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谈到健康,不能只关注生理层面而忽略心理层面。根据统计,影响全球人类的三大疾病中,忧郁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显示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心理问题往往较难被察觉,也容易被忽视。在这个类别中,您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心理状态与常见心理疾病,认识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以及目前可行的心理治疗方式,协助自己或身边的人更有觉察力与支持力地面对心理挑战。

常识

心理健康

看似正常,其实在崩溃边缘?认识高功能忧郁症的6大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长期承受工作与生活压力,即使内心充满焦虑与疲惫,外表仍表现得一切如常。 在众多忧郁症(Depression)患者中,有一类人被称为“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患者。这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也不是临床上的疾病名称,而是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坚强、有成就、能正常运作的人,其实在私下承受着持续的情绪低落、空虚或无力感。 他们依旧工作、社交、照顾家庭,外界甚至认为他们“状态很好”,但内心却在悄悄下沉,连自己都未必察觉。让《Hello医师》带您了解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以及需特别留意的6大潜在特征。 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 “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是一种非正式、非典型的忧郁状态用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中,并没有“高功能忧郁症”这一诊断。书中仅收录持续性忧郁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PDD),该疾病整合了轻度忧郁症(Dysthymia)与慢性重度忧郁症(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概念。 部分精神科专家认为,“高功能忧郁症”可被视为持续性忧郁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提醒,过度使用此词可能造成误解或弱化忧郁症的严重性。 虽然“高功能忧郁症”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但它描述了一群人——长期情绪低落,却仍维持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这类个体可能在外人眼中依旧表现积极、有责任感、在工作、学习或家庭中持续履行角色但私下却常感到疲惫、空虚或情绪低迷。换言之,他们并非没有忧郁,而是把忧郁藏在高效率与正常表象之下。这正是“高功能忧郁症”的关键特征——情绪受困,却仍然运作。 不过,“高功能忧郁症”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相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以下是6种常见的潜在特征,可帮助您更好地辨识这种隐藏性的忧郁状态: 高功能忧郁症的6种潜在特征 1. 经常拒绝社交邀约 美国肯塔基州综合护理中心(Mountain Comprehensive Care Center)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表面上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表现与社交互动,看起来情绪稳定、待人有礼,但在下班或放学后,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聚会与朋友外出,倾向独处或减少与他人相处的时间。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厌世,而是一种内心能量消耗后的保护机制——他们仍关心他人,却常感到疲惫、提不起劲,逐渐与社交圈保持距离。 2. 伴随健康问题 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密切——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身体疾病同样可能反过来引发心理困扰。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综合忧郁症中心临床医师蜜雪儿・里巴(Michelle Riba)指出,部分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Diabetes)、癌症(Cancer)等并发性医疗状况(Co-occurring Medical Conditions),这些慢性疾病可能造成长期压力,从而诱发忧郁情绪。相反地,持续的忧郁也会削弱免疫系统(Immunity),让人更容易罹患其他疾病。换句话说,身心健康是双向影响的;当身体或心理其中一方失衡,另一方也容易受到牵连。 3. 睡眠习惯改变 无论是难以入睡、半夜频繁醒来、整夜失眠,或是出现嗜睡、睡再多也感到疲倦的情况,都可能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睡眠障碍不仅是忧郁症的常见症状,也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与焦虑。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良好的睡眠品质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当睡眠长期失衡时,大脑调节情绪与压力的功能会受影响,使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循环。 4. 担心或焦虑 多数人提到忧郁时,往往只会想到“悲伤”,却忽略了焦虑(Anxiety)这一同样密切相关的情绪。事实上,焦虑与忧郁常同时出现,甚至互相强化。美国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焦虑并不只等同于恐惧,它可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持续性的紧张、不安、思绪混乱(Confusion),甚至出现身体症状,如胃部不适、头晕或胸口发闷。这类焦虑往往不易被外界察觉,因为高功能忧郁症患者仍能维持日常节奏,但内心的焦虑与担忧,却几乎从未真正停歇。 5. 重视工作的A型人格者 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许多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经济稳定、受过良好教育、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但他们往往属于典型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追求完美、竞争心强、对自己要求极高。虽然这样的特质有助于事业成功,却也让他们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逐渐耗尽心理能量。对这类人而言,工作常被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以致即使感到情绪低落、倦怠或空虚,也会逼自己“继续撑下去”。然而,过度投入工作、忽视休息与情绪需求,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或加重忧郁症风险的关键因素。 6. 对某种物质产生依赖或上瘾 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当人们感到悲伤、孤独或情绪不安时,可能会借助饮酒、抽烟或其他物质来暂时麻痹内心的不适感。然而,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Substance Abuse)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也可能掩盖更深层的心理问题。长时间的物质依赖会扰乱大脑的情绪调节机制,使忧郁、焦虑与睡眠障碍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若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开始依赖酒精、药物或其他刺激性物质来缓解压力或情绪,应尽早寻求专业协助,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疗,才能真正恢复健康的情绪平衡。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有高功能忧郁症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心理学家迈克尔・西尔弗曼(Michael E. Silverman)指出,判断是否属于“高功能忧郁症”,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状态的觉察,并不一定需要临床诊断或医学介入。与重度忧郁症不同,高功能忧郁症患者通常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功能,但内心却长期感到空虚、疲惫或情绪低落。若您发现自己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或动力不足等状况,即使表面上仍能正常工作与社交,也建议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评估与协助,以免情绪问题逐渐恶化。 相较之下,重度忧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正式的精神健康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临床指引,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或其他合适的疗法。然而,这并不代表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对高功能忧郁症无效。对于高功能忧郁症患者,心理辅导与情绪支持通常能带来显著帮助。通过与心理学家或辅导员沟通,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处理情绪,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如果您发现自己符合前述特征,或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悲伤或提不起精神,即使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也应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协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分类

