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认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AML):成因、症状、治疗方式与存活率

根据新加坡卫生统计资料显示,血癌在本地癌症中虽然不算最常见,但依然是需要高度关注的疾病。其中,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简称 AML)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血癌类型之一。 在新加坡,每年都有新增病例,且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群。AML 的进展速度快,如果没有及时诊断与治疗,可能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以下《Hello健康》将带您了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成因、常见症状与警示信号、医师如何诊断 AML及可行的治疗方式(如化疗、骨髓移植、靶向治疗等)。 什么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 是一种进展迅速、起源于骨髓的血液癌症。由于不成熟的血液细胞在骨髓内大量增生,并随着血液循环扩散至全身,导致疾病一开始就属全身性问题,因此没有“早期”或“晚期”之分。 AML 会直接干扰正常白血球、红血球和血小板的功能。若未及时接受治疗,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被视为最棘手的血癌之一。 根据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人口逐渐高龄化,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 50 至 59 岁的中壮年人群,发病率也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原因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主要是由骨髓细胞的染色体变异或基因异常引起,但大多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病因。少部分病例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例如长期接触有机化学溶剂、接受高剂量辐射,或曾经进行过化学药物及放射治疗。 AML 在 65 岁以上人群中更为常见,但年轻患者也并不少见。随着年龄增加,患病风险会更高,而治疗效果通常也较差。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由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演变而来。 基因与染色体异常。 部分 AML 患者带有如 FLT3、c-KIT 和 RAS 等基因突变,这些异常可能源自染色体的易位、缺失、倒位或重复。 其他致癌因素。 例如长期接触苯类化学物质、吸烟、家族中有白血病病例、暴露于辐射环境、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症),以及病毒感染(如 HTLV-1)。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4大症状 一般白血病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烧、夜间盗汗、食欲减退,以及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不过,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进展较快,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四种较典型的症状: 脸色苍白、容易疲倦 无明显原因的持续发烧 没有碰撞却出现瘀青或出血 骼或关节疼痛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的症状变化,主要与以下三方面有关: 红血球不足:会引起贫血,导致脸色苍白、头晕、呼吸困难或轻微活动就容易气喘,也可能出现头痛和持续疲劳。 正常白血球不足:虽然 AML 患者体内存在大量未成熟白血球,但这些细胞缺乏正常功能,因而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感染或持续发烧。。 血小板不足:凝血功能减弱,患者容易出现出血或瘀青,例如牙龈流血、流鼻血,或皮肤上出现点状、片状出血。 台湾中华民国血液病学会理事长柯博升医生指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以为是一般贫血或感冒,从而延误就医,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危险状态。 因此提醒大家,若出现不明原因的疲劳、骨骼疼痛、持续发烧 等症状,应尽早寻求医师检查,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诊断 常规血液检查(Complete Blood Count, CBC) 可以检测红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的数量。若怀疑是白血病,医生会安排骨髓穿刺,抽取少量骨髓液做抹片检查,以观察血球分化情况,从而判断白血病的类型,并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由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由芽细胞异常增生所致,因此有时可在健康检查或其他抽血过程中被发现。 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快到血液科接受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评估白血球、血红蛋白和血小板的数量及分类。 骨髓穿刺切片:用于确诊并分析癌细胞特性,是把握最佳治疗时机的重要步骤。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分类 白血病不同于其他癌症,无法依照肿瘤大小或扩散情况来分期。但可根据染色体变异及细胞分化的特征,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分为以下八种类型: M0:急性未分化骨髓母细胞白血病 M1:急性未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M2:急性成熟骨髓芽球性白血病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M4:急性骨髓单核细胞白血病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急性红系白血病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 在 FAB 分型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WHO)进一步提出了更完整的 7 […]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卵巢癌

卵巢癌症状:早期消化道问题、末期恐有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症状在早期通常不太明显,且多以消化道症状居多,像是感觉肠胃不适,因此容易被忽视。而卵巢癌到了末期,也容易产生腹水。以下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卵巢癌的症状。 卵巢癌的症状 初期的卵巢癌的症状非常不容易发现,比较像是泌尿科或是肠胃肝胆科临床的症状,如下: 持续的腹胀感且不会轻易地消除 感觉吃一点点东西就饱了 胃口变差吃不了太多 骨盆与下腹部感到疼痛 频尿或感到尿意时几乎憋不住 容易拉肚子或是便祕 容易感到疲惫 体重莫名地持续减轻。 背痛 而上述这些症状也会有以下特质: 频率高:一个月内这些特殊的症状发生的频率超过 12 次。 持续不间断:症状都在,不会偶尔才出现。 从未遇过:之前的病史没有出现过的症状。 卵巢癌末期的腹水难收 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简称腹水)是卵巢癌末期常见比较严重的症状。根据统计,卵巢癌患者约 30% 会出现腹水,末期卵巢癌患者,则有超过 60% 有大量的恶性腹水。 腹水指人体腹腔内存有超量的液体。一般来说,腔积水超过 500 毫升时,我们能从外观看出腹部鼓胀,或是原本凹进去的肚脐变平、变得突出。腹水其实好发于肝硬化,不过其实除了卵巢癌之外,下列的癌症也能引发腹水: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脏癌(Pancreatic cancer) 整体而言,上皮性癌症(譬如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癌、结肠癌、胃癌、胰脏癌等)约占恶性腹水成因的 80%,其他如恶性间皮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摄护腺癌、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也可能会出现恶性腹水。 恶性腹水的症状 恶性腹水引发的症状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影响,诸如: 体重增加 皮肤纹路改变、丧失弹性 尿量减少 腹部肿胀 食欲不振 值得注意的是,严重的腹水会引发呼吸困难,或是呼吸急促有压迫感,遇到这种情况请尽快就医治疗,不得轻视。 缓解并治疗卵巢癌腹水的方法 腹水可说是卵巢癌引发的副作用,下列的支持性疗法(Supportive care)有助于减缓卵巢癌病友的不适。 采低盐饮食 限制水分的摄取量 可使用利尿剂做治疗 严重时可施行腹腔穿刺放液术(Abdominocentesis)抽出腹水来减轻呼吸困难 腹水若无造成身体上的不适,也许医生会认为无需治疗,皆须由医生诊断后才能决定。


