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膀胱癌

膀胱癌的定义 膀胱位于骨盆腔内,形状如同一个可扩张的囊袋,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若膀胱内的细胞出现恶性变化,便会形成膀胱癌(Bladder cancer)。膀胱癌的癌细胞一般生长快速、难以受控,并可能扩散或侵入其他邻近的器官与组织。 早期的膀胱癌,通常起源于膀胱内壁的上皮细胞。大多数膀胱癌能够在早期被诊断,且治疗成效理想。然而,膀胱癌具有复发的风险,因此康复后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定期的回诊追踪。目前,膀胱癌主要分为3大类型: 尿路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 Urothelial carcinoma):这是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源自膀胱内壁的尿路上皮细胞。 鳞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较少见,通常与长期感染或膀胱受慢性刺激有关,癌变起源于膀胱内壁薄而扁平的鳞状细胞。 腺癌(Adenocarcinoma):属于罕见类型,常因膀胱长期发炎或受到刺激,使腺细胞(负责分泌黏液的细胞)发生癌变。 膀胱癌有多常见? 膀胱癌患者分布于各年龄层,但以老人最常见。不过只要能减少风险因子,就能降低罹患膀胱癌的机率,请与医师讨论,以获取进一步讯息。 膀胱癌的的症状 膀胱癌最典型的症状是血尿,尤其是无痛性血尿。患者也可能出现体力下降、体重减轻或骨痛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癌细胞可能已扩散,病情趋向严重。 其他需注意的症状包括: 血尿 排尿时疼痛 小便频繁 突然感到强烈尿意 尿失禁 腹部疼痛 下背疼痛 什么时候该就医?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恶化,预防紧急情况发生。若您发现身体有异样或出现上述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症状及适合的治疗方式都不同,建议您与医生讨论,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致病原因 目前,引发膀胱癌的确切原因仍未明了。 膀胱癌的风险因素 以下为会增加罹患膀胱癌机率的风险因子: 吸烟:包括香烟、雪茄或烟斗。吸烟会使身体产生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聚集在尿液中,从而提高膀胱癌风险。 年龄:膀胱癌在年长人士中更为常见,40岁以下人群较少见。 种族:白种人患膀胱癌的比率较其他种族更高。 性别: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接触致癌化学物质:肾脏会将血液中过滤出的有害化学物质排入尿液。若经常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膀胱癌风险会增加。 长期服用特定糖尿病药物:服用含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成分的糖尿病药物超过一年,可能提高膀胱癌风险。 慢性膀胱炎症(Chronic bladder inflammation):长期或反复使用导尿管,可能导致尿道感染或膀胱炎(Cystitis),并增加罹患鳞状细胞膀胱癌的风险。 个人或家族病史:曾患膀胱癌的人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曾患膀胱癌,个人的风险也会提高。但家族多人同时罹患膀胱癌的情况并不常见。 膀胱癌的诊断、治疗与分期 本文提供的资讯仅供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意见。请向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适合个人情况的建议。 膀胱癌的诊断方式 医生会根据病情,采用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来确诊: 尿液检查:利用新鲜尿液进行细胞学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细胞碎片、结晶体或其他物质。 体格检查:医生可通过腹部触诊,或以戴手套的手指伸入阴道或直肠,对膀胱部位进行触诊,以判断是否有肿块。 膀胱镜检查:通过膀胱镜从尿道进入膀胱,直接观察膀胱内壁,并可取出组织样本作病理检查,以确定癌变情况和肿瘤位置。膀胱镜是一种前端带有光源镜头、可弯曲的细管。 患部活体切片:用显微镜观察从患者身上取下的切片组织,判断是否 下腹部扫描: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T)或超声波(Ultrasound),用于观察膀胱或腹部情况。 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通过静脉注射显影剂,并进行X光拍摄,以发现膀胱异常或合并上泌尿道肿瘤。 X光检查:辅助评估膀胱及相关部位的情况。 膀胱癌的分期 膀胱癌的分期是根据癌细胞扩散的程度来判定,通常分为0至4期: 第0期:原位癌,癌细胞仅位于膀胱内壁黏膜层,尚未浸润。 第1期:表浅型,癌细胞已侵入膀胱黏膜下层,但尚未进入膀胱肌肉层。 第2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膀胱肌肉层。 第3期:癌细胞进一步扩散至膀胱周围的组织或邻近器官。 第4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腹腔、淋巴结或远处器官,如骨骼、肺部等。 