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谈到健康,不能只关注生理层面而忽略心理层面。根据统计,影响全球人类的三大疾病中,忧郁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显示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心理问题往往较难被察觉,也容易被忽视。在这个类别中,您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心理状态与常见心理疾病,认识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以及目前可行的心理治疗方式,协助自己或身边的人更有觉察力与支持力地面对心理挑战。

常识

心理健康

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PTSD的定义   创伤后压力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它通常因过往的创伤经历而触发,患者可能出现恐慌或焦虑反应。 对大部分人来说,经历创伤事件后,内心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然而,部分人在遭遇如严重事故、战争或其他极度痛苦、令人震惊的事件后,可能发展成 PTSD。 患者往往会不断重现或反复思考创伤事件,这会干扰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并且难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值得留意的是,PTSD 是可以透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逐渐改善的,患者有机会恢复心理健康与生活功能。 PTSD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女性在面对创伤与环境变化时,往往更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更容易发展成 PTSD。 此疾病可影响任何年龄层人士,包括儿童。不过,通过及早识别与减少风险因素,是有机会降低 PTSD 的发生率,并帮助更好地管理病情。 如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困扰,请及时与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讨论,以获取适合的治疗与支持。 PTSD的症状 PTSD的常见症状包括: 反复回想创伤事件:患者会不断重现或反刍思考相关经历,可能出现噩梦或幻觉,导致强烈的恐惧与焦虑。 回避行为:由于担心再次触发恐慌或痛苦反应,患者会避免与他人见面,或刻意回避让自己联想到创伤的人、事、时、地、物。这可能导致与家人朋友疏离,并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情绪反应增强:患者可能更容易烦躁、沮丧,或经常陷入情绪低落。 人际关系困难:包括难以表达或感受关爱,过度紧张,或容易受到惊吓。 睡眠与专注困难:如难以入睡、睡眠品质差,或在日常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状:可能出现血压与心率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恶心或肠胃不适(如腹泻)。 以上列出的症状并非完整清单,您可能会出现其他不同的情况。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问,请向您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PTSD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一个人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例如遭受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就有可能因此发展成 PTSD。 此外,下列情况也被视为增加患上 PTSD 的重要原因: 曾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在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创伤或长期虐待。 个性特质的影响,例如天生较敏感或较难应对压力。 脑部运作方式的差异,包括在压力下释放的化学物质与激素失衡。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许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因羞耻感或顾虑而延迟寻求帮助。然而,PTSD 是可以透过专业治疗而逐渐改善的。越早接受治疗,康复的机会也越大。 如果您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尽快联系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 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持续困扰超过1个月。 消极的情绪或想法非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生活作息。 出现自伤念头,或认为自己可能会伤害自己。 PTSD的风险因素 导致 PTSD 的风险因素有许多,特别是在经历人生重大打击或困难时。某些情况会增加在创伤事件后发展为 PTSD 的可能性,例如: 遭受严重或长期的创伤。 在年轻时曾经历其他创伤,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忽视。 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军人、急救人员或医护人员。 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缺乏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 家族中有心理健康疾病病史,例如 PTSD 或抑郁症。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压力,但有些人更容易在经历创伤后发展成 PTSD。最常见会导致 PTSD 的事件包括: 参与或经历战争。 童年时期遭受忽视或身体虐待。 遭受性暴力或性侵害。 曾遭受严重的身体攻击。 曾被武器威胁。 其他创伤事件也可能导致PTSD,例如: 火灾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风暴) 抢劫或暴力袭击 交通事故(包括车祸或飞机失事) 酷刑或绑架 被诊断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恐怖袭击 其他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事件 PTSD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一般健康教育参考,并不等同于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资讯或协助,请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如何诊断PTSD?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通常需要至少一个月,医生才会考虑确诊是否为PTSD。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您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医生的协助。 出现疑似PTSD […]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分类

