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膀胱癌

膀胱癌的定义 膀胱位于骨盆腔内,形状如同一个可扩张的囊袋,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若膀胱内的细胞出现恶性变化,便会形成膀胱癌(Bladder cancer)。膀胱癌的癌细胞一般生长快速、难以受控,并可能扩散或侵入其他邻近的器官与组织。 早期的膀胱癌,通常起源于膀胱内壁的上皮细胞。大多数膀胱癌能够在早期被诊断,且治疗成效理想。然而,膀胱癌具有复发的风险,因此康复后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定期的回诊追踪。目前,膀胱癌主要分为3大类型: 尿路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 Urothelial carcinoma):这是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源自膀胱内壁的尿路上皮细胞。 鳞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较少见,通常与长期感染或膀胱受慢性刺激有关,癌变起源于膀胱内壁薄而扁平的鳞状细胞。 腺癌(Adenocarcinoma):属于罕见类型,常因膀胱长期发炎或受到刺激,使腺细胞(负责分泌黏液的细胞)发生癌变。 膀胱癌有多常见? 膀胱癌患者分布于各年龄层,但以老人最常见。不过只要能减少风险因子,就能降低罹患膀胱癌的机率,请与医师讨论,以获取进一步讯息。 膀胱癌的的症状 膀胱癌最典型的症状是血尿,尤其是无痛性血尿。患者也可能出现体力下降、体重减轻或骨痛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癌细胞可能已扩散,病情趋向严重。 其他需注意的症状包括: 血尿 排尿时疼痛 小便频繁 突然感到强烈尿意 尿失禁 腹部疼痛 下背疼痛 什么时候该就医?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恶化,预防紧急情况发生。若您发现身体有异样或出现上述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症状及适合的治疗方式都不同,建议您与医生讨论,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致病原因 目前,引发膀胱癌的确切原因仍未明了。 膀胱癌的风险因素 以下为会增加罹患膀胱癌机率的风险因子: 吸烟:包括香烟、雪茄或烟斗。吸烟会使身体产生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聚集在尿液中,从而提高膀胱癌风险。 年龄:膀胱癌在年长人士中更为常见,40岁以下人群较少见。 种族:白种人患膀胱癌的比率较其他种族更高。 性别: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接触致癌化学物质:肾脏会将血液中过滤出的有害化学物质排入尿液。若经常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膀胱癌风险会增加。 长期服用特定糖尿病药物:服用含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成分的糖尿病药物超过一年,可能提高膀胱癌风险。 慢性膀胱炎症(Chronic bladder inflammation):长期或反复使用导尿管,可能导致尿道感染或膀胱炎(Cystitis),并增加罹患鳞状细胞膀胱癌的风险。 个人或家族病史:曾患膀胱癌的人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曾患膀胱癌,个人的风险也会提高。但家族多人同时罹患膀胱癌的情况并不常见。 膀胱癌的诊断、治疗与分期 本文提供的资讯仅供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意见。请向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适合个人情况的建议。 膀胱癌的诊断方式 医生会根据病情,采用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来确诊: 尿液检查:利用新鲜尿液进行细胞学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细胞碎片、结晶体或其他物质。 体格检查:医生可通过腹部触诊,或以戴手套的手指伸入阴道或直肠,对膀胱部位进行触诊,以判断是否有肿块。 膀胱镜检查:通过膀胱镜从尿道进入膀胱,直接观察膀胱内壁,并可取出组织样本作病理检查,以确定癌变情况和肿瘤位置。膀胱镜是一种前端带有光源镜头、可弯曲的细管。 患部活体切片:用显微镜观察从患者身上取下的切片组织,判断是否 下腹部扫描: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T)或超声波(Ultrasound),用于观察膀胱或腹部情况。 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通过静脉注射显影剂,并进行X光拍摄,以发现膀胱异常或合并上泌尿道肿瘤。 X光检查:辅助评估膀胱及相关部位的情况。 膀胱癌的分期 膀胱癌的分期是根据癌细胞扩散的程度来判定,通常分为0至4期: 第0期:原位癌,癌细胞仅位于膀胱内壁黏膜层,尚未浸润。 第1期:表浅型,癌细胞已侵入膀胱黏膜下层,但尚未进入膀胱肌肉层。 第2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膀胱肌肉层。 第3期:癌细胞进一步扩散至膀胱周围的组织或邻近器官。 第4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腹腔、淋巴结或远处器官,如骨骼、肺部等。 膀胱癌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膀胱癌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建议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第0期与第1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0期和第1期,膀胱癌通常属早期阶段。治疗方式可能包括: 外科手术:切除膀胱内的肿瘤。 膀胱内灌注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膀胱,以杀死残余癌细胞。 免疫治疗:通过将药物注入膀胱,刺激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第2期与第3期膀胱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部分膀胱切除:切除含有肿瘤的膀胱部分。 经尿道切除术(TURBT)或电灼术:通过尿道切除或烧灼膀胱肿瘤。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切除整个膀胱,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 综合治疗 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可在手术前用于缩小肿瘤,或在无法手术时作为替代方案。 在手术后使用这些治疗方法,可帮助清除残存癌细胞,并降低复发风险。 第4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 4 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远处器官或淋巴结,治疗重点多在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及延长寿命。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全身化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并期望延长患者寿命。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切除整个膀胱及邻近淋巴结,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术后可配合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清除残存癌细胞、缓解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前列腺癌(摄护腺癌)

