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人体是各种微生物的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大多数时候是无害的,甚至有些对健康有益;但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引发传染病的元凶,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健康。在这个类别中,你可以找到关于各种传染病的成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与治疗方式的详细介绍,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和防范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常识

传染病

登革热或可“人传人”?6症状与重症风险须注意

新加坡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持续出现,卫生部与国家环境局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尤其在雨季来临期间,更需警惕蚊虫滋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一般而言,大多数病患可自行康复,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包括出血性登革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情可迅速恶化,死亡率可高达50%。《Hello医师》为您一次解说! 登革热新加坡国内现况、确诊病例 根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简称 NEA)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41周,本地共报告3,546起登革热病例。目前共有6个活跃社区感染群(clusters),其中1个被列为红区,即累计病例超过10例。卫生当局指出,虽然2025年的病例数较2024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由于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仍为伊蚊繁殖及登革病毒传播创造有利环境,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新加坡流行的主要病毒型为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自 2023 年 9 月起持续为主要血清型。NEA也提醒,5月至10月为登革热高发季节,高温与潮湿环境让蚊虫更易孳生。公众应保持警觉,定期检查与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来源,尤其是花盆托盘、排水沟、户外容器等处,以防止伊蚊繁殖。 登革热多数可自行康复,但若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头痛、眼后疼痛、皮疹、或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防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的6大症状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白纹伊蚊或黑斑蚊)叮咬传播。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4至10天。患者常出现类似症状包括突发性发烧(≥38度)、严重头痛、眼后疼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皮肤红疹或搔痒或恶心或呕吐。由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许多病患在初期较难察觉或区分,往往延误就医。 登革热依病症严重性可分为初期的“典型登革热”,以及较严重的“出血性登革热”、“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以下介绍分别3种病症: 登革热的前驱期症状 在发烧前数小时至12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前驱期症状。这些早期征兆常被忽视,但若能及早察觉,有助于及时就医与防止病情恶化。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头痛或眼后疼痛、食欲不振、背部或身体酸痛、颈部僵硬或疲倦感、脸部潮红或皮肤轻微红疹或荨麻疹样反应。 登革热典型症状 登革热常见症状 突发性的高烧(≥38℃) 头痛 后眼窝痛 肌肉痛 关节痛 出红疹及搔痒(先发生于胸部及躯干,而后扩散至四肢和脸部) 登革热重症警示征象 当登革热患者出现警示征象(warning signs)时,表示病情可能正在恶化,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密切监测与治疗,以避免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或休克综合征。 常见的警示征象包括: 异常嗜睡或精神恍惚 烦躁不安、情绪激动 黏膜出血(如牙龈、鼻腔出血) 持续性呕吐 腹部疼痛或按压时疼痛 肝脏肿大(可触及于肋骨下约2公分处) 实验室检验显示血比容上升,同时血小板数快速下降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1%,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且未获得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超过20%。 出血性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通常在发病后第4至第7天出现明显的病程变化。此阶段,部分病患会暂时退烧,体温下降约1至2天,让人误以为病情正在好转。然而,在退烧后,体温可能再次上升并持续2至3天。 除了典型登革热的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出血性表现,包括皮下或皮肤表面出现点状出血、肠胃道出血(如黑便、呕血)、女性患者出现子宫出血或月经量异常增多、尿液中带血(血尿)或在恢复期出现全身性皮疹。 出血性登革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是登革热的严重形式之一,其病程发展与典型登革热不同。若未能及时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5%至50%。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出血性登革热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登革病毒株的毒性差异:某些血清型的病毒株(特别是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被发现更容易引发严重或出血性病程。 个体遗传因素: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研究显示,部分群体在感染后较容易出现重症或出血性表现。 续发性感染(再度感染):当个体在首次感染后,因另一血清型登革病毒再次感染时,体内原有的抗体可能无法有效中和新病毒,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从而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4大症状 当出血性登革热患者因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时,可能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这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立即接受紧急医疗处理。 常见的休克征象包括: 四肢冰冷、皮肤湿冷 脉搏加快但微弱 血压下降 神志不清或反应迟钝 若未能及时就医或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休克迹象,应立即送院急救,以防止器官衰竭与死亡。 登革热重症的高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都会出现重症,但若属于以下族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曾感染过登革热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体内原有抗体可能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增加重症风险。 年长者: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弱,且常伴随其他慢性疾病,身体对感染的耐受力较低,病情容易恶化。 患有慢性疾病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其身体调节能力较差,若感染登革热,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休克情况。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蚊传人与垂直传播 登革热并非经由一般人际接触(如咳嗽、拥抱或共餐)传播,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如下: 蚊传人(主要传播途径):当病媒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并在8至12天后具传染力。此后,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入人体血液中,引发感染。 人传人(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登革热,病毒可能在孕期或分娩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称为“垂直传播”。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或胎儿死亡。 登革热潜伏期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至14天,最常见为4至7天。 登革热的治疗与照护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与支持性照护(supportive care)为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处理与观察建议。患者在恢复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多休息与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与体液,有助于防止脱水及促进身体恢复。 遵从医师指示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全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的药物,以防出血风险增加。 感染初期(发病5日内)避免被蚊虫叮咬:此阶段体内病毒量较高,若被蚊子叮咬,可能会使病毒经蚊虫传播给他人。 做好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防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及清理积水,防止登革热再感染(续发性感染)。 登革热的传播蚊种 在新加坡,引起登革热传播的主要病媒蚊为: 埃及斑蚊:喜欢在室内阴暗处繁殖,例如花盆托盘、储水容器、花瓶或废弃瓶罐等。 白线斑蚊:多在住家周围、花园或公园等户外积水处繁殖。 登革热病毒的4种类型 登革热病毒总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共4种血清型别,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当一个人首次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后,身体会对该型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然而,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仅会产生短暂或部分的免疫保护。 因此,即使曾经感染过登革热,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若再度感染,发生重症登革热或出血性登革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登革热高峰期 高峰期为10~11月份:登革热病例通常会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上升。这一时期天气炎热且多雨,环境潮湿,非常有利于伊蚊(Aedes mosquito)繁殖与病毒传播。。 日出后的1至2小时内、日落前的2至3小时内:蚊子叮咬高峰期为日出后的1~2小时内,以及日落前的2~3小时内,在这两个时段,雌性伊蚊最活跃,叮咬人类以吸取血液产卵。然而,即使在白天的其他时间,蚊子仍可能活动与觅食。 登革热检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包括: 登革热快速抗原检测(NS1快速检测):医疗机构可使用登革热NS1快速检测试剂(Dengue NS1 Rapid […]

