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健康

消化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之一。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必需营养素都是从食物中获取的。而口腔、胃、小肠和大肠、肝脏、肾脏、胰腺与胆囊等不同器官必须一起协力工作,才能确保功能顺畅。 在这个类别,你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如何维持消化道健康的资讯。

常识

消化道健康

胀气与腹胀疼痛:症状、成因与应对方法

胀气与胀气痛的定义   消化系统内出现气体是正常的消化过程之一。透过打嗝或排气把体内气体排出,是自然现象。一般人每天会排气10至20次。 若气体无法顺利排出而在肠胃累积,就可能引起不适甚至疼痛,也就是常见的“胀气”与“腹胀疼痛”。此外,某些消化系统疾病也会增加胀气或腹胀疼痛的情况。 胀气与腹胀痛的症状 对大多数人来说,胀气和腹胀疼痛的征兆与症状通常相当明显。有时腹胀疼痛会持续一段时间,让人感觉身体出现异常。以下是常见的症状: 打嗝 放屁 下腹出现剧烈刺痛或痉挛,疼痛位置可能在腹部不同部位,并会随时改变 腹部有“打结”般的不适感 腹部肿胀(腹胀)并伴随紧绷感 腹部明显鼓起 胀气有时也会被误以为是其他疾病: 心脏病(Heart disease) 胆结石(Gallstones) 阑尾炎(Appendicitis) 有些症状可能未在以上说明中列出。若您对自身症状有任何疑虑,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 什么时候应该看医生? 若胃胀气伴随以下症状,应尽快就医: 长时间的腹痛 大便带血 排便次数或颜色出现变化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 胸腔疼痛 持续或反复出现恶心或呕吐 若胀气或腹胀疼痛持续时间过长,或症状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应尽早咨询医生。多数情况下,经过适当治疗能有效减轻或缓解这些问题。 胀气与腹胀痛的原因 胃内的气体通常来自饮食时吞入的空气;而肠道内的气体,多半是因为小肠未能完全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进入大肠后,经细菌分解与发酵所产生。 高纤维的食物虽然对健康有许多益处,例如帮助维持良好的消化功能、调节血糖与胆固醇,但同时也容易在分解过程中形成气体。以下是常见会引起胀气或腹胀疼痛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如水果、蔬菜、全谷物、豆类和豌豆等 高脂食物 油炸或辛辣食物 碳酸饮料 乳制品:食用乳制品后发现胃胀气或腹胀,可能是因为身体无法分解乳制品中的糖分(乳糖lactose)。其他食物不耐症还包括:小麦和其他谷物等麸质类食物中的蛋白质,同样会引起过多气体、腹泻,甚至是体重下降。 人工添加物:如山梨糖醇(sorbitol)、甘露醇(mannitol)和木糖醇(xylitol)等人工甜味剂。这些物质常见于无糖食品、口香糖和糖果,部分健康人士在食用后也会出现胀气或腹泻。 市面上的纤维饮品或补充品: 例如含洋车前子(psyllium)的纤维补充品(如 Metamucil)。若过快增加摄取量,容易引起肠胃不适。。 可能造成胀气与胀气痛的其他状况: 肠胃炎(gastroenteritis) 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 乳糜泻(celiac disease) 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糖尿病(diabetes)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 肠躁症后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憩室炎(diverticulitis) 发炎性肠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便祕 胀气与腹胀痛的诊断 医生通常会通过以下方式判断胀气或腹胀疼痛的原因: 病史询问 饮食习惯回顾 身体检查 在身体检查过程中,医生会检查腹部是否有明显膨胀,并轻敲腹部以聆听是否出现空洞音。若听到空洞音,通常表示腹腔内气体较多。医生也会根据伴随的症状,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肠梗阻等较严重的情况。 胀气与腹胀痛的治疗 若胃胀气或腹胀疼痛是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通常在治疗原发疾病后症状就会改善。若并非由疾病造成,一般会通过饮食调整、生活作息改善或使用非处方药物来缓解。由于治疗方式因人而异,透过持续尝试与调整,多数人最终都能找到合适的缓解方法。 饮食 以下饮食调整有助于减少胀气,或促进体内气体更快排出: 找出并避免最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常见包括:豆类、洋葱、花椰菜(西兰花、白花椰菜)、抱子甘蓝、高丽菜、芦笋、梨子、桃子、李子、全麦面包、全谷麦片或松饼、无糖糖果、口香糖、牛奶、奶油、冰淇淋、啤酒及碳酸饮料。 减少油炸及高脂肪食物。油脂会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胀感,也容易引起腹胀。 暂时减少高纤食物,几周后再逐步恢复。多数人需要约三周时间来适应增加的纤维摄取量,但部分人可能无法完全适应。 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取。若出现不适,可尝试不同种类的纤维,并确保搭配足够的饮水。 减少乳制品的摄取。可选择低乳糖乳制品(如优格)取代牛奶,或使用帮助分解乳糖的产品,例如乳糖酶(Lactaid)或乳糖不耐缓解剂(Dairy Ease)。 一次只摄取少量乳制品,或与其他食物搭配食用,通常有助于肠胃消化。但在某些情况下,仍需完全避免乳制品。 非处方药品 部分产品可能有助于缓解,但效果因人而异。以下产品可作为参考: 食用酵素(Beano):添加在豆类或蔬菜中,可能有助减少体内气体。需在进食第一口时一同服用,效果较佳。 乳糖补充剂:适合乳糖不耐症患者,可补充乳糖酶(如 […]