什么是前列腺癌?症状、成因、诊断、治疗与预防一次看

许多人以为前列腺癌(又称摄护腺癌)不致命,但事实并非如此。新加坡的前总理李光前及新传媒(Mediacorp)艺人黄文永,都因前列腺癌离世。数据显示,从 2002 年到 2012 年,新加坡男性前列腺癌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SR)持续上升,已成为本地男性第二大常见癌症。 虽然在早期发现并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5年存活率几乎接近100%;但一旦癌细胞转移,5年存活率会骤降到不到42%。因此,前列腺癌也被称为男人的无声杀手。 那么,前列腺癌到底是什么?会有哪些症状?是否有早期警讯?成因又是什么?《Hello健康》带您深入了解! 前列腺癌是什么? 前列腺癌是一种生长较慢的癌症。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许多男性容易忽视,等到确诊时往往已属晚期,甚至出现癌细胞转移。 根据新加坡癌症登记局(Singapore Cancer Registry)发布的《2022年癌症登记年报》显示,2022年有 2,020 名男性死于前列腺癌,占所有男性新发癌症病例的 15.1%。 前列腺是什么?位置在哪里? 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一部分,外形约如一颗核桃,位于膀胱下方、直肠前方,并包绕着尿道。需要留意的是,随着年龄增长,前列腺会逐渐变大,有时会引起排尿困难等问题,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年长男性身上。 根据美国前列腺癌基金会(Prostate Cancer Foundation)的资料,摄护腺可划分成两个区块,分别如下。 前列腺周边区:前列腺后侧,接近直肠。 前列腺过渡区:裹着尿道的区块,接近前列腺中间部位。 另外,前列腺周围也有其他重要部位和器官,一起帮助保持健康的男性特征和性机能,如下: 储精囊:位于前列腺其上,分泌和储存大部分的精液。 神经血管丛:由血管和神经线组成,或衔接于前列腺的两侧,帮助控制勃起功能。 膀胱:位于前列腺正上方,储存尿液。 尿道:衔接膀胱、前列腺及阴茎,将精液和尿液排出体外。 直肠:位于前列腺后方。 前列腺癌有哪些症状?会有前兆吗? 前列腺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或症状并不特异,很容易和常见于 50 至 60 岁男性的良性前列腺肥大混淆。因此,许多患者往往忽略警讯,等到确诊时已进入晚期。 前列腺癌的症状多半在第三或第四期才会出现,常见表现包括: 频尿,尤其在夜间 突然有强烈尿意 排尿困难(尿流中断、无法排空) 尿流变弱或不顺,甚至滴尿或完全排不出 排尿时有疼痛或灼热感 勃起困难 射精量减少 射精疼痛 尿液或精液中带血 直肠区域有压迫感或疼痛 骨头疼痛 下背部、髋部、骨盆或大腿出现疼痛或僵硬 食欲减退 体重下降 前列腺癌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在男性青春期,前列腺会受到雄性激素(睾酮)的刺激而发育,帮助表现男性特征并维持生殖功能。然而,一旦前列腺细胞发生癌变,癌细胞也会依赖雄性激素来继续生长。 前列腺癌的常见风险因素包括: 家族遗传:前列腺癌好发于 50 岁以上男性(约 99.9%),其中约 15% 的病例与家族遗传和基因有关。 基因:目前已确认有 8 种基因与前列腺癌相关,尤其是 HPC1 基因。 发炎与感染:慢性发炎已被证实和多种癌症(如前列腺癌、大肠癌、食道癌)相关。研究也显示,有性病史或前列腺炎的男性,罹患前列腺癌的风险更高。 生活方式因素:如高脂饮食、过量摄取红肉等,可能增加风险。 前列腺细胞的生长大致可分为两类: 良性生长 最常见的是良性前列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trophy,简称 BPH)。它并不是前列腺癌,特点包括: 通常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 不会侵犯邻近组织 […]


癌症

癌症如何分期?有哪些种类?专业医生为您解析

癌症长期位居新加坡主要死因之一,而癌症的种类与分期又相当复杂。若患者及其家属能对癌症的分类方式与分期规则有更多认识,不仅能更清楚理解病情,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计划,并在疗程中主动提出疑问,与医生沟通讨论。 那么,癌症的种类与分期是如何划分的?当家人或亲友被诊断罹患癌症时,又该如何提供妥善照顾与支持?本文将为你解析。 癌症分类:依原发部位命名 癌症的命名方式,主要取决于癌细胞首次发生癌化的位置、组织或体液。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一系列细胞突变所引起的疾病。即使癌细胞发生转移,其名称仍会以原发部位为依据。例如:若肾脏癌(Kidney cancer)扩散到肺部,医学上称为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kidney cancer),而不会被归类为肺癌。 根据美国史丹佛大学医疗保健(Stanford Health Care)的资料,癌症可依照最初发源的位置、组织或体液,大致分为以下5类: 癌(Carcinoma):起源于上皮细胞,如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 肉瘤(Sarcoma):起源于结缔组织,如骨骼、肌肉或脂肪。 白血病(Leukemia):起源于造血细胞,主要影响血液与骨髓。 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癌(CNS cancers):起源于脑部或脊髓组织。 此外,癌症也常依具体身体部位来区分,例如:鼻咽、食道、皮肤、肺、胃、胰脏、胆囊、膀胱、乳房、卵巢、子宫内膜、子宫颈,以及前列腺等。 上皮癌(Carcinoma):起源于皮肤、器官表层、腺体或其他上皮组织,约80%至90%的癌症都属于此类。常见类型有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默克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等。 肉瘤(Sarcoma):起源于结缔组织,如脂肪、肌肉、肌腱、骨头和软骨等。常见类型有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骨肉瘤(Osteosarcoma)、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伊文氏肉瘤(Ewing’s sarcoma)等,其中以高发于青少年的骨肉瘤最为常见。 淋巴瘤(Lymphoma):起源于淋巴结或淋巴腺,可分为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血癌(Leukemia):又称白血病,起源于造血组织,主要是骨髓细胞。常见类型有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id leukemia)等。 骨髓瘤(Myeloma):起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发生癌变,可分为浆细胞瘤(Plasmacytoma、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癌症分期有助拟定治疗方向 当医生确诊患者罹患癌症后,需要进一步评估肿瘤大小、扩散程度及侵袭范围,以便决定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早期癌症:多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要治疗方式。 晚期癌症:往往需要结合化疗、放疗或其他药物治疗来控制病情。 因此,癌症分期(Staging)在临床上扮演关键角色。 癌症分期的三大目的: 评估病情:帮助医生清楚掌握患者癌症的发展状况。 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以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式,或评估是否适合参加临床试验。 统一医学语言:让医疗团队、医院与研究机构能够以共通的标准讨论病例,提升治疗与研究的准确性。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资料,癌症分期通常会在治疗前进行。但根据医疗需求或患者情况,仍可能需要进行再分期(Restaging)。常见的分期方式包括以下四类: 临床分期(Clinical staging):作为评估治疗方案的重要步骤,可依据依据身体检查、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内视镜检查,以及切片检查结果。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以手术为首个治疗方式时使用,可依据手术前与手术中的检测结果,能获得比临床分期更精确的资讯。 治疗后分期(Post-therapy staging):适用于在手术前需先进行新辅助治疗(如术前化疗或放疗)的情况,其目的是评估癌症对治疗的反应,再决定后续治疗方向。 复发分期(Restaging):当癌症复发或再次扩散时使用,其目的是重新评估癌症的范围与分期,以规划后续治疗。 虽然癌症分期方式有多种,但在临床上,通常会根据以下几个关键项目进行评估: 肿瘤的位置:癌症最初发生的部位。 肿瘤类型:癌细胞的种类及组织来源。 肿瘤大小:肿瘤体积与侵袭范围。 […]


其他癌症

子宫内膜癌分期与存活率全解析:早期治疗,存活率高达90%!

