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

人体是各种微生物的家,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它们大多数时候是无害的,甚至有些对健康有益;但在特定情况下,这些微生物也可能成为引发传染病的元凶,影响自身或他人的健康。在这个类别中,你可以找到关于各种传染病的成因、传播途径、症状、预防与治疗方式的详细介绍,帮助你更全面地认识和防范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常识

传染病

登革热或可“人传人”?6症状与重症风险须注意

新加坡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持续出现,卫生部与国家环境局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尤其在雨季来临期间,更需警惕蚊虫滋生。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一般而言,大多数病患可自行康复,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包括出血性登革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情可迅速恶化,死亡率可高达50%。《Hello医师》为您一次解说! 登革热新加坡国内现况、确诊病例 根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简称 NEA)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41周,本地共报告3,546起登革热病例。目前共有6个活跃社区感染群(clusters),其中1个被列为红区,即累计病例超过10例。卫生当局指出,虽然2025年的病例数较2024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由于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仍为伊蚊繁殖及登革病毒传播创造有利环境,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新加坡流行的主要病毒型为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自 2023 年 9 月起持续为主要血清型。NEA也提醒,5月至10月为登革热高发季节,高温与潮湿环境让蚊虫更易孳生。公众应保持警觉,定期检查与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来源,尤其是花盆托盘、排水沟、户外容器等处,以防止伊蚊繁殖。 登革热多数可自行康复,但若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头痛、眼后疼痛、皮疹、或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防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的6大症状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白纹伊蚊或黑斑蚊)叮咬传播。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4至10天。患者常出现类似症状包括突发性发烧(≥38度)、严重头痛、眼后疼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皮肤红疹或搔痒或恶心或呕吐。由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许多病患在初期较难察觉或区分,往往延误就医。 登革热依病症严重性可分为初期的“典型登革热”,以及较严重的“出血性登革热”、“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以下介绍分别3种病症: 登革热的前驱期症状 在发烧前数小时至12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前驱期症状。这些早期征兆常被忽视,但若能及早察觉,有助于及时就医与防止病情恶化。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头痛或眼后疼痛、食欲不振、背部或身体酸痛、颈部僵硬或疲倦感、脸部潮红或皮肤轻微红疹或荨麻疹样反应。 登革热典型症状 登革热常见症状 突发性的高烧(≥38℃) 头痛 后眼窝痛 肌肉痛 关节痛 出红疹及搔痒(先发生于胸部及躯干,而后扩散至四肢和脸部) 登革热重症警示征象 当登革热患者出现警示征象(warning signs)时,表示病情可能正在恶化,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密切监测与治疗,以避免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或休克综合征。 常见的警示征象包括: 异常嗜睡或精神恍惚 烦躁不安、情绪激动 黏膜出血(如牙龈、鼻腔出血) 持续性呕吐 腹部疼痛或按压时疼痛 肝脏肿大(可触及于肋骨下约2公分处) 实验室检验显示血比容上升,同时血小板数快速下降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1%,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且未获得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超过20%。 出血性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通常在发病后第4至第7天出现明显的病程变化。此阶段,部分病患会暂时退烧,体温下降约1至2天,让人误以为病情正在好转。然而,在退烧后,体温可能再次上升并持续2至3天。 除了典型登革热的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出血性表现,包括皮下或皮肤表面出现点状出血、肠胃道出血(如黑便、呕血)、女性患者出现子宫出血或月经量异常增多、尿液中带血(血尿)或在恢复期出现全身性皮疹。 出血性登革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是登革热的严重形式之一,其病程发展与典型登革热不同。若未能及时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5%至50%。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出血性登革热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登革病毒株的毒性差异:某些血清型的病毒株(特别是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被发现更容易引发严重或出血性病程。 个体遗传因素: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研究显示,部分群体在感染后较容易出现重症或出血性表现。 续发性感染(再度感染):当个体在首次感染后,因另一血清型登革病毒再次感染时,体内原有的抗体可能无法有效中和新病毒,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从而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4大症状 当出血性登革热患者因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时,可能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这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立即接受紧急医疗处理。 常见的休克征象包括: 四肢冰冷、皮肤湿冷 脉搏加快但微弱 血压下降 神志不清或反应迟钝 若未能及时就医或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休克迹象,应立即送院急救,以防止器官衰竭与死亡。 登革热重症的高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都会出现重症,但若属于以下族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曾感染过登革热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体内原有抗体可能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增加重症风险。 年长者: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弱,且常伴随其他慢性疾病,身体对感染的耐受力较低,病情容易恶化。 患有慢性疾病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其身体调节能力较差,若感染登革热,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休克情况。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蚊传人与垂直传播 登革热并非经由一般人际接触(如咳嗽、拥抱或共餐)传播,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如下: 蚊传人(主要传播途径):当病媒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并在8至12天后具传染力。此后,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入人体血液中,引发感染。 人传人(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登革热,病毒可能在孕期或分娩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称为“垂直传播”。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或胎儿死亡。 登革热潜伏期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至14天,最常见为4至7天。 登革热的治疗与照护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与支持性照护(supportive care)为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处理与观察建议。患者在恢复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多休息与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与体液,有助于防止脱水及促进身体恢复。 遵从医师指示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全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的药物,以防出血风险增加。 感染初期(发病5日内)避免被蚊虫叮咬:此阶段体内病毒量较高,若被蚊子叮咬,可能会使病毒经蚊虫传播给他人。 做好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防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及清理积水,防止登革热再感染(续发性感染)。 登革热的传播蚊种 在新加坡,引起登革热传播的主要病媒蚊为: 埃及斑蚊:喜欢在室内阴暗处繁殖,例如花盆托盘、储水容器、花瓶或废弃瓶罐等。 白线斑蚊:多在住家周围、花园或公园等户外积水处繁殖。 登革热病毒的4种类型 登革热病毒总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共4种血清型别,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当一个人首次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后,身体会对该型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然而,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仅会产生短暂或部分的免疫保护。 因此,即使曾经感染过登革热,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若再度感染,发生重症登革热或出血性登革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登革热高峰期 高峰期为10~11月份:登革热病例通常会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上升。这一时期天气炎热且多雨,环境潮湿,非常有利于伊蚊(Aedes mosquito)繁殖与病毒传播。。 日出后的1至2小时内、日落前的2至3小时内:蚊子叮咬高峰期为日出后的1~2小时内,以及日落前的2~3小时内,在这两个时段,雌性伊蚊最活跃,叮咬人类以吸取血液产卵。然而,即使在白天的其他时间,蚊子仍可能活动与觅食。 登革热检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包括: 登革热快速抗原检测(NS1快速检测):医疗机构可使用登革热NS1快速检测试剂(Dengue NS1 Rapid […]

