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龄族群

老化是所有人都必经的过程,而「健康到老」更是最重要的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老化是发展并维持「生活机能」之过程,而有正常的生活机能,便能够造就幸福的老年。更丰富的相关资讯都可在「银发族健康」类别中搜寻得到。

常识

中高龄族群

长辈常感到恐慌、疲倦、睡不好?带你认识老年心理健康

自古以来,“延年益寿”甚至“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因恐惧死亡而衍生的期盼。现代科技进步,平均寿命逐渐延长,对长者生理病痛的医疗情况也越加严重,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也获得同等的关注呢? 台湾双悦诊所身心科医生林宏在访谈中分享了一个案例: 王太太,68 岁,退休中学教师,已与王先生结婚近 45 年。三名子女都已成年,并搬离家乡到外地工作。夫妻两人进入了“空巢期”,也就是子女因各自的人生规划离家,只剩父母单独同住。 王太太原本积极参与社区土风舞社团,并在宗教团体担任义工,但王先生却常常窝在家里,看报纸或电视。近来,两人之间争吵频繁,王太太也出现心悸症状。她的睡眠品质日渐下降,半夜甚至常感到恐慌,好像透不过气;白天则觉得十分疲倦。 她先至心脏科就诊,检查显示血压稍高并有轻微心律不整,医生建议以药物控制;然而肩颈酸痛与心烦易怒并未改善。其后因食欲下降前往消化内科(肝胆消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又因头晕就诊神经内科并接受 MRI(磁共振),同样无显著发现。最终,神经内科医生留意到其明显的焦虑症状,转介至心理医学科(精神科)。在接受心理咨询并依医嘱使用抗抑郁药物后,症状逐步改善。 林宏医生提醒,老年心理健康议题范围广泛,受生理、心理与社会多重因素影响,情况较为复杂。无论是乐龄人士本人或身边的亲友,面对精神健康相关症状时往往未必足够敏感,容易忽略。如同上述个案,患者可能在多科之间反复求诊,以为只是生理问题,最终才发现需要至心理医学科进行综合评估。 为维护自己与家人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对长者情绪与行为的变化保持更高警觉。在进一步探讨之前,宜先厘清“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的定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精神疾病”,而是指:在良好的健康状态下,个人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应对日常生活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表现,并能为社会作出贡献。 对年长者而言,除了要维护心理健康,还需要面对老化过程对身心所带来的影响。 老化如何影响长者的心理健康 老化是自然现象,而身心相互作用,可能对年长者带来不同层面的冲击,常见包括: 体能衰退:因体力下降而感到挫败。 免疫力降低:更容易担心疾病与死亡。 感官退化:视力、听力或其他感官功能减弱,容易对周遭环境产生不信任感。 年长者常见的心理挑战 许多乐龄人士在面对自身逐渐衰老时,会明显感受到与不断变化的外在世界形成强烈反差,这种落差感往往容易引发负面情绪: 失落感(A Sense of Loss):退休后失去社会角色与地位,难以认同自我价值。 无用感(A Sense of Uselessness):觉得自己已无法为社会作出贡献。 自卑感(A Sense of Self-Pity):担心年老被嫌弃,因而自卑或容易愤怒。 疏离感(A Sense of Alienation):特别是居住在护理院的长者,因缺乏家人陪伴而感到与亲友、社会隔绝。 怀疑感(Suspicion):因身体机能退化、感官不敏锐,容易产生怀疑与不信任。 悲伤(Grief):因亲友离世而感到痛苦与孤独。 恐惧感(A Feeling of Fear):面对年老、疾病、疼痛与死亡的不确定性,产生畏惧。 无助感(A Feeling of Helplessness):因衰老限制,无法如愿实现目标。 依赖感(A Feeling of Dependency):日常生活过度依赖子女,缺乏自主感。 矛盾感(A Feeling of Ambivalence):需要家人照顾,却又不愿承认自己年老,内心产生冲突。 罪恶感(Self-blame):悔恨过去的决定或行为,因而自责。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疾病 失智症(Dementia) 失智症(旧称“老年痴呆”)并不是单一疾病,而是一种综合症候群,主要特征是后天的智力退化。临床上最明显的症状是记忆力衰退,并伴随其他认知功能下降,例如计算能力、空间感、语言与逻辑思维的恶化。 此外,患者可能出现人格改变、情绪障碍、异常行为,甚至出现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症状。 失智症的成因复杂,通常与大脑疾病有关。研究显示,大约12%的失智症属可逆性,因此早期发现与治疗非常关键。 虽然目前尚无药物能完全恢复大脑功能,但对于伴随的情绪或行为症状,精神科医生可通过药物治疗来帮助改善。 老年忧郁症(Depression) 老年忧郁症其实比一般人想像的更常见,其症状包括: 对身体的抱怨明显增加 容易产生疑病的想法 情绪烦躁、不安的情况加剧 更频繁出现与死亡相关的念头 老年忧郁症的症状往往不够典型,而且患者常同时伴随各种慢性疾病,容易被忽略。值得注意的是,老年忧郁症并非正常老化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年纪大了不代表情绪一定变差、性格一定古怪。 老年忧郁症是可以治疗的。透过积极应对与适当治疗,长者能够恢复应有的活力与生活品质。 焦虑症(Anxiety) 焦虑症及其相关疾患包括: 广泛性焦虑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GAD) 恐惧症(Phobia) 恐慌症(Panic disorder) 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 […]