熟龄女性属于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高风险族群。当自己或亲友被诊断出患有子宫内膜癌时,先别过于担心——若能在癌细胞尚未扩散或转移前及时治疗,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以下由《Hello健康》为您详细说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方式、分期及主要治疗方法,帮助您正确认识疾病,并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医疗措施。 子宫内膜癌如何诊断? 阴道异常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容易被察觉的症状。由于多半患者处于更年期前后阶段,常出现月经不规律或少量出血的现象,许多女性因此误以为只是更年期症状而轻忽警讯。 妇产科医生提醒,若已停经(即超过1年无月经)后再出现阴道出血,应尽快前往妇产科就诊。 医生通常会先以腹部或阴道超声波(Ultrasound)进行初步评估,观察子宫是否有结构紊乱或内膜回音不均匀的情况,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经后女性的子宫内膜厚度不应超过0.5公分。 若发现内膜增厚且伴随出血,医生会进一步抽取子宫内膜样本进行病理分析,以确认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或癌前病变。不过,仍有约4%患者在超声波影像中未见明显增厚,因此影像检查并非绝对排除标准。 当怀疑为子宫内膜癌时,医生会安排以下侵入性检查以确诊病情与癌症分期: 1.子宫内膜搔刮术(Endometrial Curettage) 医生会透过阴道,将医疗用刮匙(或称刮勺)伸入子宫腔内,轻轻刮取少量子宫内膜组织,再送交实验室进行病理分析。 此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 子宫内膜是否出现癌细胞或异常增生 癌变的程度与发展阶段 子宫内膜搔刮术是诊断子宫内膜癌最常用且可靠的方式之一,过程一般安全、快速,术后可能出现轻微出血或腹部不适,属正常反应。 2.子宫镜检查(Hysteroscopy) 子宫镜检查是内视镜技术在妇科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医生会经由阴道将细长的内视镜插入子宫腔内,除了可采集子宫内膜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分析外,也能直接观察子宫内部情况,明确辨识病变的位置、范围与严重程度。 与传统的子宫内膜搔刮术相比,子宫镜检查的优势在于医生可直接目视病变,减少遗漏病变组织的风险及有助于更精准地评估病情与决定治疗方式。 此外,若医生怀疑癌细胞已透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至邻近器官或远端部位(如肺部、肝脏),也可能安排进一步的胸部X光或磁振造影扫描(MRI),以提升整体诊断准确度与分期评估的精确性。 子宫内膜癌的4大分期 子宫内膜癌的病程与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确诊及接受治疗的时间点。医学上通常将子宫内膜癌分为4个主要分期(Stage I–IV)。多数第一期(Stage I)患者在接受适当治疗后,几乎都能完全康复;但随着癌细胞扩散范围增加,各期患者的存活率将逐步下降。 第一期(Stage I) 癌细胞仅局限在子宫内部,未扩散至其他器官。 IA期:癌细胞仅存在于子宫内膜层,或仅轻微侵入子宫肌肉层(不到一半)。 IB期:癌细胞已深入子宫肌肉层的一半以上,但仍局限在子宫内。 第二期(Stage II) 癌细胞已从子宫内膜扩散至子宫颈间质组织,但尚未扩散到子宫以外的器官。此阶段的患者仍属局部性病变,若能及时治疗,预后通常良好。 第三期(Stage III) 癌细胞已突破子宫体,扩散至周边组织或淋巴结,属于局部晚期阶段。 IIIA期:癌细胞已侵犯子宫浆膜层(外层)或子宫附属器官(如输卵管、卵巢)。 IIIB期:癌细胞已转移至阴道或子宫旁组织(Parametrium)。 IIIC期: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或主动脉旁的淋巴结。 IIIC1期:转移局限于骨盆腔淋巴结。 IIIC2期:转移至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能合并骨盆腔淋巴结转移。 第四期(Stage IV) 此阶段表示癌细胞已超出骨盆腔范围,并侵犯邻近器官或远端组织,属子宫内膜癌最晚期阶段。 IVA期:癌细胞已蔓延至膀胱或肠道的黏膜层。 IVB期:癌细胞已发生远端转移,可能扩散至腹腔、肝脏、肺部、骨骼或腹股沟淋巴结等部位。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 目前,手术切除(Surgical Removal)仍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治疗方式。医生通常会根据病情分期,采用分期手术(Staging Surgery)的方式进行,切除范围包括:子宫(Uterus)、输卵管与卵巢(Fallopian Tubes & Ovaries)及骨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Pelvic and Para-aortic Lymph Nodes)。 手术后取得的病理组织样本可帮助医生确定癌症的最终分期与病理类型,以便制定最合适的后续治疗计划。 台湾妇产科医生刘奕吟表示:“对于第IA期的患者,单纯透过完整的子宫切除手术,通常即可达到治愈效果,不需额外的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但若病情已进入IB期或更晚期,术后则建议合并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以清除体内可能残留、肉眼无法察觉的癌细胞。” 除了手术外,放射线治疗(Radiotherapy)与化学治疗(Chemotherapy)也是常见的辅助治疗方法: 放射线治疗:适用于不适合手术或癌症局部复发的患者,通过局部照射消灭残余癌细胞,防止复发。 化学治疗:适用于癌细胞已扩散至淋巴结或远端器官的情况,以药物在全身范围内消灭癌细胞,降低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 铂金类(Cisplatin、Carboplatin) 紫杉醇(Paclitaxel) 多柔比星(Doxorubicin) 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成效与康复机会 许多癌症患者与家属最关心的,就是治疗后的康复机会与长期控制效果。 刘医生指出:“一般来说,约有70%至8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在确诊时,癌细胞仍局限在子宫内部,治疗效果良好。若能在早期发现并接受适当治疗,治愈率相当高。” 她同时提醒,更年期前后妇女若出现异常阴道出血,千万不要轻忽或以为只是荷尔蒙变化,应尽早就医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提升康复与长期存活的机会。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前列腺癌(摄护腺癌)

