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up og meta

登革热或可“人传人”?6症状与重症风险须注意

新加坡近年来登革热病例持续出现,卫生部与国家环境局提醒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尤其在雨季来临期间,更需警惕蚊虫滋生。

登革热或可“人传人”?6症状与重症风险须注意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病毒感染。一般而言,大多数病患可自行康复,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包括出血性登革热或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病情可迅速恶化,死亡率可高达50%。《Hello医师》为您一次解说!

登革热新加坡国内现况、确诊病例

根据新加坡国家环境局(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简称 NEA)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第41周,本地共报告3,546起登革热病例。目前共有6个活跃社区感染群(clusters),其中1个被列为红区,即累计病例超过10例。卫生当局指出,虽然2025年的病例数较2024年同期明显下降,但由于近期天气炎热、降雨频繁,仍为伊蚊繁殖及登革病毒传播创造有利环境,疫情风险不容忽视。

目前在新加坡流行的主要病毒型为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自 2023 年 9 月起持续为主要血清型。NEA也提醒,5月至10月为登革热高发季节,高温与潮湿环境让蚊虫更易孳生。公众应保持警觉,定期检查与清理家中及周围环境的积水来源,尤其是花盆托盘、排水沟、户外容器等处,以防止伊蚊繁殖。

登革热多数可自行康复,但若出现持续高烧、剧烈头痛、眼后疼痛、皮疹、或出血迹象,应立即就医,以防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登革热的6大症状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雌性伊蚊(白纹伊蚊或黑斑蚊)叮咬传播。感染登革病毒后,潜伏期一般为4至10天。患者常出现类似症状包括突发性发烧(≥38度)、严重头痛、眼后疼痛、肌肉与关节酸痛、皮肤红疹或搔痒或恶心或呕吐。由于早期症状与流感相似,许多病患在初期较难察觉或区分,往往延误就医。

登革热依病症严重性可分为初期的“典型登革热”,以及较严重的“出血性登革热”、“登革休克症候群”等重症,以下介绍分别3种病症:

登革热的前驱期症状

在发烧前数小时至12小时内,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前驱期症状。这些早期征兆常被忽视,但若能及早察觉,有助于及时就医与防止病情恶化。常见的前驱症状包括头痛或眼后疼痛、食欲不振、背部或身体酸痛、颈部僵硬或疲倦感、脸部潮红或皮肤轻微红疹或荨麻疹样反应。

登革热典型症状

登革热常见症状

  • 突发性的高烧(≥38℃)
  • 头痛
  • 后眼窝痛
  • 肌肉痛
  • 关节痛
  • 出红疹及搔痒(先发生于胸部及躯干,而后扩散至四肢和脸部)

登革热重症警示征象

当登革热患者出现警示征象(warning signs)时,表示病情可能正在恶化,应立即就医并接受密切监测与治疗,以避免发展为重症登革热或休克综合征。

常见的警示征象包括:

  • 异常嗜睡或精神恍惚
  • 烦躁不安、情绪激动
  • 黏膜出血(如牙龈、鼻腔出血)
  • 持续性呕吐
  • 腹部疼痛或按压时疼痛
  • 肝脏肿大(可触及于肋骨下约2公分处)
  • 实验室检验显示血比容上升,同时血小板数快速下降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死亡率低于1%,但若发展为重症登革热且未获得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超过20%。

出血性登革热症状

登革热通常在发病后第4至第7天出现明显的病程变化。此阶段,部分病患会暂时退烧,体温下降约1至2天,让人误以为病情正在好转。然而,在退烧后,体温可能再次上升并持续2至3天

除了典型登革热的常见症状外,部分患者在病程中或恢复期可能会出现血性表现,包括皮下或皮肤表面出现点状出血、肠胃道出血(如黑便、呕血)、女性患者出现子宫出血或月经量异常增多、尿液中带血(血尿)或在恢复期出现全身性皮疹。

出血性登革热(Dengue Haemorrhagic Fever)是登革热的严重形式之一,其病程发展与典型登革热不同。若未能及时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15%至50%。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出血性登革热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登革病毒株的毒性差异:某些血清型的病毒株(特别是第二型登革病毒,DENV-2)被发现更容易引发严重或出血性病程。
  2. 个体遗传因素: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可能影响免疫反应。研究显示,部分群体在感染后较容易出现重症或出血性表现。
  3. 续发性感染(再度感染):当个体在首次感染后,因另一血清型登革病毒再次感染时,体内原有的抗体可能无法有效中和新病毒,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称为“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从而增加重症风险。

登革热休克综合征的4大症状

当出血性登革热患者因大量血浆渗出,导致体内循环血量不足时,可能出现登革热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 DSS)。这是一种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立即接受紧急医疗处理。

常见的休克征象包括:

  • 四肢冰冷、皮肤湿冷
  • 脉搏加快但微弱
  • 血压下降
  • 神志不清或反应迟钝

若未能及时就医或接受适当治疗,死亡率可高达50%。因此,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休克迹象,应立即送院急救,以防止器官衰竭与死亡。

登革热重症的高风险群体

并非所有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都会出现重症,但若属于以下族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登革热(Severe Dengue)的风险会显著提高:

  • 曾感染过登革热者:若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体内原有抗体可能反而增强病毒入侵能力(抗体依赖性增强反应),增加重症风险。
  • 年长者老年人免疫功能较弱,且常伴随其他慢性疾病,身体对感染的耐受力较低,病情容易恶化。
  • 患有慢性疾病者: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慢性肾脏病或其他免疫系统疾病等患者,其身体调节能力较差,若感染登革热,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或休克情况。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蚊传人与垂直传播

