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健康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可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免于受到外部的伤害,以维持人体健康。皮肤的重要功能有调节体温、阻隔外来病源,避免人体受到感染等。

常识

皮肤健康

红斑性狼疮能治好吗?初期症状、影响寿命、成因与饮食注意事项一次了解

26岁的李小姐在天气寒冷时,常出现手脚发白的情况,且在走楼梯时容易气喘,咳嗽的情况也变得更加频繁,起初以为是天气转凉所引起,但经医生检查后才发现,自己患上的是一种更复杂的全身性免疫疾病——红斑性狼疮。 究竟为何罹患红斑性狼疮?有哪些症状?能透过那些方法控制红斑性狼疮所带来的不适?《Hello 健康》将为您一一解惑。 什么是红斑性狼疮(SLE)? 全身性红斑性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常被简称为红斑性狼疮,是一种典型的全身自体免疫疾病,多发生于15~40岁的年轻女性,男女比例约1:9。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抗疾病的重要防线,正常情形下,当有害的致病菌、寄生虫入侵人体时,体内便会产生抗体来对抗它。然而,红斑性狼疮患者一旦发作,其免疫系统便无法正确区分敌我,反而将自己的细胞当成外来入侵的物质,体内自行产生抗体对抗自身的组织,“自己打自己”,进而侵犯全身各个器官,如皮肤、关节及肾脏等处,引起发炎反应。 红斑性狼疮的原因 目前医学研究还未得知红斑性狼疮的确切原因,推测与先天基因异常、女性激素或情绪异常与外在因素如服用药物、紫外线照射或病毒感染等有关。 红斑性狼疮初期症状 红斑性狼疮初期症状通常包括脸部皮疹、疲劳、脱发及肺部和肾脏问题。症状通常在15~44岁之间开始出现。然而,早期症状可能很难发现,因为它们与其他疾病相似。 红斑性狼疮11大常见症状 罹患红斑性狼疮,会造成许多器官遭到自体免疫系统攻击,引发多种症状;依身体部位及发生的频率,可分为以下11种: 全身性表现(95%):疲倦、发烧、体重减轻。 肌肉骨骼系统(95%):关节酸痛、关节炎、缺血性骨坏死。 皮肤(80%):脸部呈现蝴蝶斑、圆盘性红斑、光敏感、口腔溃疡、掉发、血管炎。 血液系统(85%):贫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肿大、淋巴节肿大。 神经系统(60%):认知障碍、情绪异常、癫痫、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 心血管系统(60%):心包膜炎、心内膜炎。 呼吸系统(60%):肋膜炎、肋膜积液、肺炎、肺出血、间质性肺炎、肺出血。 肾脏(50%):蛋白尿、肾病症候群、肾衰竭。 肠胃系统(45%):肠出血、肠穿孔、恶心、腹泻。 眼睛(15%):视网膜血管炎、干眼症。 血栓(15%) 如何诊断红斑性狼疮? 如有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前往风湿免疫专科进行检查与评估;医生会依据病患表现征状,作为诊断依据。只要在下列11点诊断标准中,符合至少4点,医生便会将其诊断为红斑性狼疮: 脸颊蝴蝶斑 圆盘性红斑 对光敏感(阳光曝晒后,皮肤的反应强烈) 口腔溃疡(时常发作且不易治愈) 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 肾脏病变(尿蛋白超过每天0.5克或出现细胞柱体) 肋膜炎或心包膜炎(会引起胸痛或呼叫急促) 神经病变(癫痫、精神异常) 血液病变(溶血性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减少) 血液中出现DNA或SM抗体(自体抗体),或者梅毒血清反应伪阳性或红斑狼疮细胞(LE cell)阳性 抗核抗体(ANA)阳性 红斑性狼疮会好吗?7大治疗方法一一介绍 目前治疗红斑性狼疮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医生会视病患情况,以多种药物搭配使用,减少单一药物可能引发的副作用;若患者出现多处关节疼痛或关节炎,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建议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因为还未有治愈红斑性狼疮的药物,仅能透过以下7大常见治疗方法,缓解不适症状: 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可协助患者缓解肌肉与关节疼痛,但由于此类药物对肠胃刺激大,应用于饭后,服用后须留意排便颜色是否变黑,若有肠胃不适应于就医时告知医生。 类固醇药物:医生通常会使用类固醇药物来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受影响、或出现肾脏与血管病变的红斑性狼疮患者。 奎宁类抗疟疾药物:奎宁类抗疟疾药物具有抗发炎、免疫调节及抗血栓的功效,服用后常见的副作用包括肠胃不适及皮肤问题;服用高剂量或使用5年以上,还可能出现视网膜病变,须定期接受视力检查。此外,若与类固醇药物合并使用,则可有效降低类固醇剂量,以减少其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如当肾脏病变、中枢神经病变的情形加剧时,医生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以抑制患者的自体免疫反应。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为红斑性狼疮病患注射高剂量免疫球蛋白,可有效调节免疫反应,减少患者体内的抗体制造。 肾脏透析及移植:有些病人的肾衰竭现象并不能由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控制,此时需要利用透析方式,以排除血中废物,最常见的为血液透析,俗称洗肾,将导管接于病人动静脉,再接于洗肾的仪器。假如病人无法脱离洗肾的生活,则要考虑肾脏的移植。大部份的狼疮病人其肾脏发炎都能由药物控制得当,只有极少数严重的肾炎患者,才需要接受洗肾或换肾。 外科手术:红斑性狼疮患者若出现关节僵硬、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可接受外科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 控制红斑性狼疮6大方法 红斑性狼疮患者只要平时能掌握以下6种方法,便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复发的机会: 定期回诊:定期回诊就医、接受治疗,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同时多了解自己的疾病,有助于更有效地管理病情。 规律运动:红斑性狼疮患者平时应以瑜珈、游泳、骑脚踏车等可渐进式的运动为主,不仅能避免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还可有效控制体重、改善情绪疲劳,并改善关节活动度。 均衡饮食: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下,平时应以低盐及低脂饮食为主,并可适度补充维他命与钙片。 注意体温:红斑性狼疮患者较容易感染病毒,因此若感觉身体发热,应特别注意体温变化;在就诊时,如有发烧,请主动告知医生,以便查明原因。 避免怀孕:红斑性狼疮女性患者流产风险较高,怀孕也可能引发病情活跃。因此,在病情未稳定之前,怀孕对母亲和胎儿都有较大风险。一般建议患者应等病情稳定且活跃期缓解至少六个月后,再考虑怀孕会比较安全。 避免日晒: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为紫外线最强的时候,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若不得已需进行户外活动,应穿着长袖衣裤、戴帽子,并涂抹防晒乳,以防皮肤长期遭紫外线照射,进而提升罹患皮肤癌的风险。 红斑性狼疮患者寿命 以目前医疗技术,只要及早诊断、积极配合治疗与长期追踪,多数红斑性狼疮患者都可拥有和一般人相当的寿命。 红斑性狼疮饮食禁忌:不能吃哪些食物? 苜蓿芽:因其含有左旋大豆氨基酸(L-canavanine),会增加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炎反应,而引发或加重病情。 感光蔬菜:如香菜、芹菜及九层塔等感光蔬菜,也应避免食用过多,以免引起光过敏反应。 酒精:过量饮酒可能导致体内细胞受损,引发发炎反应。建议饮酒前先与医生咨询。 红斑性狼疮可以喝咖啡吗? 咖啡属于钾含量较高的饮品,若红斑性狼疮患者有血钾偏高的状况,则须避免喝咖啡。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皮肤健康分类