探索更多传染病分类

更多 传染病 相关文章

新冠肺炎

中药与新冠肺炎:疗效解析

中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 TCM)与西药长期以来各有不同观点。即便面对新冠肺炎(COVID-19,俗称武汉肺炎)的挑战,两者在治疗方式上依然各持立场。事实上,中药与西药各有优缺点。 本文将说明中药在新冠肺炎治疗上的潜在功效与限制,并提醒公众切勿随意服用成效未明的药物。由于传统中药通常由数十种草药组成,成分相当复杂,若未经专业医师指导就擅自服用,可能带来无法预期的健康风险。 4种中药调汤辅助治疗 根据英国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卫生与社会保健系的研究,中药的主要功能在于调节 “气”(Chi,中医认为是一种生命能量),以帮助身体抵御病毒侵袭,并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 虽然中药多被视为辅助治疗,但部分中国研究指出,仅服用中药也可能缓解新冠肺炎症状,甚至达到康复。不过,这类情况成功率极低,且药方往往需要由专业配药师根据患者个别状况进行调整。 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流行病学教授刘建平指出,在多种中药配方中,有四种汤剂(Decoction)被认为对新冠肺炎的治疗具有一定辅助效果,分别是: 清肺排毒汤(Qingfei Paidu Decoction,QPD) 甘草干姜汤(Gancao Ganjiang Decoction) 射干麻黄汤(Shegan Mahuang Decoction) 清肺透邪扶正汤(Qingfei Touxie Fuzheng Decoction) 在上述汤剂中,以清肺排毒汤的疗效最为突出。它源自汉朝末期用于治疗伤寒病(Cold damage)的中医理论,由21种草药及4种调和配方组成。 虽然清肺排毒汤已获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National Administ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TCM)推荐,但其具体治疗方式仍需依病情调整。此外,在中国以外的地区,获取草药往往面临困难。以美国为例,配方中的麻黄(Ephedra sinica)需经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严格管制,而细辛(Chinese wild ginger)则被列为禁用草药。 甘草或具疗效,但须注意副作用 在清肺排毒汤的多种草药中,甘草(Licorice root)是其中最重要的成分之一。甘草原产于欧洲及亚洲,古代便被古埃及人及印度阿育吠陀(Ayurvedic)医学视为珍贵药材。 早在严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疫情期间,就有学者观察到部分服用含甘草中药的人未被感染。研究发现,甘草所含的三萜类化合物(Triterpenoid),尤其是甘草酸(Glycyrrhetinic acid)和甘草酸苷(Glycyrrhizic acid),对抑制 SARS 冠状病毒(SARS-CoV)有一定效果。 不过,甘草若大量或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副作用,例如血压升高、低血钾及水肿,因此使用时必须谨慎,并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看,鉴于新冠肺炎与 SARS 病毒相似,甘草可能具备一定的治疗潜力。然而,公众切勿擅自服用含甘草的药物,并须谨慎提防不法厂商的虚假宣传。 目前尚无任何药物或产品能够完全治疗或预防新冠肺炎。此外,甘草的副作用对慢性病患者尤其危险,可能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头痛 月经不调或停经 性欲减退、勃起困难 肺水肿(Pulmonary edema) 郁血性心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高血压、血压过高性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 低钾血症(Hypokalemia) […]