膀胱癌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膀胱癌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建议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第0期与第1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0期和第1期,膀胱癌通常属早期阶段。治疗方式可能包括: 外科手术:切除膀胱内的肿瘤。 膀胱内灌注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膀胱,以杀死残余癌细胞。 免疫治疗:通过将药物注入膀胱,刺激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第2期与第3期膀胱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部分膀胱切除:切除含有肿瘤的膀胱部分。 经尿道切除术(TURBT)或电灼术:通过尿道切除或烧灼膀胱肿瘤。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切除整个膀胱,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 综合治疗 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可在手术前用于缩小肿瘤,或在无法手术时作为替代方案。 在手术后使用这些治疗方法,可帮助清除残存癌细胞,并降低复发风险。 第4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 4 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远处器官或淋巴结,治疗重点多在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及延长寿命。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全身化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并期望延长患者寿命。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切除整个膀胱及邻近淋巴结,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术后可配合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清除残存癌细胞、缓解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肺癌

肺癌症状与 9 大前兆:长期咳嗽、胸痛与体重下降

肺癌(Lung Cancer)是一种隐匿且致命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统计,2012年全球约有159万人死于肺癌,为各类癌症中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之一。 肺癌的危险在于 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常被误认为一般的肺炎、感冒或过敏。研究显示,约40%的肺癌患者是在病情持续恶化后才被确诊,其中约 三分之一的患者确诊时已属第 III 期。 本文将介绍肺癌的前兆与常见症状,提醒公众提高警觉。美国肺脏协会(American Lung Association)亦强调,若在就诊时感觉身体状况异常,应主动向医生说明,以帮助做出正确判断并提高治疗成功率。 为什么肺癌早期没有症状? 肺癌在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原因在于人体的疼痛与不适主要由末梢神经触发,而肺部本身缺乏痛觉神经。因此,肿瘤在肺部生长时,常能悄无声息地发展,而不易被察觉。 美国肺癌基金会(Lung Cancer Foundation of America)指出,许多早期肺癌的确诊,其实是病人在接受与肺癌无关的影像学检查或健康筛检时偶然被发现的。 九个不可忽视的肺癌前兆 以下列出肺癌患者常见的警讯与前兆,但症状表现可能因人而异。若出现其中多个症状,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请务必咨询医生,以便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1. 久咳不愈 咳嗽是常见症状,可能由感冒、气管刺激或异物呛入等原因引起。然而,如果在服药后仍持续咳嗽,或咳嗽、声音嘶哑持续超过三周,就应尽快就医,并进行肺部X光检查,以排除肺癌等严重疾病的可能。 2. 注意咳嗽的类型 慢性咳嗽往往与其他疾病有关,例如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气喘(Asthma)或花粉热(Hay Fever)。 然而,若咳嗽的型态发生改变,就需格外注意,例如: 从干咳变为咳出黏液 出现咳血(即使只有少量血液也不容忽视) 痰液颜色变为铁锈色 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进行进一步检查。 3. 无故呼吸急促 若您经常出现呼吸急促,这可能是肺癌的警讯之一。其原因可能包括: 肿瘤阻塞呼吸道 肺部周围液体增加,压迫肺部,导致呼吸不畅 偶尔感到喘不过气是常见现象,因此容易被忽视。但如果您在爬楼梯、搬运物品或进行以往轻松完成的日常活动后,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应尽快就医,并寻求医生的专业协助。 4. 胸痛、肩痛与背痛 肺癌在肺部中央生长时通常不会引起疼痛,但若肿瘤位于肺的边缘或胸壁附近,则可能造成不适。 