探索更多传染病分类

更多 传染病 相关文章

食物中毒

大肠杆菌感染:症状、感染来源与预防重点

新闻中时常可见饮料店或小吃摊因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超标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然而,在许多健康资讯中,大肠杆菌又被称为肠道“好菌”,能帮助人体吸收营养与合成维生素。 那么,大肠杆菌究竟是“有益菌”还是“致病菌”?为什么它既能维持肠道健康,又可能导致食物中毒或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Hello健康》将带您深入了解大肠杆菌的种类与功能、何种情况会导致感染与中毒以及如何预防大肠杆菌污染与感染。 什么是大肠杆菌(E. coli)?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简称 E. coli)是人类肠道中最常见的共生菌之一。它的形状呈短杆状、两端钝圆,繁殖速度快,广泛存在于人体及温血动物的消化系统中。 在正常情况下,大肠杆菌对人体是无害且有益的,主要功能包括: 帮助合成维生素:例如维生素K与维生素B₁₂,有助于维持身体代谢与血液健康。 支持肠道免疫功能:大肠杆菌能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帮助维持防御机制。 抑制有害菌繁殖:通过与其他细菌竞争养分与附着空间,大肠杆菌能阻止“坏菌”定殖在肠壁上。 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或防御力低下时,例如: 新生儿、老年人 癌症患者接受化疗后 长期服用抗生素或免疫抑制药物的人 原本定居于肠道的大肠杆菌,可能会穿透肠壁、进入血液,导致感染性发炎、败血症(Sepsis),甚至在婴幼儿中引发脑膜炎(Meningitis)。 大肠杆菌感染的来源、原因与症状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普遍存在于人类与动物的肠道中。当食物或水源受到人类或动物粪便污染后,若被食用或饮用,便可能造成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 常见感染来源包括: 饮用未经煮沸或受污染的水 食用未完全煮熟的肉类或海鲜 接触被污染的蔬菜、水果或生食 进食前未洗手、或食物处理过程卫生不当 主要感染类型与症状包括: 旅行者腹泻(Traveler’s Diarrhea):是最常见的大肠杆菌感染症状之一。通常发生在旅客前往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食用了受污染的食物或饮品后出现腹泻、腹痛、恶心等症状。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这是一种高风险感染,由特定致病菌株(如 O157:H7 型)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剧烈腹痛、腹泻(有时带血)、发烧与呕吐若严重时可导致肠道出血、血便,甚至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与急性肾衰竭,危及生命。 流行地区与风险环境 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症常见于欧美国家。这是因为当地部分地区习惯: 直接饮用自来水 食用生菜沙拉、未高温处理的食材 偏好“天然、有机、少农药”的饮食方式 这些饮食与生活习惯在未彻底清洗或烹煮食材的情况下,容易让细菌随食物进入人体,增加感染风险。 大肠杆菌感染症状:女性更易患泌尿道感染 女性因泌尿道开口位置接近肛门与阴道口,更容易受到来自肠道的大肠杆菌(E. coli)感染。当细菌从肛门区域上行进入尿道与膀胱时,便会引起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这种类型的感染称为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也就是由人体自身的细菌所造成的自我感染。常见于: 约10岁左右的女童(特别是如厕习惯不良者) 20至40岁的成年女性(尤其是性活动频繁或免疫力较低者) 女性若出现以下症状,应尽快就医检查: 频尿、急尿 排尿时刺痛或灼热感 尿液混浊或带血 下腹胀痛或酸胀不适 大肠杆菌超标意味着什么? 食品中存在多种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的细菌。若要针对每一种致病菌进行检测,不仅耗时、耗力,也不符合常规监管流程。因此,新加坡食品局(Singapore Food Agency, SFA)及多数卫生机构会重点抽验以下2类“卫生指标菌(Hygiene Indicator Bacteria)”: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其中包括沙门氏菌(Salmonella)、志贺菌(Shigella)及肠杆菌属(Enterobacter) 这两项检测项目被称为食品卫生与安全的代表性指标,可反映食品在生产、储存、运输与销售过程中的卫生状况。若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或肠杆菌科超出标准值,就代表食品在处理或保存过程中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如生食与熟食混用器具)、卫生条件不佳(例如清洁或储存温度不当)或员工手部或环境污染。 当新闻报道“饮料或食物被验出大肠杆菌超标”时,并不代表消费者一定会食物中毒,但这已是一个严重的警讯,说明产品或环境存在潜在污染风险。消费者应选择可信赖的餐饮店与品牌、避免购买来源不明或保存不当的食品及确保生熟食分开处理,并彻底加热再食用。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食物中毒

