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谈到健康,不能只关注生理层面而忽略心理层面。根据统计,影响全球人类的三大疾病中,忧郁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显示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心理问题往往较难被察觉,也容易被忽视。在这个类别中,您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心理状态与常见心理疾病,认识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以及目前可行的心理治疗方式,协助自己或身边的人更有觉察力与支持力地面对心理挑战。

常识

心理健康

看似正常,其实在崩溃边缘?认识高功能忧郁症的6大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长期承受工作与生活压力,即使内心充满焦虑与疲惫,外表仍表现得一切如常。 在众多忧郁症(Depression)患者中,有一类人被称为“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患者。这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也不是临床上的疾病名称,而是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坚强、有成就、能正常运作的人,其实在私下承受着持续的情绪低落、空虚或无力感。 他们依旧工作、社交、照顾家庭,外界甚至认为他们“状态很好”,但内心却在悄悄下沉,连自己都未必察觉。让《Hello医师》带您了解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以及需特别留意的6大潜在特征。 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 “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是一种非正式、非典型的忧郁状态用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中,并没有“高功能忧郁症”这一诊断。书中仅收录持续性忧郁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PDD),该疾病整合了轻度忧郁症(Dysthymia)与慢性重度忧郁症(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概念。 部分精神科专家认为,“高功能忧郁症”可被视为持续性忧郁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提醒,过度使用此词可能造成误解或弱化忧郁症的严重性。 虽然“高功能忧郁症”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但它描述了一群人——长期情绪低落,却仍维持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这类个体可能在外人眼中依旧表现积极、有责任感、在工作、学习或家庭中持续履行角色但私下却常感到疲惫、空虚或情绪低迷。换言之,他们并非没有忧郁,而是把忧郁藏在高效率与正常表象之下。这正是“高功能忧郁症”的关键特征——情绪受困,却仍然运作。 不过,“高功能忧郁症”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相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以下是6种常见的潜在特征,可帮助您更好地辨识这种隐藏性的忧郁状态: 高功能忧郁症的6种潜在特征 1. 经常拒绝社交邀约 美国肯塔基州综合护理中心(Mountain Comprehensive Care Center)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表面上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表现与社交互动,看起来情绪稳定、待人有礼,但在下班或放学后,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聚会与朋友外出,倾向独处或减少与他人相处的时间。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厌世,而是一种内心能量消耗后的保护机制——他们仍关心他人,却常感到疲惫、提不起劲,逐渐与社交圈保持距离。 2. 伴随健康问题 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密切——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身体疾病同样可能反过来引发心理困扰。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综合忧郁症中心临床医师蜜雪儿・里巴(Michelle Riba)指出,部分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Diabetes)、癌症(Cancer)等并发性医疗状况(Co-occurring Medical Conditions),这些慢性疾病可能造成长期压力,从而诱发忧郁情绪。相反地,持续的忧郁也会削弱免疫系统(Immunity),让人更容易罹患其他疾病。换句话说,身心健康是双向影响的;当身体或心理其中一方失衡,另一方也容易受到牵连。 3. 睡眠习惯改变 无论是难以入睡、半夜频繁醒来、整夜失眠,或是出现嗜睡、睡再多也感到疲倦的情况,都可能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睡眠障碍不仅是忧郁症的常见症状,也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与焦虑。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良好的睡眠品质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当睡眠长期失衡时,大脑调节情绪与压力的功能会受影响,使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循环。 4. 担心或焦虑 多数人提到忧郁时,往往只会想到“悲伤”,却忽略了焦虑(Anxiety)这一同样密切相关的情绪。事实上,焦虑与忧郁常同时出现,甚至互相强化。美国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焦虑并不只等同于恐惧,它可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持续性的紧张、不安、思绪混乱(Confusion),甚至出现身体症状,如胃部不适、头晕或胸口发闷。这类焦虑往往不易被外界察觉,因为高功能忧郁症患者仍能维持日常节奏,但内心的焦虑与担忧,却几乎从未真正停歇。 5. 重视工作的A型人格者 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许多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经济稳定、受过良好教育、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但他们往往属于典型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追求完美、竞争心强、对自己要求极高。虽然这样的特质有助于事业成功,却也让他们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逐渐耗尽心理能量。对这类人而言,工作常被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以致即使感到情绪低落、倦怠或空虚,也会逼自己“继续撑下去”。然而,过度投入工作、忽视休息与情绪需求,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或加重忧郁症风险的关键因素。 6. 对某种物质产生依赖或上瘾 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当人们感到悲伤、孤独或情绪不安时,可能会借助饮酒、抽烟或其他物质来暂时麻痹内心的不适感。然而,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Substance Abuse)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也可能掩盖更深层的心理问题。长时间的物质依赖会扰乱大脑的情绪调节机制,使忧郁、焦虑与睡眠障碍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若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开始依赖酒精、药物或其他刺激性物质来缓解压力或情绪,应尽早寻求专业协助,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疗,才能真正恢复健康的情绪平衡。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有高功能忧郁症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心理学家迈克尔・西尔弗曼(Michael E. Silverman)指出,判断是否属于“高功能忧郁症”,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状态的觉察,并不一定需要临床诊断或医学介入。与重度忧郁症不同,高功能忧郁症患者通常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功能,但内心却长期感到空虚、疲惫或情绪低落。若您发现自己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或动力不足等状况,即使表面上仍能正常工作与社交,也建议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评估与协助,以免情绪问题逐渐恶化。 相较之下,重度忧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正式的精神健康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临床指引,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或其他合适的疗法。然而,这并不代表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对高功能忧郁症无效。对于高功能忧郁症患者,心理辅导与情绪支持通常能带来显著帮助。通过与心理学家或辅导员沟通,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处理情绪,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如果您发现自己符合前述特征,或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悲伤或提不起精神,即使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也应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协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分类