更多 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惧高症治疗指南:逐步克服对高度的恐惧

您是否有过惧高症(Acrophobia)的体验?例如,当走在吊桥上往下一望,因高度而感到强烈恐惧;或是在热门打卡景点,站在视野开阔的悬崖边,不经意地往下看时,突然觉得晕眩并想立刻离开。许多人会把这种感觉当作玩笑,说自己“有惧高症”。但究竟这是否真的属于惧高症呢?以下就让《Hello健康》带您进一步认识惧高症。 产生惧高症的原因 曾经的创伤:部分惧高症与过去的负面经验有关。例如,个人曾经从高处跌落,目睹他人从高处坠落,或在高处时经历过恐慌反应,这些事件可能造成心理创伤,进而引发对高度的恐惧。(延伸阅读: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家族遗传:如果直系或近亲家属曾被诊断患有惧高症,个人出现惧高症的风险也会相对提高。 环境影响:成长环境也可能影响惧高症的形成。例如,如果照顾者或身边重要的人在面对高度时表现出强烈恐惧,孩子可能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相同的恐惧反应。 演化因素:有研究认为,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发展出对高度的敏感性,以降低从高处坠落的风险,从而提高生存与繁衍的机会。 站在高处往下看会头晕、冒冷汗?惧高症的8大常见症状 从演化角度来看,人类对高度本能上就带有一定的畏惧与警觉,因此多数人或多或少都会在高处感到不安。然而,要达到“惧高症”的诊断标准,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明显的生理反应,以及过度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慌)。以下将惧高症的症状分为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两类进行说明: 生理层面 心跳加快、出汗增多 头晕、反胃或恶心感 身体发抖或颤抖 感觉失去重心,需要抓住周围的物体以保持安全 心理层面 出现恐慌反应 强烈害怕被困在高处 持续感到焦虑与不安 担心未来可能再次处于高处情境 4种常见方法治疗惧高症 一般而言,轻度的惧高症通常不需特别治疗,除非它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若惧高症妨碍了您参与某些活动或工作,例如高空弹跳、跳伞或滑翔伞等,以下4种方法可能有助于克服惧高症带来的困扰: 1. 暴露治疗(Exposure therapy) 患者会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透过观看照片或影片,逐步适应高处的情境,例如从高楼往外望、高空走钢索、攀岩或走过吊桥等。随着训练的推进,患者会进一步亲身体验站在高处的感觉,例如站在阳台或大楼顶层。透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惧高反应会逐渐减轻,患者也能慢慢学会克服惧高症。 2. 认知行为治疗(CBT) 适合尚未准备好进行暴露疗法的患者,特别是情况较严重或心理障碍较大的个案。透过与治疗师的合作,患者会逐步学习重构自己对高处的负面联想,包括创伤记忆、相关回忆或不合理的想法。虽然认知行为治疗的部分阶段仍可能涉及患者接触或想象高处情境,但过程通常不会像暴露疗法那样直接或具冲击性。 3. 虚拟实境(VR) 近年来研究显示,虚拟实境技术在惧高症治疗上可能具有帮助。《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的研究发现,接受 VR 治疗的患者在惧高症状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 VR 的优势在于,患者能够透过虚拟情境体验多种高处环境,例如站在高楼顶端、悬崖边、电线杆上,或是在高空走钢索,而无需承担真实坠落的风险。同时,如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适或无法承受当下的强度,也可以立即停止治疗。 4. 放松与正念训练 惧高症患者可透过瑜伽、深呼吸练习或冥想,帮助身体肌肉放松,舒缓紧绷的神经,从而减轻焦虑与恐慌反应。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心理健康