前列腺癌的分级、分期与类型:从早期到晚期的癌细胞转移

在确诊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后,进入治疗阶段之前,判断癌症的分期与类型非常关键。了解前列腺癌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癌的分期与类型,以帮助医生在诊断与治疗时做出更全面的评估。 摄护腺癌分期分级系统 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 的资料,医生会根据前列腺癌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结合以下方法,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前列腺癌分级(Grading):指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外观,评估它们与正常细胞相比有多大的异常程度。 前列腺癌分期(Staging):指的是评估癌细胞的发展范围,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扩散到邻近组织,以及是否已经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除了专业的TNM分期系统外,临床上也常使用较直观的数字分期法: 第一、二期:又称为早期 / 局部前列腺癌 第三期:又称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 第四期:又称为晚期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分期的步骤 在进行前列腺癌的分期与分级时,通常会有三个主要考量步骤,以下逐一说明。 首先,需要特别区分:前列腺癌筛检与分期评估的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检测有所不同。 在筛检阶段,PSA 检测是用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前列腺异常。 在分期阶段,PSA 检测主要作为癌症进展和治疗反应的评估标准,因此会更频繁地跟进。 在早期阶段,医生可能会参考患者最近一次的PSA结果,或安排新的PSA检测,以作为评估依据。 前列腺癌的分级 在活检(活体组织检查)后,病理学家会对前列腺癌进行分级。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级系统: 分数越高:表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高,治疗后复发风险也越高。 分数越低:表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低,治疗后复发风险也较低。 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 格里森分数(Gleason score):最常使用的前列腺癌分级系统, 评分范围:6 至 10 分。 简易的格里森分数分级系统(Gleason score with the simpler Grade Group system):世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新版分级方法,分级范围:1 至 5 级,解释更直观,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 前列腺癌的分期与转移 按照 TNM 癌症分期系统,并结合 PSA 血液检测 与 格里森评分,医生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前列腺癌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前列腺癌可能会转移到淋巴结,或扩散至其他器官和身体部位(如骨骼)。 病理分期(根据活检或手术切片结果)和临床分期(根据影像与体检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如对分期或转移状况有疑问,建议向医生进一步咨询。 前列腺癌分期 前列腺癌第一期 在第一期,格里森分级为 1(分数 ≤ 6),PSA 水平低于 10。 此时医生在直肠指检时无法摸到肿瘤,影像学检查也无法发现异常,病理切片显示癌细胞仍局限在前列腺内部(cT1)。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结(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另一种情况是,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能发现肿瘤,但范围仅限于前列腺单侧的一半或更小区域(cT2a)。此时癌细胞同样没有扩散到附近淋巴结(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前列腺癌第二期 第2a期 格里森分级为 1(分数低于 6),PSA […]


乳癌

胸部硬块未必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状与诊断

不少女性一旦感觉到胸部有硬块或乳房出现变化时,都会担心这是乳癌的前兆。其实,乳房的外观与形状因人而异,并没有所谓“标准”的样子。大多数女性的左右乳房也不完全对称。 此外,以下情况也可能导致乳房外观或触感发生变化,但并不等同于乳癌: 月经周期变化 怀孕或产后 体重增加或减轻 服用特定药物 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乳房的外观和触感,从而引起不必要的担忧。 不过,保持警觉仍然十分重要。建议女性应定期留意乳房和胸部的变化,尤其是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硬块或其他可疑症状。若有怀疑,应尽早就医检查。因为乳癌若能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治愈率相对较高。 胸部有硬块就是乳癌前兆吗? 胸部出现硬块、肿块或乳房组织增厚,确实是许多女性最先注意到的乳癌警讯之一。不过需要强调的是,乳房出现肿块并不一定代表乳癌,很多情况其实属于良性变化,例如乳腺纤维瘤或囊肿。 建议女性应定期进行乳房检查(包括自我检查与乳房X光筛检),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追踪这些良性肿块,确认是否有恶变的迹象。大多数情况下无需过度担心,但保持警觉与定期追踪仍然非常重要。 纤维囊肿不是乳癌 乳房最常见的肿块类型包括: 乳房纤维囊肿(Fibrocystic Breast Changes):属于非癌性变化。可能导致乳房出现肿胀、变软、酸痛或结节感。纤维囊肿并不会直接演变成乳癌,但因症状类似,常令女性担心。 乳房囊肿(Cysts):指乳房组织中形成的液体囊泡,大小不一,多数属于良性。若囊肿较大或引起不适,医生可能会建议抽取囊液以缓解症状。 胸部有硬块或异状,该看哪一科? 若发现乳房出现硬块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尽早前往医院的一般外科,或到设有乳腺/乳癌专科门诊进行咨询与检查。 在选择医生前,建议患者可先参考: 自身的症状与疑问 医生的专业领域与临床经验 挑选合适的专科医生,有助于更快获得准确诊断与适切的治疗建议。 乳癌前兆与症状 乳癌的症状会因类型及疾病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 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最常见的乳癌类型,患者常可触摸到明显的乳房肿块。 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相对少见,症状不一定是肿块,而是导致乳房组织增厚或质地改变,因此较难在早期被察觉。 若乳房出现不明肿块、增厚或其他异常变化,应尽早就医检查,以利早期发现与治疗。(推荐阅读:乳癌的分期与分类:原位癌与侵入性乳癌) 早期乳癌的前兆与症状 在乳癌早期,可能会出现以下警讯: 乳头或周围皮肤出现红疹或发红 单侧或双侧乳房的大小或形状发生变化 乳头外观改变,如凹陷或内缩 乳头有出血或异常分泌物 乳房疼痛且持续一段时间 乳房、腋下或腋窝出现肿块或肿胀 乳房皮肤出现凹陷或皱褶 轻拉乳头或按压时感到疼痛 6大症状警讯:当心浸润性乳癌 浸润性乳癌在早期往往不易察觉,但若出现以下症状,就要特别留意: 乳房持续不适或搔痒 乳房颜色出现改变(如发红或暗沉) 乳房在短时间内体积改变 乳房触感异常(变硬、变软,或温度异常) 乳头或周围皮肤脱皮、干燥 乳房组织出现增厚或肿胀 即使符合以上一项或多项症状,也不一定代表就是乳癌。若发现乳房或乳头出现异常,建议尽早前往医院进行专业咨询与检查,由医生评估后才能确认病因。 特殊类型的乳癌症状 发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 发炎性乳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乳癌类型,其症状与一般乳癌不同,也容易被误诊。 常见症状包括: 乳房发红、肿胀、发炎样外观 局部疼痛或触感变硬 乳房皮肤出现凹陷或“橘皮样”改变 由于症状与乳腺感染(乳腺炎)相似,发炎性乳癌常被误认为是乳腺炎。需特别注意的是,乳腺炎在更年期女性中并不常见,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尽早就医检查,以免延误诊断。 乳房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 乳房柏哲氏症,又称乳头湿疹样乳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癌,也可能是潜在乳癌的征兆。 常见症状包括: 乳头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色鳞状皮疹 伴随搔痒或刺痛感 外观常与湿疹相似,因此乳癌早期容易被误认为是一般皮肤病 需要注意的是,单靠乳房摄影(Mammogram)并不足以准确判断是否为乳癌。而且,大部分乳房肿块本身并不会癌变。 因此,若发现乳头或乳房皮肤有异常,应尽快由医生进行多项检查和综合评估(如活检、超声波或MRI),才能确诊是否与乳癌相关。 乳癌检查与诊断 乳癌的诊断方式如下: 1.乳房检查 在临床检查时,医生会仔细触诊乳房及腋下的淋巴结,以评估是否存在肿块、肿胀或其他异常变化。若发现可疑情况,医生通常会建议进一步进行乳房X光(Mammogram)、超声波或活检,以确认诊断。 2.乳房摄影(Mammogram) 乳房摄影是一种利用低剂量X光对乳房进行成像的检查方式,主要用于乳癌筛检。 筛检用途:能在肿块尚未被触摸到之前,侦测出乳房的早期异常变化。 复检情况:若在乳房摄影影像上发现可疑异常,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重复摄影,或配合其他检查(如超声波或MRI),以进一步评估。 3.乳房超声波检查(Breast Ultrasound) 乳房超声波检查是利用高频声波产生乳房内部影像的检查方式。 主要功能:帮助医生判断乳房新出现的肿块是实心肿瘤,还是充满液体的囊肿。 检查优势:无辐射、过程快速,常用于进一步评估乳房摄影(Mammogram)发现的异常,也适合乳房组织较致密的女性。 4.活体组织切片(Breast Biopsy) 活体组织切片是确诊乳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医生会利用专门的针头或器械,在 X光、超声波或MRI 等影像引导下,从乳房可疑部位取出组织样本。部分情况下,医生会在乳房内放置一个微小金属标记,以便后续影像检查能更容易辨识该区域。 切片后的分析内容包括: 确认是否存在癌细胞 判断肿瘤的类型与侵袭程度 […]