其他病毒感染

什么是猴痘(Mpox)?症状、传染途径与治疗一文看懂

近日本地再度出现猴痘(M痘)确诊案例。究竟猴痘是什么?有哪些症状与早期征兆?它是如何传播的?死亡率是否高?目前国内猴痘疫情的情况又是如何?《Hello健康》带您一次了解! 猴痘(Mpox)最新国际疫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各国监测资料显示,2024年全球猴痘(M 痘)疫情呈缓步上升趋势,截至第37周,累计通报约13,884例确诊病例,其中以非洲(42.6%)及美洲(31.3%)为主。 自 5 月起,非洲疫情急剧升温,主要是因刚果民主共和国(DRC)东部及蒲隆地爆发的Ib亚型疫情所引起。此次疫情已出现跨国传播,且死亡率偏高,当地因医疗资源有限,无法进行系统性监测。 鉴于情况严峻,WHO已决议宣布此次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猴痘(Mpox)国内疫情 截至2024年8月22日,新加坡累计确诊 13 例猴痘病例,均属Clade II(较温和病毒株),并未发现更严重的Clade I病例 多数病例为境外输入,亦曾有家庭接触者的传播案例,但未出现广泛社区传播。早期在 2022 年,也曾有境外输入并疑似本地传播的个案,但在总病例数较少,传播限制良好。新加坡政府已在入境点(机场、海港)强化体温及视觉筛查、健康申报与风险提示。 猴痘(Mpox)是什么? 猴痘(Monkeypox virus,简称Mpox或M痘)是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与已根除的天花同属 “痘病毒科”。不过,猴痘的症状较轻微,死亡率也相对较低。2024年,新加坡及多国卫生单位因考量避免引起公众对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误解与歧视,已采用 “Mpox” 作为正式称呼。 猴痘病毒最早在1958 年于实验室饲养的猴子中被发现。1970年,刚果民主共和国出现全球首例人类感染个案,之后在中非及西非陆续报告病例。过去20年间,美国、英国及新加坡等多个国家亦有零星病例,多数与动物接触史或旅游史相关。 猴痘(Mpox)症状前兆?潜伏期多长? 发烧、出汗 畏寒、发冷 头痛、肌肉酸痛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耳周、腋下、颈部或腹股沟) 明显疲倦无力 在发烧1至3天后,患者脸部通常会最先出现带有脓液的红疹,随后扩散至四肢,躯干较少受累。这些红疹会依序经历斑疹、丘疹、水泡、脓疱等阶段,最后结痂并脱落,数量最多可达上千颗。 整个病程一般持续14至21天,多数患者可在数周内康复。但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较容易出现重症,例如继发性细菌感染、肺炎或败血症。 猴痘(Mpox)传染途径 根据资料显示,猴痘(Mpox)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5种: 接触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受损的皮肤或黏膜,或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受到感染。 与感染者长时间近距离面对面接触,可能经由飞沫传播。 感染者若为孕妇,可能经胎盘垂直传染给胎儿,或在生产过程中因接触而传染。 直接接触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受损皮肤或黏膜。 食用受感染动物的肉类。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指出,性行为及亲密接触也可能传播猴痘(M 痘)病毒。在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感染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生殖器分泌物,以及口腔、阴道或肛门等黏膜部位,从而增加传播风险。 猴痘(MPox)的死亡率 猴痘病毒分为第一分支(Clade I)及第二分支(Clade II),其中 Clade II 又细分为 IIa 与 IIb 两个亚分支,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株系为 IIb。 Clade I病毒的传播力和严重程度较高,死亡率可达10%;相较之下,目前流行的Clade II病毒,死亡率约为1%,虽然较低,但仍需提高警觉。尤其是经常出入医疗场所,或家中有儿童、年长者或重症病患的人群,更需注意防护。 最新资料显示,2024年初至8月,非洲地区已报告逾15,600例 M 痘病例,并造成537例死亡。感染者以年轻成人及儿童为主。 猴痘(Mpox)会痊愈吗?该如何治疗? 多数猴痘患者的病程属于自限性(Self-limiting),也就是随着病程发展,人体可透过免疫系统的调节而逐渐痊愈。因此,猴痘的治疗主要以支持性疗法为主,包括补充输液、维持营养,目的在于缓解症状、维持身体机能,以及预防并发症。 猴痘与天花同属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因此,一些原本用于治疗天花或其他痘病毒的药物,基于其作用原理,也可能适用于治疗猴痘。不过,目前仍缺乏足够的人体研究数据,尚无法完全确认这些药物的安全性与疗效。 Tecovirimat Cidofovir Brincidofovir Vaccinia Immune Globulin Intravenous(针对天花病毒的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猴痘(Mpox)如何预防? 避免接触感染者或疑似病例,勿与其共用餐具、衣物或个人物品。 勤洗手,并在必要时佩戴口罩。 尽量维持单一性伴侣,并进行安全性行为。 若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避免接触啮齿类、灵长类动物,或生病及死亡的动物;所有食物务必彻底煮熟后再食用。 符合疫苗接种条件者,可于指定医疗院所接种Mpox疫苗,以降低感染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脑膜炎