精神科与心理谘商:看懂精神科医生与心理谘商师的差别

有些人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但因为对精神科有所误解而抗拒就医,结果令问题逐渐恶化,情绪变得难以控制,身体也出现许多症状,例如失眠、疲倦以及肠胃不适。事实上,只要及早就医,并接受专业谘询与治疗,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能改善,连带的身体症状也会逐步好转。 《Hello健康》将带您认识精神科的服务范围与方式,解释精神科医生与心理谘商师的不同之处,并提供3个自我检测量表,协助您评估自己的心理与身心健康状况。 什么是精神科?和其他专科有什么不同? 精神科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精神医学科”,由精神科医生负责诊断与治疗。由于大众对“精神科”常存在误解,认为只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人才需要看精神科,因此部分医院或诊所会采用较温和的称呼,例如“心理医学科”。 精神科与一般专科一样,都是处理特定的健康问题。不同的是,精神科主要针对心理健康困扰,以及因心理状态而引发的身体症状;而其他专科则主要处理各类身体疾病。 身心科(精神科) 其他一般专科 协助处理心理健康问题  • 心理问题  • 或因心理困扰而引发的身体症状,例如失眠、疲倦、消化不良 各类身体疾病 相关治疗团队  • 精神科医生  • 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谘商师 其他专科医生 医疗机构  • 医院精神科  • 精神科诊所 • 心理谘商中心 医院或诊所 精神科医生与心理谘商师的差异 从上表可以看出,精神科的专业人员除了精神科医生外,也包括临床心理学家与心理谘商师,两者的差异如下: 精神科医生 临床心理学家 心理谘商师 主要职责  • 药物治疗  • 物理治疗 • 大脑功能检查 • 神经检测 专攻精神病理学,能够结合医生的诊断,理解疾病与药物的影响,并提供心理治疗 专攻心理层面,透过心理谘商协助患者加深自我了解,并应对长期的心理困扰 是否具备开具药物处方的资格? 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是否能够开立诊断证明? 可以 不可以 不可以 专业资格 完成医学学位,并接受精神科专科训练及通过专科医生资格考试 完成临床心理学硕士课程,并通过临床实习与专业注册认证 完成辅导或谘商心理学硕士课程,并通过临床实习与专业注册认证 在部分医院的精神科,或规模较大的精神科诊所,会同时配置精神科医生与心理专业人员。患者在初诊时,通常会先由精神科医生进行检查与诊断,再转介给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谘商师,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心理治疗或辅导。 以抑郁症的治疗为例,若患者经医生检查后,被诊断为早期抑郁症,可能会先转介给临床心理学家或心理谘商师,进行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以协助患者自我调适。若辅导成效有限,或患者一开始即为重度抑郁症,则需要药物治疗,以帮助患者尽早控制病情。 什么时候需要看精神科? 精神科的治疗范围除了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外,也能协助诊疗以下问题: 长期心理压力:如家庭、人际关系、工作或感情压力,导致情绪长期低落或不稳定。 情绪症状:经常感到抑郁、烦躁、恐惧、紧张不安或容易发脾气。 身体症状反覆出现,但检查无明显病因:例如胸闷、头痛、心悸、发抖、冒冷汗、消化不良、全身酸痛、失眠、疲倦、食欲不振。 出现危险想法:包括强迫思维、自伤或自杀的念头。 ”” 自杀无法解决问题,请珍惜生命,再给自己一次机会。 若您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自杀的念头,请立即寻求协助: 新加坡关怀热线 (Samaritans of Singapore, SOS):1767(24小时,免费)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 (IMH) 紧急热线:6389 2222 若有立即危险,请拨打:995(救护车/紧急求助) 精神科自我检测 若您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到精神科就诊,可以透过以下简易的心理健康自我检测工具,初步评估自身的心理状况。若检测结果显示分数偏高,建议尽早寻求专业协助,例如精神科医生或心理谘商师,以便及时改善心理健康问题。 心情温度计(可另下载app测验):https://www.tsos.org.tw/web/page/bsrs#06 忧郁症线上量表:https://www.jtf.org.tw/overblue/taiwan1/ 简式健康线上量表:https://www.depression.org.tw/detection/ mindline.sg 综合心理健康自评(英文版):https://mindline.sg/home 心理谘商与精神科就诊费用 在新加坡,精神科的就诊费用通常取决于就诊地点及服务类型: 公立医院 / 综合诊所 (Polyclinic 转介至医院) 由政府补助,费用相对较低,本地公民与永久居民可享津贴。 私人医院 / 私人诊所 费用较高,通常不受政府补助,但部分可透过公司保险或个人保险理赔。 心理谘商费用则依服务提供者而异: 非营利组织或社区辅导中心:收费一般较低,有时按收入调整。 私人心理谘商中心:费用较高,每次约新币 80–200 元不等,视谘商师资历而定。 第一次看精神科要说什么? 许多人第一次到精神科就诊时都会感到紧张,不确定自己应该说些什么,或担心表达太琐碎。其实不必担心,精神科的目的就是协助您处理困扰,而不是增加压力或负面情绪。精神科医生与心理专业人员都接受过专业训练,在诊疗过程中会适度引导与安抚,让您能够安心表达心中的问题与情绪。整个就诊过程也会严格保密,保障您的隐私。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什么是“破窗效应”?用破窗理论看3个日常现象,别再盲目跟风当加害者

