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

谈到健康,不能只关注生理层面而忽略心理层面。根据统计,影响全球人类的三大疾病中,忧郁症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显示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然而,心理问题往往较难被察觉,也容易被忽视。在这个类别中,您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心理状态与常见心理疾病,认识影响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以及目前可行的心理治疗方式,协助自己或身边的人更有觉察力与支持力地面对心理挑战。

常识

心理健康

看似正常,其实在崩溃边缘?认识高功能忧郁症的6大特征

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长期承受工作与生活压力,即使内心充满焦虑与疲惫,外表仍表现得一切如常。 在众多忧郁症(Depression)患者中,有一类人被称为“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患者。这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也不是临床上的疾病名称,而是用来形容那些——看似坚强、有成就、能正常运作的人,其实在私下承受着持续的情绪低落、空虚或无力感。 他们依旧工作、社交、照顾家庭,外界甚至认为他们“状态很好”,但内心却在悄悄下沉,连自己都未必察觉。让《Hello医师》带您了解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以及需特别留意的6大潜在特征。 什么是高功能忧郁症 “高功能忧郁症”(High-functioning Depression)是一种非正式、非典型的忧郁状态用词。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修订版(DSM-5-TR)中,并没有“高功能忧郁症”这一诊断。书中仅收录持续性忧郁症(Persistent Depressive Disorder, PDD),该疾病整合了轻度忧郁症(Dysthymia)与慢性重度忧郁症(Chronic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的概念。 部分精神科专家认为,“高功能忧郁症”可被视为持续性忧郁症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也有人提醒,过度使用此词可能造成误解或弱化忧郁症的严重性。 虽然“高功能忧郁症”并非正式的医学诊断,但它描述了一群人——长期情绪低落,却仍维持日常生活与社会功能。这类个体可能在外人眼中依旧表现积极、有责任感、在工作、学习或家庭中持续履行角色但私下却常感到疲惫、空虚或情绪低迷。换言之,他们并非没有忧郁,而是把忧郁藏在高效率与正常表象之下。这正是“高功能忧郁症”的关键特征——情绪受困,却仍然运作。 不过,“高功能忧郁症”的表现方式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相同的情绪或行为反应。以下是6种常见的潜在特征,可帮助您更好地辨识这种隐藏性的忧郁状态: 高功能忧郁症的6种潜在特征 1. 经常拒绝社交邀约 美国肯塔基州综合护理中心(Mountain Comprehensive Care Center)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表面上依然能够维持正常的工作表现与社交互动,看起来情绪稳定、待人有礼,但在下班或放学后,他们往往会选择回避聚会与朋友外出,倾向独处或减少与他人相处的时间。这种行为并非出于厌世,而是一种内心能量消耗后的保护机制——他们仍关心他人,却常感到疲惫、提不起劲,逐渐与社交圈保持距离。 2. 伴随健康问题 心理与生理之间关系密切——情绪状态会影响身体健康,而身体疾病同样可能反过来引发心理困扰。美国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综合忧郁症中心临床医师蜜雪儿・里巴(Michelle Riba)指出,部分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Diabetes)、癌症(Cancer)等并发性医疗状况(Co-occurring Medical Conditions),这些慢性疾病可能造成长期压力,从而诱发忧郁情绪。相反地,持续的忧郁也会削弱免疫系统(Immunity),让人更容易罹患其他疾病。换句话说,身心健康是双向影响的;当身体或心理其中一方失衡,另一方也容易受到牵连。 3. 睡眠习惯改变 无论是难以入睡、半夜频繁醒来、整夜失眠,或是出现嗜睡、睡再多也感到疲倦的情况,都可能反映心理状态的变化。睡眠障碍不仅是忧郁症的常见症状,也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与焦虑。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良好的睡眠品质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当睡眠长期失衡时,大脑调节情绪与压力的功能会受影响,使人更容易陷入忧郁循环。 4. 担心或焦虑 多数人提到忧郁时,往往只会想到“悲伤”,却忽略了焦虑(Anxiety)这一同样密切相关的情绪。事实上,焦虑与忧郁常同时出现,甚至互相强化。美国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焦虑并不只等同于恐惧,它可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例如持续性的紧张、不安、思绪混乱(Confusion),甚至出现身体症状,如胃部不适、头晕或胸口发闷。这类焦虑往往不易被外界察觉,因为高功能忧郁症患者仍能维持日常节奏,但内心的焦虑与担忧,却几乎从未真正停歇。 5. 重视工作的A型人格者 精神科医师杰森・斯坦伯(Jason Stamper)指出,许多患有高功能忧郁症的人经济稳定、受过良好教育、在职场上表现出色,但他们往往属于典型的A型人格(Type A Personality)——追求完美、竞争心强、对自己要求极高。虽然这样的特质有助于事业成功,却也让他们在长期的高压环境下逐渐耗尽心理能量。对这类人而言,工作常被视为自我价值的核心,以致即使感到情绪低落、倦怠或空虚,也会逼自己“继续撑下去”。然而,过度投入工作、忽视休息与情绪需求,反而可能成为引发或加重忧郁症风险的关键因素。 6. 对某种物质产生依赖或上瘾 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精神病学教授卡罗尔・兰道(Carol Landau)指出,当人们感到悲伤、孤独或情绪不安时,可能会借助饮酒、抽烟或其他物质来暂时麻痹内心的不适感。然而,过量饮酒或滥用药物(Substance Abuse)不仅对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也可能掩盖更深层的心理问题。长时间的物质依赖会扰乱大脑的情绪调节机制,使忧郁、焦虑与睡眠障碍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若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开始依赖酒精、药物或其他刺激性物质来缓解压力或情绪,应尽早寻求专业协助,从心理与生理两方面进行综合治疗,才能真正恢复健康的情绪平衡。 如何确认自己是否有高功能忧郁症 美国西奈山伊坎医学院(Icahn School of Medicine at Mount Sinai)心理学家迈克尔・西尔弗曼(Michael E. Silverman)指出,判断是否属于“高功能忧郁症”,主要取决于个人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状态的觉察,并不一定需要临床诊断或医学介入。与重度忧郁症不同,高功能忧郁症患者通常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节奏与社会功能,但内心却长期感到空虚、疲惫或情绪低落。若您发现自己持续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失眠或动力不足等状况,即使表面上仍能正常工作与社交,也建议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评估与协助,以免情绪问题逐渐恶化。 相较之下,重度忧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是一种正式的精神健康疾病(Psychiatric Disorder),精神科医生会根据临床指引,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或其他合适的疗法。然而,这并不代表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对高功能忧郁症无效。对于高功能忧郁症患者,心理辅导与情绪支持通常能带来显著帮助。通过与心理学家或辅导员沟通,他们可以学习如何更有效地管理压力、处理情绪,并重新建立健康的生活节奏。如果您发现自己符合前述特征,或时常感到情绪低落、悲伤或提不起精神,即使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也应主动寻求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协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心理健康分类

