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与神经

神经系统在身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控制大脑、脊髓和亿万个神经,当神经系统受到影响时,会造成其他人体系统产生紊乱,如癫痫发作,动脉瘤、脑肿瘤的形成等。 在这个类别,您可以认识更多影响大脑和神经系统的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及治疗。

常识

大脑与神经

有癫痫也不用太担心,安全驾驶的意识最重要

对于癫痫(Epilepsy Seizures)患者来说,开车可能比较困难,因为很多患者因为无法有效控制癫痫发作,可能会被禁止或限制驾驶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不过,随着医学进步,即使患有癫痫,只要掌握安全驾驶的理念,您就能知道如何在开车时控制癫痫发作,保障自身和他人安全。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LTA)对癫痫患者的驾照申请有相关规定,通常要求患者在发作控制稳定且医生评估允许下,方可申请或恢复驾驶资格。具体详情可参考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官方网站或咨询专业医生。 癫痫发作和驾驶能力的关系 癫痫患者可能会突然失控身体、改变感知,或短暂失去意识。因此,开车时可能无法掌控车辆,增加撞车风险,危及自己和他人安全。是否能开车,取决于以下4个关键因素: 癫痫发作的原因。 癫痫发作的类型。 您能否取得驾照,取决于当地的交通法规对癫痫患者的相关规定。 距上一次影响意识的癫痫发作已有多久? 安全驾驶须知 如果医生诊断您患有癫痫,您需要向相关主管机关通报。在申请驾照时,申报癫痫病史非常重要,并需向医生获取证明文件。无论您是否打算开车,取得医生许可都是关键,因为癫痫发作无法有效控制时,驾驶风险较高。每个人情况不同,可能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获准开车。如果在调整药物后,癫痫控制不佳且再次发作,您可能将无法继续驾驶。 面对癫痫,请务必多加小心,照顾好自己。不要只在发作时才休息,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让自己或他人处于危险境地。最好按时服药,避免刺激和任何可能带来危险的因素。控制癫痫发作,需与医生密切配合,诚实分享发作情况,共同寻求合适的治疗方案。 如果我必须放弃开车的话,该怎么办? 要重新获得驾照,您必须有足够长的无癫痫发作时间。在拿回驾照之前,即使暂时不能自己开车,您还有以下5个选择可供考虑: 与家人或朋友一起乘车。 搭Grab。 乘坐接驳车。 公车、火车、快铁。 步行。

探索更多大脑与神经分类

更多 大脑与神经 相关文章

失智症/阿兹海默症

找征兆、做检查,3招有效预防失智症!

失智症(Dementia,俗称老年痴呆)在新加坡愈来愈普遍,但仍不少人轻忽失智症的征兆,以至于当症状恶化时,往往已经错失了许多就医时机。失智症因为无法根治,因此即早治疗、减缓病情恶化速度非常重要。 《Hello健康》为您简单介绍何为失智症、失智症的成因、症状,以及分享3招预防失智症的方法。 什么是失智症? 失智症是脑部病变及退化,导致思考能力、判断力、沟通能力及注意力下降,进而影响正常生活的一种症状。若以下认知及日常行为能力有2项以上明显衰弱,便需留意是否罹患失智症,并即早赴医院检查: 记忆力 沟通及语言能力 专注力 理解及判断能力 失智症的原因 失智症的主因为大脑细胞受损,使掌管各种行为能力的细胞失去控制,进而影响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诸如退化性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脑部受伤、脑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长期酗酒及吸毒等,皆可能造成失智症。此外,基因遗传也是原因之一。 失智症会有哪些症状? 失智症的早期症状如下: 记忆力衰退 注意力减弱 意识混乱 个性或行为改变 冷漠、孤僻或忧郁 无法好好处理生活琐事 若您或家人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是失智症的严重警讯,建议尽早咨询医生以作进一步评估与诊断: 若经常记不住事情,甚至完全忘记,即使他人提醒也毫无印象或无法回忆 情绪变化起伏大,而且没有原因 对平常喜爱的事情不再感兴趣 想不起简单的词汇,经常讲一些令人无法理解的话,或是无法理解他人的言论 想不起来某些地方的位置,或是完全失去定向性,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失去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譬如不知道数字的概念 判断能力变差,譬如不知道肚子饿需要吃饭,或空间概念失调,无法厘清距离或方向 如何预防失智症? 要预防失智症,可从以下3个关键面向着手: 1. 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心血管的运作及血液循环,同时也对脑部健康有正面影响,能促进血液和氧气流入大脑,增强认知功能。建议尽量避免久坐,每周应至少安排3次以上温和的有氧运动,例如快走、散步或骑单车等,每次约30分钟,或进行每周累计75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如慢跑或游泳。此外,也可加入强化肌力的训练,例如伏地挺身和仰卧起坐,以全面提升身体与脑部的健康状态。 2. 饮食少糖、盐 饮食控管有助于预防失智症,建议每天摄取5份蔬果,并在每周至少摄取2次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鱼、蛋、肉、豆类及豆制品。 尽量减少摄取高糖、高盐及饱和脂肪的加工食品,改以天然淀粉类为主,如马铃薯和地瓜,并保持每天喝6到8杯水的习惯。 也可尝试地中海型饮食,其核心原则是少吃红肉,多摄取全谷类、蔬菜、水果、鱼类、鸡肉、坚果及橄榄油等健康脂肪来源,有助于保护脑部健康;此外,应避免吸烟与饮酒,以降低失智风险。 3. 参加强化心智的活动 建议从事一些能够强化心智的活动,例如上课、学习语言、玩拼图、纸牌游戏、棋盘游戏、阅读、写作或跳舞等,这些都有助于活化大脑、维持认知功能。同时也鼓励参与社交性活动,如报名社区大学的园艺、烹饪或乐器课程,或担任志工、与亲友保持联络、一起出游、用餐、聊天等,这些互动不但能带来心理满足,也有助于降低孤独感与认知退化的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头痛/偏头痛