探索更多消化道健康分类

更多 消化道健康 相关文章

肠躁症

肚子痛却拉不出、频频放屁?可能是肠躁症!5 大饮食原则

肠躁症的定义 肠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又称为大肠激躁症),又称大肠激躁症,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原因是肠道功能异常,导致大肠蠕动不规律。 一般情况下,食物经过小肠后进入结肠,结肠会吸收剩余的水分,将食物残渣压缩成粪便,再推动到直肠排出。 但在 IBS 患者身上,肠道的肌肉收缩变得异常: 收缩过快 :容易导致腹泻 收缩过慢 :容易导致 即使没有粪便,肠道肌肉也可能不规则收缩,引发腹痛、腹胀或放屁过多等不适。 肠躁症候群常见症状 肠躁症的症状主要发生在肠道内,通常呈现反覆发作,轻微时只是偶尔腹泻,但若长期存在,可能越来越频繁,影响生活品质。常见症状包括: 腹胀、肠胃多气:常常容易放屁,或感觉肠子充满空气。 腹部绞痛或痉挛:肚子会突然抽痛或有紧缩感。 排便异常:有时便秘、有时腹泻,两种情况会交替出现。 大便带黏液:排便时可见白色或透明黏液。 排便不完全感:解便后仍觉得肚子没排干净。 肠道蠕动异常:肠子收缩太快或太慢,导致频繁的便意或不顺畅。 除了肠胃道本身的不适,肠躁症患者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身体其他部位的症状,包括: 头痛、头晕:常伴随肠胃不适一同发生。 倦怠、疲劳感:即使没有做剧烈活动,也容易感到精力不足。 泌尿道不适:如频尿、排尿不顺畅或下腹部不适。 肠躁症候群可能的诱因 虽然确切原因仍不明,但研究发现神经系统与肠道的互动异常是主要机制。患者的结肠会对来自大脑的讯号产生过度反应,进而引发肠道不适。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 饮食因素 吃东西后容易触发症状,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特定食物。 有些人可能对乳制品、咖啡因、或高脂食物更敏感。 心理与压力 焦虑、忧郁、长期紧张压力,都会放大肠道反应。 荷尔蒙变化 女性在月经周期期间,常出现症状加剧。 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例如抗生素,可能打乱肠道菌群,引发症状。 肠道感染 曾感染如沙门氏杆菌(Salmonella)等消化道细菌的人,日后更容易发生肠躁症候群。 肠躁症候群的风险因素 肠躁症候群在一般人群中相当普遍,每 100 人约有 10~15 人会受影响。以下是已知的风险因素: 家族病史:若家族中有人患有肠躁症候群,罹患的风险会增加。 压力与荷尔蒙:长期处于压力下,或体内荷尔蒙分泌异常(如月经周期波动),都可能触发或加重症状。 年龄:多见于 45 岁以下的人群,部分患者在青春期就可能出现轻微症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 性别:女性患者约为男性的两倍,显示女性较容易受到影响。 肠躁症的诊断 目前,医生诊断肠躁症主要依据罗马 IV 标准(Rome IV criteria)。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排便习惯,例如: 腹痛的性质:疼痛的频率、部位及是否因排便而缓解。 粪便的型态:包括便秘型、腹泻型或便秘与腹泻交替型。 排便频率:是否出现过于频繁或过少的情况。 透过这些临床症状的评估,医生可判断患者是否符合肠躁症候群的诊断标准。 罗马IV标准(Rome IV criteria)  在诊断前至少 6 个月,患者需出现反覆性的腹痛,并且在 过去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发生 1 次。 需同时伴随以下症状中的至少 2 项:  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会缓解或加剧) […]


