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道感染是婴幼儿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由于症状往往不明显,许多家长在宝宝发烧或哭闹时,可能不会第一时间联想到泌尿道感染。《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婴儿泌尿道感染的常见症状、可能的成因,以及家长能如何预防与照护,帮助您在早期发现问题时,及时为宝宝寻求适当治疗。
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4大常见原因
泌尿道感染并非只有成年人会发生,婴幼儿反而更容易受到影响。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细菌性感染,尤其是来自肠道的大肠杆菌,会从会阴部向上感染尿道,进而引起发烧或其他不适。
一般来说,约有2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中,约5%曾发生过泌尿道感染。由于早期症状常不明显,许多家长可能误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或发烧,因而延迟就医。
以下为婴幼儿泌尿道感染的4个主要原因:
- 卫生习惯不良:若宝宝排泄后未及时清洁、更换尿布,或清洁方向不正确(尤其是女宝宝),就可能让细菌从肛门进入尿道。此外,憋尿或饮水量不足也会增加感染风险。
- 免疫系统尚未成熟: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因此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1岁以前,男宝宝的感染风险较高;但因女宝宝尿道较短、靠近肛门,1岁以后感染率会增加。
- 先天结构异常:如膀胱输尿管逆流或泌尿道狭窄等先天异常,会导致尿液倒流或滞留,使细菌更容易繁殖感染。
- 尿路阻塞问题:例如肾结石、肾肿瘤或其他结构性阻塞,也可能导致尿液流通受阻,增加感染风险。
婴儿泌尿道感染症状不明显
婴儿泌尿道感染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因此容易被忽略。一旦感染发生,宝宝可能会出现发烧、呕吐、腹泻或食欲不振等非特异性症状。不同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其表现方式也略有不同:
- 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常见症状包括发烧、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呼吸急促。若感染严重,可能出现败血症征兆,如躁动不安、发抖或昏睡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
- 婴幼儿(1个月至2岁):多以持续性发烧为主要症状,也可能出现烦躁、食欲不振、生长速度减缓,部分宝宝会有延迟性黄疸。
- 儿童(2岁以上):症状与成人相似,如发烧、排尿疼痛、频尿、血尿等,也可能伴随下腹不适或背痛。
许多婴幼儿的泌尿道感染会以发烧为唯一症状。若孩子反复发烧、已排除呼吸道或肠胃道感染,却仍不退烧,应考虑泌尿道发炎的可能,尽早带宝宝看医生检查。
如何诊断宝宝的泌尿道感染?
当医生怀疑宝宝可能患有泌尿道感染时,会根据宝宝的年龄、症状及病史安排相关检查,以确认感染位置及严重程度。常见的检查方式包括:
- 尿液检查(Urine Test):通过尿液分析可初步判断是否感染。若发现尿液中白血球数目超过30/uL,表示有脓尿现象,医生通常会进一步安排尿液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细菌种类。
- 肾脏超音波检查(Renal Ultrasound):此检查可评估肾脏的大小、形状及有无水肾,同时也能观察膀胱结构是否正常。
- 肾核子扫描(Renal Scan):透过放射性示踪检查,了解双侧肾脏的功能状况,并确认是否有疤痕形成或肾脏异位等异常。
- 逆行性膀胱尿道摄影(Voiding Cystourethrogram, VCUG):此检查用于判断尿液是否从膀胱逆流至输尿管或肾脏(膀胱输尿管逆流,VUR),帮助医生找出感染复发的可能原因。
不憋尿、多喝水,预防泌尿道感染!泌尿系统日常保养须知
感染后,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频尿或尿急、排尿时灼热与疼痛感、下腹不适或轻微腰痛、尿液混浊或带有异味等症状。
婴儿泌尿道感染的治疗方法
一旦确诊宝宝患有泌尿道感染,医生会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与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安排合适的治疗方案。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 抗生素治疗:为了防止感染扩散或引发败血症,医生通常会给予静脉注射或口服抗生素治疗。疗程一般持续1至2周,确保细菌完全被清除,避免复发。
- 严重感染的处理:若感染已扩散至肾脏,引起肾盂肾炎,则可能需要延长疗程至约3周,并在住院期间密切监测宝宝的体温、尿液与肾功能。
- 先天性泌尿道异常的治疗:如果宝宝被诊断出有先天性泌尿道结构异常,例如膀胱输尿管逆流或尿道狭窄,医生会评估是否需:长期使用预防性抗生素或进行外科手术矫正。
防婴儿泌尿道感染,从日常照护开始
要预防宝宝泌尿道感染复发,日常的细心照护非常重要。家长可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帮助宝宝维持良好的泌尿健康:
- 定期回诊与检查:遵从医生指示进行尿液复检或追踪检查,以确保感染完全康复,并监测是否有复发迹象。
- 勤换尿布,保持干爽:长时间闷湿的尿布容易滋生细菌,应定期更换,并在更换时轻柔清洁宝宝的会阴部,再保持干燥后穿上新尿布。
- 鼓励多喝水,不憋尿: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律排尿与摄取足够水分的习惯,可帮助稀释尿液并冲走细菌,降低感染风险。
- 维持清洁卫生习惯:帮宝宝清洗时,应由前往后擦拭,以避免肛门细菌进入尿道。洗澡后也要轻轻擦干皮肤,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爽。
(影像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