什么是食物中毒?症状、原因与治疗方式全解析

新闻中常见的食物中毒事件,多与食用不新鲜或受污染的食材有关,尤其是海鲜及肉类。但究竟,吃坏肚子就等于食物中毒吗? 又该如何分辨与处理?食物中毒是指摄入被细菌、病毒或毒素污染的食物后,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反应的情况。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Hello健康》将为您解析关于食物中毒的各种常识——包括其定义、病征、症状及缓解与预防方法,帮助您在面对类似情况时,能正确判断与应对。 拉肚子想吐=食物中毒?了解食物中毒的定义 许多人以为只要拉肚子或呕吐就是食物中毒,但在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定义中,食物中毒有更严格的标准。根据公共卫生单位的定义,“食物中毒事件”通常指两人或以上在食用相同食物后,出现相似症状的情况。 此外,若符合以下条件,也可被视为食物中毒事件: 检出肉毒杆菌毒素,或人体样本中检测出相同毒素 在可疑食品样本中发现相同致病菌或毒素 摄入食物中含有化学物质或天然毒素,造成急性中毒反应 经流行病学调查确认与特定食物摄入相关 换句话说,严格意义上的食物中毒不仅是单纯肠胃不适,还包括明确的病原、毒素检测及流行病学追踪。 食物中毒的5大类型 根据中毒原因,食物中毒一般可分为以下5种类型: 细菌性食物中毒:由食用受细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杆菌、肠炎孤菌、肉毒杆菌、仙人掌杆菌及蜡样芽孢杆菌等食物。 病毒性食物中毒:食物被病毒污染所致,常见病毒包括A型肝炎病毒、急性E型肝炎、诺罗病毒或沙波病毒。 化学性食物中毒:因摄入含有重金属、农药或非法化学添加物的食物所造成。 动物性天然毒素中毒:摄食含有天然毒素的动物性食品所致,例如:河豚、蟾蜍、热带海鱼及贝类毒素。 植物性天然毒素中毒:食用含毒植物或处理不当的植物性食物,例如发芽马铃薯、野芋、野生菇类及大花曼陀罗等的植物。 此外,若食用受寄生虫(如海兽胃线虫)感染且未彻底煮熟的海鲜,同样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的7大常见原因 导致食物中毒的原因多样,但多数与食物处理与储存方式有关。以下是常见的7大风险因素: 食物烹调后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细菌会在摄氏5°C至60°C的“危险温度区间”快速繁殖。 生食与熟食交叉污染:未分开处理或使用相同器具切生、熟食,容易造成细菌传播。 食品处理人员卫生习惯不良:未彻底洗手、佩戴手套或在患病时准备食物,皆可能污染食材。 烹调或储存设备未清洁干净:如砧板、刀具、餐具或烹饪器具残留细菌,增加感染风险。 冷藏或加热不足:冷藏温度过高或加热未彻底,无法有效杀菌,使细菌持续生长。 饮用或使用受污染的水源:使用未经净化的水烹调或清洗食材,可能导致细菌或寄生虫感染。 误食含天然毒素的食物:例如未煮熟的河豚、野芋或有毒野菇等,皆可能引起急性中毒。 食物中毒的常见病征与症状 食物中毒的症状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中毒原因以及摄入的毒素或细菌量。一般来说,免疫力较弱的个体,如年长者、儿童或慢性病患者,症状往往会较为严重。多数患者会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的1至36小时内出现症状,其中以呕吐与腹泻最为常见。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 腹泻 恶心、呕吐 腹痛或绞痛 发烧 头痛 全身虚弱 血便或脓便 食物中毒怎么办?多久才能康复? 一般情况下,若患者体质健康、免疫力正常,食物中毒的症状通常会在2至3天内逐渐缓解。但若感染较严重或摄入毒素量较高,康复时间可能需7至10天。对于年长者、儿童、孕妇或抵抗力较弱的患者,若症状持续数天仍未好转,或出现血便、脓便、严重呕吐与脱水,应立即就医。 医生会进行详细诊断,包括检验患者的尿液、粪便或呕吐物,以找出中毒源头;依据检测结果,对症给予抗生素或其他药物治疗及同时确保患者摄取足够水分与电解质,以防止因腹泻或呕吐导致脱水。 在居家照护方面,患者如出现恶心或呕吐,应暂时停止进食,让胃部休息,并持续补充水分或口服电解质饮品。其照护方式与轻度肠胃炎相似,应特别留意以下事项: 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粥、汤水、烫熟蔬菜) 避免油腻、辛辣或刺激性食物 保持良好个人与厨房卫生 若发现症状加重或怀疑摄入有毒物质,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专业评估与治疗。 食物中毒怎么办?多久才能康复? 一般情况下,若患者体质健康、症状较轻,食物中毒通常会在2至3天内逐渐好转;但若情况较严重,康复可能需时7至10天。若患者属于以下群体,应格外留意并尽早就医: 年长者 幼童 孕妇 症状持续数天仍未缓解者 出现血便或脓便的患者 医生会先进行详细诊断,并透过尿液、粪便或呕吐物检测以查明中毒原因,再根据结果对症用药,包括抗生素或其他适当药物。同时会确保患者补充足够水分与电解质,以防因频繁腹泻或呕吐而脱水。 在居家照护方面,若患者感到恶心或持续呕吐,建议暂时停止进食,让胃部休息,并以小口多次方式补充水分或电解质饮料。其照护原则与轻度肠胃炎相似,应注意以下事项: 症状缓解后再逐步恢复清淡饮食(如粥、汤水等) 避免油腻、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保持厨房与食具清洁,防止再次感染 若患者出现高烧、意识不清、严重脱水或持续性呕吐,应立即前往医院,接受医生的专业评估与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细菌感染

认识海洋弧菌:高致死率细菌与5大预防措施

您可能在新闻中听过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的名字——这种细菌以感染迅速、致死率高而闻名。当人类感染后,伤口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红肿、坏死、甚至需要截肢的严重并发症,若延误治疗,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新加坡和周边沿海地区,公众普遍喜欢进行水上活动或食用海鲜,而这些行为恰好是海洋弧菌感染的常见途径。该细菌多存在于温暖的海水与未煮熟的海产中,尤其是生蚝、鱼类和虾类。 若想了解这种高风险细菌如何入侵人体、会引发哪些症状,以及如何预防与治疗,以下内容将为您详细介绍海洋弧菌的特性、传播途径与防护重点。 海洋弧菌的特性与感染症状 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又称创伤弧菌)是一种常见于温暖海水环境中的细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海水温度上升有利于细菌繁殖,加上人们增加水上活动与食用海鲜的频率,因此感染风险随之提高。 海洋弧菌感染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 食用未完全煮熟的海鲜(尤其是生蚝、螃蟹、鱼类等) 带有伤口接触海水 被海洋生物刺伤或割伤 感染后的症状进展通常极为迅速,在24至48小时内便会出现明显不适,例如: 发烧 恶心、呕吐 腹泻 寒颤或全身发冷 严重时,细菌可能引发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造成皮肤与软组织坏死、溃烂。即使患者迅速就医,仍可能需要清除坏死组织或截肢以挽救生命。 不过,海洋弧菌并非容易感染所有人。高风险群体包括: 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因免疫力较弱) 经常接触海水或处理海鲜的工作者(如渔民、厨师、港口工人等) 对于上述群体,若皮肤有伤口或免疫系统受损,应避免直接接触海水与生鲜海产,以降低感染风险。 海洋弧菌的治疗方式 若在感染初期发现,使用抗生素通常是治疗海洋弧菌(Vibrio vulnificus)感染的首选方法。医生会依据感染严重程度,开具适当药物以控制细菌扩散。常见的治疗组合包括: 第三代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s),如Cefotaxime或Ceftazidime 搭配四环素类(Tetracyclines)或多西环素(Doxycycline) 若感染已导致坏死性筋膜炎(Necrotizing fasciitis)或败血症(Sepsis),仅靠药物已不足以控制病情,需立即接受外科手术治疗清除坏死组织,防止感染蔓延至其他部位。严重时可能需进行多次清创手术,甚至截肢以挽救生命。 如何预防海洋弧菌感染 海洋弧菌感染的致死率可高达60%,因此,预防胜于治疗。以下5个方法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您与家人的健康: 避免食用生食:对海洋弧菌常存在于生蚝、生鱼片、贝类及未煮熟的海鲜中。若属于高风险族群(如肝病、糖尿病或免疫力较弱者),应避免食用生食,改以彻底煮熟的海鲜为主,因为海洋弧菌无法在高温烹煮下存活。即使健康状况良好,也应选择信誉良好、食材新鲜的餐厅,减少感染细菌或寄生虫的风险。 伤口未愈合者避免接触海水:海水中含有多种细菌。若皮肤有伤口、擦伤或割伤,应避免下海或进行水上活动。若因工作需接触海水,应使用防水胶布或防水手套保护伤口,以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良好健康与免疫力: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降低感染风险。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及避免酗酒有助预防慢性疾病(如肝病、糖尿病),从而保持免疫系统强健,不易成为海洋弧菌攻击的目标。 处理海鲜时戴手套:在清洗或烹调海鲜时,容易被鱼鳞、贝壳或虾壳刺伤。建议佩戴防水或厚质手套处理海产,以防止细菌经由微小伤口入侵。 妥善清洁与照护伤口:若不慎被海洋生物刺伤或伤口曾接触海水,应立即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洗伤口然后消毒并包扎。观察是否出现红肿、发热、疼痛或恶心等感染迹象。 若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其他细菌感染

