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糖尿病并未列入新加坡十大主要死亡榜内,但是糖尿病属于一旦罹患,终其一生都需靠药物、饮食控制与运动控制治疗以降低风险的疾病,吃药也无法逆转,若稍有不慎,恐怕就因错误习惯而并发截肢、失明甚至死亡的风险。
《Hello健康》与台湾柳营奇美医院内分泌新陈代谢科主治医生黄南豪,携手通过多个糖尿病患者的真实案例,总结出最常被忽视的错误习惯,以及应具备哪2大观念,才能与糖尿病共存共处一辈子,让病患和医生一起告诉您。
糖尿病患错误习惯:轻忽病症、送医才知患上糖尿病
小霓(化名)是个正值二八年华的少女,青春无敌的她,却无法像正常少女般过得多彩多姿;平常总觉得身体累却没有正视病症上身的过程长达数月,直到有一次打工时不小心晕倒送医才发现,原来自己得了“第二型糖尿病“,已是必须开始以药物治疗的状态,自此糖尿病缠身。直到此时小霓才体悟到,自己已从此失去了同龄少女们能快乐无忧、饮食玩乐的人生体验。
黄南豪医生表示,会产生糖尿病的病因之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因老化、免疫系统失常或其他疾病,造成胰脏胰岛细胞坏死,导致身体没有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或在肥胖、特定饮食过度等原因,使身体对于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无法有效作用,而让身体一直处于高血糖的危险状态。(推荐阅读:糖尿病年轻化,认识儿童及青少年第二型糖尿病)
病患小霓的症状则是普遍称为“第二型糖尿病”的类型,也是最常发生的糖尿病型态。除了过去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近年来在40岁前的青壮年人口发生率也逐渐上升。黄南豪医生进一步指出,第二型糖尿病虽有大众认知的多喝、多尿、体重减轻、伤口不易愈合、视力模糊等症状,但有时初期症状较轻微,甚至没有任何症状,并不容易察觉,因此更需民众对自身状况多加留意。
观念1:定期健康检查有助于及早发现病情,若忽视治疗,严重时恐需截肢
黄南豪医生指出,其实不少患者是透过健检或是因其他疾病至门诊就医时,意外发现自己是糖尿病患者,进而得以接受进一步治疗。所谓糖尿病确诊,必须有2次空腹8小时的血浆血糖≥126 mg/dL,口服75克葡萄糖后耐受测试2小时的血浆血糖大于等于200 mg/dL,或糖化血色素(HbA1c)大于等于6.5%的结果来断定。黄南豪医生表示,血糖若不控制得宜,虽然非立即致命,但长期高血糖在体内累积的结果,会提高肾衰竭、脑中风、心肌梗塞、截肢、神经病变或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风险,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和相关研究,糖尿病是导致非创伤性下肢截肢的最常见原因。在2021年,约有90%的下肢截肢患者患有糖尿病;此外,糖尿病患者发生足部溃疡的终生风险约为19%至34%,而容易导致截肢。因此治疗有其必要性。
糖尿病患错误习惯:饮食习惯不佳、自行停药险送命
在科技公司上班的Dan罹患糖尿病已约5年,只要状况好他就经常自行停药,另一方面,Dan并不因罹患糖尿病而改变饮食习惯;由于独身独居不开伙,平时Dan不仅以外食为主,餐餐都配上一杯奶茶,直到Dan近期感觉左眼常有黑影闪现,一开始以为是太累了,然而一个月后情况却没有改善,身体也越来越不舒服才赶紧就医,才发现险酿大祸!
经检查后得知,Dan的症状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因为眼球后方的视网膜微血管已受损,所以才会出现视力相关症状,而且若再晚点就医,就会有很大的失明风险。
黄南豪医生解释,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有可能引发失明危机,尤其在门诊中,常见病人会在视力模糊或看不清楚才來求诊,却已经恶化成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或是玻璃体出血,只能接受手术回復部份视力。其实若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療,多數病患仍能避免手术,并使视力维持在较好的狀况。
黄南豪医生提醒,“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乃是因长期缺氧造成的微细血管病变,致使视网膜功能变差、异常新生血管增生,若置之不理,经常会导致视网膜积水与出血,严重影响视力;此类并发症尤其好发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身上,但即便糖尿病况控制稳定,在病程随着时间推移下,最后仍有可能引发病变。而糖尿病患应养成定期做眼科检查的习惯,而不是等视力不好再就医。
观念2:遵循医嘱用药 定期追踪降风险
黄南豪医生强调,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标一般是糖化血色素小于7%,以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而根据2020的糖尿病临床照护指引,糖化血色素小于7.5%,可使用单一降血糖药物治疗;如果糖化血色素超过7.5%,应评估心肾风险及共病,加上不同机转的降血糖药物,建议使用2种以上降血糖药物治疗。(你也想知道:三餐老是在外?控血糖这样做也能很简单)
由此可知,当糖尿病患自行停药时可说是相当危险的行为。黄南豪医生表示:“糖尿病患的血糖控制除了基本的饮食及生活形态调整之外,药物也占了很重要的部分!”因糖尿病属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疾病,医生会视病患个别情况调整药物,因此无论减药或停药,都应与医生讨论过后才能进行。倘若擅自减药或停药,可能将导致血糖大幅波动,造成心血管疾病或其他严重后果。
黄南豪医生建议,就算糖尿病患在医生评估后不须使用药物治疗,还是应维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并保持每3~6个月定期追踪检查血糖状况,来降低引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推荐阅读: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这10招预防胜于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