当您走在街道上,看见角落堆满了一包又一包的垃圾,但奇怪的是,那里的确没有垃圾桶,也不是指定的垃圾收集点。路人经过时,却顺手把喝完的饮料杯也丢在那一堆垃圾旁。 这种“积非成是”的乱丢垃圾行为,正是破窗效应在生活中的体现。环境中的小小破坏若未及时处理,往往会让更多人模仿,导致情况逐渐恶化。 本文将带您了解破窗效应这一心理因素,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一理论,避免在无意识中跟风,成为加害者的一部分。 什么是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s Theory,又称破窗理论)由美国犯罪学家詹姆斯·威尔森(James Q. Wilson)与社会学者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 其核心概念是:当环境中的小破坏未被修复时,会给人一种“无人管理”的印象,进而引发更多破坏或不良行为。例如,一栋建筑物若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却没有人及时修理,那么不久之后,其他窗户也可能被接连破坏,甚至进一步引发乱丢垃圾、入室盗窃,甚至纵火等更严重的行为。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当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出现后,如果没有及时改善或纠正,这些现象很可能逐渐被社会默许,最终扩大并恶化。 生活中常见的3种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常被用于解释社会现象,但其实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样可以找到它的影子。以下是3个常见的例子: 越来越多的脏碗盘:如果餐盘用后没有及时清洗而堆在水槽里,其他人可能也会跟着把脏盘子放进去。久而久之,水槽里的碗盘越积越多,直到有人受不了,被迫清理。 越来越乱的衣橱:原本井然有序的衣橱,因为赶时间随手把衣服塞进去,下一次收衣服时,看到衣橱已凌乱,便觉得无所谓,继续随便塞。结果衣橱越来越乱,难以收拾。 越来越脏的厕所:若厕所环境肮脏,使用者往往更不会注意清洁。未丢进垃圾桶的纸巾不会被捡起,地上的污渍只会越来越多。相反地,整洁的厕所更能促使使用者维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理性思考,拒绝成为破窗效应的推手 在学校里,我们或许都曾看过这样的情境:班上有一名同学被排挤,而被排斥的理由可能只是因为个性与众不同,或行为比较特别。事实上,真正与他有直接接触并感到不适的人,可能只有少数,但多数人却因为“别人都在排挤”,便随之跟风,与他保持距离,甚至加入排斥行列。 这种“人云亦云”式的从众心理,在社交媒体上也十分常见。例如,当有人爆料某人做了坏事,网友们往往会在未查证的情况下,跟风进行人肉搜索或言语攻击。但事后才发现,被指控者其实是无辜的。 破窗效应提醒我们:如果不经思考就随波逐流,小问题可能会被放大,最终演变成更严重的伤害。 因此,理性判断与独立思考,是避免成为加害者的重要步骤。 如何阻止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与从众心理有相似之处,都是人们因看到他人的行为而跟随模仿的现象。要避免破窗效应的蔓延,关键在于个人的态度与选择。 如果我们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就能在面对环境中的不良行为时,主动给予提醒、指正或协助改善。如此一来,就不会轻易受到负面行为或偏激舆论的影响,从而成为问题扩大的帮凶。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被害妄想症:了解其症状与对生活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别人说:“你是不是有被害妄想症?”甚至自己也可能偶尔产生“是不是有人要加害我”的念头。一般来说,偶尔出现这种想法是正常的,通常不会影响生活。但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且程度严重,就可能与被害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 Disorder)有关。 被害妄想是妄想症(Delusional Disorder)的一种类型,常常伴随其他精神疾病一同出现。接下来,《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被害妄想症的常见症状、可能原因,以及治疗方式。 被害妄想症的症状 被害妄想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被人监视、跟踪,或有人企图加害。部分患者甚至会因为这些想法而报警,但事实上,这些情况往往是没有根据的。即使家人或朋友解释实际情况,患者通常仍会坚持自己的信念。 患者可能会有以下常见说法: “有人一直跟着我。” “我的电话被窃听了。” “邻居想加害我。” “公司有人在密谋对付我。” 被害妄想症患者在描述情况时,往往带有模糊或不具体的表达,例如会说: “他们要来抓我了。” 但却无法清楚说明“他们”是谁。有些患者甚至会到警局报案,即使警方确认没有安全威胁,他们仍坚信这是“政府的阴谋”,并以此说服自己。 此外,患者常常感到孤立无援,认为没有人理解或愿意帮助自己,甚至会因亲友未能采取行动而产生愤怒或不满。 被害妄想症的原因与征兆 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与日后精神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被害妄想症也不例外。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被害妄想症的产生,但研究显示,多种因素可能共同作用而引发相关症状,包括遗传、脑部化学物质失衡、长期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 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 过度担忧和反刍思考(Ruminations):被害妄想症患者常表现出持续性的担忧,总是“担心东、担心西”。研究发现,妄想症患者的担忧频率往往与焦虑症患者相近。长期处于高度焦虑状态,可能会增加发展为被害妄想症的风险。因此,有效减轻焦虑与学习管理压力,是预防妄想症的重要步骤。 缺乏自信与负面思维:容易出现妄想的人,通常会觉得自己脆弱、难以融入群体,或认为自己比别人低一等。研究发现,个体对自我的负面想法,往往可以预测其是否更容易发展为被害妄想症。此外,被害妄想症患者也常对自己过于挑剔,对自身评价严苛,这进一步加重了孤立感与不安感。 人际敏感度过高:研究显示,被害妄想症患者在人际互动中往往表现出较高的敏感度。面对批评或拒绝时,他们容易反应过度,甚至在日常交流中,也可能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语或行为,误以为带有恶意。此外,焦虑与抑郁程度越高,患者的人际敏感度也往往随之升高,进一步加重心理压力与不安感。 失眠与被害妄想症的关系:研究指出,失眠者发展出妄想意念(Paranoid ideation) 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出约3倍。长期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情绪与专注力,也可能增加产生被害妄想的机会。因此,改善睡眠品质与治疗失眠,是降低罹患被害妄想症的重要环节。保持规律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以及在必要时寻求医生协助,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不理性与过度下结论:根据 2014 年发表在《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的研究,有被害妄想症状的人往往较为武断和冲动,容易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擅自下结论。例如看见路人拿起手机,就误以为对方在拍摄自己、看见一群人在笑,就以为他们在嘲笑自己。研究也指出,这类患者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 表现通常较差,认知功能下降,并且难以忍受不确定性,这些都可能加重他们的妄想倾向。 如何治疗被害妄想症 妄想症状常出现在多种精神疾病中,因此治疗方式会因个别病情而有所不同。若患者曾有创伤经历或长期失眠,通常需要优先处理这些问题。同时,减轻焦虑 对病情改善也十分关键。 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处方抗精神病药物(Antipsychotics)、抗抑郁药(Antidepressants)或情绪稳定剂(Mood stabilizers),以帮助缓解症状。 心理治疗:研究显示,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CBT)能有效减轻焦虑与反刍思考,进而降低被害妄想的发生率。 生活与功能支持:部分患者的妄想症状可能严重干扰日常生活,需要专人协助以维持基本功能。 住院治疗: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因不信任专业人士而抗拒治疗,或症状过于严重,此时可能需要短期住院照护,以确保安全并提供稳定治疗。 同理被害妄想症患者,协助分辨真实与幻想 照顾被害妄想症患者往往十分辛苦。即使亲友明白患者的想法并不符合现实,也仍需要耐心聆听他们的叙述。有时患者甚至会怀疑亲友也想伤害自己。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反驳或告诉患者“这只是幻想”,可能反而造成反效果。更合适的方式是以同理心陪伴,并用关心的语气表达,例如:“我知道你压力很大……” 这样能让患者感受到理解与支持。 同时,照护者也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如何进行现实测验(Reality Testing)。透过引导,帮助患者练习分辨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可能是妄想,从而逐步恢复对现实的判断力。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男性对尺寸的焦虑:3 个方法帮助提升自信与心理健康