更多 皮肤健康 相关文章

其他皮肤疾病

唇炎是什么?唇炎分2种,症状原因大不同!治疗药膏完整看

唇炎病因复杂,分成很多种类;不同种类的唇炎,症状各有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Hello健康》为您解析唇炎原因、症状,说明嘴角炎与唇疱疹的差异,让您更了解唇炎的治疗与照护方法。 唇炎是什么?唇炎5大原因 唇炎(Cheilitis)泛指嘴唇部位发炎,发作范围除了红唇,连嘴唇周围也会出现相对应的症状,少数情况下还会延伸至口腔黏膜;依感染方式不同,可分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唇炎。 嘴唇因不含有任何皮脂腺,比身体其他部位的皮肤更薄、更敏感;唇炎有以下5个常见原因: 干燥、寒冷等特殊环境影响所致 细菌或病毒感染 口水或异物刺激 对护唇膏中的化学物质产生发炎反应 缺乏特定营养素或患有相关疾病 唇炎症状解析:不只嘴唇干、脱皮、红肿! 唇炎的常见症状有嘴唇干裂、肿胀、脱皮;若是因过敏、病症或感染等因素所致的唇炎,可能出现以下严重症状: 嘴唇红斑 嘴唇异常变色 嘴唇出现硬块 嘴唇溃疡 嘴唇纤维化 嘴唇化脓 唇炎类型:唇炎、嘴角炎与唇疱疹的差异? 唇炎可分为非感染性及感染性,其中,非感染性唇炎包含以下8种类型: 接触性唇炎(Contact Cheilitis):也称为湿疹性唇炎,为唇炎中最常见的类型,主因为接触会使自身产生过敏反应的物质所致,例如使用含有蓖麻油、松香、虫胶、偶氮染料、芝麻油、防腐剂及蜂胶等共聚物成分的口红,或是使用含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漱口水或牙膏等;接触性唇炎可能引发持续性的脱皮症状。 光化性唇炎(Actinic Cheilitis):又称日光性唇炎,为日光性角化症的一种,因嘴唇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且身体缺乏黑色素细胞所导致;明显症状为下唇红肿、反覆干裂,唇部形成一层较粗的硬皮;日光性角化症同时也是鳞状细胞癌的癌前病变。 口角炎(Angular Cheilitis):因病征位于嘴角附近,又称嘴角炎,俗称臭嘴角,也最为常见;非感染性口角炎主要为缺乏营养所致,如缺乏维生素B2、B3、B6、B9、铁等,并会导致嘴唇红肿、发热;若是因霉菌感染所引起,则称感染性口角炎。 异位性唇炎(Atopic Cheilitis):多发生于有异位性皮肤病的患者,症状为嘴唇干燥、红斑、脱皮和干裂。 药物引起的唇炎(Drug-induced Cheilitis):食用口服A酸或A醇所导致,症状为嘴唇及口角干裂、红斑、脱皮。 剥脱性唇炎(Exfoliative Cheilitis):因舔唇等重复行为而造成嘴唇持续脱皮。 腺性唇炎(Glandular Cheilitis):为罕见的慢性唇炎,由唾液腺慢性发炎所引起,常见症状为下唇唾液腺肿胀或化脓。 肉芽肿性唇炎(Granulomatous Cheilitis):嘴唇持续无痛肿胀,并会形成肉芽肿;有时会造成嘴唇水肿,水肿可能在几小时或数天内消退,但也可能反覆发作,若肿胀情况加剧会使嘴唇的皮肤组织变硬。 感染性唇炎(Infective Cheilitis)依感染源不同,可区分为以下4种类型: 病毒性唇炎(Viral Cheilitis):主要由单纯疱疹病毒(HSV,Herpes simplex virus)引起,又称唇疱疹;会发生在口鼻、嘴唇周围,症状为嘴唇起水泡且伴随灼热感;分为第一型与第二型,约60%患者属于第一型,约30%属于第二型。唇疱疹病患康复后,若是免疫力再次下降时,容易再次复发。 细菌性唇炎(Bacterial Cheilitis):通常由A型链球菌或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霉菌性唇炎(Mycotic cheilitis):因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症状为嘴唇有红斑、疼痛性水肿或干裂,并可能伴随引发慢性口腔炎或口角炎。 寄生性唇炎(Parasitic cheilitis):受寄生虫感染所致,常见症状为嘴唇肿大、出现硬块,严重时,可能使唇部溃烂。 若唇炎超过两周以上,且伴随发烧、呕吐等并发症,或其他以上提及之症状,请立即前往皮肤科就医。 唇炎药膏擦哪款?怎么治疗? 治疗唇炎首先须先找出病因,再依据病因给予不同的治疗方式。若是因天气或环境干燥使嘴唇脱皮及干裂,可涂抹护唇膏或凡士林保湿;若是因缺乏营养素所致的口角炎,也可擦这些护唇产品,避免皮肤过度摩擦,让症状加剧,同时补充所需的营养素。 若是因药物过敏反应、湿疹、感染等原因引起唇部发炎,如口角炎、唇疱疹等,建议前往皮肤科就医;医生会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方式: 药物引起唇炎:暂时停止用药,若症状未缓解,再依医生指示使用其他药物缓解。 湿疹或过敏性唇炎:医生可能建议擦拭类固醇药膏,若症状十分严重,再搭配口服类固醇药物治疗。 感染性唇炎:优先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膏,并视病情严重性搭配口服药物。 唇炎会自己好吗?怎么改善? 若是患有非感染性唇炎,如接触性唇炎、异位性唇炎或药物引起的唇炎,可先避免使用口红、有色唇膏,或谘询医生是否有特定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并使用成分较单纯的凡士林保湿嘴唇。 另外,缺乏营养所致的口角炎,则可调整饮食,并视需求补充适量维生素。若症状长达两周均未改善,建议至皮肤科检查。 若病因不明或怀疑为感染性唇炎,请直接赴皮肤科就医,由医生进行专业检查与诊断,并视病因给予合适的治疗处方。 ”” 平时若嘴唇过于干燥,可使用护唇膏、凡士林保湿,并避免舔拭嘴唇,因为口水会造成刺激,同时也避免咬唇或以手抠、撕唇部皮屑等,对嘴唇造成二度伤害。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皮肤疾病