更多 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

思觉失调症是什么?精神疾病的定义|认识精神疾病(上)

精神病疾患(Psychotic Disorder),俗称精神病,指的是个人在思考、情绪、知觉、认知及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因而影响日常生活的适应能力。患者也可能会出现脱离现实的情况,难以分辨真实与幻觉。 长期以来,精神病疾患是最容易被污名化与歧视的心理疾病之一。社会事件与媒体报道往往使用如“疑似精神病患”、“精神异常”等带有偏差与负面色彩的词语,加深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恐惧。这不仅造成患者面对歧视,也使许多人因担心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不愿意寻求专业协助。事实上,大众对精神病的恐惧,很大一部分源自对疾病缺乏正确的理解。 在本文中,《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精神病疾患的定义、成因、症状与治疗方式,并进一步带您认识“思觉失调症”。 精神病疾患定义 精神疾病是指个人在思考、情绪、知觉、认知或行为等精神状态上出现异常,因而影响其日常生活的功能,需要接受医疗与照护的疾病。其范围包括精神病疾患、神经症、酒精成瘾、药物成瘾,以及其他由主管机关认定的精神疾病,但不包括反社会人格障碍。 精神疾病的症状多样,一般可从以下5个层面来评估: 思觉失调症是什么? 在众多精神障碍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旧称“精神分裂症”。思觉失调症是一种脑部疾病,由于脑内不同区域的神经功能出现失调,患者会产生思想与感知上的混乱,并伴随语言、行为异常以及情绪上的明显变化。 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指出思觉失调症的单一成因。医学界普遍认为,基因因素、脑内化学物质(如多巴胺、谷氨酸)的异常,以及环境影响,都有可能导致思觉失调症的发生。 思觉失调症的症状可分为正性症状与负性症状: 正性症状:包括妄想、幻觉、语无伦次、思维或行为混乱等。 负性症状:包括对周遭事物缺乏兴趣、与人互动不自在、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情绪反应、缺乏想法或行动动力等。 思觉失调症通常需要长期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部分情况也可能需要住院照护。其中,药物治疗是治疗的基础,目前多以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简称 SGAs)为主要选择。 情感性思觉失调症 情感性思觉失调症兼具两类症状:一方面有部分思觉失调症的特征,例如妄想、幻觉;另一方面又出现情感性疾患(Mood Disorder) 的症状,如重性抑郁或躁狂。 因此,情感性思觉失调症可分为以下两种主要型态: 躁狂型(Manic type):以躁狂发作为主,患者可能表现出过度亢奋、精力旺盛或行为冲动。 抑郁型(Depressive type):以重性抑郁症状为主,患者可能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或睡眠改变,以及负面思考。 在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对情感性思觉失调症的诊断有明确规范: 患者的躁狂发作或重郁发作,必须曾经与思觉失调症的特征症状(如妄想或幻觉)同时出现。 妄想或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必须曾经在没有情感发作的情况下单独持续至少两周。 在整个疾病的病程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存在明显的情感发作。 只有在符合以上条件时,才会被诊断为情感性思觉失调症;若不符合,则会被归类为思觉失调症。 此外,情感性思觉失调症的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言语紊乱:说话颠三倒四,沟通能力下降,甚至失去正常表达的能力。 行为异常:举止不寻常或显得古怪,与平常不一样。 抑郁症状:例如感到空虚、伤心,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躁狂症状:在躁狂发作期间,可能因精力过剩而连续数天不睡觉,同时出现失常或越矩的行为。 功能受损:在工作、学业或社交方面表现显著下降。 生活管理困难:包括无法维持个人清洁与仪容打理。 患有情感性思觉失调症的患者,通常需要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技能训练三方面的配合,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由于患者的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不尽相同,治疗方式也会有所差异。 在大多数情况下,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是主要方式;若成效不显著,医生也可能考虑采用电痉挛治疗(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简称 ECT) 等物理治疗方法,以协助患者改善症状。 类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form Disorder) 类思觉失调症是一种短期的思觉失调症,其发作期一般持续1至6个月。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资料,类思觉失调症多在18至24岁之间发作,男女发生率大致相同。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思觉失调症,部分患者则可能出现重性抑郁症,因此自杀风险也相对较高。 类思觉失调症会影响患者的思维、行为、情感表达及对现实的感知,常见症状包括: 妄想 幻觉 语无伦次或言语紊乱 行为混乱或紧张 负性症状(如情感冷淡、缺乏动力) 目前的治疗方式以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为主,其中药物治疗多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简称 SGAs)。 (本篇文章尚未完结,继续阅读“精神疾病有几种?压力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吗?——认识精神疾病(中)”。)