更多 心理健康 相关文章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杂物堆满屋舍不得丢,就是囤积症吗?7个方法帮助患者改善囤积困扰

在华人文化中,储蓄与节俭被视为美德。然而,如果家中堆满已无实用价值的物品,如旧书、旧衣、旧包、旧电器,甚至还会在外收集他人视为垃圾的东西,这就可能是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又称储物症)的警讯。 那么,囤积症与单纯的收藏有何不同?囤积症的医学定义是什么?当身边的亲友深陷囤积困扰时,我们又能如何提供合适的支持与协助?《Hello健康》将在本文为您一一解答。 囤积与收藏的差异 囤积症患者往往会收集在他人眼中无用或价值不高的物品,并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堆放在家中,长期下来不仅占据大量生活空间,也可能影响家人和他人的日常生活。 常见被囤积的物品包括: 旧报纸与杂志 衣物、鞋子或包袋 账单、收据、传单与信件 损坏或过时的电器用品 塑胶袋和纸箱 家庭用品 动物(如猫、狗等,数量往往过多) 已过期或不宜食用的食物 电电子档案与邮件 相对而言,喜爱收藏的人通常会把物品整理得井井有条,并且方便取用。以收集报章杂志为例,收藏者可能会将喜欢的文章剪下并分类整理在剪贴簿中;而囤积症患者则会将整叠报纸囤积在家中,既难以快速找到想阅读的内容,也可能因此造成与家人或同住者的困扰。 囤积症的定义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在 2013 年出版的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已将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单独列为一种精神疾病,并归纳出以下诊断特点: 患者持续难以丢弃物品,即便这些物品已无实际价值,甚至在他人眼中是废弃物,患者仍强烈想要保留。 囤积行为源自患者主观上认为这些物品“需要被保留”,一旦丢弃就会引发显著的不安或痛苦。 囤积导致居住空间凌乱不堪,生活动线受阻,影响日常生活品质;往往需要第三方(如家人或清理团队)介入才能清空空间。 囤囤积习惯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工作及其他生活功能。 囤积行为不能以其他生理疾病(如脑血管疾病)来解释。 囤积行为也不是其他精神疾病(如思觉失调症)的症状所致。 由此可见,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已将囤积症独立出来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进行讨论,也显示社会对这一议题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DSM-5 亦建议,将“过度收购”(Excessive Acquisition)作为囤积症的诊断指标之一,即使家中已无足够空间、物品实际上也无用途,患者仍会持续购买与收集。 囤积症如何应对?7个方法帮助亲友走出囤积困扰 1. 教育自己 对旁人而言,囤积行为往往难以理解。但若真心希望给予协助,先调整自己的观念,比起直接要求患者改变,更可能产生效果。您可以透过阅读相关书籍、浏览专业网站,或向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请教,来增加对囤积症的认识。当我们了解囤积行为背后可能包含的恐惧、焦虑与孤独,就更能以同理心去支持患者。 2. 先别急着清空囤积物 大约有5%的人口受囤积症困扰,但其中只有约15%的患者意识到自己的囤积习惯是“有问题”的。因此,若家人或朋友急于用强硬的方式将杂物清理干净,不仅容易破坏彼此关系,也可能让患者因失去心爱物品而深受打击。这样的做法无法真正解决潜在的问题,反而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与抗拒。 3. 避免强化囤积行为 囤积习惯无法立即戒除,但我们也不必在无意中“火上加油”。例如,如果您的家人已有囤积衣物的习惯,那么在她生日时,就不适合再送衣服作为礼物。避免增加物品数量,能帮助患者逐步减少囤积的压力。 4. 珍惜每一个小进步 陪伴亲友面对囤积症需要非常大的耐心,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有多年的囤积习惯,更有多年的杂物要清理。也许这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工夫才能完全整理干净。若是亲友无法从这个冗长的过程中看见自己的进步,他们也很容易放弃。所以就算是丢了一只破碗,或是忍住不花钱乱买东西,都非常值得庆祝与鼓励,千万别吝于赞美。 5. 寻求居家清洁服务 陪伴亲友面对囤积症,需要极大的耐心。囤积习惯往往累积多年,杂物的清理也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如果患者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看不到自己的进展,很容易失去动力并放弃。因此,即使只是丢掉一个破碗,或是克制自己没有多买一件不需要的物品,都值得肯定与鼓励。别吝于赞美,这些小小的进步正是改变的重要基础。 6. 让患者亲自决定丢弃 协助亲友为囤积物品分类整理固然有帮助,但若直接替他们清理干净,却未必真正有益。我们无法强迫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把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患者最终仍需学习独立做出决定,否则囤积的情况很可能再次出现。 7. 寻求专业帮助 要邀请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或收纳专家介入,对患者来说可能相当不容易,因为这代表他们必须正视囤积已对生活造成影响,并承认需要协助。但其实找到合适的资源并不容易,因此千万不要强迫患者接受特定疗程,而是应当陪伴他们,一起选择最安心、最适合的方式来获得支持。 在新加坡,囤积症其实并不罕见。根据社区组织与心理健康机构的观察,部分年长居民,尤其是经历过物资匮乏年代的长辈,往往因担心“以后会用到”而不舍得丢弃任何物品;而年轻一代则更倾向于“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形成观念上的差异。无论亲友是否准备好开始清理过程,真诚的关心与理解,往往才是改变的第一步。 若您或亲友受到囤积问题困扰,可以寻求以下协助: 新加坡心理卫生学院(IMH):提供精神健康评估与治疗 新加坡心理健康协会(SAMH):提供心理咨询与支援服务 家庭服务中心(FSCs):可协助转介专业资源 市镇理事会(Town Councils):在囤积严重影响邻里环境时,能协调相关单位介入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正念是什么?跟冥想一样吗?带您认识正念的10大好处!