其他癌症

子宫内膜癌4大分期:罹患子宫内膜癌非末日!早期治疗存活率9成

熟龄妇女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的高风险群,当自己或身边的亲友不幸罹患子宫内膜癌时先别消沈,其实只要在子宫内膜癌尚未扩散或转移前,治愈率高达九成;《Hello健康》为您说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 子宫内膜癌如何诊断? 阴道异常出血是子宫内膜癌最易察觉的症状;由于多数患者正处更年期前后,常有异常或是不规则出血的情形,很多女性会误以为是更年期导致而轻忽。 妇产科主治医师刘奕吟医师提醒,若已停经后(停经指的是无月经超过1年以上)出现阴道出血情况,就应尽快谘询医生。医生通常会先利用例如腹部或阴道超音波,判断子宫是否有紊乱、不均匀的回音区,以及确认子宫内膜厚度。一般而言,停经后女性子宫内膜厚度不应大于0.5公分。 刘奕吟医师指出,若有增厚且合并出血现象,应进一步抽样检查内膜是否为子宫内膜癌,但须注意仍有约4%患者经超音波诊断未有内膜增厚之情形。 当怀疑为子宫内膜癌时,医生会采取侵入式检查来确定癌细胞的发展情形。主要诊断方式如下: 1.子宫内膜搔刮术 医生将自阴道放入医疗用刮勺后,刮取少许子宫内膜组织供病理分析,以便判断患者的子宫内膜是否有癌细胞存在与发展阶段。 2.子宫镜 子宫镜其实就是内视镜的应用之一,经由阴道将内视镜放入子宫之中,除能采集子宫内膜组织,医师还能藉内视镜亲眼确认病变位置及范围,以改善子宫内膜搔刮术因无法目视、恐将遗漏病变组织的风险。 另外,若医师怀疑子宫内膜癌细胞已随着血液、淋巴转移到子宫附近的器官,或较远的肺部、肝脏,则可能会加上胸部X光、核磁共振检查(MRI)提高诊断的准确度。 子宫内膜癌4大分期 病患的癌期因接受诊断与治疗的时间不同,而有轻重之别与病变差异。子宫内膜癌主要分为4期,多数第一期患者在治疗后几乎都能完全治愈,但随着病程的发展,各期患者的存活机率则向下递减。 子宫内膜癌第一期 癌细胞只存在子宫内。 IA期:仅存在子宫内膜,或已侵入子宫肌肉层但范围不到一半。 IB期:子宫肌肉层受癌细胞侵袭达一半以上。 子宫内膜癌第二期 癌细胞蔓延至子宫颈间质组织,但未扩散到子宫以外。 子宫内膜癌第三期 癌细胞已扩散至子宫体外。 IIIA期:侵袭子宫浆膜层或子宫附属器官。 IIIB期:已转移至阴道及子宫旁组织。 IIIC期:已转移至骨盆腔或主动脉旁淋巴结。 IIIC1期:已转移至骨盆腔淋巴结。 IIIC2期:出现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或合并骨盆腔淋巴结转移。 子宫内膜癌第四期 癌细胞已侵袭膀胱或肠子的黏膜层,或发生远处转移。 IVA期:蔓延至膀胱、肠子黏膜层。 IVB期:已发生远端转移,包括腹腔、肝脏、肺脏、骨头及腹股沟淋巴结。 子宫内膜癌治疗方式:手术切除子宫为主 子宫内膜癌目前多以分期手术处理为优先,切除范围包含输卵管、卵巢和子宫、骨盆腔及主动脉淋巴结,清除后才能藉由病理组织得知最终准确的癌症分期。刘奕吟医生表示:“第IA期病患通常藉由完整的子宫切除手术,就能治愈子宫内膜癌,不需后续的化疗或放射线治疗。不过若子宫内膜癌已发展至IB期以后,则需于术后合并放射线治疗或化学治疗,将体内肉眼不可见的癌细胞清除。 其他辅助治疗方式并有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2种。针对体况不适合进行手术或是局部癌症复发的病患,可使用放射线疗法。若癌细胞已远处转移或是扩散至淋巴结,则需藉化疗广泛性消灭癌细胞,才能降低未来再次复发的风险。常见的化疗药物种类包含铂金类药物(Cisplatin、Carboplatin)、紫杉醇(Paclitaxel)或小红莓类药物(Doxorubicin)。 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如何? 预先了解治疗后的结果如何是许多癌症病友或亲人最为关心的重点之一。刘奕吟医生表示:“一般而言,70~80%的子宫内膜癌被诊断出来时,仅局限在子宫,患者的预后通常较佳,因此,更年期前后之妇女若有异常阴道出血的情况,应尽早就医检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前列腺癌(摄护腺癌)

