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除了心理疾病本身,生活中许多情绪与态度也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包括恐惧、仇恨、厌男或厌女、自恋、自卑、自信、哀伤,以及性别平权等议题。凡是与情绪、认同、人际互动有关的日常现象,都反映了心理状态的变化与调适。理解这些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有意识地照顾自己的情绪,也提升与他人相处的质量。

常识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过劳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过劳症状与高风险人群指南

多年前,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因心脏骤停倒地,经过抢救仍不幸离世。根据报导,除了身体状况与当时的低温环境外,长期过度工作及过劳(Burnout,又称职业倦怠)也被认为可能是导致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可能与过劳死相关。 那么,我们该如何透过症状自我检测来判断是否出现过劳迹象?哪些人属于过劳死的高风险族群?又该如何调整工作与生活,避免憾事发生?《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逐一解析。 7 大过劳警示信号(工作过度的常见症状) 许多人在专注于工作时,往往不知不觉就忽略了自身的健康。那么,该如何评估自己是否已经工作过度呢?您可以留意以下 7 项常见的过劳症状,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工作节奏,以维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长时间感到疲惫:疲过劳的疲累不只是一时的劳累,而是长期缺乏活力、经常精疲力尽,并对工作产生畏惧或焦虑感(Anxiety)。这种身心疲惫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例如从偶尔的1–2次失眠,逐渐发展为整周都因睡眠不足而精神不振。 经常感觉身体不适:除了外表显得疲惫,过劳者也可能经常觉得自己“像生病了一样”。这可能是工作过度的征兆。当长时间承受高压力或工时过长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更容易受到感染,因而频繁生病。 记忆力与专注力下降:专注力减退是工作过度的重要警讯之一。长期过劳会影响大脑功能,不仅使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也容易导致逻辑思考能力下降及记忆力减退。 压力过大与焦虑:长时间承受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容易引发焦虑感,并常常伴随失眠或睡眠品质不佳。若不加以调适,焦虑与失眠可能互相影响,进一步恶化身心状态。 长期熬夜或失眠:长时间工时过长或经常熬夜,会导致睡眠不足。过度工作亦会对身心造成沉重压力,进而引发失眠症(Insomnia),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表现。 工作效率下降:若经常需要加班,但完成的工作量却不如以往,这可能是工作过度的警讯。过劳会影响注意力、思考能力及体能,导致整体工作效率明显降低。 对工作与生活失去兴趣:当过度工作引发身心疲惫时,容易出现无助感或负面想法,对原本感兴趣或喜爱的事物逐渐失去热情。这种情况不仅是过劳的警讯,也可能与抑郁症(Depression)相关,需要及早留意与处理。 ”过劳的定义:即使工时不违法,也持续出现疲倦、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 长时间工时与工作压力过大,已被证实会对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若持续超时工作而缺乏充分休息,可能引发多种健康风险,例如:失眠、长期疲倦、焦虑、抑郁症(Depression)、免疫力下降,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维持良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至关重要。若您经常出现过劳警讯,建议及时调整作息,并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寻求专业意见。 6类过劳死高风险人群 根据医学研究指出,某些工作形态和长期过度的工作负荷,会大幅增加心血管疾病与过劳死的风险。以下6类人群被视为过劳死的高风险族群: 长期超时工作者:经常超过每周 44 小时的标准工时,却缺乏足够休息。 高压行业从业者:如医护人员、金融业、资讯科技业、运输与前线服务业等。 轮班制或夜班工作者:生理时钟紊乱,容易导致睡眠障碍及心血管风险。 管理层与专业人士:虽不受《雇佣法》加班限制,但常因高责任与高压力,忽视身心健康。 缺乏社会支持者:工作压力大,却缺乏家人或朋友的支持网络,更容易陷入身心倦怠。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若同时承受过度工作压力,风险更高。 如何自我检测过劳 在新加坡,虽然《雇佣法》规定每周工作时数不应超过44小时,每月加班不应超过72小时,但即使没有超出法定工时,若长期感到身心疲惫,也可能已经进入“过劳”状态。 您可以透过以下方式进行自我检测: 您是否即使休息后,仍然长期感到疲惫或精力不足? 是否经常头痛、肩颈酸痛或身体紧绷? 是否出现失眠、睡眠品质差,或常常做噩梦? 您是否比过去更容易感到焦虑、易怒或情绪低落? 是否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率减退? 是否频繁感冒或出现免疫力下降的迹象? 您是否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甚至对生活失去动力? 若您在以上问题中有3项或以上经常发生,说明您可能正处于过劳状态。建议您及时调整作息、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必要时应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WHO 首度将“过劳”纳入疾病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19年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过劳首次被纳入其中。WHO 将过劳(Burnout)界定为一种 “职业现象”(Occupational Phenomenon),并非医学疾病,而是源于长期未能妥善管理的工作压力。 WHO 定义的过劳包含以下三大特征: 持续的精力耗竭:感到长期疲惫、缺乏能量。 对工作的心理距离增加:对工作产生消极或愤世嫉俗的态度。 工作效率降低:专业效能明显下降,难以维持过往的表现。 不过,若根据以上条件,许多人在职场中可能都曾经历过过劳的情况。WHO对过劳的定义,更偏向于职业倦怠(Burnout),强调长期心理压力管理不当所带来的影响,而非以医学疾病的角度来诊断。 过劳会引起哪些健康问题? 