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人体是各种微生物的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大多数时候是无害的,甚至有些对健康有益;但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引发传染病的元凶,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健康。在这个类别中,你可以找到关于各种传染病的成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与治疗方式的详细介绍,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和防范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常识

传染病

麻疹传染力远高于新冠!5大症状与预防方法一次掌握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平均1名患者可传染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截至2025年7月第12日,新加坡今年累计报告 14例麻疹确诊病例,相较于 2024 年全年11例,已经超出去年总数。2023 年也仅有 8 例。疫情虽略有上升,但仍属于小规模零星病例。 麻疹与登革热、猴痘、兹卡病毒等,同样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究竟麻疹会出现哪些症状?透过什么途径传播?又该如何预防?疫苗是否能提供终生保护?《Hello健康》带您一次掌握麻疹的 4 大症状与预防重点。 麻疹成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新加坡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其传染力极高,据估计,每名麻疹患者可传播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 除了散发个案外,麻疹也常在家庭、学校、医院及军营等公共场所引发群聚感染事件。 麻疹传染途径 麻疹的唯一宿主与传染来源都是人类。在新加坡,麻疹可在全年发生,疫情多与境外输入个案或疫苗接种不足的群体有关。 主要感染途径包括: 空气与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 麻疹潜伏期 疹的潜伏期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红疹,约7至18天,平均约14天。患者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都具传染力;若未出现红疹,则从发烧前 1 天到退烧后3天为传染期。 在疫苗普及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麻疹。新加坡现行的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保护力约95%,已大幅降低病例数,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麻疹症状(与感冒想似) 感染麻疹后,初期症状往往和感冒相似,包括: 发烧 鼻炎(流鼻水、鼻塞) 结膜炎(流泪、畏光、眼睛发红) 咳嗽 初期症状 感染后 3–4 天,口腔下臼齿对面的颊黏膜可见柯氏斑点(Koplik spots),是麻疹的典型早期征兆。 皮疹发展 柯氏斑点出现后24–48小时,患者会在耳后、脸部出现红色斑丘疹。 接着在3–4天内扩散至躯干、四肢及全身,持续4–7天。 皮疹出现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并留下鳞屑性脱皮及褐色沉着。 病情严重期 出疹期通常是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患者会出现高烧。约5–10%的患者可能因细菌或病毒反覆感染而出现并发症,包括: 中耳炎 肺炎 脑炎 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孕妇风险 若孕妇感染麻疹,流产、死胎或早产的风险显著增加,也可能生下先天畸形婴儿。 出现疑似麻疹症状该怎么办?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应注意以下因应措施: 尽快就医:出现发烧、红疹、咳嗽或结膜炎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师相关接触史或疫苗接种情况。 佩戴口罩:外出就诊时,务必全程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减少接触:在家中应尽量与家人分开,尤其避免接触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 遵循医嘱:配合医生安排的检查、隔离或治疗措施。 麻疹疫苗保护力:1981年后出生者要注意 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的保护力约可维持20年左右。除了孕妇及未曾接种过疫苗的人较容易感染外,1981年后出生的成年人,其儿时接种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感染麻疹的风险也较高。 在新加坡,儿童必须接种2剂MMR疫苗: 第 1 剂:12–15个月大 第 2 剂:15–18个月之间或小学入学前完成 对于成年人: 若未完成2剂接种,或不确定是否具备免疫力,可经医生评估后补种。 若计划前往麻疹流行地区(例如东南亚部分国家),建议出国前与医生确认是否需要追加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麻疹小贴上 目前麻疹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主要依赖疫苗的保护力来预防,因此接种疫苗非常重要。 不过,MMR 疫苗并非适合所有人接种,以下族群应避免接种或需经医生评估后再决定: 怀孕妇女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者(如正在接受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对疫苗成分(如明胶或新霉素)严重过敏者 曾接种 MMR 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 除了接种疫苗之外,以下方法也能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 减少群聚接触:避免前往人潮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并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区:若必须出国,应事先了解全球传染病疫情警示。例如:越南在 2024 年全年累计逾3.8万例疑似病例,其中确诊超过6,700例,较2023年确诊数增加逾百倍及印度在2024年累计报告近2万例,虽然疫情较上半年趋缓,但每月仍通报逾千例。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传染病分类

