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孩子在该睡觉时精神很好,不该睡时又昏昏欲睡。其实,睡眠问题与失眠症(Insomnia)不只发生在大人身上,小孩也可能出现失眠,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儿童睡眠障碍。家长不用太担心,多数儿童失眠是由行为或环境因素引起,并非疾病造成。以下将为你介绍常见的儿童睡眠问题、失眠症状、形成原因,以及6个实用的改善方法,帮助孩子重新拥有好睡眠。
儿童失眠的症状
儿童若出现以下情况,可能正在经历失眠或睡眠障碍:
- 白天容易疲倦、打瞌睡
- 情绪不稳:表现出沮丧、烦躁或情绪起伏大
- 入睡困难或睡不安稳:难以入睡、半夜频醒,或清晨太早醒来
- 对睡觉感到焦虑:在上床前就感到紧张,担心自己睡不着
- 学习与行为问题:在学校专注力下降、纪律变差,容易犯错或发生意外
- 过动或情绪冲动:表现出攻击性、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变差
儿童失眠的原因
和成人一样,孩子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出现失眠。常见原因包括:
- 压力与焦虑:学业压力、家庭问题或过度担心,都可能让孩子难以放松入睡。
- 摄取咖啡因: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如汽水、巧克力饮品或茶),或摄取其他兴奋成分,都会影响睡眠品质。
- 药物副作用:部分药物,尤其是用于治疗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的药物,可能导致失眠或入睡困难。
- 医疗或心理问题:例如焦虑、抑郁、其他睡眠障碍,或疾病如纤维肌痛、肌肉痉挛、胃灼热等,也可能干扰睡眠。
- 环境因素: 卧室若太吵、太亮、太热或太冷,都会影响入睡。建议保持房间整洁安静、床垫舒适,并避免让孩子在卧室使用电子产品,以营造一个有助睡眠的环境。

儿童睡眠障碍种类
根据台湾长庚医院睡眠中心的说明,儿童睡眠障碍的类型相当多样,而且每一种的成因与处理方式都不同。以下是常见的儿童睡眠问题类型,其中儿童失眠只是其中之一。
1. 小孩夜惊
小孩在半夜惊醒其实并不罕见,尤其常见于1岁半至5岁的幼儿。发作时,孩子可能在半夜突然哭闹、尖叫,持续约10分钟左右后便会再次入睡,而在隔天醒来时完全不记得发生过的事。夜惊属于熟睡期(非快速动眼期)出现的一种睡眠障碍,通常在入睡后1至2小时发生。这种情况不需要特别治疗,家长只需确保孩子安全、耐心安抚即可。
小孩半夜惊醒不算少见,更是1岁半到5岁小孩常见到的问题,半夜醒来不断哭闹、尖叫,约10分钟之后可再度入睡,第2天也记不起昨晚发生的事。每晚都被吵醒的无奈,往往造成父母极大的压力和睡眠问题。建议父母:让孩子维持规律作息,白天可安排短暂午休;以及睡前避免让孩子玩得过于兴奋或观看刺激性节目;这些都有助于减少夜惊的发生频率。不过,若夜惊持续到学龄后或青春期仍出现,则应带孩子进行脑波检查(EEG),以排除是否与癫痫等神经系统问题有关。
2. 小孩梦游
学龄前后的小朋友,有时会出现梦游的情况。梦游时,孩子可能会下床走动、开冰箱、拿食物吃,甚至打开门走出房间。由于梦游通常发生在熟睡期(非快速动眼期),此时要叫醒孩子并不容易,而且在梦游状态下,孩子的思考与判断能力较弱,因此家长应特别留意安全防护,例如锁好门窗、移开危险物品,防止孩子受伤。
梦游现象多半会随着年龄增长自然改善,但若发生频率较高或伴随其他异常行为,建议带孩子到医院或睡眠中心检查,以排除癫痫、脑部疾病或感染等可能原因。
3. 小孩做恶梦
不少小朋友在半夜会因为做恶梦而惊醒大哭,尤其是白天看过恐怖的电影、故事或画面后,更容易发生。与“夜惊”不同的是,恶梦通常出现在睡眠后半段(快速动眼期),而且孩子能清楚记得梦境的内容,甚至描述出梦中的情节。
做恶梦往往与孩子白天的焦虑、压力或紧张情绪有关。因此,医生建议家长: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睡前营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若孩子在恶梦中惊醒哭闹,家长可轻拍、安抚并温柔陪伴,
帮助他们平静情绪,重新入睡。
4. 夜间遗尿 / 尿床
一般来说,儿童在5岁左右时,膀胱的控制功能已趋于成熟,此时尿床的情况应明显减少。若是学龄儿童(约6岁以上)仍在每周出现2次以上尿床,建议家长应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评估。尿床的原因不仅可能与心理因素有关(例如紧张、焦虑、恐惧、生活压力等),也可能涉及生理因素,如:尿道感染、泌尿系统结构异常或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5. 失眠
儿童若出现长期失眠或入睡困难,有时可能与潜在疾病或药物影响有关。常见的生理原因包括:呼吸道疾病(如气喘)导致夜间呼吸不顺;或药物副作用造成睡眠干扰。此外,部分儿童也可能因心理或精神健康问题(如焦虑症、忧郁症)而出现失眠。在治疗儿童失眠时,医生会以找出并改善失眠的根本原因为主要方向,而不是单纯针对失眠症状用药。因此,安眠药或助眠药并不是适合儿童的治疗方式,家长应与医生配合,找出影响睡眠的因素,并从生活习惯、心理调整与睡眠环境改善着手,帮助孩子恢复良好睡眠。