登革热并非经由一般人际接触(如咳嗽、拥抱或共餐)传播,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如下:

  • 蚊传人(主要传播途径):当病媒蚊叮咬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复制,并在8至12天后具传染力。此后,蚊子再叮咬其他人时,就会将病毒传入人体血液中,引发感染。
  • 人传人(垂直传播):孕妇若感染登革热,病毒可能在孕期或分娩时经由胎盘传染给胎儿,称为“垂直传播”。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早产、低出生体重或胎儿死亡。

登革热潜伏期

一般而言,典型登革热的潜伏期约为3至14天,最常见为4至7天。

登革热的治疗与照护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缓解症状与支持性照护(supportive care)为主。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病情提供适当的处理与观察建议。患者在恢复期间应特别注意以下事项:

  • 多休息与补充水分:保持充足睡眠与体液,有助于防止脱水及促进身体恢复。
  • 遵从医师指示用药: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安全的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含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的药物,以防出血风险增加。
  • 感染初期(发病5日内)避免被蚊虫叮咬:此阶段体内病毒量较高,若被蚊子叮咬,可能会使病毒经蚊虫传播给他人。
  • 做好防蚊措施:包括使用防蚊剂、穿着长袖衣物、安装纱窗及清理积水,防止登革热再感染(续发性感染)。

登革热的传播蚊种

在新加坡,引起登革热传播的主要病媒蚊为:

  • 埃及斑蚊:喜欢在室内阴暗处繁殖,例如花盆托盘、储水容器、花瓶或废弃瓶罐等。
  • 白线斑蚊:多在住家周围、花园或公园等户外积水处繁殖。

登革热病毒的4种类型

登革热病毒总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型,共4种血清型别,每一型都具有感染致病的能力。当一个人首次感染某一型登革病毒后,身体会对该型病毒产生长期免疫力。然而,对其他型别的登革病毒仅会产生短暂或部分的免疫保护。

因此,即使曾经感染过登革热,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病毒。若再度感染,发生重症登革热或出血性登革热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登革热高峰期

  • 高峰期为10~11月份:登革热病例通常会在每年5月至10月期间上升。这一时期天气炎热且多雨,环境潮湿,非常有利于伊蚊(Aedes mosquito)繁殖与病毒传播。。
  • 日出后的1至2小时内、日落前的2至3小时内:蚊子叮咬高峰期为日出后的1~2小时内,以及日落前的2~3小时内,在这两个时段,雌性伊蚊最活跃,叮咬人类以吸取血液产卵。然而,即使在白天的其他时间,蚊子仍可能活动与觅食。

登革热检测的方法

目前常用的检测方式包括:

  • 登革热快速抗原检测(NS1快速检测):医疗机构可使用登革热NS1快速检测试剂(Dengue NS1 Rapid Test),通过血液样本检测是否存在登革病毒抗原。检验过程约需20至30分钟,可在初期协助判断感染情况。
  • 实验室确认检测:医疗机构在怀疑或确诊病例后,会将血液样本送往授权实验室进行进一步检测,如PCR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IgM/IgG),以确认病毒血清型及感染阶段。检测结果一般可在1天内 获得。

登革热后遗症

大多数典型登革热患者在接受适当休养与治疗后,通常可在1至2周内完全康复,且不会留下长期后遗症。

登革热疫苗

登革热疫苗在国际上目前有2款,分别是“CYD-TDV”、“TAK-003″,不过目前都尚未在台湾核准上市:

CYD-TDV登革热疫苗

  • 上市时间:Dengvaxia® 由法国赛诺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研发,是全球首款登革热疫苗,于2015年首次获准上市。
  • 疫苗类型:为四价活性减毒疫苗,可针对四种登革病毒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提供保护。
  • 适用对象:适用年龄为9~45岁的儿童及成人,研究显示,曾感染登革热者接种本疫苗可有效降低再感染与重症风险;但对于从未感染登革热者,若接种后再自然感染登革病毒,反而可能增加重症风险。。
  • 核准国家:新加坡、菲律宾、泰国、印尼、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获准使用。

TAK-003登革热疫苗

  • 上市时间:Qdenga®(TAK-003)由日本武田药厂(Takeda Pharmaceuticals)研发,于2022年首次上市
  • 疫苗类型:为四价活性减毒疫苗(live-attenuated tetravalent vaccine),可针对四种登革病毒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提供保护。
  • 适用对象:6~45岁(印尼)及4岁以上(欧盟)的儿童及成人;无论是否曾感染登革热病毒者皆可接种,且接种前无需进行感染筛检。
  • 核准国家:欧盟、英国、阿根廷、巴西、印尼与泰国等国家获准使用。

登革热的防治方法

目前,新加坡尚未有全面推广使用的登革热疫苗。在疫苗普及前,防蚊与清除积水源依然是预防登革热最根本、最有效的方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免责声明

Hello 健康不提供个人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Clean and Green Singapore 2025 Dengue Prevention Campaign Poster (A2) https://www.cgs.gov.sg/blockdengue/resources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National Environment Agency – Dengue Cases
https://www.nea.gov.sg/dengue-zika/dengue Accessed October 15, 2025

 

现行版本

2025/10/17

文: 曹嘉儀

资料查核: Hello 健康

Jeff Ong 更新


相关文章

疥疮传染性极高!认识成因症状,6招预防疥虫上身

警惕壁虱叮咬 可能引起皮肤过敏与感染性疾病


事实查核由 Hello 健康 完成。由 曹嘉儀 撰写。更新于 2025/10/17。

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