常见的原因包括: 淋巴结肿大 癌细胞扩散至胸壁、胸膜或肋骨 因此,当出现胸痛、肩痛或背痛,并且在咳嗽、大笑或深呼吸时症状加剧,就应尽快就医,接受进一步检查。 5. 能听见自己的喘息声 当肺部出现收缩、阻塞或发炎时,呼吸过程中可能会发出类似口哨声的喘鸣音(Wheezing)。 这种现象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例如: 过敏(Allergy) 气喘(Asthma) 其他呼吸道疾病 若您在呼吸时持续听到喘鸣音,应尽快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获得适当治疗。 6. 声音改变 若声音在感冒后或长时间未使用(如睡眠后)出现沙哑,一般可自行恢复。然而,若您察觉到自己的声音持续改变,或有人提醒声音变得低沉、刺耳或异常沙哑,就应尽快就医检查。 如果在服药两周后,声音沙哑仍未改善,建议再次寻求医疗评估,因为肺癌肿瘤可能压迫或影响声带神经,从而导致声音改变。 7. 体重无故下降 体重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通常不是正常现象,可能与严重疾病相关。 在肺癌患者中,常见出现体重迅速下滑的情况,这是因为癌细胞会大量消耗体内能量与营养。 若您在没有改变饮食习惯或生活方式的情况下,仍出现显著体重下降,请务必提高警觉,并尽早就医,因为这可能是身体健康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警讯。 8. 骨骼疼痛 在肺癌晚期,癌细胞可能转移至骨骼或骨髓,从而引起骨痛。与原发性骨癌不同,肺癌相关的骨痛多发生在背部、肩部、手臂或颈部。 此类疼痛常在休息或夜间时加重,并可能影响生活品质。由于骨痛是需要高度警觉的症状,若出现相关情况,应尽快就医检查,以便及早确认病因。 9. 头痛与其他肺癌相关征兆 在肺癌引起的疼痛中,头痛属于最需警觉的症状,因为这可能表示癌细胞已转移至脑部。肿瘤压迫神经时,会引起持续性头痛,此时应立即就医。 此外,肺癌还可能引发以下症状与并发症: 极度疲劳 食欲减退 血栓形成 骨痛或骨折(常见于背部或髋部) 神经系统症状(若癌症转移至脑部):如头痛、晕眩、癫痫、四肢无力或麻痹、平衡障碍 黄疸(若癌症转移至肝脏) 淋巴结肿大(常见于颈部或锁骨上方) 若您有肺癌家族病史,或长期有吸烟习惯,建议按时接受肺癌筛检。因为早期诊断能显著提高治疗成功率与存活率。 可能引发的肺癌相关症候群 部分肺癌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症候群,包括以下三类疾病表现。但需特别注意,大多数相关症状并非仅由肺癌引起,也可能与其他健康问题有关。 若您出现这些情况,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以便及早诊断与治疗。 霍纳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 当肺癌发生在肺部上端时,亦称为潘科斯特肿瘤(Pancoast Tumour),可能压迫到连接眼睛及部分脸部肌肉的交感神经,从而引发 霍纳氏症候群(Horner’s Syndrome)。 典型表现可能包括: 单侧眼睑下垂(Ptosis) 瞳孔缩小(Miosis) 同侧脸部出汗减少或缺乏(Anhidrosis)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潘科斯特肿瘤通常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


其他癌症

口腔癌10大早期警讯!教你自我检查口腔白斑与高风险部位

根据新加坡癌症登记处(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1968年至2017年的数据,新加坡口腔癌的整体发病率在过去40年间并未持续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不过,在不同族群中,趋势略有差异:在60岁及以上的华裔女性中,口腔癌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相对地,印度裔女性及60岁以上男性的发病率则呈下降趋势。 虽然许多口腔癌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能成功康复,但仍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言语不清等后遗影响。因此,若属于高风险族群——例如有嚼食槟榔或吸烟习惯者——建议可在每天早晨刷牙时,留意口腔内部是否出现白斑、红斑或黏膜异常等变化。 不少人常误以为这些口腔症状只是年龄增长或牙周病所致,因而忽略其严重性;事实上,这些症状很可能是口腔癌的早期警讯。 今天,《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口腔癌变的10大前兆,并教您如何进行口腔自我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尽早就医,提高康复机会。 口腔癌前兆会痛吗?10大口腔癌警讯一次看 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内部的恶性肿瘤总称,多数为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可出现在口腔的不同部位,包括嘴唇、舌头、口底、颊黏膜、牙龈、上颚及腭骨等处。 在口腔癌早期阶段,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疼痛。许多患者在进食或说话时并无异样,因而容易忽略病变;往往要到肿瘤扩散、病情恶化为晚期时才求医,这也使得患者错过了早期发现与治疗的最佳时机。 口腔癌多见于45岁以上人群,但任何年龄层皆可能罹患,其中以男性患者较为常见。