社会上常流传一些关于男性外貌的说法,例如“男人愈老愈值钱”。相比之下,人们较少在意男性的发量或年纪。然而,一旦谈及男性生殖器尺寸,情况就截然不同。 尽管研究已多次证实——性满意度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与技巧,而非尺寸,但许多男性仍会因为“长度”问题而感到焦虑,甚至将其与自尊或男性能力挂钩。 事实上,这类“尺寸焦虑”(Size Anxiety)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困扰。《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与您探讨,为什么男性会如此在意尺寸,以及如何缓解因此带来的焦虑情绪。 1. 平均长度数据未必可靠 许多男性在涉及尺寸的问题上,往往会倾向夸大或不愿如实报告。在填写与性相关的问卷调查时,受访者可能因为自尊或面子问题,而提供并不准确的数字。事实上,真正会仔细测量并如实汇报的人并不多。 《性与婚姻治疗期刊》(Journal of Sex & Marital Therapy)的研究也指出,受测者自我报告的阴茎长度,通常与研究人员实际测量所得的平均值存在差距。这显示许多男性可能因社会压力或个人面子因素,而夸大自身数据。 因此,网络上流传的各种长度或粗度数据,其实未必能反映真实情况。 2. 不必与A片演员作比较 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成人影片变得容易取得。但这也导致一些男性习惯以影片中的演员作为比较对象,尤其是在尺寸方面。 需要强调的是,成人影片中的演员往往经过挑选,并不代表一般男性的平均水平。就像时装杂志里的模特或影视明星的身材,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女性的体型一样。 若过度沉迷于成人影片,可能会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甚至觉得自己尺寸不足,从而加重焦虑与自卑感。 3. 换个角度看,就能减少焦虑 美国科学家 Seth Stephens-Davidowitz 的研究指出,男性在 Google 搜索引擎上,关于生殖器相关的查询次数,远远超过对肺、肝、足、耳、鼻、喉、脑等器官的总和。 这显示出许多男性对“尺寸问题”的关注程度,甚至高于对整体健康的关心。若能换个角度理解:尺寸并非决定健康或性能力的唯一因素,反而整体的身心健康才是关键,就能逐步减少无谓的焦虑。 4. 放轻松看待尺寸焦虑 男性担心自己生殖器过小,就像人们担心财富不足一样,其实反映出在人类演化过程中,人类最在乎的往往是“温饱”与“繁衍”。因此,不妨以更放松的心态来看待自己的身体。 然而,如果这种担忧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例如影响饮食、睡眠或情绪,不妨尝试与伴侣沟通,分享彼此的想法与感受。若觉得难以启齿,也可以寻求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协助。 最重要的是,不要只依赖网络上的不实资讯、影片或广告,以免让焦虑感不断加剧。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创伤后压力障碍(PTSD):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PTSD的定义   创伤后压力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简称 PTSD)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它通常因过往的创伤经历而触发,患者可能出现恐慌或焦虑反应。 对大部分人来说,经历创伤事件后,内心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然而,部分人在遭遇如严重事故、战争或其他极度痛苦、令人震惊的事件后,可能发展成 PTSD。 患者往往会不断重现或反复思考创伤事件,这会干扰日常生活与人际关系,并且难以适应随之而来的变化。值得留意的是,PTSD 是可以透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逐渐改善的,患者有机会恢复心理健康与生活功能。 PTSD有多常见? 研究显示,女性在面对创伤与环境变化时,往往更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因此更容易发展成 PTSD。 此疾病可影响任何年龄层人士,包括儿童。不过,通过及早识别与减少风险因素,是有机会降低 PTSD 的发生率,并帮助更好地管理病情。 如您或身边的人出现相关困扰,请及时与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讨论,以获取适合的治疗与支持。 PTSD的症状 PTSD的常见症状包括: 反复回想创伤事件:患者会不断重现或反刍思考相关经历,可能出现噩梦或幻觉,导致强烈的恐惧与焦虑。 回避行为:由于担心再次触发恐慌或痛苦反应,患者会避免与他人见面,或刻意回避让自己联想到创伤的人、事、时、地、物。这可能导致与家人朋友疏离,并对原本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 情绪反应增强:患者可能更容易烦躁、沮丧,或经常陷入情绪低落。 人际关系困难:包括难以表达或感受关爱,过度紧张,或容易受到惊吓。 睡眠与专注困难:如难以入睡、睡眠品质差,或在日常活动中难以集中注意力。 生理症状:可能出现血压与心率升高、呼吸急促、肌肉紧张、恶心或肠胃不适(如腹泻)。 以上列出的症状并非完整清单,您可能会出现其他不同的情况。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问,请向您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PTSD的原因 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一个人经历过严重的创伤,例如遭受死亡威胁、严重伤害或性暴力,就有可能因此发展成 PTSD。 此外,下列情况也被视为增加患上 PTSD 的重要原因: 曾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在儿童时期经历过严重创伤或长期虐待。 个性特质的影响,例如天生较敏感或较难应对压力。 脑部运作方式的差异,包括在压力下释放的化学物质与激素失衡。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许多患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因羞耻感或顾虑而延迟寻求帮助。然而,PTSD 是可以透过专业治疗而逐渐改善的。越早接受治疗,康复的机会也越大。 如果您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尽快联系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 对创伤事件的想法和感受持续困扰超过1个月。 消极的情绪或想法非常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难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或生活作息。 出现自伤念头,或认为自己可能会伤害自己。 PTSD的风险因素 导致 PTSD 的风险因素有许多,特别是在经历人生重大打击或困难时。某些情况会增加在创伤事件后发展为 PTSD 的可能性,例如: 遭受严重或长期的创伤。 在年轻时曾经历其他创伤,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或忽视。 从事高风险职业,如军人、急救人员或医护人员。 同时患有其他心理健康问题,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Depression)。 缺乏来自家人或朋友的支持。 家族中有心理健康疾病病史,例如 PTSD 或抑郁症。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压力,但有些人更容易在经历创伤后发展成 PTSD。最常见会导致 PTSD 的事件包括: 参与或经历战争。 童年时期遭受忽视或身体虐待。 遭受性暴力或性侵害。 曾遭受严重的身体攻击。 曾被武器威胁。 其他创伤事件也可能导致PTSD,例如: 火灾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风暴) 抢劫或暴力袭击 交通事故(包括车祸或飞机失事) 酷刑或绑架 被诊断患上危及生命的疾病 恐怖袭击 其他对生命造成威胁的事件 PTSD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一般健康教育参考,并不等同于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资讯或协助,请向医生或心理健康专科咨询。 如何诊断PTSD? 在经历创伤事件后,通常需要至少一个月,医生才会考虑确诊是否为PTSD。如果在事件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您持续出现上述症状,建议尽早寻求医生的协助。 出现疑似PTSD […]