心理健康

认识精神疾病(下):妄想症与晚发性妄想症

在上一篇《精神疾病有几种?压力也会导致精神疾病?——认识精神疾病(中)》中,我们谈到了短期精神病性障碍与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本文将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继续为你介绍妄想症与晚发性妄想症的成因、症状以及相关治疗方式。(若想了解精神疾病的定义与思觉失调症,请参阅《思觉失调症是什么?精神疾病的定义|认识精神疾病(上)》) 妄想症:一种以固执偏执信念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许多人习惯把精神疾病当作形容词来开玩笑,其中最常听到的便是“被害妄想症”。 事实上,妄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症状,类型多样,包括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关系妄想、夸大妄想、情色妄想以及身体妄想等。 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属于妄想性疾病(Paranoid Disorders),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主要特征是以偏执性思想或妄想为主要症状,患者会深信一件不真实的事件,而且难以被动摇。 妄想症的确切成因仍不清楚,目前推测可能与脑内神经传导物质失衡或基因遗传有关,例如家族中有人患有思觉失调症,也可能因心理社会因素如压力、酒精或药物成瘾而被诱发。 此外,偏执型人格(Paranoid Personality)与妄想症患者有许多相似之处,部分偏执型人格个案可能会发展为妄想症,其特征是过度敏感,总觉得他人怀有恶意,并容易对人心怀怨恨,进而在人际关系中频繁产生冲突。 妄想症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与心理治疗,药物部分可能使用传统型或典型抗精神病剂(Conventional or Typical Antipsychotics)、非典型抗精神病剂(Atypical Antipsychotics),并可视病情需要配合镇静剂或抗抑郁剂,以协助缓解症状与改善功能。 心理治疗方式包括个别心理治疗(Individual Psychotherapy)、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简称 CBT)以及家族治疗(Family Therapy)等,主要透过改善思维模式、情绪调节及家庭支持来协助患者控制症状并提升生活品质。 晚发性妄想精神病 晚发性妄想症(Paraphrenia),又称晚发性思觉失调症(Late-Onset Schizophrenia),是一种与思觉失调症(Schizophrenia)相似的慢性精神疾病,但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被归类于偏执性疾病(Paranoid Disorders)。 而在国际疾病伤害及死因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中则仍归类于精神病性障碍。此疾病多见于老年人,女性患者较为常见,尤其是曾有良好工作经历或婚姻史者,发展风险更高 此外,若患者本身存在听觉或视觉障碍,或性格特征表现为敏感、多疑、好与人争吵或回避社交,也可能增加罹患晚发性妄想症的机会。 晚发性妄想症常见的症状包括妄想与幻觉,例如被害妄想、其他类型的妄想、听幻觉、视幻觉及其他感官幻觉,此外也可能出现思维障碍、怪异行为、情感反应不适切、僵直性表现、自杀企图、攻击性行为、情感平淡及言语减少等。 虽然晚发性妄想症属于较少见的精神疾病,但仍可透过药物治疗加以控制,患者只要依医嘱规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情通常能获得良好控制,部分患者甚至可完全康复。


心理健康

精神疾病有几种?压力也会导致精神疾病吗?——认识精神疾病(中)

虽然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相较第四版已有不少修改,但在上篇提到的短期精神病性障碍,以及以下介绍的类精神分裂症障碍、由其他医学状况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和物质或药物诱发的精神病性障碍等诊断准则,大致仍延续了第四版的标准。 以下《Hello健康》将进一步说明: 属于短期性的类思觉失调与短期精神病性障碍 以及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精神疾病 还没阅读过上一篇文章吗?建议先阅读:《思觉失调症是什么?精神疾病的定义|认识精神疾病(上)》 短期精神病性障碍 根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定义,短期精神病性障碍(Brief Psychotic Disorder,BPD)属于一种急性精神疾病。它不同于思觉失调症或类思觉失调症,病程通常维持约一个月,之后症状会逐渐减轻,但未来仍可能复发。 只要出现以下症状中的任何一种,便可能被诊断为短期精神病性障碍: 妄想 幻觉 言语紊乱 行为混乱或紧张僵直 造成短期精神病性障碍的确切原因仍未明朗。目前临床观察显示,常见诱因包括: 突发性的压力事件或创伤 遗传、神经系统或环境因素 产后四周内(部分女性可能在此阶段发病) 治疗方式通常结合: 药物治疗:包括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irst-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econd-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以及苯二氮䓬类药物(Benzodiazepines,简称 BZD)。 心理治疗:协助患者稳定情绪、提升适应力,并减少复发风险。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 除了可能因基因、环境或生活事件引发的精神疾病外,患者也可能因物质使用或医疗处方药物而出现精神症状,这类情况统称为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Substance / Medication-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在DSM-5中,通常使用“物质依赖”或“物质滥用”来取代我们日常常说的“物质成瘾”。相关的诊断不仅包括物质使用障碍(Substance Use Disorder),也涵盖因使用成瘾性物质而引起的精神问题,例如: 过量中毒 戒断综合征 精神病性发作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是指使用成瘾性物质后引起的精神症状或障碍。这些物质包括酒精、咖啡因、古柯硷(Cocaine)、安非他命(Amphetamine,也称苯丙胺)、迷幻药(Hallucinogens)、尼古丁(Nicotine)、鸦片类药物(Opioids)和镇静剂(Sedatives),可能导致的情况包括精神病性发作(如妄想、幻觉)、情绪障碍(如焦虑、抑郁)、认知障碍(如记忆与注意力受损)、成瘾行为以及戒断反应。这些障碍包括: 谵妄(Substance-induced delirium) 持续性痴呆(Substance-induced persisting dementia) 持续性失忆(Substance-induced persisting amnestic disorder) 精神病疾患(Substance-induced psychotic disorder) 情感疾患(Substance-induced mood disorder) 焦虑性疾患(Substance-induced anxiety disorder) 视觉残留幻象(Hallucinogen persisting perceptual disorder) 性功能失调(Drug-induced sexual dysfunction) 睡眠障碍(Drug-induced sleep […]


压力管理

每逢星期一就感到低落、提不起劲?5个方法改善“星期一症候群”