儿童失眠分为3种类型
根据台湾卫福部草屯疗养院的健康资讯指出,依照《国际睡眠疾病分类手册第二版(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Sleep Disorders, ICSD-2)》的标准,儿童行为性失眠(Behavioral Insomnia of Childhood)主要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
1. 入睡连结型(Sleep-Onset Association Type):多见于6个月至3岁的幼儿。这类孩子通常必须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入睡,例如需要父母抱着、哄睡、或含着奶嘴等。若半夜醒来,也必须以相同方式才能再次入睡。这类睡眠连结的改变通常需要时间与耐心逐步调整。
2. 限制设定型(Limit-Setting Type):常见于3岁以上儿童。孩子可能尚未建立固定的睡眠习惯,或家长未设下明确规则,例如允许孩子自行决定睡觉时间、持续看电视或玩玩具,导致睡眠时间被延后、夜间醒来后难以再入睡,形成恶性循环。
3. 混合型(Combined Type):是前两种类型的综合表现。孩子可能在睡前拖延、拒绝睡觉(限制设定型),但半夜醒来又需要父母安抚或陪伴才能再次入睡(入睡连结型)。
若孩子每周有3天以上出现这些睡眠问题,且持续超过3个月,并造成白天出现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怒等情况,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或睡眠障碍专科门诊评估。不过家长无需过度担心——研究显示,这类儿童失眠大多与环境及行为习惯有关,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与亲子互动方式,多数孩子的睡眠状况都能明显改善。

如何帮助孩子入睡?6个改善儿童失眠的小秘诀
以下是给家长和照顾者的实用建议:
1. 改善睡前习惯,建立固定的静态活动流程
家长可为孩子制定固定的睡眠时间表,帮助身体形成自然的睡眠节奏。例如睡前4至6小时应避免让孩子摄取含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如巧克力、汽水、可乐等),睡前1小时尽量不要安排刺激性活动,例如看电视、玩3C产品或进行需要专注力的功课,另外,建议建立一套固定且安静的睡前流程,例如:喝奶 → 刷牙 → 上厕所 → 上床睡觉。整套流程应在30分钟内完成,让孩子逐渐放松、准备入睡。
2. 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给予孩子安全感
创造一个安静、平和、温度适中且昏暗的卧室环境,有助于孩子放松入睡。若孩子害怕黑暗,可以在房间角落放置小夜灯,让他们感到安心。同时,建议移走卧室内的时钟,以避免孩子因为看到时间而感到紧张。睡前也应避免争论或讨论会引起焦虑的话题,让孩子的情绪保持平稳。若孩子属于入睡连结型的睡眠障碍,可以提供一些能带来安全感的物品,例如小被子、绒毛玩具,帮助他们更安心地入睡。
3. 教导孩子学会放松
让孩子在上床后练习深呼吸,缓慢吸气、吐气,感受身体逐渐放松。同时,可以引导他们想像愉快或正面的画面,例如在公园玩耍、和家人出游、或被温暖包围的感觉,这些放松技巧都有助于平稳情绪、帮助入睡。(推荐阅读:正念是什么?跟冥想一样吗?带您认识正念的10大好处!)
4. 规律作息,设定固定的就寝时间
帮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包括白天的小睡时间与夜间的睡眠时间,并逐步调整就寝时间,让孩子能获得充足的睡眠。一般来说,学龄儿童每晚建议睡9至11小时,具体时间可依年龄与日常活动量稍作调整。家长也可以和孩子订立行为约定,例如:规定固定的上床时间,若孩子能确实遵守,就给予集点或小奖励,藉此鼓励他们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5. 不要在床上辗转反侧
若孩子长时间无法入睡、在床上不停翻动或辗转反侧,建议让他们起身离开床铺,在柔和灯光下进行一些安静、放松的活动,例如阅读绘本、听轻音乐或做深呼吸,时间约15至20分钟。待约20至30分钟后,再让孩子回到床上尝试入睡。若再次躺下仍在15至20分钟内无法入睡,可再起身重复上述放松活动。这能帮助孩子的身体重新建立“上床=睡觉”的连结,避免因为长时间清醒地待在床上,而让大脑误以为床是清醒的地方。
6. 使用认知行为治疗
有时候医生可能会建议采用认知行为治疗,让孩子与家人一起配合,通过不使用药物的心理治疗方式来改善睡眠问题。从长远来看,这类方法通常效果较持久,对儿童也更有益,能帮助孩子学习调整想法与行为,建立更健康、规律的睡眠习惯。家长可咨询设有睡眠门诊的医院,或向精神科、心理医学科医生寻求专业协助,请医生提供关于儿童失眠及睡眠障碍的相关资讯与治疗建议。(推荐阅读: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什么?它能帮助你快速又有效地改变负面思维)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