什么是紧张型头痛?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紧张型头痛的定义 紧张型头痛(Tension Headaches)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通常会在前额、头后或颈部感受到没有明确范围的紧绷或压迫感。特别是脑部,可能出现轻度至中度的疼痛,不少患者形容这种感觉就像被紧紧的布袋包住头部,或像有大夹子在挤压头骨,但疼痛通常不会跳痛或伴随恶心呕吐。若每月发作天数少于15天,可归类为阵发性紧张型头痛(Episodic Tension Headaches);若每月发作超过15天且持续超过3个月,则属于慢性紧张型头痛(Chronic Tension Headaches)。如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尽早就医评估与管理 紧张型头痛常见吗? 紧张型头痛可能影响所有年龄层的人,尤其在女性族群中较为常见。不过,只要尽量避开已知的诱发因子,如压力、姿势不良、睡眠不足或长时间使用电脑等,就有助于有效降低发作风险。若您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有持续不适,建议咨询您的医生。 紧张型头痛的症状 以下为紧张型头痛常见的症状,但请注意,这并不是所有可能症状的完整列表。若您有疑虑或需要进一步了解,请咨询您的医生以获得专业建议: 前额、头顶、后脑或颈部感到紧绷或压迫感。 白天时出现不适感。 难以入睡、睡眠浅、容易醒来或睡眠品质不佳 感到疲倦、情绪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 对光及噪音有些敏感 感觉肌肉疼痛 感觉头部闷痛 感觉前额有压迫感 当按压前额及头皮时,会感觉疼痛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头痛已严重影响到您的日常生活。 每周需要服用止痛药超过两次。 病头痛状况突然改变,或头痛的性质、强度、频率与以往明显不同。 出现突发性的剧烈头痛。 头痛并伴随着发烧、颈部僵硬、意识混乱、癫痫发作、复视(Double vision)、虚弱、麻木感、语言障碍等。 头部手术后出现头痛;若头痛持续加剧或突然恶化,应该马上去看医师。 紧张型头痛的原因 目前尚不清楚紧张型头痛的确切成因,有些人可能只是对疼痛特别敏感,因此较容易出现此类头痛。压力则是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可能来自工作、课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心理负担。此外,头部或颈部肌肉紧绷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紧张型头痛。这种肌肉紧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没有充足休息 不良姿势 情绪及心理压力,如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或忧郁状态 焦虑 疲倦 饥饿 缺铁 紧张型头痛的风险因素 引起紧张型头痛的因素有很多,例如: 约有90%的女性在一生中曾经历过紧张型头痛。 中年人也是紧张型头痛的高发族群之一 紧张型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上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若您需要进一步的评估或协助,请随时咨询您的医生。 如何诊断紧张型头痛? 若医生怀疑您有慢性或反复性头痛,通常会安排身体检查与神经学评估,并详细询问您的症状,以协助判定头痛的类型与可能原因。医生会请您描述内容包括:头痛的特征:是否为搏动性(跳痛)、持续闷痛、或是剧烈刺痛及头痛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工作、是否因疼痛而半夜痛醒或难以入睡。 另外,医生也会询问您头痛的位置,例如:是否整个头部都在痛、仅限一侧头部、或是集中在前额或眼窝后方。这些资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头痛的类型及可能的病因。若医生认为有必要,您可能会被安排进行两种常见的脑部影像检查: 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电脑断层扫描使用电脑控制的X光来扫描,以看清楚整个脑部。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振造影则利用磁场、无线电波和电脑的相关技术来产生脑部的影像。 如何治疗紧张型头痛? 在紧张型头痛的症状刚开始、仍属轻微阶段时,就应尽早接受治疗,以防止疼痛加剧,并减轻目前已有的不适。除了服药控制之外,患者也应尽量避开可能诱发头痛的因素,如压力、睡眠不足或姿势不良。 若需要用药,医生通常会先从非处方止痛药着手,例如扑热息痛(Paracetamol)或布洛芬(Ibuprofen)。但若您属于慢性头痛患者,可能就需要服用预防性药物。 当一般止痛药效果不佳时,医生可能会考虑开立: 处方止痛药或肌肉松弛剂(Muscle Relaxants),缓解头部与颈部肌肉的紧张 抗忧郁剂(如选择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剂,SSRI),稳定脑内血清素水平,有助于情绪调节并降低头痛频率 此外,医生也可能建议您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帮助识别与管理生活中引发压力、焦虑或紧张的情境,从而预防头痛发作。 另一个辅助方式是针灸(Acupuncture),有些患者在针灸后感到压力减轻、头痛缓解,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整合性疗法。 紧张型头痛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 下列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紧张型头痛,减轻发作频率与疼痛强度: 学习压力管理与放松技巧 练习生物回馈治疗(Biofeedback) 洗热水澡、冰敷或改正姿势 学习良好的姿势,站着时肩膀应往后与头平行;坐着时要让大腿平行于地,注意头不要往前垂。 若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请咨询医生,以获得最妥善、最符合您个人状况的专业评估与照护。