前列腺癌的分级、分期与类型:从早期到晚期的癌细胞转移

在确诊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后,进入治疗阶段之前,判断癌症的分期与类型非常关键。了解前列腺癌的发展情况,有助于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前列腺癌的分期与类型,以帮助医生在诊断与治疗时做出更全面的评估。 摄护腺癌分期分级系统 根据英国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 UK) 的资料,医生会根据前列腺癌患者的检查结果,并结合以下方法,来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前列腺癌分级(Grading):指的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癌细胞的外观,评估它们与正常细胞相比有多大的异常程度。 前列腺癌分期(Staging):指的是评估癌细胞的发展范围,包括肿瘤大小、是否扩散到邻近组织,以及是否已经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 除了专业的TNM分期系统外,临床上也常使用较直观的数字分期法: 第一、二期:又称为早期 / 局部前列腺癌 第三期:又称为局部晚期前列腺癌 第四期:又称为晚期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分期的步骤 在进行前列腺癌的分期与分级时,通常会有三个主要考量步骤,以下逐一说明。 首先,需要特别区分:前列腺癌筛检与分期评估的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检测有所不同。 在筛检阶段,PSA 检测是用来初步判断是否有前列腺异常。 在分期阶段,PSA 检测主要作为癌症进展和治疗反应的评估标准,因此会更频繁地跟进。 在早期阶段,医生可能会参考患者最近一次的PSA结果,或安排新的PSA检测,以作为评估依据。 前列腺癌的分级 在活检(活体组织检查)后,病理学家会对前列腺癌进行分级。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级系统: 分数越高:表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高,治疗后复发风险也越高。 分数越低:表示癌细胞恶性程度较低,治疗后复发风险也较低。 常见的分级系统包括: 格里森分数(Gleason score):最常使用的前列腺癌分级系统, 评分范围:6 至 10 分。 简易的格里森分数分级系统(Gleason score with the simpler Grade Group system):世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新版分级方法,分级范围:1 至 5 级,解释更直观,便于医生与患者沟通。 前列腺癌的分期与转移 按照 TNM 癌症分期系统,并结合 PSA 血液检测 与 格里森评分,医生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前列腺癌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是: 前列腺癌可能会转移到淋巴结,或扩散至其他器官和身体部位(如骨骼)。 病理分期(根据活检或手术切片结果)和临床分期(根据影像与体检结果)可能有所不同。 如对分期或转移状况有疑问,建议向医生进一步咨询。 前列腺癌分期 前列腺癌第一期 在第一期,格里森分级为 1(分数 ≤ 6),PSA 水平低于 10。 此时医生在直肠指检时无法摸到肿瘤,影像学检查也无法发现异常,病理切片显示癌细胞仍局限在前列腺内部(cT1)。癌细胞尚未扩散到附近淋巴结(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另一种情况是,直肠指检或影像学检查能发现肿瘤,但范围仅限于前列腺单侧的一半或更小区域(cT2a)。此时癌细胞同样没有扩散到附近淋巴结(N0)或其他身体部位(M0)。 前列腺癌第二期 第2a期 格里森分级为 1(分数低于 6),PSA […]


乳癌

胸部硬块不一定是乳癌!乳癌的前兆、症状、诊断

感觉胸部有硬块、乳房出现异状就是乳癌前兆吗?先别紧张,胸部出现异状不代表就是乳癌的前兆或症状。首先,乳房的外型有很多种,没有所谓正常或标准的乳房形状,其实大多数女生的胸部,两边也不全然是一样或均匀的;若遇到月经、生小孩、减、增重或服用某些药物等等,也都可能会影响乳房的外观和感觉,因此容易让女性担心是乳癌征兆。 不过为了预防乳癌,这样的警觉是必要的,建议女性要时常检查乳房及胸部的变化、或是否有不明的硬块,如果怀疑是乳癌征兆或症状,或有以下提及的症状,请及早就医,因为早期发现乳癌并治疗,治愈率是相当高的。 胸部有硬块是乳癌前兆? 胸部有硬块、肿块或乳房组织增厚等异状,是许多女生会首先注意到的乳癌征兆,但乳房出现异状常常是良性的变化,建议定期作乳房检查,并追踪这些良性的肿块是否有癌化的迹象,不必过于担心。 纤维囊肿非乳癌 乳房最常见的肿块类型有乳房纤维囊肿(Fibrocystic breast)和乳房囊肿(Cysts,水泡)两大类。纤维囊肿会导致乳房发生非癌性变化,进而使乳房肿起、变软和酸痛;而囊肿是在乳房中发展的液囊。 胸部有硬块或异状该看哪科? 可以前往各大医院的一般外科或乳房、乳癌门诊做谘询和检查,建议可参考自己的病症或疑问,在看病之前先查询医师的专长背景,挑选合适的医生。 乳癌前兆与症状 不同类型、阶段的乳癌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与征兆。像是浸润性腺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就可能会出现较明显的乳房肿块,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 ILC)则可能会导致乳房增厚。 早期乳癌前兆与症状 乳头或周围有皮疹或发红 一边或两边乳房大小或形状产生任何变化 乳头外观出现如凹陷等变化 任何一边的乳头流血或流任何液体 乳房莫名疼痛并维持一段时间 乳房或腋下、腋窝出现肿块或肿胀 乳房的皮肤凹陷 轻拉乳头或乳头附近感到疼痛 出现6症状恐为浸润性乳癌 乳房不适或搔痒 乳房颜色改变 乳房短时间内出现尺寸改变 触感变化(变硬、变软或温度出现变化) 乳头皮肤脱皮 乳房增厚或肿胀 符合几项上述症状,不一定代表罹患乳癌,建议如有符合上述的情况,可以前往医院谘询和检查。 特殊类型的乳癌症状 发炎性乳癌 发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这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乳癌,其症状可能与其他类型的乳癌不同。整个乳房可能看起来发红、发炎并感到疼痛。乳房可能会感觉硬,皮肤可能看起来像橘皮。因为症状非常相似,发炎性乳癌常被误以为是乳腺感染(乳腺炎),而乳腺炎在更年期女性中并不常见。 乳房柏哲氏症 乳房柏哲氏症(Pagets disease of the breast)又称乳头湿疹样乳癌,是特殊类型的乳癌,有时是乳癌的潜在征兆。症状是乳头和周围区域出现红色鳞状皮疹,可能会发痒,由于外观与湿疹相似,所以乳癌初期有时会误认为是湿疹。 其实光用乳房摄影也不一定可以准确地判断是否罹患乳癌,甚至大多数发现的乳房肿块并不会癌化,最好找医师进行多项检查和评估后才能确定。 乳癌检查与诊断 乳癌的诊断方式如下: 1.乳房检查 医生会检查你的乳房和腋下的淋巴结,是否有肿块或其他异常情况。 2.乳房摄影 乳房摄影(Mammogram)简单来说就是乳房X光检查,通常用来筛检乳癌。如果在筛检乳房 X 光线照片上检测到异常,医师可能会建议再做一次乳房摄影,以便进一步评估。 3.乳房超音波检查 使用超音波产生体内深处的结构图像,可用来确定新的乳房肿块是实心硬块还是液体的囊包,并进一步治疗。 4.活体组织切片 取出乳房细胞样本进行切片检查(Biopsy)是诊断乳癌的一种方式。医师会使用专门的针头设备,在X光或其他影像仪器的操作下,从待检查的部位取出组织样本。医师可能会在乳房内会留下一个小的金属作为标记,以便在之后影像检查中轻松识别该区域。 活检样本被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由专家确定细胞是否为癌细胞,并且会对活检样本进行分析,以确定涉及乳癌的细胞类型、侵袭能力,以及癌细胞是否具有激素受体,或其他可能影响治疗选择的因素。 5.乳房核磁共振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使用磁铁和无线电波来建立乳房内部的影像。而在进行乳房磁振造影之前,需要先注射染料,这与其他类型的成像检查不同,核磁共振不使用辐射来建立图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癌症