研究显示,长时间工时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例如,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 的低收入者,其罹患心脏病发(Heart Attack)的机率,比每周工作35–40小时 的人高出约13%。而对于中风(Stroke),风险则不分收入高低,只要工时过长,机率就会增加约33%。 虽然中风、心脏病发或猝死属于较严重的案例,但过劳对一般大众的长期健康影响同样不容忽视。经常超时工作的人往往伴随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抽烟或过度饮酒等,因而更容易增加患上糖尿病(Diabetes)、代谢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过劳死在亚洲社会广受关注 “过劳死”(Karoshi)一词源自日语,意指因长期过度工作而导致的猝死。虽然在不同国家的职场文化中,过劳的定义与案例不尽相同,但其背后的共通点是——长期超时工作与高压力环境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在新加坡,虽然没有正式统计“过劳死”的案例,但超时工时与高压力的工作文化同样存在。研究指出,新加坡全职员工的平均每周工作时数超过45小时,高于部分发达国家。若长期缺乏休息,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抑郁症(Depression)甚至猝死的风险。 健康工作的5点建议 除了雇主应营造合理的工作环境、避免过长工时外,个人也能透过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降低过劳对健康的影响,避免让工作成为“健康杀手”。 以下是 5 项值得实践的健康工作习惯: 实践正念饮食:用餐时保持放松,避免在时间压力下进食。减少含糖饮料和高热量零食,多准备坚果、水果等健康点心,帮助维持营养均衡。 避免久坐生活:久坐会增加慢性疾病和早逝风险。尽量在工作间隙起身走动,能走楼梯就少搭电梯,在休息时多活动身体。 保持轻松心态:工作中适度放松,与同事交流或分享幽默话题,有助于减轻压力、促进心血管健康,同时提升工作效率。 关注身体指标: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若数值偏高,应遵循医生处方服药,预防因过劳引发的心血管疾病。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结合规律作息、均衡饮食与适度运动,帮助身心恢复活力,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更多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正念是什么?跟冥想一样吗?带您认识正念的10大好处!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正念的研究出现,人们发现正念带来的好处相当多。若能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它能帮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放松身心,活得更快乐。在深入了解什么是正念之前,不妨先跟着做个简单的深呼吸练习,亲身体验一下正念的感觉。 “首先,请放下手边的事情,闭上眼睛。”(请先阅读完步骤再闭眼哦!) “让我们慢慢深吸一口气……” “慢慢吐尽……” “慢慢吸……” “吐……” “请再持续重复几次。” 在深呼吸的过程中,您有没有注意到,吸气时肚子会微微隆起?或者空气经过鼻孔时,带来的触感?如果有感觉到,很好;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因为在吸气与吐气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暂时清空思绪,回到当下。透过观察呼吸,就能快速帮助我们放下多余的念头与烦恼。其实,这就是正念的核心。 在这个资讯满天飞、节奏紧凑的时代,正念是一种能让自己立即放松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正念,以及它能带来的10大好处。 什么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专注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包括身体的感觉,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中文里,“正”有“正在进行”与“专注”的意思,例如:我现在正在阅读 《Hello健康》的文章;而“念”则代表心中的念头、想法、感受和情绪。 其实,正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外在的干扰,或内心的欲望和杂念,而分心,无法专注活在当下。而正念,正是帮助我们找回专注与平静的最佳工具。 如何进行正念? 练习正念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它不需要特别的环境或工具,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做到。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方法: 专注呼吸: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吸气、吐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节奏上。 身体扫描:从头到脚慢慢感受身体的状态,注意哪里有紧绷或放松。 专心做事:无论是走路、喝茶或洗澡,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动作与感觉上,不去想其他事。 接受念头:当杂念出现时,不要批判自己,只要注意到它,然后把注意力轻轻带回当下。 正念和冥想一样吗?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定义,正念指的是以一种不带立场、不做批判的态度,去观察当下的自己。因此,正念更像是一种“状态”;虽然冥想常会用到正念的技巧,但正念并不等于冥想。(推荐阅读:CEO高效工作的秘密?每天10分钟冥想放松就能开始!) 正念10大好处 虽然正念和冥想不完全一样,但冥想常常会运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很多冥想带来的好处,其实和正念也很相似。以下为您整理出正念的10大好处: 在压力下,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帮助远离负面思考的循环(例如:反刍性思考)。 让我们有机会用“第三者角度”看待脑中的想法,学会接受而不批判。 协助对抗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 帮助更深刻地体会当下,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 在人际关系中,促进倾听与同理心,让相处更融洽。 研究显示,正念有助于提升注意力。 有研究发现,正念练习可能减轻疼痛感。 帮助控制冲动,减少不理智的反应。 维持正念状态,能增强抗压力。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CEO高效工作的秘密?每天10分钟冥想放松就能开始!