其他消化问题

胃食道逆流或胃灼热?认识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治疗

当您正津津有味地享用多汁的汉堡,搭配一口香脆金黄的薯条时,若突然感觉上腹部出现灼热或胀痛的情况,可要小心,这可能并不是单纯吃太快或吃太饱,而是“消化不良”的警讯。要改善消化不良,最重要的是及早留意身体的不适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透过调整饮食习惯、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以及减少酒精与咖啡因的摄取来改善。 什么是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指上腹部或胸骨下方出现灼热感,有些人可能偶尔发生,也有人会经常出现。有时疼痛会伴随胸骨后的灼热感,常是其他疾病的征兆,例如胃食道逆流(GERD)、溃疡或胆囊疾病。需要注意的是,消化不良与胃灼热并不同,胃灼热通常会伴随恶心和腹胀。 严重的消化不良若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消化系统造成长期甚至永久性的影响,例如食道损伤,或在胃与食道交界处出现鳞状上皮细胞异常变化(称为巴瑞特氏食道)。值得注意的是,消化不良并不限于特定年龄层,任何人都有可能发生,但以下人更容易受影响: 经常饮酒或一次性大量饮酒的人 长期服用会刺激胃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Aspirin)或其他止痛药 本身已有消化道疾病,例如胃溃疡 情绪长期处于焦虑或抑郁状态的人 消化不良有哪些症状? 消化不良的症状多半会在用餐过程中或餐后出现,而生活压力也常让不适感加剧。若你有消化不良,常见的表现包括: 餐后容易感觉肚子胀满或不适 频繁打嗝 打嗝时食物或液体逆流至食道 腹胀(较少见) 恶心或呕吐(较少见) 有些疗法或药物能够暂时缓解消化不良,但因为消化不良有时也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警讯,因此若出现以下情况,就必须尽快求医做详细检查与治疗: 年龄超过 55 岁 体重无明显原因却大幅增加或减少 出现吞咽困难 经常性呕吐 罹患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 触摸到腹部有肿块 出现呕血或排出血便 消化不良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胃会分泌胃酸来帮助消化食物,但有时胃酸可能反而刺激或伤害肠胃壁,造成不适。消化不良也可能因其他因素而被触发或加剧。 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进食过量、进食速度过快、摄取过多高脂肪食物,或在紧张、压力大的环境下用餐。过量饮酒与吸烟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而精神压力与身体疲劳则会让症状进一步恶化。 如果您的体重过重,腹腔内压力会随之增加,这也可能导致你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 有些健康状况与胃酸逆流到食道,或是食道括约肌(Esophageal sphincter)无法有效阻止胃酸上涌有关,从而引发消化不良。常见相关疾病包括: 胃溃疡(Ulcers) 胃食道逆流(GERD) 胃癌(Stomach cancer) 胃轻瘫(Gastroparesis,俗称胃下垂,食物在胃内停留过久,高发于糖尿病患者) 胃炎(Stomach infections) 肠躁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 慢性胰脏炎(Chronic pancreatitis) 甲状腺疾病(Thyroid disease) 怀孕 有些药物成分也会诱发或加重消化不良,例如硝酸盐(Nitrates)。这类药物会扩张血管,同时也可能使食道括约肌松弛,从而导致胃酸逆流,引起消化不良症状。 如果您有肠胃方面的问题,应避免使用非类固醇抗发炎止痛药(NSAIDs),例如阿斯匹林(Aspirin)或布洛芬(Ibuprofen),因为这些药物会刺激并损伤消化道,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另外,16 岁以下的人也不应使用阿斯匹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药物同样可能导致消化不良,应尽量避免服用,包括: 阿斯匹宁或其他止痛药例如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s)、布洛芬(商品名:莫痛宁 Motrin,安舒疼 Advil) 萘普生(Naproxen/Naprosyn) 雌激素和口服避孕药(Estrogens and oral contraceptives) 类固醇药物(Steroid medications) 某些抗生素(Certain antibiotics) 甲状腺药物(Thyroid medicines) 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 通常消化不良会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但有时症状可能加剧,这时就需要尽快就医。此外,平时也应避免容易引发消化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动作。以下是一些日常改善方法: 吃东西时避免张嘴咀嚼、边吃边说话或进食过快,以免吞入过多空气导致不适 饭后再饮用饮料,而不是边吃边喝 避免吃宵夜 […]


