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躁症的定义
肠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称为大肠激躁症),又称大肠激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肠道功能异常,导致大肠蠕动不规律。
一般情况下,食物经过小肠后进入结肠,结肠会吸收剩余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压缩成粪便,再推动到直肠排出。
但在 IBS 患者身上,肠道的肌肉收缩变得异常:
- 收缩过快 :容易导致腹泻
- 收缩过慢 :容易导致
- 即使没有粪便,肠道肌肉也可能不规则收缩,引发腹痛、腹胀或放屁过多等不适。
肠躁症候群常见症状
肠躁症的症状主要发生在肠道内,通常呈现反覆发作,轻微时只是偶尔腹泻,但若长期存在,可能越来越频繁,影响生活品质。常见症状包括:
- 腹胀、肠胃多气:常常容易放屁,或感觉肠子充满空气。
- 腹部绞痛或痉挛:肚子会突然抽痛或有紧缩感。
- 排便异常:有时便秘、有时腹泻,两种情况会交替出现。
- 大便带黏液:排便时可见白色或透明黏液。
- 排便不完全感:解便后仍觉得肚子没排干净。
- 肠道蠕动异常:肠子收缩太快或太慢,导致频繁的便意或不顺畅。
除了肠胃道本身的不适,肠躁症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包括:
- 头痛、头晕:常伴随肠胃不适一同发生。
- 倦怠、疲劳感:即使没有做剧烈活动,也容易感到精力不足。
- 泌尿道不适:如频尿、排尿不顺畅或下腹部不适。
肠躁症候群可能的诱因
虽然确切原因仍不明,但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肠道的互动异常是主要机制。患者的结肠会对来自大脑的讯号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肠道不适。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
饮食因素
- 吃东西后容易触发症状,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特定食物。
- 有些人可能对乳制品、咖啡因、或高脂食物更敏感。
心理与压力
- 焦虑、忧郁、长期紧张压力,都会放大肠道反应。
荷尔蒙变化
- 女性在月经周期期间,常出现症状加剧。
药物影响
- 某些药物,例如抗生素,可能打乱肠道菌群,引发症状。
肠道感染
- 曾感染如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等消化道细菌的人,日后更容易发生肠躁症候群。
肠躁症候群的风险因素
肠躁症候群在一般人群中相当普遍,每 100 人约有 10~15 人会受影响。以下是已知的风险因素:
- 家族病史: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肠躁症候群,罹患的风险会增加。
- 压力与荷尔蒙:长期处于压力下,或体内荷尔蒙分泌异常(如月经周期波动),都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
- 年龄:多见于 45 岁以下的人群,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现轻微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 性别: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两倍,显示女性较容易受到影响。
肠躁症的诊断
目前,医生诊断肠躁症主要依据罗马 IV 标准(Rome IV criteria)。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例如:
- 腹痛的性质:疼痛的频率、部位及是否因排便而缓解。
- 粪便的型态:包括便秘型、腹泻型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型。
- 排便频率:是否出现过于频繁或过少的情况。
透过这些临床症状的评估,医生可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肠躁症候群的诊断标准。
罗马IV标准(Rome IV criteria)
- 在诊断前至少 6 个月,患者需出现反覆性的腹痛,并且在 过去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生 1 次。
需同时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 2 项:
- 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会缓解或加剧)
- 与排便频率的改变有关(次数变多或变少)
- 与粪便形态(外观)的改变有关(如变硬、变稀或不成形)
病人没有以下危险征象:
- 年龄 ≥50 岁,且尚未接受过大肠癌筛检,或近期出现症状
- 排便习惯近期明显改变
- 肠胃道出血(如黑便或血便)
- 夜间腹痛或夜间排便疼痛
- 无明显原因的体重减轻
- 有大肠癌或发炎性肠道疾病的家族病史
- 腹部可触及肿块,或出现淋巴结肿大
- 血液检查显示有缺铁性贫血
- 粪便潜血检查呈阳性
肠躁症治疗
若在调整生活与饮食习惯后,肠躁症(大肠激躁症)症状仍持续影响日常生活,就需要寻求医生评估,由医生开具合适的药物以缓解不适、提升生活品质。常见药物选择会依患者的主要症状而有所不同,包括:
- 若患者以便秘为主要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软便剂或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以帮助粪便通过结肠并减轻排便困难
- 腹泻型肠躁症:若患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医生可能会开具温和的止泻药(如洛哌丁胺)、吗啡类衍生物(可降低肠道过度蠕动)、或在伴随焦虑、忧郁时给予抗焦虑或抗忧郁药物。这些药物可帮助减少排便次数、改善紧迫感,并增加粪便的硬度。
- 对于同时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的患者,医师通常会根据当下的主要症状(如便秘或腹泻)来弹性调整药物处方。部分患者在日常治疗中,若搭配益生菌补充,也可能有助于改善肠道菌相。
温馨提醒:以上资讯仅供一般健康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每个人的症状、体质和对药物的反应都可能有所不同,若您长期有肠胃不适或怀疑自己有肠躁症,建议尽早咨询专业医生,接受个别化的评估与治疗方案。
肠躁症饮食原则
依类型调整:
便秘型肠躁症
- 多摄取高纤维食物:燕麦、糙米、蔬菜水果(奇异果、木瓜)
- 多喝水,保持足够水分
- 适度摄入益生菌食物(优格、发酵乳)
- 避免过量咖啡因、油炸或精致淀粉
腹泻型肠躁症
综合型肠躁症(便秘与腹泻交替)
- 饮食需随症状调整:便秘时增加纤维,腹泻时减少纤维
- 保持饮食均衡,不做过度限制
- 记录饮食日记,观察哪些食物会引发症状
- 适量摄入益生菌,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胀气型(以放屁、腹胀为主)
- 避免产气食物:碳酸饮料、豆类、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包心菜)
- 慢慢进食,减少吞入空气
- 可以尝试低FODMAP饮食,降低发酵性碳水化合物摄入
肠躁症饮食5大原则
- 三餐定时定量,避免吃到过饱:固定时间用餐,每餐保持 7~8分饱,避免一次吃太多增加肠胃负担。
- 少量多餐:如果常有腹胀不适,可将三餐拆成 4~5 小餐,减轻肠道蠕动压力。
- 挑对食物:避开容易产气或刺激的食物,例如:豆类、洋葱、咖啡、酒精、辛辣油炸;改以清淡、易消化的食材为主。
- 依症状调整纤维摄取:便秘型应增加水溶性纤维(如燕麦、木瓜、奇异果);腹泻型则需减少纤维或选择低渣食物(如白饭、面包);交替型患者则依当天症状灵活调整。
- 足量饮水并记录饮食:每天摄取 1.5~2 公升水,帮助肠道蠕动。搭配饮食日记,找出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