近年来,冥想在全球掀起一股风潮,尤其在西方国家更是盛行。在美国矽谷的高科技企业中,不少领导人都把冥想当作提升专注与效率的秘诀。例如,Twitter 执行长杰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分享,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花半小时打坐冥想,让自己保持高效率。 《Hello健康》将带您深入认识冥想是什么、它有哪些功效,并手把手教您如何实际练习冥想。 冥想是一种身心平衡 冥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身心练习,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它能帮助心情平静、放松身体,并达到身心平衡,从而提升整体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 “觉察”(Awareness,又称静观),意思是专注地观察当下的自己,包括脑中的想法、内心的感受,以及周围的环境。 最常见的冥想方式就是观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在呼吸时,同时留意身体的反应和感觉,尽量排除其他杂念。观息冥想其实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种,因此带来的效果也很相似,例如: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以及提升专注力。 正念冥想,是透过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把注意力带回“此时此刻”。不去执着过去,也不担心未来。专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是周围的环境,但重点是不做任何评断,只是单纯观察。正因为如此,正念冥想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练习。(推荐阅读:正念是什么?跟冥想一样吗?带您认识正念的10大好处!) 练习冥想10分钟,立即感受放松 在了解了观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后,不妨马上透过练习来体会冥想的效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从专注观察一件事开始,花10分钟练习,就能感受到身心的放松。 请在椅子上坐直,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记得先把流程看完,再闭眼练习哦!) 缓缓吸气,同时留意吸气时的感受和身体的变化。 缓缓吐气,同时观察吐气时的感受和身体的变化。 重复步骤2和3,持续数次,专注在呼吸上。 如果发现心思飘走了,不要紧,只要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继续练习。 重复以上步骤,持续至少10分钟。 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会发现,很难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脑中常常会冒出各种杂念、东想西想,例如:“等一下要吃什么?”、“刚刚是不是忘了做什么?”、“明天上班要带什么?”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正常,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平常的运作方式,才会让我们容易分心。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杂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时,就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这一步虽然简单,却是观息练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环。 只要稍微练习,就能马上感受到放松。若能每天坚持练习,不仅会更能掌控自己的思绪,还会变得更专注、心情更平静,也能更冷静、更有效率地处理问题。冥想既免费,又效果显著,难怪许多企业领袖都会把冥想排进每天的行程。赶紧跟上这股冥想风潮,让身心都更健康吧!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爱上加害者?浅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式

在电影《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里,贝儿为了救父亲而被关押,最后却爱上了野兽,并解除了他的魔咒。这样的浪漫情节,其实也隐藏着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也有人称之为“人质情结”。它指的是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甚至认同对方的想法,进而反过来帮助加害者。《Hello健康》将带您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由来、常见症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什么?典故来自这里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词,源自 1973 年瑞典的一宗银行抢劫案。当时,两名歹徒持枪抢劫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经过100多个小时的对峙,歹徒最终向警方投降。然而,事件结束后,这些银行职员不但没有憎恨歹徒,反而和他们建立了友谊,甚至对警方产生敌意,拒绝出庭作证。自此之后,这种心理现象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爱情观:伤得越深,就越沉迷?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仅会发生在绑架案的人质或集中营囚犯身上,也可能出现在一般的恋爱关系里。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常说:“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怎样怎样”、“我真的很爱你,但是……”——这些听起来像是甜言蜜语,其实却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控制另一半。 我们身边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伴侣常用言语羞辱、以分手威胁,或用冷暴力(不理不睬)来施压。但只要对方送个小礼物,或说一句暖心的话,原本想离开的一方立刻又打消念头,甚至还会对朋友说:“其实他对我很好啊!” 这样的爱情观,就可能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人质情结,也可能出现在你我身上 童年曾经历家庭暴力的人,确实更容易出现“人质情结”。不过,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只限于这一类人,它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国知名法庭心理学家史蒂芬·诺顿(Steven Norton)就指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一种用来解释特殊心理反应的名词。 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通常会有以下7种常见症状: 对加害者抱持正面看法。 当警方或政府机关提供协助时,不愿意配合。 不想逃跑,或逃跑的意愿很低。 