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血管阻塞或心肌梗塞的案例相当常见,而“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医学名词也常被提及。究竟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为什么血管会硬化?《Hello健康》带您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
动脉粥状硬化是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又称动脉粥状硬化,这个名词源自希腊文,其中 “Athero” 指的是像粥一样的沉积物,“sclerosis” 则是硬化的意思。它专指因为脂肪在血管壁堆积,导致血管变硬、变窄的情况,是动脉硬化的一种。
为何血管中有脂肪堆积?
广义来说,脂肪会堆积在血管内,主要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引发一连串反应。
简单讲,受损的血管内皮会分泌黏性的糖蛋白,让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渗入血管壁,在那里发生氧化反应,引起发炎。发炎会吸引免疫细胞(单核球变成巨噬细胞)来吞噬这些氧化的 LDL,结果形成泡沫细胞。
当这些泡沫细胞死亡,再加上结缔组织的修补,就会逐渐在血管壁堆积,形成脂肪斑块。随着斑块越来越多,血管管径越来越窄;如果病人又缺乏运动,血管肌肉层失去弹性,血管就更容易硬化、狭窄,甚至完全堵塞。
若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抽烟)没有改善,斑块会持续累积,进一步恶化血管健康,增加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动脉粥状硬化会怎样?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血管内壁会慢慢累积脂肪斑块,让血管越来越狭窄。除了阻塞血流之外,这些斑块还有可能破裂,导致血小板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内壁,形成血栓,把血管完全堵住。
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心脏的冠状动脉,就会造成心肌梗塞;发生在脑血管,就可能引发中风。即使在身体其他部位,血栓也可能脱落,随着血液流动到较小的血管,造成栓塞。
动脉硬化形成的脂肪斑块大致分成2种
脂肪斑块还可以细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不稳定型斑块比较容易破裂,是造成心肌梗塞和急性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稳定型斑块则常见于钙化的情况,这类斑块不容易破裂,所以较少引起急性症状,但还是会造成血管硬化和狭窄的问题。像老年人常见的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就和稳定型斑块沉积在瓣膜上并钙化有很大关系。
动脉粥状硬化症状:出现不适,把握黄金3小时就医
由于脂肪斑块的堆积是长期累积的过程,轻微的动脉粥样硬化病人往往没有任何症状。直到血管管径被斑块严重压缩,或是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堵塞血管时,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
而不同位置的动脉粥样硬化,会带来不同的症状,常见的有以下3种:
- 冠状动脉粥状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胸口疼痛(心绞痛),感觉像有重物压在胸口,甚至会有喘不过气的情况。
- 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痹、说话困难、言语混乱、单眼暂时性失明,或单侧脸部肌肉下垂,也可能发生短暂性脑缺血(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如果症状持续恶化,就可能发展成中风。
- 周边动脉粥样硬化: 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在腿部或手部时,通常以下肢最常见。患者可能会出现走一段路后小腿酸痛或抽筋(间歇性跛行),休息后才会缓解;严重时还会有下肢缺血的情况,影响活动甚至伤口愈合。
何时该寻求医生的帮助?