早發性心室收縮

肠病毒症状详解:成人儿童初期症状、多久痊愈、传染潜伏期

肠病毒症状有哪些?初期会有口腔溃疡吗?大人和小孩的症状有什么不同?肠病毒多久会好?传染和潜伏期又是多长? 《Hello健康》帮您一次讲清楚,带您深入了解肠病毒,让您和家人都能安心应对! 肠病毒症状:成人儿童症状差异 肠病毒是指一大类病毒,包括克沙奇病毒、小儿麻痹病毒、伊科病毒及68至71型肠病毒等60多种类型。它们通过肠胃道传播,因此称为肠病毒。 感染后通常3到5天开始出现症状,大部分感染者症状较轻,病程约7到10天。典型的肠病毒症状包括以下几种: 口腔、手掌、脚掌出现疹子、水泡及溃疡 发烧 肠病毒症状:成人 肠病毒也会传染给成人,感染后通常肠病毒症状轻微,类似感冒,例如: 咳嗽 流鼻水 喉咙痛 肌肉酸痛 肠病毒症状:儿童 儿童感染后,常发生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常见肠病毒症状包括: 疱疹性咽峡炎 突发性发烧 呕吐 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 手足口病 发烧 口腔有水泡与溃疡 手掌及脚掌出现水泡与疹子 此外,儿童也常容易出现恶心、呕吐及腹泻等肠病毒症状。 肠病毒症状:新生儿 新生儿免疫力比较差,感染症状比较严重,常肠胃病毒症状包括: 发烧 躁动不安、喂食不佳 嗜睡 发绀、肤色苍白 肌张力低下或过高 肠胃症状 黄疸、出血点 抽搐 肠病毒初期症状要注意!常见7种肠病毒相关传染疾病详解 肠病毒初期症状因病毒类型不同,表现各异: 疱疹性咽峡炎 突发性发烧、呕吐、咽峡部出现小水泡或溃疡 手口足病 发烧、口腔有水泡与溃疡、手掌及脚掌出现水泡与疹子 发烧合并皮疹 出现丘疹且疹子周围皮肤发红,有时伴随水泡 婴儿急性心肌炎 突发性呼吸困难、苍白、发绀、呕吐 新生儿肠病毒感染 胸部突发阵发性疼痛、发烧、头痛、短暂恶心、呕吐、腹泻 流行性肌肋痛 发烧、头痛、喉咙痛、悬雍垂和后咽壁有明显白色病灶 急性淋巴结性咽炎 发烧、食欲不佳、活动力下降、躁动不安、皮肤出现红疹、腹泻或呕吐 肠病毒症状:初期口腔症状、皮疹出现部位 肠病毒皮疹出现部位 手口足病会导致身体出现直径约1至2毫米的疹子或水泡,通常无痛无痒,5至7天后会自行消退。患处有时会脱皮,但不会留下疤痕。常见部位如下: 手掌 脚掌 手腕 膝盖 肛门 肠病毒初期口腔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会引起口腔症状:咽峡深部出现小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患者因口腔黏膜受损,吞咽时疼痛,影响进食;严重时舌头或上腭也会有溃疡,甚至流口水外漏。 肠病毒症状:A71型危险性较高,易导致重症 在所有肠病毒中,肠病毒A71型(Enterovirus A71)最容易引发神经系统并发症,例如: 脑膜炎 轻微脑炎 肢体麻痹 严重情况下,可能发展为重症,导致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及肺出血等并发症。 肠病毒A71型的肠病毒症状与特征: 发烧时间长:通常超过3天,体温可升至39℃以上。 常有手口足症状:手部、足部或臀部出现针头大小的红点或水泡,口腔有溃疡,牙龈广泛红肿且容易出血。 易发生中枢神经并发症:如嗜睡、持续呕吐、肌跳型抽搐(类似惊吓时的全身抽动)、意识模糊等。 肠病毒症状:儿童注意4大重症症状 55岁以下幼童是肠病毒重症的高风险群体,占所有重症病例的90%,死亡率介于1.3%至33.3%。若孩子出现以下状况,请尽快前往大型医院治疗: 嗜睡:伴随意识模糊、眼神呆滞、活动力减退和四肢无力。 肌跃型抽蓄:无惊吓情况下,四肢出现不自主抖动,全身肌肉收缩。 持续呕吐:脑压升高表现之一,呕吐频繁,且无腹痛或腹泻等肠胃炎症状时需特别注意。 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在安静且体温正常情况下,心跳超过每分钟120次。 肠病毒潜伏期与传染力 感染肠病毒后,通常在发病前几天,喉咙和粪便中就带有病毒,具备传染性。患者一般在2到10天内出现症状,大多数人在3到5天后开始感到不适。 肠病毒在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且即使痊愈后,病毒仍可通过粪便排出8到12周。也就是说,从感染开始到完全康复的8至12周内,患者都可能传播病毒。 肠病毒传染途径 肠病毒特别容易在家庭或托育机构传播,比如幼儿园和安亲班。主要传播途径有四种: 病患呼吸道分泌物:如咳嗽飞沫和鼻涕 接触病患皮肤水泡内的液体后:碰触口鼻 食物污染:食用被病患吃剩或分泌物污染的食物 粪口途径:接触被病患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 肠病毒症状多久会好?会自己好吗? 目前肠病毒没有特效药,只能靠身体免疫系统自行恢复,同时通过支持疗法缓解症状,比如服用退烧药、止咳药或静脉输液等。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后7到10天内会自然康复,只有少部分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大人感染肠病毒,通常多休息、多喝水,饮食清淡均衡,几天内就会好转。小孩感染则需特别照顾,密切留意是否出现严重症状,一旦恶化或有重症迹象,应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肠病毒吃什么?儿童饮食照护建议 儿童感染肠病毒时,口腔常会出现水泡,破裂后形成溃疡,进食时可能感到疼痛。建议家长准备冰凉、流质且高热量的食物,帮助减轻孩子进食不适,增加食欲,同时补充病中所需营养。 热食可以先放凉后再给小孩吃。进食前,可先使用医生开具的止痛药水或口内膏,减轻进食时的疼痛;吃完后,要提醒孩子多喝水,避免食物残渣留在口腔,引发不适。 肠病毒可以吃什么? 软流质食物:白粥、蛋花汤、鸡丝面、云吞面、米粉汤、南瓜汤 高热量饮品:木瓜牛奶、香芒冰沙、酪梨奶昔、鲜榨果汁、优酪乳 高蛋白质点心:茶叶蛋、鸡蛋豆腐、豆花、布丁、奶酪、酸奶 富含维他命C的果汁:番石榴苹果汁、西瓜汁、芒果汁、哈密瓜汁 变换食物质地:牛奶、豆浆、鲜榨果汁,可加入吉利丁做成果冻 帮助补充热量:面包、蛋糕、饼干等,可用牛奶或豆浆泡软后喂食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除了开水,还可以饮用运动饮料或电解质水,预防脱水 肠病毒不能吃什么? 热烫食物,如热汤、热饮料 油炸食物,如炸鸡、薯条 辛辛辣食物,如辣味饼干或口味较重的零食 坚硬或刺激性食物 肠病毒儿童饮食与卫生注意事项 感染肠病毒的儿童饮食和饮水需分开处理,避免与家人共用食物和餐具。 照顾婴幼儿的人员应保持手部清洁干燥,喂食前、上厕所后及喂食后务必洗手并消毒。 […]


