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环境中的细菌、病毒或过敏原都较为敏感,因此常会出现皮肤红疹或发痒等反应。若在外出或旅行时突然起疹,往往让家长既心疼又慌乱,不知该如何处理。只要了解宝宝起疹的常见原因,并掌握正确的处理方式,就能在第一时间作出适当应对,减少不适。
《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你介绍10种常见导致婴幼儿起疹的皮肤状况,并说明应对与护理重点,帮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皮肤健康,冷静应对红肿、搔抓等情况。
10种常见皮肤问题可能让宝宝起疹
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皮肤也比成人更薄、更敏感,因此容易受到过敏原、荷尔蒙变化、气候或外界刺激的影响,出现红疹、瘙痒或发炎等症状。以下为10种常见导致宝宝长疹子的皮肤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可能的原因,并掌握适当的护理与改善方式:
婴儿粟粒疹(Milia)
- 成因:婴儿的皮脂腺尚未完全发育,角质细胞在皮肤表层下堆积形成细小囊袋,便会出现粟粒疹。此情况常见于出生后2至3个月的新生儿。
- 症状:在宝宝的脸颊、额头、腋下、颈部、胸口或皮肤皱褶处,可见白色或淡红色的小颗粒状突起,看起来像小疹子。
- 护理方式:婴儿粟粒疹不会造成不适,也无需特别治疗。切勿挤压或涂抹药膏,以免刺激皮肤。随着皮脂腺逐渐成熟,粟粒疹通常会在数周至数月内自然消退。
新生儿毒性红斑(Erythema Toxicum Neonatorum)
- 成因:毒性红斑是一种常见且无害的新生儿皮肤反应,确切原因尚未明确。通常发生在宝宝出生后几天至数星期内,与过敏或感染无关。
- 症状:常见于脸颊、身体、背部及四肢,皮肤上会出现如针尖大小的白色或黄色小丘疹,周围伴随轻微红晕,看起来像蚊虫叮咬。
- 护理方式:毒性红斑不具传染性,也不会让宝宝感到不适。一般在几天至几星期内会自行消退,不需涂抹药膏或进行特别护理。家长只需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爽即可。
婴儿痤疮(Infantile Acne)
- 成因:婴儿痤疮通常是由于母体荷尔蒙在怀孕期间经由胎盘传递至胎儿体内,刺激了宝宝的皮脂腺,使皮肤油脂分泌增加而形成粉刺或痘痘。
- 症状:多见于出生后2至6周的婴儿,据统计约有20%的新生儿会出现此状况。常出现在脸颊、鼻子、前额、下巴、头皮、颈部、背部或胸口,表现为细小粉刺或红色丘疹。
若宝宝超过6周龄仍持续长痘,或皮疹扩散严重,应带至儿科或皮肤科医生处进一步检查,以排除其他皮肤问题。 - 护理方式:婴儿痤疮通常会在出生后3个月内自然消退。家长只需以温水轻柔清洁宝宝脸部,避免搔抓或使用含药性强的洗剂与药膏,以免刺激皮肤。无需特别治疗,也不应擅自使用成人抗痘产品。
尿布疹(Diaper Rash)
- 成因:尿布疹是2岁以下婴幼儿最常见的皮肤问题之一。主要原因是尿液或粪便长时间与皮肤接触,造成摩擦与刺激;其他诱因还包括使用抗生素、泻药,或母亲携带念珠菌(Candida)感染哺喂母乳等情况。(尿布推荐:7 尿布推荐品牌!价格、尺寸、材质与挑选重点一次看懂)
- 症状:常见于尿布覆盖区域,包括肛门周围、腹股沟皱褶处、生殖器、臀部及大腿根部。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或轻度肿胀,严重时宝宝在碰触或尿布潮湿时会感到疼痛不适,甚至哭闹。
- 护理方式:选选用柔软、透气、吸水力强的尿布,并勤加更换,保持皮肤干爽;每次更换尿布后,可在患处轻涂凡士林或氧化锌膏(zinc oxide cream),形成保护层,避免排泄物直接刺激皮肤;若宝宝同时出现口腔鹅口疮(oral thrush)及尿布疹,可能是由念珠菌感染引起,须尽快就医,由医生为母婴双方开立合适的抗真菌药物治疗。
急性荨麻疹(Acute Urticaria)
- 成因:急性荨麻疹通常是由于身体接触或摄入过敏原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诱因包括病毒感染、特定食物(如海鲜、坚果、鸡蛋)、动物毛发、尘螨、花粉、药物等。
- 症状:皮肤会出现红色或粉红色的风团样疹子,常伴随瘙痒、灼热感。严重时可能导致嘴唇、眼皮或脸部肿胀,甚至出现腹痛、恶心、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过敏性休克)。
- 护理方式:急性荨麻疹通常会在数天至数星期内自行缓解。医生可视情况开立抗组织胺或其他抗过敏药物,以减轻症状与瘙痒。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过敏来源,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同类过敏原。若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或意识不清等严重反应,应立即带孩子前往急诊求医。

汗疹 / 热疹(Prickly Heat / Heat Rash)