只相信加害者好的一面。 觉得站在加害者那一边,可以降低自己受伤的风险。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甚至认为加害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想要去拯救他。 对加害者极度忠诚,不愿意离开,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如何治疗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无法改变的。透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患者是有机会走出来的。以下介绍 6 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心理教育:让受害者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相关知识,包括症状和可能的成因。 委婉劝说:避免太直接指出加害者的危险特质,以免受害者急着为加害者辩护。 苏格拉底式提问(Socratic Method):透过提问,引导受害者思考自己的处境、感受和想法,并让他们表达对未来的看法。 不带批判的倾听:以同理心聆听,不批评、不轻视,也不急着给意见。重点是帮助受害者重新建立做决定的信心。 调整认知失调:受害者在长期被操控的关系中,容易出现认知混乱。治疗要协助他们看清现实,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 找出原因:探索受害者的内在需求,厘清他们在这段暴力或操控关系中,真正寻求的是什么。 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人疑似正经历暴力事件,或出现上述症状的亲友,不妨协助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是不是觉得好像在哪里看过?这就是所谓的“既视感”

有时我们会走在一条从来没去过的街道上,却突然觉得好像以前来过;或者和一位新朋友聊天时,竟然有种似乎早就聊过的感觉。这样的“似曾相识”,我们称为既视感(Déjà Vu)。这种现象一直让人感到好奇,但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您发现既视感让自己困扰,除了寻求医生的协助,也可以一起来了解大脑的奥秘,看看既视感是如何产生,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既视感从哪里来? 其实,关于既视感的原因,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以下为您介绍4个较常见的可能成因。 预知梦(Precognitive dreams):有时我们可能在梦里经历过某个场景或事件,但醒来后往往就忘了梦的内容。过了几天,当您走进一间咖啡厅,突然觉得这里好像很熟悉,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来自您曾经梦到过的画面。因为梦境已经被遗忘,所以会让人产生既视感。 双重历程(Dual processing):我们的脑袋其实会同时进行两个平行的处理程序。有时候其中一个程序突然“卡住”,跟不上另一个程序,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这时候就可能产生既视感。 全像原理(Hologram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既视感可能来自于过去的记忆,而且往往只需要一些很细微的小细节就能触发。举个例子,您可能以前去过一间餐馆,里面有一座木制挂钟,当时并没有特别留意。但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被大脑悄悄记住了。直到某一天,您去朋友家,看到墙上同样的木钟,脑海里突然浮现“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就是既视感。另外,所谓的记忆不一定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来自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故事,甚至别人分享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既视感的来源。 注意力的解释(Attentional explanations):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如果被其他事情打断而分心,等到稍后再回到原本的事情上,就可能会觉得好像已经做过了,这就是一种既视感。 4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既视感 “既视感”这个词来自法文,意思是“已经看过”。根据《精神病学期刊》(Psychiatria Danubina)的研究,几乎97%的人一生中都至少经历过一次既视感,而大约有7成的人会经常遇到。以下就为您介绍4种最常引发既视感的情况。 年龄: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容易有既视感。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常尝试新事物,或喜欢到不同地方旅行,所以接触陌生环境的机会比较多。 旅行:常常出国或旅游的人,看见的新环境和新事物比较多,因此也更容易出现既视感。研究甚至发现,不常旅行的人当中,只有约11%经历过既视感。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教育程度通常也比较高。他们阅读的书籍更多,接触的知识更广,因此发生既视感的机会和频率也相对更高。 压力与疲倦:在高压或非常疲累的状态下,大脑更容易“出状况”,可能发生双重历程或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从而增加既视感的机会。 Hello Health Group 仅供健康资讯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建议。若您有任何健康疑虑,请务必向合格的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寻求协助。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为何总是控制不住脾气?带您认识4种愤怒原因

您是否有时会突然感到生气?愤怒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应对。有些人会透过运动、冥想或药物治疗来控制怒气,但也有人选择较极端的方式,例如喊叫、威吓、施暴、冷战、自我封闭,甚至自残。事实上,愤怒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以下将介绍4个常见的愤怒成因,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或身边人的情绪来源,并找到适合的应对方式。 美国家庭辅导中心的朱莉·阿兹维多·汉克斯(Dr Julie de Azevedo Hanks)博士指出,愤怒往往是一种“次级情绪”,用来掩盖更脆弱、更难以表达的情绪,例如孤独、悲伤或恐惧。当我们生气时,与其一味压抑情绪,不如正视愤怒并厘清其背后的原因,这样更能帮助自己培养正向、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 1. 伤痛再次浮现 当过去的创伤事件被回想起时,产生恐惧与愤怒是常见的情绪反应。即使您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些创伤依然可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此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协助。