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健康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可保护身体内部的器官免于受到外部的伤害,以维持人体健康。皮肤的重要功能有调节体温、阻隔外来病源,避免人体受到感染等。

常识

皮肤健康

香港脚症状与治疗全攻略:成因是什么?会自行痊愈还是会传染?

脚痒、脚臭、脚趾缝脱皮、甚至起水泡,都可能是“香港脚”(足癣)的警讯!到底香港脚有哪些常见症状?水泡型香港脚能不能弄破?它会不会自己痊愈?又需要擦药多久才见效?香港脚会不会传染到手部、指甲,甚至传给家人? 《Hello健康》为您整理香港脚的初期症状、4 大类型与治疗方式,同时破解常见迷思,教您如何改善与预防,让双脚恢复清爽舒适,不再发痒! 香港脚(足癣)是什么? 香港脚,又称足癣,是一种由霉菌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疾病,常见于脚底、脚趾间或趾甲。亚洲大学附属医院指出,香港脚的致病菌主要为皮肤癣(Dermatophytes),常见类型包括: 毛癣菌(Trichophyton) 表皮癣菌(Epidermophyton) 小芽胞菌(Microsporum) 这些真菌特别偏好潮湿、闷热的环境,因此长时间穿着不透气鞋袜,或经常出入公共泳池、公共浴室、健身房的人群,感染香港脚的风险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香港脚常与汗疱疹混淆。两者皆可能出现水泡及搔痒症状,但汗疱疹多为双侧对称分布,且不含真菌菌丝;而香港脚则可通过显微镜检查水泡液或皮屑中的真菌来确诊。 香港脚症状?香港脚4种类一次看懂 香港脚初期症状 香港脚在初期可能表现为脚趾间轻微搔痒、轻度红斑或脱屑,常被误以为是擦伤或皮肤干裂。但若症状持续未改善,就可能是霉菌感染的早期迹象。 1.趾间型香港脚 最常见的香港脚类型发生在脚趾间,尤其是第4与第5趾缝,依严重程度可分为: 干性趾间型:以脱屑、干燥及搔痒为主。 湿性趾间型:出现红肿、龟裂、渗液,严重时伴随异味。 2.厚皮型香港脚(干燥角化型) 香港脚的另一类型表现为脚掌、脚跟及足侧角质层增厚,并伴随干裂、脱屑。部分患者可能没有明显搔痒感,因而容易被忽视,导致延误治疗。此类型常与灰指甲同时发生。 3. 水泡型香港脚(发炎水疱型) 在足底或足缘若出现大小不一的水泡,常伴随剧烈搔痒或刺痛,这就是水泡型香港脚的表现。许多患者会关心:“水泡能不能弄破?” 根据护理专业的建议,不应自行刺破水泡,以免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引发蜂窝性组织炎。在新加坡的临床治疗上,若出现此情况,应尽快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处理水泡,并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 4. 溃疡型香港脚 香港脚最严重的类型,会从趾间扩散至足底与足背,造成糜烂及溃疡,且常伴随细菌感染。免疫力低下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更须特别留意并及时就医。 香港脚原因?为什么会有香港脚? 香港脚主要由皮肤癣菌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感染。常见感染途径包括: 赤脚行走于游泳池、更衣室、公共浴室、健身房等公共场所 与他人共用鞋子、袜子或拖鞋 长时间穿着不透气的鞋袜(如军靴、安全鞋) 家中有人患有香港脚,未妥善清洁消毒而导致交叉感染 高风险族群:运动员、军人、学生、需长时间穿鞋久站者、糖尿病患者及脚汗较多的人。 香港脚会自己好吗? 多数情况下,香港脚不会自行痊愈。 真菌生命力顽强,即使症状缓解,仍可能潜伏于皮肤角质层。若治疗未完成,极易复发。因此,患者应持续使用抗真菌药膏,直至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后,再额外继续使用至少2周,才能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并达到根治效果。 