破伤风:症状、感染原因与预防疫苗全解析

破伤风的基本概念 破伤风(Tetanus)是一种由破伤风杆菌(Clostridium tetani)引起的严重细菌感染。这种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灰尘及动物粪便中,当人体皮肤出现伤口或擦伤时,细菌可能进入体内。 破伤风杆菌会释放强烈的神经毒素(Tetanospasmin),干扰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肌肉出现僵硬、痉挛与疼痛。若未及时治疗,毒素可能影响控制呼吸的肌肉,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感染范围,破伤风可分为3种类型: 全身性破伤风(Generalised Tetanus):最常见,症状遍及全身肌肉。 局部性破伤风(Localised Tetanus):症状局限于伤口附近肌肉。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多见于脐带护理不当的新生儿。 需要注意的是,破伤风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破伤风有多常见? 在全球范围内,破伤风主要发生于未接种或接种不完整疫苗的人群。在医疗资源较有限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感染风险相对更高。 一般而言,新生儿与年轻族群若未按时接种破伤风疫苗,感染的机会也会增加。在新加坡,由于疫苗接种覆盖率高,破伤风病例相对罕见,但仍可能出现在未接种疫苗的成人、外籍劳工或老年人身上。 破伤风的症状 全身性破伤风(Generalised Tetanus)是最常见的破伤风类型。在受伤或细菌入侵身体后的约7天内,患者可能出现肌肉紧绷与剧烈疼痛的症状。最常受影响的部位包括下巴与颈部(造成“锁颚”现象)、肩膀与背部及上腹部和手臂及大腿。由于面部肌肉收缩,患者的脸部可能呈现紧绷或皱眉的表情。 除了局部僵硬外,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全身性肌肉痉挛或抽搐,程度不一: 轻度症状: 轻微肌肉抽动、偶发性痉挛 中度症状: 下巴僵硬、吞咽困难、颈部僵直 重度症状: 严重抽搐、呼吸困难或短暂停止呼吸(呼吸暂停) 在少数情况下,破伤风可能仅影响伤口附近的肌肉(局部性破伤风),但仍可能逐步扩散为全身性症状。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或对身体状况感到疑虑,应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治疗,以避免病情恶化。 什么时候该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尽快就医评估,并依医嘱接种破伤风疫苗: 伤口很脏、很深,且沾染泥土或动物粪便 过去5年内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或接种纪录不明/想不起来 过去10年内未完成破伤风加强针(建议每10年补种一次) 若出现前述破伤风相关症状,或对伤口处理与疫苗接种有任何疑问,也应尽早咨询医生。 破伤风的原因 破伤风是由于破伤风杆菌孢子(Clostridium tetani spores)进入人体所引起的感染。这种孢子常存在于泥土、灰尘及动物粪便中,当人体皮肤出现开放性伤口时,细菌便有机会渗入体内。 进入体内后,破伤风杆菌会繁殖并释放神经毒素(Tetanospasmin)。该毒素会附着在神经末梢,并沿着神经系统扩散至脊髓与大脑,干扰神经传导,使肌肉无法正常放松,导致不自主的抽搐与痉挛。若未及时治疗,毒素可能影响控制呼吸的肌肉,导致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此外,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多由脐带在剪断或护理时遭细菌污染所引起,常见于消毒不当或环境卫生欠佳的情况下。 破伤风的风险因素 以下情况都会增加感染破伤风(Tetanus)的风险: 未按时接种破伤风疫苗,体内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伤口被破伤风杆菌孢子污染,尤其是深层或被泥土、灰尘、动物粪便沾染的伤口 合并其他细菌感染,导致免疫系统受损或伤口愈合延迟 严重组织损伤,如烧伤、撕裂伤或挤压伤,使细菌更易侵入 伤口周围出现肿胀或发炎,为细菌繁殖创造无氧环境 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 破伤风的诊断与治疗需由专业医疗人员进行评估。医生通常会依据患者的伤口状况、病史及临床症状,判断是否为破伤风感染,并可能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测 如何诊断破伤风? 医生会通过身体检查与临床评估来诊断是否感染破伤风。重点会放在肌肉与神经系统的反应,以观察是否出现典型症状,如肌肉僵硬、痉挛或吞咽困难。在必要时,医生可能会使用棉棒刮取伤口样本,送往实验室进行细菌检测及安排血液检查,评估体内感染与免疫反应状况。 对于新生儿破伤风,医生主要会依据婴儿的临床症状进行判断,例如哺乳困难、肌肉僵硬及频繁哭闹或抽搐。若有任何疑似症状,应尽快送医,以便及早确诊与治疗。 破伤风的治疗方式 破伤风是一种需要紧急医疗处理的严重感染。治疗的目标包括清除感染源、解除毒素作用、控制肌肉痉挛,并防止并发症。医生会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清创与抗生素治疗:医生会彻底清洁并消毒伤口,移除坏死组织,以减少细菌繁殖。同时会开具抗生素(如青霉素或甲硝唑)来消灭体内残留的破伤风杆菌。 注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Tetanus Immunoglobulin, TIG):这是一种抗毒素(Antitoxin),可中和体内的破伤风毒素,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控制痉挛与癫痫发作:医生可能会使用镇静剂或肌肉放松剂,例如地西泮(Diazepam),以缓解肌肉抽搐与痉挛。 支持性治疗:若患者出现下颚僵硬、吞咽困难或呼吸肌痉挛,可能需要使用呼吸器协助呼吸。 复原与康复:破伤风的恢复期通常需2至3个月,若要完全复原可能需约4个月。在康复期间,医生可能会安排物理治疗,以协助肌肉放松与恢复体力。 避免破伤风的生活调整与居家防护 透过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以下几点有助于日常防护: 立即清洗伤口:无论是割伤、擦伤或刺伤,都应立刻用肥皂和清水彻底清洁,以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有疑虑时尽快咨询医生:若受伤后不确定是否需要接种破伤风疫苗,应尽早联系医生或前往诊所评估,并按医嘱补种疫苗。 出现症状时立即就医:若出现肌肉僵硬、痉挛、吞咽困难或呼吸不顺等症状,务必马上前往医院接受治疗。 确保儿童完成疫苗接种:破伤风疫苗通常包含在儿童基础免疫计划(DTaP/Tdap)中:首次接种:约在2个月大时开始、加强剂:分别在4至7岁及12至15岁接种及成年人建议每隔10年补种一次,以维持免疫力。 如对破伤风疫苗接种、伤口处理或个人风险评估有疑问,应向医生或合格医疗专业人员寻求专业意见。 破伤风的疫苗资讯 除了日常保持良好的伤口清洁外,接种破伤风疫苗是预防破伤风最有效的方式。以下为疫苗资讯: 疫苗介绍: 破伤风疫苗通常与白喉及百日咳联合制成,常见疫苗包括: Td 疫苗(Tetanus and Diphtheria vaccine):含有破伤风与减量白喉成分,副作用较轻,常用于6岁以上儿童与成人的加强或补种接种。 Tdap 疫苗(Tetanus, Diphtheria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vaccine):在 Td 基础上加入百日咳抗原,主要用于青少年与成人的追加接种,以维持长期免疫力。 新加坡的国家免疫计划(National Childhood Immunisation Schedule, NCIS)与成人免疫计划(NAIS)中均包含破伤风相关疫苗。 破伤风与白喉、百日咳合一,制成破伤风、白喉、百日咳相关疫苗,又可分为破伤风、减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及减量破伤风白喉非细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Td是将白喉疫苗的剂量降低,以减低副作用,多使用在6岁以上的小孩,做为预防白喉和破伤风的辅助免疫;而Tdap则是利用利用破伤风和白喉杆菌制成的毒素并减毒后,与百日咳抗原制成,主要用于青少年或成人的追加接种或补种。 接种建议的群体: […]


