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的定义
莱姆病是一种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受感染的蜱(tick,又称壁虱)叮咬而传播给人类。感染后,症状通常在被叮咬后3至30天内出现。不同阶段的感染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从早期的皮疹与发烧,到后期的神经与关节症状。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携带病原的黑脚蜱(blacklegged tick)通常需在人体皮肤上附着至少 24 小时,才可能将莱姆病病原体传染给人。
在新加坡,虽然莱姆病病例极为罕见,但公众仍应了解其传播机制与防护方法,尤其是经常前往草丛、树林或携带宠物进行户外活动的人士。
莱姆病的流行情况
莱姆病在全球属于相对常见的蜱传疾病,主要流行于温带地区,尤其在美国、欧洲与部分亚洲国家。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美国每年约接获3万起确诊通报,但实际感染人数可能更高,估计每年超过30万人因蜱叮咬而感染莱姆病。如有疑似被蜱叮咬并出现发烧、皮疹或疲倦等症状,建议尽快咨询医生,以获得正确诊断与适当治疗。
莱姆病的症状
莱姆病的临床表现因感染阶段与个人体质而异,症状可从轻微发烧到神经系统或心脏并发症不等。若您出现以下任何不适或怀疑曾被蜱叮咬,应尽快咨询医生。
常见症状包括:
- 发烧、畏寒
- 头晕或晕眩
- 肌肉或关节疼痛
- 关节肿胀、僵硬(尤其是膝关节)
- 脸部肌肉紧张度消失
- 淋巴结(Lymph nodes)肿大
- 颈部僵硬、背部或身体疼痛
- 脸部肌肉麻痹或单侧表情肌无力(俗称“脸瘫”)
- 记忆力或注意力下降
- 感觉刺痛、麻木或失去知觉
- 身体突然出现严重疼痛
- 心悸(Palpitation)或心律不整
- 全身性疲劳或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除了常见症状外,部分感染莱姆病的患者也可能出现以下表现:
- 皮肤红疹:最具代表性的是圆形或环状扩散的皮疹,常出现在被叮咬部位。
- 关节疼痛:尤其是膝盖、手肘或其他大关节,疼痛可反复发作或伴随肿胀。
- 头痛或颈部不适:可能与体内炎症反应或神经系统受影响有关。
什么时候该就医
莱姆病在早期以抗生素治疗通常能有效痊愈。若您出现前述任何疑似征兆或症状,或近期曾被蜱(壁虱)叮咬,请尽快咨询医生进行评估与检测。
莱姆病的原因
莱姆病并非容易感染的疾病,必须经过带有莱姆病致病菌——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受感染蜱(tick)叮咬,细菌才有机会进入人体。当蜱附着在皮肤上吸血时,细菌会经由叮咬处进入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根据研究,蜱通常需在人体上附着约36至48小时才有足够时间传染病原体。若发现蜱附着在皮肤上且体型明显肿胀,代表它可能已吸血多时,并具备传播风险。因此,一旦发现蜱附着,应尽快、安全地将其移除,以降低感染莱姆病或其他蜱传疾病的可能性。
莱姆病的风险因素
虽然莱姆病在新加坡极为罕见,但若曾前往蜱类常见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欧洲或部分亚洲高风险地带),以下因素可能会增加感染莱姆病的风险:
- 经常处于草木茂盛的环境:蜱虫多生长于潮湿、阴暗的草丛与树林区域。在这些地方活动的儿童或从事户外工作的成年人(如园艺、林业、野外测绘人员)都是较高风险群体。
- 皮肤外露未做好防护:蜱容易附着在人类外露的皮肤上,例如腿部、手臂或颈部。若身处蜱虫较多的地区,建议穿着浅色长袖衣物、长裤并将裤脚塞入袜中,以减少被叮咬的机会。同时避免让宠物在高草或灌木区自由活动,以防将蜱带回家中。
- 未及时移除附着的蜱:若受感染的蜱在皮肤上停留36至48小时以上,莱姆病细菌便可能经由血液进入体内。
发现蜱附着时,应立即、安全地移除。一般而言,在48小时内取下蜱,感染风险将显著降低。
莱姆病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教育参考,若您对自身状况有疑问,或需要更详细的医疗指导,请向合格医生寻求专业意见。
如何诊断患有莱姆病
确诊莱姆病通常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与实验室检测结果。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健康状况、是否曾到过蜱类常见地区、以及是否有被叮咬的经历进行评估。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建议,若检测程序正确执行,两阶段式血液检测(two-tier blood test) 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于筛检体内是否存在针对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的抗体。
- Western Blot 检测:若第一阶段结果呈阳性或不确定,医生会进行此确认检测,以提高诊断准确度。
值得注意的是,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感染阶段。、在感染初期(尤其是前几周),体内的抗体尚未形成,因此血液检测可能呈现阴性结果。