随着越来越多关于正念的研究出现,人们发现正念带来的好处相当多。若能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它能帮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放松身心,活得更快乐。在深入了解什么是正念之前,不妨先跟着做个简单的深呼吸练习,亲身体验一下正念的感觉。 “首先,请放下手边的事情,闭上眼睛。”(请先阅读完步骤再闭眼哦!) “让我们慢慢深吸一口气……” “慢慢吐尽……” “慢慢吸……” “吐……” “请再持续重复几次。” 在深呼吸的过程中,您有没有注意到,吸气时肚子会微微隆起?或者空气经过鼻孔时,带来的触感?如果有感觉到,很好;如果没有也没关系。因为在吸气与吐气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暂时清空思绪,回到当下。透过观察呼吸,就能快速帮助我们放下多余的念头与烦恼。其实,这就是正念的核心。 在这个资讯满天飞、节奏紧凑的时代,正念是一种能让自己立即放松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什么是正念,以及它能带来的10大好处。 什么是正念? “正念”的英文是Mindfulness,意思就是全心专注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包括身体的感觉,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在中文里,“正”有“正在进行”与“专注”的意思,例如:我现在正在阅读 《Hello健康》的文章;而“念”则代表心中的念头、想法、感受和情绪。 其实,正念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外在的干扰,或内心的欲望和杂念,而分心,无法专注活在当下。而正念,正是帮助我们找回专注与平静的最佳工具。 如何进行正念? 练习正念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它不需要特别的环境或工具,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做到。以下是几个常见的方法: 专注呼吸:找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慢慢吸气、吐气,把注意力放在呼吸的节奏上。 身体扫描:从头到脚慢慢感受身体的状态,注意哪里有紧绷或放松。 专心做事:无论是走路、喝茶或洗澡,把注意力放在当下的动作与感觉上,不去想其他事。 接受念头:当杂念出现时,不要批判自己,只要注意到它,然后把注意力轻轻带回当下。 正念和冥想一样吗?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的定义,正念指的是以一种不带立场、不做批判的态度,去观察当下的自己。因此,正念更像是一种“状态”;虽然冥想常会用到正念的技巧,但正念并不等于冥想。(推荐阅读:CEO高效工作的秘密?每天10分钟冥想放松就能开始!) 正念10大好处 虽然正念和冥想不完全一样,但冥想常常会运用到正念的技巧。因此,很多冥想带来的好处,其实和正念也很相似。以下为您整理出正念的10大好处: 在压力下,更能掌控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帮助远离负面思考的循环(例如:反刍性思考)。 让我们有机会用“第三者角度”看待脑中的想法,学会接受而不批判。 协助对抗焦虑、忧郁等负面情绪。 帮助更深刻地体会当下,增加对生活的感受力。 在人际关系中,促进倾听与同理心,让相处更融洽。 研究显示,正念有助于提升注意力。 有研究发现,正念练习可能减轻疼痛感。 帮助控制冲动,减少不理智的反应。 维持正念状态,能增强抗压力。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CEO高效工作的秘密?每天10分钟冥想放松就能开始!

近年来,冥想在全球掀起一股风潮,尤其在西方国家更是盛行。在美国矽谷的高科技企业中,不少领导人都把冥想当作提升专注与效率的秘诀。例如,Twitter 执行长杰克·多西(Jack Dorsey)就曾分享,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花半小时打坐冥想,让自己保持高效率。 《Hello健康》将带您深入认识冥想是什么、它有哪些功效,并手把手教您如何实际练习冥想。 冥想是一种身心平衡 冥想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身心练习,人们长期以来都认为,它能帮助心情平静、放松身体,并达到身心平衡,从而提升整体健康。冥想的核心概念是 “觉察”(Awareness,又称静观),意思是专注地观察当下的自己,包括脑中的想法、内心的感受,以及周围的环境。 最常见的冥想方式就是观息冥想(Breath awareness meditation)——在呼吸时,同时留意身体的反应和感觉,尽量排除其他杂念。观息冥想其实是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的一种,因此带来的效果也很相似,例如:减轻压力、缓解焦虑,以及提升专注力。 正念冥想,是透过观察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把注意力带回“此时此刻”。不去执着过去,也不担心未来。专注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想法、感受,或是周围的环境,但重点是不做任何评断,只是单纯观察。正因为如此,正念冥想几乎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能练习。(推荐阅读:正念是什么?跟冥想一样吗?带您认识正念的10大好处!) 练习冥想10分钟,立即感受放松 在了解了观息冥想和正念冥想之后,不妨马上透过练习来体会冥想的效果。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先从专注观察一件事开始,花10分钟练习,就能感受到身心的放松。 请在椅子上坐直,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记得先把流程看完,再闭眼练习哦!) 缓缓吸气,同时留意吸气时的感受和身体的变化。 缓缓吐气,同时观察吐气时的感受和身体的变化。 重复步骤2和3,持续数次,专注在呼吸上。 如果发现心思飘走了,不要紧,只要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继续练习。 重复以上步骤,持续至少10分钟。 大多数人一开始都会发现,很难把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脑中常常会冒出各种杂念、东想西想,例如:“等一下要吃什么?”、“刚刚是不是忘了做什么?”、“明天上班要带什么?”其实,这样的情况非常正常,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平常的运作方式,才会让我们容易分心。 正确的做法是:一旦发现自己出现杂念、注意力不在呼吸上时,就轻轻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这一步虽然简单,却是观息练习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环。 只要稍微练习,就能马上感受到放松。若能每天坚持练习,不仅会更能掌控自己的思绪,还会变得更专注、心情更平静,也能更冷静、更有效率地处理问题。冥想既免费,又效果显著,难怪许多企业领袖都会把冥想排进每天的行程。赶紧跟上这股冥想风潮,让身心都更健康吧!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囤積症如何解決