长湿疹原因有哪些?症状不只发痒、红肿,教您4妙招改善湿疹

湿疹多无致命危险,但却相当难以根治,每当症状发作时,总让人发痒难耐、十分恼人。而且湿疹种类繁多,更让许多患者摸不清头绪,甚至可能因反覆发作而放弃治疗。 《Hello健康》将会介绍湿疹的主要原因以及湿疹最常引发的症状,帮助您判断并积极接受治疗,以尽早改善湿疹症状,以及到底要用什么方式、才能有效预防甚至是改善湿疹。 8种常见的湿疹类型 湿疹(Eczema)是“引发皮肤红肿、发炎的皮肤病”总称,它包含的范围相当广泛,依照不同的症状,大概能分成以下8种类型: 手部湿疹:手部湿疹的症状多样,最常见的就是在手掌上长水泡、破裂容易流脓的“汗疱疹”以及由于接触刺激性物质或过敏原,而导致手掌龟裂脱皮、红肿疼痛的“富贵手”。 钱币状湿疹:又称钱币状湿疹性皮炎,患部会生出如硬币状的圆形红斑,甚至起疹子、水泡、流脓,通常因对特定细菌或其他物质(如金属)过敏,或因蚊虫叮咬搔抓而引发此症。 异位性皮肤炎:又称异位性湿疹,多发生于儿童,患者手肘、膝窝、腕部等关节处以及胸口会出现干痒、如果搔抓,会导致破皮,并有渗液、结痂等慢性湿疹性病状,大部份病童会在10~12岁前慢慢痊愈,只有少数人会持续至长大成年。 接触性皮肤炎:可能因皮肤接触过敏原或刺激性物质而引发,红肿和发痒是此类皮肤炎的典型症状,若患者不停搔抓或持续与过敏原和刺激物接触,也可能形成水泡、引发脱皮、起疹等症状。 神经性皮肤炎:又称慢性单纯苔癣,多发生于过敏性体质或因心理压力而引发,但不具传染力。病患会因搔痒而不断反覆搔抓,导致患部出现如皮革或鳞片般的肿块,可能呈红色或是比肤色更深的颜色。 郁滞性皮肤炎:因为腿部静脉血栓以及外伤导致静脉功能不全所引起,会使得小腿下方出现红肿、湿疹,严重的话会导致郁滞性溃疡或是静脉溃疡。 汗疱疹:多发生于患者手指、脚趾的侧边,急性期会出现散布型的小水泡,使患者奇痒难耐,不慎抓破会流液,并增加细菌感染风险;而若是反覆发作,则容易转为慢性,水泡也可能变得比较不明显,转为出现干燥、发红、脱皮、疼痛等症状。 脂漏性皮肤炎:患者的患部会出现明显发红与脱屑现象,好发于头皮、鼻侧、眉毛、胸部与颈部等区域,引发原因可能与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或称马拉色菌)感染有关。 湿疹常见症状:红肿、发痒、水泡、起疹 尽管湿疹种类看似眼花撩乱,但多数湿疹患者皆会出现类似症状,例如患部起丘疹、红肿发痒、起水泡,不慎抓破还会流出组织液,而皮肤若是长期处于湿疹的状态,皮脂膜会因受损,而导致皮肤保水性下降,变得干燥并出现皮肤增厚、脱皮等症状。 依照湿疹发作时间长短以及症状,又能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 急性湿疹:发病迅速,出现红斑、丘疹、脓液、糜烂、结痂等各型症状依序出现,常因剧烈搔痒而搔抓破皮,使病况加重。 亚急性湿疹:在急性湿疹症状减轻后,患部皮肤型态会以丘疹、鳞屑、结痂为主,若是抓破仍会导致皮肤靡烂流出组织液。 慢性湿疹:急性、亚急性湿疹反覆发作后所致,患处皮肤干燥增厚,外观色素暗沉出现暗红色等肤色。 引起湿疹的3种原因:免疫、环境、遗传 目前医学界对于湿疹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是大致可归纳出了3个与湿疹高度相关的原因: 接触过敏原或刺激物:湿疹容易因外界的过敏原引起,如病毒感染、尘螨、花粉、霉菌、羊毛等等传统被认为会引起过敏的因子。天气变化大,也容易刺激患者的皮肤。部分研究指出,食物也有可能是过敏原。如:牛奶、小麦、贝类、鱼类。此外,化学药剂等含刺激性物质的日常用品或清洁剂也可能引发湿疹。 遗传:若是家族有花粉过敏、气喘、湿疹的病史,那么小孩将会有更高的可能性罹患湿疹。 免疫失衡:工作压力、饮食习惯或是心理状态,都有可能引发免疫功能失调,容易造成皮肤发炎,进而导致湿疹。 湿疹治疗方式 一般而言,湿疹患者通常会先接受外用药物治疗,以缓解发炎症状,以下是常见能有效治疗湿疹的药物: 滋润剂:滋润皮肤,使其有充足水分,降低搔痒以及不适感。 类固醇:分外用及内服,是治疗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但对于患者有许多副作用,如:皮肤萎缩、变薄、皮肤色素改变、长毛、影响荷尔蒙分泌等,切勿自行涂抹,须与医生讨论,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非类固醇药剂:其他能治疗湿疹的药物,且不会造成类固醇药剂的副作用,如:抗生素、局部涂抹免疫调节剂药膏等。 组织胺:组织胺可对患部止痒,令患者不因搔抓而造成伤口二度伤害,但仅能短暂控制病情,并无法根治。 另外,针对反覆发作的湿疹,医生也会视情况为患者进行“光照疗法”,透过紫外线光照控制并减缓病情,能够有效降低服用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4招改善湿疹 对于湿疹患者而言,除透过医生开立的药膏或是口服药改善情形,平时皮肤保健也相当重要,因此《Hello健康》提供以下4点改善建议,帮助您尽早摆脱湿疹的不适: 控制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咖啡因、辛辣、高油食物等等,并多摄取蔬果,稳定免疫系统,减缓湿疹症状。 擦去汗水:汗水会引发湿疹恶化,若是天气较热皮肤容易出汗,不妨随身携带面纸,以保持患部不会因此受到刺激。 以乳液保养:由于湿疹会导致皮肤的角质细胞失水,使得肌肤增厚、干糙、起屑。为避免此情形,建议洗澡后或是睡前在皮肤涂抹乳液,能够帮助角质细胞回复健康,并改善湿疹。若干痒情形十分明显,或是患部经常得碰水,则应不定时涂抹乳液,以防止患部过于干燥而脱屑。 避开过敏原:避免皮肤接触到过敏原或刺激物质,如香水、化妆品、清洁剂等,也能改善肤况、降低罹患湿疹可能。另外也建议可使用温和或天然的沐浴乳、洗洁精等,以减少皮肤所受的刺激。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健康

皮肤炎、湿疹、干癣?差别在哪一次弄懂!

