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健康

心脏是维持人体各项机能正常运作的关键器官,控制著血液的流动,任何身体中的器官、组织或细胞若缺少了血液供给养分,都无法生存,因此维持心脏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重视的课题。 心脏病长年位居新加坡国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了解如何保养心脏,则是保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点。

常识

心臟健康

肥厚型与扩张型心肌病变,原因、类型、症状、诊断与治疗

心肌病变(Cardiomyopathy,又称心肌病或心肌症),顾名思义就是心脏肌肉出现的问题。这个医学名词或许你比较少听过,不必担心,《Hello健康》将为您说明心肌病变如何影响心脏功能,以及会对整体健康造成哪些影响。 什么是心肌病变? 心肌病变是心脏疾病的一种,患者可能因为遗传或其他因素而出现心脏肌肉问题。有些患者的心脏腔室会扩大,但心肌保持正常或反而变薄(称为扩张型心肌病变);有些则是心肌增厚(称为肥厚型心肌病变);也有的是心肌组织变硬,但心脏未必肥厚或扩大(称为限制型心肌病变)。 心肌病变会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让心脏逐渐虚弱,最终可能引发心脏衰竭(Heart failure)或心律不整(Arrhythmia)。 心肌病变的种类 心肌病变可被划分为以下5种类型: 扩张型心肌病变 扩张型心肌病变(Dilated cardiomyopathy)是最常见的一种心肌病变。患者负责将血液泵出的主要腔室──左心室,会出现扩大,心肌厚度维持正常或变薄,收缩力量减弱,导致左心室在收缩时,无法有效把足够的血液送出心脏。 在这种情况下,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指心搏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会低于正常,这是典型的收缩功能障碍(Systolic dysfunction)。此外,由于心室腔室扩大,扩张型心肌病变也常伴随二尖瓣关闭不全。 扩张型心肌病变的成因可以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 原发性:多与基因或遗传有关 继发性:可能因B型克沙奇病毒(Coxsackie B)导致的病毒感染、药物或物质滥用(如酒精或古柯硷/可卡因)、瓣膜疾病或心律不整引起。其中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冠状动脉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或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扩张型心肌病变多高发于中年人。 肥厚型心肌病变 肥厚型心肌病变(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肌病变之一。此病变属于体染色体显性突变,突变位置多发生在肌节(Sarcomere)上的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导致心肌组织出现异常增厚。心肌增厚最常见于心室和心室中膈,可分为两种类型: 非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心肌单纯性增厚,令心脏腔室缩小,造成心搏量(Stroke volume)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心搏量减少,但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也减少,所以左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仍能维持正常。这是典型的舒张功能障碍(Diastolic dysfunction)。 阻塞型心室肌肉增厚:若心肌增厚合并发生在心室中膈,则在心脏收缩期会阻碍左心室把血液泵入主动脉,此时心室射出分率(EF)也会下降。 肥厚型心肌病变如果伴随心室中膈增厚,最需要关注的风险是诱发年轻人及运动员的猝死。其主要机制是触发心室性纤维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导致突发性心脏骤停。 限制型心肌病变 限制型心肌病变(Restrictive cardiomyopathy)患者的心肌会变得僵硬,失去足够的弹性,导致心脏在跳动时无法顺利扩张,让血液充满心室。结果是心搏量(Stroke volume)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diastolic volume)同时减少,但心室射出分率(Ejection fraction, EF)仍维持在正常范围,因此属于典型的舒张功能障碍(Diastolic dysfunction)。 这类心肌病变患者多见于老年人,常见成因包括浸润性疾病(Infiltrative disease),例如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类肉瘤病(Sarcoidosis),或放射治疗的后遗症。另一些原因与贮积症(Storage disease)有关,例如血铁沉积症(Hemochromatosis)、肝醣贮积症(Glycogen storage disease),以及法布瑞氏症(Fabry’s disease)。 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变 是一种少见的心肌病。患者的右心室心肌组织会逐渐被脂肪或纤维(疤痕)组织取代,造成心脏电讯号传导异常,从而引发心律不整。此病虽然罕见,但却是青壮年或运动员发生心脏骤停,甚至突发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未分类心肌病变 指的是无法归入前面四大类型的心肌病变。例如:章鱼壶心肌症(Takotsubo cardiomyopathy,又称心碎症候群),或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Left ventricular noncompaction)等。 心肌病变的症状 心肌病变在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甚至有些患者直到发生急性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时,才首次察觉心脏出现问题。一般来说,随着病情逐渐进展,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躺下时容易咳嗽 下肢水肿 颈部静脉扩张或肿胀 心律不整 心杂音 容易疲累、乏力 呼吸困难,稍微活动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喘不过气 心跳加快(心悸) 胸口疼痛或有压迫感 头晕 晕厥 腹部积水 什么时候该就医? 如果您发现自己符合一项或多项上述症状,应考虑尽早就医。虽然这些症状未必一定是由心肌病变引起,但可能代表您的心脏存在其他问题。若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胸口疼痛,或感觉快要昏倒,请立即拨打 995 寻求紧急医疗援助。 心肌病变的并发症 心脏衰竭:心脏无法泵出足够血液,导致心脏功能逐渐衰退。 心脏瓣膜关闭不全:心肌病变可能导致心脏扩大,使瓣膜无法完全闭合,造成血液逆流。 血栓形成:泵血效率降低,血液容易滞留在心室内,进而形成血栓。(推荐阅读:久坐不动恐血栓!深层静脉栓塞这样防) 心脏骤停或猝死:肥厚型心肌病变若合并心室中膈肥厚,可能在收缩时阻碍血液进入主动脉,并诱发心室性纤维颤动;而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变也可能引起严重心律不整,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心脏骤停甚至心因性猝死。 导致心肌病变的风险 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种类型心肌病的成因外,下列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生心肌病变的风险: […]