探索更多中高龄族群分类

更多 中高龄族群 相关文章

中高龄族群

当心老人吃安眠药副作用!造成复杂性睡眠行为

新加坡老年人睡不好!据统计,约13.7%的新加坡老年人报告存在失眠问题,在治疗失眠时,医生通常会优先考虑非药物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以减少对安眠药的依赖。在新加坡,安眠药品可以粗分为苯二氮平(Benzodiazepine)与非苯二氮平(Non-benzodiazepine)两类。 《Hello健康》为您解析安眠药对于老年人失眠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安眠药的正确吃法。 安眠药副作用对老人的影响 不管任何年龄族群,服用苯二氮平类或非苯二氮平类的药物皆有副作用,对老年人来说,服用安眠药的风险更大;研究显示,导致风险提高的原因,除了老年人对于服用苯二氮平类安眠药的效果更为敏感外,还包括其他先天因素: 增加老人跌倒风险 安眠药的副作用不仅会造成晕眩,更容易引发跌倒;头晕也许不是病,但是对长辈来说“晕起来要人命”!由于老年人身体出现老化,肌肉纤维慢慢萎缩,使老年人动作容易显得无力或迟钝,无法像年轻人一样即时反应,可能因头晕导致重心不稳,摔伤影响程度也较严重。 成人自35岁后,骨骼中的钙质每年流失约0.5%至1%的量,50 岁起流失更快,每年流失约1∼3%,骨质也渐为脆弱;因此,老人容易弯腰驼背,若摔跤也比年轻人更容易骨折。如果就此卧床,更可能“躺下就起不来了”。 老年人若有夜尿问题,可能在服用安眠药后,夜起上厕所容易因此跌倒、骨折,大幅提高死亡风险。 老人注意力降低 人类身体老化后,神经传导速度变慢,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较不灵敏。加上视觉中枢发生退化,使得老年人无法正确判断物体间的距离、大小和运动速度。 此外,听力也随着老化而衰退,对声音的接受能力减弱;服用安眠药,可能会使得注意力更不集中,造成老年人风险的机率更高。生理机能的退化原已让老年人的世界有如隔了一层“雾面玻璃”,安眠药带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副作用,更是使情况雪上加霜,有时让长辈连要看哪里都分不清楚。 这也是为何有骑、开车习惯的老年人,服用安眠药后要更当心,若产生药效后造成恍神状态,轻则把车身刮花,重则连命都不保了。 老人复杂性睡眠行为可致命 还需要注意的是,安眠药可能会引发药物造成的梦游等复杂性睡眠行为(Complex Sleep Behaviors)。这是指病人服用安眠镇静药物后,即使处于类似睡着的状态,仍然会做出复杂的动作,且病人第二天醒来后,几乎不记得任何这段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这些可能的复杂性睡眠行为如下: 梦游 梦驾(边睡边开车) 睡眠状态下进食 睡眠状态下更衣 睡眠状态下烹饪 睡眠状态下打扫 睡眠状态下购物 睡眠状态下发生性行为 据研究指出,65岁以上族群出现复杂性睡眠行为的发生率,与20~55岁族群相比,并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距,但复杂性睡眠行为很有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与提高致死风险。 试想梦游而走上街头不看红绿灯、梦中把车开到悬崖边上,或边睡边煮菜要把厨房烧了都不自知,所以食药署特别列出以下非苯二氮平类的4种药品,提醒病患小心服用: Zolpidem(译:佐沛眠) Zopiclone Zaleplon Eszopiclone 食药署除在2013年即要求药厂应在上述4种药品说明书上加注警语,更在2020年4月决议,医生禁止开这4种药给已出现复杂性睡眠行为的患者,其他患者若使用这4类药品出现复杂性睡眠行为时,也应立即停止服用并回诊。 其实,不管是苯二氮平类或非苯二氮平类的药品,都可能引发复杂性睡眠行为。因此,家有长辈服用安眠药,一定得特别注意。 安眠药怎么吃 切记,服用任何安眠药物之后,要“马上”躺下来睡觉,不再从事其他活动。 安眠药并非万灵丹,须注意不要过度依赖或是用药过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老化

