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过劳症状与高风险人群指南
多年前,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因心脏骤停倒地,经过抢救仍不幸离世。根据报导,除了身体状况与当时的低温环境外,长期过度工作及过劳(Burnout,又称职业倦怠)也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可能与过劳死相关。 那么,我们该如何透过症状自我检测来判断是否出现过劳迹象?哪些人属于过劳死的高风险族群?又该如何调整工作与生活,避免憾事发生?《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逐一解析。 7 大过劳警示信号(工作过度的常见症状) 许多人在专注于工作时,往往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那么,该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已经工作过度呢?您可以留意以下 7 项常见的过劳症状,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工作节奏,以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长时间感到疲惫:疲过劳的疲累不只是一时的劳累,而是长期缺乏活力、经常精疲力尽,并对工作产生畏惧或焦虑感(Anxiety)。这种身心疲惫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从偶尔的1–2次失眠,逐渐发展为整周都因睡眠不足而精神不振。 经常感觉身体不适:除了外表显得疲惫,过劳者也可能经常觉得自己“像生病了一样”。这可能是工作过度的征兆。当长时间承受高压力或工时过长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频繁生病。 记忆力与专注力下降:专注力减退是工作过度的重要警讯之一。长期过劳会影响大脑功能,不仅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容易导致逻辑思考能力下降及记忆力减退。 压力过大与焦虑:长时间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引发焦虑感,并常常伴随失眠或睡眠品质不佳。若不加以调适,焦虑与失眠可能互相影响,进一步恶化身心状态。 长期熬夜或失眠:长时间工时过长或经常熬夜,会导致睡眠不足。过度工作亦会对身心造成沉重压力,进而引发失眠症(Insomnia),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表现。 工作效率下降:若经常需要加班,但完成的工作量却不如以往,这可能是工作过度的警讯。过劳会影响注意力、思考能力及体能,导致整体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对工作与生活失去兴趣:当过度工作引发身心疲惫时,容易出现无助感或负面想法,对原本感兴趣或喜爱的事物逐渐失去热情。这种情况不仅是过劳的警讯,也可能与抑郁症(Depression)相关,需要及早留意与处理。 ”过劳的定义:即使工时不违法,也持续出现疲倦、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长时间工时与工作压力过大,已被证实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若持续超时工作而缺乏充分休息,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风险,例如:失眠、长期疲倦、焦虑、抑郁症(Depression)、免疫力下降,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维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至关重要。若您经常出现过劳警讯,建议及时调整作息,并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寻求专业意见。 6类过劳死高风险人群 根据医学研究指出,某些工作形态和长期过度的工作负荷,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与过劳死的风险。以下6类人群被视为过劳死的高风险族群: 长期超时工作者:经常超过每周 44 小时的标准工时,却缺乏足够休息。 高压行业从业者:如医护人员、金融业、资讯科技业、运输与前线服务业等。 轮班制或夜班工作者:生理时钟紊乱,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及心血管风险。 管理层与专业人士:虽不受《雇佣法》加班限制,但常因高责任与高压力,忽视身心健康。 缺乏社会支持者:工作压力大,却缺乏家人或朋友的支持网络,更容易陷入身心倦怠。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若同时承受过度工作压力,风险更高。 如何自我检测过劳 在新加坡,虽然《雇佣法》规定每周工作时数不应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不应超过72小时,但即使没有超出法定工时,若长期感到身心疲惫,也可能已经进入“过劳”状态。 您可以透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检测: 您是否即使休息后,仍然长期感到疲惫或精力不足? 是否经常头痛、肩颈酸痛或身体紧绷? 是否出现失眠、睡眠品质差,或常常做噩梦? 您是否比过去更容易感到焦虑、易怒或情绪低落? 是否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 是否频繁感冒或出现免疫力下降的迹象? 您是否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甚至对生活失去动力? 若您在以上问题中有3项或以上经常发生,说明您可能正处于过劳状态。建议您及时调整作息、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必要时应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WHO 首度将“过劳”纳入疾病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过劳首次被纳入其中。WHO 将过劳(Burnout)界定为一种 “职业现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并非医学疾病,而是源于长期未能妥善管理的工作压力。 WHO 定义的过劳包含以下三大特征: 持续的精力耗竭:感到长期疲惫、缺乏能量。 对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对工作产生消极或愤世嫉俗的态度。 工作效率降低:专业效能明显下降,难以维持过往的表现。 不过,若根据以上条件,许多人在职场中可能都曾经历过过劳的情况。WHO对过劳的定义,更偏向于职业倦怠(Burnout),强调长期心理压力管理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而非以医学疾病的角度来诊断。 过劳会引起哪些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长时间工时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 的低收入者,其罹患心脏病发(Heart Attack)的机率,比每周工作35–40小时 的人高出约13%。而对于中风(Stroke),风险则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时过长,机率就会增加约33%。 虽然中风、心脏病发或猝死属于较严重的案例,但过劳对一般大众的长期健康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经常超时工作的人往往伴随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抽烟或过度饮酒等,因而更容易增加患上糖尿病(Diabetes)、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过劳死在亚洲社会广受关注 “过劳死”(Karoshi)一词源自日语,意指因长期过度工作而导致的猝死。虽然在不同国家的职场文化中,过劳的定义与案例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的共通点是——长期超时工作与高压力环境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在新加坡,虽然没有正式统计“过劳死”的案例,但超时工时与高压力的工作文化同样存在。研究指出,新加坡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数超过45小时,高于部分发达国家。若长期缺乏休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Depression)甚至猝死的风险。 健康工作的5点建议 除了雇主应营造合理的工作环境、避免过长工时外,个人也能透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降低过劳对健康的影响,避免让工作成为“健康杀手”。 以下是 5 项值得实践的健康工作习惯: 实践正念饮食:用餐时保持放松,避免在时间压力下进食。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热量零食,多准备坚果、水果等健康点心,帮助维持营养均衡。 避免久坐生活:久坐会增加慢性疾病和早逝风险。尽量在工作间隙起身走动,能走楼梯就少搭电梯,在休息时多活动身体。 保持轻松心态:工作中适度放松,与同事交流或分享幽默话题,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心血管健康,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关注身体指标: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若数值偏高,应遵循医生处方服药,预防因过劳引发的心血管疾病。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帮助身心恢复活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