其他细菌感染

MRSA是什么?认识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原因与症状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是一种常见细菌,普遍存在于人体皮肤、毛发、鼻腔、咽喉黏膜及粪便中。若皮肤出现伤口、化脓或发炎,这种细菌便容易借由接触传播,也可能污染食物。 一旦食物遭受污染,细菌会在适合的温度下快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导致食物中毒。新闻中时常可见学校团膳或外卖餐点发生类似事件。 金黄色葡萄球菌既能引起皮肤感染,又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其危害范围比多数人想象的更广。《Hello健康》将带您进一步了解它的感染途径、症状以及如何预防。 什么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在显微镜下可见其群聚排列,形状如同一串葡萄,因此得名。在实验室培养时,它会产生金黄色、橙色或白色的色素菌落,这也是其名称的由来。 这种细菌平时就存在于人体的鼻腔、咽喉、头发及皮肤表面,一般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或不适。然而,当皮肤出现破损、发炎或化脓时,细菌便有机会大量繁殖。若免疫力较弱或伤口清洁不当,感染可能进一步恶化,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炎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2大原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感染主要可分为2种类型: 皮肤感染:当皮肤出现破损或化脓性伤口时,金黄色葡萄球菌可经由接触进入皮肤组织,引起局部感染。若未及时清洁与消毒,感染可能扩散,造成蜂窝组织炎、疖肿,甚至更严重的全身性感染。 食物中毒:若食品处理人员(如屠宰场、生鲜包装厂、餐饮业或牧场员工)在有化脓伤口的情况下,直接接触肉类、海鲜或乳制品,就可能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带入食物中。此细菌会在食物表面快速繁殖并产生肠毒素(Enterotoxin),而这种毒素正是导致食物中毒的主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存能力极强,它可以在干燥环境中可存活数个月;需加热至约摄氏80度、持续30分钟,才能彻底杀死;其分泌的肠毒素耐热性极高,即使煮沸30分钟也不会被完全破坏。因此,若食品在包装、运输或烹调前未经过良好杀菌与温度管控,极可能造成中毒事件。 为了预防感染,专家建议选择有认证、清洁安全的食品来源;食品处理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及确保食物在储存与烹调过程中维持适当温度控制。良好的食品安全管理,是防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食物中毒的关键。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症状 当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发皮肤感染时,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常见症状: 皮肤发红、肿胀 伤口化脓或流脓液 出现水泡或小脓疱 局部刺痛或触痛 严重时可能发展为蜂窝组织炎,造成皮肤深层感染、疼痛加剧,甚至伴随发烧 若感染来自食物中毒,症状通常会集中在消化系统,包括: 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 腹痛、腹泻 全身乏力、虚弱 轻微发烧 大多数情况下,症状会在进食受污染食物后的数小时内出现,并可能持续一至两天。 然而,若细菌经由皮肤伤口或肠胃黏膜进入血液系统,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如: 败血症(Sepsis) 骨髓炎(Osteomyelitis) 肺炎(Pneumonia) 心内膜炎(Endocarditis) 这些情况属严重感染,可导致全身性发炎反应,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的超级细菌:MRSA 一般来说,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通过甲氧西林(Methicillin)等抗生素治疗。然而,当这种细菌对甲氧西林产生抗药性时,就形成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 MRSA)。 由于MRSA具有多重抗药性,治疗难度更高,感染后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提高死亡风险。在治疗方面,医生通常会采用较高剂量的抗生素,或改用其他药物,如:利奈唑胺(Linezolid)及万古霉素(Vancomycin)。 然而,部分MRSA菌株也可能对这些药物产生抗药性,令治疗更加复杂。MRSA感染多见于住院患者,尤其是长期使用抗生素的病人及需要导管、呼吸器或手术伤口照护的患者。 这些病患因免疫力较弱、皮肤屏障受损,更容易让细菌入侵体内。MRSA可经由接触受污染的物品或医护人员的手在医院环境传播,因此被视为院内感染(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中最需防范的超级细菌之一。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细菌感染

