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又称缺血性心脏病)等心脏疾病,常会导致心脏肥大,并增加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的风险。
许多人一听到“心脏衰竭”,就以为心脏已经快要停止运作。事实上,心脏衰竭分为四个等级。若能及早诊断并接受治疗,不仅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患者也能维持足够的心脏功能,继续进行日常活动,甚至享受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
在这篇文章里,《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心脏衰竭的常见原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心脏衰竭的恶化。
什么是心脏衰竭?
心脏衰竭,又称为郁血性心脏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简单来说就是“心脏无力”。在正常情况下,心脏每一次跳动都会把足够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器官,确保身体正常运作。但如果血液流入心室时受阻,或心脏泵血功能不足,就可能引发心脏衰竭。
根据受影响的心室位置,以及收缩与舒张功能的差异,心脏衰竭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 左心衰竭(Left-sided heart failure):当左心室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入全身,血液就会回流并淤积在肺部静脉,导致肺部压力升高。结果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气促、夜间无法平躺呼吸、甚至咳嗽的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肺水肿,病人会感到明显窒息感。
- 右心衰竭(Right-sided heart failure):右心室功能减弱时,血液无法顺利回流至肺部,而滞留在体循环中。患者常出现 下肢水肿、脚踝或小腿肿胀、腹部胀大(腹水)、颈静脉怒张。部分患者还会感到体重快速增加、疲倦。右心衰竭多数是由长期左心衰竭引起,也可能与肺动脉高压或慢性肺病有关。
- 收缩性心衰竭(Systolic heart failure):这是指心脏收缩能力不足,心脏在收缩时无法有效将血液泵出,导致射血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下降。患者容易感到 体力下降、疲倦、运动耐力差,稍微活动就会气促。收缩性心衰竭常见于 心肌梗塞、扩张型心肌病变 等病因。
- 舒张性心衰竭(Diastolic heart failure):心脏在舒张时无法完全放松,导致血液无法顺利充满心室。虽然收缩功能可能仍正常,但因充盈不足,最终也会造成 心脏排血量下降。这类患者多见于高血压、心室肥厚、糖尿病、老年人。临床表现包括 呼吸困难、夜间气促、下肢水肿,症状往往与收缩性心衰竭相似,但治疗重点有所不同。
心脏衰竭分级
为了更清楚地区分心脏衰竭的严重程度,美国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与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分级方式。两者同样将心脏衰竭依照病程划分为4个阶段,能协助医生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心脏衰竭的症状
心脏衰竭的症状很多,最常见的是水肿和呼吸困难。不过,这些症状也可能由其他心脏疾病造成,因此若出现相关情况,应尽快就医,让专业医生检查和诊断。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难:平躺时尤其明显,有些患者需要垫高枕头才能入睡。
- 下肢与腹部水肿:脚、脚踝、小腿、腹部甚至颈部静脉会出现肿胀。
- 运动耐力下降:爬楼梯、走路或轻微活动就容易感到喘或疲累。
- 持续性咳嗽 :痰液有时带血丝,呈粉红色或红色。
- 体重快速上升:水肿造成体重在数天内增加约 2.5 公斤或以上。
- 心律异常:心跳快速或不规则,部分患者会感觉心悸。
- 食欲不振或恶心:胃口下降,常伴随消化不良感。
- 夜间频尿:夜里需要多次起身小便。
- 心悸。
- 心绞痛:胸口压迫或疼痛感。
- 长期疲累:即使日常活动也感到无力。
心脏衰竭的诊断方法
医生在诊断心脏衰竭时,也会一并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心脏问题。例如,透过听诊器不仅能判断肺部是否有充血,还能辨别心脏是否出现杂音,而心脏杂音有时可能是 心脏瓣膜疾病 的征兆之一。
以下也提供一些常见的心脏衰竭诊断方法:
- 抽血检查
- 胸部X光
-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 ECG or EKG)
- 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
- 运动压力测试
- 冠状动脉血管摄影(Coronary angiography)
- 心脏电脑断层扫描(CT)
- 心脏核磁共振检查(Cardiac MRI)
心脏衰竭的风险
只要符合以下任一条件,就会增加患上心脏衰竭的风险;若符合的项目愈多,风险也会愈高。
心脏衰竭的并发症
- 肾衰竭(Kidney failure)
- 瓣膜性心脏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
- 心律不整(Arrhythmias)
- 肝功能受损
心脏衰竭能完全治愈吗?有无改善方法?