心理专业人员能够帮助您更有效地辨识愤怒的触发点,处理内在的负面情绪,并为未来的类似情境做好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接触新的环境与人事物,这些经历都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若长期处于压力或焦虑状态,更需要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在生气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生气?” 这样不仅能帮助理解潜在的情绪,也能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 路见不平与无力感 当人们为了追求公正或秩序而挺身而出,这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若愤怒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并透过怒气去贬低他人,而不是进行双向沟通,就容易造成负面结果。以网络言论为例,涉及对立议题时,尤其在政治讨论中,偏激言论往往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当对方不认同时,就可能被视为“敌人”,进而引发争辩甚至网络霸凌。 另一方面,当事情顺利、掌控感强时,人们通常会感到安心与满足;但当情况不如预期,或环境超出掌控范围时,就可能产生无力感,并伴随愤怒情绪。例如突发疾病、感情困境或心理挣扎,都可能让人感到沮丧与绝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透过自我鼓励、保持信心,或暂时转移注意力来调适情绪,再回头面对问题,会更有力量。 3. 感觉不被在乎,或不懂得拒绝 当一个人持续关心他人,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内心可能会产生“自己不被在乎”的感觉。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期待,但对方未能给予预期的回馈,这种单方面的付出,往往会逐渐引发愤怒。 若您常觉得难以感受到别人的关心,最直接的做法是与对方坦诚沟通。同时,也可以自我反思:在这段关系中,我的期待是什么?我担心或害怕的又是什么?透过良好的沟通,彼此才能逐步减少误解,减轻恐惧与愤怒。 此外,有些人在关系中较难拒绝他人,即使内心不愿意,仍会为了满足对方需求而牺牲自己的利益。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情绪耗竭。若您有类似情况,建议学习适度拒绝,并学会善待自己,而不是一味责怪对方利用自己。 4. 抑制情绪与被动攻击 长期压抑愤怒情绪并不是健康的做法。有些人习惯不表达负面情绪,但一旦情绪累积到无法承受时,就可能像火山爆发般失控。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愤怒;若缺乏适当处理方式,愤怒只会不断累积,让人际关系受损,不熟悉的人可能会选择避开,而家人和朋友也可能因此受到伤害。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又称消极攻击)。指一个人虽然生气,但选择以间接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沟通。例如,母女吵架后,女儿因仍心怀不满而随便敷衍家务,或有人以言语讽刺、语气冷淡来暗示愤怒。虽然这种方式看似不具破坏性,但往往会制造误会和额外的冲突。 建议大家,当感到不满或生气时,最好以温和且诚实的方式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惧高症治疗指南:逐步克服对高度的恐惧

您是否有过惧高症(Acrophobia)的体验?例如,当走在吊桥上往下一望,因高度而感到强烈恐惧;或是在热门打卡景点,站在视野开阔的悬崖边,不经意地往下看时,突然觉得晕眩并想立刻离开。许多人会把这种感觉当作玩笑,说自己“有惧高症”。但究竟这是否真的属于惧高症呢?以下就让《Hello健康》带您进一步认识惧高症。 产生惧高症的原因 曾经的创伤:部分惧高症与过去的负面经验有关。例如,个人曾经从高处跌落,目睹他人从高处坠落,或在高处时经历过恐慌反应,这些事件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进而引发对高度的恐惧。(延伸阅读: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或近亲家属曾被诊断患有惧高症,个人出现惧高症的风险也会相对提高。 环境影响:成长环境也可能影响惧高症的形成。例如,如果照顾者或身边重要的人在面对高度时表现出强烈恐惧,孩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相同的恐惧反应。 演化因素:有研究认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对高度的敏感性,以降低从高处坠落的风险,从而提高生存与繁衍的机会。 站在高处往下看会头晕、冒冷汗?惧高症的8大常见症状 从演化角度来看,人类对高度本能上就带有一定的畏惧与警觉,因此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在高处感到不安。然而,要达到“惧高症”的诊断标准,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明显的生理反应,以及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慌)。以下将惧高症的症状分为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两类进行说明: 生理层面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头晕、反胃或恶心感 身体发抖或颤抖 感觉失去重心,需要抓住周围的物体以保持安全 心理层面 出现恐慌反应 强烈害怕被困在高处 持续感到焦虑与不安 担心未来可能再次处于高处情境 4种常见方法治疗惧高症 一般而言,轻度的惧高症通常不需特别治疗,除非它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若惧高症妨碍了您参与某些活动或工作,例如高空弹跳、跳伞或滑翔伞等,以下4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克服惧高症带来的困扰: 1. 暴露治疗(Exposure therapy) 患者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透过观看照片或影片,逐步适应高处的情境,例如从高楼往外望、高空走钢索、攀岩或走过吊桥等。随着训练的推进,患者会进一步亲身体验站在高处的感觉,例如站在阳台或大楼顶层。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惧高反应会逐渐减轻,患者也能慢慢学会克服惧高症。 2. 认知行为治疗(CBT) 适合尚未准备好进行暴露疗法的患者,特别是情况较严重或心理障碍较大的个案。透过与治疗师的合作,患者会逐步学习重构自己对高处的负面联想,包括创伤记忆、相关回忆或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认知行为治疗的部分阶段仍可能涉及患者接触或想象高处情境,但过程通常不会像暴露疗法那样直接或具冲击性。 3. 虚拟实境(VR) 近年来研究显示,虚拟实境技术在惧高症治疗上可能具有帮助。《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发现,接受 VR 治疗的患者在惧高症状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VR 的优势在于,患者能够透过虚拟情境体验多种高处环境,例如站在高楼顶端、悬崖边、电线杆上,或是在高空走钢索,而无需承担真实坠落的风险。同时,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或无法承受当下的强度,也可以立即停止治疗。 4. 放松与正念训练 惧高症患者可透过瑜伽、深呼吸练习或冥想,帮助身体肌肉放松,舒缓紧绷的神经,从而减轻焦虑与恐慌反应。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什么是“破窗效应”?用破窗理论看3个日常现象,别再盲目跟风当加害者

