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肾功能进入第4期时,除了需配合饮食与生活方式的调整,以及遵循医生的用药指示外,通常也会被建议了解肾脏替代疗法,包括透析治疗、肾脏移植,以及安宁缓和治疗。在透析治疗中,又可分为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两种方式。
在新加坡,末期肾脏病患者接受的是血液透析。《Hello健康》接下来将带您认识什么是血液透析,以及其优缺点与可能的并发症。
什么是血液透析?
末期肾脏病是指患者的肾功能下降至正常值的 15% 以下。此阶段的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尿毒症症状,例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皮肤瘙痒、脸部与四肢水肿、口腔异味、呼吸急促等。此时必须依靠透析来改善症状与生活品质,透析治疗同时也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方式之一。
血液透析,俗称“洗肾”,是透析治疗中最常见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人工肾脏(由人造半透膜制成的微小空心纤维)过滤血液。当血液流过这些纤维时,纤维外部同时有透析液(通常为醋酸盐透析液)流动。血液中的毒素与废物会因浓度差,经半透膜扩散进入透析液,并随透析液排出体外,这个过程就是“透析作用”。
血液透析除了透析作用(去除体内毒素与废物),也会透过超过滤作用排出体内过多的水分。其原理是让血液在人工肾脏内加压,使水分经半透膜移出。当透析作用与超过滤作用同时进行时,就能有效排除体内的毒素与多余水分。
临床上,常见需要进行血液透析的情况包括:
- 药物中毒
- 急性肾衰竭
- 慢性肾衰竭
- 顽固性水肿或肺水肿
- 体内代谢异常(如代谢性酸中毒、高尿酸血症)
- 电解质不平衡(如高血钾、高血钙)
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血液透析。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就不适合接受此疗法:
- 休克或低血压
- 严重出血倾向
- 全身性感染
- 心血管疾病患者,无法耐受体外循环
- 精神疾病,无法配合治疗
- 家属或本人不同意
- 没有合适的血管通路
血液透析的优点及缺点
血液透析的过程相对较复杂,但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体内毒素和多余水分。由于是由专业医护人员执行,病人在家里无需准备任何透析用品。一般而言,血液透析需每周前往透析中心约三次,在过程中病人还能与医护人员或其他病友交流,获得更多资讯和支持。不过,血液透析需要病人固定时间到中心治疗,每周约两到三次,每次数小时,生活和时间安排会受到一定限制。
此外,血液透析病人需要特别注意饮食,因为透析是间歇性地清除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院方通常会严格限制钾、磷、盐分和饮水量,蛋白质摄取需控制在约 1.0 ~ 1.2g/kg;若病人本身患有糖尿病,还需额外限制糖分摄取。
由于两次透析之间体内会累积大量毒素和水分,病人在透析前数小时可能会感到不适。透析过程中必须忍受反覆穿针,也存在感染风险,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 HIV 等。
另外,每次治疗可能造成部分血液流失,增加贫血的严重程度;透析时体内水分和血压波动较大,长期下来会对心脏与血管系统造成负担,并可能加速肾功能退化。
血液透析恐引起并发症
血液透析虽然是一种替代治疗,但仍可能伴随并发症。以下将依照发生机率的高低排序,并说明其可能的成因:
- 低血压:常见原因包括透析过程中脱水过快或过多、血液含氧量不足、对醋酸盐透析液不适应导致血管扩张,或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使周边血管阻力下降,其中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
- 肌肉痉挛:也就是抽筋,常见于透析时体内水分、钙质与钠比例急剧变化,或因脱水过快、神经肌肉敏感性增加、血浆酸碱度改变,导致肌肉缺氧而引起。
- 高血压:当血压过低时,肾脏会分泌肾素(Renin)以提升血压,但此机制可能造成血压升高,进而引发高血压。
- 不平衡症候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中的尿素或其他渗透压物质会被清除,但脑细胞内的尿素无法快速移出至血液中,导致两者间产生浓度差。尤其是在刚开始的前几次透析时,容易造成颅内压升高或脑水肿。患者可能出现头痛、高血压、恶心、呕吐、背痛、视觉模糊,甚至抽搐等症状,这种情况称为不平衡症候群。
- 恶心及呕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低血压、高血压、消化性溃疡、透析不平衡症候群、焦虑、头痛,或是对醋酸盐透析液耐受不良。
- 头痛:可能由透析不平衡症候群、高血压或焦虑等因素引起。
- 胸痛:透析初期若血流量过大,或在透析过程中因低血压或心律不整导致心绞痛、心肌梗塞等情况,皆可能引发胸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