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认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成因、症状、治疗方式与存活率

根据新加坡卫生统计资料显示,血癌在本地癌症中虽然不算最常见,但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的疾病。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 AML)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血癌类型之一。 在新加坡,每年都有新增病例,且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AML 的进展速度快,如果没有及时诊断与治疗,可能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成因、常见症状与警示信号、医师如何诊断 AML及可行的治疗方式(如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等)。 什么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是一种进展迅速、起源于骨髓的血液癌症。由于不成熟的血液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生,并随着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导致疾病一开始就属全身性问题,因此没有“早期”或“晚期”之分。 AML 会直接干扰正常白血球、红血球和血小板的功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被视为最棘手的血癌之一。 根据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人口逐渐高龄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 50 至 59 岁的中壮年人群,发病率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原因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主要是由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或基因异常引起,但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病因。少部分病例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接触有机化学溶剂、接受高剂量辐射,或曾经进行过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 AML 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但年轻患者也并不少见。随着年龄增加,患病风险会更高,而治疗效果通常也较差。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由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演变而来。 基因与染色体异常。 部分 AML 患者带有如 FLT3、c-KIT 和 RAS 等基因突变,这些异常可能源自染色体的易位、缺失、倒位或重复。 其他致癌因素。 例如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吸烟、家族中有白血病病例、暴露于辐射环境、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症),以及病毒感染(如 HTLV-1)。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4大症状 一般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不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进展较快,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较典型的症状: 脸色苍白、容易疲倦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发烧 没有碰撞却出现瘀青或出血 骼或关节疼痛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症状变化,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红血球不足:会引起贫血,导致脸色苍白、头晕、呼吸困难或轻微活动就容易气喘,也可能出现头痛和持续疲劳。 正常白血球不足:虽然 AML 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未成熟白血球,但这些细胞缺乏正常功能,因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感染或持续发烧。。 血小板不足:凝血功能减弱,患者容易出现出血或瘀青,例如牙龈流血、流鼻血,或皮肤上出现点状、片状出血。 台湾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理事长柯博升医生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以为是一般贫血或感冒,从而延误就医,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危险状态。 因此提醒大家,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骨骼疼痛、持续发烧 等症状,应尽早寻求医师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诊断 常规血液检查(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可以检测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数量。若怀疑是白血病,医生会安排骨髓穿刺,抽取少量骨髓液做抹片检查,以观察血球分化情况,从而判断白血病的类型,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由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由芽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因此有时可在健康检查或其他抽血过程中被发现。 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到血液科接受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评估白血球、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及分类。 骨髓穿刺切片:用于确诊并分析癌细胞特性,是把握最佳治疗时机的重要步骤。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分类 白血病不同于其他癌症,无法依照肿瘤大小或扩散情况来分期。但可根据染色体变异及细胞分化的特征,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M0:急性未分化骨髓母细胞白血病 M1: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M2: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M4:急性骨髓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系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 在 FAB 分型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提出了更完整的 7 […]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其他癌症

