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传染力远高于新冠!5大症状与预防方法一次掌握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平均1名患者可传染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截至2025年7月第12日,新加坡今年累计报告 14例麻疹确诊病例,相较于 2024 年全年11例,已经超出去年总数。2023 年也仅有 8 例。疫情虽略有上升,但仍属于小规模零星病例。 麻疹与登革热、猴痘、兹卡病毒等,同样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究竟麻疹会出现哪些症状?透过什么途径传播?又该如何预防?疫苗是否能提供终生保护?《Hello健康》带您一次掌握麻疹的 4 大症状与预防重点。 麻疹成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新加坡被列为第2类法定传染病。其传染力极高,据估计,每名麻疹患者可传播给12至18人,远高于新冠肺炎(COVID-19)的4至7人。 除了散发个案外,麻疹也常在家庭、学校、医院及军营等公共场所引发群聚感染事件。 麻疹传染途径 麻疹的唯一宿主与传染来源都是人类。在新加坡,麻疹可在全年发生,疫情多与境外输入个案或疫苗接种不足的群体有关。 主要感染途径包括: 空气与飞沫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的鼻腔或咽喉分泌物 麻疹潜伏期 疹的潜伏期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红疹,约7至18天,平均约14天。患者在出疹前4天至出疹后4天都具传染力;若未出现红疹,则从发烧前 1 天到退烧后3天为传染期。 在疫苗普及前,几乎所有儿童都会感染麻疹。新加坡现行的MMR(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保护力约95%,已大幅降低病例数,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 麻疹症状(与感冒想似) 感染麻疹后,初期症状往往和感冒相似,包括: 发烧 鼻炎(流鼻水、鼻塞) 结膜炎(流泪、畏光、眼睛发红) 咳嗽 初期症状 感染后 3–4 天,口腔下臼齿对面的颊黏膜可见柯氏斑点(Koplik spots),是麻疹的典型早期征兆。 皮疹发展 柯氏斑点出现后24–48小时,患者会在耳后、脸部出现红色斑丘疹。 接着在3–4天内扩散至躯干、四肢及全身,持续4–7天。 皮疹出现3–4天后,体温开始下降,皮疹逐渐消退,并留下鳞屑性脱皮及褐色沉着。 病情严重期 出疹期通常是病情最严重的阶段,患者会出现高烧。约5–10%的患者可能因细菌或病毒反覆感染而出现并发症,包括: 中耳炎 肺炎 脑炎 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 孕妇风险 若孕妇感染麻疹,流产、死胎或早产的风险显著增加,也可能生下先天畸形婴儿。 出现疑似麻疹症状该怎么办? 麻疹的传染力极强,若出现疑似症状,建议尽量避免或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应注意以下因应措施: 尽快就医:出现发烧、红疹、咳嗽或结膜炎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师相关接触史或疫苗接种情况。 佩戴口罩:外出就诊时,务必全程戴口罩,避免传染他人。 减少接触:在家中应尽量与家人分开,尤其避免接触婴幼儿、孕妇及免疫力低下者。 遵循医嘱:配合医生安排的检查、隔离或治疗措施。 麻疹疫苗保护力:1981年后出生者要注意 MMR疫苗(麻疹、腮腺炎及德国麻疹疫苗)的保护力约可维持20年左右。除了孕妇及未曾接种过疫苗的人较容易感染外,1981年后出生的成年人,其儿时接种疫苗的保护力可能会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感染麻疹的风险也较高。 在新加坡,儿童必须接种2剂MMR疫苗: 第 1 剂:12–15个月大 第 2 剂:15–18个月之间或小学入学前完成 对于成年人: 若未完成2剂接种,或不确定是否具备免疫力,可经医生评估后补种。 若计划前往麻疹流行地区(例如东南亚部分国家),建议出国前与医生确认是否需要追加接种,以降低感染风险。 预防麻疹小贴上 目前麻疹没有特效药物可治疗,主要依赖疫苗的保护力来预防,因此接种疫苗非常重要。 不过,MMR 疫苗并非适合所有人接种,以下族群应避免接种或需经医生评估后再决定: 怀孕妇女 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者(如正在接受化疗、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对疫苗成分(如明胶或新霉素)严重过敏者 曾接种 MMR 疫苗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 除了接种疫苗之外,以下方法也能降低感染麻疹的风险: 减少群聚接触:避免前往人潮拥挤的公共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并保持勤洗手的好习惯。 避免前往麻疹流行地区:若必须出国,应事先了解全球传染病疫情警示。例如:越南在 2024 年全年累计逾3.8万例疑似病例,其中确诊超过6,700例,较2023年确诊数增加逾百倍及印度在2024年累计报告近2万例,虽然疫情较上半年趋缓,但每月仍通报逾千例。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