这个月,您「自摸」了吗?谈睾丸癌自我检测

回忆笔者约莫10年前在新兵训练中心当兵,身边弟兄们都是超过184的身高,加上每日操练出来的结实身材,要交到女友不是难事。 就在情人节过后的那个假期结束,一名19来岁的弟兄跑来我身边,跟我一起擦鞋一边低声地问我。“医官,我女友说我的蛋蛋摸起来跟别人的不一样……会是什么情况阿?” 我心想,你女友这不就不小心透漏她经验丰富这件事了? “你之前都没注意到吗?”我回道,没把心中的想法讲出来。 “谁会没事自己去摸蛋蛋啊?!”弟兄回答。 “那是怎样的不一样?”我追问。 “他说就硬硬的而且表面没有很平滑,但是也都不会痛。” 惨了!无痛性不规则睾丸硬块,典型睾丸癌表现。我立马放下手边的鞋子请他一同去厕所,我摸了睾丸之后脸色一沉,弟兄紧张地问道:“这是性病吗?” 我回答:“是癌病变的可能性很高,我带你去找营长请假明天到医院做检查。” 后来手术切除后证实是睾丸癌,真的要谢谢他女友的丰富经验神之手救了他一命。 睾丸癌发生率   睾丸癌(Testicular cancer)好发在15~35岁的男性,大多只发生于单侧,约占男性癌症的1~2%,虽然只占了少数的部分,但却都是人生尚在起步阶段的青壮年,不可不小心,比如足球新星Dylan Tombides就在年仅20岁时因睾丸癌延迟诊断而过世。 虽然睾丸癌盛行于青壮年,年长的男性若出现了睾丸硬块,也是有睾丸癌的可能性,但更需要考虑淋巴癌的鉴别诊断。 隐睾症增加睾丸癌风险   隐睾症(Cryptorchidism)的患者发生睾丸癌的机率是一般人的3~15倍。然而,隐睾症患者只占了整体的10%左右,另外因为外伤或是感染导致睾丸萎缩也是危险因子之一。 睾丸癌症状 在睾丸癌早期几乎不会有症状,就像刚刚提到的例子,其典型的表征是表面不规则的无痛性睾丸硬块。 早期癌症通常都是毫无警讯的,需要靠抽血或是定期健康检查及早诊断,好在睾丸是一个体外就能摸到的器官,不用昂贵的仪器即能自我检查。 睾丸癌自我检查 预防胜于治疗,不过在认识该怎么自行检查睾丸之前,先来看看正常的睾丸长怎样吧! 一般正常成年人的睾丸大小,大约会比OK手势圈起来的范围再小一些,而睾丸质地则比去壳的水煮蛋再有弹性一点,大概是1个水煮蛋以上,台湾“铁蛋”蛋白没有完全硬化的概念。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幸运有女友(老婆)可以帮忙检查,但我们有最忠实的双手,自己的睾丸就靠自己救。建议在温水淋浴后阴囊松弛的状况下,进行以下步骤: 1. 将睾丸持在手中 2. 用大拇指与食指以转动的方式检查表面 3. 轻压可感觉有弹性的睾丸质地 4. 在背部可摸到不规则且柔软的副睾丸 若您发现睾丸有硬块、不正常肿胀或疼痛,请尽速至泌尿科就诊。 睾丸癌如何诊断与治疗? 理学检查为主 除了自我检查之外,如果您怀疑自己有睾丸癌而求诊,理学检查(也就是医生的手)会是最优先也是最重要的检查方式,通常会辅以超音波佐证,若怀疑是睾丸癌,就会抽血检验癌指数(AFP 及 B-HCG)。 然而,在少数的病例中,癌指数并不会异常,所以最主要还是有经验医生的理学检查。 早期发现存活率高 若医生高度怀疑是睾丸癌,便会进行根除性患侧睾丸切除,由腹股沟完整摘除睾丸,再配合术后病理分类、癌指数高低,以及电脑断层检查是否有淋巴转移,以制定后续治疗。 睾丸癌若早期发现,通常仅需切除单侧睾丸,且五年存活率高达95%左右,如果对侧睾丸功能正常,一般不会影响生育。 不过一但出现淋巴转移,或是术后癌指数仍过高,则必须考虑进一步化学治疗或放射治疗,甚至后续需要进行后腹腔淋巴结廓清手术(Lymph node dissection),五年存活率也会降至约五到八成,及早发现并就医是睾丸癌最重要的救命步骤。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癌症