探索更多心臟健康分类

更多 心臟健康 相关文章

其他心血管问题

蹲下站起来头晕?姿势性低血压的定义、原因、治疗

陈妈妈只要蹲下站起来就会头晕,有时还会视力模糊,至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这是“姿势性低血压”。究竟什么是姿势性低血压?姿势性低血压应如何治疗与改善?《Hello医师》为您深入说明! 什么是姿势性低血压? 姿势性低血压(Orthostatic hypotension or Postural hypotension)又称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姿态性低血压。指因姿势改变而引起的低血压症状,例如:蹲下站起来突然、坐着站起来头晕。 一般低血压的判定为收缩压 20,舒张压下降>10。 姿势性低血压的原因 多数的情况下,人体改变姿势时,位于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感压反射接受器会发出讯号至自律神经,增加血管阻力或加速心脏跳动,以便将血压控制在平均值内。但当这个控制血压的机制受到影响时,便可能会出现低血压的状况。 另外一个主要成因,则是来自人体的血液量减少或循环受到影响,也可能会引发低血压。本文将随后列出会造成这两项状况的危险因子。 姿势性低血压的症状 常见的姿势性低血压症状如下: 蹲下站起来头晕 头痛 视力模糊 虚弱 昏厥 神智不清 恶心 久坐站起来容易发生姿势性低血压。 姿势性低血压何时该就医? 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头昏眼花、头晕目眩,有可能只是轻微脱水、低血糖、待在过热的环境,或是久坐后起身等因素所引起,通常不是什么太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如果你经常起身后常常出现姿势性低血压的症状,那么就有可能是其他严重疾病的征兆。若症状严重到失去意识,即使只有数秒钟的时间,情况也可能相当危急,请务必尽快就医。 你可以将姿势性低血压发作的情况记录下来,例如症状持续多久、当下你正在做什么等等,以便就医时和医师讨论。 姿势性低血压的7大危险因子 引发姿势性低血压的可能因素很多,其中特别常见的是循环血液量不足,这可能由身体脱水、失血或贫血,而引发姿势性低血压。 当人体内携带氧气的红血球减少时,就有可能出现晕眩、头昏眼花等症状。其他的危险因子如下: 年纪65岁以上:感压反射接受器功能会随着年纪增长而减弱,而且年长者的心脏跳动变慢,供血的速度也会相对减缓。 药物影响:包括高血压药物、心脏病药物,例如利尿剂、乙型阻断剂(β-blockers)。另外,帕金森氏症药物、抗忧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肌肉松弛剂,勃起功能障碍药物、麻醉剂等等,也会提高姿势性低血压之风险。 特定疾病患者:包括心脏疾病,例如心脏瓣膜疾病、心肌梗塞、心脏衰竭;神经系统疾病,例如帕金森氏症;造成神经病变之疾病,例如糖尿病。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待在高温环境会造成大量流汗,可能造成脱水,以至于引起姿势性低血压。 久卧于床:因病而久未离床的人身体十分虚弱,容易在起身时出现姿势性低血压。 怀孕:由于怀孕时体重会上升、血馆弹性与回流状况变差,所以有可能造成血压下降,不过通常产后血压就会回复到生产前的状态。 酒精:酒精可以暂时抑制交感神经,让血管扩张,因此可能提高姿势性低血压之风险。 诊断姿势性低血压的5种检查 医生首先会先检视患者的病史,若有需要的话,会进一步安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其他潜在的因素或疾病造成低血压症状。举例来说,如果是因为服用特定药物而导致血压下降,医生可能会调整用药剂量,或者建议换药。以下为可能采行的检查方式: 倾斜床测试(Tilt table test):检测患者在姿势改变的过程中,血压数值的变化。在这项测试中,患者需要先在检查床上平躺数分钟,之后医护人员便会慢慢将床面立起。 血液检查:检视患者是否血糖或红血球数量过低 (两者皆为低血压之征象)。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或EKG) :观测心电讯号,以确认是否有心律不整、供氧或供血不足等问题。 