什么是阿米巴原虫?关键症状、检查与治疗指南

每逢学校假期,戏水是公众最喜爱的消暑方式之一。不过,近年来曾出现罕见案例,有人在亲水设施游玩后,感染俗称“食脑变形虫”的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最终不幸身亡。那么,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究竟是什么?它是否和棘状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有关系?阿米巴原虫真的会感染眼睛吗? 阿米巴原虫是变形虫的一种 原虫属于真核单细胞生物,主要分为四个纲:变形虫纲、纤毛虫纲、鞭毛虫纲和孢子虫纲。阿米巴原虫(Amoeba limicola)就隶属于变形虫纲。新加坡较常提到的阿米巴原虫包括三种:福氏内格里阿米巴、棘状阿米巴和痢疾阿米巴。 ”棘状阿米巴最常引起眼角膜炎” 由棘状阿米巴原虫(Acanthamoeba)引起的感染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它最常发生在隐形眼镜配戴者,尤其是隐形眼镜清洁或使用习惯不良,或在游泳、淋浴、泡澡时仍佩戴隐形眼镜的人群。 感染后主要可引发三类疾病:角膜炎、脑膜炎以及脊髓炎。 ”阿米巴性痢疾” 阿米巴性痢疾(Amebiasis)是由痢疾阿米巴原虫(Entamoeba histolytica)引起的疾病。它主要透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来源多为饮用被粪便污染的水,或食用未煮熟的受污染食物。 多数感染者症状轻微,但痢疾阿米巴原虫可能侵入肠壁,引起腹部不适、腹泻、便秘、发热、寒战,以及带血或黏液的软便等症状。 常见3类阿米巴原虫:福氏内格里、棘状、痢疾 ⬅️ 可左右滑动,查看表格 ➡️ 阿米巴原虫名称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 (Naegleria fowleri) 棘状阿米巴 (Acanthamoeba) 痢疾阿米巴 (Entamoeba histolytica) 生活环境 主要生活在水和泥土中,偶尔会侵入动物体内 可寄生在人类和动物体内 常见感染途径 在溪流中游泳时,原虫可能经由鼻腔进入体内 佩戴未清洁干净的隐形眼镜 经由粪口途径传播 感染症状 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头痛、发烧,并导致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Primary amoebic meningoencephalitis,PAM)。 可侵犯角膜及中枢神经系统,导致眼角膜炎及肉芽肿性阿米巴脑炎(Granulomatous Amebic Encephalitis,GAE)。 可侵犯肠道,引起痢疾;当侵犯至黏膜下层时,会形成烧瓶状(Flask-shaped)溃疡;若进入血管,则可能扩散至肝脏、脑部和肺部,引发脓肿。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脑膜脑炎的9大症状 此疾病的潜伏期约为1至7天,常见的前兆和症状包括: 前期症状 前期症状包括: 头痛 发烧 恶心 呕吐 脑炎症状 颈部僵硬 抽搐 意识变化 急性意识混乱 昏迷等脑炎症状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途径:鼻腔吸入 当人类在潜水、跳水或其他与水相关的活动中,经由鼻腔吸入含有阿米巴原虫的水,就有可能受到感染。不过,这类病例在人类身上极为罕见。 需要注意的是,饮用含有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水不会导致感染,也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7大常见感染环境 阿米巴原虫喜欢温暖的环境,可在高达46°C的水温中生存,并能在更高温度下短暂存活。它容易存在于以下环境: 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水 淡水湖泊及河川 工厂排放的温水 饮用温泉水 温泉水 热水器 土壤 ”” 目前在含盐量较高的海水中尚未发现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感染案例;在经过妥善消毒的游泳池中,也不容易受到感染。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如何检查? 需要采集脑脊髓液送往实验室进行诊断,并透过分子生物学技术(PCR)检测病原体。 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的治疗与预防 此疾病一旦发病,病程进展非常迅速。现有药物对人类感染的疗效尚未明确,死亡率约达99%。 在新加坡,医生提醒公众:福氏内格里阿米巴原虫多见于炎热季节。进行戏水或泡温泉等活动时,应尽量避免水进入鼻腔,或避免将头部浸入水中;在自然水域游玩时,也应避免搅动水底或淤泥。 若在戏水或泡温泉后出现发烧、头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护人员相关的活动与接触史。 (图片授权:达志影像)