其他癌症

预防睾丸癌,从自我检查开始!教您简单3步骤自摸检测法

大约十年前,我在新兵训练中心服役时,身边的弟兄个个高大健壮、体格结实,看起来都十分健康。 有天在情人节后的假期结束,一位约19岁的弟兄一边擦鞋,一边小声地对我说:“医官,我女朋友说我的蛋蛋摸起来跟别人不太一样,会不会有问题?” 我问他:“那你自己以前没发现吗?”他尴尬地笑着回答:“谁会没事自己去摸蛋蛋啊?” 我接着问:“那她说哪里不一样?”他说:“她说有点硬硬的,表面不平滑,但也不会痛。” 我听完后心里一紧——无痛且不规则的睾丸硬块,正是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的典型症状之一。我立刻带他到医务室检查,触诊后发现确实有异常。他慌张地问:“是性病吗?”我答道:“不是,这种情况有可能是癌变,我们明天必须马上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隔日,他被安排入院检查并接受手术,最终确诊为早期睾丸癌。幸好发现及时,治疗后完全康复。 说起来,这位弟兄能被救回,真的要感谢他女友那句无意的提醒——也让我们都意识到,睾丸自我检查的重要性。 睾丸癌的发生率   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高发于15至35岁的男性,多半为单侧发病,约占所有男性癌症的1%至2%。虽然整体比例不高,但患者往往处在人生与事业的起步阶段,因此早期发现与警觉意识格外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澳洲足球新星Dylan Tombides便是在年仅20岁时因延迟诊断睾丸癌而不幸离世,再次提醒大众不要忽视身体的细微变化。 虽然睾丸癌多见于年轻男性,但年长男性若出现睾丸硬块,也不能掉以轻心。除了睾丸癌之外,还需由医生排除其他疾病,例如淋巴癌(Lymphoma)等可能性。 隐睾症增加睾丸癌的风险   其中一个较为明确的风险因素是隐睾症(Cryptorchidism)。研究显示,隐睾症患者罹患睾丸癌的风险是一般男性的约3至15倍。不过,隐睾症患者仅占所有睾丸癌病例的约10%左右。 此外,睾丸外伤或感染导致的睾丸萎缩也被视为潜在危险因子。这些情况可能造成睾丸组织长期发炎或退化,从而增加细胞异常分化与癌变的风险。 睾丸癌的症状 在睾丸癌的早期阶段,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正如前文提到的案例,典型表现为:无痛且表面不规则的睾丸硬块。 由于早期睾丸癌几乎没有疼痛或不适感,许多患者往往在肿块明显变大、或于例行体检时才被发现。好消息是,睾丸位于体外、容易触摸到,不需要任何昂贵的仪器,就能透过简单的自我检查及早发现异常。 睾丸癌的自我检查 俗话说,预防胜于治疗。在学习如何进行睾丸自我检查之前,我们先来了解——正常的睾丸应是什么样子。 一般成年男性的睾丸大小,大约略小于以手做出的“OK”手势圈起的范围。触感方面,睾丸的质地比去壳的水煮蛋更有弹性,摸起来坚实但不会过硬,也不会出现明显凹凸不平的表面。简单来说,正常的睾丸应:质地均匀、有弹性、不会感到疼痛及表面光滑、没有结节或硬块。 若在检查时发现质地变硬、不规则肿块或大小差异明显,应尽快就医做进一步评估。   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伴侣能协助检查,但最可靠的检查工具就是自己的双手——定期进行睾丸自我检查(Testicular Self-Examination, TSE),能帮助您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建议在温水淋浴后进行检查,因为此时阴囊较为松弛放松,较容易触摸到睾丸的形状与质地。 检查步骤如下: 将睾丸轻托在手中,感受左右两侧大小是否对称。 以拇指与食指轻轻滚动睾丸,仔细触摸其表面是否平滑。 轻压睾丸,应可感受到有弹性但不僵硬的质地。 在睾丸后方可摸到柔软的不规则管状结构,那是副睾丸(Epididymis),属于正常组织,不必担心。 若发现以下情况,应尽快前往泌尿科或家庭医生处就诊: 睾丸出现硬块或结节 明显肿胀或变形 持续性疼痛或沉重感 睾丸癌的诊断与治疗 以理学检查为主 除了自我检查之外,若怀疑罹患睾丸癌,理学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是医生评估时最优先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医生会以手触诊睾丸,评估是否存在不规则硬块、肿胀或质地异常的情况。 通常会同时安排睾丸超音波(Ultrasound),以确认肿块的位置、大小及性质。若影像结果显示有可疑病变,医生会进一步进行抽血检测肿瘤标志物,包括: 甲型胎儿蛋白(AFP, Alpha-Fetoprotein) 人类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 Beta-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是否为睾丸癌以及评估病情阶段。 早期发现存活率高 当医生高度怀疑为睾丸癌时,通常会建议进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Radical Inguinal Orchidectomy),透过腹股沟切口完整切除患侧睾丸,再依据术后病理报告、肿瘤标志物(AFP、β-hCG)数值及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结果,评估是否有淋巴转移,并制定个别化的后续治疗计划。 若能在早期发现并治疗,多数病例仅需切除单侧睾丸,其五年存活率可高达约95%。若另一侧睾丸功能正常,通常不会影响男性的荷尔蒙分泌与生育能力。 然而,若病情已出现淋巴转移,或术后肿瘤指数仍持续偏高,则可能需进一步接受: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 或后腹腔淋巴结廓清手术(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RPLND) 在这类进展期病例中,五年存活率约为50%至80%。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癌症