口腔癌10大前兆!自我检查方法“白斑长在这”恶性肿瘤机率最高

根据新加坡癌症注册处1968年至2017年的数据,新加坡的口腔癌的发病率在过去40年中并未持续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趋势。然而,在特定人群中,趋势有所不同。例如,60岁及以上的华裔女性中,口腔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印度裔女性和6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则有所下降。 新加坡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虽然很多人可以成功幸存,依然会有吞咽困难、说话口齿不清等严重影响,因此平时若有嚼食槟榔、抽烟习惯的高风险族群,可利用早晨起床刷牙之际,检查口腔内部是否有白斑、黏膜异常等状况。 然而,仍有不少人会误以为以上口腔症状,是由年纪大或罹患牙周病所引起,而轻忽其严重性,事实上,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就是口腔癌的前兆。今天《Hello健康》将介绍口腔癌变的10大前兆,以及正确该如何做好口腔自我检查,以利于癌症早期及时就医,提高治愈机会。 口腔癌前兆会痛吗?10大“口腔癌前兆”一次看 口腔癌是发生于口腔内部恶性肿瘤的总称,但多数情况下属于鳞状细胞癌,可能出现在口腔的各种部位,包括唇、舌、口底、颊黏膜、齿龈、腭部、上腭窦及腭骨等处。 口腔癌初期的疼痛症状并不明显,许多患者无论进食或说话皆与健康者无异,直到肿瘤扩大发展为口腔癌晚期才来求诊,却已错失早期诊断及治疗的良机。 口腔癌通常较常见于45岁以上,但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且以男性居多。以下列出口腔癌最为常见的10种前兆,如您发现口腔内符合下列症状,请尽快就医检查: 口腔癌前兆1. 白斑 口腔内白斑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最常见于颊黏膜,牙龈黏膜和下唇等处;倘若白斑出现在舌头两侧和下唇,则最容易滞留且发育不良或发展为恶性肿瘤。 据研究发现,白斑导致恶性病变的发生率约在3.6%~17.5%之间,还有多达19.9%的白斑病变可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现象,需接受专业检查已确认是否为口腔癌表现。 口腔癌前兆2. 红斑 红斑、白斑与疣状增生是新加坡最主要的口腔癌前兆,口腔黏膜上呈现的红色斑块常见于口底、舌侧、大臼齿后垫和软腭上。 当红斑突然变大、出血或形成长久不愈的溃疡,造成口腔组织退变时,转变为口腔癌的机率就会因而提高。 口腔癌前兆3.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黏膜下组织层会呈现疤痕慢性增加的现象,病患可能会开始对刺激性食物出现敏感或疼痛,甚至出现黏膜泛白、触感变硬的症状。 在新加坡,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原因主要为长期嚼食槟榔、烟草使用、营养不良(如铁及维生素缺乏)、遗传或个体敏感性,新加坡主要口腔癌致因是烟草使用(尤其与槟榔共同使用)。 由于大量胶原蛋白会因此沉积在黏膜下层,使血管狭窄及表皮变薄,黏膜保护力因此随之减少,而致癌物也容易通过表皮障壁,使组织产生恶性变化。 口腔癌前兆4. 疣状上皮增生 疣状上皮增生同样也是因嚼食槟榔的慢性刺激所造成的口腔黏膜病变,表皮会因而向外增生,呈现如疣状或花椰菜状的外观,依角化程度不同,增生组织会呈现白色或红色。疣状上皮增生经常出现于口角、口腔底、口腔内两颊等处。 口腔癌前兆5. 口腔溃疡 许多人认为口腔溃疡是因为火气大所致,其实若非糖尿病患,一般人口腔溃疡超过2周以上未愈合,应尽快至医院做活体组织切片检查,以防口腔癌找上你。 口腔癌前兆6. 碰触后容易出血的肿块 口腔内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肿块,并且在触摸之后发生出血的现象,就要特别注意是否为口腔癌前兆。 口腔癌前兆7. 口腔黏膜颜色出现改变 如果口腔黏膜的颜色变白、红、褐或黑色,而且无法抹去,或口腔内壁原本就有的痣面积突然变大,表面增高、触感粗糙,还出现溃疡及色泽上的改变,就可能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 口腔癌前兆8. 张口困难、角度受限 习惯嚼食槟榔的人可能会因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导致嘴巴开合受到限制,患者可能因此影响进食意愿与效率,若发现此种症状,应及早到医院检查是否罹患口腔癌。 口腔癌前兆9. 舌头运动异常与知觉改变 舌头的活动性会受到限制,知觉也可能发生变化,导致病患咀嚼、吞咽或说话困难,甚至使舌头半侧失去知觉。 口腔癌前兆10. 腭骨局部肿大与牙齿摇动 腭骨可能会产生局部性肿大,造成脸部左右不对称,有时还可能合并牙齿摇动等症状,而前述症状容易与牙周病混淆,须请牙科医生针对此部分进行诊断。 以上10种口腔癌可能出现的癌前病变并非一定会造成口腔癌,但若长期置之不理,未来罹患口腔癌的风险将显著提高。 口腔癌自我检查 若想要及早发现口腔是否出现口腔癌前病变,可以趁着刷牙时,仔细检查以下4个部位: 嘴唇:用手指把下唇拉下,检查颜色与组织,上唇也同样翻开检查。 两颊内侧:用手指扳开内侧,检查是否有红、白或深色斑点。以手指摸牙齿与脸颊间的部位,检查是否有硬块,是否平滑。 舌头:将头往后仰、嘴巴张大、检查颜色有无异样,或有无硬块,再把舌头由嘴巴左端移到右端,检查其灵活程度,同时检查舌头两侧。 口腔底:以一只手指触摸口腔底部,检查有无异常的硬块。 除了自我检查外,更应养成定期至医院做口腔检查的习惯。如有上述可疑症状,或发现有超过2星期以上仍未愈合的口腔病变,就应立即就医以确定诊断、及早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