疱疹

巨细胞病毒: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巨细胞病毒的定义 检验方式 巨细胞病毒的检测主要包括: 血液抗体检查:评估身体是否产生针对病毒的免疫反应。 病毒检测:直接确认体内是否存在巨细胞病毒。 病毒家族 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家族,与以下病毒同属一族: 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人类疱疹病毒第四型(Epstein-Barr virus, EBV)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 VZV),可引起水痘(Chickenpox)和带状疱疹(Shingles) 因此,感染巨细胞病毒其实相当常见。 新生儿与孕妇风险 巨细胞病毒是新生儿最常见的先天性感染。 孕妇可能在怀孕期间首次感染,或因过去感染而出现复发。 约10%的受感染婴儿会出现永久性伤害,例如智能障碍或听力受损。 若在胎儿阶段感染,可能造成小头症(Microcephaly)、脑水肿(Hydrocephalus)、脑性麻痹(Cerebral Palsy)或甚至胎儿死亡。 TORCH检测 TORCH是孕期常见的产检项目之一,指可能对胎儿造成伤害的感染病原体,包括: T:弓形虫感染(Toxoplasmosis) O:其他疾病(Other diseases,如梅毒、HIV 等) R:德国麻疹(Rubella) C: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 CMV) H: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 为什么会感染巨细胞病毒 胎儿、儿童与青少年很容易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高风险族群包括男同性恋者、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以及爱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患者。一般的感染途径多为接触人体体液或尿液,输血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大多数巨细胞病毒的急性感染患者几乎没有症状,或仅出现轻微、不明显的症状。 如果您出现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症状,下列检查可协助确认是否真的受到感染。医生可从移植患者的移植器官取得样本,或透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血液、体液或组织切片,以诊断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 怀孕期间,检测是否感染巨细胞病毒十分重要。即使孕妇体内已有抗体,巨细胞病毒仍可能再次活化,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 若孕妇在怀孕时出现新的感染,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羊膜穿刺检查。医生会以细针穿过孕妇的腹壁和子宫壁,抽取少量羊水(Amniotic fluid)进行检验。 一般来说,当超声波检查发现疑似因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异常,或出现其他感染迹象时,羊膜穿刺就显得格外重要。 如果您或您的医生怀疑宝宝可能感染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即在出生时已感染),应在出生后3周内进行检测确认。若超过 3 周才进行检测,就无法确定是否为先天性感染,因为此时感染原因可能来自医护人员、兄弟姐妹,或其他已带有巨细胞病毒的儿童。 如果您有免疫系统方面的疾病,进行巨细胞病毒(CMV)检测非常重要。举例来说,若您感染了人类免疫缺乏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或已发展为后天免疫不全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即使目前没有明显感染症状,也应定期接受检查。检查内容通常包括视力评估(以侦测 CMV 视网膜炎等并发症)、听力检测及其他与CMV相关的并发症追踪。 巨细胞病毒检查前须知 医生会针对巨细胞病毒进行移植、隔离与鉴别检测,但这些方法无法区分感染是急性、慢性,还是静止期(Inactive infection)。 在临床上,医生也可能会检查血液中的病毒抗体,以了解更多疾病相关资讯。一般而言,体内的巨细胞病毒免疫球蛋白 G 型抗体(IgG),即使在多年后仍可能维持高水平。此外,其他抗体也可协助判断感染的时间长短。 值得注意的是,若要更准确地检测是否有巨细胞病毒感染,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是一种灵敏度高、方法简便且直接的检测方式。 在进行这些手术前,充分了解相关注意事项与禁忌非常重要。若您有任何疑问,请咨询您的医生,以获取进一步资讯。 巨细胞病毒的检查过程 检查巨细胞病毒要如何准备? 您的医生会向您说明检查的实施过程,您一般不需要为此做特别准备。 巨细胞病毒的检查过程 […]