所谓星期一症候群,指的是一周工作刚开始时,出现的负面情绪。这类情况常见于对工作现况感到不满的人。 如果你在星期一经常觉得情绪低落、无助或特别疲惫,那你很可能正面临星期一症候群。虽然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它不仅仅是“星期一心情差”,更可能是工作潜在问题的警讯。 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解说星期一症候群的成因,并分享5个改善的方法,帮助您更轻松地展开新的一周。 为什么会有“星期一症候群”? 如果您对工作感到满意,星期一只是继续投入自己喜欢的事。但若情况相反,星期一往往象征着做不完的任务、压力与挑战。 星期一症候群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工作表现,也可能波及同事。专家指出,它会显著降低团队的整体生产力,甚至影响成员的身心健康。 改善星期一症候群的5大方法 1. 问问自己怎么了 要改善星期一症候群,首先要找出真正的问题。如果您经常在星期一感到情绪低落或抗拒上班,这可能代表工作环境或内容已出现问题。您可以尝试寻找解决方法,必要时也可考虑转换工作方向。 2. 事先准备 星期一的低落情绪,往往来自上周五遗留下来的工作压力。建议在星期五下班前,尽量完成手头上的任务,或至少先解决一部分较棘手的事项,把较轻松的工作留到星期一再处理。这样一来,星期一的工作负担会大大减轻。 3. 想想自己喜爱的事物 一周里,总有值得期待的时刻,例如星期五的聚餐、星期六的露营。不妨把这些让自己兴奋和期待的活动列出来。这样在投入工作时,就能带着动力与目标前进。 4. 睡饱一点,早点起床 请在星期天晚上早点上床休息,为星期一储备足够的能量。如果只睡了几个小时,星期一早上起床时往往会感到疲惫和情绪低落。建议保证充足睡眠,提早起床,并以营养均衡的早餐开启新的一天。 5. 穿喜欢的衣服 服装会对心情产生很大影响。当你的穿着形象积极正面时,不仅能提升自信,也能为同事带来好心情。 不妨把最喜欢的衣服留到星期一来穿,既能获得称赞,也能为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囤積症如何解決

网络上瘾了吗?4个方法帮你来个“社交排毒”

每当 Facebook 、 Instagram或WhatsApp 全球大当机时,总会让不少网友快要崩溃,不停在网络上发出“求救”讯息。这或许正好让我们停下来思考:自己是不是对网络或社交媒体上瘾了?如果是,也许真的该来一场“社交排毒”了。 过去5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心理学者Kuss 博士(Dr. Kuss)就指出,少数人的社交媒体使用可能与某些心理状况有关,包括焦虑、忧郁、孤独、注意力缺陷过动症(ADHD)和成瘾。 再加上现在几乎人人都有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能滑社交媒体。如果你发现自己习惯性地不停刷社交,或担心错过任何讯息,那么你可能正展现出所谓的“害怕错过”(Fear Of Missing Out, FOMO)。 如果有一天社交媒体完全消失,您会不会觉得忧郁、不自在,甚至失去生活重心呢?以下我们将分享一些生活习惯,让你简单观察自己是否属于网络或社交成瘾的高风险族群。但请注意,真正的心理健康状况仍应由专业心理医生来诊断。 网络成瘾的6个自我检查重点 经常想着社交媒体,并花大量时间使用。 渴望越来越强烈,难以克制。 透过社交媒体来逃避烦恼或不安情绪。 想减少使用时间,但始终无法做到。 一旦不能使用,就会感到焦虑或不安。 使用过度,已对学业或工作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以上6点都符合,您可能属于网络成瘾的高风险群体。不过,任何确切的评估与诊断,都应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以上问题仅供参考。 若您只符合部分情况,或许只是过度依赖社交媒体。不妨尝试以下4个简单的“社交排毒”方法,帮助您更健康地使用网络。 关闭社交媒体通知:许多人一听到手机传来“叮”的提示声,就会忍不住点开屏幕查看讯息。久而久之,不仅分散注意力,也让人在开会或工作时难以专注。不妨关掉这些提示声,让大脑保持清醒,专注力也会更持久。 规范社交媒体的使用时间:不要时时刻刻盯着社交媒体。可以为自己设下规则,例如:每隔30分钟至1小时才允许查看一次,而且每次使用不超过3分钟。这样能有效避免无意间又陷入过度使用的情况。 用餐时别滑社交媒体:吃饭时还在滑手机,常常忽略了身边的人吗?给自己定下规则:用餐时不用社交媒体。这样不仅能专心享受美食,也能投入与家人或伴侣的交流。 睡前远离手机:社交媒体往往让人一滑再滑,本来打算“只看5分钟”或“午夜前就睡”,结果却常常拖到凌晨一点还没入睡。为了确保睡眠品质,请把手机放在床边伸手碰不到的地方,关灯后尽快入睡,让大脑真正休息。 这一切都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有关。多巴胺系统与期待感和动机紧密相关,它让我们产生“想要”的感觉,并驱动我们去寻求奖励。不幸的是,社交媒体的某些设计正是利用了这个机制,从而让人容易产生依赖。因此,社交媒体成瘾属于心理成瘾的一种,就像网络游戏成瘾一样。 开始“排毒”或许不难,真正的挑战在于坚持。排毒需要多久?多数专家认为,大约需要三个月或更长时间,具体取决于个人使用的时间和依赖程度。