香港脚治疗方法与流程 香港脚的治疗应根据严重程度及类型来调整,原则上可分为三大类别:外用抗真菌药膏、口服药物,以及辅助疗法。 1.香港脚基本治疗:药膏为主 大多数轻度香港脚病例可通过外用抗真菌药膏改善。常见有效成分包括: Terbinafine(特比萘芬):杀真菌效果较快,建议每日使用 1–2 次,例如 Lamisil 药膏。 Miconazole / Clotrimazole(咪康唑/克霉唑):常见于市面上的抗真菌药膏。 Itraconazole(伊曲康唑):一般用于较严重或特殊类型的香港脚。 医生提醒:即使搔痒症状已经缓解,患者仍应依照疗程持续使用药膏至少2至4周,并在皮肤恢复正常后额外继续使用 2 周,以降低复发风险。 2.香港脚反覆发作:药膏+口服药 若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医生会考虑搭配口服抗真菌药物,例如: Lamisil(terbinafine 锭剂) Sporanox(itraconazole 胶囊) 疗程通常需持续2至6周,期间应定期回诊,以追踪疗效并监测副作用。 3.厚皮型香港脚治疗:加强渗透与吸收 对于厚皮型香港脚患者,由于角质层增厚,药膏不易渗透,治疗时建议: 同步使用口服药与外用药,以增强疗效。 搭配角质软化剂(如水杨酸),帮助药物更好地渗透与吸收。 4.溃疡型香港脚的治疗:加强抗菌照护 由于溃疡型香港脚伴随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治疗上需特别注意: 使用抗生素药膏(如含 fusidic acid 成分),控制局部感染。 严重病例可能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以预防蜂窝性组织炎。 香港脚常见问题与迷思 Q1.香港脚会传染吗? 香港脚具有传染性,患者掉落的皮屑、曾穿过的鞋袜,或接触过的地板,都可能带有真菌,进而传染给他人,或扩散到自己身体其他部位(如手部、腹股沟、指甲)。 避免传染香港脚的要点包括: 不与他人共穿鞋袜、拖鞋 避免赤脚踩地板或公共浴池 若家中有人感染,应全家同步治疗,防止交叉感染 Q2.香港脚应就诊科别 建议至皮肤科就诊。医生可通过显微镜检查皮屑或水泡,判断是否为真菌感染,并给予合适的治疗。 Q3.香港脚长水泡,可以戳破吗? 不建议自行刺破。水泡内含真菌菌丝,若破裂,可能造成继发性细菌感染,甚至引发蜂窝性组织炎。应交由医生评估处理,并配合使用抗菌药膏。 Q4.香港脚真菌怕什么? 真菌不耐干燥、通风、高温及紫外线。因此建议患者: 使用60°C 以上热水清洗袜子、床单 经常晒太阳、保持通风,让脚部维持干燥 Q5.香港脚止痒的方法 止痒药膏只能短暂缓解症状,真正的关键在于抗真菌治疗。若搔痒感严重,可向医生咨询,是否能短期搭配局部类固醇使用,以减轻不适。 Q6.“香港脚”的名称由来 “香港脚”一词可追溯至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来到香港,由于不习惯当地潮湿的气候,又经常穿着不透气的皮鞋,脚部容易受到霉菌感染,出现水泡及搔痒症状。返国求诊时,英国医生对这种疾病感到陌生,便将其称为“香港脚”。 香港脚改善预防3重点 为避免香港脚复发,除了接受治疗外,还需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 1.保持脚部干爽通风 穿着透气棉袜并每日更换,流汗较多者可随身准备备用袜子 洗澡后务必擦干脚趾缝,可使用吹风机辅助 选择真皮或布料材质的鞋子,并定期更换鞋款 2.预防交叉感染 避免共用拖鞋、毛巾及鞋袜 若家中有人感染,建议全家同步治疗 袜子与床单应以60°C以上热水清洗,以杀灭真菌 3.按时用药,不可中断 治疗须遵照医嘱:即使症状消失,仍应持续使用药物 1–2 周,以降低复发风险。 避免自行停药:不应擅自中断疗程,也不建议自行购买含类固醇药膏使用,以免造成病情恶化或复发。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皮肤健康分类