老人跌倒骨折事小,住院卧床才是危机!认识骨质疏松和骨科罕病

骨科问题,随着年龄渐渐增长,肌肉量的流失与骨密度的降低,是老年人主要的健康危机。我们都晓得老年人跌倒、骨折很致命,但真正致命的其实不是骨折本身,因为后续的住院治疗、长时间卧床养病,才是各种疾病的开端,甚至导致频繁出入院的恶性循环,大幅提高老人死亡率。所以,平时除了注意安全外,鼓励长者都要规律运动、甚至是在有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重量训练,才能够避免骨质和肌肉快速流失;另外,除了骨质问题,以下更介绍易发于高龄族群的骨科罕病-“原发型变形性骨炎 ”(Primary Paget Disease)。 1.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质疏松在银发族中很常见,尤其是女性,其疾病名称源自于拉丁语,代表“多孔的骨骼”,一般健康的骨骼像蜂巢状,存在着小小孔洞,而罹患骨质疏松症会使骨骼的孔洞增大、骨密度降低、骨骼变薄,进而削弱了支撑力量。大多数银发族常等到发生骨折,才知道自己有骨质疏松,所以,骨质疏松症也被称为“无声的疾病”。 若要预防骨质疏松症,建议银发族们要适量运动并补充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才可以延缓肌肉和骨质的流失、维持骨本、甚至提高骨密度;建议有机会也可以到医疗院所检查自己的骨密度。 以下是骨质疏松的2个主要征兆,如果有这些症状,请谘询医生: 银发族妇女突然面临压迫性骨折(Compression Fracture)引起的突发性背痛。 明显变矮了。 2. 原发型变形性骨炎 变形性骨炎是在银发族中第二常见的骨骼疾病,仅次于骨质疏松症,不过在亚洲人当中较少见。 骨骼是活跃的组织,随着新骨组织的形成和老旧骨组织的吸收,不断反覆循环置换,而这个过程称为骨重塑(Bone Remodeling)。然而,变形性骨炎患者的骨头在重塑过程中会出现异常,事实上,变形性骨炎是一种慢性病,由骨骼代谢紊乱引起,新骨生长过量且生长在不被需要的地方,但是旧的蚀骨却被过度吸收,扭曲了正常的骨骼结构,并可能导致新骨骼变软或不规则,引发疼痛和骨折。大多数患者因为没有出现任何症状,并不知道自己患有变形性骨炎,又或许因为症状和关节炎,以及其他疾病相似,而导致误诊而延误病情。 在少数情况下,患者的骨骼会发展成恶性骨肿瘤,而情况严重的佩吉特氏病患者则需要靠手术改善症状。如果家里长辈突然出现排便或膀胱功能异常的话,应立即寻求医疗诊治,因为这可能是由于骨骼变形造成的脊椎和神经损伤所引发的状况,可能是变形性骨炎的征兆。


