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伤风的基本概念
破伤风(Tetanus)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的严重细菌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灰尘及动物粪便中,当人体皮肤出现伤口或擦伤时,细菌可能进入体内。
破伤风杆菌会释放强烈的神经毒素(Tetanospasmin),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肌肉出现僵硬、痉挛与疼痛。若未及时治疗,毒素可能影响控制呼吸的肌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感染范围,破伤风可分为3种类型:
- 全身性破伤风(Generalised Tetanus):最常见,症状遍及全身肌肉。
- 局部性破伤风(Localised Tetanus):症状局限于伤口附近肌肉。
-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多见于脐带护理不当的新生儿。
需要注意的是,破伤风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破伤风有多常见?
在全球范围内,破伤风主要发生于未接种或接种不完整疫苗的人群。在医疗资源较有限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一般而言,新生儿与年轻族群若未按时接种破伤风疫苗,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在新加坡,由于疫苗接种覆盖率高,破伤风病例相对罕见,但仍可能出现在未接种疫苗的成人、外籍劳工或老年人身上。
破伤风的症状
全身性破伤风(Generalised Tetanus)是最常见的破伤风类型。在受伤或细菌入侵身体后的约7天内,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紧绷与剧烈疼痛的症状。最常受影响的部位包括下巴与颈部(造成“锁颚”现象)、肩膀与背部及上腹部和手臂及大腿。由于面部肌肉收缩,患者的脸部可能呈现紧绷或皱眉的表情。
除了局部僵硬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性肌肉痉挛或抽搐,程度不一:
- 轻度症状: 轻微肌肉抽动、偶发性痉挛
- 中度症状: 下巴僵硬、吞咽困难、颈部僵直
- 重度症状: 严重抽搐、呼吸困难或短暂停止呼吸(呼吸暂停)
在少数情况下,破伤风可能仅影响伤口附近的肌肉(局部性破伤风),但仍可能逐步扩散为全身性症状。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或对身体状况感到疑虑,应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什么时候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尽快就医评估,并依医嘱接种破伤风疫苗:
- 伤口很脏、很深,且沾染泥土或动物粪便
- 过去5年内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想不起来
- 过去10年内未完成破伤风加强针(建议每10年补种一次)
若出现前述破伤风相关症状,或对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有任何疑问,也应尽早咨询医生。
破伤风的原因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孢子(Clostridium tetani spores)进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这种孢子常存在于泥土、灰尘及动物粪便中,当人体皮肤出现开放性伤口时,细菌便有机会渗入体内。
进入体内后,破伤风杆菌会繁殖并释放神经毒素(Tetanospasmin)。该毒素会附着在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系统扩散至脊髓与大脑,干扰神经传导,使肌肉无法正常放松,导致不自主的抽搐与痉挛。若未及时治疗,毒素可能影响控制呼吸的肌肉,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多由脐带在剪断或护理时遭细菌污染所引起,常见于消毒不当或环境卫生欠佳的情况下。
破伤风的风险因素
以下情况都会增加感染破伤风(Tetanus)的风险:
- 未按时接种破伤风疫苗,体内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 伤口被破伤风杆菌孢子污染,尤其是深层或被泥土、灰尘、动物粪便沾染的伤口
- 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或伤口愈合延迟
- 严重组织损伤,如烧伤、撕裂伤或挤压伤,使细菌更易侵入
- 伤口周围出现肿胀或发炎,为细菌繁殖创造无氧环境
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
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需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评估。医生通常会依据患者的伤口状况、病史及临床症状,判断是否为破伤风感染,并可能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
如何诊断破伤风?