头痛/偏头痛

丛发性头痛: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丛发性头痛的定义 丛发性头痛(Cluster headache)是一种剧烈的单侧头痛,通常发生在眼睛周围或太阳穴附近,疼痛感非常强烈,被认为是最剧痛的头痛类型之一。发作通常呈周期性,一个发作期可能持续4至12周,期间头痛会反覆出现,之后进入缓解期,症状会暂时减轻甚至完全消失,直到下一次发作周期开始。 丛发性头痛有多常见? 这种头痛在一般人群中较为少见,多见于男性及20岁以上的成年人。不过,只要尽量避开已知的诱发因子,例如酒精、抽烟或作息不规律等,就有助于有效降低发作的风险。若您有类似症状或想进一步了解相关资讯,建议咨询您的家庭医生或神经专科医师以获得专业建议与评估。 丛发性头痛的症状 以下是丛发性头痛常见的症状,但请注意,这并非详尽无遗的清单,实际症状因人而异。如您有疑虑或需要进一步了解,建议咨询您的医生以获得专业建议: 丛发性头痛常表现为头部一侧突然出现极为剧烈的刺痛、灼痛或如刀割般的刺骨疼痛,通常从一只眼睛周围开始发作,随后疼痛可能扩散至同侧的脸部、头部、颈部甚至肩膀,让人几乎无法忍受。这种疼痛性质尖锐、发作快速,常在短时间内达到高峰,是最剧烈的原发性头痛之一。 头痛发作时会感觉很疲倦、焦躁 眼睛红肿、流泪 靠近疼痛一侧的鼻腔常会出现鼻塞或流鼻水的现象 脸部出汗 肤色苍白,脸部也有可能发红 疼痛处的眼皮下垂、肿胀 有些丛发性头痛患者在每个发作期间之间,会经历一段症状缓解的时期,这种类型称为阵发性丛发性头痛。另一种则是慢性丛发性头痛,指的是头痛持续发作超过一年,或是缓解期少于一个月的情况。 在发作期内,患者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剧烈头痛,可能是一天数次,也可能是每天固定时间发作。每次发作通常持续15分钟到3小时,带来剧烈的生活干扰与不适。如有此类症状,建议尽快寻求神经专科医生协助,以利诊断与治疗。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 如果您有上述所描述的征兆或症状,或对自身健康有任何疑问,请务必咨询您的医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皆不相同,最合适的做法是与医师进行详尽的沟通与评估,以便更全面了解您的健康状况,并获得最适合的医疗建议与照护方案。 丛发性头痛的原因 目前丛发性头痛的确切成因仍不完全清楚,但许多患者表示头痛常在睡眠中发作,显示可能与生理时钟的调控异常有关。研究指出,大脑中的下丘脑(Hypothalamus),也就是掌管生理节律的区域,可能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 其他已知的诱发因子包括酒精与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等,但目前并无明确证据显示荷尔蒙变化或女性生理期与丛发性头痛有关。因此,了解自身的发作模式并避开常见诱因,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与强度。如有相关症状,建议寻求医生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与预防策略。 丛发性头痛的风险因素 丛发性头痛的危险因素如下: 男性患有丛发性头痛的机率为女性多2~4倍 虽然丛发性头痛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层,但大多数患者为20岁以上的成年人。 丛发性头痛的病患大多都有有吸烟的习惯。 酒精也有可能诱发丛发性头痛,因此大多数病患在发作期应该避免摄取酒精。 父母或近亲患有丛发性头痛,您可能罹患此类头痛的风险会相对提高。 丛发性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以上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或治疗建议。若您需要更进一步的评估或协助,请随时咨询您的医生。 如何诊断丛发性头痛? 医生会先了解您的家族病史与头痛的发生情形,接着进行身体检查,评估是否符合丛发性头痛的特征。此外,医生可能会安排影像检查,如X光或磁振造影(MRI),以排除其他可能引发头痛的原因,例如脑瘤、动脉瘤等。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需要进行眼科检查,以确认疼痛是否与眼部疾病有关,确保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提供合适的治疗建议。。 如何治疗丛发性头痛? 丛发性头痛的治疗方式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疼痛治疗,以减轻头痛症状;另一种是预防性治疗,以避免未来又出现丛发性头痛。 疼痛治疗法: 佩戴氧气罩:这个方法在大多数病例中已显示出良好且即时的疗效,同时具有高安全性,且几乎没有任何副作用。 苏马止疼(Sumatriptan)注射剂:这类药物常用于治疗偏头痛,也被证实对严重的丛发性头痛具有良好疗效。然而,若您有心脏病史,或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则不适合使用苏马止疼(Sumatriptan),因为该药可能引发血管收缩,增加心血管风险。 翠普登(Triptan)类药物:佐马止疼(Zolmitriptan) 也可以用来舒缓丛发性头痛,可用鼻喷剂或药锭的形式服用。 局部麻醉(Local anesthetics):来缓解丛发性头痛的急性发作,但使用方式需特别注意。 二氢麦角胺(Dihydroergotamine)注射剂:可以舒缓丛发性头痛,但若病人在前24小时内已经有服用苏马止疼,那就不可使用二氢麦角胺。 预防性治疗: 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通常会优先使用维尔帕米(Verapamil)来预防丛发性头痛。 皮质类固醇(Corticosteroids):这类药物可有效缩短丛发性头痛的发作周期,在急性期作为短期治疗是非常有帮助的。然而,不宜长期或频繁使用。 碳酸锂(Lithium carbonate):若其他预防性疗法的药物都无明显效果,碳酸锂有时可作为替代选项。 褪黑激素(Melatonin):服用后有可能可以降低丛发性头痛的发作频率。 丛发性头痛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 以下为生活习惯与居家疗法可有效帮助您对抗丛发性头痛: 维持规律睡眠习惯:若睡眠不规律,丛发性头痛的发作风险可能增加,因为生理时钟(生理节律)受到干扰可能触发头痛。因此,在发作期间,务必维持规律的作息与充足的睡眠,尽量每天在固定时间入睡与起床,有助于稳定身体节律、降低发作频率。。 停止饮用酒精:在发丛发性头痛发作期间请勿饮酒。 若您有任何疑虑或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最妥善且符合个人状况的医疗建议与照护。


失智症/阿兹海默症

失智症可活多久?能治疗或预防吗?失智症5大常见问题一次看!

根据新加坡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NNI)和卫生部的数据,新加坡也面临失智症人口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全国约有超过9万人患有失智症,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这个数字预计在2030年将突破15万人。 随着失智患者增多,大家对失智症的关注度也逐渐提升。究竟失智症就是阿兹海默症?失智症可活多久?《Hello健康》为您说明失智症常见的5大问题。 失智症5大常见问题 1.失智症就是阿兹海默症? 不少人会将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当作是失智症(Dementia)的代名词,但其实这并不完全准确,阿尔茨海默症只是失智症的其中一种类型。 失智症大致可分为两种:退化性及血管性,但也有患者同时存在2种或以上病因,失智症主要类型如下: 退化性失智症 失智症是由于大脑神经细胞退化或病变所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但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基因、头部外伤、心血管健康以及大脑健康等因素有关。 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最常见的失智症类型,约50~60%失智患者属于此类,早期病征为记忆力衰退,无法辨认时间、地点与人物。 额颞叶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不同于阿兹海默症是记忆力退化,额颞叶型失智症的早期病征为行为异常、执行功能缺损及语言障碍。 路易氏体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第2常见的退化性失智症,患者除了有认知功能障碍外,早期可能出现身体僵硬、手抖及走路不稳等状况,并伴随较明显的精神症状如情绪不稳及幻觉。 血管性失智症 因脑中风或慢性脑血管病变,造成脑部血液循环不良,使脑细胞死亡造成智力减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2大原因。 一般中风后病人若存活下来,约有5%病人会有失智症状,且有25%病患会于5年或以上时间罹患失智症,其特性包括认知功能突然恶化、行动迟缓与精神症状。 2.失智症可以治愈吗? 失智症的治疗可分为药物治疗及非药物治疗等2种,两者皆无法阻止或恢复已经受损的大脑细胞,仅能改善症状或延缓病情恶化的速度,因此失智症可说是无法根治的疾病。 然而,透过药物治疗与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训练、怀旧治疗等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延缓患者入住护理机构的时间,同时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质,并减轻照顾者的身心负担。 3.失智症可以活多久?平均寿命大约多少? 依据病患的年纪、治疗时机、照护状况及病程演进速度(轻度、中度、重度及末期)等因素,失智症发病后的存活年数各有不同,但平均约5~8年。 由于失智症患者的自理能力与生理机能会逐步退化,发病年龄成为影响余命的关键因素。65至70岁发病者平均可存活约10至11年,而90岁以上发病者的平均寿命则缩短至约3至4年。因此失智症无法治愈,所以即早诊断及治疗,才可有效控制病况、延缓病情的恶化速度。 4.失智症可以预防吗? 失智症的成因较为复杂,如同癌症般难以归咎为单一原因,且病程演进时间长。以阿兹海默症为例,患者可能早在发病前20年,大脑其实在症状出现前多年就可能开始出现病变,因此唯有及早预防、趋吉避凶,才能防患未然、有效降低失智症的发病风险。以下简列预防失智症的重点: 趋吉:增加大脑保护因子 规律运动 从事脑力活动(计算、脑力激荡、安排行程) 采用地中海饮食 增加社交互动(与好友吃饭、参加兴趣社团、参与志工活动) 维持健康体重 避凶:远离失智症危险因子 三高(高血压、高胆固醇、高血糖) 头部外伤 抽烟 忧郁 听力障碍 5.年纪大就容易罹患老人痴呆及失智症? 由于失智症在发病前的发展过程漫长,且成因复杂,因此年龄虽非失智症的致病因素,但却是最主要的间接因素。 然而,即使年数已高,但身体健康,没有三高(三高患者为中风高危险群,而中风又会导致血管性失智症),应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降低失智症的发病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脑神经与认知疾病