鼻咽癌6大症状公开,3前兆自我检查!鼻咽癌原因、治疗

鼻咽癌在东南亚发病区名列前三,在西方世界非常罕见,其发生率约白种人的20倍;根据新加坡癌症注册处的数据,新加坡每年大约有300例鼻咽癌新病例被诊断出来。 这使得鼻咽癌成为新加坡男性中较常见的癌症之一,尤其是在30至49岁的男性中。 究竟鼻咽癌症状有哪些?致病原因为何?该如何治疗?《Hello健康》为您深入说明! 鼻咽癌6大症状 临床上为了方便诊断及掌握病情,将鼻咽癌的症状分为以下6类: 1.颈部肿块 颈部淋巴病变是最早且最常出现的临床症状,因为鼻咽部有丰富的淋巴管,癌细胞很容易经由淋巴管转移至颈部淋巴结或身体其他地方。 约30~40%病患以颈部淋巴病变为初发症状,而有70~80%病患确诊鼻咽癌时,已出现颈部肿块。 2.鼻涕或痰有血丝 鼻咽富含血管且容易出血,当鼻咽形成肿瘤时,肿瘤表面会逐渐溃烂、出血,导致鼻涕或痰(尤其是从鼻部倒吸的痰)会夹带血丝。 3.类似过敏性鼻炎、鼻窦炎的鼻部症状 鼻咽肿瘤会堵塞鼻腔,产生分泌物,导致患者出现鼻塞、脓鼻涕、鼻涕倒流及嗅觉异常等症状,且鼻腔可能因为肿瘤溃烂而飘散臭味。 4.耳闷、耳鸣 耳部症状主要因耳咽管功能受损而致。耳咽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压力的功能;举例来说,搭飞机时,耳朵容易因为内外耳压力不平衡而出现闷塞感,此时只要吞口水、打哈欠,就能打开耳咽管,进而平衡中耳腔的压力。因此,当鼻咽癌肿瘤侵犯耳咽管,影响其功能时,患者会产生耳闷、耳鸣、中耳积液及听力障碍等症状。 5.头痛 鼻咽部位于头颅中央,与鼻窦、颅腔相隔,当鼻咽癌肿瘤侵犯到鼻窦、脑膜或颅腔时,会造成头痛现象,此种头痛通常是单侧性。 6.脑神经症状 鼻咽部于头颅中央,周围布满血管与神经,鼻咽癌的癌细胞可能会经由周围神经侵犯大脑,引起脑神经的相关症状,例如颜面出现麻木感、复视、吞咽困难或声音沙哑等。 鼻咽癌自我检查3前兆 若能早期发现,鼻咽癌治愈率高达90%以上,以下为鼻咽癌早期的3大症状,若有类似征兆,请尽快就医检查。 颈部肿块:长在耳垂下方,上颈部的两侧;肿块本身不痛不痒,且持续2~3周都不会消肿。 鼻涕或痰有血丝:鼻涕或痰中有暗红色的血丝或血块。 耳闷、耳鸣:在没有感冒或鼻窦炎的情况下,出现耳闷、耳鸣、重听或耳内有流水声,尤其是单耳时。 鼻咽为图中的紫色处,位于鼻腔后方,咽喉上方 鼻咽癌原因 鼻咽癌致病原因仍不明,但较常被提及的为种族基因及遗传因素外,以下因素也可能提高鼻咽癌的发生率: 遗传及家族病史:一等亲属若有人罹患鼻咽癌,自身的罹癌率为常人的20倍。 常吃腌制或发酵食品 带有EB病毒: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也称第四型人类疱疹病毒)的抗体指数都很高,因此医界认为鼻咽癌和EB病毒存在某种相关性。 抽菸、喝酒及嚼槟榔 长期在空气污染的密闭环境下工作 鼻咽癌的检查 鼻咽癌主要的检查工具有3种: 鼻后镜及鼻咽内视镜:鼻后镜检查是利用压舌板压住受检者舌部,再将一个小镜子放置于口咽部深处,利用灯光与头镜来检视鼻咽部;鼻咽内视镜则是直接进入鼻孔,经过鼻腔检视鼻咽部。 EB病毒抗体检测:多数鼻咽癌病患都有EB病毒抗体,因此可作为辅助的诊断工具。 鼻咽病理切片:为最主要的诊断方式,直接透过检验切下来的病理组织,判断患者是否罹癌。 其他检查方法还包括X光、电脑断层检查及磁振扫描等影像检查,这些检查主要是帮助医生判断肿瘤大小、位置及扩散情况。 鼻咽癌的治疗 鼻咽癌属于放射敏感的肿瘤,所以放疗的治疗效果显著,针对鼻咽癌早期病患,医生多以放疗为主;若病患进入第二或第三期,则会合并放疗与化疗,避免肿瘤扩散;若病患进入第四期,有远端转移的情况(癌细胞扩散至骨骼、肺部或肝脏),就会以化学治疗为主,其他治疗为辅的方式来控制病情。 由于鼻咽靠近脑部,不易执行手术,加上鼻咽癌易发生转移,所以手术通常仅用于诊断,或治疗放射线治疗的后遗症、并发症,或辅助处理鼻咽癌复发等状况。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大肠癌