高龄营养

吃这些就对了!老人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钙(Calcium)是人体所需的营养素之一,身体需要钙来维持骨骼强度,并执行其他重要的功能,但是人随着年纪增长,流失钙的速度也会加快,一旦不小心伤到骨头,情况可能就很严重,所以老人是很需要补钙的。除了吃补品之外,老人也可以从食物中摄取钙,维持骨骼健康。 老人肾脏退化骨质会减少 钙质大部分储存在骨头及牙齿里,强化其结构和硬度,肌肉要动起来、神经要在大脑和身体各部位之间传递讯息,都需要钙。此外,钙也能帮助血管将血液送到全身,并有助于身体生成荷尔蒙(Hormones,也称激素),以及影响身体各项功能的酵素。 年纪较大的人骨质会较少,原因之一是老人一般来说胃口较差,也可能是因为生病而胃口不好,造成他们进食变少,吸收的钙量也跟着减少;另一个原因是老人的肾脏功能退化,留住钙质的效率降低,造成更多钙质会藉着尿液排出体外。 缺钙提高骨质疏松风险 短期来说,钙质摄取不足时,身体并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症状,因为身体会从骨头里取出钙质,以维持血液中钙的浓度;若长期没有补充适量的钙,可能会造成骨量减少,提高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的风险。骨质疏松症会使骨头厚度变薄、密度减低,变得更脆弱,遇到小碰撞或是摔跤,就可能造成骨折,骨头部分可能会完全断裂。 骨质疏松症会影响全身的骨头,屁股、脊椎及手腕等部位的骨头较常受伤,因骨质疏松症而造成的脊椎骨断裂,会使身高变矮、身体姿势改变。如果缺钙情形更严重,可能会出现手指刺痛、抽搐、身体失去知觉、心律不正常等症状。 从食物中摄取钙 有年纪的人需要补钙,51~70岁的男性,每天建议补充1,000毫克的钙,51~70岁的女性,每天建议补充1,200毫克,而71岁以上的人则不论男女,都建议每天摄取1,200毫克的钙,老人平时要多补充钙质,这样才能尽量避免骨质出现问题,造成身体的伤害。除了吃补品这个选择之外,也可以从下列的一般食物中摄取钙: 牛奶、起司、优格。 菠菜、秋葵、羽衣甘蓝(Kale)、绿花椰菜(Broccoli)、无花果、青江菜、黄豆、白豆、橘子。 沙丁鱼、鲑鱼、河鲈(Perch)、虹鳟(Rainbow Trout)。 大部分谷制食物如面包、面食、未经过营养强化的麦片等等,含钙量较少。 有些食物可能有加入钙质,如早餐麦片、燕麦、果汁、豆腐等等,可以查看包装标示的成分是否有钙质。


