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什么是支气管炎?一文看懂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什么是支气管炎

支气管是空气进出肺部的主要通道。支气管炎(Bronchitis)指的是支气管内膜因感染或刺激而发炎,患者常出现咳嗽,并伴随带颜色的浓痰。

什么是支气管炎?一文看懂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支气管炎可分为2种类型:

  1. 急性支气管炎:通属于短期感染,病程通常持续数周。它的特征包括支气管肿胀、黏液分泌增加,导致咳嗽及痰多。
  2. 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病情较急性严重。常见于长期吸烟者,会导致支气管长期发炎与不适

支气管炎有多常见?

支气管炎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可影响任何年龄层人士。虽然普遍,但只要注意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仍可降低罹患风险。

如需进一步资讯或个人化医疗建议,请咨询医生。

支气管炎的症状

支气管炎的常见症状包括:

  • 容易疲倦
  • 呼吸不顺或气促
  • 发烧
  • 胸口疼痛
  • 长期咳嗽:急性支气管炎及炎消退后,咳嗽仍可能持续数周。慢性支气管炎症状则会反覆出现,并可能逐渐加重。
  • 咳出黏稠痰液,有时带有血丝

以上仅为常见症状,并未涵盖所有情况。若有疑虑或症状持续恶化,请及时就医并咨询医生。

什么时候应就医?

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寻求医生协助:

  • 咳嗽持续超过3周
  • 高烧不退
  • 咳出有颜色的痰液
  • 咳血
  • 呼吸不顺或呼吸困难

支气管炎的常见原因

  • 急性支气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Influenza)属于同类型的病毒感染。(推荐阅读:流感与感冒有何不同?症状比较、疫苗与快筛全解析
  • 慢性支气管炎:最主要的致病原因是长期吸烟,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持续刺激并损伤支气管。
  • 其他因素: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粉尘或有毒气体的环境或工作场所,也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支气管炎的风险因素

以下情况都会增加罹患支气管炎的风险:

  • 吸烟:长期吸烟者最容易患上慢性支气管炎。
  • 免疫力低下:抵抗力较差的人更容易受到感染。
  • 年龄因素:年长者与幼童特别容易罹患呼吸道感染。
  • 工作或环境暴露:长期处于粉尘、纺织纤维、谷仓环境,或暴露于化学烟雾中,均会刺激肺部。
  •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GERD):若频繁发作,胃酸反流会刺激喉咙与气道,增加支气管炎风险。

支气管炎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一般健康教育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建议。若有相关症状或疑虑,请务必咨询医生,以获得准确诊断与适切治疗。

如何诊断支气管炎?

医生通常会先透过听诊器聆听患者呼吸时的肺部音,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若有需要,可能会建议进一步检查:

  • 胸腔X光:可帮助确认肺部是否有病变,排除肺炎或其他疾病。
  • 痰液检验:采集患者咳出的痰液,检测是否存在病毒或细菌感染。
  • 肺功能检查:测量肺容量、通气与换气功能,评估是否有气喘(Asthma)或肺气肿(Emphysema)的迹象。

如何治疗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的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为目标。医生会根据病因与病情,开具适合的药物:

  • 抗生素:一般而言,抗生素并非治疗支气管炎的首选,因为大多数急性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但若患者免疫力较弱,或怀疑有细菌感染,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
  • 咳嗽药:过度咳嗽会造成喉咙及支气管负担,若夜间咳嗽影响睡眠,医生可能会开具止咳药以改善。
  • 吸入剂或抗发炎药物:若合并过敏、气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可能会需要吸入型药物或抗发炎药,以帮助扩张呼吸道并减轻发炎。

此外,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需要透过呼吸复健训练,学习改善呼吸效率的运动,以提升肺功能与生活质量。

支气管炎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照护

以下日常习惯与居家护理方式,有助于降低支气管炎风险并减轻症状:

  • 戒烟:避免吸烟与二手烟,以减少对支气管的刺激。
  • 防护措施:外出或大扫除时佩戴口罩,减少吸入灰尘、污染物或刺激性气体。
  •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让空气维持温暖湿润,可缓解咳嗽并帮助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若症状持续或有任何疑虑,请及时咨询医生,以获得专业诊断与妥善照护。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Bronchitis. http://www.nhs.uk/conditions/Bronchitis/Pages/Introduction.aspx. Accessed July 22, 2016.

现行版本

2025/09/21

文: CihRong Huang

醫學審稿: 賴建翰醫師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感冒时还能运动吗?身体出现这3状况就该休息

什么是肺栓塞?一文看懂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由 賴建翰醫師 审核,身心科,博士身心醫學診所。由 CihRong Huang 撰写。更新于 2025/09/21。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