自杀防治

自残:了解成因、识别症状、专业诊断与治疗方式

自残的定义 非自杀性自我伤害(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通常简称为自残,是一种刻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例如割伤或烧伤自己,用以应对强烈的情绪困扰,如愤怒或沮丧。虽然自残者的自杀风险偏高,但多数情况并不代表他们真的想结束生命,而是因为他们认为,自残足以暂时缓解情绪痛苦,因此不需要进一步采取自杀行为。 自残行为在当下可能带来短暂的平静感或刺激,但往往伴随强烈的羞耻感,并使原本的痛苦情绪再次浮现,甚至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致命行为。手臂、腿部和躯干是最常见的自残部位,但实际上身体任何部位都可能成为目标。此外,自残者通常也会使用不止一种方式来伤害自己。 一般人在经历沮丧时,可能会产生自残的冲动,但通常只会发生少数几次。然而,对于心理健康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自残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长期、重复性的行为。尽管较为少见,但部分青少年可能会在公共场合或团体中进行自残,以此表达认同,或向他人传达自己所承受的痛苦。 此外,自残通常是在私下进行,并常以受控或仪式化的方式表现,最终在皮肤上留下疤痕。常见的方式包括: 使用锋利物体割伤或划伤皮肤 抓伤 以点燃的火柴、香烟或尖锐物体烫伤自己 在皮肤上以利器刻划文字或符号 故意殴打自己造成伤害 使用尖锐物体刺穿皮肤 拉扯头发 蓄意干扰伤口愈合 自残有多常见? 根据统计,自残这一令人担忧的现象,在美国与西欧等发达国家特别常见。在有自残行为的人群中,女性约占60%,其中大约有一半在 14 岁左右便开始自残,并持续到20多岁。若对相关情况有疑问,建议与医生讨论,以获取更专业的资讯。 自残的症状 身体出现疤痕、新的切痕、抓痕、瘀青或其他伤口 皮肤因过度摩擦而产生灼热感 经常手持尖锐物体 即使在炎热天气仍坚持穿长袖或长裤以遮掩伤口 面对人际关系困难 持续存在自我身份认同困扰,例如“我是谁?”、“我的存在意义是什么?” 行为与情绪不稳定、冲动或难以预测 常感到无助、绝望或认为自己没有价值 可能还有部分症状未在上述列出。若对症状有任何疑问,建议向医生咨询,以获得专业意见。 什么时候应该去看医生? 如果正在伤害自己,或者有伤害自己的想法,即使轻微,也请寻求帮助,因为任何形式的自残,都代表背后有需要解决的更大问题。 若身边的家人或朋友有自残行为,你可能会感到震惊或害怕,但务必严肃看待相关谈话与迹象,鼓励他们就医并寻求专业支持。自残带来的伤害严重,当事人难以独自应对,即使这看似是在“透露他们的秘密”,也应以安全与治疗为先。 若对象是儿童,建议先咨询儿科医生或其他专业医疗人员,以便进行初步评估,并在需要时转介至心理医生。切勿以大吼、威胁或指责的方式回应,应在适当时机表达关心与支持。 若对象是青少年,鼓励他们向可信任的成年人倾诉,例如朋友、父母、老师、学校辅导员等,并尽早接受心理治疗。 什么时候应该要寻求紧急协助? 若你本人或身边的人因自残而严重受伤、可能危及生命,或怀疑有自杀风险,请立即拨打995或前往最近的急诊室。如果你有自杀念头,请考虑以下做法: 立即咨询精神科医生或心理师 与值得信任的家人或朋友联系 拨打新加坡Samaritans of Singapore (SOS) 24小时自杀防治热线:1767 发送短信至9151 1767(SOS 文本支援) 若为儿童或青少年,可拨打新加坡儿童协会 Tinkle Friend Helpline:1800-274-4788 自残的原因 大多数有自残行为的人,主要是为了应对强烈、令人窒息的情绪困扰。这些困扰可能源自以下因素: 社会层面的因素:例如遭遇霸凌、在职场或校园中面对困难、与朋友或家人关系紧张,或因性向问题而感到困扰。有时,为了迎合社会期望,也可能引发难以控制的情绪反应。部分情况下,自残也会与反社会行为并存,例如在学校表现不良,或与执法单位发生纠纷。 创伤:例如曾经历身体或性虐待、至亲或挚友的死亡、或流产等重大打击。 心理因素:例如焦虑、忧郁、反刍性思考,或感觉脑中有声音指使他们自残。也可能因为未能与亲友建立健康的分离界限,而出现身份认同的困扰,进而发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这些问题往往会引发强烈的愤怒、绝望与自我憎恨感。部分自残者可能因为不知该向谁求助,而选择透过自残来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 自残的风险因素 可能导致自残的风险因素有许多,例如: 处于青春期:虽然自残可能发生在不同年龄层,但最常见于青春期。原因在于此阶段的情绪较不稳定,青少年也常面对同侪压力、孤独感,以及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士的冲突,从而增加自残的风险。 有自残行为的朋友:若与有自残行为的朋友来往,个体本身也更有可能开始出现自残行为。 生活困境:部分有自残行为的人,往往在生活中经历过创伤。他们可能成长于不稳定的家庭环境,对自身身份认同或性向感到困惑,或在群体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 精神健康问题:自残者往往比一般人更容易自我批评、否定,并缺乏有效的解决问题能力。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也更容易出现自残行为,例如: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忧郁症(Depression)、焦虑症(Anxiety)、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以及饮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过量饮酒或药物滥用:在酒精或毒品的影响下,自我控制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自残行为。 自残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资讯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若需要进一步资讯或协助,请随时向医生咨询。 如何诊断自残? 目前并没有专门针对自残的诊断测试,医生主要会透过病人的身体状况与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估。自残的评估通常需要有相关经验的精神科医生,而心理辅导员则可协助判断病人是否伴随其他相关的精神疾病,例如忧郁症或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在此过程中,医生或心理辅导员也可能会运用其他工具进行辅助诊断,例如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验。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部分患者已经寻求医疗协助,家人或朋友仍可能发现他们持续有自残行为。回诊时,医生也可能会注意到新的疤痕或伤口。 如何治疗自残? 目前并没有单一最佳的方法来治疗自残,但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勇敢地将自己的心理状况告诉他人。即使可能会觉得羞愧,仍建议患者多与值得信任的人交谈,例如朋友、家人、医生、宗教领袖或学校辅导人员。 自残的治疗方式会因个人状况及伴随的心理疾病而有所不同。若条件允许,最好寻求具备自残治疗经验的心理健康专家协助。需要理解的是,自残的治疗通常需要时间,患者本身也必须付出努力,并具备康复的意愿。 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治疗作用包括: 辨识并管理可能触发自残行为的潜在问题 […]