毒品在新加坡的分类、吸食后后遗症,以及滥用现况简介

根据联合国毒品与犯罪办公室(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简称 UNODC)在 2019 年 6 月发布的《2019年世界毒品报告》(World Drug Report 2019)指出,全球吸毒情况持续恶化,毒品对健康的危害远比我们想象中严重。报告估计,当时全球约有3,500万人存在药物滥用问题;在2017年,约有2.7亿人曾使用过毒品。以15至64岁人口计算,约有5.5%的人在过去一年里使用过毒品。 根据新加坡警方(CNB)资料显示,2022年因毒品被捕者有2,826人,较2021年的2,729人略有上升。常见滥用物包括甲基安非他命(“冰毒”)、海洛因、大麻与摇头丸。 毒品在世界各地都是严重的问题,不只是新加坡,还有许多国家,毒品都被严格禁止。不论是携带还是吸食,都是违法行为,并会面对非常严厉的法律后果。在新加坡,《滥用毒品法》(Misuse of Drugs Act, MDA)将毒品分为 A、B、C 三级,像海洛因、冰毒(甲基安非他命)、大麻和摇头丸,都属于受管制的毒品。《Hello健康》将带大家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毒品、分级方式,以及吸食毒品后,人体可能出现的8种常见后遗症。 毒品和成瘾物质分4类 毒品以及部分药物都会影响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但作用方式并不一样。一般可以分为以下4大类: 中枢神经抑制剂(Depressants,又称镇静剂):这类物质通常被用来镇静或麻醉,它们会减缓中枢神经系统的运作,让大脑讯息传递速度变慢。少量使用时,可能会让人感到放松或比较没有拘束;但如果大量使用,就可能导致呕吐、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此外,抑制剂会让人更难集中注意力,反应也会变慢,严重时甚至无法反应。因此,服用这类物质的人必须避免操作重型机械或开车。常见的抑制剂包括酒精、大麻、鸦片类药物(如海洛因、吗啡)及苯二氮平类药物(如部分安眠药)。 中枢神经兴奋剂(Stimulants):与抑制剂相反,兴奋剂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加快大脑讯息的传递。使用后,人会感觉更有精神、更有自信,但同时心跳加快、血压和体温升高,食欲下降,也容易变得易怒和失眠。如果大量使用,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癫痫发作、胃痛、甚至妄想等症状。常见的兴奋剂包括咖啡因、尼古丁、安非他命及古柯硷(Cocaine)。 中枢神经迷幻剂(Hallucinogens,又称迷幻药):这类物质会让人对现实的感知产生扭曲,可能出现幻觉或幻听。使用者会出现情绪异常兴奋、咬紧牙关、恐慌、妄想,以及胃部不适或呕吐等症状。常见的迷幻药包括K他命、一粒沙(Ecstasy/MDMA)、天使尘(PCP)、蘑菇(Psilocybin Mushrooms)及大麻。 吸入性滥用物质(Inhalants):这类物质主要是透过吸入方式进入体内,例如强力胶或有机溶剂。吸食这种物质的行为,在坊间俗称为“炼丹”。常见的吸入性滥用物质包括笑气(Nitrous oxide,学名:氧化亚氮)、含亚硝酸酯类(Nitrites)成分的产品及强力胶、有机溶剂等工业用化学品。 不只是毒品,烟、酒和咖啡因也会上瘾 容易让人上瘾、并对身体造成伤害的物质,通常都会被归类为“毒品”。不过,从前面提到的分类可以发现,除了安眠药、麻醉药物之外,香烟里的尼古丁,甚至酒精和咖啡因,同样会影响大脑。如果长期或过量使用,这些物质也可能像毒品一样令人上瘾,并对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除了戒烟外,饮酒或喝咖啡也都应该适量,避免养成依赖。 常见毒品在新加坡依法分为3级 在新加坡,毒品是依据《滥用毒品法》(Misuse of Drugs Act 1973, MDA)进行分级管制的,共分为A、B、C 三级,涵盖多种常见毒品。以下举例部分类别: A 级毒品:海洛因(Heroin)、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冰毒”)、摇头丸(MDMA)、LSD 等。 B 级毒品:大麻(Cannabis)、鸦片、可待因(Codeine)、一些兴奋剂。 C 级毒品:氟硝西泮(Rohypnol)、三唑仑(Triazolam)、苯二氮平类(Benzodiazepines)等镇静药物。 长期使用毒品,对健康造成的伤害往往是不可逆的。以K他命(Ketamine)为例,它除了会造成膀胱严重损伤,引发俗称“尿布一世”的长期后遗症,在新加坡也被列为A 级毒品,属最严重类别之一。 根据中央肃毒局(CNB)的统计,甲基安非他命(冰毒)、海洛因和大麻是新加坡最常见的三种滥用毒品,而 K 他命同样在受管制名单中,使用或贩卖都会面对非常严厉的刑罚。 吸食毒品后的8种常见后遗症 毒品不仅会造成长期成瘾、难以戒断,还会在短时间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以下是吸食毒品后常见的8种后遗症: 睡眠减少,或睡眠习惯明显改变。 食欲下降,体重容易减轻。 话变多,情绪不稳定。 对小事反应过度激烈。 精神长期处在紧张或亢奋状态。 出现妄想、行为暴躁,伴随血压升高。。 意识不清、注意力无法集中,常常精神恍惚。 严重时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甚至死亡。 新加坡毒品及药物滥用问题仍有部分未被法律全面涵盖 在新加坡,毒品主要由《滥用毒品法》(Misuse of Drugs Act, MDA)管制,但随着新型精神活性物质(NPS,如某些“设计师毒品”或滥用处方药)的出现,部分物质可能一开始未被列入清单,因此存在“灰色地带”,执法与公共卫生仍需不断更新法规来因应。 少一份毒品,多一分健康;吸毒一时,终身危害。 ※ […]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爱上加害者?浅谈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常见症状与治疗方式