更多 传染病 相关文章

脑膜炎

什么是阿米巴原虫?关键症状、检查与治疗指南

每逢学校假期,戏水是公众最喜爱的消暑方式之一。不过,近年来曾出现罕见案例,有人在亲水设施游玩后,感染俗称“食脑变形虫”的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最终不幸身亡。那么,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和棘状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有关系?阿米巴原虫真的会感染眼睛吗? 阿米巴原虫是变形虫的一种 原虫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主要分为四个纲:变形虫纲、纤毛虫纲、鞭毛虫纲和孢子虫纲。阿米巴原虫(Amoeba limicola)就隶属于变形虫纲。新加坡较常提到的阿米巴原虫包括三种:福氏内格里阿米巴、棘状阿米巴和痢疾阿米巴。 ”棘状阿米巴最常引起眼角膜炎” 由棘状阿米巴原虫(Acanthamoeba)引起的感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最常发生在隐形眼镜配戴者,尤其是隐形眼镜清洁或使用习惯不良,或在游泳、淋浴、泡澡时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 感染后主要可引发三类疾病:角膜炎、脑膜炎以及脊髓炎。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ebiasis)是由痢疾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透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来源多为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 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但痢疾阿米巴原虫可能侵入肠壁,引起腹部不适、腹泻、便秘、发热、寒战,以及带血或黏液的软便等症状。 常见3类阿米巴原虫:福氏内格里、棘状、痢疾 ⬅️ 可左右滑动,查看表格 ➡️ 阿米巴原虫名称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 fowleri) 棘状阿米巴 (Acanthamoeba) 痢疾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会侵入动物体内 可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体内 常见感染途径 在溪流中游泳时,原虫可能经由鼻腔进入体内 佩戴未清洁干净的隐形眼镜 经由粪口途径传播 感染症状 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发烧,并导致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 可侵犯角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眼角膜炎及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可侵犯肠道,引起痢疾;当侵犯至黏膜下层时,会形成烧瓶状(Flask-shaped)溃疡;若进入血管,则可能扩散至肝脏、脑部和肺部,引发脓肿。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脑膜脑炎的9大症状 此疾病的潜伏期约为1至7天,常见的前兆和症状包括: 前期症状 前期症状包括: 头痛 发烧 恶心 呕吐 脑炎症状 颈部僵硬 抽搐 意识变化 急性意识混乱 昏迷等脑炎症状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途径:鼻腔吸入 当人类在潜水、跳水或其他与水相关的活动中,经由鼻腔吸入含有阿米巴原虫的水,就有可能受到感染。不过,这类病例在人类身上极为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饮用含有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水不会导致感染,也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7大常见感染环境 阿米巴原虫喜欢温暖的环境,可在高达46°C的水温中生存,并能在更高温度下短暂存活。它容易存在于以下环境: 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 淡水湖泊及河川 工厂排放的温水 饮用温泉水 温泉水 热水器 土壤 ”” 目前在含盐量较高的海水中尚未发现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案例;在经过妥善消毒的游泳池中,也不容易受到感染。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如何检查? 需要采集脑脊髓液送往实验室进行诊断,并透过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检测病原体。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治疗与预防 此疾病一旦发病,病程进展非常迅速。现有药物对人类感染的疗效尚未明确,死亡率约达99%。 在新加坡,医生提醒公众: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多见于炎热季节。进行戏水或泡温泉等活动时,应尽量避免水进入鼻腔,或避免将头部浸入水中;在自然水域游玩时,也应避免搅动水底或淤泥。 若在戏水或泡温泉后出现发烧、头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护人员相关的活动与接触史。 (图片授权:达志影像)