其他消化问题

乳糖不耐症:牛奶能喝吗?原因、症状、检查与治疗全解析

您是不是一喝牛奶就觉得肚子不舒服、甚至反胃想吐?这有可能是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的关系。乳糖不耐症其实很常见,不过是不是表示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就完全不能喝牛奶、或吃乳制品呢?其实不一定。下面就来看看乳糖不耐症的原因、症状、检查和治疗方法。 乳糖不耐症的定义 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是指身体不能完全消化乳糖,吃了乳制品后会出现腹泻、胀气或放屁的情况,也称为乳糖吸收不良。虽然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这些症状往往让人觉得不舒服。多数患者还是可以忍受,所以不需要完全戒掉乳制品。 乳糖不耐症非常普遍,不分年龄都会发生。全球大约有70%的人口受影响,亚洲人比例尤其高,新加坡人也一样。建议患者可以减少高风险食物,或循序渐进地增加摄取量,帮助身体慢慢适应,减轻不适。 乳糖不耐症的原因 乳糖不耐症的主要原因是肠道缺乏乳糖酶(lactase)。乳糖(lactose)是乳制品里的主要糖类,需要乳糖酶分解成葡萄糖(glucose)和半乳糖(galactose)后,人体才能吸收利用。如果身体乳糖酶不足,乳糖无法被分解,就会引起乳糖不耐症。 因为母乳也含有乳糖,所以新生宝宝几乎都有分解乳糖的能力,但随着年纪增长,这种能力会慢慢减弱。 值得注意的是,乳糖不耐症并不是完全没有乳糖酶,而是乳糖酶的量不足。很多人还是能消化少量乳制品,只要吃得不超过身体能分解的范围,就不会出现不适。 乳糖不耐症主要有3种类型: 先天性性乳糖不耐症:这种类型属于隐性遗传,必须父母双方都带有相同的基因变异,宝宝才会出现症状。早产儿也可能因为乳糖酶不足而出现乳糖不耐症。 原发性乳糖不耐症(Primary lactose intolerance):这是最常见的一类。婴儿时期身体会制造足够的乳糖酶,因为奶是主要营养来源。但随着年龄增长、饮食结构改变,乳糖酶的量会逐渐减少,到了成年后便可能无法好好消化乳糖。研究显示,欧洲的发生率低于 20%,而在亚洲则高达 60–80%,说明基因差异也影响了罹患机率。。 续发性乳糖不耐症(Secondary lactose intolerance):这一类比较少见,多半是因其他疾病导致,例如肠胃炎(gastroenteritis)、乳糜泻(celiac disease)等。肠道发炎会影响乳糖酶的生成,从而引起乳糖不耐的症状。 乳糖不耐症的症状 当乳糖酶不足时,乳糖无法在小肠被分解,就会进入大肠。这样会让大肠里的水分增加,大便含水量过高,导致腹泻。未分解的乳糖也会被大肠细菌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胀气和肚子痛。 乳糖不耐症的症状一般会在吃了含乳糖的食物30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常见的症状包括: 腹泻 恶心或呕吐 腹部痉挛(肚子抽痛) 胀气 放屁增多 如果您在吃了乳制品后,经常出现乳糖不耐症的症状,除了选择其他替代食物,也可以向医生咨询,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更要特别留意。 乳糖不耐症的风险因素 乳糖不耐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年龄:成人更常见,婴儿和小孩较少发生。 基因:非洲人、亚洲人、西班牙裔、地中海与南欧人、美洲原住民较常见。 早产儿:因为尚未发育出足够的乳糖酶细胞,乳糖酶水平偏低。 小肠疾病:如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乳糜泻(celiac disease)、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等。 癌症治疗:曾接受胃部放射治疗,或化疗引起肠道并发症的人,风险较高。 乳糖不耐症的诊断与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和对乳制品的反应来初步判断,并可能安排以下检测: 乳糖耐受测试:喝下高浓度乳糖液后,2小时内抽血测葡萄糖含量。若血糖没有上升,代表身体无法正常分解乳糖。 氢气呼出测试:病人需喝下高浓度乳糖液,然后定时检测呼出气体。若体内乳糖无法分解,会在大肠发酵,释放氢气被吸收并呼出。检测到氢气高于正常值,即显示乳糖不耐。 粪便酸性测试:多用于婴儿和儿童。未分解的乳糖在肠道发酵后会产生乳酸及其他酸性物质,可从粪便样本检测出来。 如何治疗乳糖不耐症? 目前常见的治疗方式有以下三种: 益生菌与益菌生:益生菌(Probiotic)是对人体有益的好菌, 益菌生(Prebiotic)则属于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可帮助益生菌和肠道微生物生长。