什么是大肠癌?认识大肠癌原因、症状、分期、治疗

我们常说的大肠癌或大肠直肠癌其实是一种统称,一般医学上称为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因为其实大肠癌泛指结肠癌(Colon Cancer)与直肠癌(Rectal Cancer)2种,但因为直肠癌与结肠癌有许多共同特征,所以才习惯统称为大肠癌。 大肠癌通常都是从原本无害的良性“息肉”(Polyp),或称腺瘤性息肉(Adenomatous Polyps)癌变而造成的。想要多了解大肠癌的症状与治疗,就让《Hello健康》带您一起了解。 大肠的构造 大肠属消化系统的最后部分,由盲肠、结肠及直肠组成,在腹腔内弯曲成一个“ㄇ”字型,上接小肠,下接肛门。依起始部位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另外,直肠是位在大肠与肛门之间的一小段肠道,因为其功能、位置以及构造,手术不易彻底清除癌变部位,复发率高,术后照顾也较为复杂。 大肠癌的分期与分类 大肠癌分期 大肠癌的分期依循肿瘤、淋巴结及转移分期系统(TNM Staging System)的分类,“T”指肿瘤的大小,以及它侵入大肠和直肠的状况;“N”指癌细胞扩散到淋巴结的程度;“M”为癌细胞转移的状况,大肠癌共可分成5个分期: 分期0 分期1 分期2 分期3 分期4 大肠癌分类 1. 按照其部位分类: 结肠癌 直肠癌 大肠直肠癌 2. 按细胞组织分类: 腺癌(Adenocarcinoma) 大肠直肠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 类癌瘤(Carcinoid tumor)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大肠癌症状 大肠癌早期并无可观察的症状,但症状会随着癌细胞的大小,以及生长的身体部位而有所不同。以下列出需要留意的大肠癌症状,如有任何疑问请谘询专业医师。 腹部疼痛、肿胀或痉挛、排便不顺 排便时觉得胀气,或直肠有奇怪的触感 直肠或肛门疼痛、其部位有硬块 腹泻和便祕轮流发生 粪便呈黑色或深色、带血红色、贫血 肠阻塞 体重突然减轻 身体无力、异常疲劳 没食欲 恶心、呕吐 黄疸 什么时候该求助医生? 原则上,只要症状持续且困扰着你,就该去看医生了,若家族有大肠癌病史更要注意。大肠癌虽常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族群,但其实它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并不分性别,加上大肠息肉起初可能不易察觉,建议要固定做大肠镜检查,在息肉转为癌细胞前,就先将它移除。 大肠癌原因与风险 大肠癌发生的确切原因仍不明,但一般主要认为是因大肠息肉发生变异,最后癌细胞持续繁殖导致大肠癌。以下是一些大肠癌的危险因子: 50岁以上 家族史 曾罹患大肠癌 糖尿病 接受腹部放射治疗的患者 饮食不正常 体重过重 过量饮酒、抽菸 无规律运动习惯 体型肥胖、无运动习惯,且饮食不正常者罹患大肠癌的机率相对高。 大肠癌治疗与诊断 由于大肠癌不一定会出现症状,所以及早做诊断和检查很重要,而按照其癌细胞病况,医师会给予不同的检测方法。以下列出3种诊断类别: 1. 身体机能与全身健康检测 身体检查 血液检查 肝功能试验(Liver Function Test,简称 LFT) 粪便潜血试验(Immunochemical Fecal Occult […]


癌症

原位癌是什么?剖析癌症进化史

当被医生宣告罹患癌症,甚至得知为癌症末期时,想必心情一定难过又绝望,因此,若能在癌症早期就跟进治疗,或许就不至于陷入绝症之苦。当然,不管是什么癌症,都不是突然产生的,而是静悄悄地在患者身上生长,随著时间慢慢突显症状。而最初的阶段即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本文将进一步介绍。   原位癌的定义 根据美国癌症研究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资料,原位癌的定义是意指一群异常的细胞成形,但尚未扩散或转移,仍停留在原发身体部位的上皮组织。此阶段也叫作零期癌(Stage 0 cancer),但这些异常的细胞随后可能会开始癌化,进而扩散到附近的细胞组织,成为活跃的癌细胞。 原位癌是治愈率最高的癌症,由于癌细胞只于原本细胞中发生病变,所以有高达九成的治愈机率!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期刊(American Cancer Society,简称 ACS)的期刊资料,2008~2014 年在美国罹患膀胱原位癌的存活率高达 95%。如果及早发现和处理,就能大大提高痊愈机会! 原位癌的种类 一般来说,原位癌可分为鳞状细胞原位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 situ)和腺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两种。但有个特例,就是泌尿道上皮癌,泌尿道上皮细胞又称移行细胞(Transitional Cell),这类细胞能随其成长改变形状或延展,不会造成细胞的崩解,因此,泌尿道上皮癌也被称作移行细胞癌(Transitional cell cancer)。 鳞状细胞原位癌:癌细胞于鳞状细胞开始增长,细胞呈扁平形状,看起来像鱼鳞,因此也叫做表皮样癌或上皮细胞癌。含鳞状细胞的部位如皮肤、中空器官的内壁及呼吸道及肠胃道的内壁。常见如头颈部癌、子宫颈癌、肛门癌和阴道癌。 腺原位癌:癌细胞于腺细胞(分泌细胞)开始增长,腺细胞位于某些内脏组织中,可制造和释放如黏液、消化液或其他液体的物质。常见如乳癌、肺癌、结肠癌、胰脏癌,以及摄护腺癌。 原位癌变成侵袭癌 当癌细胞突破上皮组织的下层基底膜,即会成为侵袭癌(Invasive carcinoma),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癌症了。如名称所示,侵袭癌意指具有侵袭性的癌细胞,它会持续向外扩散与堆积,并直接扩展和渗透至邻近的正常细胞,此过程叫做「浸润」或「侵入」。   医师和病理学家在判断肿瘤为良性或恶性时,细胞的「浸润性」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根据加拿大病理学教育网站我的病理学报告(MyPathologyReport)的资料,良性肿瘤可能会变大,但它通常不会浸润邻近的正常细胞;相反的,大多数恶性肿瘤会脱离原本的地方,浸润周围的非癌性组织,癌细胞一旦渗入周围组织,它们就有能力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癌细胞向身体另一部分的移动称为转移(Metastasis),尚未渗透到周围正常组织中的癌细胞称为原位(In situ)。 侵袭癌进阶变转移癌 而在浸润邻近细胞后,癌细胞也可能会触发继发性肿瘤,或导致癌细胞转移,其透过侵入淋巴和血管系统,攻击其他身体部位的细胞组织。很多人可能以为转移癌是无法预测的,但根据澳洲政府国家癌症护理教育项目(National Cancer Nursing Education Project)的資料,轉移癌是一個有秩序、可預知的過程,也叫做轉移級聯(Metastatic cascade)。 另外,肿瘤的成长、侵袭性及转移需仰赖血管生成,因为癌细胞和其他正常细胞一样,需要血液的供给,才能确保肿瘤的内皮细胞持续滋生新的血管。因此,控制血管生成的刺激物和抑制剂就是关键了,如促进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以及控制细胞讯息传递的酪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等物质。阻断癌细胞的养分供应链,往往是预防癌症的最好方法之一。


