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状、原因、诊断与治疗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简称 Mono)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状、原因、诊断与治疗

  • 发烧
  • 喉咙痛
  • 颈部淋巴腺肿大(尤其在脖子两侧)

这种病毒主要经由唾液传播,因此也被俗称为“接吻病”。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脏肿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且患者通常可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有多常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最常见于15至17岁的青少年,但事实上,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被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若能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并减少相关风险因素,就能降低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机会。若有疑问,建议向医生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意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 容易感到疲倦或昏昏欲睡
  • 发烧
  • 食欲下降
  • 肌肉酸痛或僵硬
  • 皮肤出现疹子
  • 喉咙痛
  • 淋巴腺肿大(常见于颈部和腋下)
  • 全身不适或有“生病感”。

除了常见表现外,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以下较不常见的症状:

  • 胸口疼痛
  • 咳嗽
  • 明显疲劳
  • 头痛
  • 荨麻疹
  • 黄疸(Jaundice)
  • 颈部僵硬
  • 鼻出血
  • 心跳加快
  • 对光敏感
  • 呼吸急促或短促

有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可能并未完全列出。若您对自身症状感到疑虑,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有任何疑问,请尽快咨询医生。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应与医生充分讨论,以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原因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主要由艾普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该病毒可经由唾液传播,例如接吻,因此又俗称 “接吻病”(Kissing disease)。

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能导致传染:

  • 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或餐具。
  • 接触到患者的咳嗽或喷嚏飞沫。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与避免共用私人物品,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方式。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因素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若您担心自己可能有相关风险,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更详细的专业资讯。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上述资讯仅供一般健康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若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

如何诊断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医生会先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特别着重在 颈部、喉咙与腹部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也可能安排以下检查:

  • 血液检查:观察白血球数量及是否有异常变化。
  • 喉咙细菌培养:排除链球菌或其他感染。
  • 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为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治疗方式

目前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与提升舒适度。

若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

  • 类固醇(Steroid)
  • 泼尼松(Prednisone,一种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

此外,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

  • 充分休息。
  • 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
  • 用温盐水漱口,可减轻喉咙痛。
  •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缓解疼痛与发烧。
  • 若有脾脏肿大,应避免运动,以降低脾脏破裂的风险。

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请务必告知医生您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若在治疗期间出现肩颈酸痛或胸口疼痛,也应立即告知医生。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照护

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减少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或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子或饮水瓶。
  • 有症状时避免亲密接触(如接吻),减少传播风险。
  • 充足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 多补充水分,维持良好免疫力。
  • 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若您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医生,以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Mononucleosis.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mononucleosis/symptoms-causes/syc-20350328. July 30, 2015.

现行版本

2025/09/05

文: Chuck Huang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消毒酒精浓度越高越好?买消毒酒精要注意:3大原则

类鼻疽是什么?常见传染途径、症状、预防与治疗一次看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Chuck Huang 撰写。更新于 2025/09/05。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