研究显示,益生菌和益菌生都能减缓乳糖不耐症状,其中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a)效果最好,常见于市售优格或营养补充品。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菌株、产品,以及服用方式(搭配食物、时间、温度)都会影响效果,建议参考医生意见或产品说明。 适应疗法:研究发现,乳糖不耐症患者若连续16天摄取乳糖,身体能分解的乳糖量会增加三倍。可以从少量乳制品开始,让身体逐步适应,提升耐受度。 乳糖酶药物:乳糖酶片剂或液体可在进食前服用,帮助分解乳糖,药效通常维持30–60分钟,但效果因人而异。虽然不能根治,但方便实用,可暂时缓解症状。 目前还没有办法提升体内的乳糖酶产量,所以乳糖不耐症无法完全治愈。不过,透过一些饮食调整,可以大大减少不适: 避免一次喝太多牛奶或吃太多乳制品 规律地、少量地摄取乳制品 选择低乳糖或无乳糖的牛奶、冰淇淋 在普通牛奶中添加乳糖分解酵素 乳糖不耐症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 面对乳糖不耐症,可以从日常饮食和生活习惯做出调整: 钙质补充:减少乳制品不代表一定缺钙,可以从以下食物补充: 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大黄 强化钙质食品:如部分面包、果汁 鱼类:罐头鲑鱼(连骨一起吃) 替代奶类:豆浆、米浆 其他食物:柳橙、斑豆 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有助钙质吸收。常见来源包括: 加钙牛奶或乳制品(如优格) 鸡蛋、动物肝脏 适度晒太阳 很多成人即使没减少乳制品,也容易缺乏维生素D,因此可和医生讨论是否需要补充剂。 减少乳制品摄取 其实,很多乳糖不耐症患者还是可以享用乳制品,而且不会出现太大不适。可以尝试循序渐进,让身体慢慢适应乳糖,逐步提高耐受度。有些人比起低脂或脱脂乳制品,更容易接受全脂乳制品,例如全脂牛奶和芝士。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整的小方法,可帮助降低乳糖不耐症带来的不适: 选择低乳糖或零乳糖产品 小份量摄取:例如一次不要喝超过约 120 毫升牛奶,小分量比较不容易引发症状 搭配食物一起吃:牛奶配正餐一起喝,可以减慢消化过程,减少不适 尝试不同乳制品:可以尝试硬芝士(如瑞士芝士、切达芝士)乳糖含量较低及发酵乳制品(如优格)大部分乳糖已被分解,更更容易被接受。 乳糖酶补充剂:可尝试市售乳糖酶药片或滴剂,在饭前服用或加入牛奶,帮助分解乳糖。但效果因人而异 乳糖不耐还能喝乳清吗? 健身增肌时,最受欢迎的补充品就是乳清蛋白。不过,乳糖不耐症患者若喝一般的浓缩乳清蛋白(Whey Concentrate),往往容易出现肠胃不适。这时,可以选择乳糖含量更低、但价钱较高的分离乳清蛋白(Whey Isolate)。 当然,乳清不是唯一的选择。想补充蛋白质,还可以考虑豆浆其富含植物蛋白,也含有其他营养素及其他植物蛋白粉(如豌豆蛋白、大米蛋白)。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原因、症状、治疗与预防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定义 胃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幽门杆菌)主要寄生在胃的幽门部位(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若感染幽门杆菌多年,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发展成胃癌。幽门杆菌被列为一级致癌物。 幽门螺旋杆菌有多常见? 全球约有三分之二的人带有幽门螺旋杆菌,但大多数人不会出现胃溃疡或其他症状。如果检测出幽门杆菌感染,可以接受杀菌治疗。幽门杆菌会导致溃疡反复发作和难以愈合,因此对于上消化道溃疡较严重或复发的患者,医生通常会检查是否感染幽门杆菌,并在必要时给予杀菌治疗。 大家无需过度担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杆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新加坡良好的卫生环境下,家庭成员间互相感染的机会较低。只要保持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如饭前及如厕后用肥皂洗手、使用公筷母匙分食,以及避免食用路边不洁的食物和饮用水,就能有效预防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症状 多数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人终生无症状。具体原因尚未明,但部分人可能天生对幽门杆菌有较强抵抗力。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出现的征兆或症状包括: 腹部疼痛或有烧灼感 空腹时腹部更加疼痛 恶心 食欲不振 频繁打嗝 胀气 体重不明原因减轻 什么时候该看医生? 