心脏超音波检查 (Echocardiogram):透过超音波观测心脏瓣膜之活动,以确认是否有潜在疾病。 压力测试(Stress test):患者可透过跑步机,测量血压在运动下的状况,若有需要,也可以透过特定药物加速心率,达到相同的效果,以便观测。 如何治疗姿势性低血压? 要治疗姿势性低血压,首要目标就是恢复正常血压,包括增加血液量、减少积聚在下肢的血液,并且促进血液循环至全身。通常治疗不会着重于症状本身,而是将重点放在解决低血压的潜在原因,例如脱水、心脏功能异常等等。 如果只是轻微的姿势性低血压,最简单的治疗方式就是站起来后若感到头晕,马上坐下或躺下休息,通常症状就会马上好转。至于药物引起的低血压,通常医生会建议改变药物剂量,或者停止用药。以下列出姿势性低血压的治疗方式: 非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建议您调整生活习惯,包括摄取充足水分、少喝或禁止喝酒、避免待在过热的环境、睡觉时垫高枕头、坐着时尽量不要双脚交叉、起身时放慢速度等等。 如果您没有高血压,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增加盐分摄取量。若你餐后血糖下降,则医师可能会建议你采取低醣的少量饮食穿弹性袜、束腹等装束可能有助于减少血液聚积在腿部,进而改善姿势性低血压。 药物治疗 特定药物也有助于改善姿势性低血压,例如: 矿物皮质类固醇:例如Fludrocortisone,增加血液中的钠和体液滞留,以提升血压。 拟交感神经药品:例如Midodrine,抑制血管扩张来提高血压。 拟副交感神经兴奋药物:例如Pyridostigmine,可改善感压反射(血压反射),提升自律神经调节血压的能力。 屈昔多巴:如果低血压是因为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系统退化症 (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 或自律神经障碍所引起,医师会开立此药。 红血球生成素:增加红血球质量和血量、 改善血液黏稠度。 若患者的症状无法透过生活习惯调整或上述药物来改善,则可能会需要以非类固醇类消炎药(NSAIDs)、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体抑素(Somatostatin)等其他药物治疗。 穿着弹性袜有助改善姿势性低血压。 改善姿势性低血压的8种方法 下列8种方法有助于改善姿势性低血压: 饮食部分 增加盐摄取量:请注意,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采行这个方法。盐分摄取过多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血压过度上升,引发其他健康问题。若欲增加盐分摄取量,请务必先和医师讨论,并且斟酌食用份量。 少量饮食:若你餐后血糖下降,则医生可能会建议你采取低醣的少量饮食。 补充维生素:贫血、缺乏维生素B12 都有可能使姿势性低血压更严重,所以低血压患者也可以适当补充铁质与维生素,或许有助于改善症状。 摄取充足水分:体内水分充足可以预防低血压。若你需要久站,或者从事任何可能引发低血压之活动,建议你在事前先补充足够的水分。 避免饮酒:酒精可能加剧姿势性低血压之症状,所以请减少或戒除饮酒。 生活习惯 保持运动习惯:有氧与重训兼顾有助于改善姿势性低血压,但请避免在极度炎热、潮湿的天气或环境中运动。 洗澡水温不过热:较高的水温会让血管扩张,提高低血压的发生机会。 避免弯腰动作:如果你欲捡拾地上的物品,请以屈膝蹲下代替弯腰,以减少低血压之风险。 穿着弹性袜:弹性袜可能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姿势性低血压。 你可以在白天时穿着,不过记得睡前或躺下时须脱下。 缓慢起身:从躺姿转成坐姿时,试着放慢起身的速度,就能减少姿势性低血压所引起的晕眩感。此外,建议你起床时先别急着起身,可以先坐在床边1分钟平复血压。 垫高枕头:睡觉时稍微提高枕头的高度,有助于对抗地心引力。 站立时多活动双脚:如果你站立时突然出现低血压症状,可以试试看双脚交叉、用力挤压,或者单脚抬放到窗台或椅子上,并且尽可能向前倾,这样的动作有助于促进血液从双脚回流至心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常见问题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