在电影《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the Beast)里,贝儿为了救父亲而被关押,最后却爱上了野兽,并解除了他的魔咒。这样的浪漫情节,其实也隐藏着一种心理学现象,叫做斯德哥尔摩症候群(Stockholm Syndrome),也有人称之为“人质情结”。它指的是受害者对加害者产生好感,甚至认同对方的想法,进而反过来帮助加害者。《Hello健康》将带您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由来、常见症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是什么?典故来自这里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个词,源自 1973 年瑞典的一宗银行抢劫案。当时,两名歹徒持枪抢劫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并挟持了4名银行职员。经过100多个小时的对峙,歹徒最终向警方投降。然而,事件结束后,这些银行职员不但没有憎恨歹徒,反而和他们建立了友谊,甚至对警方产生敌意,拒绝出庭作证。自此之后,这种心理现象就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患上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爱情观:伤得越深,就越沉迷?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不仅会发生在绑架案的人质或集中营囚犯身上,也可能出现在一般的恋爱关系里。在一段关系中,如果对方常说:“如果你爱我,你就会怎样怎样”、“我真的很爱你,但是……”——这些听起来像是甜言蜜语,其实却是借着“爱”的名义,来控制另一半。 我们身边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伴侣常用言语羞辱、以分手威胁,或用冷暴力(不理不睬)来施压。但只要对方送个小礼物,或说一句暖心的话,原本想离开的一方立刻又打消念头,甚至还会对朋友说:“其实他对我很好啊!” 这样的爱情观,就可能属于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人质情结,也可能出现在你我身上 童年曾经历家庭暴力的人,确实更容易出现“人质情结”。不过,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只限于这一类人,它也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美国知名法庭心理学家史蒂芬·诺顿(Steven Norton)就指出,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正式的医学诊断,而是一种用来解释特殊心理反应的名词。 出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人,通常会有以下7种常见症状: 对加害者抱持正面看法。 当警方或政府机关提供协助时,不愿意配合。 不想逃跑,或逃跑的意愿很低。 只相信加害者好的一面。 觉得站在加害者那一边,可以降低自己受伤的风险。 对加害者产生同情,甚至认为加害者才是真正的“受害者”,想要去拯救他。 对加害者极度忠诚,不愿意离开,甚至拒绝接受治疗。 如何治疗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并不是无法改变的。透过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患者是有机会走出来的。以下介绍 6 种常见的治疗方式: 心理教育:让受害者认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相关知识,包括症状和可能的成因。 委婉劝说:避免太直接指出加害者的危险特质,以免受害者急着为加害者辩护。 苏格拉底式提问(Socratic Method):透过提问,引导受害者思考自己的处境、感受和想法,并让他们表达对未来的看法。 不带批判的倾听:以同理心聆听,不批评、不轻视,也不急着给意见。重点是帮助受害者重新建立做决定的信心。 调整认知失调:受害者在长期被操控的关系中,容易出现认知混乱。治疗要协助他们看清现实,并鼓励他们相信自己。 找出原因:探索受害者的内在需求,厘清他们在这段暴力或操控关系中,真正寻求的是什么。 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人疑似正经历暴力事件,或出现上述症状的亲友,不妨协助他们寻求心理咨询或专业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发展迟缓