每个人情况不同,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或其他疑虑,建议及时咨询医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原因 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幽门螺旋杆菌如何传播,但这种细菌已与人类共存数千年,主要通过口对口或粪口途径传播。因此,如厕后若未洗手,感染风险会增加。幽门杆菌也可能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水传播。这种细菌在穿透胃黏膜时,会释放中和胃酸的物质,导致胃细胞更易受胃酸损害。此外,胃酸和幽门杆菌共同刺激胃黏膜,可能引发胃及十二指肠的溃疡。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风险因素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很多风险因素,例如: 居住环境拥挤:住在拥挤的家中,交叉感染幽门杆菌的机率较高。 缺乏干净水源:稳定且清洁的流动水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居住在发展中国家:这些地区常有拥挤或不卫生的居住条件,感染风险较大。 与感染者同住:若与幽门杆菌感染者同住且未注意饮食卫生,感染几率较高。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本文资讯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若有相关疑问,请务必咨询医生,获得进一步指导。 如何诊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若医生怀疑你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会建议进行体检和相关检测。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 血液检查:分析血液样本,检测体内幽门杆菌的活跃或潜伏迹象。但相比之下,呼气检测和粪便检查更能准确发现活跃感染。 碳 13 呼气试验:患者先服用含碳13同位素的药片或溶液。若感染幽门杆菌,药剂在胃中分解时会释放碳,体内吸收后通过呼气排出。医生会收集呼气样本,使用专用仪器检测碳13含量。 粪便检查:通过粪便抗原检测(Stool antigen test)查找粪便中幽门杆菌相关抗原。注意,某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含铋药物会影响碳13呼气试验和粪便检测结果,因此检测前两周需停用相关药物。 内视镜检查(胃镜):俗称胃镜,需轻度镇静麻醉。医生会通过喉咙插入带有微型摄像头的管子,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的状况,并可取组织样本进一步分析。 如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治疗幽门螺旋杆菌通常会使用两种不同的抗生素,以防止细菌对单一抗生素产生抗药性。医生还会开具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帮助胃壁恢复。常见的抑酸药物包括: 质子帮浦抑制剂:这类药物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常见的有奥美拉唑(Omeprazole)、埃索美拉唑(Esomeprazole)、兰索拉唑(Lansoprazole)和泮托拉唑(Pantoprazole)。 组织胺阻断剂(Histamine (H-2) blockers):阻止组织胺分泌,减少胃酸产生。常用药有希美得锭(Cimetidine)和雷尼得锭(Ranitidine)。 柳酸氧铋:俗称佩普次水杨酸铋片(Pepto-Bismol),能覆盖溃疡部位,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侵蚀。 预防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以下几点有助于减少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风险: 如厕后、准备食物前后及饭前务必用肥皂洗手。 避免食用不洁净的食物或饮品。 不吃未完全煮熟的食物。 避免在卫生条件差的环境用餐,确保处理食物者已正确洗手。 建议有肠胃不适症状(如长期胃痛、胃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者应尽早就医。若属于胃癌高风险群体(例如有家族史或其他胃部疾病),可与医生讨论是否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检测。若确诊感染,应接受除菌治疗,并建议定期复查。


