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和任何药物一样,都有可能带来轻微的副作用,但接种疫苗的好处远远超过风险。疫苗能帮助孩子建立免疫防护力,保护身体免受病毒侵害。所有在新加坡施打的疫苗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检测与临床评估,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情况非常罕见。因此,家长应按照国家儿童免疫接种计划,在建议的时间内为孩子接种疫苗。除非医生基于特定健康状况建议延后或暂缓接种,否则都应按时施打,并注意接种后的观察事项。
那么,孩子接种疫苗后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若出现发烧、红肿或哭闹等不适,又该如何照顾?《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接种疫苗后的常见反应、舒缓方式,以及何种情况需尽快就医。
小孩打疫苗后常见的8种副作用
所有疫苗都可能产生副作用,但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新加坡常用的疫苗中,B型肝炎疫苗及日本脑炎疫苗的副作用较轻微;而白喉、破伤风、百日咳混合疫苗则较容易引起发烧或注射部位不适。
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大多数副作用都是轻微且短暂的,通常会在几天内自然消退。根据临床观察,平均每100名接种者中,只有1至10人会出现以下常见症状:
施打儿童疫苗前的注意事项
在为孩子接种疫苗前,医生会先评估宝宝近期的健康状况,以确保接种安全。家长在门诊时,也应主动告知医生孩子最近的身体情况,因为有些信息只有爸妈最清楚。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通常会暂缓接种,或根据医生建议延后安排:
- 有腹泻或呕吐症状时:不适合接种口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应待康复后再施打。
- 正发高烧或出现急性感染症状:例如喉咙痛、流鼻涕、肺炎等,需待病情稳定后再接种。
- 近期出现急性过敏反应:例如荨麻疹、呼吸困难或对药物过敏,应让医生评估过敏风险。
- 患有严重慢性疾病或免疫问题:如急性肝炎、心血管疾病、肾脏病或癌症(尤其正在接受化疗者),须经医生确认是否适合接种。
有过敏史才需特别留意疫苗副作用
在孩子接种任何疫苗之前,家长应主动告知医生或护士,孩子是否曾对疫苗或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例如,有些孩子可能对疫苗中的卵蛋白质或制造过程中使用的抗生素成分过敏。即使过敏症状看似轻微,也应让医生知情,以便评估风险。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 Anaphylaxis)极为罕见,平均发生率不到每100万人中1例。因此,家长不必过度担心。若孩子有明确的过敏史,医生可能会转介至免疫专科医生,在专业监测下进行接种评估与观察,确保孩子能够安全地完成免疫接种。

孩子打完疫苗出现副作用怎么办?
大多数儿童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副作用都属轻微且暂时性反应,通常会在几天内自行消退,不需要特别治疗。一般来说,非活性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日本脑炎疫苗、流感疫苗)的副作用多在接种后1至2天内出现;活性疫苗(如卡介苗、水痘疫苗)则因体内需要一段潜伏期,症状通常会在接种后1至2周之间出现。
当孩子施打疫苗后发烧通常会在24小时内自然退烧;期间让孩子穿着轻便、保持身体干爽。家长可给予足够的水分或冷饮,帮助退烧与维持体温平衡。若孩子体温持续高于39°C、或出现抽筋、嗜睡、呼吸急促等情况,应立即带孩子到诊所或医院就医,并依照医生指示使用退烧药或其他必要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