皮肤搔痒、发炎或起疹子等症状,几乎是每个人都曾遇到过的问题,但这些症状的成因众多,可能是皮肤炎(Dermatitis)、湿疹(Eczema),也可能是干癣(Psoriasis)。 瞭解症状成因,才能有效治疗疾病。《Hello健康》为您介绍皮肤炎、湿疹和干癣等3种疾病,说明它们的差异为何,分别有何症状及成因。 皮肤炎 皮肤炎泛指是皮肤局部发炎的情况,若这些症状是因为皮肤接触到某种刺激性物质所引起的,就可称作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简称ICD)。皮肤炎主要分2大类: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及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两种皮肤炎皆会出疹子、皮肤发红及发痒等症状。 1. 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 属于最常见的皮肤炎,多发生于当皮肤接触到化学物质、酸类、皂类及清洁剂等刺激性物质。 无论过去皮肤是否接触过该刺激性物质,皆有可能发生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常见症状包括手部形成大片红疹、搔痒难耐及肿痛交加。 了解何种物质引起皮肤炎,并加以避免是治疗刺激性接触性皮肤炎的重点。 2. 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 若您的皮肤对某种物质过敏,便会引发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如镍、特定香料或药物。 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的主要症状为搔痒,接触到该过敏原的皮肤部位,可能会于1~2天内出现皮疹。若您经常发生过敏性接触性皮肤炎,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来预防过敏原。 湿疹 导致湿疹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确,但诸多研究显示,其成因与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常见的湿疹种类是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eczema),多发生于儿童,通常在2岁以后状况可能好转,但也可能一直持续至成人阶段。 出现湿疹时,皮肤会局部发痒、红肿,并因搔痒难耐而抓破皮。疹子可出现于各种部位,如脸部、手肘内部、膝盖后方及手脚。 发现并避免特定致病物质相当重要,常见的刺激物包括家用清洁剂、肥皂、氯气、羊毛和药品。另外,一些环境因素像是气温骤变或压力,都可能引发湿疹。要诊断湿疹并不容易,建议向医生或皮肤科医师做更深入的谘询及诊察。 干癣 干癣是一种慢性皮肤疾病,也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出现干癣时,皮肤会变厚、红肿及银白色的脱屑。 干癣部位会发痒、发痛,甚至有灼烧感,通常发生在手肘和膝盖外部。然而,干癣也经常发生在头皮及指甲等部位。 干癣的成因不明,但许多因素都可能引发干癣,如压力、日晒、潮湿出汗、频繁摩擦、皮肤受伤和药物过敏等。和异位性皮肤炎不同,干癣鲜少发生于10岁以下的儿童,但常发生于成年人。 干癣和其他皮肤疾病的病征十分相似,但若详细检查患者的皮肤、指甲和头皮状况,便能辨别是否患上干癣。在医院,医生可能会进行皮肤切片检查,取下小部分皮肤样本,来判断干癣的种类,并提供最好的治疗。 (影像授权:Shutterstock)


皮肤健康

皮肤起红疹,身体愈抓愈痒!一次看6大皮肤红疹原因

新加坡属于热带气候国家及湿度,常有人皮肤突然出现红点会痒,更惨的是,一粒一粒的红疹不断复发,让人相当困扰。 究竟皮肤红疹原因为何?皮肤红疹种类有哪些?《Hello健康》为您一次说明! 皮肤红疹6种类 皮肤痒起红疹,有可能是过敏,也有可能是荨麻疹;以下为您说明6种皮肤红疹: 湿疹 异位性皮肤炎 荨麻疹 接触性皮肤炎 病毒疹 药物疹 皮肤红疹种类1:湿疹 湿疹是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发作时会有强烈的搔痒感,还会反覆发作。 若是罹患湿疹,红疹初期长在手肘关节皱摺处,以聚集的小水泡、丘疹为主,任何年龄层或是任何季节都有可能发生湿疹。 皮肤红疹种类2:异位性皮肤炎 异位性皮肤炎又称为异位性湿疹,皮肤会有持续搔痒感;此时,患者红疹常见于头部、颈部、四肢及关节处。 与湿疹不同的是,异位性皮肤炎的红疹会伴随脱屑、干燥及结痂等状况。若不断抓痒,红疹处的皮肤会变得较粗糙、暗沉,也会伴随鼻塞及喷嚏等症状。 皮肤红疹种类3:荨麻疹 荨麻疹发作时,会出现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且奇痒无比的红疹,严重时甚至有可能产生脸部或四肢过敏肿胀;越多红疹出现,就会越痒。红疹可能几个小时就消失,因此也被称为风疹块。 荨麻疹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荨麻疹大约1至2周就会消失;慢性荨麻疹则会持续6周以上,病情有可能持续几年,影响患者生活品质,甚至苦不堪言。 皮肤红疹种类4:接触性皮肤炎 接触到过敏物质所引起的皮肤炎,当身体感应到过敏原时,会启动免疫系统进而诱发皮肤发炎或起红疹的反应。 皮肤红疹种类5:病毒疹 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红疹主要有水痘以及带状疱疹,这两者息息相关,一般来说,得过水痘的人通常可以终身免疫,但随着年龄渐增,若免疫力下降或是有恶性肿瘤时,潜藏在神经节的水痘病毒会进而诱发成带状疱疹(又称生蛇),会感到疼痛、麻木及长出红疹,并奇痒无比,以胸部及背部较常出现。 皮肤红疹种类6:药物疹 药物疹有可能不会在第一次服用药物时就出现症状,不过,若出现红疹或皮肤肿痛,且有灼热感,严重时口腔黏膜及喉咙会溃疡,伴随嘴唇肿、眼睛红肿与发烧时,就可能是药物过敏。药物疹的症状多样化,有可能要长期服药后才会出现,若有任何问题,请务必谘询医生。 皮肤红疹6招改善,皮肤不再痒 除了就医了解自己属于哪种红疹外,也可以按照下列小技巧,避免换季时总是皮肤痒起红疹: 做好皮肤保湿 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远离过敏原 生活作息正常 勿服用医生未开立的药物 不要过度抠抓红疹


指甲保養

指甲有直条纹?指甲纹路与原因详解!若有横纹要注意,恐患这些病!

