就寝与起床,避免熬夜。午后应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及营造安静、阴暗且舒适的睡眠环境,提升睡眠稳定度。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有助于改善睡眠问题,调适压力及焦虑情况,进而减少梦游发作。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CBT 可帮助患者改善睡眠品质、管理压力与焦虑情绪,从而减少梦游发作的频率。 药物治疗: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开具抗抑郁药或镇静安眠药,以调节睡眠周期、减少梦游发作。但药物治疗应在医生评估后进行,避免自行服用。(推荐阅读:安眠药副作用知多少?过量恐致依赖甚至危及生命——用法与常见问答解说) 可以叫醒梦游的人吗? 一般来说,若梦游者的动作轻微,例如仅在床上翻动身体、坐起或轻微挥动手脚,无需刻意叫醒,通常几分钟后梦游就会自然结束。 但若梦游行为较为激烈,或有可能造成自己或他人受伤,家人可轻声呼唤或轻轻引导梦游者远离危险处,再温和地带回床上休息。若确有必要,也可轻触梦游者的手臂或肩膀,以柔和方式将他们唤醒。 切勿大声叫喊或用力摇晃梦游者。因为梦游者在发作时意识不清,强烈的刺激可能让他们感到恐惧、困惑或愤怒,反而会引发更剧烈的肢体反应或自我防卫动作,增加受伤风险。 (图片授权:达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