发展迟缓

认识亚斯伯格症:一种特质,而非疾病

相信许多读者对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并不陌生,例如全球有不少知名人士都曾公开提到自己具备亚斯伯格的特质,例如企业家、科学家或艺术工作者。不过,您可能不知道的是,美国精神医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在2012年已将亚斯伯格症的诊断纳入自闭症类群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也就是俗称的自闭症光谱障碍。 随后在 2013 年出版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亚斯伯格症被正式移除单独诊断类别,因为相关症状已被完整纳入自闭症光谱障碍的范围。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介绍: 亚斯伯格症与高功能自闭症(High-Functioning Autism)的差别 自闭症光谱所代表的意义 以及可能的治疗与支持方向 亚斯伯格症的起源与定义 “亚斯伯格症”这一名称最早由奥地利医生汉斯·亚斯伯格(Hans Asperger)于 1944 年提出。具备亚斯伯格特质的人,可能表现出同理心不足、动作笨拙、社交障碍,以及 重复性的言语或行为,这些特征可被归纳在自闭症(Autism)的症状范围之内。 亚斯伯格症与自闭症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亚斯伯格特质的人在早期语言发展阶段通常没有明显迟缓,而且多数人仍渴望与他人互动,只是在社交技巧上较为笨拙或呆板。 目前,亚斯伯格症无法以医学手段完全“治愈”,但可透过药物治疗或行为疗法来减轻部分特征。同时,也有学者主张,将亚斯伯格症或自闭症光谱障碍视为一种人格特质,而非精神疾病,因为这反映的只是与大多数人不同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自从亚斯伯格症在DSM-5中被移除单独诊断类别,纳入自闭症光谱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后,“亚斯伯格”一词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种人格特质,而不是一种需要治愈的疾病。 用光谱理解自闭症类群障碍 设立自闭症类群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意义,在于避免狭隘地将症状类似自闭症的情况一概而论。透过“光谱”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闭相关特质存在不同类型与程度差异。 根据DSM-5的定义,若要被归类为自闭症类群障碍,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两个要件: 社交沟通与互动的缺陷:特征常包括避免与他人进行眼神接触、在对话往返中感到困难、谈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时忽略他人是否愿意继续聆听、难以理解他人的情绪或言外之意、缺乏配合情境的社交反应,以及僵硬的肢体动作或表情。这些症状在学校或职场等需要沟通与合作的情境中,往往会影响学习与工作表现,并带来适应上的挑战。 行为、兴趣或活动的局限与重复性:具备亚斯伯格症特质的人,往往对数字、细节和事实表现出高度兴趣;他们可能对物品的排列与摆放格外在意,甚至会重复堆叠或整理物品,同时也难以忍受固定行程被打乱;此外,他们对光线、噪音、温度等环境刺激的敏感度,也可能比一般人更高或更低。 亚斯伯格症与高功能自闭症的区别 有亚斯伯格症特质的人,智商通常与一般人无异,甚至可能更高,自闭倾向也较轻,因此常被与同样自闭倾向较低的高功能自闭症混为一谈;但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在早期语言发展阶段会出现迟缓,而亚斯伯格症则没有,这意味着高功能自闭症在自闭症光谱上更接近自闭症一端,在语言表达与人际关系维持上往往比亚斯伯格症更困难,不过这并不代表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存在智力障碍,一般来说,只要智商高于70且症状较轻者,就会被归类为高功能自闭症。 亚斯伯格症不需要治疗 亚斯伯格症由于没有明显的语言发展迟缓,因此在儿童早期未必能够被及时察觉,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有人要到成年之后才发现自己具备亚斯伯格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亚斯伯格症并不被视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而是一种独特的思维与行为特质,关键在于理解与支持,而非矫正。 当然,即使是具备亚斯伯格特质的孩子,每个人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在3岁时仍无法说出太多单字,但到了4岁后,语言能力却能快速进步。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他们在早期对与他人互动的兴趣较低,从而影响了语言学习的速度,但并不代表真的存在语言发展迟缓的问题;然而,这种差异常常会让家长感到担忧。 对成年人而言,亚斯伯格症的特质通常已在社会化过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调适,因此多半不需要特别治疗。但若家长在孩子成长阶段发现出现疑似自闭症的相关特征,仍建议尽早就医评估;越早期发现,便能更及时地调整教育方式,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提供适当支持,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与学习。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冥想的好处多!8大益处助你减压健脑|每天10分钟就能感受变化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快速,许多人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家庭、工作、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透不过气,甚至因压力过大而出现情绪低落或焦虑的倾向。 英国著名的冥想与正念倡导者Andy Puddicombe曾指出,每天只需静下心来 10 分钟,就能为心灵带来平静,并显著提升专注力。 事实上,冥想与正念都强调透过“放空”或“觉察当下”来帮助我们调整身心状态。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冥想的 8 大好处,让您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提升专注力、降低焦虑,并增进整体的身心健康。 冥想对身心的8大好处 好处1. 减压、减忧,并改善相关疾病 许多人接触冥想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减轻压力。多项研究显示,冥想不仅能缓解紧张与焦虑,还能显著降低体内的压力荷尔蒙皮质醇(Cortisol)水平,从而帮助改善睡眠品质。 此外,冥想也被发现对一些与压力相关的疾病有辅助效果,例如: 肠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纤维肌痛症(Fibromyalgia)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冥想不仅能调适情绪,也能对身心健康带来实际益处。 好处2. 改善焦虑症状 冥想也被认为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由于压力与焦虑密切相关,当压力水平下降时,焦虑症状也可能随之改善。研究显示,在一项为期 8 周的正念冥想实验中,参与者的焦虑症状显著减轻,包括恐惧感、过度猜疑的想法,以及强迫行为等。 好处3. 增强自我意识,减少孤独感 某些形式的冥想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对提升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有正面作用。许多冥想练习都会引导参与者观察自己的想法,并逐步将注意力导向更积极、有意义的方向。 研究也发现,冥想对不同群体都带来益处。例如在乳癌(Breast cancer)患者与年长者的实验中,规律冥想的人相比被动等待他人协助的人,自信心明显提升,同时也较少感到孤单。 好处4. 改善记忆力,延缓失智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减退往往是大脑老化的自然现象。然而,冥想能够透过提升注意力与自我觉察,达到锻炼大脑的效果,使大脑保持更年轻的状态。研究显示,冥想对预防记忆力衰退与延缓失智症状具有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冥想也能帮助失智患者的照护者,减轻他们在长期照护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让身心更为平衡。 好处5. 改善自我意象,培养正面自信 多种形式的冥想都有助于提升自我意象(Self-image),帮助我们建立更自信、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生活。研究回顾发现,体内某些促炎细胞激素(Cytokines)与忧郁症(Depression)密切相关。当我们承受压力时,这些细胞激素会大量分泌,影响情绪,进而诱发忧郁。 冥想被证实能够有效减少细胞激素的分泌,因此能缓解忧郁症状,让练习者的情绪更稳定,也能带来更积极的自我感受。 好处6. 超觉静坐有助降低血压 根据美国国家辅助与整合健康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Integrative Health, NCCIH)及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的研究发现,超觉静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对降低血压具有积极效果。这种冥想方式能帮助放松身心,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减轻心血管压力。 好处7. 增强注意力 专注冥想(Focused-attention meditation)就像替大脑进行重量训练,能提升注意力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其他冥想方式,如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等,也都被证实有助于专注力的培养。有研究指出,即使仅仅进行4天的冥想练习,也可能带来明显效果。 好处8. 辅助戒烟戒酒 冥想能提升注意力与自我觉察,从而增强自制力。在面对香烟、酒精等上瘾物质时,练习者更能控制冲动,减少依赖。研究也发现,冥想对于情绪性暴饮暴食等饮食成瘾行为同样有帮助,能协助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人际关系