颅内出血:症状、原因、诊断、治疗

颅内出血定义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是指头骨内有血液蓄积,血块可能累积在大脑组织内或头骨底下,压迫脑部,并可能导致生命危险。颅内出血可以分成2种: 硬脑膜上出血(Epidural Hemorrhage):指血肿位于颅骨与硬脑膜(大脑外最外层的脑膜)之间。 硬脑膜下出血(Subdural Hemorrhage):指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脑组织之间。 颅内出血症状 在头部受到创伤后,患者当下可能感觉一切正常,这段时间称为“清醒期”。不过随着颅内压力逐渐上升,脑部伤害的征兆或症状可能会陆续出现,发作时间可以是受伤当下,也可能延迟至数小时甚至数周后才出现。建议如有头部外伤,即使初期症状不明显,也应尽早寻求医疗评估,以确保安全。颅内出血症状包括: 头痛加剧 嗜睡或昏睡 眩晕 意识不清或逐渐丧失意识 双眼瞳孔大小不一 口齿不清 癫痫发作 昏迷 若患者有持续性头痛、癫痫发作、视力模糊或口齿不清等症状,请尽快就医,以免延误救治时机,甚至危及生命。 颅内出血原因 硬脑膜下出血的原因 硬脑膜下出血通常是因为血管出血,可能是硬脑膜下与脑皮质之间的桥静脉或动脉出血所致,而大部分患者常因严重头部创伤而引发此症,因此危险度较高,其征兆与症状通常立即出现,但也有可能在头部创伤后的数天或数周后才出现。 是较轻微的头部创伤,可能会引发慢性硬脑膜下出血,这种出血发展缓慢,症状往往在数周甚至数个月后才逐渐出现。患者有时甚至不会记得曾经头部受过伤。尤其是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的患者,症状可能更不明显,也更容易被忽略,因此更应提高警觉并定期追踪相关状况。 硬脑膜上出血的原因 硬脑膜上出血是指脑膜与颅骨之间的动脉或大静脉(静脉窦)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因为外伤而造成头骨裂开与内侧脑膜血管撕裂。 脑实质性出血的原因 这类型也就是俗称的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即脑部组织出血,原因很多,包括创伤、动脉瘤破裂、脑动静脉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高血压和脑瘤,也可能是因为疾病导致血管自发性破裂,使血液渗入脑部。 危险因素 车祸、跌倒、被袭击或运动伤害所造成的头部创伤,是引发颅内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即使是轻微的头部创伤;没有明显的开放性伤口、瘀青或其他伤势,也可能已造成未被发现的颅内出血。 另外,高龄者、酗酒者,以及每天服用阿斯匹灵(Aspirin)或抗凝血药物者,也较容易发生硬脑膜下出血。 诊断与治疗 颅内出血如何诊断 慢性硬脑膜下出血(Chronic subdural Hemorrhage)的诊断较为困难,因为脑伤跟出现症状之间的时间可能相隔较长,如果老人有记忆力衰退跟嗜睡等症状逐渐出现,也很可能被误诊为失智症。医生通常会透过电脑断层扫描来检查患者是否有硬脑膜下出血的情况,尤其适用于急性出血的评估。而对于较慢性或进展缓慢的硬脑膜下出血,核磁共振造影则更有助于辨识出血的程度与时间,提供更清晰的影像判断,协助医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如果颅内出血轻微且无症状,则无需去除血肿,但如果出现症状或病情在脑伤数天或数周后恶化,医生就可能需要观察患者神经学方面的变化并追踪脑压,进行多次头部电脑断层扫描检查。 药物 若正在服用抗凝血药物,例如华法林(Warfarin),那患者可能需要暂时停药,或服用其他逆转抗凝血药物,以降低进一步出血的风险。 手术 颅内出血的治疗经常必须搭配手术,手术的类型也依颅内出血的类型而异: 手术引流:如果可以确认血肿位置且凝血不多,医生可以在颅骨开一个小洞,使用引流器吸除血肿。 颅骨切开术:大量的颅内出血可能需进行开颅手术,以移除血肿。 术后恢复 颅内出血的复原期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可能无法完全复原。黄金恢复期是脑部受伤后3个月内,若出血未能及时处理或病情较为严重,患者的恢复状况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差。若在治疗后仍出现神经相关的问题,例如行动迟缓、语言困难或记忆力减退,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接受职能治疗或复健训练。 生活注意事项 以下是关于颅内出血的生活调整: 夜间应确保充足睡眠,若白天感到疲累,也应适时休息。 身体状况较为稳定和良好时,再逐步恢复日常活动较为适宜。 建议在恢复期间不要贸然开车、参与运动、骑脚踏车或操作重型机械。在恢复过程中,请务必先咨询医生的专业评估,确认状况已适合进行这些活动。 遵循医嘱服药。 在未完全康复前,请勿饮酒,因为酒精可能会延缓脑伤复原,而且饮酒过量可能会增加二度脑出血的机率。 写下让您容易忘记的事。 若还有其他疑虑,请谘询医生以了解更详细的资讯。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什么是不宁腿症候群?该看哪一科?不宁腿的原因与症状,一次看懂!