耳念珠菌:3个月内可致命的超级真菌

近来,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在全球范围内快速蔓延,已入侵欧美及亚洲超过20个国家。据报道,约有一半感染个案在确诊后90天内死亡,引起各国公共卫生机构的高度警戒。 根据《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报道,美国纽约市一名老年患者在腹部手术后感染耳念珠菌。尽管医院立即采取隔离措施,患者仍于90天后不幸去世。事后检测发现,该病房多处表面受到污染,医院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消毒。 耳念珠菌属于多重抗药性真菌(Multidrug-resistant fungus),能在医院环境中长期存活,并且对多种常见抗真菌药物产生抗药性。此病菌主要威胁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例如长期住院、使用呼吸器或导管的患者。 目前,新加坡尚未出现耳念珠菌的社区传播案例,但卫生专家提醒公众保持警惕。随着抗生素与抗真菌药物的滥用问题日益严重,英国研究预测,到2050年全球每年可能有多达1,000万人死于抗药性感染。 什么是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是一种真菌(Fungus),属于与酵母菌、霉菌同类的微生物。它于2009年在日本首次被发现,之后陆续在全球多个国家出现感染病例。 耳念珠菌最大的特征是具有多重抗药性(Multiple Drug Resistance),能抵抗多种常见的抗真菌药物,使治疗难度大幅提高。 此外,耳念珠菌不易被一般实验室方法准确鉴定,必须使用专门的分子检测技术(如基因定序或质谱分析)才能正确识别。若误判为其他真菌种类,可能导致延误治疗或感染控制失当,进而造成院内传播。 由于耳念珠菌具有高抗药性、易在医疗机构环境存活、且能造成严重感染,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已将其列为紧急公共卫生威胁”(Urgent Threat Pathogen)之一。 耳念珠菌的传播途径 根据现有研究,耳念珠菌主要透过接触传播。它可经由以下方式在人与环境之间扩散: 接触受污染的表面或医疗设备(如病床、监测仪器、导管等)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例如医护人员在照护患者时未彻底洗手 由于耳念珠菌能在医疗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且具高度抗药性,经常进出医院或长期住院的患者属于较高风险群体。 感染耳念珠菌后的症状 感染耳念珠菌后,真菌可能进入血液并扩散至全身,引起系统性或侵入性感染。常见症状包括: 持续性发烧 身体疼痛或不适 极度疲倦、虚弱 在严重的情况下,耳念珠菌可造成血液感染(Candidemia),或影响伤口、耳部及其他器官。然而,仅凭这些症状无法准确判断是否感染耳念珠菌,必须通过实验室检测才能确诊。 目前,医学上虽可在呼吸道或尿液样本中检测到耳念珠菌,但尚未有充分证据显示它一定会引起肺部或膀胱感染。 感染耳念珠菌的高风险群体 根据目前的临床观察与研究资料,以下人群较容易感染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 手术后处于恢复期的患者 糖尿病(Diabetes)患者 长期或频繁使用广效抗生素(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或抗真菌药物者 免疫力较弱、正在住院治疗的患者 使用呼吸器、静脉导管或导尿管等医疗设备者 对于身体健康、免疫系统正常的人来说,感染耳念珠菌的风险相对较低。 维持均衡饮食与规律运动,提升免疫力 养成良好的睡眠与作息习惯 避免滥用抗生素或自行用药 进出医院与公共场所时,应勤洗手并保持个人卫生


空气/飞沫传染疾病

麻疹与德国麻疹有什么不同? 麻疹传染性极强,9 大症状要留意;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

麻疹(Measles)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疾病。新加坡自推行麻疹疫苗以来,病例数已大幅下降,但近年来在部分地区仍出现零星上升的情况。感染麻疹后,除了会出现红疹及类似感冒的症状,还可能伴随高烧。 那么,麻疹与大家常听到的德国麻疹到底有什么不同?会引发哪些症状?哪些群体又需要格外留意?就让《Hello健康》带你们一起来认识这种高度传染性的疾病——“麻疹”。 麻疹与德国麻疹有什么不同? 对麻疹不熟悉的人,可能会不清楚麻疹与德国麻疹(Rubella)的差别。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病原体: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 引起,而德国麻疹则是由德国麻疹病毒(Rubella virus)引起。(推荐阅读:荨麻疹5原因!荨麻疹症状、饮食、治疗、止痒紧急处理一次看懂) 在传染途径方面,麻疹与德国麻疹都属于呼吸道病毒感染,传染性极强。它们可透过口鼻飞沫,或直接接触感染者而传播,例如暴露在患者咳嗽或打喷嚏后的空气中。此类病毒也能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增加传播风险。 此外,德国麻疹病毒还可能经由胎盘进行垂直传播。若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胎儿可能罹患先天性德国麻疹症候群(Congenital Rubella Syndrome)。 喉咙痛、全身红疹!麻疹常见症状一次了解 感染麻疹病毒后,通常需要约10至14天的潜伏期,在此期间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之后患者会逐渐出现: 咳嗽 发烧 流鼻水 喉咙痛 肌肉酸痛 眼睛发炎(如结膜炎) 口腔内出现白斑(如柯氏斑点,Koplik’s spot) 接着在3至5天内,皮肤会出现红疹,持续约7天。红疹通常从脸部开始,再扩散到四肢,并伴随高烧(体温可达40–41°C)。 麻疹的高风险群体 麻疹是全球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2014 年全球约有 11 万人死于麻疹,其中大多数为 5 岁以下儿童。 所有未接种过疫苗的人,都可能感染麻疹。以下族群风险更高: 幼儿(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 未接种麻疹疫苗者 经常接触外国旅客或有出国纪录的人 饮食中缺乏维生素A者 免疫力较弱者(例如长期病患) 麻疹的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治疗麻疹,症状一般会在 2 至 3 周内自然消退。不过,患者仍可能出现并发症,包括: 耳道细菌感染 支气管炎(Bronchitis) 喉炎(Laryngitis)或哮吼(Croup) 肺炎(Pneumonia) 脑炎(Encephalitis),有时甚至会在麻疹康复后才发生 需特别注意的是,孕妇若感染麻疹,可能会导致早产、婴儿体重过轻,甚至增加母体死亡风险。   疫苗可以有效的乙方麻疹 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简称 MMR)是目前预防麻疹的主要三合一疫苗。接种 MMR 疫苗可有效预防麻疹、德国麻疹及腮腺炎(Mumps)。 在新加坡,婴儿可在12个月大时接种第一剂 MMR 疫苗,并在15至18个月之间接种第二剂。部分国家则安排在入小学前完成第二剂。 从未接种过的成人也可以选择自费接种;若过去已感染过麻疹,体内通常会具备免疫力。 若出现疑似麻疹初期症状,应尽快就医,并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以减少传播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病毒感染