鼻咽癌6大症状与3个早期警讯:自我检查方法与治疗全解析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在东南亚地区的发病率名列前茅,是最常见的头颈部癌症之一。相较于西方国家,东南亚族群的鼻咽癌发生率约为白种人的20倍。在新加坡,每年约有300名新患者被诊断为鼻咽癌,使其成为新加坡男性中较常见的癌症之一,尤其常见于30至49岁男性族群。 那么,鼻咽癌的症状有哪些?主要成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治疗?以下由《Hello健康》带您深入了解——从早期征兆、自我检查方法到治疗与预防关键,一次完整掌握。 鼻咽癌6大症状 在临床上,为了方便诊断与评估病情阶段,医师通常会将鼻咽癌的症状分为以下6大类别: 1.颈部肿块 颈部淋巴结肿大是鼻咽癌最常见且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由于鼻咽部含有丰富的淋巴管,癌细胞容易经由淋巴系统扩散至颈部淋巴结,甚至转移至身体其他部位。 研究显示,约有30%至40%的患者以颈部肿块或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而在确诊鼻咽癌时,已有高达70%至80%的患者出现颈部肿块。 2.鼻涕或痰带血丝 鼻咽部位血管密集且脆弱,当肿瘤在鼻咽处形成后,表面容易发生溃烂与出血。因此,患者在擤鼻涕或咳痰时,可能会发现鼻涕或痰中夹带血丝,尤其是从鼻腔倒吸出的痰更为明显。 3.类似鼻炎或鼻窦炎的鼻部症状 鼻咽部肿瘤可能阻塞鼻腔通道,导致分泌物堆积,从而出现与过敏性鼻炎或鼻窦炎相似的症状,例如: 单侧或双侧鼻塞 脓性鼻涕或鼻涕倒流 嗅觉减退或丧失 鼻腔散发异味(可能因肿瘤溃烂所致) 4.耳闷与耳鸣 耳部症状通常是由于耳咽管功能受损所引起。耳咽管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与平衡中耳的气压。举例来说,搭乘飞机时,若内外气压不平衡,耳朵会产生闷塞感,而透过吞口水或打哈欠可暂时打开耳咽管,恢复压力平衡。 然而,当鼻咽癌肿瘤侵犯或压迫耳咽管时,其功能会受到影响,导致患者出现: 耳闷感或堵塞感 持续性耳鸣 中耳积液 听力下降或单侧听力障碍 5.头痛 鼻咽位于头颅中央深处,与鼻窦及颅腔仅相隔一层薄壁。当鼻咽癌肿瘤扩散或侵犯至鼻窦、脑膜或颅腔时,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头痛。 这种头痛通常呈现单侧性(偏一边),早期可能只是轻微钝痛,但随着病情恶化,疼痛会逐渐加剧或持续不退,一般止痛药难以缓解。 6.脑神经相关症状 鼻咽位于头颅中央深处,周围分布着密集的血管与脑神经。当鼻咽癌肿瘤扩散或侵犯邻近神经组织时,可能引发多种脑神经受损症状。 常见表现包括: 颜面麻木或单侧感觉异常 复视(看东西重影) 吞咽困难或喉咙异物感 声音沙哑或说话困难 这些症状多半表示病情已进入较进阶阶段。 鼻咽癌自我检查:3个早期警讯 若能在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鼻咽癌的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以下为鼻咽癌常见的3个早期征兆,若出现类似症状,应尽快前往耳鼻喉专科医生处检查: 颈部肿块:常见于耳垂下方或颈部两侧,肿块无痛无痒,且持续2至3周不退。这是鼻咽癌最常见的早期警讯之一。 鼻涕或痰带血丝:鼻涕或痰中反复出现暗红色血丝或小血块。 耳闷或耳鸣:在没有感冒、耳炎或鼻窦炎的情况下,若出现耳闷、耳鸣、听力下降或耳中有流水声,尤其是单侧耳的情况,更需警惕可能为鼻咽癌早期症状。 如图中紫色区域所示,鼻咽(Nasopharynx)位于鼻腔的后方、咽喉的上方,是连接鼻腔与喉部的重要通道。 鼻咽癌的成因 目前医学界认为,鼻咽癌的确切致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除种族基因与遗传因素外,下列几项因素也会显著增加罹患鼻咽癌的风险: 遗传与家族病史:若有一等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罹患鼻咽癌,个人罹患的风险可能是一般人的约20倍。 饮食习惯:经常食用腌制或发酵食品(如咸鱼、腊肉、咸菜等)会增加暴露于亚硝胺类致癌物的机会。 EB病毒感染:多数鼻咽癌患者的血液中可检测到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抗体指数偏高。医学界普遍认为,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及嚼食槟榔均会刺激鼻咽与上呼吸道黏膜,长期下来可能导致细胞变异及癌化。 环境与职业因素:长期在空气污染或通风不良的密闭环境中工作,例如接触灰尘、烟雾或化学物质,也可能增加鼻咽部组织长期受刺激与发炎的风险。 鼻咽癌的检查方式 若怀疑罹患鼻咽癌,医生会根据临床症状及个别情况,安排以下主要检查,以协助确诊与评估病情: 鼻后镜与鼻咽内视镜检查:医生会使用压舌板轻压舌头,再以小镜子置入口咽深处,透过灯光与头镜观察鼻咽部的情况。透过细长柔软的内视镜从鼻孔进入,直接检视鼻腔与鼻咽部位,可清楚观察是否有肿块或异常组织。 EB病毒(EBV)抗体检测:大多数鼻咽癌患者的血液中会检测到EB病毒抗体。此项检测可作为辅助诊断工具,帮助评估感染状况及疾病风险。 鼻咽病理切片检查(活组织检查):这是确诊鼻咽癌最关键的检测方式,通常医生会取出鼻咽部可疑组织进行显微病理分析,以判断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除了以上方式,医生也可能会使用X光、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及磁振造影(MRI)等,用于评估肿瘤大小、位置及是否扩散,协助医生制定最合适的治疗计划。 鼻咽癌的治疗方式 鼻咽癌属于对放射线高度敏感的肿瘤,因此放射治疗(Radiotherapy)是目前最主要且效果显著的治疗方式。医生会依据患者的癌症分期(Stage)与身体状况,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 早期鼻咽癌(第一期):以放射治疗为主。此阶段的肿瘤局限在鼻咽部,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可超过90%。 中期鼻咽癌(第二至第三期):医生通常会采用放射治疗结合化学治疗(Chemoradiotherapy),以增强疗效并防止癌细胞扩散至淋巴或其他部位。 进展期或晚期鼻咽癌(第四期):若癌细胞已转移至远端器官(如骨骼、肺部或肝脏),则以化学治疗(Chemotherapy)为主,并结合放疗或其他辅助治疗,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及延长寿命。 手术治疗:由于鼻咽部位置靠近脑部与主要神经血管,手术操作风险高,且鼻咽癌容易发生转移,因此手术并非主要治疗方式。一般仅在以下情况中使用取得组织样本以作诊断(活体切片)、治疗放疗后遗症或并发症或处理局部复发的鼻咽癌。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大肠癌