压力管理

压力大吗?这里有7招简单放松技巧,帮您舒压又安心!

“明天要上台报告,压力好大。” “今天犯了错误,不知道明天老板会如何处置,心里感到焦虑。” “女朋友暗示想结婚,我该装作没听懂,还是直接说明自己还没准备好?” 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与焦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适度的压力或许能带来正面意义,但若压力过大,导致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负面影响,就需要格外留意。过多的压力往往也会引发焦虑,两者关系紧密。以下将带您深入了解什么是压力与焦虑,并提供七个简单的方法,帮助舒缓压力、减轻焦虑。 什么是压力? 根据克里夫兰医学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定义,压力是指人在面对环境变化时,身体为了调整所产生的生理、心理或情绪反应。压力其实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上司交代的工作压力、同事之间的人际压力,甚至像升职、买房这样的好事,也同样会带来某种程度的压力。 什么是焦虑? 美国心理学会将焦虑定义为一种情绪,表现为紧张或担忧的想法,并伴随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事实上,焦虑是一种正常且重要的情绪。当我们怀疑可能有危险时,焦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然而,若一个人过度或频繁地感到焦虑,并严重影响生活,就可能发展成焦虑症(Anxiety Disorder),需要接受治疗。 压力和焦虑的常见生理症状 压力或焦虑都可能引发生理或心理上的症状,且表现因人而异。以下为常见的生理症状: 头痛 头晕 容易疲劳 腹泻 频尿 夜间盗汗 胃痛 食欲改变 心跳加快 呼吸急促 睡眠障碍 肌肉紧绷 造成压力或焦虑的原因 以下列出几个常见可能引发焦虑的压力来源: 搬迁住所 结婚 生育孩子 亲友受伤 亲友离世 自身生病或受伤 转学或转换工作环境 压力大该怎么办?这里有 7 个实用的方法,能帮助你有效纾解压力,马上感受到放松的效果 如前文所述,压力和焦虑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有时候,感觉到压力大,反而是检视心理健康的好时机。当下建议先尝试找出压力的来源,并让思绪暂时抽离,不要过度专注在带来压力的事物上,否则只会让情况恶化。不过,将思绪从压力中抽离并不容易,因此以下介绍七种纾压方式,协助你有效缓解压力。 深呼吸:这是最简单且立即有效的纾压方式。建议在心情平静时多加练习深呼吸,例如吸气时默数四秒,屏住呼吸四秒,再吐气四秒,并重复练习。这样一来,当感到压力时,就能自然运用深呼吸来帮助缓解紧张情绪。 动起来:运动能够有效纾解压力,并促进脑内啡(Endorphins)、血清素(Serotonin)、多巴胺(Dopamine)等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从而带来愉快与放松的感觉。 写日记:透过书写一天的点滴,可以帮助人们更清楚地了解,生活中难免会有不如意。将开心或不愉快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仅能整理思绪,也有助于纾解压力。 听音乐:聆听轻柔、舒缓的音乐,有助于减缓压力反应,帮助身心放松。相反地,节奏较快的音乐则能提升运动表现。 发挥创意:近年来广受欢迎的着色书被视为纾压利器。事实上,不论是绘画、填色、写诗,或是培养其他兴趣,在创作或发挥创意的过程中,都能有效帮助身心放松。 练习正念:透过专注在当下所发生的事,例如细细感受入口的每一口食物、聆听周围的声音、观察眼前的景象,来落实“活在当下”的概念。许多研究已证实,正念能有效帮助减轻压力。 和亲友聊聊:当压力过大时,不妨与家人或朋友分享心事。若情况不便,也可以参加团体、社区活动或互助小组,这些方式都能带来支持与帮助。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认知行为治疗(CBT)是什么?它能帮助你快速又有效地改变负面思维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 CBT)是一种心理治疗方式,有大量专家研究支持,其实际应用成效也十分显著。它常被用于治疗饮食失调、忧郁症(Depression)以及焦虑症等。部分医生会建议轻度或中度忧郁症患者先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其疗效甚至比抗忧郁药物更佳。《Hello健康》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认知行为治疗,并与传统心理治疗进行比较。 认知行为治疗见效快速,疗效显著 传统心理治疗多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主,透过回溯过去并层层探索问题根源,重点在检视与反思过往。但这种方式通常需要长期、反覆的会谈,过程耗时且费用较高。 尽管患者最终可能放下心理防卫、提升自我觉察(awareness),但若背后的情绪动力未被处理,问题本身未必得到解决。 相较之下,认知行为治疗(CBT)较少着重于反省过去,而是聚焦当下,通过调整想法与信念来改变不适当的行为。因疗程较短、应用范围广,CBT 已成为近代相当重要的心理治疗方式。 认知行为治疗的3大核心理念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的说明,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概念可归纳为以下3点: 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源自于错误或负面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认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心理困扰,可能与过去养成的负面行为模式有关。 透过学习更健康的应对方式,受心理疾病困扰的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并逐步让生活回归正轨。 根据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任何困扰或问题,往往源自人们对事件所赋予的意义。虽然过去的事实无法改变,但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和想法是可以调整的。然而,人的认知往往会受到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就像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 因此,认知行为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人们觉察自己所戴的“有色眼镜”,从而改善认知扭曲,并逐步转变思考模式。 常见的认知行为治疗作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目标,是教导患者理解:虽然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但却可以控制自己的想法。通过改变对事情的解读方式,人们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处境。 举例来说,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表或能力抱持负面想法,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负面思维模式,甚至开始逃避工作或上学,减少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在治疗过程中,心理师通常会先进行功能性分析(Functional Analysis),协助患者找出导致缺乏自信的关键因素,并加以分析。虽然这一步骤对患者而言不容易,但一旦他们能够觉察到自己背后的信念,治疗师就能进一步协助改变这些行为或信念,并教导应对技巧。 例如,对于有药物成瘾的患者,治疗师不会直接要求对方立即戒除,而是透过一些技巧,让患者模拟可能会复发的情境,从而学习避免或预防的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的应用 50 多年前,心理医师便已开始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BT)来治疗忧郁症。然而,CBT 的应用范围远不止于此,从各类心理疾病到日常生活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走出伤痛等不同层面的困难,都能发挥功效。 常见可透过 CBT 改善的疾病或症状包括:恐慌症、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广泛性焦虑症、失眠(Insomnia)、各种恐惧症、儿童忧郁症、物质成瘾(如毒品)、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饮食失调等。甚至夫妻间的争吵或一般情绪困扰,也能藉由 CBT 获得改善,从而避免压力进一步恶化为更严重的问题。 4种认知行为治疗 根据英国认知行为治疗协会(BABCP)的说明,认知行为治疗的基础是建立在个体的情绪与行为模型上。其治疗方式多元,甚至能让患者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自我治疗。以下为你介绍4种常见的认知行为治疗类型: 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目标在于辨识并改变患者的不理性信念,透过持续挑战这些信念,协助患者意识问题并逐步修正想法。 认知治疗(Cognitive Therapy):着重于辨别与修正不正确或扭曲的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及行为。 多重模式治疗(Multimodal Therapy):一种综合性治疗模式,考量到不同个体所面对的不同状况,透过七个层面来解释人格并加以治疗,包括:行为(Behavior)、情感反应(Affective Processes)、感觉(Sensation)、形象(Images)、认知(Cognition)、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及药物/生理效应(Drug/Biological Function),简称 BASIC I.D.。 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主要针对人的思维模式,结合情绪调控及正念冥想(活在当下)的概念,协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尤其常用于自杀防治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反刍式思考有害!6个方法帮你停止不断乱想