麻疹传染力远高于新冠!5大症状与预防方法一次掌握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平均1名患者可传染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截至2025年7月第12日,新加坡今年累计报告 14例麻疹确诊病例,相较于 2024 年全年11例,已经超出去年总数。2023 年也仅有 8 例。疫情虽略有上升,但仍属于小规模零星病例。 麻疹与登革热、猴痘、兹卡病毒等,同样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究竟麻疹会出现哪些症状?透过什么途径传播?又该如何预防?疫苗是否能提供终生保护?《Hello健康》带您一次掌握麻疹的 4 大症状与预防重点。 麻疹成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新加坡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其传染力极高,据估计,每名麻疹患者可传播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 除了散发个案外,麻疹也常在家庭、学校、医院及军营等公共场所引发群聚感染事件。 麻疹传染途径 麻疹的唯一宿主与传染来源都是人类。在新加坡,麻疹可在全年发生,疫情多与境外输入个案或疫苗接种不足的群体有关。 主要感染途径包括: 空气与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 麻疹潜伏期 疹的潜伏期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红疹,约7至18天,平均约14天。患者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都具传染力;若未出现红疹,则从发烧前 1 天到退烧后3天为传染期。 在疫苗普及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麻疹。新加坡现行的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保护力约95%,已大幅降低病例数,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麻疹症状(与感冒想似) 感染麻疹后,初期症状往往和感冒相似,包括: 发烧 鼻炎(流鼻水、鼻塞) 结膜炎(流泪、畏光、眼睛发红) 咳嗽 初期症状 感染后 3–4 天,口腔下臼齿对面的颊黏膜可见柯氏斑点(Koplik spots),是麻疹的典型早期征兆。 皮疹发展 柯氏斑点出现后24–48小时,患者会在耳后、脸部出现红色斑丘疹。 接着在3–4天内扩散至躯干、四肢及全身,持续4–7天。 皮疹出现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并留下鳞屑性脱皮及褐色沉着。 病情严重期 出疹期通常是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患者会出现高烧。约5–10%的患者可能因细菌或病毒反覆感染而出现并发症,包括: 中耳炎 肺炎 脑炎 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孕妇风险 若孕妇感染麻疹,流产、死胎或早产的风险显著增加,也可能生下先天畸形婴儿。 出现疑似麻疹症状该怎么办?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应注意以下因应措施: 尽快就医:出现发烧、红疹、咳嗽或结膜炎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师相关接触史或疫苗接种情况。 佩戴口罩:外出就诊时,务必全程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减少接触:在家中应尽量与家人分开,尤其避免接触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 遵循医嘱:配合医生安排的检查、隔离或治疗措施。 麻疹疫苗保护力:1981年后出生者要注意 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的保护力约可维持20年左右。除了孕妇及未曾接种过疫苗的人较容易感染外,1981年后出生的成年人,其儿时接种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感染麻疹的风险也较高。 在新加坡,儿童必须接种2剂MMR疫苗: 第 1 剂:12–15个月大 第 2 剂:15–18个月之间或小学入学前完成 对于成年人: 若未完成2剂接种,或不确定是否具备免疫力,可经医生评估后补种。 若计划前往麻疹流行地区(例如东南亚部分国家),建议出国前与医生确认是否需要追加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麻疹小贴上 目前麻疹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主要依赖疫苗的保护力来预防,因此接种疫苗非常重要。 不过,MMR 疫苗并非适合所有人接种,以下族群应避免接种或需经医生评估后再决定: 怀孕妇女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者(如正在接受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对疫苗成分(如明胶或新霉素)严重过敏者 曾接种 MMR 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 除了接种疫苗之外,以下方法也能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 减少群聚接触:避免前往人潮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并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区:若必须出国,应事先了解全球传染病疫情警示。例如:越南在 2024 年全年累计逾3.8万例疑似病例,其中确诊超过6,700例,较2023年确诊数增加逾百倍及印度在2024年累计报告近2万例,虽然疫情较上半年趋缓,但每月仍通报逾千例。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细菌感染

类鼻疽是什么?常见传染途径、症状、预防与治疗一次看

根据Semantic Scholar公布的资料,国内从2003至2014年,平均每年发现约44例个案,病死率约18.4%。 类鼻疽究竟是什么?它是如何传播的?哪些人属于高风险族群?感染后会出现哪些症状?又该如何预防?《Hello健康》为您整理重点资讯,让您一次看懂! 类鼻疽是什么?高发于哪些地区? 类鼻疽(Melioidosis)是一种由类鼻疽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pseudomallei)引起的传染病。这种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存在于土壤、积水及淡水环境中,尤其在大雨、洪水或农耕季节过后,更容易被发现。 类鼻疽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及澳洲北部的热带地区。在新加坡,类鼻疽属于需通报的传染病,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且多与季风或强降雨后的环境暴露相关。 类鼻疽传染途径与潜伏期 类鼻疽主要是经由皮肤外伤(如擦伤、挫伤、烧烫伤)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或土壤而感染。此外,也可能因吸入或摄入受污染的水、尘土或食物而被传染。 类鼻疽杆菌不仅能感染人类,也会传染给羊、马、猪、猴子、啮齿类和鸟类等动物。不过,动物传人或人传人的情况极为罕见。 在人类体内,类鼻疽的潜伏期可短至2天,也可能长达数个月甚至数年;发病高峰期通常落在感染后的第9天左右。 类鼻疽常见症状 感染类鼻疽后,多数患者在初期可能症状不明显,或仅表现出类似感冒的情况,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 类鼻疽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 发烧、寒战 咳嗽、胸痛(类似肺炎症状) 头痛、肌肉酸痛 皮肤脓肿或溃疡 腹痛、关节痛 严重时可能出现败血症或多器官感染 提醒您,若出现以下症状,请尽速就医: 肺炎 急性皮肤化脓、局部淋巴结肿大 慢性化脓性类鼻疽 菌血症/败血症 类鼻疽症状依严重程度可分为4类 弥漫性菌血性类鼻疽:血液细菌培养呈阳性,1个以上的器官受侵犯,死亡率达75%。 非弥漫性菌血性类鼻疽:血液培养为阳性,但找不到感染部位,或仅 1 个器官受影响,死亡率为61%。 多处器官局限性类鼻疽:血液培养为阴性,超过1个器官受感染,死亡率为21%。 局限性类鼻疽:血液培养为阴性,仅1个器官受感染,死亡率为13%。 类鼻疽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 类鼻疽伯克氏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药性,因此治疗必须分阶段、长期进行。 急性期治疗 首选使用第三代头孢子素针剂(ceftazidime)。 疗程至少2周。 若出现败血症或单侧肺炎,疗程须延长至3周。 若感染扩散至关节、深部组织或多叶肺炎,疗程须延长至4周。 骨髓炎患者疗程约6周。 若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疗程需延长至8周。 清除期治疗(预防复发) 病患度过急性期后,仍需继续口服抗生素,并搭配叶酸补充剂。 部分脓疡须至外科进行引流或手术治疗。 口服疗程至少3至6个月以上。 目的在于彻底清除残留细菌,避免复发。 外科治疗 在部分病例中,若脓肿范围较大或无法仅靠药物控制,患者可能需要接受外科引流或手术治疗,以协助清除感染。 类鼻疽预防2大重点 高风险族群要特别注意:身体虚弱或抵抗力较差的人群,例如糖尿病患者、长期饮酒或有慢性疾病者,应避免赤脚接触污水与泥土。 保护皮肤伤口: 若皮肤有撕裂伤、擦伤或烧伤,应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源或土壤。若必须接触,建议穿戴鞋套或手套作防护;一旦不慎接触,应立即清洗并消毒伤口部位。 类鼻疽的高风险群 糖尿病患者 癌症患者 肝病患者 地中海型贫血 肾脏疾病患者 慢性肺疾病患者 曾接受脾脏切除手术者 免疫功能受损的病患(如癌症、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 长期或过度饮酒者 经常暴露于污水或土壤环境的人群(如农民、园艺工人、建筑工人) 若您属于高风险族群,近期又出现发烧、胸痛或咳嗽等症状,请务必尽快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是否曾接触过污水或泥土环境,以协助及时诊断与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新冠肺炎