医生会通过身体检查与临床评估来诊断是否感染破伤风。重点会放在肌肉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以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症状,如肌肉僵硬、痉挛或吞咽困难。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使用棉棒刮取伤口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细菌检测及安排血液检查,评估体内感染与免疫反应状况。
对于新生儿破伤风,医生主要会依据婴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例如哺乳困难、肌肉僵硬及频繁哭闹或抽搐。若有任何疑似症状,应尽快送医,以便及早确诊与治疗。
破伤风的治疗方式
破伤风是一种需要紧急医疗处理的严重感染。治疗的目标包括清除感染源、解除毒素作用、控制肌肉痉挛,并防止并发症。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 清创与抗生素治疗:医生会彻底清洁并消毒伤口,移除坏死组织,以减少细菌繁殖。同时会开具抗生素(如青霉素或甲硝唑)来消灭体内残留的破伤风杆菌。
- 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oglobulin, TIG):这是一种抗毒素(Antitoxin),可中和体内的破伤风毒素,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 控制痉挛与癫痫发作:医生可能会使用镇静剂或肌肉放松剂,例如地西泮(Diazepam),以缓解肌肉抽搐与痉挛。
- 支持性治疗:若患者出现下颚僵硬、吞咽困难或呼吸肌痉挛,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协助呼吸。
- 复原与康复:破伤风的恢复期通常需2至3个月,若要完全复原可能需约4个月。在康复期间,医生可能会安排物理治疗,以协助肌肉放松与恢复体力。
避免破伤风的生活调整与居家防护
透过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以下几点有助于日常防护:
- 立即清洗伤口:无论是割伤、擦伤或刺伤,都应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 有疑虑时尽快咨询医生:若受伤后不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应尽早联系医生或前往诊所评估,并按医嘱补种疫苗。
- 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若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吞咽困难或呼吸不顺等症状,务必马上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 确保儿童完成疫苗接种:破伤风疫苗通常包含在儿童基础免疫计划(DTaP/Tdap)中:首次接种:约在2个月大时开始、加强剂:分别在4至7岁及12至15岁接种及成年人建议每隔10年补种一次,以维持免疫力。
如对破伤风疫苗接种、伤口处理或个人风险评估有疑问,应向医生或合格医疗专业人员寻求专业意见。
破伤风的疫苗资讯
除了日常保持良好的伤口清洁外,接种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最有效的方式。以下为疫苗资讯:
疫苗介绍:
破伤风疫苗通常与白喉及百日咳联合制成,常见疫苗包括:
- Td 疫苗(Tetanus and Diphtheria vaccine):含有破伤风与减量白喉成分,副作用较轻,常用于6岁以上儿童与成人的加强或补种接种。
- Tdap 疫苗(Tetanus, Diphtheria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在 Td 基础上加入百日咳抗原,主要用于青少年与成人的追加接种,以维持长期免疫力。
新加坡的国家免疫计划(National Childhood Immunisation Schedule, NCIS)与成人免疫计划(NAIS)中均包含破伤风相关疫苗。
破伤风与白喉、百日咳合一,制成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相关疫苗,又可分为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及减量破伤风白喉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Td是将白喉疫苗的剂量降低,以减低副作用,多使用在6岁以上的小孩,做为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的辅助免疫;而Tdap则是利用利用破伤风和白喉杆菌制成的毒素并减毒后,与百日咳抗原制成,主要用于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种或补种。
接种建议的群体:
- 青少年(约11至16岁):建议接种1剂Tdap疫苗作为加强针。
- 成人(18岁及以上):若过去未完成基础接种,建议接种3剂Td或Tdap疫苗:第1与第2剂间隔至少4周;第3剂与第2剂间隔至少6个月。
- 孕妇:无论是否曾接种过相关疫苗,每次怀孕都建议接种1剂Tdap疫苗。最佳接种时间为怀孕第28至36周,以便母体抗体可传递给胎儿。
费用:
在新加坡,破伤风相关疫苗的接种费用会因诊所类型(公立综合诊疗所Polyclinic或私人诊所GP Clinic)及个别收费政策而有所不同。以下为一般参考价位:
- Tdap 疫苗(减量破伤风、白喉及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约S$60–S$90/剂
- Td 疫苗(破伤风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约S$25–S$40/剂
接种注意事项:
在以下情况下,应在医生评估后再决定是否适合接种:
- 目前有发烧或急性中度至重度疾病
- 有进行性痉挛性疾病或神经系统疾病病史
- 过去接种含破伤风成分疫苗后曾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
若您不适合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Tdap),医生可能会建议改为接种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 作为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