中高龄族群

年纪大睡不好?老人失眠原因、治疗与预防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和新加坡睡眠医学学会(Singapore Sleep Society)的数据,约有 10% 至 15% 的新加坡成年人患有慢性失眠症所苦。而新加坡 65 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失眠经验者高达 18%,其中包括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等问题。 这些数据显示,睡眠问题在新加坡的老年人口中相当普遍。 老人睡眠品质不好的情形 美国的研究人员观察 16~83 岁的男性受试者,发现他们从中年到 80 几岁之间,平均每增加十岁就减少了 27 分钟的睡眠时间。老人睡不好的常见情形如下: 躺上床到睡着的时间增加 真正睡着的时间变短 睡眠中醒来的时间增加 躺在床上的时间愈来愈长 对夜间的睡眠品质愈来愈不满 日间嗜睡的状况愈来愈明显 午睡的时间愈来愈长 老人睡眠障碍的原因 以现在的文献以及研究来说,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老人需要比较少的睡眠,不过对老年人来说,要睡得饱似乎没那么容易。老人获得充足睡眠能力之所以降低,可能包含以下原因: 昼夜节律睡眠障碍(Circadian rhythm sleep disorder):患者的睡眠周期与正常人不同。 原发性失眠(Primary insomnia):如睡眠相关呼吸失调(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周期性腿部抽动症(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简称 PLMD)、不宁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 生理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Hyperthyroidism)、关节炎(Arthritis)。 精神疾病:如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 多重用药(Polypharmacy):老年人容易罹患多重疾病,可能同时使用多种药物,各式各样的副作用都可能影响睡眠。 失智(Dementia):失智症可能会对大脑负责调节睡眠的区块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不良的睡眠卫生习惯:睡眠卫生(Sleep hygiene)指的是提升睡眠品质的行为,而失眠通常是由数年甚至数十年的不良习惯所引起的。 失眠的诊断 研究显示,40% 的失眠患者同时并发精神相关的症状,以焦虑症为大宗,忧郁症次之,大约 90% 的忧郁症患者同时也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可说忧郁症的症状之一,同时失眠也可能引发忧郁症。另一方面,就生理上而言,失眠的症状可分为: 难以入睡,不容易睡着。 睡眠容易中断,晚上一直会醒来。 即使睡眠时间足够,仍觉得睡不饱。 提早醒来。 有些患者只有上述一、两种症状,有些全部都有,因人而异。若每周失眠超过三个晚上,导致白天生活作息及情绪受到影响,且情况持续超过三个月,就是临床所谓的失眠症。 (为什么都尽量让自己躺在床上七、八个小时,还是累累的?也许你该看看:总觉得没睡饱?认识慢性疲劳症候群) 老年人失眠的治疗 并不是靠吃药才能解决所有问题,失眠也有非药物疗法,如下: 睡眠限制 许多失眠症的患者被医师要求“做功课”,也就是每天写“睡眠日记”,记录睡眠的时间和清醒的时间,还有每晚入睡所需的时间等等。而睡眠限制(Sleep restriction)就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睡眠日记,要求他限制睡眠时间的长短,直到睡眠效率(Sleep efficiency)有所进步为止,睡眠效率即为每晚睡眠时间与每晚在床上醒来的时间两者之间的比率。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可帮助老年人找出他们对睡眠负面的态度和错误的信念,然后以更明智、更积极的心态取而代之。 光照治疗 对于早睡早起的老年人来说,晚上“定时暴露于强光下”(Timed […]