当您走在街道上,看见角落堆满了一包又一包的垃圾,但奇怪的是,那里的确没有垃圾桶,也不是指定的垃圾收集点。路人经过时,却顺手把喝完的饮料杯也丢在那一堆垃圾旁。 这种“积非成是”的乱丢垃圾行为,正是破窗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环境中的小小破坏若未及时处理,往往会让更多人模仿,导致情况逐渐恶化。 本文将带您了解破窗效应这一心理因素,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理论,避免在无意识中跟风,成为加害者的一部分。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称破窗理论)由美国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森(James Q. Wilson)与社会学者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 其核心概念是:当环境中的小破坏未被修复时,会给人一种“无人管理”的印象,进而引发更多破坏或不良行为。例如,一栋建筑物若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却没有人及时修理,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窗户也可能被接连破坏,甚至进一步引发乱丢垃圾、入室盗窃,甚至纵火等更严重的行为。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当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后,如果没有及时改善或纠正,这些现象很可能逐渐被社会默许,最终扩大并恶化。 生活中常见的3种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常被用于解释社会现象,但其实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以下是3个常见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脏碗盘:如果餐盘用后没有及时清洗而堆在水槽里,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把脏盘子放进去。久而久之,水槽里的碗盘越积越多,直到有人受不了,被迫清理。 越来越乱的衣橱: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橱,因为赶时间随手把衣服塞进去,下一次收衣服时,看到衣橱已凌乱,便觉得无所谓,继续随便塞。结果衣橱越来越乱,难以收拾。 越来越脏的厕所:若厕所环境肮脏,使用者往往更不会注意清洁。未丢进垃圾桶的纸巾不会被捡起,地上的污渍只会越来越多。相反地,整洁的厕所更能促使使用者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性思考,拒绝成为破窗效应的推手 在学校里,我们或许都曾看过这样的情境:班上有一名同学被排挤,而被排斥的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个性与众不同,或行为比较特别。事实上,真正与他有直接接触并感到不适的人,可能只有少数,但多数人却因为“别人都在排挤”,便随之跟风,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加入排斥行列。 这种“人云亦云”式的从众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常见。例如,当有人爆料某人做了坏事,网友们往往会在未查证的情况下,跟风进行人肉搜索或言语攻击。但事后才发现,被指控者其实是无辜的。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如果不经思考就随波逐流,小问题可能会被放大,最终演变成更严重的伤害。 因此,理性判断与独立思考,是避免成为加害者的重要步骤。 如何阻止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与从众心理有相似之处,都是人们因看到他人的行为而跟随模仿的现象。要避免破窗效应的蔓延,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与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在面对环境中的不良行为时,主动给予提醒、指正或协助改善。如此一来,就不会轻易受到负面行为或偏激舆论的影响,从而成为问题扩大的帮凶。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被害妄想症:了解其症状与对生活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别人说:“你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自己也可能偶尔产生“是不是有人要加害我”的念头。一般来说,偶尔出现这种想法是正常的,通常不会影响生活。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且程度严重,就可能与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有关。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的一种类型,常常伴随其他精神疾病一同出现。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被害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可能原因,以及治疗方式。 被害妄想症的症状 被害妄想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被人监视、跟踪,或有人企图加害。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而报警,但事实上,这些情况往往是没有根据的。即使家人或朋友解释实际情况,患者通常仍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患者可能会有以下常见说法: “有人一直跟着我。” “我的电话被窃听了。” “邻居想加害我。” “公司有人在密谋对付我。”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情况时,往往带有模糊或不具体的表达,例如会说: “他们要来抓我了。” 但却无法清楚说明“他们”是谁。有些患者甚至会到警局报案,即使警方确认没有安全威胁,他们仍坚信这是“政府的阴谋”,并以此说服自己。 此外,患者常常感到孤立无援,认为没有人理解或愿意帮助自己,甚至会因亲友未能采取行动而产生愤怒或不满。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与征兆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与日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被害妄想症的产生,但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而引发相关症状,包括遗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长期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 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过度担忧和反刍思考(Ruminations):被害妄想症患者常表现出持续性的担忧,总是“担心东、担心西”。