更多 皮肤健康 相关文章

其他皮肤疾病

“百痛之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难处理!医:高风险族注意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感觉神经病毒性感染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者,常见症状为身体一侧出现皮疹5;带状疱疹后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都带来极大冲击11,且有10〜18%机率会发展成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持续时间可能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Hello健康》特别邀请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皮肤科科主任邱足满,向读者说明,为何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被称为“百痛之王”,高风险族群,以及透过6大方法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解封后迎出国潮!带状疱疹确诊数增 随着COVID-19疫情解封,许多民众开始出国玩,邱足满说,许多人因为难得出国又会想玩个够,常把自己搞很累,临床上就常看到在旅途中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 带状疱疹6大高风险族群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inistry of Health, Singapore)及相关研究的估计,新加坡国人一生中感染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的机率大约是 27%,邱足满指出临床上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通常与年龄老化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有关,因此最容易发作的族群包括以下: 50岁以上成人2 慢性疾病(三高14、肾脏病)13,15,16 曾感染水痘或带状疱疹2,3,8 新冠肺炎确诊者4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压力大者13 免疫不全者2 邱足满说,其实带状疱疹受影响的族群,并非只有年纪大的人要注意,如果共病越多,罹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也会随之提升。15 带状疱疹后遗症 带状疱疹常见的并发症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5,若出现在眼睛,容易发生复发性角膜糜烂、虹膜炎及神经营养性角膜病等并发症10 ; 长在脑神经的附近,则有微小的机率可能出现无菌性脑膜炎5;另外,严重的话,也可能引发中风 10。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复发性角膜糜烂 虹膜炎 神经营养性角膜病 无菌性脑膜炎 中风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原因 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后有10〜18%机率发展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至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发生原因,某些专家认为这种神经元损伤可能是由持续的病毒复制引起的。5 带状疱疹后神经疼痛的方式非常多元,程度从轻微到严重不等,有持续性疼痛、间歇性疼痛或由微不足道的刺激引发的疼痛。大约一半的带状疱疹或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将疼痛描述为“可怕”或“难以忍受”,疼痛会扰乱睡眠、情绪、工作和日常生活,对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并导致社交退缩和抑郁。5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高风险族群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之所以被视为带状疱疹最难处理的后遗症,是因为它发生的机率高达18%,年纪越大的患者风险也会越高。 有研究发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带状疱疹确诊后4周,70 岁以上患者中有73%有神经痛, 55~59 岁的患者则有27%。 在性别方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更长期神经痛;如果患者的眼睛受到带状疱疹感染,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更高7。 眼部带状疱疹(HZO) 另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为眼部带状疱疹(HZO),研究显示约10~25%的带状疱疹患者有此并发症5。大于60岁长者有较高的风险,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可能长期患有眼部带状疱疹,复发的风险也较高,并且较有可能发展为脊髓炎6。 带状疱疹看哪一科? 邱足满说,带状疱疹需要找专门的医生,通常像皮肤科、感染科及神经内科都可以治疗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急性期的治疗 邱足满说,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对患者最有效,特别是在带状疱疹开始的急性期。 Acyclovir、Famciclovir和Valacyclovir三种抗病毒药物已被 FDA 核准用于治疗免疫功能正常患者的带状疱疹,口服这些药物可缩短皮疹愈合时间,并降低急性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5 而Acetaminophen、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三环抗忧郁剂、鸦片类药物、抗癫痫药(化学结构式与抑制性神经传导物质GABA (gamma-aminobutyric acid)类似18)也被用于缓解带状疱疹急性期疼痛,若疼痛仍然无法缓解,可能就要使用硬脊膜外止痛。5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 邱足满说,市售止痛药及非类固醇消炎药,治疗神经痛的效果十分有限11,临床上经常需要用抗癫痫药物7这类GABA类似物来调理神经痛,有时候还要搭配三环抗忧郁剂7;如果状况很严重的病人,甚至要去疼痛科做神经阻断术12。辣椒素和局部麻醉药的神经痛贴片也能帮助减缓疼痛。5 预防带状疱疹与后续神经痛6大方法 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可帮助增强免疫系统,并降低带状疱疹发生的风险。主要预防方法包括以下6种: 注意均衡饮食9 充足睡眠17 管理压力(例如透过运动、放松等方式来减少压力)13 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降低发病的风险和后遗症的严重程度)5 带状疱疹红疹出现3天内就医服用抗病毒药物治疗5 发病后充分休息有利于尽快恢复 带状疱疹“红疹”症状3天内,应尽早就医 为了预防带状疱疹并发症,建议一旦出现带状疱疹症状时,应尽早就医,通常早期(红疹发生3天之内)而且适当的治疗可以有效的控制带状疱疹的蔓延5。 NP-TW-HZU-ADVR-230009| Date of preparation: August 2023