疱疹

巨细胞病毒: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巨细胞病毒的定义 检验方式 巨细胞病毒的检测主要包括: 血液抗体检查:评估身体是否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病毒检测:直接确认体内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 病毒家族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家族,与以下病毒同属一族: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可引起水痘(Chickenpox)和带状疱疹(Shingles) 因此,感染巨细胞病毒其实相当常见。 新生儿与孕妇风险 巨细胞病毒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 孕妇可能在怀孕期间首次感染,或因过去感染而出现复发。 约10%的受感染婴儿会出现永久性伤害,例如智能障碍或听力受损。 若在胎儿阶段感染,可能造成小头症(Microcephaly)、脑水肿(Hydrocephalus)、脑性麻痹(Cerebral Palsy)或甚至胎儿死亡。 TORCH检测 TORCH是孕期常见的产检项目之一,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感染病原体,包括: T:弓形虫感染(Toxoplasmosis) O:其他疾病(Other diseases,如梅毒、HIV 等) R:德国麻疹(Rubella) C: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 H: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为什么会感染巨细胞病毒 胎儿、儿童与青少年很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高风险族群包括男同性恋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以及爱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一般的感染途径多为接触人体体液或尿液,输血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大多数巨细胞病毒的急性感染患者几乎没有症状,或仅出现轻微、不明显的症状。 如果您出现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下列检查可协助确认是否真的受到感染。医生可从移植患者的移植器官取得样本,或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血液、体液或组织切片,以诊断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 怀孕期间,检测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十分重要。即使孕妇体内已有抗体,巨细胞病毒仍可能再次活化,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 若孕妇在怀孕时出现新的感染,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羊膜穿刺检查。医生会以细针穿过孕妇的腹壁和子宫壁,抽取少量羊水(Amniotic fluid)进行检验。 一般来说,当超声波检查发现疑似因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异常,或出现其他感染迹象时,羊膜穿刺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您或您的医生怀疑宝宝可能感染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即在出生时已感染),应在出生后3周内进行检测确认。若超过 3 周才进行检测,就无法确定是否为先天性感染,因为此时感染原因可能来自医护人员、兄弟姐妹,或其他已带有巨细胞病毒的儿童。 如果您有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进行巨细胞病毒(CMV)检测非常重要。举例来说,若您感染了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已发展为后天免疫不全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即使目前没有明显感染症状,也应定期接受检查。检查内容通常包括视力评估(以侦测 CMV 视网膜炎等并发症)、听力检测及其他与CMV相关的并发症追踪。 巨细胞病毒检查前须知 医生会针对巨细胞病毒进行移植、隔离与鉴别检测,但这些方法无法区分感染是急性、慢性,还是静止期(Inactive infection)。 在临床上,医生也可能会检查血液中的病毒抗体,以了解更多疾病相关资讯。一般而言,体内的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G 型抗体(IgG),即使在多年后仍可能维持高水平。此外,其他抗体也可协助判断感染的时间长短。 值得注意的是,若要更准确地检测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种灵敏度高、方法简便且直接的检测方式。 在进行这些手术前,充分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与禁忌非常重要。若您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您的医生,以获取进一步资讯。 巨细胞病毒的检查过程 检查巨细胞病毒要如何准备? 您的医生会向您说明检查的实施过程,您一般不需要为此做特别准备。 巨细胞病毒的检查过程 […]