更多 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情绪障碍

情绪起伏大难相处?带你认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9大典型症状与治疗方式

听过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吗?别被“边缘”这两个字误导,它和日常说的“边缘人”完全不是一回事。边缘型人格障碍,也称为边缘型人格疾患或 B 型人格障碍,指的是患者容易出现极端行为,或情绪经常不稳定。 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边缘人格”只是一个笼统的分类,用来指那些无法归入既有标准的精神疾患。直到近几十年,才逐渐明确界定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诊断方式和治疗方法。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进一步说明。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边缘型人格障碍在早期并不容易被诊断,因为它的部分症状与其他精神疾病相似,而且有时会与其他精神疾病同时出现,例如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躁郁症(Bipolar disorder)、抑郁症(Depression),以及神经性暴食症(Bulimia nervosa)。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症状共有9项,只要符合其中5项或以上,就有可能被诊断为边缘型人格障碍: 害怕被抛弃:不论是真实可能,还是主观幻想,患者都会极力避免被亲人或朋友抛弃。 人际关系不稳定:与人相处时应对方式反复无常,情绪不稳定,并可能表现出操控他人的意图。 扭曲的自我形象:不稳定的自我认知会影响心情、价值观、意见、目标及人际关系。 冲动与冒险行为:例如过度消费、危险驾驶、药物滥用、滥交等,不顾后果。 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包括自残、企图自杀,或以自杀威胁他人。 情绪强烈但短暂:沮丧、易怒或焦虑的情绪通常持续数小时,但少数会超过几天。 长期感到空虚:常觉得生活空洞或无聊。 强烈愤怒:不适当、过度或难以控制的发怒,事后常伴随羞愧与罪恶感。 解离或偏执想法:在压力下出现解离感(dissociation)或短暂的偏执念头。 不同于《DSM-IV》的分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分类标准》第十版(ICD-10)中,将边缘型人格障碍称为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 EUPD),并细分为以下2种类型: 冲动型:患者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冲动易失控,常与他人发生冲突,尤其在冲动行为受阻或遭批评时更明显。 边缘型:患者对自我形象与目标感到不确定,长期感到空虚,容易陷入强烈而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中。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3大成因 虽然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确切成因仍未有定论,但专家认为可能与以下3大因素有关: 基因遗传:并不是某个特定基因直接造成边缘型人格障碍,而是如果家族中有近亲有类似病史,发展出此疾病的风险就会较高。 环境因素:例如在生活中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如家庭暴力或性暴力),或在幼年时与主要照顾者分离,甚至长期遭受情感忽视(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 大脑功能:患者的大脑情绪调节系统与一般人不同,控制情绪的区域和负责判断的区域之间沟通不足,导致情绪容易反复无常。 如何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 治疗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方式主要分为3大类: 心理治疗:主要方法有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以及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药物治疗:药物无法根治边缘型人格障碍,但能帮助缓解相关症状。例如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可减轻情绪低落与焦躁不安。 短期住院治疗:当病人承受巨大压力,甚至出现自杀威胁或其他过度激烈的行为时,短期住院可提供密切观察与治疗,同时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自杀并不能解决问题,却会给家人留下无比的痛苦。请珍惜生命,给自己一次机会。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感到走不下去,请立即寻求帮助: 紧急情况:请拨打 995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 (IMH) 24 小时求助热线:6389 2222 Samaritans of Singapore (SOS) 自杀防治热线:1767 […]


人际关系

疫情期间会不会失去社交力?8个小贴士帮您保持人气满满

在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除了面对被感染的担忧,另一项挑战是无法与家人和朋友见面,因而感到孤单与失落。人类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彼此互动与支持。经过长期的演化,社交与人际关系经营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因为长时间待在家里而影响了心情,就需要主动采取一些方式来调整。 《Hello医师》将与您一同探讨,在疫情期间该如何维持良好的交流与社交关系。 新冠疫情让您忘了如何与人交流? 在新冠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家里,不少人感觉闷得快要发霉,甚至快忘了该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不妨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重新牵起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空出时间 在家工作时,人们往往不知不觉加班,或忙着照顾不能上学的孩子,结果失去了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因此,更需要刻意安排时间,留一点属于自己的空档,好与亲友保持联系。 全神贯注 与亲友联系时,最好放下手边的工作,也不要一心多用。像是边打游戏边聊天,只会让注意力被分散。专心投入、活在当下,才能真正关心电话、手机或电脑另一端的家人和朋友。 打开耳朵倾听 我们常常会在别人说话时,下意识地打断对方。这并不一定是失礼,而是因为我们太热衷于分享自己的想法。不过,唯有耐心倾听,才能真正理解对方的意思,以及对方的需要。 让自己也被倾听 与亲友的联系不是“单行道”,对方同样关心我们在疫情下过得好不好。因此,诚实地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很重要。同时,也要让亲友有机会给予我们倾听和支持,这样才能建立更真诚的交流与互动。 新冠疫情期间远距离互动守则 在疫情期间,与重要的人保持联系依然很关键,但当中还是有一些小细节值得注意。 常常保持联系 利用电话、电脑、手机或社交媒体贴文与朋友保持联系,可以让心情更愉快。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熟悉的面孔,或读到亲友关心的讯息,都会减轻孤单感。即使无法与家人或朋友见面,透过经常联系,情感连结依然会被加强,这对独居的人来说尤其重要。 交流不是分胜负 与人交流时,难免会有意见不同的情况。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重点在于表达关心与善意,而不是争论输赢。切勿因为想证明自己或强行说服对方,而影响彼此的感情。 加入网络社群 英文有句谚语:“老朋友如金,新朋友如银(Make new friends, but keep the old. Those are silver; these are gold.)”,和华人文化里常说的“广结善缘”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疫情期间,如果想拓展人际关系,可以从线上社群着手,透过不同的网络社团结交新朋友。 帮助不懂使用 3C 产品的群体 现在通讯软件种类繁多,常让人眼花缭乱。对年长的老年人来说,更是一大挑战。年轻一代应主动帮助长辈学习操作,或教他们如何使用电子产品,让他们也能透过网络与世界保持连结。当然,如果家人或朋友始终不太能适应,也可以用最传统的方式──打一通电话,表达关心与问候。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