其他病毒感染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症状、原因、诊断与治疗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Mononucleosis,简称 Mono)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常见症状包括: 发烧 喉咙痛 颈部淋巴腺肿大(尤其在脖子两侧) 这种病毒主要经由唾液传播,因此也被俗称为“接吻病”。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脾脏肿大。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情况不会造成严重伤害,且患者通常可在一段时间后自行痊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有多常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最常见于15至17岁的青少年,但事实上,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被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若能做好日常健康管理,并减少相关风险因素,就能降低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机会。若有疑问,建议向医生寻求进一步的专业意见。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常见症状包括: 容易感到疲倦或昏昏欲睡 发烧 食欲下降 肌肉酸痛或僵硬 皮肤出现疹子 喉咙痛 淋巴腺肿大(常见于颈部和腋下) 全身不适或有“生病感”。 除了常见表现外,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以下较不常见的症状: 胸口疼痛 咳嗽 明显疲劳 头痛 荨麻疹 黄疸(Jaundice) 颈部僵硬 鼻出血 心跳加快 对光敏感 呼吸急促或短促 有些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症状可能并未完全列出。若您对自身症状感到疑虑,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如出现上述症状或有任何疑问,请尽快咨询医生。由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不同,应与医生充分讨论,以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原因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主要由艾普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引起。该病毒可经由唾液传播,例如接吻,因此又俗称 “接吻病”(Kissing disease)。 此外,下列情况也可能导致传染: 与患者共用杯子、餐具或餐具。 接触到患者的咳嗽或喷嚏飞沫。 因此,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与避免共用私人物品,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方式。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因素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的资料能够明确指出哪些因素会增加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若您担心自己可能有相关风险,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更详细的专业资讯。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诊断与治疗 上述资讯仅供一般健康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若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医生。 如何诊断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医生会先了解患者的病史,并进行身体检查,特别着重在 颈部、喉咙与腹部。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也可能安排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观察白血球数量及是否有异常变化。 喉咙细菌培养:排除链球菌或其他感染。 其他必要的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是否为单核白血球增多症。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治疗方式 目前单核白血球增多症没有特效药物,治疗目标主要是缓解症状与提升舒适度。 若症状较为严重,医生可能会开具: 类固醇(Steroid) 泼尼松(Prednisone,一种肾上腺皮质类固醇药物) 此外,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 充分休息。 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 用温盐水漱口,可减轻喉咙痛。 服用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或布洛芬(Ibuprofen),以缓解疼痛与发烧。 若有脾脏肿大,应避免运动,以降低脾脏破裂的风险。 在服用任何药物之前,请务必告知医生您目前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若在治疗期间出现肩颈酸痛或胸口疼痛,也应立即告知医生。 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照护 以下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助于减少感染单核白血球增多症的风险,或避免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杯子或饮水瓶。 有症状时避免亲密接触(如接吻),减少传播风险。 充足休息,帮助身体恢复。 多补充水分,维持良好免疫力。 若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若您还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医生,以找到最适合的解决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脑膜炎