其他病毒感染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状、原因、诊断与治疗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简称 Mono)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 发烧 喉咙痛 颈部淋巴腺肿大(尤其在脖子两侧) 这种病毒主要经由唾液传播,因此也被俗称为“接吻病”。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脏肿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且患者通常可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有多常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最常见于15至17岁的青少年,但事实上,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被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若能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并减少相关风险因素,就能降低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机会。若有疑问,建议向医生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意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容易感到疲倦或昏昏欲睡 发烧 食欲下降 肌肉酸痛或僵硬 皮肤出现疹子 喉咙痛 淋巴腺肿大(常见于颈部和腋下) 全身不适或有“生病感”。 除了常见表现外,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以下较不常见的症状: 胸口疼痛 咳嗽 明显疲劳 头痛 荨麻疹 黄疸(Jaundice) 颈部僵硬 鼻出血 心跳加快 对光敏感 呼吸急促或短促 有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可能并未完全列出。若您对自身症状感到疑虑,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有任何疑问,请尽快咨询医生。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应与医生充分讨论,以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原因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主要由艾普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该病毒可经由唾液传播,例如接吻,因此又俗称 “接吻病”(Kissing disease)。 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能导致传染: 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或餐具。 接触到患者的咳嗽或喷嚏飞沫。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与避免共用私人物品,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方式。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因素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若您担心自己可能有相关风险,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更详细的专业资讯。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上述资讯仅供一般健康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若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 如何诊断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医生会先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特别着重在 颈部、喉咙与腹部。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也可能安排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观察白血球数量及是否有异常变化。 喉咙细菌培养:排除链球菌或其他感染。 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为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治疗方式 目前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与提升舒适度。 若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 类固醇(Steroid) 泼尼松(Prednisone,一种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 此外,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 充分休息。 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 用温盐水漱口,可减轻喉咙痛。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缓解疼痛与发烧。 若有脾脏肿大,应避免运动,以降低脾脏破裂的风险。 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请务必告知医生您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若在治疗期间出现肩颈酸痛或胸口疼痛,也应立即告知医生。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照护 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减少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或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子或饮水瓶。 有症状时避免亲密接触(如接吻),减少传播风险。 充足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多补充水分,维持良好免疫力。 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若您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医生,以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脑膜炎

脑膜炎症状:大人与儿童不同!脑膜炎与脑炎有何差别?需要治疗多久?

一般人提到脑膜炎时,往往会联想到新生儿或儿童的疾病。事实上,成人同样可能患上脑膜炎,症状也可能相当严重,甚至并发脑炎或导致死亡。 那么,脑膜炎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脑膜炎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哪些人又属于高风险族群?以下《Hello健康》为您深入解析。 脑膜炎症状与病征 脑膜炎在早期常与感冒相似,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和全身酸痛。然而,若伴随以下症状,就需特别警惕。 成人脑膜炎的典型症状 剧烈头痛 高烧持续不退 颈部僵硬 肩颈酸痛 大人脑膜炎非典型症状 意识不清 昏迷 精神错乱 抽搐 肢体麻痹 眼球活动异常 皮肤出现红疹 新生儿与儿童脑膜炎的症状 持续发烧 哭闹不安 躁动或异常烦躁 食欲明显下降 嘴唇或皮肤出现发紫 出现黄疸 脑膜炎、脑炎及脑膜脑炎的差别 脑膜炎(Meningitis):指覆盖脑部和脊髓的脑膜发生发炎。 脑炎(Encephalitis):指脑组织本身发生发炎。 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若发炎同时波及脑膜与脑部,就称为脑膜脑炎。 三者皆属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尽早诊断与治疗,以避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得脑膜炎? 在人体脑部的表面,有三层薄膜包覆并保护脑和脊髓,这些薄膜称为 脑膜。当脑膜因微生物感染或其他因素受到侵犯时,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炎反应,这就是 脑膜炎。 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脑膜炎可分为4种类型: 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病程较长,常见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霉菌性脑膜炎:以隐球菌感染最为常见,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受损者,如爱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病人。 无菌性脑膜炎:指非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脑膜炎,多数由病毒造成。其中超过80%的病例与夏季常见的肠病毒有关。 脑膜炎的传染途径 在上述四种脑膜炎中,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最为常见。 只要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即可能经由飞沫传播。 病毒性脑膜炎还可透过粪口途径(fecal-oral route)传播,例如饮食或手部卫生不佳时。 结核性脑膜炎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在新加坡相对少见。 真菌性脑膜炎则以隐球菌感染最常见,通常与免疫力低下相关。部分病例与鸽子粪便中的真菌有关,因此在居住环境周边有鸽群的人群中风险较高。 脑膜炎需要治疗多久?——成人脑膜炎的治疗 若怀疑是脑膜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由于脑脊液与脑部相通,医生可借此判断脑膜是否发炎,并找出感染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针对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疗程约7–14天。根据病情,医生也可能会开立以下药物: 抗癫痫药:预防或治疗抽搐。 类固醇:减轻脑部肿胀及发炎反应。 镇定剂:缓解患者焦躁不安。 降脑压药:控制颅内压过高。 目前病毒性脑膜炎没有特效药,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 给予退烧药等药物,缓解发烧与头痛。 补充足够水分。 多休息以增强免疫力。 多数患者一般在3–7天内可逐渐恢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恐致命!败血症的原因、症状、治疗与预防