指甲看似与疾病无关,其实许多隐性疾病会反映在皮肤或毛发上,例如血糖过高者容易有黑棘皮,掉发则可能为红斑性狼疮或甲状腺问题,“指甲”当然也透露身体健康状况。 《Hello健康》说明指甲直纹、横纹、凹凸不平各代表什么意思?可能原因有哪些?并建议检查方向与改善方法。 指甲直条纹(竖纹)多为老化所致 指甲若出现一条一条的直条纹,不用太过担心,此为正常老化现象,40岁以上便容易发生。随着年龄增长,细胞的代谢速度变慢,当指甲的旧细胞代谢不佳,新细胞却不断从下方生成时,便会造成指甲隆起而形成线条。 老化除了使指甲出现直条纹外,还可能出现以下变化: 指甲变厚或变薄 指甲表面变得粗糙 指甲容易裂开、折断或出现裂缝 除了上述情况,指甲出现直条纹也有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建议可多加观察身体是否出现相关病征: 贫血:贫血会使指甲失去光泽,变得泛白、变薄,容易断裂、向外弯曲或凹陷。 周边血管疾病(包含周边动脉阻塞):指甲会泛白、增厚且易碎。 干癣性关节炎:指甲容易出现点状凹陷、变厚或脱落。 指甲横纹通常是疾病病征,要注意! 指甲横纹多为疾病所致,须多加留意。指甲横纹可分为米氏线(Mees' lines)与博氏线(Beau's lines)等2种。 指甲横纹1:米氏线(没有凹凸不平) 米氏线可能呈线状或带状,并包含以下特征: 表面光滑和指甲一样。 没有隆起 线条横跨整片指甲,与两侧甲沟相连。 最初出现在指甲底部(月牙处),会随着指甲生长向外移动。 米氏线大多因癌症化疗药物所引起,但也可能是以下疾病所致: 肾衰竭 何杰金氏淋巴瘤 心脏衰竭 汉生病 疟疾 一氧化碳中毒 高山症 指甲横纹2:博氏线(有凹凸不平) 博氏线和米氏线最大的差异在于,博氏线会有凹痕或凹陷,指甲表面可能变得粗糙或不光滑。 博氏线可能成因有以下4项: 近期患有重病、承受重大压力或罹患特定疾病,造成身体营养及能量无法传送至末端指甲。 指甲基质受到压迫,导致指甲生长冒出凹痕。 患有严重皮肤问题,损害指甲基质。 缺乏特定营养素,影响指甲生成。 对照上述4成因,以下有更详细的解释: 1.身体疾病 近期患有重病、承受重大压力或罹患特定疾病,造成身体营养及能量无法传送至末端指甲,以下为可能造成博氏线的疾病: 肺炎 链球菌感染 腮腺炎 麻疹 长时间高烧 心脏病 新冠肺炎 糖尿病 甲状腺低下 周边血管疾病 雷诺氏现象 2.指甲基质受外在因素影响 指甲基质受到压迫,导致指甲生长冒出凹痕,以下为可能原因: 指甲基质受重物压迫 暴露于严寒环境 做指甲感染或不当修剪指甲 3.皮肤疾病 患有严重皮肤问题,损害指甲基质。如以下疾病: 湿疹 干癣 4.缺乏特定营养素 缺乏以下营养素,也会影响指甲生成。 缺乏锌 缺乏蛋白质 值得注意的是,若遭遇严重的精神压力如离婚、家人去世、失业或是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也可能影响指甲健康,造成博氏线的出现。 指甲有横纹怎么办? 指甲有横纹时,可先藉由横纹的数量和粗细,初步判断可能原因。若只有某片指甲出现1条横纹,可能代表该手指或脚趾曾受到外伤,影响指甲基质生成。 若只有某片指甲出现1条横纹,可能代表该手指或脚趾曾受到外伤,影响指甲基质生成;若每片指甲都出现1条以上横纹,那便表示曾患重病、承受重大压力、患有特定疾病,或是缺乏特定营养素,建议就医检查。 当指甲横纹的原因获得解决,指甲通常会恢复正常。一般可先自行判断指甲外观和评估健康状况,综合考量后再赴医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指甲保養

指甲有黑线免紧张!7大状况发黑长斑你中了没?

指甲虽非器官协助身体机能正常运作,但人体的健康状态却能从指甲外观得以一窥究竟。健康的指甲应呈半透明状,甲面下可见红润的甲床,那指甲有黑线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多人以为指甲有黑线就是罹患皮肤癌或是其他恶性肿瘤的征兆,让《Hello健康》带您解惑,解开指甲冒黑线的秘密。 指甲长黑线是什么? 指甲长出黑线,学理上是一种被称为“纵向黑甲症”(Longitudinal Melanonychia)的病征;若对此不了解,可能就会往民间习俗或迷信的方向寻求解决方式。 一般人的指甲都是晶亮透明,或指甲顶端带有些许红润及漂亮的月牙;其实,指甲下方存有黑色素细胞,多数时间处于静止状态,一旦黑色素细胞变活跃,就会促进黑色素合成,导致指甲浮出黑线。 指甲长黑线缺乏什么?看懂指甲长黑线原因 指甲有黑线其实并不稀奇,如同甲床上长了痣,只是以黑线的方式呈现,且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发生在手指或脚趾;超过95%的指甲黑线为淡灰色、深黑色或淡棕色。 不过,除黑色素细胞活化外,以下情况也可能会让使指甲长出黑线: 霉菌感染:有些霉菌感染会产生黑色素堆积在指甲上,造成指甲出现线状或块状黑色素沉积。 疾病病征:甲状腺亢进、营养不良、爱滋病、干癣等都可能使得指甲出现黑线。 血块淤积:甲床下出血可能导致血液聚集,使甲床变得暗沉,导致指甲出现黑线。 药物影响:化疗药物、治疗青春痘的四环霉素。 外伤:抠抓、啃咬指甲造成色素沉淀。 种族基因:相较于亚洲人,黑人的指甲较容易出现黑线,据统计,约有77%的黑人到20岁前会出现纵向黑甲症。 指甲黑线恐癌化 7大黑色素瘤潜伏危机看这些 虽然指甲长黑线大多属于良性变化,不过当发现指甲的黑线符合下列情况时,须留意是否为罹患黑色素瘤(Melanoma,或称黑色素细胞癌的高风险患者),建议尽快就医由医师进行专业诊断: 黑线开始往旁边扩散 颜色深浅不一 宽窄粗细不一样 黑线不规则变黑 指甲全黑 指甲附近出现跳跃性斑块 指甲附近皮肤变黑 然而,有些黑线的颜色或宽度难以用肉眼判断时,皮肤科医生会先根据指甲黑线发生的部位、时间,以及身体是否有其他疾病,再经由皮肤镜检查,透过皮肤镜底下显示的黑线,才能明确判别黑线是否有深浅、宽窄粗细或浓度不均的差异,以便做进一步的诊断或是切片检查。 指甲黑线是否会自行消失? 因多数指甲黑线属良性,若只是单纯黑色素细胞活化,或因口服药物(四环霉素、化疗药物)、外伤等原因,只要停药或是待外伤痊愈,过段时间便会自行消失。 若是因为疾病而产生的黑线,例如甲状腺亢进、营养不良、干癣、粘液囊肿、全身性红斑性狼疮等,则须等疾病治疗痊愈,指甲的黑线才会消失。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指甲保養