脑膜炎症状:大人与儿童不同!脑膜炎与脑炎有何差别?需要治疗多久?

一般人提到脑膜炎时,往往会联想到新生儿或儿童的疾病。事实上,成人同样可能患上脑膜炎,症状也可能相当严重,甚至并发脑炎或导致死亡。 那么,脑膜炎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脑膜炎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哪些人又属于高风险族群?以下《Hello健康》为您深入解析。 脑膜炎症状与病征 脑膜炎在早期常与感冒相似,患者可能出现发烧和全身酸痛。然而,若伴随以下症状,就需特别警惕。 成人脑膜炎的典型症状 剧烈头痛 高烧持续不退 颈部僵硬 肩颈酸痛 大人脑膜炎非典型症状 意识不清 昏迷 精神错乱 抽搐 肢体麻痹 眼球活动异常 皮肤出现红疹 新生儿与儿童脑膜炎的症状 持续发烧 哭闹不安 躁动或异常烦躁 食欲明显下降 嘴唇或皮肤出现发紫 出现黄疸 脑膜炎、脑炎及脑膜脑炎的差别 脑膜炎(Meningitis):指覆盖脑部和脊髓的脑膜发生发炎。 脑炎(Encephalitis):指脑组织本身发生发炎。 脑膜脑炎(Meningoencephalitis):若发炎同时波及脑膜与脑部,就称为脑膜脑炎。 三者皆属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需尽早诊断与治疗,以避免并发症或危及生命。 为什么会得脑膜炎? 在人体脑部的表面,有三层薄膜包覆并保护脑和脊髓,这些薄膜称为 脑膜。当脑膜因微生物感染或其他因素受到侵犯时,可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炎反应,这就是 脑膜炎。 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脑膜炎可分为4种类型: 细菌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或革兰氏阴性杆菌。 结核性脑膜炎: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病程较长,常见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霉菌性脑膜炎:以隐球菌感染最为常见,通常发生在免疫功能受损者,如爱滋病患者或器官移植后病人。 无菌性脑膜炎:指非细菌感染所引起的脑膜炎,多数由病毒造成。其中超过80%的病例与夏季常见的肠病毒有关。 脑膜炎的传染途径 在上述四种脑膜炎中,细菌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膜炎最为常见。 只要接触患者的口鼻分泌物,即可能经由飞沫传播。 病毒性脑膜炎还可透过粪口途径(fecal-oral route)传播,例如饮食或手部卫生不佳时。 结核性脑膜炎多见于发展中国家或医疗资源不足地区,在新加坡相对少见。 真菌性脑膜炎则以隐球菌感染最常见,通常与免疫力低下相关。部分病例与鸽子粪便中的真菌有关,因此在居住环境周边有鸽群的人群中风险较高。 脑膜炎需要治疗多久?——成人脑膜炎的治疗 若怀疑是脑膜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由于脑脊液与脑部相通,医生可借此判断脑膜是否发炎,并找出感染原因,再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针对常见的细菌性脑膜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疗程约7–14天。根据病情,医生也可能会开立以下药物: 抗癫痫药:预防或治疗抽搐。 类固醇:减轻脑部肿胀及发炎反应。 镇定剂:缓解患者焦躁不安。 降脑压药:控制颅内压过高。 目前病毒性脑膜炎没有特效药,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 给予退烧药等药物,缓解发烧与头痛。 补充足够水分。 多休息以增强免疫力。 多数患者一般在3–7天内可逐渐恢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恐致命!败血症的原因、症状、治疗与预防