老化

老人尿失禁的5大类型及原因!这样运动和生活调整改善症状

人一旦上了年纪,许多身体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尿失禁是其中一项较常发生的状况,除了寻求医生的协助,也可自行在日常生活中做些努力来改善。以下将逐一说明什么是尿失禁,以及造成的原因、类型和改善方法。 关于尿失禁的原因 尿失禁是指,尿液在不知不觉中就流了出来。人在尿尿的时候,膀胱的肌肉会收缩,将尿液挤到尿道里,同时尿道的肌肉会放松,让尿液排出体外。当膀胱内及其周围的肌肉没有正常运作时,可能就会漏尿。尿失禁基本上就是因为膀胱的肌肉,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放松了,才导致漏尿。 老人尿失禁的5个原因 有许多原因会造成尿失禁,例如尿道感染、膀胱壁发炎、阴道感染或发炎、便祕、水喝太少,喝过多的茶和咖啡,也可能影响膀胱的功能。若是尿失禁的情况持续较长的时间,则可能是因为以下因素: 膀胱较无力或是过动。 骨盆底层肌肉较弱、无力。 因疾病例如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糖尿病(Diabetes)、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造成控制膀胱的神经受损。 男性因摄护腺肥大造成尿液阻塞,久了之后膀胱一直累积尿液,使膀胱的肌肉渐渐失去能力,无法正常控制排尿,才造成尿失禁。 骨盆区的器官如膀胱、直肠、子宫下垂,移位到阴道。当骨盆器官移动了,膀胱和尿道就会无法正常运作,造成漏尿。 老人尿失禁的5种类型 尿失禁可以分为5种类型,有些人只是偶尔漏尿,有些人会不断滴出尿液,有些人则是失去控制膀胱和肠子的能力。5种尿失禁的类型如下: 应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当腹部的压力(用力)增加,大过膀胱收缩的压力时,就会发生,例如咳嗽、打喷嚏、笑、爬楼梯、搬重物等动作,都会增加腹部压力。这是最常见的类型,问题在于膀胱的控制。 急迫性尿失禁(Urge Incontinence):又称为膀胱过动症(Overactive bladder,OAB),病人会突然急着上厕所,但在到厕所之前就忍不住尿出来了。造成的原因包含中风(Stroke)、失智症(Dementia)、多发性硬化症、摄护腺肥大(男性)、骨盆底层萎缩(女性)、便祕等等。 满溢性尿失禁(Overflow Incontinence):此类型较少见,患者会经常有尿意,并常常只溢出一点尿,造成的原因为尿道系统受到阻碍,或者膀胱收缩功能差而导致,造成的原因为摄护腺肥大、便祕、粪便阻塞、因中风造成神经受损、糖尿病等等。 功能性尿失禁(Functional Incontinence):许多膀胱功能正常的老人,也可能会尿失禁,原因是其他残疾造成的,例如患关节炎的病人不容易脱裤子上厕所,或是行动不便的病人去厕所要花很很多时间,造成来不及如厕而溢出尿液。神经方面的疾病、中风并发症、阿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等病症,也会造成功能性尿失禁,病患会有尿意,但大脑就是无法出现或执行去上厕所的指令。 混和性尿失禁(Mixed Incontinence):有时病人会有一种以上的尿失禁类型,患失智症、神经方面的疾病,或中风的病人,都可能出现急迫性和功能性尿失禁。 老人尿失禁治疗及改善方式 现今有比较多治疗尿失禁的方法,不过要用哪一种疗法,还是要取决于病人的尿失禁类型,以及严重性,基本上要先尝试最简单、最安全的治疗或改善方式。其中一种治疗方式为生物反馈(Biofeedback),用感应器让病人感应到身体发出的讯息,这项疗法可以帮助患者重拾膀胱和尿道肌肉的控制力。其他患者可在生活中尝试的方法包括如下: 骨盆肌肉运动:或称凯格尔运动(Kegel exercise),此运动会活动到控制尿液流出的肌肉,让这部位更强壮,可使患者将尿液暂时憋在膀胱里更久一点。 安排解尿时间:在设定的时间去上厕所,例如每个小时上一次,再来可以慢慢延长间隔的时间,这种方式可帮助患者控制好膀胱,搭配生物反馈疗法及凯格尔运动,可以使患者更好控制住急迫性及满溢性尿失禁。 改变生活型态:减重、戒菸、戒酒、少摄取咖啡因(茶、咖啡、汽水)、避免搬重物、避免便祕、喝水及少喝饮料、睡前少喝水等等,都有助于控制尿失禁。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