什么是大肠癌?全面了解成因、症状、分期与治疗

我们常说的大肠癌或大肠直肠癌,其实是一个统称。在医学上,一般称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它涵盖了结肠癌(Colon Cancer)与直肠癌(Rectal Cancer)。由于直肠癌与结肠癌在病理特征和治疗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常习惯合并称为大肠癌。 大肠癌通常起源于原本无害的良性息肉(Polyp),尤其是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随着时间可能发生癌变而发展成癌症。 《Hello健康》将带您进一步了解大肠癌的症状与治疗方式。 大肠的构造 大肠是消化系统的最后一部分,由盲肠、结肠及直肠组成,在腹腔内弯曲呈现“ㄇ”字形,上接小肠,下连肛门。 结肠依部位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后接续至直肠。 直肠是位于大肠与肛门之间的一小段肠道。由于直肠的功能、位置和解剖结构特殊,手术往往难以彻底清除癌变部位,因此复发率相对较高,术后护理也更为复杂。 大肠癌的分期与分类 大肠癌分期 大肠癌的分期采用肿瘤、淋巴结及转移分期系统(TNM Staging System): T(Tumour):指肿瘤大小及其侵入大肠或直肠壁的程度。 N(Node):指癌细胞扩散至淋巴结的范围。 M(Metastasis):指是否出现远处器官转移 根据 TNM 系统,大肠癌可分为5个分期: 分期0 分期1 分期2 分期3 分期4 大肠癌的分类 1. 按部位分类: 结肠癌:发生在结肠部位,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及乙状结肠。 直肠癌:发生在直肠部位,即大肠与肛门之间的最后一段肠道。 大肠直肠癌:泛指结肠癌与直肠癌的统称,由于两者在病理特征、检查与治疗方式上相似,因此常合并称为结直肠癌或大肠癌。 2. 按部位分类: 腺癌(Adenocarcinoma):最常见的大肠直肠癌类型,约占九成以上病例,起源于肠道黏膜的腺体细胞。 大肠直肠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罕见类型,由淋巴细胞癌变所致,多发生在结肠。 类癌瘤(Carcinoid tumor):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生长较慢,可能在检查时偶然发现。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起源于肠壁的间质细胞,是较少见的肿瘤类型,可出现在消化道任何部位,包括大肠。 大肠癌的常见症状 大肠癌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随着肿瘤逐渐增大,症状会因癌细胞生长的位置及范围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症状: 腹部疼痛、胀气、肿胀或痉挛,伴随排便不顺 排便时感到胀气,或直肠内有异常触感 直肠或肛门疼痛,或触及硬块 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粪便带血、呈黑色或深色,或因失血导致贫血 出现肠阻塞 体重骤减 持续疲倦、身体无力 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 出现黄疸 什么时候该求助医生? 原则上,只要症状持续存在并影响日常生活,就应尽快就医。若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更需格外留意。 虽然大肠癌较常见于50岁以上男性,但事实上,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层,也不分性别。由于大肠息肉在早期往往不易察觉,建议定期进行大肠镜检查,并在息肉癌变前及时移除,以降低患大肠癌的风险。 大肠癌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大肠癌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一般认为,多数病例源自大肠息肉的细胞突变,在异常增生与持续扩散后逐渐演变为癌症。 以下为常见的大肠癌危险因素: 年龄:50 岁以上人群风险较高 家族病史:直系亲属曾罹患大肠癌 个人病史:曾患有大肠癌或腺瘤性息肉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 曾接受腹部放射治疗 生活与饮食因素:饮食长期不均衡(高脂肪、低纤维)、体重过重或肥胖、过量饮酒与吸烟或缺乏规律运动 体型肥胖、缺乏运动习惯,加上长期饮食不均衡的人群,罹患大肠癌的风险相对较高。 大肠癌治疗与诊断 大肠癌在早期未必会出现明显症状,因此及早进行检查与诊断非常重要。医生会根据癌细胞的情况,安排合适的检测方式。 以下是常见的3类诊断方法: 1. 身体机能与全身健康检测 常见的大肠癌初步诊断与健康评估方式包括: 身体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医生透过问诊与身体触诊,了解病患整体健康状况及是否有异常迹象。 血液检查(Blood Test):检测血液指标,观察是否有贫血、感染或相关异常。 肝功能试验(Liver Function […]