洗肾多年的陈妈妈在看诊时向医生反映,她每晚睡觉时双腿总会不自觉抽动,或感觉像有虫子在腿里爬,非得踢几下腿才有办法入睡,导致她夜夜难以安眠。医生指出,这正是不宁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的典型症状。 究竟什么是不宁腿症候群?它的成因是什么?该挂哪一科?又该如何治疗?《Hello健康》为你一次解说清楚! 不宁腿症候群是什么? 不宁腿症候群(Restless Legs Syndrome)是种合并运动与感觉神经症状的慢性疾病,病患的下肢经常感到酸、麻、痛,皮下也有搔痒感,如同上百只虫子在里面钻动,忍不住要踢一踢、动一动才能稍微缓解不适;通常在晚上睡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品质。 不宁腿的致病原因不明,不过患者在服用多巴胺药物、铁剂后,可有显著的改善。铁离子是合成多巴胺的重要辅酶离子,因此推测不宁腿的致病原因可能与大脑中多巴胺分泌不足以及铁质不足有关。 不宁腿症候群4大症状 不宁腿症候群4大症状: 下肢经常出现酸麻、搔痒的感觉,宛如有小虫在皮肤下钻动般难受,迫使患者必须不断移动双腿,才能稍微缓解不适感。 患者会感到下肢静不下来,有强烈想动的冲动,常在床上反覆摩擦小腿,甚至半夜还得起身走动,才能缓解不适感。 症状通常在晚上或临睡前加剧,白天则较少出现或明显缓解。 躺在床上或坐在椅子上等静止状态下,患者下肢的不适感会加重。 此外,不少患者也会合并出现睡眠周期性肢体多动症(Periodic Leg Movements in Sleep, PLMS),即在睡眠过程中出现不自觉且规律性的脚板抽动,通常在即将入睡时发作。长期下来不仅会影响睡眠品质,还可能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 不宁腿症候群要看哪一科? 建议先看神经内科。神经内科医生可以评估是否有此症状,并排除其他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此外,家庭医学科也是一个合适的就诊选择,特别适用于初步症状的筛检,医生可协助进行基本评估,并在需要时转介至相关专科做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有时候,不宁腿症候群的症状也可能与其他身体状况(例如缺铁或睡眠障碍)相关,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血液检查,或进一步转介至睡眠医学科,进行全面评估与治疗。 不宁腿症候群原因 若您时常感觉到腿部搔痒又酸麻,让睡眠品质愈趋严重时,应留意自己是否符合以下可能引发不宁腿的原因。: 肾功能不佳者(如洗肾患者、慢性肾衰竭) 糖尿病患者 缺铁性贫血 帕金森氏症 服用抗忧郁药物(如三环抗忧郁剂) 周边神经病变(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孕妇 综合上述多种致病原因,以肾功能不佳的患者最容易出现不宁腿的症状,约20~30%左右的洗肾患者受不宁腿症状所扰。 不宁腿症候群该如何治疗? 治疗不宁腿症以舒缓症状为主,可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铁剂:缺铁性贫血患者、孕妇可以适量补充铁剂,待孕期结束或是体内铁离子足够时,不宁腿症状便会消失。 多巴胺促动剂:若不宁腿已经严重影响睡眠品质,医生会开立多巴胺促动剂来治疗。多巴胺促动剂原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不过在舒缓不宁腿的症状上也具显著效果,常见用于治疗不宁腿症候群的药物包括Ropinirole或Pramipexole。 镇静安眠药:可改善睡眠品质,减少脚板抽动,不过这类药物对于缓解下肢不适感的效果较为有限,主要用于帮助入睡与改善睡眠品质。常见的药物包括 Clonazepam。 非药物治疗 养成良好的睡前习惯,例如避免饮用含咖啡因饮品、避免剧烈运动、睡前泡热水澡、按摩腿部或在白天做些腿部伸展运动,皆有助患者培养睡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脑神经与认知疾病

腕隧道症候群该看哪一科?症状、原因、治疗与检查

经常感到手麻或手指无力吗?小心可能是腕隧道症候群找上门!腕隧道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压迫问题,影响手腕及手部功能。它是由于掌管手部感觉与动作的正中神经受到压迫所引起。正中神经穿过一个称为“腕隧道”的狭小通道,当这个区域受到骨骼或肌腱压迫时,就可能引发刺痛、麻木,甚至从手腕蔓延到前臂或上臂的尖锐疼痛感。以下将为您介绍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状、原因、治疗方法、诊断方式与改善建议,帮助您更了解如何及早发现与应对此问题。若有进一步疑虑,建议咨询医生以获取专业意见与妥善治疗。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状 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状包括疼痛、刺痛、麻木感和握力下降,会影响手腕、手和手指,有些人甚至连上臂或肩膀也会感到不适,若症状轻微,其实只要简单地甩动手和手腕,就可以减轻症状,不过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晚上恶化,甚至干扰睡眠。 腕隧道症候群该看哪一科? 每个人的情况可能略有不同,因此有些症状可能不在上述所列。若对自身状况有任何疑虑,建议直接咨询医生。您可以挂神经内科、复健科或骨科,寻求专业的诊断与治疗建议。 腕隧道症候群的原因 手腕持续做重复的动作,例如打字或写字等,都可能导致手腕肿胀。当手腕肿起时,腕隧道便会变窄,而压迫到正中神经,造成疼痛和其他症状。怀孕妇女因荷尔蒙改变,使体内有更多液体堆积,这也会造成手腕肿胀,更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某些疾病例如肌肉和骨骼缺陷、甲状腺机能低下(Hypothyroidism),以及糖尿病(Diabetes),也都可能增加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风险。 对上班族来说,手腕疼痛几乎是家常便饭,长期使用键盘和滑鼠工作,容易造成手腕不适与麻木,这些其实都是腕隧道症候群的常见症状。腕隧道是位于手腕的一条通道,供肌腱与正中神经穿过;当肌腱因反复动作而肿胀,压迫到正中神经时,就可能引发腕隧道症候群。正中神经主要负责控制拇指、食指、中指及部分无名指的感觉与动作,一旦受到压迫或受损,手部就会出现麻木、无力与疼痛感。 腕隧道症候群的罹患风险 根据腕道症候群的流行病学研究指出,一般人口腕道症候群的罹患率约 0.1%,其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病,如今久坐办公的生活型态,让腕隧道症候群变得日益常见,因此也被称为“滑鼠手”。 某些工作性质也会提高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风险,例如需要长时间操作会产生震动的工具。此外,当身体出现影响神经功能的状况时,如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也会增加正中神经受损的可能性;又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发炎反应,会使手腕肌腱肿胀,从而压迫正中神经,引发腕隧道症候群。其他可能导致腕隧道症候群的因素还包括停经、肥胖、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isorders)及肾衰竭(Kidney failure)等。 腕隧道症候群最主要与一些日常行为有关,常见包括以下几种: 重复的手部动作 怪异的手部姿势 用力紧握 机械性地压迫手掌 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职业 容易罹患腕隧道症候群的职业包括收银员、美发师、纺织人员、裁缝师、面包师,以及需要频繁弯曲手指和手腕的工作者,例如从事挤牛奶、使用喷漆枪或进行人工除草作业的人。 腕隧道症候群的检查与诊断 医生通常会透过简单的身体检查来评估腕隧道症候群,包括轻敲手腕的正中神经(Tinel's sign)、将手腕弯曲一段时间(Phalen’s test),或将手维持在某个特定姿势来观察是否引发麻木、刺痛等症状。此外,医生也可能安排其他测试,以进一步确认正中神经和相关肌肉的健康状况。 根据新加坡常见的医疗做法与参考教育资料,腕隧道症候群的诊断通常包含以下五种方式: 1. 病史与临床症状评估 医生会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严重程度及是否与工作或活动有关,例如是否半夜痛醒、是否为单手发作等。 2. 体格检查  包含 Tinel’s sign(轻敲神经引发刺痛)、Phalen’s maneuver(弯曲手腕产生麻木感)等临床测试。 3. 神经传导速度检查(Nerve Conduction Study, NCS) 测量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判断是否有压迫或受损。 4. 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 EMG) 检测肌肉电活动,有助于判断神经受损的程度。 5. 超音波或磁力共振影像(Ultrasound / MRI) 有时医生会使用影像技术来确认腕隧道的结构变化,例如韧带增厚或肌腱肿胀等。 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疗 工作与生活调整 如果您已经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腕隧道症候群的症状,建议立即停止或调整相关行为。若诱因来自工作且难以避免,可考虑与雇主讨论是否能调整工作方式,例如更换工具、改善工作站设置或增加休息时间。此外,也可以从生活习惯着手改善,例如打字时使用手腕垫、维持良好姿势等。若不确定如何改善,建议向物理治疗师或职能治疗师寻求专业建议,以降低神经受压的风险并改善症状。 药物、副木(splint)或手术治疗 接下来治疗的重点是解除正中神经所受到的压力。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佩戴手腕副木,或在必要时进行手术。药物主要用于暂时缓解症状,可以选择口服或局部注射方式;手腕副木一般在夜间配戴,但如有需要白天也可使用,以稳定手腕位置并减少神经压迫。当其他治疗方式无效时,手术将成为选项之一,透过减压手术可有效缓解症状,并大幅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术后应让手腕休息至少六周,以促进痊愈并避免并发症发生。 以下是腕隧道症候群治疗的几个重点整理: 服用医生指示的药物。 改变导致腕隧道症候群的行为。 切勿延迟治疗,因为一旦发生肌肉萎缩,完全康复的机会将会降低。 若白天也需要佩戴手腕副木,建议偶尔将副木取下,让手腕和手部适度活动,避免完全不使用或长时间固定手部。适当的活动有助于维持肌肉与关节功能,防止僵硬与萎缩,同时也有助于康复。 改善腕隧道疼痛的 3 个方法 适当的工作环境有助于预防腕隧道症候群的发生,以下是一些能减轻手腕疼痛的小贴士: 减少让手腕呈现奇怪的姿势:使用手腕垫或其他可让手腕休息的支撑物时,最好让手腕维持在适当的高度,避免过高或过低,以减轻压力。也可以在工作区配置可调整高度的桌板或键盘托盘,帮助维持手腕在自然、放松的位置,减少弯折角度,从而预防腕隧道症候群的发生。 将压力的影响降到最低:不论是使用刀子、钉枪还是电脑滑鼠,都应选择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好握且顺手的工具,以减少手部用力抓握的需求,降低手腕与手指的负担,从而帮助预防腕隧道症候群的发生。 将活动范围降到最小:确保所有工具都放在手臂自然伸展可及的范围内,能减少手部与手腕重复性的动作,降低神经压迫的风险。若有可能,建议工作一段时间就适当休息,让手腕和手部放松,帮助预防不适与腕隧道症候群的发生。