媒体曾报导过,有病人因小伤口感染而引发败血症(Sepsis),在短短几天内病情迅速恶化,不幸离世。 败血症是一种因免疫系统对感染反应过度而引起的严重疾病。身体在对抗细菌或病毒时,免疫反应可能过度活跃,导致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这也是诊断败血症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新加坡本地医疗机构的数据,每年约有5,000人因败血症相关并发症死亡,主要源于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常见疾病。研究也显示,在加护病房的高风险病患中,约16.6%入院时已出现败血症,其中超过一半(约 55.5%)发展为败血性休克。败血症患者的30天死亡率约为19%,三年内的累计死亡率更高达32%。 这些数据提醒我们,败血症并非罕见疾病,而是新加坡公共健康需严正关注的问题。 败血症的原因 许多感染都可能引发败血症。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例如年长者、慢性病患者或免疫系统受损者),一旦血液受到细菌入侵,就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除了细菌之外,病毒或霉菌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但发生率相对较低。 当血液受到细菌感染时,称为菌血症(Bacteremia)。若未及时或妥善治疗,菌血症可进一步恶化成败血症。若患者本身已有疾病正在接受治疗,并长期使用抗生素,发生二次感染时,细菌可能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治疗更加困难。 以下为常见的败血症病因: 肺炎(Pneumonia) 腹部感染(Abdominal infection) 肾脏感染(Kidney infection) 泌尿道感染(UTI) 血液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 败血症的2类感染症状 1. 轻微感染与SIRS指标 轻微感染也是判断是否出现全身性发炎反应症候群(SIRS)的依据。若患者在感染时,至少同时出现以下2项或以上症状,则需警惕可能发展为败血症: 体温异常:发烧超过摄氏38度,或体温过低低于摄氏36度 心跳加快:每分钟超过90次。 呼吸急促:每分钟超过20次。 2. 严重感染与败血性休克 当感染加剧并导致血压过低时,患者可能进入败血性休克(Septic shock)。这是败血症最危急的阶段,需立即送院治疗。 以下为严重感染时常见的症状: 皮肤出现红色斑块 血小板数量下降 呼吸困难 极度虚弱 意识丧失或昏迷 败血症的治疗与预防 在败血症的早期阶段尽快接受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风险。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 1. 使用抗生素(Antibiotic) 抗生素是治疗败血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抑制感染扩散。临床上,为了尽快控制细菌的扩散,医生通常会先给予广谱抗生素,而不是等待确认病原菌种类后才使用特定抗生素。 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静脉注射(IV)大量输入抗生素,同时搭配输液与营养补给,以稳定血压和支持身体功能。 感染导致肾脏受损,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血液透析(俗称“洗肾”),以协助维持肾脏功能。 2. 切除感染的组织 若感染范围严重,医生可能需要通过手术切除受感染的组织,以防止细菌进一步扩散。 日常生活中,若因意外造成伤口,应及时清洁并进行适当消毒处理,避免细菌入侵。若出现疑似感染的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降低败血症发生的风险。对于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群,更需要特别留意,因为一旦发展成败血症,容易因二次感染而使病情迅速恶化。 败血症的后遗症 大约有一半的败血症患者,即使成功康复,仍可能留下后遗症。由于曾经历严重的全身感染,患者体内可能形成血栓。血栓会阻碍血液将氧气输送至各个器官,增加器官衰竭的风险。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