消毒酒精浓度越高越好?买消毒酒精要注意:3大原则

为应对新冠肺炎(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许多民众纷纷前往药局排队,希望把个人防疫措施做到完善。除了佩戴口罩外,消毒酒精(Rubbing alcohol,又称擦拭用酒精)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物品之一。 市面上的消毒酒精浓度各有不同,消费者该如何选择?本文将为您介绍购买消毒酒精的3大原则,以及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项。请记住,酒精并非浓度愈高效果就愈好,了解其成分比例与用途,才是正确的防疫观念。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资料,相较于低浓度酒精,含有60%至95%酒精浓度的干洗手液具有更好的杀菌效果。 然而,这并不代表必须选择最高浓度的酒精或含酒精消毒液才能达到消毒作用。事实上,酒精浓度过高反而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失去杀菌效果。以下将为您逐一说明原因。 1. 70%酒精浓度杀菌效果最好 在购买消毒酒精或消毒液之前,应先了解其成分。常见的主要成分包括异丙醇(Isopropyl Alcohol,简称 IPA)与净化水(Purified water)。简单来说,消毒酒精就是稀释后的异丙醇。一般消毒酒精含有 68%–72% 的异丙醇,其余为净化水。若酒精浓度低于 50%,杀菌效果会明显下降;若超过 90%,同样无效。研究显示,约70%的酒精浓度最适合作为消毒使用。 在新加坡市面上,常见的消毒酒精也包括乙醇(Ethanol,又称 Grain alcohol)。乙醇带有轻微气味,可作为酒类饮品原料或工业燃料添加剂。相较之下,异丙醇气味更强,具有毒性,不可饮用,但广泛用于居家和工业清洁消毒,也常见于部分护肤与化妆品成分中。 需要注意的是,消毒酒精必须含有适量的水分。水不仅能作为催化剂,帮助酒精穿透细菌和病毒的细胞膜,使其蛋白质凝结而死亡,同时也能减缓酒精的挥发速度,延长其与表面的接触时间,从而提升杀菌效果。若直接使用纯乙醇,容易造成皮肤组织脱水;异丙醇则相对较温和。 部分制造商在生产时,可能会加入香料油、色素、变性剂或其他稳定剂。其中,变性剂会改变酒精化学结构,若误饮可能导致中毒甚至昏迷。家中若有小孩,应将消毒酒精妥善存放,避免他们误触或误食。 2. 高浓度酒精难杀死细菌孢子 以异丙醇为例,当浓度超过 91% 时,虽然会迅速让蛋白质凝结,但同时也会在细胞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阻止更多蛋白质继续被破坏,从而降低杀菌效果。 因此,不建议一般个人或家庭购买过高浓度的消毒酒精。即使它理论上能达到杀菌作用,往往需要非常长的接触时间(约 3 至 12 小时以上),效果并不理想。而且,多数细菌的孢子并不会因此被杀死,只是进入休眠状态。 这是因为部分细菌在不利的环境下会转变为孢子,以降低其代谢活性(Metabolic activity),并提升对含酒精消毒液的抗性。当环境条件再度合适时,这些孢子会重新转化为活跃的细菌并继续繁殖。 按照消毒剂等级分类,异丙醇属于低级消毒剂(Low-level disinfectant)。它无法有效杀灭细菌孢子及亲水性病毒(Hydrophilic virus),主要适用于居家清洁作业,或非紧急性的病人照护,例如清洁血压带(Blood pressure cuff)。 至于霉菌问题,异丙醇的效果有限,因为霉菌滋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潮湿环境。要处理霉菌,使用漂白剂或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才是更有效的方式。 3. 高浓度酒精专门给敏感装置制造厂使用 或许您会好奇:99% 高浓度的异丙醇在什么情况下才适合使用?答案是,它主要应用于对水分敏感的产业环境,包括医疗器材制造、印刷电路板、电脑技术,以及焊接(Soldering)和返工(Rework)相关作业。 这种高浓度异丙醇对处理电脑芯片、积体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等精密装置尤其重要。由于异丙醇的蒸发速度比水快,同时能有效去除油脂与尘垢,再加上浓度高,因此能减少残渣的产生。 不过,高浓度异丙醇具有吸湿性,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某些情况下,如果能使用丙酮(Acetone),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消毒酒精使用注意事项 在使用消毒酒精时必须格外小心。酒精属易燃物,与空气和火源接触时可能形成不稳定的过氧化物(Peroxide),增加爆炸风险。铝(Aluminum)同样可能触发燃点,因此需避免接触。除了酒精浓度,储存时间过长也会提高危险性。相较之下,较低浓度的酒精更安全,因为水分能减缓酒精蒸发速度,减少空气接触时间,并避免过度干燥。 与含酒精的干洗手液一样,若过于频繁使用消毒酒精,容易带走皮肤中的天然油脂,造成干燥、龟裂或短暂刺激,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皮肤炎(Dermatitis)。 温馨提醒:消毒酒精仅能辅助消毒,并非万能。正确、规律地洗手,才是最有效的防疫方法。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