周边神经病变

坐骨神经痛:原因、症状、诊断、治疗

坐骨神经痛的定义 坐骨神经痛是神经疾病的症状,而非一种疾病,通常治疗4~8周后就会消失;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受到损伤或压迫引发的疼痛。坐骨神经是体内最长的神经,从脊髓到臀部并向下延伸至腿后侧。 坐骨神经痛多常见? 坐骨神经痛的患者多为年长者、患有慢性疾病的人或肥胖者,但只要避开相关风险因子,就能有效降低发作的机会。若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建议向您的医生咨询。 坐骨神经痛的症状 以下是常见的坐骨神经痛症状,但并不涵盖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有任何疑虑,请向您的医生咨询: 从腰部延伸至臀部,再到腿部后侧的刺痛、灼热、麻木、肌肉疲劳或无力等症状,通常只会影响单侧腿部,可能波及整只脚或脚的一部分。 走路、弯腰、久坐、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可能加剧,但躺下休息时通常会有所缓解。 疼痛的程度因人而异,可能是轻微疼痛、灼热感、刺痛,或剧烈难耐的疼痛。 严重的坐骨神经痛甚至可能影响行动能力,导致行走困难,甚至无法走路。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若有下列任何一种症状,请咨询医生: 休息或服用止痛药后仍然感觉疼痛不已。 疼痛持续超过一周或越来越严重。 下列症状可能表示坐骨神经痛已严重影响神经功能,需立即就医并住院观察: 腰部或腿部突然剧烈疼痛、麻木或无力。 若在严重伤害后(如车祸)出现腰部、臀部或腿部的疼痛,尤其伴随麻木、无力或行动受限等症状。 大小便失禁或无法控制。 坐骨神经痛的原因 大部分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是椎间盘突出,直接压迫到神经。椎间盘是由像果冻的胶状物形成,外面由硬质纤维层包围;椎间盘的目的是吸收缓冲来自身体的重量与压力,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异常的椎间盘可能会突出,并压迫到神经。 其他造成坐骨神经痛的原因包括:骨关节炎引起神经刺激或肿胀、髋关节骨折造成的出血或感染等并发症、或是少见的肿瘤、肌肉嵌入神经。椎管狭窄症(Spinal stenosis)造成的压迫也可能引起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风险因素 下列是引发坐骨神经痛的危险因素: 老年:最常见的原因是老年人因脊椎长期磨损而造成椎间盘突出。 肥胖:体重过重会造成脊椎的负担,进而导致坐骨神经痛。 糖尿病:糖尿病会增加神经损伤的风险。 久坐不动:长时间坐着不动会增加坐骨神经痛的机率。 坐骨神经痛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资讯并非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了解或有任何疑虑,请随时向您的医生咨询。 如何诊断坐骨神经痛? 医生会根据您的病史和症状来进行诊断,通常无需额外检查。然而,若症状持续不缓解,且医生评估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时,可能会安排电脑断层扫描(CT)、磁力共振成像(MRI)或其他相关检查以进一步评估病情。 如何治疗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式取决于病因及疼痛程度,在某些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即可康复。 不须手术治疗包括: 在疼痛部位热敷或冰敷:症状发生的48~72小时内应该冰敷,之后则是热敷。 使用非类固醇消炎药等药物来减轻肿胀及缓解疼痛:医生可能开立口服肌肉松弛药物、类固醇或硬脊膜外腔类固醇药物注射(Epidual Steroid Injection)。若疼痛十分严重,可能会使用含有麻醉剂的强效药物。 医师也可能建议交替使用冷热敷来缓解肌肉酸痛和刺痛感。此外,需特别留意,所有止痛药和药物皆可能带来副作用。例如,非类固醇消炎药可能引起肠胃不适、腹泻、胃溃疡、头痛、头晕、听力减退或皮肤过敏反应;而肌肉松弛剂则可能导致嗜睡、头晕或皮疹。医师也可能建议配合物理治疗,以进一步减轻疼痛和改善活动能力。 若上述治疗方法皆无效,且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手术,移除骨刺或切除压迫坐骨神经的椎间盘部分,以缓解神经压迫并改善症状。 坐骨神经痛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 下列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可能有助于缓解坐骨神经痛的不适: 服用医生的处方药物。 保持体重,若过重,请减重。 不要因为疼痛而减少活动;坐越久,情况越糟。 每天做伸展运动,您可以向医生咨询适合您的运动项目。 正确的坐姿、站姿。 若是情况没有改善,可向医生谘询特殊疗法。 您有任何疑虑,建议谘询您的医生,以获得最妥善与适合您的医疗照护。


帕金森氏症

帕金森氏症能活多久?会好吗?症状前兆、原因一次看!

