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心理疾病本身,生活中许多情绪与态度也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包括恐惧、仇恨、厌男或厌女、自恋、自卑、自信、哀伤,以及性别平权等议题。凡是与情绪、认同、人际互动有关的日常现象,都反映了心理状态的变化与调适。理解这些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有意识地照顾自己的情绪,也提升与他人相处的质量。

常识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PTSD的定义   创伤后压力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它通常因过往的创伤经历而触发,患者可能出现恐慌或焦虑反应。 对大部分人来说,经历创伤事件后,内心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然而,部分人在遭遇如严重事故、战争或其他极度痛苦、令人震惊的事件后,可能发展成 PTSD。 患者往往会不断重现或反复思考创伤事件,这会干扰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并且难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值得留意的是,PTSD 是可以透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逐渐改善的,患者有机会恢复心理健康与生活功能。 PTSD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女性在面对创伤与环境变化时,往往更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更容易发展成 PTSD。 此疾病可影响任何年龄层人士,包括儿童。不过,通过及早识别与减少风险因素,是有机会降低 PTSD 的发生率,并帮助更好地管理病情。 如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困扰,请及时与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讨论,以获取适合的治疗与支持。 PTSD的症状 PTSD的常见症状包括: 反复回想创伤事件:患者会不断重现或反刍思考相关经历,可能出现噩梦或幻觉,导致强烈的恐惧与焦虑。 回避行为:由于担心再次触发恐慌或痛苦反应,患者会避免与他人见面,或刻意回避让自己联想到创伤的人、事、时、地、物。这可能导致与家人朋友疏离,并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情绪反应增强:患者可能更容易烦躁、沮丧,或经常陷入情绪低落。 人际关系困难:包括难以表达或感受关爱,过度紧张,或容易受到惊吓。 睡眠与专注困难:如难以入睡、睡眠品质差,或在日常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状:可能出现血压与心率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恶心或肠胃不适(如腹泻)。 以上列出的症状并非完整清单,您可能会出现其他不同的情况。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问,请向您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PTSD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一个人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例如遭受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就有可能因此发展成 PTSD。 此外,下列情况也被视为增加患上 PTSD 的重要原因: 曾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在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创伤或长期虐待。 个性特质的影响,例如天生较敏感或较难应对压力。 脑部运作方式的差异,包括在压力下释放的化学物质与激素失衡。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许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因羞耻感或顾虑而延迟寻求帮助。然而,PTSD 是可以透过专业治疗而逐渐改善的。越早接受治疗,康复的机会也越大。 如果您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尽快联系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 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持续困扰超过1个月。 消极的情绪或想法非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生活作息。 出现自伤念头,或认为自己可能会伤害自己。 PTSD的风险因素 导致 PTSD 的风险因素有许多,特别是在经历人生重大打击或困难时。某些情况会增加在创伤事件后发展为 PTSD 的可能性,例如: 遭受严重或长期的创伤。 在年轻时曾经历其他创伤,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忽视。 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军人、急救人员或医护人员。 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缺乏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 家族中有心理健康疾病病史,例如 PTSD 或抑郁症。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压力,但有些人更容易在经历创伤后发展成 PTSD。最常见会导致 PTSD 的事件包括: 参与或经历战争。 童年时期遭受忽视或身体虐待。 遭受性暴力或性侵害。 曾遭受严重的身体攻击。 曾被武器威胁。 其他创伤事件也可能导致PTSD,例如: 火灾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风暴) 抢劫或暴力袭击 交通事故(包括车祸或飞机失事) 酷刑或绑架 被诊断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恐怖袭击 其他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事件 PTSD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一般健康教育参考,并不等同于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资讯或协助,请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如何诊断PTSD?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通常需要至少一个月,医生才会考虑确诊是否为PTSD。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您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医生的协助。 出现疑似PTSD […]

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反刍式思考有害!6个方法帮你停止不断乱想

你是否常常在脑海里反覆回想过去的不愉快,或者常觉得“早知道就好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反刍性思考”(Rumination,又称反刍思维)——指的是过度沉溺在负面情绪里,不断回想过去的事情。到底什么是反刍性思考?要怎样避免?《Hello健康》为您整理出 6 个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反刍性思考”?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说明,“反刍性思考”会让人不断沉溺在引发负面情绪和痛苦的原因与后果中。长期反覆这样的思考,不仅可能引发忧郁或焦虑,还会让原本的情况更加恶化。 对于有忧郁倾向的人来说,一旦陷入反刍思考,他们往往更容易记住过往的负面经历,对眼前的问题也会用更消极的方式去解释,对未来更感到绝望,甚至难以跳脱困境,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至于一般人,即使没有忧郁或焦虑的倾向,若过度专注在某件事情上,也同样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中,反刍性思考会形成恶性循环——想得越多,心情越糟,负面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 另外,《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忧郁症患者比一般人更难转换思维,因为忧郁会让他们难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而容易陷入反刍思考的人,也更容易让忧郁症状加深。 那么该如何阻止这种反刍思考的模式,以下提供您6个解决方法,教您如何不让负面情绪影响日常生活: 1. 进行其他活动来分散注意力 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陷入反刍思绪时,可以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打电话和家人朋友聊聊天、看一部电影、去运动,或者静下心来读书。转移专注点,有助于中断负面循环。 2. 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完美,或是设下不切实际的目标时,很容易引发反刍性思考。因为目标过多或过高而难以达成,往往会让人不断纠结“为什么我做不到?”或“该怎么才能做到?”。因此,建议设立实际可行的目标,才能减少陷入反覆思考与过度自我检讨的风险。 3. 练习冥想 冥想能够有效减少反刍性思考,并帮助维持心理的平静。当你发现自己又陷入不断重复的想法时,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深呼吸,并专注在自己的呼吸节奏上。 4. 找出引起反刍思考的原因 当您发现自己又陷入反刍性思考时,可以把当下的环境记录下来,包括所在地点、时间、身边的人,以及当天做过的事情。经过几次记录后,你或许能发现规律,并据此避免进入容易触发负面思绪的场合,从而减少再次回想过去的机会。 5. 原谅自己建立自信心 容易陷入反刍性思考的人,往往也会过度自我反省。因此,建议多肯定自己的成就,学会原谅自己的错误,并透过持续觉察情绪,以及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活动,来逐步建立自信心。 6. 写下具体的解决步骤 要打破反覆思考的模式,可以尝试展开实际行动。当您再次陷入反刍性思考时,不妨拟定一套解决方法和期望,并将它们写在纸上。这样不仅能中断负面思绪,也能帮助自己向前迈进。在列出解决方法后,最好按照步骤逐一落实。 反刍性思考往往会让人感到孤独。如果能够主动和亲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辅导员或心理谘商师沟通,不仅能分散注意力,帮助中断思绪,还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启发。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