指甲变黑、变紫?指甲颜色透露身体健康,解析4大指甲颜色

健康的指甲应呈温润的粉红色,表面没有纹路与皱褶。若指甲并非处于此状况,表示身体可能有某些问题。 《Hello健康》过去曾介绍过指甲发紫或指甲有黑线,以及指甲有直条纹和横纹所隐含的状况。本篇文章我们将针对指甲颜色,告诉您各种指甲颜色的形成原因,以及需注意的潜在疾病。 从4种指甲颜色看身体健康 指甲的红色来自于下方血液的颜色,指甲本身是没有颜色的,因此若血液出现变化,或疾病与外在因素影响指甲健康,指甲就会改变颜色。以下介绍常见的4种指甲颜色,帮助您判断自身的健康状况。 指甲颜色1:黑色 指甲呈黑色有3种原因: 指甲受伤:受伤会导致指甲下方出血或瘀血,使指甲呈黑色或紫色。随着伤口愈合,黑色外观多会逐渐消失,但需注意受伤的严重程度。若伤得过于严重,指甲可能会剥落或造成指甲基质受损。 指甲基质受损:指甲基质位于指甲尾端,是生成指甲的主要构造。指甲基质受损除了可能使指甲呈黑色之外,也会影响指甲的生成。视情况可能需去除指甲以修复基质。 黑色素瘤:黑色素瘤为皮肤癌的一种,通常从黑线或黑斑开始演进。若发现指甲黑线或黑斑并未随指甲生成而往前,反而向外扩散且愈来愈多,请尽速赴皮肤科检查。 指甲颜色2:蓝色或紫色 指甲呈蓝色或紫色通常为血氧过低所致,其原因可分为以下3种: 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又称肺阻塞,包含肺气肿与慢性支气管炎) 气喘 呼吸窘迫 肺炎 肺栓塞 心脏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衰竭 低血压 周边血管阻塞或损伤 休克 其他因素 由寒冷或情绪压力过大所引起的雷诺氏症 位处于高海拔地区 指甲颜色3:黄色 指甲呈黄色的原因较复杂,可能为各种慢性疾病所致,因此若发现指甲变黄,且短期皆无改善,建议赴皮肤科接受深入检查以找出原因。以下列出指甲变黄的可能原因: 香菸中的焦油所致 肺部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 真菌感染 干癣(又称牛皮癣) 糖尿病 胡萝卜素血症 甲状腺疾病 淋巴疾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 指甲颜色4:白色 指甲呈白色通常有两种情况,一是整个指甲变白,二是有白色斑点。 指甲变白的原因如下: 糖尿病:糖尿病除可能使指甲变黄,也可能使指甲变白或没有月牙。 身体虚弱或营养失调:如心脏衰竭、贫血或缺锌。 肝病:例如肝炎或肝硬化,特点为指甲整体变白,但边缘颜色变深。 肾脏疾病:肾脏疾病可能会导致Lindsay's nail(林赛氏指甲),使指甲变棕白色。 指甲出现白点的原因如下: 指甲受伤 真菌感染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皮肤疾病

汗斑怎么消除?会自己好吗?汗斑原因、部位及治疗药膏分享

夏天流汗时,有时会看到胸口出现有白色、粉色色块,伴随着皮屑掉落,但冬天时却没有那么明显,这到底是什么?其实这就是所谓的“汗斑”,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疾病,虽然不难治疗,却很容易复发。 《Hello健康》要带大家了解什么是汗斑,教导如何治疗与预防才不会反覆发作。 什么是汗斑? 汗斑(Tinea versicolor)是常见的皮肤疾病之一,发作时可以看到大约0.5~2公分大小的白色、粉色色块分布在皮肤上,由于跟一般肤色有明显的落差,因此也叫做“变色糠疹”或“花斑癣”,当色块愈来愈多,在皮肤外观上就容易造成明显的色差、视觉上并不美观,因此也常让病患感到困扰。 汗斑原因? 汗斑是由皮屑芽孢菌(Malassezia)所感染,由于人体本身会有这种少量的霉菌,但当流汗、天气潮湿让皮脂分泌过度旺盛时,身体因此潮湿而闷热,若没有即时抹去湿汗或让身体回复干爽,就会产生让霉菌快速繁殖的环境,此时皮屑芽孢菌会在皮肤上面生根茁壮,皮肤最终因发炎反应产生不同颜色的色块,而形成汗斑。 汗斑通常好发于以下4大部位: 背部 胸口 腋下 脸部 皮屑芽孢菌也会引起头皮屑、毛囊炎、脂漏性皮肤炎,但为何色块会是白色的,这是由于皮屑芽孢菌会制造出一种名为“杜鹃花酸”(Azelaic acid)的物质,它能抑制黑色素生成,并让皮肤变白。 汗斑、汗疹的差别 由于不少人会将汗斑与汗疹搞混,但其实这两者差别很大。如上述所提,汗斑是皮屑芽孢菌大量生长导致皮肤发炎,产生白色色块;但汗疹即是俗称的痱子,是经由大量流汗后导致汗孔堵塞,让汗液渗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发炎反应,通常会长出小小的痱子,比较常在儿童身上发现。 汗斑的症状 通常当汗斑发生时,几乎不会感觉到明显症状,但仍有部分患部会出现下列症状: 皮肤出现白色、粉色的变色斑块:部分患部可能出现轻微的皱纹 脱皮:轻抠斑块时会有碎屑、脱皮 轻微发痒:但并非每个病患都会发生 汗斑会传染吗? 有些人担心汗斑是不是会传染,不过汗斑并不会传染,每个人身上都有少量的皮屑芽孢菌,只有皮肤常常潮湿,或是多汗者才有较高的致病性,因此可不需过度担心汗斑会传染。 汗斑怎么消除?多久会好? 由于汗斑是皮肤表层受到霉菌感染,治疗方式并不会太困难。通常医生常开立外用的抗霉菌药膏,或使用含有硫磺、水杨酸的药物涂抹在患部色块上治疗汗斑即可。除非是治疗效果不好或汗斑范围过大时,医生才会辅以口服抗霉菌药物搭配治疗。一般来说,约2周后就可痊愈,不过白色色块部分没有那么快就恢复成一般肤色,需要等上1~2个月才会完全正常。 日常6招远离汗斑 由于汗斑的复发机率相当高,并会因湿度、温度和皮肤的酸硷度影响而不断发生。除了擦药膏之外,我们还可以透过培养下列6大习惯并落实于日常生活,一举远离汗斑发生时的困扰: 运动完马上冲澡、换上干净的衣物;若无法及时洗澡,也应将出汗部位擦拭至干爽。 使用抗屑之沐浴用品,并使用干净的毛巾 穿着宽松,保持皮肤干爽 避免过度曝晒 避免穿着尼龙、不排汗的衣物,以免闷热致汗助长霉菌生长 当家中有人患有汗斑时,衣物可先分开清洗直至治愈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皮肤疾病