帕金森氏症到底是什么?有哪些前兆、症状?该如何预防?《Hello健康》为您说明帕金森氏症的患病原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帕金森氏症是什么? 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简称PD,亦有翻译为“巴金森氏症”)是继阿尔茨海默症之后,第二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此病多见于50至60岁以上人群,估计约有1%至2%的65岁以上长者受到影响,且病例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成因是大脑基底核与黑质区域的神经系统逐渐退化,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从而引起运动控制障碍。典型的动作症状包括: 手脚颤抖(静止时尤为明显) 四肢僵硬 动作迟缓 姿势不稳或行走困难 除了上述运动症状外,患者也可能出现非动作性症状,如情绪低落(忧郁症)、睡眠障碍,甚至认知退化或失智症状。 帕金森氏症可以活多久?预期寿命多长? 透过及早诊断与持续治疗,多数帕金森氏症患者都能有效延长寿命并维持良好的生活品质。不过,相较于未患病者,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可能会减少约5至10年,视个别健康状况而定。 综合来说,以现今的医学科技,帕金森氏症虽然尚无法完全根治,但已有多种药物与治疗方式能够帮助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建议患者与家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医生密切配合,制定出最适合自身的治疗计划,以便在病程中依然享有稳定、健康和有尊严的生活。 帕金森氏症会好吗?治疗方法解说 药物治疗:请务必依照医生的指示规律服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常见的帕金森氏症药物包括左旋多巴、多巴胺协同剂或其他药物如MAO-B抑制剂、COMT抑制剂等。 运动治疗:适度规律的运动有助于缓解僵硬、增强平衡感与身体灵活度。建议的活动包括太极拳、有氧运动、伸展训练等、年长患者可采分段式、少量多次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前应注意药效时间,避免药效减退时运动,以降低跌倒风险或突发僵硬的可能。 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效果有限的患者,经医生评估后,可能考虑深脑刺激术及脑部烧灼术。 帕金森氏症症状初期:注意10大前兆 帕金森氏症在初期阶段最常见的征兆,通常会表现为动作控制上的变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静止性震颤”,也就是在身体松、没有主动动作时,出现不自主的手部抖动。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肢体僵硬、动作迟缓等其他症状。归纳而言,帕金森氏症初期常见的征兆包括: 手抖:可能是帕金森氏症最为普遍常见的初期症状,患者在身体静止不动时会出现手部不自主的抖动。帕金森氏症和中风的差异在于前者会逐渐恶化,后者则是突然发生。 肌肉僵硬:患者的肌肉可能变得僵硬,进一步影响原本正常的运动能力。 运动迟缓:帕金森氏症患者的动作可能变得迟缓,例如日常简单动作的起床、走路等。 平衡能力下降:受到疾病影响,患者的平衡能力可能受到损害,导致容易跌倒。 语言表达改变:在语言表达上出现变化,如声音变小、语速变慢等。 面部表情减少:患者的面部表情可能变得单一、变化减少,看起来较为呆板。 书写能力退化:患者在书写时可能出现困难,常见表现为字体逐渐变小、字迹不清或潦草。 睡眠障碍:因为患者睡眠中会不自觉翻滚等肢体动作,影响睡眠品质及容易失眠。 消化道症状:包括便秘在内的肠道问题,也可能是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征兆之一。 忧郁症:帕金森氏症患者因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如多巴胺、血清素)受损,除了动作症状外,也常伴随出现忧郁或焦虑等情绪困扰。有些患者可能因忧郁症而出现体重减轻、意志低落或做事犹豫不决等情况。研究也发现,女性患者较男性更容易出现忧郁症状。而忧郁情绪通常在病程初期就可能逐渐浮现,但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误认为只是心情不好。因此,若家属或患者本身察觉有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睡眠问题或自我否定等现象,建议尽早向医生寻求专业协助,进行评估与必要的心理支持或药物治疗,有助于维持整体身心健康。 帕金森氏症症状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临床症状包含以下: 肌肉僵硬:全身各部位陆续出现肌肉僵硬的现象,导致原本灵活自如的肌肉活动受到明显影响。以脸部为例,患者可能眨眼频率减少、表情肌僵硬,使得微笑等表情变得困难,整体看起来面无表情。在步行时,由于手臂无法自然摆动,也会影响步态的流畅性,常见出现动作迟缓、小步走等特征。 静止震颤:身体处于休息、不活动时,肢体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或抖动。然而,当患者的手脚正在活动或执行动作时,这种颤抖的现象通常会减轻或暂时消失,这是该病的典型表现之一。。 动作缓慢:随着病情逐渐进展,帕金森氏症患者的肢体动作会变得越来越迟缓,原本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也可能变得吃力,甚至需要他人协助。常见的状况包括:从椅子上起身变得困难、走路时步伐缓慢且不稳,有时必须靠着小碎步缓慢前进,并依赖搀扶才能保持平衡。 。 帕金森氏症末期症状 一般来说,帕金森氏症末期病患大多呈现卧床状态,已经无法走路,也常伴随容易出现褥疮、营养不良等状况,这阶段大多需要专业看护全天候照料。 帕金森氏症4原因:会遗传吗?跟多巴胺有关? 帕金森氏症的确切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与神经传导功能。除了遗传基因的影响外,环境暴露、生活习惯及年龄等因素也被认为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以下为常见的四种可能成因说明: 头部创伤:美国Neurology 《神经学期刊》的研究报告提出,如果曾有头部创伤及无意识昏迷都会因此提高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风险;其中无意识昏迷时间如超过5分钟以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机率更会提高2倍。 年龄老化:随年纪增长,多巴胺神经细胞的数量自然减少,是提高帕金森氏症发病机率。 家族遗传:本身带有突变的基因,又称为家族型帕金森氏症。 环境影响:长期暴露于农药和除草剂等化合物环境中,也会增加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机率。 帕金森氏症症状自我检测表 下图为德国帕金森症协会提供的自我检测表。如果您在下列项目中有3项以上的情况符合,建议尽早就医,由医生进一步评估与确认是否为帕金森氏症的早期征兆。 帕金森氏症预防关键 多吃深绿色蔬菜:深绿色蔬菜富含保护神经的营养素,对于预防帕金森氏症具有正面效果。 多吃黄酮类的蔬果:多摄取含有黄酮类的蔬果,例如含有花青素的草莓、蓝莓及苹果等蔬果,可降低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风险。 适量饮用咖啡:近来有研究显示,咖啡能改善帕金森氏症的动作障碍,日后的罹病风险也比较低。 总的来说,平常饮食习惯中,可以参考近年风靡养生的地中海饮食为主,透过大量摄取蔬菜、水果、豆类、全谷物和坚果、新鲜鱼类、橄榄油来让身体保持健康运作。 帕金森氏症 vs 阿兹海默症:有什么不同? 帕金森氏症 阿兹海默症 相同点 均为老年人主要神经退化性疾病 差异点 帕金森氏症从动作功能开始退化。 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特征是逐渐影响人体的正常动作功能。 阿兹海默症是从认知功能开始退化的失智症。 阿兹海默症特征则是影响记忆力、语言能力、丧失认知能力等。 帕金森氏症常见问题 1.平常居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是避免跌倒受伤,以下提供4个建议: 居家环境建议适当安装扶手或设置支撑物。 居家环境应保持整洁通畅,避免杂物堆积。 建议在家具边角加贴防撞条或桌角保护贴。 浴室应保持地面干燥,以防滑倒。 2.饮食上有哪些照料重点? 如果病患有吞咽障碍的情况,建议以软质食物为主,如布丁、蒸蛋,以降低发生呛咳的风险;除此之外,建议多摄取高纤食物,并注意白天少吃含有高蛋白的食物,避免影响左多巴的药物吸收,建议改在晚上增加蛋白质的摄取,此外也建议确保每天摄取至少2000c.c.的水分。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头痛/偏头痛