以下列出口腔癌最常见的10种早期征兆,若您发现自己口腔中有类似症状,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口腔癌前兆1:白斑 口腔内出现白斑是口腔癌最常见的早期征兆之一,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常发生在颊黏膜、牙龈黏膜及下唇等部位。若白斑出现在舌头两侧或下唇区域,因这些位置较容易受到摩擦与刺激,更容易出现细胞发育异常,甚至发展为恶性肿瘤。 研究显示,白斑恶变的发生率约为3.6%至17.5%,另外约有近19.9%的白斑组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内有持续不退的白斑,应尽快由牙医或耳鼻喉专科医生进行检查,以确认是否为口腔癌或癌前病变的表现。 口腔癌前兆2:红斑 在新加坡,红斑、白斑及疣状增生是最常见的口腔癌前兆。红斑指的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的红色斑块,常见于口底、舌头两侧、大臼齿后方的组织垫及软腭等位置。 若发现红斑面积突然扩大、容易出血,或伴随长期无法痊愈的溃疡,便可能是口腔组织发生病变的征兆。此类病变若未及时处理,演变为口腔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口腔癌前兆3: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ral Submucous Fibrosi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指口腔黏膜下组织层出现纤维化与疤痕形成的现象。患者可能会逐渐对辛辣、酸性或刺激性食物产生敏感或疼痛感,并出现黏膜泛白、质地变硬等症状。 在新加坡,引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长期嚼食槟榔(常与烟草并用) 吸烟或使用烟草制品 营养不良(例如缺乏铁质或维生素) 遗传因素或个体敏感性差异 这种病变会导致大量胶原蛋白沉积在黏膜下层,使血管变窄、表皮变薄,进而削弱口腔的防护能力。长期下来,致癌物更容易穿透表皮屏障,诱发细胞变异,增加恶性肿瘤(口腔癌)的风险。 口腔癌前兆4:疣状上皮增生 疣状上皮增生(Verrucous Hyperplasia)是常见的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之一,通常与长期嚼食槟榔或烟草所造成的慢性刺激有关。由于黏膜表皮细胞受到持续摩擦或化学刺激,表层组织会异常增生,形成疣状或花椰菜状的外观。 根据角化程度不同,这些增生组织可能呈现白色或红色。疣状上皮增生常见于口角、口腔底部及双颊内侧等部位。 此类病变若未及时处理,可能进一步演变为疣状癌或口腔鳞状细胞癌。因此,一旦发现口腔内出现表面粗糙、隆起或持续生长的疣状组织,应尽快寻求牙医或口腔颌面外科医生评估与治疗。 口腔癌前兆5:口腔溃疡 许多人认为口腔溃疡只是“上火”或压力大所引起,但若溃疡持续超过两周仍未愈合,就应提高警觉。尤其在并非糖尿病患者的情况下,长期不愈的口腔溃疡,可能暗示口腔黏膜出现异常细胞变化。 若发现口腔内有反复发作或长期存在的溃疡、疼痛或出血点,应尽快前往医院或牙科诊所,进行口腔检查及活体组织切片(活检)。 口腔癌前兆6:碰触后容易出血的肿块 若在口腔内发现不明原因的肿块或隆起物,并在轻轻碰触时容易出血或疼痛,应立即提高警觉。 此类症状可能代表口腔黏膜或深层组织出现异常增生,若伴随肿块持续扩大、质地变硬、表面粗糙或颜色改变,更应尽早就医检查。 口腔癌前兆7:口腔黏膜颜色出现改变 若发现口腔黏膜的颜色出现异常变化,例如变成白色、红色、褐色或黑色,且这些色斑无法擦除,就应提高警觉。 此外,若口腔内原本存在的色素痣突然变大、隆起、表面粗糙,或伴随溃疡、出血及颜色变化,也可能是口腔癌或癌前病变的征兆。 口腔癌前兆8:张口困难、角度受限 若发现张口受限或开口角度变小,应特别留意是否为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所致。这种情况常见于长期嚼食槟榔或烟草制品者,由于口腔黏膜组织出现纤维化及硬化,导致嘴巴无法正常开合。 患者可能因此出现进食困难、咀嚼疼痛或说话不便等情况。 口腔癌前兆9:舌头运动异常与知觉改变 若出现舌头活动受限或感觉异常,应提高警觉。这种情况可能是舌部神经或肌肉受到肿瘤侵犯所引起。 患者可能感到舌头僵硬、说话不清、咀嚼与吞咽困难,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舌头单侧麻木或失去知觉。 口腔癌前兆10:腭骨局部肿大与牙齿摇动 当腭骨(上颚骨)出现局部性肿大时,患者可能会发现脸部两侧不对称,有时还会伴随牙齿松动或摇动的情况。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牙周病或牙齿老化所致,但实际上也可能是口腔癌或骨骼相关病变的早期征兆。 以上提到的10种口腔癌前兆或癌前病变,并非每一种都会发展为癌症,但若长期忽视或延迟治疗,将大幅提高日后罹患口腔癌的风险。 口腔癌自我检查 若希望及早发现口腔癌或癌前病变,建议可在每天刷牙或漱口时,花几分钟进行自我检查。只需利用镜子与手指,仔细观察以下4个重点部位: 嘴唇:用手指轻轻将下唇拉下,检查黏膜的颜色与组织是否正常;再将上唇翻开,观察有无白斑、红斑或肿块。 两颊内侧:用手指扳开脸颊内侧,查看是否有红、白或深色斑点。同时用指尖轻压牙齿与脸颊之间的部位,确认是否平滑或有硬块。 舌头:将头部稍微后仰、嘴巴张大,检查舌面颜色与表面状况,再把舌头从左侧移动到右侧,观察其灵活度,并检查舌头两侧是否有肿块或疼痛点。 口腔底:以一根手指轻触口腔底部(舌头下方),查看是否有异常硬块、隆起或疼痛感。 除了自我检查外,也应养成定期到牙科或医院进行专业口腔检查的习惯。若发现任何可疑症状,或口腔内的伤口、溃疡超过两周仍未愈合,应立即就医,让医生进行评估与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大幅提升康复机会。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