汗疱疹6原因!手脚痒、长水泡注意!汗疱疹药膏、治疗解说

汗疱疹(Dyshidrotic Eczema)为湿疹的一种,虽叫为汗疱疹,但跟汗疹与疱疹无关,也不用担心会传染;但发作时却奇痒无比,患处常长满小水泡,难以根治又容易复发。 汗疱疹原因为何?汗疱疹治疗擦什么药膏?汗疱疹会自己好吗?《Hello健康》为您解答! 汗疱疹症状有哪些? 汗疱疹最明显的症状是成群出现的小水泡,常发生于手掌、脚掌、手指或脚趾边缘。 汗疱疹发作期间可能会维持数礼拜,而且十分容易复发;除了小水泡外,汗疱疹的常见症状包括: 指甲变厚且出现颜色变化 起水泡前皮肤感觉发痒、灼痛感 皮肤红肿、龟裂,水泡消退后皮肤持续干燥龟裂 水泡本身和水泡周围皮肤发痒、干燥脱屑且大量出汗 小水泡大约会在2到3周内渐渐消退,但一段时间内,水泡下的皮肤仍会较脆弱且呈偏红颜色。 另外,脚底长汗疱疹的情况也很常见,脚底的水泡可能会导致难以行走,若是长在手上也会导致生活的障碍,这种长在手脚上的汗疱疹特别容易弄破水泡,要小心注意感染。 汗疱疹原因有6种 造成汗疱疹的确切成因不明,常见因素包括: 季节变换:汗疱疹对湿度变化特别敏感,新加坡年中天气炎热和潮湿(如5月—7月),都是汗疱疹容易发作的时间。 压力:情绪及压力是一大原因,保持心情愉快、适当调适压力,能改善汗疱疹状况。 潮湿:虽然汗疱疹患者皮肤应该多保湿,但是过度潮湿也不好,例如:过多的手汗及脚汗。也应避免皮肤长时间接触水。 镍:钥匙、手机、不锈钢、镜框、金属钮扣或拉炼等金属物都含镍。另外,许多食物也含镍,例如可可、巧克力、黄豆、燕麦、坚果、杏仁、罐头食物、豆荚类。 钴:含有钴的日常用品包括:钴蓝色碗盘、颜料或亮光漆;食物像是蛤蜊、鱼、深绿叶菜类、牛奶、坚果、牡蛎和红肉。 铬盐:常见于水泥、皮革、颜料、防锈涂料的制造过程。 若您有汗疱疹,可观察这些可能的因素,注意自己是否在吃完特定食物、接触某些金属或环境之后,特别容易有汗疱疹;查明病因后,请尽量减少接触或摄取它。 汗疱疹药膏擦哪种?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汗疱疹的药物治疗以消炎、止痒为主,虽无法根治汗疱疹,但可避免过于干痒导致抓破皮,降低皮肤感染的风险;根据美国克里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的说明,医师可能会提供以下治疗方式: 医生可能开立止痒或舒缓疼痛的皮质类固醇药膏,以及口服抗组织胺,帮助减轻发炎和搔痒感。 如果情况严重,靠药膏和抗组织胺无法控制症状,可能得采用其他治疗方式: 紫外线光疗 注射皮质类固醇药物 一般不建议长期服用类固醇,若症状持续,医生可能考虑使用非类固醇的免疫抑制剂,如:Mycophenolate mofetil 汗疱疹治疗8大方法 汗疱疹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靠生活调整,以下提供8种实用的居家保健撇步,帮助改善并预防汗疱疹: 冷敷止痒:对汗疱疹患处进行冷敷15分钟,一天2~4次能有止痒、舒缓效果。 定期保湿:特别在洗手或洗完澡后,涂抹保湿产品或乳液。 远离过敏原:除了上述镍和铬等过敏原,宠物皮屑的接触也可能引发汗疱疹。 皮肤清洁:注意清洁以降低皮肤感染的机率,避免洗澡水过热,擦干身体后记得保湿,避免皮肤干燥。 控制湿度:空气太干冷时,可考虑使用加湿器,防止皮肤水分流失,太潮湿则可斟酌使用除湿机,湿度过与不及对皮肤都不好。 避免过度抓痒:汗疱疹有时奇痒难耐,如过度搔痒或抓患处,很容易破皮,导致感染及恶化。 衣物选择:穿着天然纤维衣物(例如:棉),较宽松、柔软的衣服也可以避免刺激皮肤,应避免羊毛等不透气且会造成搔痒的材质。 戴手套:如果环境容易碰到水而导致汗疱疹发作,例如工作需要,或在家洗碗洗衣拖地等,可以考虑戴上手套。 汗疱疹可以抓或刺破水泡吗? 汗疱疹虽奇痒难耐,但应避免经常搔抓,否则皮肤可能不断增厚,较大的水泡和区域也可能因抓破而感染。 一般状况下,任何的水泡都不建议戳破;受感染的汗疱疹有以下征兆: 红肿 结痂 剧烈疼痛 水泡有脓液 汗疱疹的水泡千万不能抓破,水泡内液体含有细菌,会使得周遭健康皮肤感染,使得水泡愈长愈多,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蜂窝性组织炎。 汗疱疹、香港脚的差异? 汗疱疹与香港脚相似,都有水泡及脱屑、搔痒等症状,但2者仍有不同之处: 汗泡疹:较多发生于手部、其次发生脚部,两侧脚掌底部及 侧面都有许多小水泡,但是趾缝却是干净。 香港脚:较多发生于脚部,连趾缝也有水泡。 若是皮肤出现水泡、发痒症状,切勿自行前往药局买药治疗,以免误判症状,导致病情恶化,应该就诊并交由医师判断,才不会延误病情。 汗疱疹的高风险群 汗疱疹好发于20~40岁的年轻人,女性汗疱疹发作机率又比男性高2倍,有接触性皮肤炎(Contact Dermatitis)、异位性皮肤炎(Atopic Dermatitis)、鼻过敏或有家族有汗疱疹病史的人,更是高危险族群;其他的容易发作的族群有以下特征: HIV感染者 多汗症、易流手和脚汗 抵抗力较差,曾接受免疫蛋白注射 工作需要接触水泥、镍、钴或铬盐等金属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皮肤疾病

