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因恐惧死亡而衍生的期盼。现代科技进步,平均寿命逐渐延长,对长者生理病痛的医疗情况也越加严重,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获得同等的关注呢?
台湾双悦诊所身心科医生林宏在访谈中分享了一个案例:
王太太,68 岁,退休中学教师,已与王先生结婚近 45 年。三名子女都已成年,并搬离家乡到外地工作。夫妻两人进入了“空巢期”,也就是子女因各自的人生规划离家,只剩父母单独同住。
王太太原本积极参与社区土风舞社团,并在宗教团体担任义工,但王先生却常常窝在家里,看报纸或电视。近来,两人之间争吵频繁,王太太也出现心悸症状。她的睡眠品质日渐下降,半夜甚至常感到恐慌,好像透不过气;白天则觉得十分疲倦。
她先至心脏科就诊,检查显示血压稍高并有轻微心律不整,医生建议以药物控制;然而肩颈酸痛与心烦易怒并未改善。其后因食欲下降前往消化内科(肝胆消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又因头晕就诊神经内科并接受 MRI(磁共振),同样无显著发现。最终,神经内科医生留意到其明显的焦虑症状,转介至心理医学科(精神科)。在接受心理咨询并依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逐步改善。
林宏医生提醒,老年心理健康议题范围广泛,受生理、心理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无论是乐龄人士本人或身边的亲友,面对精神健康相关症状时往往未必足够敏感,容易忽略。如同上述个案,患者可能在多科之间反复求诊,以为只是生理问题,最终才发现需要至心理医学科进行综合评估。
为维护自己与家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对长者情绪与行为的变化保持更高警觉。在进一步探讨之前,宜先厘清“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而是指: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个人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应对日常生活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表现,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对年长者而言,除了要维护心理健康,还需要面对老化过程对身心所带来的影响。
老化如何影响长者的心理健康
老化是自然现象,而身心相互作用,可能对年长者带来不同层面的冲击,常见包括:
- 体能衰退:因体力下降而感到挫败。
- 免疫力降低:更容易担心疾病与死亡。
- 感官退化:视力、听力或其他感官功能减弱,容易对周遭环境产生不信任感。
年长者常见的心理挑战
许多乐龄人士在面对自身逐渐衰老时,会明显感受到与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落差感往往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 失落感(A Sense of Loss):退休后失去社会角色与地位,难以认同自我价值。
- 无用感(A Sense of Uselessness):觉得自己已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
- 自卑感(A Sense of Self-Pity):担心年老被嫌弃,因而自卑或容易愤怒。
- 疏离感(A Sense of Alienation):特别是居住在护理院的长者,因缺乏家人陪伴而感到与亲友、社会隔绝。
- 怀疑感(Suspicion):因身体机能退化、感官不敏锐,容易产生怀疑与不信任。
- 悲伤(Grief):因亲友离世而感到痛苦与孤独。
- 恐惧感(A Feeling of Fear):面对年老、疾病、疼痛与死亡的不确定性,产生畏惧。
- 无助感(A Feeling of Helplessness):因衰老限制,无法如愿实现目标。
- 依赖感(A Feeling of Dependency):日常生活过度依赖子女,缺乏自主感。
- 矛盾感(A Feeling of Ambivalence):需要家人照顾,却又不愿承认自己年老,内心产生冲突。
- 罪恶感(Self-blame):悔恨过去的决定或行为,因而自责。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
失智症(Dementia)
失智症(旧称“老年痴呆”)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候群,主要特征是后天的智力退化。临床上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衰退,并伴随其他认知功能下降,例如计算能力、空间感、语言与逻辑思维的恶化。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情绪障碍、异常行为,甚至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症状。
失智症的成因复杂,通常与大脑疾病有关。研究显示,大约12%的失智症属可逆性,因此早期发现与治疗非常关键。
虽然目前尚无药物能完全恢复大脑功能,但对于伴随的情绪或行为症状,精神科医生可通过药物治疗来帮助改善。
老年忧郁症(Depression)
老年忧郁症其实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常见,其症状包括:
- 对身体的抱怨明显增加
- 容易产生疑病的想法
- 情绪烦躁、不安的情况加剧
- 更频繁出现与死亡相关的念头
老年忧郁症的症状往往不够典型,而且患者常同时伴随各种慢性疾病,容易被忽略。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忧郁症并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年纪大了不代表情绪一定变差、性格一定古怪。
老年忧郁症是可以治疗的。透过积极应对与适当治疗,长者能够恢复应有的活力与生活品质。
焦虑症(Anxiety)
焦虑症及其相关疾患包括:
-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 恐惧症(Phobia)
-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焦虑症的常见症状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 行为层面:坐立不安、肌肉紧绷
- 情绪层面:恐惧、忧虑、易怒、注意力难以集中
- 生理层面:心跳加快、胸口发闷、口干舌燥、头晕、盗汗、频尿
焦虑症未必有明确的“诱因”,但随着年龄增长,长者往往会面临前述心理挑战,因此焦虑与不安的情况也会增加。
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些精神症状常见于中年至老年的过渡阶段,就能更有意识地为长者建立更完善的支持系统,协助他们接受治疗与改善生活品质。
物质使用障碍
“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是旧有用语。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此病症已被称为 “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
物质使用障碍并不只是“成瘾”,凡是不当使用药物,导致中毒、药效下降或产生依赖等情况,都属于此范畴。举例:
- 医生原本只开具一种安眠药,但患者却到不同诊所重复取药,结果一晚同时服用三至四种药物才能入睡。
- 部分患者不依处方使用药物,例如将安眠药当作“糖果”,不仅晚上睡前服用,中午小睡也会服用。
这些自行增量、超出处方使用的行为,即是物质使用障碍。
一般人对物质使用障碍的认知多局限于烟、酒与毒品。但在本地环境中,药物取得相对容易,年长者因慢性病、失眠等困扰,往往长期依赖多种药物,更容易发展成药物依赖或上瘾。
若医疗人员或家属缺乏警觉,长者又倾向隐瞒用药习惯,便可能低估风险,延误治疗,最终造成严重后果。
老年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 维持良好的身体健康
- 乐于接受高龄,懂得“服老但不认输”
- 保持学习与贡献精神 —— 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
- 培养兴趣与嗜好,丰富日常生活
-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在世,终将面对衰老与死亡。但在思考死亡之前,我们更应重视老化对身心全面性的影响。若只在意身体保养,却忽略心理健康,当长辈心情低落却缺乏适当的抒发、陪伴与倾听,甚至缺乏必要的治疗时,极容易走向不可挽回的遗憾。
近年来,“逆龄”成为热门话题,大家往往只注重外表不显老态,或急于消除病痛。其实,以乐龄者的身份活得有意义、活得快乐,同样值得我们去追求与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