心脏衰竭一般病程较为缓慢。许多处在第一期心脏衰竭的患者,往往不会察觉心脏或身体有任何异样。但若没有及时接受治疗或调整生活方式,病情通常会逐渐恶化,进而出现呼吸急促、容易疲劳、心悸等症状。
虽然心脏衰竭无法完全治愈,但如果能在早期积极控制,减缓心脏功能的下降,患者仍然可以维持良好的生活品质,继续工作或从事喜爱的活动。因此,一旦确诊心脏衰竭,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并遵守医嘱,才能有效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心脏衰竭的治疗方法
心脏衰竭是一种需要长期照护的慢性疾病。透过药物治疗,可以帮助强化心脏功能,减缓症状,并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医生也可能会处方 他汀类(Statins) 药物来降低胆固醇,或 硝酸盐类(Nitrates) 药物以改善心绞痛。
以下是常用于治疗心脏衰竭的药物类别:
- 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
- 血管收缩素受体抑制剂(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 ARB)
- 乙型阻断剂(β-Blocker)
- 利尿剂(Diuretic)
- 醛固酮拮抗剂(Aldosterone antagonist)
- 心肌收缩力增强剂(Inotrope)
- 地高辛(Digoxin)
心脏衰竭手术
心脏衰竭往往是由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例如 冠状动脉阻塞 或 心脏瓣膜异常。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病人接受相关的手术治疗,以改善原本的心脏问题,从而达到控制或缓解心脏衰竭的效果。
- 冠状动脉绕道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 CABG)
- 修补或置换心脏瓣膜
- 植入式去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
- 心室辅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VAD)
- 心脏移植
缓和照护与生命末期照护
缓和照护(Palliative care) 是一种专注于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医疗方式。它的目标并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减轻患者因病情或治疗所带来的痛苦,让生活尽可能舒适。
一般大众常以为缓和照护只适用于“病入膏肓”的情况,是一种消极的治疗手段。但事实上,缓和照护可以应用在不同病程的患者身上,也能与积极治疗同时进行,帮助病人更好地面对疾病。
当患者进入心脏衰竭末期,若药物、手术或心脏移植都已无法改善病情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 生命末期照护(End-of-life care),又称安宁照护。这类照护的重点在于通过缓和方式,减轻病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痛苦,给予病人和家属更多身心支持。
适量饮水,少吃盐—心衰竭患者日常生活指南
心脏衰竭患者除了接受药物或手术治疗外,也应配合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
- 饮水别过量:请与医生讨论适合你的饮水量。一般建议心衰竭患者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000至1500毫升,避免过多摄取水分,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 限制盐分摄取:建议每日钠摄取量应少于2000毫克(约5克食盐)。若有明显水肿,建议每日钠摄取量不超过1200毫克(约3克食盐)。应避免高盐或腌制食品,例如酱菜、卤味、酱油、香肠等。
- 纪录体重变化:每日测量体重有助于控制饮食与水分摄取。建议在每天早晨起床、如厕后固定测量体重,以便追踪变化。若一周内体重增加2至3公斤,并伴随脚踝水肿,应立即就医。
- 避免剧烈温差环境:尽量避免处于冷热变化大的环境,例如三温暖或泡温泉,因为温度骤变可能增加心脏负担。
心脏衰竭的预防方法
预防心脏衰竭的方法,其实和预防多数心脏疾病大同小异。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减缓身体老化,也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以下提供8种有助预防心脏衰竭的方法:
- 戒烟:吸烟会损害血管和心脏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心衰竭风险。戒烟能显著降低发病率。
- 健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类、优质蛋白质,减少油炸、高盐和高糖食物,有助维持心脏健康。
- 远离坏脂肪:避免摄取过多 反式脂肪 和 饱和脂肪(如加工食品、油炸食品),改以橄榄油、鱼油等好脂肪取代。
- 接种疫苗:流感、肺炎等感染会增加心脏负担,心衰竭患者更要定期接种疫苗,预防并发症。
- 戒酒:酒精过量会损伤心肌,增加心律不整及心衰竭风险。建议完全戒酒或至少限制饮酒量。
- 改善睡眠:保持规律作息,每晚睡眠 7–8 小时,避免长期熬夜,有助心脏修复与血压稳定
- 规律运动:规律进行轻中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脚车),有助控制血压、体重和血糖,提升心脏功能
- 管控体重:避免肥胖,维持健康体重指数(BMI 18.5–23.9),能有效降低心脏衰竭及三高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