皮肤健康

如何避免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症状、治疗及预防全整理

带状疱疹俗称“生蛇”,发作时常让人痛不欲生,包括年纪越大疾免疫系统低下时,愈容易反覆发作。 除了从饮食、日常习惯着手,增强免疫力以预防带状疱疹发作外,究竟哪些人应该施打疫苗?哪些人则不建议施打疫苗?施打带状疱疹疫苗会有哪些副作用?让《Hello健康》和您一起迎战生蛇的威胁。 什么是带状疱疹(生蛇)?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什么?小时候得过水痘,痊愈之后病毒会继续留在身体的感觉神经节中;当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再次作乱,沿着神经节长出条状的水泡性皮疹;带状疱疹通常发生在单侧、呈带状分布,所以又常被称为“生蛇”。 带状疱疹多久会好?症状有哪些? 带状疱疹会长出一连串的红疹,之后再冒出水泡、化脓、结痂,历经几周后会慢慢康复。不过痊愈后最令人烦恼的是会有后遗症,如出现慢性神经痛,患者可能会面临突如其来发作的刺痛或抽痛,甚至像是被电到的抽痛感。长期下来也可能影响到日常生活作息、工作及心理状况。 带状疱疹高危险族群:免疫力低下者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的信息,国人感染带状疱疹的机率是27%1,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通常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有关,因此最容易发作的族群包括年长者、慢性病患者、免疫功能受损者,包含以下族群: 50岁以上(因细胞免疫CMI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减弱,CMI即Cell-Mediated Immunity,带状疱疹的体质原因是CMI失效变弱而无法抑制潜伏的水痘带状庖疹病毒) 慢性疾病(三高、肾脏病)2,3 曾感染水痘或带状疱疹 4,16 新冠肺炎确诊者 5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压力大 6,7 恶性肿瘤患者 器官移植者 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者 8 正在或预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小分子免疫调节剂 ( 如 JAK 抑制剂 ) 者 17 人类免疫不全病毒(HIV)感染者(患病率高达30%,发病率为千分之40~50人年)9 如何预防生蛇? 2018 至 2020 年间在新加坡八家公共初级保健诊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70 至 79 岁年龄组的带状疱疹患病率最高,达到 829/100,000 人。这些数据强调了带状疱疹在新加坡老年人群中的高发风险,尤其是在 50 岁以上的人群中。因此,接种疫苗(是预防带状疱疹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因此,建议50岁以上未曾接种过带状疱疹疫苗的民众,或是属于带状疱疹高危险的成人,不论之前是否有水痘或带状疱疹病史,若想避免生蛇所带来的威胁,可视个人健康情况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以降低感染带状疱疹、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 哪些人不能施打带状疱疹疫苗? 虽然50岁以上都建议施打带状疱疹疫苗,不过建议仍应考量自身情形,与医生讨论是否适合施打: 孕妇 对带状疱疹疫苗、明胶、抗生素过敏的人 白血病 结核病 淋巴癌 正在化疗病人 使用高剂量类固醇者 带状疱疹疫苗常见副作用 局部注射部位(如疼痛、发红、肿胀、搔痒) 红肿 肌肉痛 头痛 疲倦 发抖 发烧 提升免疫力:注意饮食、生活作息向带状疱疹说再见 除了施打带状疱疹疫苗之外,我们也可以从饮食、生活作息来调整身体,加强免疫力: 生活作息正常:避免熬夜、睡眠充足。 适当的纾压:避免压力、负面情绪累积,可以藉由运动纾压。 健康饮食:可多补充抗氧化的蔬果来增强免疫力,例如花椰菜、地瓜叶、奇异果、胡萝卜、白萝卜、茄子、洋葱、凤梨、木瓜、西瓜、番茄、葡萄、香蕉等。 维生素B群:可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以维持细胞黏膜的健康,也与制造抗体的免疫功能有关。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NP-TW-HZU-OGM-230001 | Date of preparation: June 2023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