研究发现,妄想症患者的担忧频率往往与焦虑症患者相近。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可能会增加发展为被害妄想症的风险。因此,有效减轻焦虑与学习管理压力,是预防妄想症的重要步骤。 缺乏自信与负面思维:容易出现妄想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脆弱、难以融入群体,或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负面想法,往往可以预测其是否更容易发展为被害妄想症。此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常对自己过于挑剔,对自身评价严苛,这进一步加重了孤立感与不安感。 人际敏感度过高:研究显示,被害妄想症患者在人际互动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面对批评或拒绝时,他们容易反应过度,甚至在日常交流中,也可能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或行为,误以为带有恶意。此外,焦虑与抑郁程度越高,患者的人际敏感度也往往随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与不安感。 失眠与被害妄想症的关系:研究指出,失眠者发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 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约3倍。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情绪与专注力,也可能增加产生被害妄想的机会。因此,改善睡眠品质与治疗失眠,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要环节。保持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医生协助,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理性与过度下结论:根据 2014 年发表在《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状的人往往较为武断和冲动,容易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擅自下结论。例如看见路人拿起手机,就误以为对方在拍摄自己、看见一群人在笑,就以为他们在嘲笑自己。研究也指出,这类患者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表现通常较差,认知功能下降,并且难以忍受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加重他们的妄想倾向。 如何治疗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状常出现在多种精神疾病中,因此治疗方式会因个别病情而有所不同。若患者曾有创伤经历或长期失眠,通常需要优先处理这些问题。同时,减轻焦虑 对病情改善也十分关键。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处方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或情绪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以帮助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能有效减轻焦虑与反刍思考,进而降低被害妄想的发生率。 生活与功能支持:部分患者的妄想症状可能严重干扰日常生活,需要专人协助以维持基本功能。 住院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因不信任专业人士而抗拒治疗,或症状过于严重,此时可能需要短期住院照护,以确保安全并提供稳定治疗。 同理被害妄想症患者,协助分辨真实与幻想 照顾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十分辛苦。即使亲友明白患者的想法并不符合现实,也仍需要耐心聆听他们的叙述。有时患者甚至会怀疑亲友也想伤害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反驳或告诉患者“这只是幻想”,可能反而造成反效果。更合适的方式是以同理心陪伴,并用关心的语气表达,例如:“我知道你压力很大……” 这样能让患者感受到理解与支持。 同时,照护者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进行现实测验(Reality Testing)。透过引导,帮助患者练习分辨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可能是妄想,从而逐步恢复对现实的判断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男性对尺寸的焦虑:3 个方法帮助提升自信与心理健康

社会上常流传一些关于男性外貌的说法,例如“男人愈老愈值钱”。相比之下,人们较少在意男性的发量或年纪。然而,一旦谈及男性生殖器尺寸,情况就截然不同。 尽管研究已多次证实——性满意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与技巧,而非尺寸,但许多男性仍会因为“长度”问题而感到焦虑,甚至将其与自尊或男性能力挂钩。 事实上,这类“尺寸焦虑”(Size Anxiety)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困扰。《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与您探讨,为什么男性会如此在意尺寸,以及如何缓解因此带来的焦虑情绪。 1. 平均长度数据未必可靠 许多男性在涉及尺寸的问题上,往往会倾向夸大或不愿如实报告。在填写与性相关的问卷调查时,受访者可能因为自尊或面子问题,而提供并不准确的数字。事实上,真正会仔细测量并如实汇报的人并不多。 《性与婚姻治疗期刊》(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的研究也指出,受测者自我报告的阴茎长度,通常与研究人员实际测量所得的平均值存在差距。这显示许多男性可能因社会压力或个人面子因素,而夸大自身数据。 因此,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长度或粗度数据,其实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 2. 不必与A片演员作比较 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人影片变得容易取得。但这也导致一些男性习惯以影片中的演员作为比较对象,尤其是在尺寸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成人影片中的演员往往经过挑选,并不代表一般男性的平均水平。就像时装杂志里的模特或影视明星的身材,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女性的体型一样。 若过度沉迷于成人影片,可能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觉得自己尺寸不足,从而加重焦虑与自卑感。 3. 换个角度看,就能减少焦虑 美国科学家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的研究指出,男性在 Google 搜索引擎上,关于生殖器相关的查询次数,远远超过对肺、肝、足、耳、鼻、喉、脑等器官的总和。 这显示出许多男性对“尺寸问题”的关注程度,甚至高于对整体健康的关心。若能换个角度理解:尺寸并非决定健康或性能力的唯一因素,反而整体的身心健康才是关键,就能逐步减少无谓的焦虑。 4. 