一夜之间变天才?学者症候群到底是什么

您看过电影《雨人》吗?片中的主角拥有惊人的数学计算能力,但同时也有自闭症的表现。不过别误会,其实所谓的学者症候群(Savant Syndrome),并不是只有自闭症患者才会出现。本文将带您了解学者症候群的成因、常见症状,以及可能的治疗方式。 造成学者症候群的原因 学者症候群是一种相当罕见的情况,患者通常也会伴随其他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单来说,就是和自闭症相关,但症状表现和严重程度可能不一样。 学者症候群的成因有先天与后天之分。部分患者本身就有自闭特征或智力障碍;也有一些案例,是因为意外造成脑部受伤,例如车祸或外伤,在康复后却突然展现出特别的能力——像是能流利演奏从未学过的乐器,或突然掌握多种语言。这类情况,就是学者症候群的特殊表现。 研究也发现,男性出现学者症候群的比例,比女性高出约4到6倍。原因之一是自闭症患者本来就以男性居多。另有说法指出,若男性胎儿体内的睾固酮(Testosterone)浓度过高,可能会对大脑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在新生儿大脑的发展过程中,左脑需要更长时间成熟,而左脑主要掌管语言功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自闭症患者在沟通和语言表达上比较困难。 学者症候群有哪些症状? 学者症候群的患者,往往会展现出某方面特别突出的能力,例如: 惊人的记忆力:能把听过一遍的曲子完整演奏出来,或能快速背诵、记住大量资讯。 音乐天赋:听过的旋律可以毫不差错地重现。 数理能力:只要说出一个日期,就能立即告诉你那天是星期几。 不过,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案例其实非常少见。由于学者症候群常与自闭症有关,患者一般不善于沟通,但仍能展现超凡的语言天赋,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最著名的例子是Christopher Taylor:他在出生六周时大脑受损,导致语言和动作发育缓慢,但从六七岁起,就展现出对语言的强烈兴趣,并能流利阅读与翻译。 一般来说,学者症候群患者大多只会拥有一种特别的能力。研究显示,在自闭症患者中,约有10%具有学者症候群的特征;而在学者症候群患者中,高达75%同时有自闭症相关症状。虽然两者有高度关联,但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 学者症候群患者一定有智力障碍吗? 很多人以为,学者症候群患者一定伴随智力缺陷,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误解要从约翰·朗顿·唐医生(Dr. John Langdon Down)说起。您或许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一定听过由他命名的唐氏症(Down’s Syndrome)。他当年把学者症候群患者称为“白痴学者(Idiot Savant)”。在当时的智力分级里,“白痴”代表智商低 25,但实际上,大多数学者症候群患者的智商都在40以上,因此这个称呼并不准确。 为什么有些患者在智力测验中分数较低?原因在于智力测验会从不同面向评估。学者症候群患者或许在计算、记忆或空间概念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领域的测试里可能表现不佳。再加上测试里常包 口语能力,而许多学者症候群患者带有自闭特征,沟通表达较弱,最终拉低了整体平均分数。 整体来看,多数学者症候群患者的智商确实低于 70,但仍有少数个案的智商是正常,甚至高于平均水平。 学者症候群的治疗方式 学者症候群并不算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因大脑受损而出现的特殊表现。所以,就像自闭症(Autism)或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一样,重点在于如何帮助患者克服生活上的障碍,而不是“治愈”这个状况。 对于治疗方式,专家们有两种看法: 一派认为:不应刻意强化患者的特殊才能,以免他们无法融入一般生活。 另一派则认为:患者的特殊能力可以成为与他人沟通的桥梁。透过专业治疗与训练,既能帮助他们发挥“特长”,也能增加与他人的互动,同时学习更独立地过日常生活。 有一个案例显示:一位学者症候群患者在接受语言训练、并进入一般学校学习后,原本突出的艺术天赋反而减弱。虽然这是个别情况,却说明了当强化其他弱势领域时,可能会牺牲原本的优势能力。这种“权衡现象”让我们看到,加强患者的强项,并结合特殊教育,或许才是更有效的帮助方式。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是不是觉得好像在哪里看过?这就是所谓的“既视感”

有时我们会走在一条从来没去过的街道上,却突然觉得好像以前来过;或者和一位新朋友聊天时,竟然有种似乎早就聊过的感觉。这样的“似曾相识”,我们称为既视感(Déjà Vu)。这种现象一直让人感到好奇,但至今仍没有明确的答案。如果您发现既视感让自己困扰,除了寻求医生的协助,也可以一起来了解大脑的奥秘,看看既视感是如何产生,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既视感从哪里来? 其实,关于既视感的原因,科学界还没有统一的解释。以下为您介绍4个较常见的可能成因。 预知梦(Precognitive dreams):有时我们可能在梦里经历过某个场景或事件,但醒来后往往就忘了梦的内容。过了几天,当您走进一间咖啡厅,突然觉得这里好像很熟悉,这种感觉可能就是来自您曾经梦到过的画面。因为梦境已经被遗忘,所以会让人产生既视感。 双重历程(Dual processing):我们的脑袋其实会同时进行两个平行的处理程序。有时候其中一个程序突然“卡住”,跟不上另一个程序,就会出现不同步的情况,这时候就可能产生既视感。 全像原理(Hologram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既视感可能来自于过去的记忆,而且往往只需要一些很细微的小细节就能触发。举个例子,您可能以前去过一间餐馆,里面有一座木制挂钟,当时并没有特别留意。但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被大脑悄悄记住了。直到某一天,您去朋友家,看到墙上同样的木钟,脑海里突然浮现“好像在哪里见过”,这就是既视感。另外,所谓的记忆不一定要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能来自看过的电影、听过的故事,甚至别人分享的经历,都有可能成为既视感的来源。 注意力的解释(Attentional explanations):当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如果被其他事情打断而分心,等到稍后再回到原本的事情上,就可能会觉得好像已经做过了,这就是一种既视感。 4种情况最容易出现既视感 “既视感”这个词来自法文,意思是“已经看过”。根据《精神病学期刊》(Psychiatria Danubina)的研究,几乎97%的人一生中都至少经历过一次既视感,而大约有7成的人会经常遇到。以下就为您介绍4种最常引发既视感的情况。 年龄:年轻人比年长者更容易有既视感。可能是因为年轻人更常尝试新事物,或喜欢到不同地方旅行,所以接触陌生环境的机会比较多。 旅行:常常出国或旅游的人,看见的新环境和新事物比较多,因此也更容易出现既视感。研究甚至发现,不常旅行的人当中,只有约11%经历过既视感。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教育程度通常也比较高。他们阅读的书籍更多,接触的知识更广,因此发生既视感的机会和频率也相对更高。 压力与疲倦:在高压或非常疲累的状态下,大脑更容易“出状况”,可能发生双重历程或注意力分散的问题,从而增加既视感的机会。 Hello Health Group 仅供健康资讯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建议。若您有任何健康疑虑,请务必向合格的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寻求协助。