如何治疗莱姆病
莱姆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一般来说,越早接受治疗,康复的速度与疗效就越理想。治疗方案会依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与病程阶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 口服抗生素治疗(Oral Antibiotics):这是早期莱姆病的标准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去氧羟四环素(Doxycycline):适用于成人与 8 岁以上儿童、阿莫西林(Amoxicillin):适用于成人、儿童、孕妇与哺乳期妇女、头孢呋辛(Cefuroxime,商品名:Cefuroxime axetil):亦可用于无法服用 Doxycycline 的患者。典型疗程为14至21天。部分研究指出,10至14天的疗程也能达到相似疗效,但具体时长仍由医生根据个别情况调整。
- 静脉注射抗生素治疗(Intravenous Antibiotics):若感染已扩散至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14至28天的静脉注射抗生素疗程。此方式虽需较长恢复期,但能有效清除体内感染。静脉注射抗生素可能产生部分副作用,包括:白血球(White blood cells)数量降低、继发性感染(Colonisation infection)、感染与莱姆病无关的抗药性菌株(Antibiotic-resistant organisms)。
大多数莱姆病患者在接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后,通常能在数周至数月内完全康复。然而,少数患者在治疗结束后仍可能持续出现一些症状,例如:肌肉或关节疼痛、持续的疲倦与虚弱感。这种情况被称为 治疗后莱姆病症候群(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 PTLDS)。目前医学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确切成因。研究显示,这些持续症状并非由活跃的细菌感染所引起,因此继续服用抗生素通常不会带来额外改善。部分专家推测,这种症候群可能与免疫系统在感染后产生的持续反应有关,但相关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证实。
未经核准的注射针剂“Bismacine“
部分国家曾有个别医生使用名为 Bismacine(又称 Chromacine)的注射针剂,作为治疗莱姆病的替代疗法。然而,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明确指出,Bismacine 注射剂并未获得任何疾病治疗用途的核准,包括莱姆病在内。Bismacine 并非合法药品,其主要成分为高浓度重金属铋(Bismuth)。虽然某些口服药物(如部分治疗胃溃疡的药物)含有微量铋,在医师指导下使用通常是安全的,但将铋制剂用作注射治疗目前仍缺乏科学证据与安全验证。医学研究与监管机构警告,Bismacine注射剂可能导致严重的铋中毒(Bismuth poisoning),并造成心脏与肾脏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莱姆病的生活防护与居家预防措施
虽然莱姆病在新加坡极为罕见,但若前往蜱虫盛行的国家或森林地区旅行,做好个人防护与环境清理仍是预防蜱叮咬与感染的关键。以下生活方式与居家防护建议,有助于降低被蜱叮咬的风险:
- 穿着防护衣物,避免皮肤外露:若您在草丛或林地活动时,应穿着包覆性衣物:长袖衣、长裤、包鞋、帽子与手套。将裤脚塞入袜中,防止蜱沿裤管爬入。尽量走在铺设良好的步道上,避免穿越矮草与杂树林。如果带着宠物外出时也应留意宠物安全,避免让狗在草堆或落叶区乱跑。
- 使用防虫剂:在裸露皮肤上涂抹含20%或以上避蚊胺(DEET)浓度的防蚊驱虫剂。为儿童涂抹时,应由成人协助,避免接触眼睛、口鼻与手掌。可使用或购买含氯菊酯(Permethrin)成分的衣物与装备,以增强防蜱效果。
- 保持环境清洁,减少蜱虫滋生:定期清理落叶堆、杂草区与堆放的木柴,保持院落干燥通风。让阳光照射到地面,避免潮湿阴暗的环境成为蜱的藏身处。
- 检查身体与宠物:户外活动后,应立即检查自己、孩子及宠物是否有蜱附着。蜱通常比针头还小,容易忽略,检查时应仔细观察头皮、腋下、腹股沟及耳后等部位。
- 外出后尽快洗澡:回到室内后应尽快洗澡,并用毛巾擦拭全身,有助于去除尚未附着牢固的蜱。
- 若发现蜱附着,尽快移除:使用尖头镊子夹住蜱的头部或口器,缓慢向上拔除,避免挤压虫体。移除后以酒精或肥皂水清洁皮肤,并妥善处理蜱虫。
- 保持警觉,不可掉以轻心:被蜱叮咬一次后并不会产生免疫力,仍有再感染风险。只要及早发现并正确处理,可大幅降低感染莱姆病的机会。
如您对莱姆病或相关症状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合格的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以获得最适合您个人状况的评估与建议。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健康资讯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