性交头痛:症状、原因、诊断、治疗

性交头痛的定义 什么是性交头痛?  性交头痛(Sex Headache 或 Coital Cephalgia)是指在性行为、自慰、达到高潮时,或性行为结束后不久出现的头痛症状。起初通常会在头部后方(颅底)感到轻微钝痛,随后疼痛会逐渐加剧,并扩散至额头或前额叶区域。 此类头痛的持续时间与发生频率会因人而异,也可能因不同的性行为而有所不同。有些人可能在性行为过程中感到短暂的钝痛;有些人在自慰时会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也有人在性行为结束后出现头痛,并持续数小时,最长甚至可达24小时。 有些人一生中可能只发作一次,数年后才再出现;但如果您经常在性行为当中或结束后发生头痛,这可能是由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引起的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医生评估,以确保安全并获得适当治疗。 性交头痛有多常见? 根据研究显示,每360个头痛病例中,就有一例属于性交头痛。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或判断自身状况,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专业建议与评估。 性交头痛的症状 性交头痛有哪些症状? 性交头痛的症状有2种类型: 头与颈部的钝痛,并且随着性爱高潮而加剧 高潮前或高潮当下突如其来的强烈搏动性头痛 (例如:抽痛) 有些人会同时经历上述两种性交头痛的症状,即从性行为开始就感到钝痛,并在高潮时突然加剧。多数性交头痛会持续至少几分钟,但有些人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长达2至3天。部分患者在初次发作后,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反复发作,之后又可能长时间(如一年以上)完全没有症状。 根据研究,有超过一半的患者,受到性交头痛困扰的时间大约为六个月左右;也有些人一生中只经历过一次发作。此外,患者也可能出现本文未列出的其他症状。如果您对性交头痛的相关表现有任何疑问,建议尽早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诊断与适当建议。 什么时候该看医师? 一般来说性交头痛不会危及健康,不需要太过担心。不过如果您在性行为的过程中感受到头痛,尤其如果您是第一次发生这种状况的话,建议还是尽快向医师谘询。 性交头痛的原因 所有会带来高潮的性行为,都有可能触发性交头痛,所以无论是突如其来或逐渐加剧的性交头痛,都有可能属于没有致病因的原发性头痛。不过,有些突发的性交头痛,可能是以下原因所引起: 颅内的动脉壁膨胀或突出,形成颅内动脉瘤 (intracranial aneurysm) 大脑周围与通往脊髓之区块内的动脉与静脉异常交错,形成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主动脉内壁撕裂,形成剥离 (dissection) 中风 冠状动脉疾病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正在服药,例如避孕药等等 因感染而引起发炎 如果性交头痛伴随意识丧失、呕吐、颈部僵硬(类似落枕的感觉),或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症状,并且剧烈头痛持续超过24小时,那就有可能不是一般良性头痛,而是由潜在的致病因素所引起。 性交头痛的风险因素 很多因素都有可能引发性交头痛,包括: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性交头痛。 有偏头痛的病史。经常偏头痛的患者,发生性交头痛的风险也更高。 性交头痛的诊断与治疗 文章中所提及的资讯,都不能替代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果有任何疑问,请向您的医生谘询。 如何诊断性交头痛? 医生可能会建议您接受脑部影像检查: 核磁共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RI 利用磁场与电磁波的原理,显现出大脑结构的横切面影像,可能可以找出头痛病灶。 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在有些案例中 (尤其是过去 48~72 小时内刚头痛发作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做 CT 检查,以环绕患者身体周围之X光取像后,再经过电脑技术处理,显现出大脑与头部之横切面影像。 磁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与电脑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riz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以这2种检查方式显现流向大脑与颈部的血管,以及这两个部位中血管之影像。 血管摄影检查 (Angiograms):您的医生也有可能为您安排血管摄影检查,拍摄颈部与大脑之血管。医生会从腹股沟穿入具有弹性的细小导引管线,并且将导管经由血管引向颈动脉。在导引管线中注射显影剂后,X光仪就能显现出颈部与大脑中的动脉影像。 腰椎穿刺(Spinal tap 或 Lumbar puncture):有时候患者可能会需要接受腰椎穿刺检查,尤其是近期才突然开始头痛,但脑部影像结果检查都正常的患者。医生会取出大脑与脊髓周围的少量液体,透过脊髓液样本检测患者是否有出血或感染之症状。 如何治疗性交头痛? 在某些案例中,有些患者可能一生只会经历1次性交头痛,也有些患者的头痛来得快去得快,在服用止痛药以前疼痛便已缓解。如果您经历过性交头痛,不过检查后发现没有致病因的话,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定时服用预防性药物,而预防性药物可能需要每日用药,也有可能是间歇用药。 每日用药:用以治疗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偏头痛的乙型交感神经阻断剂 (Beta blockers),例如心律锭 (Propranolol,商品名:恩特来 Inderal、伊诺潘XL Innopran […]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