网友不读不回、突然消失?专家:网路交友常见现象,无需过度担心

俗话说:“见面三分情”。但在现今数码时代,许多人际交流只靠手机、电脑就能完成,甚至连见面都不需要。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谈得上“情分”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先想想:您是否曾遇过对方“已读不回”或“不读不回”?甚至打了无数通电话,对方依然毫无回应?那个你朝思暮想的人,突然完全消失?别怀疑,您可能被Ghosted了。 Ghost 原本是英文名词,意思是“鬼魂”。不过,现在延伸的用法“Ghosting”,则是指人际关系中对方突然“人间蒸发”,特别是在用 Messenger、WhatsApp、微信或交友软件频繁联系后,却突然切断所有联络。 《Hello 健康》将带你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突然消失?这种行为对心理健康有哪些影响?以及,遇到“被 Ghosted”的情况时,应该如何调整和应对。 网友突然消失的可能原因 美国艾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的Jennice Vilhauer教授指出,在网路交友盛行的当下,出现所谓 “人间蒸发”(Ghosting)的情况比例更高。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点: 1. 非亲非故,突然消失未必是坏事 举例来说,如果是长辈介绍的相亲对象,即使没有来电,出于礼貌通常也会客气地找个理由婉拒。但在交友应用程式上,这些网友本质上只是“在网路上短暂相遇并聊得来的陌生人”。彼此之间并无深厚关系,因此若一方选择突然中断联系,其实并不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圈造成影响。换句话说,您并不会因为没有继续回应一位网友,而在现实社交中背负骂名。 2. 选择众多,感觉不对就换人 在交友应用程式或网站上,只要轻轻一点,就能看到许多单身人士正在寻找伴侣。正因为选择众多,当双方感觉不合适时,直接抽身也无可厚非,不必执着于单一对象。这种“随时可以换人”的模式,也让部分人将寻找对象视为逛网店般的体验,仿佛在“购物”而非建立长久关系。 网友突然消失,其实会影响心理健康 人类作为群居动物,本能上需要与他人建立连结,这是生存的重要条件。演化过程中,我们的大脑逐渐发展出一种 “社交监控系统”(Social Monitoring System),能自动观察并解读周遭环境中的线索,例如他人的表情、语调与情境,从而帮助我们判断该如何回应与互动。 然而,当网友突然中断联系,这种原有的规则就被打破。对方的音讯全无,让人陷入模糊与不确定中,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往往会引发不受尊重、被抛弃或被利用的感觉,甚至让人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做错了什么。若在消失之前双方已有过多次约会,受伤的感受会更加强烈,甚至带来深深的背叛感,对自尊心造成严重打击。 学术研究中,网友突然消失的情况被归类为社交排挤(Social Rejection,或称拒绝社交),也就是日常生活里常说的“被排挤”。当我们感觉自己遭到排斥时,所体验到的情绪痛苦,与身体疼痛在大脑中其实会透过相同的神经路径(Neural Pathways)传导。 有研究发现,服用含有对乙酰氨基酚(Paracetamol)的止痛药,甚至可以减轻这类情绪上的不适。这也说明,心痛带来的痛苦并不亚于身体的伤害,因此我们更应正视“网友突然消失”对情绪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如何应对网友突然消失? 1. 保持同理心 心理学教授Vilhauer指出,大约一半的线上交友者曾经历过被网友突然消失的情况;但讽刺的是,同样比例的人也曾对别人这样做过。换句话说,我们在这种状况下,既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加害者”。毕竟,谁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封锁过某些联系人呢? 要当面或透过讯息告诉对方“我们不合适”,不仅困难,还意味着要承接对方的情绪反应,这往往让人却步。相较之下,悄然消失显得轻松许多,也因此成为常见的做法。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学会将心比心,不要把每一次“突然消失”都解读为针对自己,也别让这种经历过度伤害自尊。 2. 真实表达,无须道歉 美国马里兰州圣玛丽学院(St. Mary’s College of Maryland)心理学教授Gili Freedman指出,当我们想要结束与网友或暧昧对象的互动时,与其突然消失,不如直接表达想法——坦率而明确的拒绝,往往比模糊的沉默更健康。因为若对方面对不明不白的讯息,只能反覆揣测,反而会陷入情绪困扰。 Freedman 也提醒,不必因为拒绝而说“对不起”。若我们开口说:“很抱歉,但我觉得我们不适合”,对方出于礼貌往往会回应“没关系”。然而,被拒绝的心情已然不好,再被迫违心地说出安慰的话,反而让负面情绪更为加剧。 在华人文化中,人们习惯用“不好意思”来委婉拒绝,甚至以“不回应当作回应”,希望避免伤害对方。然而在网路交友里,这种做法却可能转化为突然消失,无形中增加双方的心理压力。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直白”一定等同于“伤人”?事实上,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可能才是数位时代人人都需要学习的人际沟通能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忘记,还是害怕想起?——心理防卫机制与潜意识的自我保护