消除黑斑方法有哪些?公开黑斑原因及治疗方法,掌握5招有效预防

50多岁的张妈妈最近起床照镜子,常觉得脸上的黑色斑点十分不美观,之后参加朋友聚会又听闻有人透过雷射治疗去除黑斑,效果非常不错,所以一心想变美的她,也决定去皮肤科进行黑斑治疗。 究竟有哪些原因会形成黑斑?皮肤有黑斑又该如何消除?能透过何种方式预防?就让《Hello健康》于本文为您一次说明! 为何会有黑斑?3大成因一次看 当皮肤黑色素代谢不良,沉淀于皮肤内部,便会形成黑斑,包含日晒在内,以下3种情形皆可能促使黑色素沉淀,提高皮肤长黑斑的机率: 受到阳光过度日晒:当皮肤受到紫外线中的UVA与UVB照射时,肌肤表皮基底层中的黑色素细胞就会受到刺激,加速制造黑色素,并促进黑色素细胞制造黑色素的能力,因而长出黑斑。 内分泌失调:压力过大、身体疲倦或睡眠不足时,容易因内分泌失调而提高黑斑生成率。 女性荷尔蒙改变:当女性月经来潮前,体内也会大量分泌黄体素,刺激黑色素分泌旺盛,而女性于怀孕期间、口服避孕药及更年期过后,也较容易于皮肤发生黑色素沉淀的情形,因而长出黑斑。 脸上到底长的是哪种斑?常见黑斑6种类一次搞懂 黑斑的种类繁多,一般可分成以下6种类型: 雀斑(Freckles):雀斑发生的年龄较早,会产生许多小于0.5公分的小斑点,颜色从淡褐色到咖啡色都有,常分布在两颊及鼻子上,且特别容易生长在皮肤较白晰的女性脸上,而其生成原因主要与日晒有关,随着日照的强弱,颜色会出现深浅变化,通常在夏天黑斑颜色会较为明显,冬天则会有所改善。 晒斑(Solar lentigines):经常出现在阳光易晒到的部位,包括脸颊、小腿后侧、胸前、手臂外侧及手背,而晒斑的外观通常为黑褐色斑点,30~40岁的患者更为常见。 肝斑(Melasma):肝斑与肝功能不好或肝病无关,其命名来自于斑点如「肝」般的颜色,通常是因怀孕或服用避孕药后,女性荷尔蒙或体质改变所致。 肝可分为浅褐色的表皮型、灰蓝色的真皮型或位于表皮真皮层的混合型肝斑,长发生在脸颊及额头,外观就如同蝴蝶一般,对称分部在脸颊2侧,即便经过治疗仍容易复发。 咖啡牛奶斑(Café-au-lait macules):属于胎记的1种,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颜色就像咖啡牛奶般,大小约0.2~2公分,可以长在身体的任何部位。 颧骨母斑(Hori’s nevus):颧骨母斑位于皮肤的真皮层,在20~40岁的东方女性更为常见,其生成原因与与体质较为相关,而非日晒造成。颧骨母斑最早可能从青春期开始于颧骨2侧生长,外观多为小点状,颜色则偏向蓝黑色斑,且随着年纪增长,范围会逐渐扩大。 太田氏母斑(Nevus of Ota):太田氏母斑与咖啡牛奶斑一样是胎记的1种,外观为深蓝色斑块,且多位于眼睛四周的皮肤及眼白,随着年纪增长,颜色及范围还会因此加深、扩大,直到成年后才会停止扩大。 黑斑如何消除?公开黑斑常见的2大治疗方法 由于黑斑成因不尽相同,如果因美观而选择去除黑斑,应先至皮肤科就诊,经医生诊断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治疗,通常要搭配药物、雷射等疗法多管齐下,才能将黑斑从皮肤上有效去除,以下为几种黑斑的常见治疗方法: 1. 去斑药膏 医生可能会开立内含A酸、对苯二酚、杜鹃花酸或果酸等成分的去斑药膏,替患者来治疗黑斑,但涂抹去斑药膏仅有淡化斑点的功效,多数黑斑仍须经由多次雷射才能有效去除。 2. 雷射治疗 接受雷射治疗是最能有效去除黑斑的方法,而目前较为常见的雷射方法,则包括红宝石雷射、铷雅各雷射及亚历山大雷射,3者的波长皆不相同,所以必须先经医生诊断为何种黑斑,才能选择适合的雷射类型,以利提高除斑效果。 然而,接受雷射治疗后的患部常会形成结痂,所以患者应注意皮肤护理,建议可涂抹修护霜或医生所开立的抗生素药膏,以避免伤口发炎。一般而言,在雷射后的5~7天后,皮肤上的痂皮就会自然脱落及自行修复,请勿在伤口尚为完全愈合时,便自行用手抠掉痂皮。   5招预防黑斑长满脸! 做好防晒:想预防黑斑产生,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防晒工作,建议出门应先擦好防晒乳,白天出门可撑阳伞、配戴帽子或穿着长袖衣物避免阳光直射,并尽量避免于早上11点至下午3点之间外出。 此外,从事户外运动或处于室内照得到太阳的地方时,由于身体可能会大量出汗,所以也应适时补擦防晒乳,以维持足够的防晒效果。 适度使用美白化妆品: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含麴酸、胎盘素、维生素C、甘草精华等具美白作用成分的化妆保养品,可用来预防和淡化黑斑。建议平时可养成在早晚皮肤保养中使用这类产品的习惯,但应避免涂抹来路不明的化妆品,选择获得卫生科学局批准并有注册编号的产品。另外,卸妆时也应彻底清洁,才可避免长出痤疮。 拥有充足睡眠:每天应至少睡足7~9小时,不要熬夜,并保持心情愉快,有助维持免疫与内分泌系统稳定,预防黑斑生成。 在室内或体育馆运动:从事室内运动(如游泳、跑步或有氧舞蹈)可避免紫外线照射,还可消除压力、促进血液循环,使肌肤进行新陈代谢,预防黑斑的产生。 少吃或涂抹会导致皮肤光敏感的食物:如香菜、九层塔、芹菜、柠檬、薄荷、龙牙草、无花果、红萝卜等内含感光物质的食物,都应尽量避免将其涂抹于肌肤或过度食用,才能降低皮肤敏感及长出黑斑的机率。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