癌症

从原位癌到侵袭癌:癌症发展全解析

当被医生诊断出癌症,甚至得知已进入末期时,患者与家属往往会感到震惊、难过甚至绝望。事实上,若能在癌症早期就发现并及时治疗,往往能大幅改善预后,避免进入难以控制的阶段。 需要理解的是,癌症并非一夜之间突然形成,而是随着时间缓慢发展,在身体内“悄悄生长”,直至出现症状才被发现。癌症发展的最初阶段,通常被称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本文将进一步说明原位癌的特征与意义。 原位癌的定义 根据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的定义,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是指一群异常细胞已经形成,但尚未扩散或转移,仍局限在原发部位的上皮组织内。此阶段也称为零期癌(Stage 0 cancer)。不过,这些异常细胞未来仍可能进一步癌化,并扩散至周围组织,成为活跃的癌细胞。 原位癌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类型。由于病变细胞仍局限在原本组织内,尚未突破基底膜,因此经适当治疗后,治愈率可高达90%以上。 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的数据,在2008至2014年间,美国膀胱原位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高达95%。这也说明,只要及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原位癌的治愈机会非常高。 原位癌的种类 一般来说,原位癌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 鳞状细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 癌细胞起源于鳞状细胞。这类细胞呈扁平状,看起来像鱼鳞,因此也称为表皮样癌或上皮细胞癌。 鳞状细胞常见于皮肤、中空器官的内壁,以及呼吸道、肠胃道的内壁。 常见相关癌症有子宫颈癌、头颈部癌、肛门癌及阴道癌。 2. 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癌细胞起源于腺细胞,这类细胞可分泌物质,如黏液、消化液或其他体液。 常见相关癌症有乳癌、肺癌、结肠癌、胰脏癌及前列腺癌。 3. 泌尿道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泌尿道上皮细胞(移行细胞)能随生长改变形状或延展,而不会崩解。 因此,这类原位癌又被称为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 常见发生部位:膀胱、输尿管、肾盂。 原位癌发展为侵袭癌 当癌细胞突破上皮组织的基底膜时,就会演变为侵袭癌(Invasive carcinoma),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癌症。顾名思义,侵袭癌的癌细胞具有高度侵袭性,会不断向外扩散与堆积,并直接渗透邻近的正常组织。这个过程被称为 “浸润”或“侵入”。 根据加拿大病理学教育平台 MyPathologyReport 的资料: 良性肿瘤:虽然可能增大,但通常不会浸润周围的正常组织。 恶性肿瘤:大多数会脱离原发部位,并浸润周边非癌性组织。 一旦癌细胞渗入邻近组织,就具备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的能力,这个过程称为转移(Metastasis)。而尚未突破基底膜、未浸润周围组织的癌细胞,则称为原位癌(In situ carcinoma)。 侵袭癌进展为转移癌 当癌细胞浸润邻近组织后,便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继发性肿瘤,这个过程称为癌症转移(Metastasis)。 根据澳洲国家癌症护理教育项目(National Cancer Nursing Education Project)的资料,转移癌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一个有秩序且可预测的过程,在医学上称为转移级联(Metastatic cascade)。 癌细胞的生长、侵袭与转移需要依赖血管生成(Angiogenesis)。与正常细胞一样,癌细胞也需要血液提供氧气和养分,才能维持快速增生。为了达到这一点,癌细胞会刺激肿瘤周边形成新的血管。 在这一过程中,关键的调控因子包括: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促进新血管生成。 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调节细胞讯息传递,影响血管生长。 因此,医学上若能阻断癌细胞的养分供应链,例如抑制血管生成,就有助于延缓甚至阻止癌症的扩散。


大肠癌

大肠癌分期(TNM 0–4期):依据癌细胞扩散程度

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是病患与医生最为关注的课题。大肠癌细胞的扩散过程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而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合适治疗方案。 在分期时,会采用TNM分期法: T:代表肿瘤侵犯的深度 N:代表周边淋巴结是否发生转移 M:代表是否有远处器官转移 大肠癌分期 大肠癌 0 期 癌症处于最早期阶段,也称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或黏膜内癌(Intramucosal carcinoma,Tis)。此时癌细胞仅局限在结肠或直肠的最内层(黏膜),尚未向更深层组织扩散。 大肠癌第 1 期 癌症已从肌层黏膜(Muscularis mucosa)生长至黏膜下层(Submucosa,T1),或进一步生长到固有肌层(Muscularis propria,T2)。在此阶段,癌细胞尚未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N0),也没有远处转移(M0)。 大肠癌第 2 期 在第2期,大肠癌尚未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N0),也没有远处转移(M0)。此阶段可再细分为三个亚期: 第 2A 期:癌细胞已生长至结肠或直肠的最外层,但尚未穿透(T3)。 第 2A 期:癌细胞已生长至结肠或直肠的最外层,但尚未穿透(T3)。 第 2C 期:癌细胞已穿过结肠或直肠壁,并附着或直接生长到邻近的组织或器官(T4b)。 大肠癌的治疗方式会因分期、癌细胞所在位置及病患整体状况而有所不同。 大肠癌第 3 期 在第 3 期,癌症尚未扩散至远处器官(M0)。此阶段根据肿瘤侵犯层壁的深度以及受累淋巴结的数量,再细分为以下三类: 1. 大肠癌 第 3A 期 在第 3A 期,癌症尚未扩散至远处器官(M0),但已波及附近淋巴结或周边区域: T1–T2,N1或N1c:癌细胞已从黏膜生长至黏膜下层(T1),或进一步生长到固有肌层(T2)。它已扩散至1–3个附近淋巴结(N1),或扩散到淋巴结周围的脂肪区域,但未进入淋巴结本身(N1c)。 T1,N2a:癌细胞已从黏膜生长至黏膜下层(T1),并扩散至 4–6 个附近淋巴结(N2a)。 2. 大肠癌第 3B 期 在第 3B 期,癌症尚未扩散至远处器官(M0),但已侵犯肠壁较深层,并波及多个淋巴结或周边区域: T3–T4a,N1a/N1b或N1c:癌细胞已生长至结肠或直肠的最外层(T3),或穿透内脏腹膜(T4a),但尚未侵及邻近器官。它已扩散至 1–3 个附近淋巴结(N1a 或 N1b),或扩散到淋巴结周围脂肪区(N1c)。 T2–T3,N2a:癌细胞已生长至固有肌层(T2),或至结肠/直肠的最外层(T3),并扩散至 4–6 个附近淋巴结(N2a)。 T1–T2,N2b:癌细胞已生长至黏膜下层(T1)或固有肌层(T2),并扩散至 7 个或以上的附近淋巴结(N2b)。 3. 大肠癌第 3C 期 在第 3C […]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