你是否常常在脑海里反覆回想过去的不愉快,或者常觉得“早知道就好了”?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反刍性思考”(Rumination,又称反刍思维)——指的是过度沉溺在负面情绪里,不断回想过去的事情。到底什么是反刍性思考?要怎样避免?《Hello健康》为您整理出 6 个有效的方法。 什么是“反刍性思考”? 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的说明,“反刍性思考”会让人不断沉溺在引发负面情绪和痛苦的原因与后果中。长期反覆这样的思考,不仅可能引发忧郁或焦虑,还会让原本的情况更加恶化。 对于有忧郁倾向的人来说,一旦陷入反刍思考,他们往往更容易记住过往的负面经历,对眼前的问题也会用更消极的方式去解释,对未来更感到绝望,甚至难以跳脱困境,导致问题无法解决。至于一般人,即使没有忧郁或焦虑的倾向,若过度专注在某件事情上,也同样容易产生负面情绪。 如果长期处在这种状态中,反刍性思考会形成恶性循环——想得越多,心情越糟,负面情绪也会越来越强烈。 另外,《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忧郁症患者比一般人更难转换思维,因为忧郁会让他们难以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而容易陷入反刍思考的人,也更容易让忧郁症状加深。 那么该如何阻止这种反刍思考的模式,以下提供您6个解决方法,教您如何不让负面情绪影响日常生活: 1. 进行其他活动来分散注意力 当你发现自己又开始陷入反刍思绪时,可以尝试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比如,打电话和家人朋友聊聊天、看一部电影、去运动,或者静下心来读书。转移专注点,有助于中断负面循环。 2. 设定实际可行的目标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完美,或是设下不切实际的目标时,很容易引发反刍性思考。因为目标过多或过高而难以达成,往往会让人不断纠结“为什么我做不到?”或“该怎么才能做到?”。因此,建议设立实际可行的目标,才能减少陷入反覆思考与过度自我检讨的风险。 3. 练习冥想 冥想能够有效减少反刍性思考,并帮助维持心理的平静。当你发现自己又陷入不断重复的想法时,不妨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深呼吸,并专注在自己的呼吸节奏上。 4. 找出引起反刍思考的原因 当您发现自己又陷入反刍性思考时,可以把当下的环境记录下来,包括所在地点、时间、身边的人,以及当天做过的事情。经过几次记录后,你或许能发现规律,并据此避免进入容易触发负面思绪的场合,从而减少再次回想过去的机会。 5. 原谅自己建立自信心 容易陷入反刍性思考的人,往往也会过度自我反省。因此,建议多肯定自己的成就,学会原谅自己的错误,并透过持续觉察情绪,以及从事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活动,来逐步建立自信心。 6. 写下具体的解决步骤 要打破反覆思考的模式,可以尝试展开实际行动。当您再次陷入反刍性思考时,不妨拟定一套解决方法和期望,并将它们写在纸上。这样不仅能中断负面思绪,也能帮助自己向前迈进。在列出解决方法后,最好按照步骤逐一落实。 反刍性思考往往会让人感到孤独。如果能够主动和亲近的家人、朋友,甚至是辅导员或心理谘商师沟通,不仅能分散注意力,帮助中断思绪,还能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获得新的启发。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