人际关系

从头像看性格?7种常见头像类型与5种人格特质解析

自我形象的呈现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的大头照,从照片风格就能看出个人的人格特质。 美国宾州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针对6万6千位推特(Twitter)用户的大头照与贴文进行研究,归纳出7种常见的大头照类型,以及5大人格特质(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的对应关系。 以下《Hello健康》就带你看看,不同类型的大头照如何反映人格特质。快来对照看看,您的大头照是否也符合研究结论吧! 从头像看出性格特质?7种头像类型对应5大人格特质 研究归纳出5种常见的人格特质,以下将逐一说明: 外向性(Extraversion):倾向于积极、热情,喜欢与人互动,常从社交活动中获得能量。外向性高的人通常健谈、活跃;外向性低的人则较为安静、内向,喜欢独处。 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代表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接受度。开放性高的人思想灵活,喜欢新体验、创意和多元文化;开放性低的人则较偏好稳定和熟悉的环境。 宜人性(Agreeableness):与人相处的和善程度。宜人性高的人通常友好、富同理心、重视合作;宜人性低的人可能较直接、较有竞争性,有时显得固执或强硬。 神经质(Neuroticism):与情绪稳定性相关。神经质高的人容易焦虑、担忧或情绪波动;神经质低的人通常情绪平稳,能较好地应对压力。 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代表自律、责任感与组织能力。尽责性高的人通常做事认真、条理清晰、能坚持目标;尽责性低的人可能较随性,缺乏计划性。 1. 大合照作为头像 选择以一群人的合照作为头像的人,往往性格较为外向,喜欢社交,也享受与他人互动。对他们来说,用合照作为头像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这类头像通常色彩鲜明,背景热闹,氛围轻松阳光。相对而言,他们较少会使用安静或文静氛围的照片作为个人头像。 2.大头贴走在时尚尖端,追求美感和独特性 选择走在时尚尖端、强调美感与独特性的头像的人,通常属于**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较高的性格。他们往往拥有与一般人不同的审美观,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也较高,因此在头像或照片的选择上更具创意与独特性。 这类人可被视为美学、知识与跳脱常规的结合体。他们常关注照片的细节,例如对比度与锐利度。情绪也容易受到审美观的影响;当他们因负面情绪而感到不安时,甚至可能比高神经质(Neuroticism)的人更不愿意与他人见面。 3. 柔美朦胧风格的头像 选择柔美、带有朦胧感头像的人,通常属于“宜人性”较高的性格。他们重视人际和谐,追求社会的良善氛围,是五大人格特质中最具正向能量的一类。 与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较高的人相比,宜人性强的人更倾向使用带有柔光或轻微模糊效果的照片,色彩也往往更加明亮鲜艳,传递出温暖与友善的感觉。 4. 宠物作为头像 研究显示,选择宠物作为头像的人,其人格特质可能因动物类型而有所不同。 以猫作为头像:倾向于“开放性”较高,性格敏感、细腻,常带有文静气质。 以狗作为头像:更偏向“外向性”、“尽责性”与“宜人性”,给人活力十足、爱交际、忠诚可靠的印象。 不同的宠物象征不同的人格特质。猫常被视为乖巧与敏感的代表,而狗则象征活力、社交性与友善。 5. 大头照讲究光线、颜色及比例 这类人多属于自律性格者,对大头照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他们想呈现给大众开心又自然的画面,而且照片的品质和比例必须是好的。这类人非常看重自我纪律和秩序,他们也会随着身处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而改变照片的风格。 6. 注重光线与比例的头像 选择在头像中讲究光线、颜色与比例的人,往往属于“尽责性”较高的性格。他们对照片有自己的一套逻辑与标准,希望呈现给大众自然、积极的形象,同时也要求照片在品质与比例上达到良好效果。 这类人重视自律与秩序,并会根据社会规范与价值观来调整头像的风格,以展现合宜的形象。 7. 经常更换头像 经常更换头像的人,通常较为注重自我形象,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自恋倾向。他们认为,只有透过频繁更新头像,才能持续吸引他人的注意。 这类人以女性为主,常喜欢拍摄具时尚感的照片,风格可能带有杂志氛围、魅力元素或戏剧效果。透过不断在社交媒体更新形象,她们从中获得自我认同与满足感。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其他心理健康问题