“你是忘记了,还是害怕想起来?”这句话出自电影《返校》的经典台词。事实上,无论是真的遗忘,还是因为害怕而不愿回想,在心理学上都可归类为防卫机制(Defence Mechanisms)。 防卫机制最早由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指的是一种潜意识策略,用来保护内在自我(Inner Self),维持个人的人格与自我意象(Self-image),并协助降低焦虑与负面情绪。 协调“超我”与“本我”的冲突 根据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理论,人类的心理结构可以分为3个层面: 本我(Id):代表本能与欲望,追求即时满足。 自我(Ego):在现实中作出调节,协调欲望与社会规范。 超我(Superego):象征道德与良心,要求遵循社会价值与理想。 防卫机制是自我用来调解超我与本我之间冲突的一种方式。它的目的并不是阻挡所谓“负面”或“邪恶”的想法,而是为了减轻因自我评价过低(Low Self-esteem)或自我失望而产生的痛苦感受。 防卫机制能帮助我们缓解压力,并转移对自身一些不合理信念(Irrational Beliefs)的关注。从这个角度来看,防卫机制并非完全是坏事;只有当一个人过度依赖防卫机制,才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防卫机制及实际应用 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防卫机制可分为原始与成熟两类。原始的防卫机制多半类似儿童时期的应对方式,较为简单,作用时间也不持久。 随着防卫机制逐渐成熟,其影响能维持更久,对人格与行为的影响也更深远。以下将依照成熟度,介绍常见的12 种防卫机制: 原始的防卫机制 否认(Denial):否认是一种常见的防卫机制,指个人拒绝接受现实,或假装某个痛苦的想法、事件或行为从未发生。例如部分酒精成瘾者可能不愿承认自己已有依赖问题,并不断强调自己在事业或人际关系上的成功,以掩盖真实状况部分酒精成瘾者可能不愿承认自己已有依赖问题,并不断强调自己在事业或人际关系上的成功,以掩盖真实状况。 退化(Regression):退化是指在面对过大压力时,个体会回到较早期的发展阶段,以儿童般的方式来应对焦虑或不安。这种行为能让人暂时获得安全感与慰藉。例如成年人在遇到重大挫折时,可能会出现哭闹、撒娇或依赖他人的行为,类似孩童寻求照顾的方式,以缓解内心的不安。 行动化(Acting Out):行动化是指个体以直接或极端的行为来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而不是用言语或理性方式表达。例如有些人在愤怒时会摔东西、捶墙壁,甚至以自残来释放情绪;小朋友若因得不到想要的物品而大声哭闹,也是一种行动化的表现。 解离(Dissociation):解离是指个体在面对创伤或强烈压力时,暂时与现实或自我脱节,可能表现为失去时间感,或人格整合受到影响。部分人会遗忘某些创伤经历的片段,以减轻痛苦。例如小时候曾经历家暴的人,成年后可能在压力情境下出现片段性失忆;电视剧里常见的车祸后失忆情节,也是解离的一种表现。 投射(Projection):投射是指个体将自己难以接受的想法、情绪或行为,归因到他人身上,以此减轻内心的不安或责任感。例如有些人抱怨伴侣没有认真听自己说话,但事实上,真正常常心不在焉的,往往是他们自己。透过投射,他们把不满转移到对方身上。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反向形成是指个体的行为表现与内心真实的感受或想法相反,以此来掩饰或压抑真实情绪。例如有些男生喜欢某位女生,但却不断以捉弄或挑衅的方式对待她;表面上看似排斥,实际上是另一种表达好感的方式。 比原始更成熟的防卫机制 压抑(Repression):潜意识将痛苦或不安的记忆压下去,不让它浮现。例如小时候遭遇过严重创伤,但长大后完全记不起来。 转移(Displacement):将接收到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其他人身上,特别是身边亲密的人。譬如,被老板责骂后,回家对家人发脾气。 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透过冷静的分析和理性思考,来回避情绪上的痛苦。例如在亲人过世时,不去表达悲伤,而是忙着处理葬礼细节。 合理化(Rationalization):用看似合理的理由来解释自己难以接受的行为或结果,例如考试不及格的人安慰自己说:“反正题目太难,大家都考不好。”。 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行为表现与真实感受相反,用来隐藏或压抑内心情绪。例如明明喜欢对方,却故意表现得冷漠或捉弄。 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将情绪与事件分开叙述,避免触动感受。例如平淡地描述车祸经过,却完全不流露害怕或悲伤。 成熟的防卫机制 升华(Sublimation):将不被社会接受的冲动或情绪,转化为积极、有建设性的行为。例如把愤怒转化为运动表现,或通过艺术创作来释放情绪。 利他(Altruism):透过帮助他人来获得满足感,同时也缓解自己的压力或焦虑。例如在低落时主动去做义工,藉由付出让自己感到更有价值。 压抑(Suppression):有意识地选择暂时不去想令人痛苦的事情,以便专注于当前任务。例如学生在考试期间暂时不去想感情问题,等考后再面对。 预期(Anticipation):事先预想可能发生的困难,并主动准备应对方案,降低焦虑。例如上台演讲前先想象可能被问到的问题,并准备好回答。 幽默(Humour):以健康、得体的方式,用幽默来化解尴尬、缓解紧张或表达负面情绪。例如在紧张的面试中开个轻松的小玩笑,让自己和对方都放松下来。 补偿(Compensation):补偿是指当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感到不足或不满意时,会在其他方面努力发展,以弥补或平衡这种缺憾。例如小时候曾因严重疾病而长期卧床的小孩,长大后立志成为医生,以帮助他人并弥补自己过去的遗憾。。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情绪强烈难以控制?10个原因让你考虑心理咨询