大肠癌

大腸癌分期:TNM分期法0~4期、取決癌細胞擴散程度

癌細胞發生擴散和轉移,這可說是患者和醫師最為關心的,而大腸癌細胞擴散之過程共分為五個階段,不同的階段皆有相對合適的治療方法。以下會將大腸癌分成五期,而各項分期中則會使用T、N、M 分別代表腫瘤的各項生長情況。T 代表腫瘤侵犯深度、N 代表周邊淋巴轉移、M 代表遠處器官轉移。 大腸癌分期 大腸癌 0 期 癌症處於最早階段,此階段也稱為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或黏膜內癌(Intramucosal carcinoma,Tis),它尚未長出結腸或直腸的內層(黏膜)。 大腸癌 1 期 癌症已經通過肌層黏膜(Muscularis mucosa)生長到黏膜下層(Submucosa,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Muscularis propria,T2),它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 大腸癌 2 期 癌症尚未擴散到附近的淋巴結(N0)或遠處(M0),此分期可再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分期 2A: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但尚未穿過它們(T3)。 分期 2B: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但尚未擴散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T4a)。 分期 2C: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並附著在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或已經生長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T4b)。(大腸癌治療,因癌細胞分期和位置、病人狀況而異,詳情請見:大腸直腸癌:治療方法) 大腸癌 3 期 癌症尚未傳播到遠處器官(M0),此分期再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考量的因素包含大腸層壁的癌細胞擴散程度,以及淋巴結被攻擊的數量。 1. 大腸癌 3A 癌症已經通過黏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T2),它已經擴散到一到三個附近的淋巴結(N1)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但沒有擴散到淋巴結本身(N1c)。 癌症已經通過粘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 它已經擴散到4至6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2. 大腸癌 3B 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或穿過內臟腹膜(T4a),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它已經擴散到一到三個附近的淋巴結(N1a 或 N1b)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N1c)。 癌症已經發展至固有肌層(T2)或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 它已經擴散到四到六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癌症已經通過黏膜生長到黏膜下層(T1),也可能已經生長至固有肌層(T2),它已經擴散到七個或更多附近的淋巴結(N2b)。 3. 大腸癌 3C 癌症已經通過結腸或直腸壁(包括內臟腹膜)生長,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T4a),它已經擴散到四到六個附近的淋巴結(N2a)。 癌症已經生長到結腸或直腸的最外層(T3)或穿過內臟腹膜(T4a),但尚未到達附近器官,它已經擴散到七個或更多附近的淋巴結(N2b)。 癌症已經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並附著在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或已經生長到附近的其他組織或器官中(T4b),它已經擴散到至少一個附近的淋巴結或淋巴結附近的脂肪區域(N1 或 N2)。(同場加映:不看會後悔!結腸與大腸直腸癌的關係) 大腸癌 4 期 癌症可能已經或可能沒有穿過結腸或直腸壁生長(任何 T),它可能已經擴散或未擴散至附近的淋巴結(任何 N),可分成以下三個階段: 大腸癌 4A:癌症已經擴散到一個遠處的器官(例如肝或肺)或遠處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到腹膜(M1a)。 大腸癌 4B:癌症已經擴散到超過一個的遠處器官(例如肝或肺)或遠處的淋巴結,但沒有擴散到腹膜(M1b)。 大腸癌 4C:癌症已經擴散到腹膜,並且可能已經擴散或者可能沒有擴散到遠端器官或淋巴結(M1c)。(推薦閱讀:大腸癌末期沒法救嗎?剖析轉移症狀與治療)