媒体曾报导过,有病人因小伤口感染而引发败血症(Sepsis),在短短几天内病情迅速恶化,不幸离世。 败血症是一种因免疫系统对感染反应过度而引起的严重疾病。身体在对抗细菌或病毒时,免疫反应可能过度活跃,导致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这也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新加坡本地医疗机构的数据,每年约有5,000人因败血症相关并发症死亡,主要源于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常见疾病。研究也显示,在加护病房的高风险病患中,约16.6%入院时已出现败血症,其中超过一半(约 55.5%)发展为败血性休克。败血症患者的30天死亡率约为19%,三年内的累计死亡率更高达32%。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败血症并非罕见疾病,而是新加坡公共健康需严正关注的问题。 败血症的原因 许多感染都可能引发败血症。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例如年长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系统受损者),一旦血液受到细菌入侵,就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除了细菌之外,病毒或霉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当血液受到细菌感染时,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若未及时或妥善治疗,菌血症可进一步恶化成败血症。若患者本身已有疾病正在接受治疗,并长期使用抗生素,发生二次感染时,细菌可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更加困难。 以下为常见的败血症病因: 肺炎(Pneumonia) 腹部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 肾脏感染(Kidney infection) 泌尿道感染(UTI) 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败血症的2类感染症状 1. 轻微感染与SIRS指标 轻微感染也是判断是否出现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的依据。若患者在感染时,至少同时出现以下2项或以上症状,则需警惕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体温异常:发烧超过摄氏38度,或体温过低低于摄氏36度 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90次。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0次。 2. 严重感染与败血性休克 当感染加剧并导致血压过低时,患者可能进入败血性休克(Septic shock)。这是败血症最危急的阶段,需立即送院治疗。 以下为严重感染时常见的症状: 皮肤出现红色斑块 血小板数量下降 呼吸困难 极度虚弱 意识丧失或昏迷 败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在败血症的早期阶段尽快接受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治疗败血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抑制感染扩散。临床上,为了尽快控制细菌的扩散,医生通常会先给予广谱抗生素,而不是等待确认病原菌种类后才使用特定抗生素。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IV)大量输入抗生素,同时搭配输液与营养补给,以稳定血压和支持身体功能。 感染导致肾脏受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液透析(俗称“洗肾”),以协助维持肾脏功能。 2. 切除感染的组织 若感染范围严重,医生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受感染的组织,以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 日常生活中,若因意外造成伤口,应及时清洁并进行适当消毒处理,避免细菌入侵。若出现疑似感染的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降低败血症发生的风险。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需要特别留意,因为一旦发展成败血症,容易因二次感染而使病情迅速恶化。 败血症的后遗症 大约有一半的败血症患者,即使成功康复,仍可能留下后遗症。由于曾经历严重的全身感染,患者体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会阻碍血液将氧气输送至各个器官,增加器官衰竭的风险。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