社会大众对精神疾病患者仍存有一定的污名化,也普遍缺乏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导致许多人明明有心理咨询的需要,却因为害怕或不知道如何求助而延误。以下列出一些寻求心理咨询的常见理由。符合其中一项,并不代表您一定患有心理疾病,但尝试接受咨询,或许能为您带来新的启发与支持。 1. 强烈情绪影响日常生活 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起伏,但如果情绪强烈到干扰日常作息或人际关系,就可能需要考虑心理咨询。持续无法控制的悲伤、愤怒或无望感,可能是心理疾病的征兆,及早寻求专业协助有助于缓解与改善。 2. 依赖外物进行自我麻痹 若习惯依赖药物、酒精或食物来调适情绪与压力,即使明知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却仍无法控制,这可能已涉及上瘾问题。此类情况除了心理咨询,也可能需要其他专业协助来进行戒断治疗。此外,若因情绪或烦恼而刻意暴饮暴食,或刻意减少进食,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警讯,值得正视。 3. 难以走出失落与哀伤 当亲友或伴侣离世,或经历婚姻、恋情的结束时,悲伤与失落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修复。若伤痛久久无法平复,特别是在缺乏支持系统,或类似的打击接二连三发生时,心理咨询能提供专业的陪伴与协助,帮助您逐步走出阴霾。 4. 创伤经历持续影响身心 无论是遭受精神或身体虐待、经历重大事故、被抛弃,或曾患上严重疾病,都可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创伤。如果这些经历不断浮现,干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能够提供安全的空间与专业的支持,协助您逐步走出阴影,重新建立内在的力量。 5. 对过去喜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如果过去带来快乐的活动,如今已无法让您感到满足或愉悦,不妨思考背后的原因。若这种转变是由持续的负面情绪造成,心理咨询或许能帮助您厘清问题的根源,并重新点燃热情。尤其当您发现自己常常吃不好、睡不安稳,变得懒得与亲友互动,甚至觉得人生失去意义时,更应尽早寻求专业协助,以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6. 经常出现莫名的身体不适 心理与身体息息相关,长期的压力往往会以身体症状表现出来。若您经常无缘由地头痛、腹痛、感冒,甚至出现性欲减退,这可能是身体在提醒您需要调整生活步调。此外,缺乏运动却感到肌肉酸痛,或经常肩颈僵硬,也可能是压力或负面情绪的反映。心理咨询能帮助您从根源探索问题,并学习更健康的因应方式。 7. 工作或学业表现明显下滑 情绪与心理状态常会反映在工作或学业表现上。您可能过去对工作充满热情,或在学业上表现良好,但突然开始感到提不起劲,甚至不再在乎成绩或成果。不仅做事或学习的专注力下降,身边的同事、主管、同学或老师,也可能注意到您的表现不如以往。若想更清楚了解这种转变的原因,心理咨询能为您提供支持与指引。 8. 与他人沟通感到困难或不安 当您发现自己很难与他人沟通,或难以表达真实感受时,可能会在互动过程中感到频繁的不愉快,甚至在最亲近的人面前也有类似情况。此时,除了个人心理咨询,也可考虑家庭或伴侣咨询。透过专业协助,您可以学习辨识与调节情绪,并改善语言及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从而提升关系的品质。 9. 亲友频频表达关心 有时我们自己未必察觉到情绪或行为的变化,但身边的人往往比我们更敏锐。如果亲友常常对您说:“你还好吗?”、“最近是不是有心事?”、“我很担心你。”即使您觉得没什么大碍,也值得停下来检视自身状况,并在需要时主动寻求专业协助。 10. 负面思考与过度担忧 若您常常在面对问题时过度放大,习惯钻牛角尖,总认为事情会走向最坏的结果,并将内心的焦虑当成现实来对待,这不仅令人感到疲惫,也可能导致逃避问题,难以接受新的挑战。这样的思维模式往往会让焦虑进一步恶化。若您发现自己长期陷入这种情况,尽早寻求心理咨询,是改善心理健康的重要一步。 Hello Health Group 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本文内容仅供健康资讯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人员的意见。若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虑,请务必寻求合格医疗专业人员的评估与协助。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