- 成因:婴儿的汗腺尚未完全发育,当排汗不畅或环境过热潮湿时,汗液无法顺利排出,滞留于皮肤表层,便会引起汗疹。此情况在新加坡炎热潮湿的气候更为常见。
- 症状:汗疹多见于颈部、背部、胸前及皮肤皱褶处,皮肤会出现细小红疹或丘疹,伴随轻微发痒。虽然多发生在天气炎热时,但若天气凉爽而衣物穿得过厚、排汗不良,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
- 护理方式:平时让宝宝穿着轻薄透气的衣物,避免过度包裹;保持环境凉爽通风,避免流汗后长时间不更衣;以清水或温和无香皂洁净剂清洗皮肤,保持干爽;一般情况下,症状会在数日内自然改善。若皮肤出现化脓、流液或宝宝持续不适,应尽快就医,让医生评估是否有感染。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
- 成因:手足口病主要由肠病毒引起,最常见的病原包括克沙奇病毒及肠病毒 71 型(EV71)。此疾病在新加坡属法定通报传染病,常于托儿所或幼儿园群体中传播。
- 症状:初期会出现发烧、喉咙痛、疲倦及食欲不振,随后在手掌、脚掌出现红疹或水泡,同时伴随口腔溃疡,使宝宝进食时感到疼痛。
- 护理方式:目前手足口病没有特效药,但多数患者会在7至10天内自行康复。家长可协助宝宝:让孩子多休息、补充足够水分;提供冰凉、柔软、不刺激的食物,减少吞咽时的不适以及注意保持口腔与身体清洁,勤洗手以防病毒扩散。
脂漏性皮肤炎 / 乳痂(Seborrhoeic Dermatitis / Cradle Cap)
- 成因:新生儿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容易让头皮及毛发堆积油脂与角质,形成厚厚的黄褐色痂皮,也就是俗称的“乳痂”。这种情况属于脂漏性皮肤炎的一种。
- 症状:多见于出生后2至5周的婴儿,常出现在头皮、眉毛及耳后位置。皮肤上会出现黄色、油腻、鳞屑状的皮疹,但通常不会发痒或疼痛。若宝宝频繁搔抓或出现明显不适,可能另有其他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
- 护理方式:脂漏性皮肤炎一般会在出生后3至12个月内自然缓解。家长可使用温和的婴儿洗发液轻柔清洗头皮;可于洗发前在患处涂抹少量婴儿油或凡士林软化痂皮,再以毛巾轻轻擦拭;若痂皮严重或出现红肿发炎,应咨询医生后再使用抗真菌或药用洗剂。
玫瑰疹(Roseola Infantum)
- 成因:玫瑰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病毒性疾病,由人类疱疹病毒第6型或第7型(HHV-6、HHV-7)感染所致。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传播,高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
- 症状:宝宝会突然高烧(体温可达40°C),可能伴随食欲下降或精神倦怠,有时会因体温过高而引发热痉挛。高烧持续约2至5天 后,体温骤然下降,皮肤上会出现淡粉红或玫瑰色的小丘疹,多分布在脸部与躯干,四肢较少见。疹子通常不痒、不痛,可持续数小时至3天后消退。
- 护理方式:玫瑰疹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在起疹后一周内会自然痊愈,且不会留下后遗症。家长可让宝宝多休息、补充水分,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烧药物以缓解不适。若宝宝在退烧后仍显得倦怠、反应迟缓或持续高烧不退,应尽快就医,以排除脑膜炎或其他感染的可能。
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 / Eczema)
- 成因: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慢性过敏性皮肤病,由多重因素引起,包括遗传体质、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免疫系统反应异常及环境过敏原刺激等。新加坡潮湿炎热的气候,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
- 症状:常见于脸颊、手肘、膝盖、颈部及身体躯干等部位。皮肤会出现红肿、干燥、脱屑或细小水泡,破裂后可能结痂,导致皮肤失水、变硬及增厚。症状通常呈反覆发作的特性。
- 护理方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减少接触尘螨、动物毛发、香料或刺激性洗剂。两岁前尽量以母乳喂养;若母乳不足,可选用低过敏水解蛋白配方奶粉。哺乳妈妈亦应适度避免高致敏食物(如牛奶、鸡蛋、坚果、海鲜等)。建议待宝宝6个月大后再逐步引入副食品,以低致敏食物(如苹果泥、米糊、马铃薯泥)为主。在皮肤护理上,应使用温和、无香料的清洁产品与保湿乳液,避免搔抓,以防皮肤破损造成二次感染以及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类固醇药膏或抗组织胺药物,以控制发炎与止痒。

(影像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