为何总是控制不住脾气?带您认识4种愤怒原因

您是否有时会突然感到生气?愤怒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情绪,不同的人会以不同的方式应对。有些人会透过运动、冥想或药物治疗来控制怒气,但也有人选择较极端的方式,例如喊叫、威吓、施暴、冷战、自我封闭,甚至自残。事实上,愤怒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反应。以下将介绍4个常见的愤怒成因,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自己或身边人的情绪来源,并找到适合的应对方式。 美国家庭辅导中心的朱莉·阿兹维多·汉克斯(Dr Julie de Azevedo Hanks)博士指出,愤怒往往是一种“次级情绪”,用来掩盖更脆弱、更难以表达的情绪,例如孤独、悲伤或恐惧。当我们生气时,与其一味压抑情绪,不如正视愤怒并厘清其背后的原因,这样更能帮助自己培养正向、健康的情绪管理方式。 1. 伤痛再次浮现 当过去的创伤事件被回想起时,产生恐惧与愤怒是常见的情绪反应。即使您认为自己已经能够坦然面对,这些创伤依然可能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此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辅导的协助。心理专业人员能够帮助您更有效地辨识愤怒的触发点,处理内在的负面情绪,并为未来的类似情境做好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接触新的环境与人事物,这些经历都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若长期处于压力或焦虑状态,更需要留意自身的情绪反应。在生气之前,先停下来问自己:“我为什么会生气?” 这样不仅能帮助理解潜在的情绪,也能找到更健康的应对方式。 2. 路见不平与无力感 当人们为了追求公正或秩序而挺身而出,这是值得肯定的行为。但若愤怒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并透过怒气去贬低他人,而不是进行双向沟通,就容易造成负面结果。以网络言论为例,涉及对立议题时,尤其在政治讨论中,偏激言论往往层出不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当对方不认同时,就可能被视为“敌人”,进而引发争辩甚至网络霸凌。 另一方面,当事情顺利、掌控感强时,人们通常会感到安心与满足;但当情况不如预期,或环境超出掌控范围时,就可能产生无力感,并伴随愤怒情绪。例如突发疾病、感情困境或心理挣扎,都可能让人感到沮丧与绝望。面对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透过自我鼓励、保持信心,或暂时转移注意力来调适情绪,再回头面对问题,会更有力量。 3. 感觉不被在乎,或不懂得拒绝 当一个人持续关心他人,却始终得不到回应,内心可能会产生“自己不被在乎”的感觉。如果我们对他人抱有期待,但对方未能给予预期的回馈,这种单方面的付出,往往会逐渐引发愤怒。 若您常觉得难以感受到别人的关心,最直接的做法是与对方坦诚沟通。同时,也可以自我反思:在这段关系中,我的期待是什么?我担心或害怕的又是什么?透过良好的沟通,彼此才能逐步减少误解,减轻恐惧与愤怒。 此外,有些人在关系中较难拒绝他人,即使内心不愿意,仍会为了满足对方需求而牺牲自己的利益。长此以往,容易导致情绪耗竭。若您有类似情况,建议学习适度拒绝,并学会善待自己,而不是一味责怪对方利用自己。 4. 抑制情绪与被动攻击 长期压抑愤怒情绪并不是健康的做法。有些人习惯不表达负面情绪,但一旦情绪累积到无法承受时,就可能像火山爆发般失控。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愤怒;若缺乏适当处理方式,愤怒只会不断累积,让人际关系受损,不熟悉的人可能会选择避开,而家人和朋友也可能因此受到伤害。 另一种常见的情况是“被动攻击”(Passive Aggression,又称消极攻击)。指一个人虽然生气,但选择以间接方式表达情绪,而不是直接沟通。例如,母女吵架后,女儿因仍心怀不满而随便敷衍家务,或有人以言语讽刺、语气冷淡来暗示愤怒。虽然这种方式看似不具破坏性,但往往会制造误会和额外的冲突。 建议大家,当感到不满或生气时,最好以温和且诚实的方式表达,让对方能够清楚理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饮食障碍

暴食症:定义、症状、成因、诊断与治疗

暴食症的定义 暴食症(Binge Eating Disorder, BED,又称嗜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指个体在进食时缺乏控制能力,反覆出现过度饮食的行为。常见特征包括:整天几乎都在想着食物、习惯偷偷进食、把食物当作纾解压力或无聊的方式、想停止进食却做不到,并因此感到懊恼或自责。 暴食症在全球范围内相当普遍,任何年龄层都有可能发生。对部分患者而言,暴食症可能呈现间歇性发作。如果未能及时觉察并寻求协助,长久下来可能对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例如引发肥胖(Obesity)及相关慢性疾病。 暴食症的症状 在短时间内吃下大量食物,而且难以停止。 无法控制自己选择或摄取的食物。 即使已经吃饱,仍想继续进食。 有囤积食物的习惯。 把进食当作唯一的纾压方式,但事后常感到羞愧或内疚。 经常感到嘴馋,不断想着食物。 过度担心自己的体重或外表。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若如果您有上述症状或任何疑问,建议尽早谘询医生。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若出现其他未列出的症状,也应寻求专业医疗意见。 暴食症的原因 可能导致暴食症的原因包括: 饮食相关的心理困扰:例如对饮食或体重有过度关注与负面想法。 心理与情绪因素:寂寞、自尊心低落,或伴随抑郁症(Depression)。 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进食障碍或相关心理疾病,风险较高。 社会与文化影响:受到瘦身文化、媒体或同伴压力的影响。 身体羞辱(Body-shaming):因外貌或体型被批评,产生强烈负面情绪,进而影响饮食行为。 暴食症的风险因素 容易增加暴食症风险的因素包括: 生活习惯:例如长期不规律饮食或节食过度。 心理状态:如自尊心低落、长期压力或情绪困扰。 精神健康状况: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人曾患进食障碍或相关心理疾病,风险较高。 暴食症的诊断与治疗 以下内容仅供一般资讯参考,并不构成医疗诊断。若您需要进一步的协助或专业意见,请谘询医生。 如何诊断为暴食症 医生会询问患者过往的饮食习惯,以及相关症状持续的时间与频率,以协助确认是否符合暴食症的诊断标准。有时医生也会安排相关评估或检测,以排除其他医学疾病,并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暴食症的3种常见治疗方法 目前临床上有效的暴食症治疗方式主要有以下3种: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透过帮助患者认识和调整自身的想法与情绪,从而改变进食行为与反应。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也称人际关系治疗,重点在于改善患者与家人、朋友或同事的关系,以减少因人际困扰引发的暴食行为。 辩证式行为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DBT):着重训练患者的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调节技巧,协助减少冲动性进食。 由专业人士带领的团体谘商治疗,也可能为患者带来正面影响。透过同伴支持与经验分享,患者能够获得更多理解与鼓励,从而提升治疗效果。 改善暴食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方法 以下方式或许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暴食症: 认识心理因素:暴食症往往与心理状态有关,认清这一点,有助于迈出改变的第一步。 学习区分饥饿与情绪:许多暴食行为是由情绪驱动的。尝试辨别真正的饥饿感,并设定规律的进食时间,例如每天三餐,加上下午一份小点心。 面对进食冲动时的自我对话:当想吃东西的欲望袭来时,可以先深呼吸,并问自己:为什么我一定要现在吃?、我能不能稍后再吃?或我现在真正的感觉是什么?这些问题有助于抑制冲动,减少不必要的进食。 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包括规律运动、充足睡眠,并主动与专业人士讨论自身情况。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