骨癌

骨癌6大前兆症状!骨癌原因、种类、分期、检查及存活率解析

长期从事劳力工作者,往往可能受腰部、背部慢性疼痛所扰,然而,久病不愈的骨头、关节疼痛,恐怕可能是骨癌(Bone cancer)的前兆,但因多数人对骨癌的认知甚少,导致时常误将肿瘤压迫导致的疼痛,当成劳动或久坐造成的慢性疼痛而延误就医。 骨癌是0-29岁新加坡儿童和年轻成人中最常见的癌症之一,究竟骨癌的存活率有多少、是否一定要截肢?透过了解骨癌的生成原因、症状、诊断与治疗方式,和《Hello健康》一起揭开骨癌神秘的面纱。 骨癌是什么? 如同其他癌症,骨癌也是以恶性肿瘤的原发处命名,意指“骨头上的恶性肿瘤”,即是一般指的“原发性骨癌”。它是一种罕见的恶性结缔组织骨肿瘤,起源于原始间质细胞,发生率仅占恶性肿瘤发生率0.2%。而转移性骨癌(骨转移)则是由身体他处的癌症发生扩散、远端转移而导致,像乳癌、摄护腺癌与肺癌等。 肿瘤放射科医生何怀德表示,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确定了原发性骨癌的6大种类:软骨源性、成骨性、脊索性、血管性、其他恶性间质性与伊文氏肉瘤。也由于各病理生理学差异极大,加上每个人的肿瘤影像外观和生物学行为不同,通常具有侵略性的肿瘤,建议仍需利用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切片进行早期诊断。 由于原发性骨癌的机率不高,骨转移反而是大多数骨头恶性肿瘤的成因,而本文将针对主要常见的原发性骨癌类型,例如骨肉瘤、软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等。 为什么会得骨癌?骨肿瘤原因 关于骨癌的形成仍未有明确原因,但符合以下状况者,相较其他人有更高罹患骨癌的风险: 遗传疾病:某些罕见的遗传性疾病可能提高骨癌风险,例如李-佛美尼症候群(Li-Fraumeni)或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 放射线治疗:癌症患者在接受放射线治疗时,可能会提高骨头病变、进而产生骨癌的风险。 良性骨肿瘤:若本身有良性骨肿瘤,因有恶性化的可能,罹患骨癌的机会也比一般人高。 原发性骨癌主要分为骨肉瘤、软骨肉瘤和伊文氏肉瘤。 骨癌的种类与发生位置 何怀德医生提到,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数据显示,软骨肉瘤生成于成人最为普遍(40%),其次则是骨肉瘤(28%); 在儿童和青少年中,骨肉瘤(56%)则最常见,而伊文氏肉瘤(34%)次之。脊索瘤、未分化多形性肉瘤、造釉细胞瘤、纤维肉瘤和巨大细胞瘤等也是原发性骨癌的类型,但数量较少。 依据癌细胞种类的不同,骨癌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别: 1.骨肉瘤(骨肉癌) 骨肉瘤(Osteosarcoma,又称恶性骨肉瘤)又称恶性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癌类型,在儿童骨癌中有近7成是骨肉瘤。骨肉瘤主要由骨头细胞发生癌变所致,好发于儿童或年轻人的腿部或是肩膀,但也有可能形成骨骼外骨肉瘤(Extraskeletal osteosarcoma)。 放射肿瘤科医师何怀德指出,根据统计,有近70%的骨肉瘤病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染色体异常,诸如李-佛美尼症候群、布隆氏症候群(Bloom syndrome)和先天性血管萎缩性皮肤异色症(Rothmund-Thomson syndrome)患者,存在p53、Rb1和DNA修复/监测基因的改变,这些都与骨肉瘤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2.软骨肉瘤 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好发于中年或长者身上,特征是较不易发生转移且病程进展缓慢。软骨肉瘤初期没什么症状,但等病患感到疼痛时,肿瘤已长至相当巨大。软骨肉瘤的好发部位为骨盆、膝盖、股骨上端、肋骨或肩膀。 何怀德医生补充,尽管软骨肉瘤的确切发病原因尚未明朗,但目前细胞遗传学研究已发现,患者可能出现如EXT1/2、TP53、Rb1和IDH1/2中的基因突变,以及良性病变的恶性转化,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 3.伊文氏肉瘤 伊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也称尤文氏肉瘤)与骨肉瘤同样都比较容易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身上,而且好发于四肢和骨盆,尤其是大腿股骨。 持续性骨头疼痛与患部肿大是骨癌患者的常见症状。 骨头痛要注意!骨癌6大前兆症状 骨癌早期的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以为是关节炎,主要可能出现的症状如下: 骨头持续性疼痛。 出现迅速生长的恶性肿块,导致患处肿胀疼痛,甚至溃烂。 病理性骨折(骨头容易因工作或运动轻微受力而骨折)。 患部肢体远端会有麻木感,因压迫神经血管。 运动功能障碍。 其他症状: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发烧、背痛。 骨癌如何检查? 除了一般理学检查之外,医师还会透过以下方式诊断骨癌: 血液检查:血液中的硷性磷酸酶(ALK-P)的浓度与骨癌成正相关。 X 光检查:X 光找出了解骨肿瘤的发生部位、大小,是否有骨膜反应以及其周边变化。 骨头同位素扫描:用于评估骨肿瘤的活性,以及找出身体中有无其他病灶。包括骨骼扫描检查(利用Technetium-99m为活性剂)和正电子放射断层摄影(利用肿瘤细胞的高代谢率,测量放射性标记F-18-FDG的摄取)等。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师判定骨癌的肿瘤位置与大小,例如透过电脑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扫描(MRI),获得更详细的肿瘤讯息,比如横切面影像、肿瘤扩展状况、肿瘤位置等等。 活体组织切片检查:主要可透过针刺或手术切除的方式取出检体,不过后者的侵袭性较高。切片检查是当医师怀疑患者的骨肿瘤为恶性时,透过取下一部份的肿瘤检体,再藉由实验室检验后,进一步判断是何种肿瘤类型以及骨癌分期。 骨癌分几期? 活体组织切片可以帮助医师判断骨肿瘤的发展状况,以拟定接续的医疗措施。                                    骨癌的治疗方式 在骨癌治疗上,一般会采取手术切除搭配化学治疗或放射线治疗进行。根据骨癌的类型与大小不同,手术切除的范围也可大可小,为避免癌细胞扩散,手术范围除了患部的骨头之外,也可能包含周围正常组织的刨除。但对于多数期望避免手术的病患。手术切除恐怕仍是治愈性疗法的主要手段,通常并需将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结合使用。 当肿瘤切除后,视切片检查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加上术后放疗或化疗来杀灭潜藏于体内他处的癌细胞。例如骨癌容易转移到肺部,除了切除骨肿瘤外,可能也需透过化疗清除肺转移的癌细胞。或透过放疗来缩小肿瘤大小,以利手术切除。或有部分患者将切除之骨头用高强度放疗消灭癌细胞后,另取其切除的骨头作为骨头重建手术的材料。 骨癌有救吗?一定要截肢吗? 早期医学技术较不发达时,骨癌的截肢率的确不低,不过现在已经有了许多骨头重建手术(肢体保留)的方式,除非骨癌的肿瘤范围真的过大或是长在难以施行重建手术的部位,基本上都可以免于截肢一途。 移除肿瘤之后,缺损的骨头可能,主要可分为装入人工关节或是利用异体移植或自身的骨头,作为重建手术的材料。一般来说,使用人工关节的患者恢复时间较短,但是长久使用后容易发生松脱的问题,而使用骨头移植的患者则刚好相反,虽然初期恢复时间长,不过移植处会逐渐产生新的细胞并获得血流供给,完全愈合后反而比人工关节还耐用。 目前医疗可利用骨头重建手术,减少骨癌患者的截肢比例。 骨癌存活率? 骨癌存活率会依据不同的类型与扩散程度而有所差异。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统计,未扩散的软骨肉瘤,5年平均存活率有91%,但如果发生远端转移,便低至约22%。平均而言,软骨肉瘤的5年存活率大概落在78%,比起骨肉瘤的60% 或伊文氏肉瘤的61%,机率较高。 骨癌可以预防吗? 由于遗传疾病与因放射治疗而容易癌变的状态,仍属不可逆的致病因子,因此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多运动、戒烟、少喝酒等,降低罹病机率。 若发现自己有骨头、关节疼痛,尤其是晚上的时候疼痛感特别剧烈,建议应尽快前往医院诊断,很有可能是骨癌的征兆。也因及早发现、治疗,就可降低截肢或癌细胞扩散的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