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斑块和血管狭窄,是公认的中风高风险因素。如果自己或身边的亲友出现疑似症状(例如胸痛、脚麻),一定要尽快把握黄金治疗期,在3小时内就医检查,以免拖延导致严重后果。
动脉粥状硬化的11类危险因素
如今已经知道,血管内皮受损是导致脂肪斑块堆积的关键原因。那么,是什么让血管内皮受损,进而让脂肪沉积在血管壁上呢?目前已知最常见的 11 个危险因素包括:
- 高血压
- 衰老
- 高三酸甘油脂
- 早发心脏病的家族史
- 吸烟
- 过量饮酒
- 肥胖
- 糖尿病
- 炎症性疾病,例如关节炎(Arthritis)、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或其他感染
- 缺乏运动
- 不健康饮食(高胆固醇、高油)
动脉粥样硬化 6 大并发症:血管老化、失去弹性时就会出现
- 冠状动脉心脏病
- 周边动脉疾病
- 动脉瘤(Aneurysms)
- 慢性肾病
- 颈动脉疾病(Carotid artery disease)
- 中风
动脉粥状硬化6大诊断方法
一般来说,根据动脉粥样硬化的类型不同,为了确定血管狭窄的位置和形状,医生通常会安排心导管检查,并结合以下其他诊断方式来判断:
- 血液检查:用于确认血糖和血脂(胆固醇、三酸甘油脂)是否异常,这些指标异常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征兆。。
- 听诊:医生会用听诊器检查血液流动时是否有杂音(血管杂音),借此判断血管是否因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并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参考。
- 心导管检查:主要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情况。医生会从腹股沟的股动脉插入一根细导管,并注入显影剂,再透过 X 光影像观察血管狭窄或阻塞的程度。
- 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用于侦测动脉是否有钙化,并协助评估血管狭窄的情况,对判断病情有帮助。
- 心脏超音波(Echocardiography):可以用来侦测浅层的动脉斑块,并协助医生评估血流情况。
- 踝肱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Pressure Index, ABI):通过比较小腿与上臂的血压,来判断是否有周边动脉疾病。
其他检查方法还包括:
-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y, ECG):评估心脏电活动,协助发现缺血或心律不整。
- 运动心电图(Exercise ECG / Treadmill Test):透过运动时的心电图,检测心脏在负荷下的血流情况。
- X 光:观察心脏大小、血管钙化或动脉走向异常。
- 核子医学检查(Nuclear medicine scan):例如心肌灌注显像,用来评估心脏血流和心肌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能不能逆转?常见治疗与控制方法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式。若病情较严重,就可能需要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 降胆固醇药物:例如史他汀(Statin)类药物,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俗称“坏胆固醇”)浓度,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恶化的风险。
- 降血压药物:常见的药物包括乙型阻断剂(β-blocker)、血管收缩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钙离子通道阻断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以及利尿剂(Diuretic)。这些药物能帮助控制血压,减少血管长期受压所造成的损伤,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恶化及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 抗血小板药物:例如阿司匹林(Aspirin),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预防心肌梗塞和中风的发生。
- 血栓溶解剂(Thrombolytic therapy):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来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帮助恢复血液流通,常用于急性心肌梗塞或缺血性中风的紧急治疗。
手术治疗
- 血管成形术(Angioplasty):也称为心导管治疗或气球扩张术。它的过程和心导管检查类似,医生会把导管从血管送到动脉粥样硬化阻塞的位置,再将导管上的小气球充气,撑开狭窄的血管壁。根据病人的情况,医生可能会在扩张后的血管里放置支架(stent),以降低血管再次狭窄的风险。。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ndarterectomy):这是一种用来清除颈动脉内脂肪斑块的手术。医生会先暂时夹住颈动脉的上下端,再切开血管,把堆积在内膜的斑块移除,以恢复血流,降低中风风险。
- 冠状动脉绕道手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当病人的冠状动脉阻塞过于严重,血管成形术或放支架已不足以改善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搭桥手术。手术方式是取用病人身体其他部位的血管(例如大隐静脉或桡动脉),接到心脏上作为新的通道,让血液绕过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流供应。
5 大守则,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疾病,但一旦危险因素被触发,就会大幅增加猝死或急性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建议尽快从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开始改善,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 5 大预防与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活守则:
- 减少摄取饱和脂肪,例如红肉、奶油、糕点和甜食,这些食物会提高体内的低密度脂蛋白,增加血管阻塞的风险。
- 规律运动:运动可以帮助消耗热量,避免肥胖,并维持血管的弹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很重要。
- 戒烟:香烟里的尼古丁会伤害血管内皮,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 避免过量饮酒:喝太多酒精会伤害心肌,也会增加热量摄取,导致肥胖,从而提高心血管疾病风险。
- 定期健康检查:定期追踪自己的血脂、血糖和血压情况,可以帮助掌握危险因子,及早发现问题并预防心血管疾病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