放轻松看待尺寸焦虑 男性担心自己生殖器过小,就像人们担心财富不足一样,其实反映出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人类最在乎的往往是“温饱”与“繁衍”。因此,不妨以更放松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身体。 然而,如果这种担忧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例如影响饮食、睡眠或情绪,不妨尝试与伴侣沟通,分享彼此的想法与感受。若觉得难以启齿,也可以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协助。 最重要的是,不要只依赖网络上的不实资讯、影片或广告,以免让焦虑感不断加剧。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PTSD的定义   创伤后压力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它通常因过往的创伤经历而触发,患者可能出现恐慌或焦虑反应。 对大部分人来说,经历创伤事件后,内心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然而,部分人在遭遇如严重事故、战争或其他极度痛苦、令人震惊的事件后,可能发展成 PTSD。 患者往往会不断重现或反复思考创伤事件,这会干扰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并且难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值得留意的是,PTSD 是可以透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逐渐改善的,患者有机会恢复心理健康与生活功能。 PTSD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女性在面对创伤与环境变化时,往往更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更容易发展成 PTSD。 此疾病可影响任何年龄层人士,包括儿童。不过,通过及早识别与减少风险因素,是有机会降低 PTSD 的发生率,并帮助更好地管理病情。 如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困扰,请及时与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讨论,以获取适合的治疗与支持。 PTSD的症状 PTSD的常见症状包括: 反复回想创伤事件:患者会不断重现或反刍思考相关经历,可能出现噩梦或幻觉,导致强烈的恐惧与焦虑。 回避行为:由于担心再次触发恐慌或痛苦反应,患者会避免与他人见面,或刻意回避让自己联想到创伤的人、事、时、地、物。这可能导致与家人朋友疏离,并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情绪反应增强:患者可能更容易烦躁、沮丧,或经常陷入情绪低落。 人际关系困难:包括难以表达或感受关爱,过度紧张,或容易受到惊吓。 睡眠与专注困难:如难以入睡、睡眠品质差,或在日常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状:可能出现血压与心率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恶心或肠胃不适(如腹泻)。 以上列出的症状并非完整清单,您可能会出现其他不同的情况。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问,请向您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PTSD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一个人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例如遭受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就有可能因此发展成 PTSD。 此外,下列情况也被视为增加患上 PTSD 的重要原因: 曾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在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创伤或长期虐待。 个性特质的影响,例如天生较敏感或较难应对压力。 脑部运作方式的差异,包括在压力下释放的化学物质与激素失衡。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许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因羞耻感或顾虑而延迟寻求帮助。然而,PTSD 是可以透过专业治疗而逐渐改善的。越早接受治疗,康复的机会也越大。 如果您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尽快联系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 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持续困扰超过1个月。 消极的情绪或想法非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生活作息。 出现自伤念头,或认为自己可能会伤害自己。 PTSD的风险因素 导致 PTSD 的风险因素有许多,特别是在经历人生重大打击或困难时。某些情况会增加在创伤事件后发展为 PTSD 的可能性,例如: 遭受严重或长期的创伤。 在年轻时曾经历其他创伤,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忽视。 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军人、急救人员或医护人员。 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缺乏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 家族中有心理健康疾病病史,例如 PTSD 或抑郁症。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压力,但有些人更容易在经历创伤后发展成 PTSD。最常见会导致 PTSD 的事件包括: 参与或经历战争。 童年时期遭受忽视或身体虐待。 遭受性暴力或性侵害。 曾遭受严重的身体攻击。 曾被武器威胁。 其他创伤事件也可能导致PTSD,例如: 火灾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风暴) 抢劫或暴力袭击 交通事故(包括车祸或飞机失事) 酷刑或绑架 被诊断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恐怖袭击 其他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事件 PTSD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一般健康教育参考,并不等同于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资讯或协助,请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如何诊断PTSD?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通常需要至少一个月,医生才会考虑确诊是否为PTSD。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您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医生的协助。 出现疑似PTSD […]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