其他消化问题

黑便:原因、症状、诊断、治疗、改善方式

黑便的定义与相关症状 黑便是指粪便呈现黑红色或黑色,伴随有腐臭味的黑便或沥青便可能是上消化道出现问题的症兆,不过,大部分黑便的产生原因都只是因为吃了黑色食物或铁质摄取。 黑便有多常见? 黑便十分常见,任何年龄层的人都可能发作,不过只要避开危险因子,就能有效降低发作的风险。 黑便有哪些症状 黑便的相关征兆及症状: 吐血 晕眩 头晕 黑便的原因 常见造成黑便的原因只是因为摄取了富含铁质的食物,例如菠菜、蓝莓、甘草糖,食用铁质补充品或其他含有铋(Bismuth)的药物,而影响食道或胃部以上消化道的疾病会造成出血,这些内出血进入消化系统后形成的潜血反应检查就会导致黑便,例如:严重食道炎(Severe esophagitis)、食道内膜发炎 (Inflammation of esophageal inner lining)、食道溃疡(Esophageal ulcers)、黏膜层溃疡(Ulcerations of mucosa)、食道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 服用药物或止痛药造成的胃壁黏膜发炎或胃溃疡等胃炎(Gastritis)也会导致出血,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出血经常会有小量的血液通过消化道而造成黑便。 食道癌、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系统、结肠或直肠的癌症出血。 其他胃肠道疾病例如憩室炎(Diverticulitis)、结肠炎(Colitis)、肠炎(Enteritis),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等肠道炎症都会使粪便颜色变黑。 消化道血管的异常或影响血管的病变都会造成出血,同样地,任何食道、胃部损伤或刺激不适导致的出血也会引起黑便。 紧急肠道病症,例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则会引起严重发炎及肠黏膜坏死而且也是黑便的成因、肠套叠(Intussusception) 是潜在致命疾病之一,因为近端的肠子套入远端的肠子内,造成肠子的阻塞,进而形成黑便。 放射线治疗(Radiation therapy)所影响的部位与消化道有关时也会造成黑便,有些状况下,因血型不符输血导致的不良反应,血管的过敏反应引起血管稠化及出血,称为血管炎(Vasculitis)。 少见的细菌感染,例如炭疽杆菌(Anthrax)等紧急病症都会引发出血和黑便。 以上是例举造成黑便的常见原因,请谘询您的医生做更精确的诊断。 黑便的症状 若有以下情形,请立即去看医生: 有消化道出血病史 黑便伴有腐臭味 持续黑便 吐血 头晕或眩晕 血便 若您有疑虑或出现上述症状,请谘询您的医生。每个人的状况都不太一样,最好与医生讨论,才能获得最妥善的治疗。 改善黑便的生活调整与居家疗法 下列生活调整及居家疗法可能有助于改善黑便: 依据美国癌症协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建议,有痔疮(Hemorrhoids)的癌症患者,在医师指示下使用软便剂可使排便顺畅及减少排便出血,坐浴也能有效缓解痔疮疼痛并避免出血。 降低摄取高热量、高脂肪食物、避免油炸、辛辣食物,戒菸、限制酒精摄取、避免刺激胃黏膜的饮食习惯,多摄取蔬果、高纤维食物,多喝水、养成规律运动等生活习惯的调整都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健康。 若您有任何疑虑,请谘询医生,以获得最妥善的照护。


胃胀/胀气

胀气怎么办?速懂消胀气最快方法、食物,立即解决胃胀气!

多数人都了解胀气的不舒服,除了肚子肿胀、不停打嗝或放屁外,有时还伴随着肠胃绞痛或闷痛;究竟胃胀气该怎么办?吃什么才能消胀气?《Hello健康》为您介绍3个消胀气方法,以及消胀气可以吃的4种食物,帮助您立即解决胀气困扰。 胃胀气怎么办?少吃7大胀气食物 胀气的体质因人而异,若您是经常胀气的人,建议少吃下列7种产气食物: 豆类:豆干、豆腐、豆浆、大豆、豌豆、红豆、绿豆 根茎类:地瓜、芋头、马铃薯、南瓜、玉米、山药、糯米 十字花科蔬菜:绿白花椰菜、红白萝卜、高丽菜、青椒、洋葱、小白菜、大白菜、芦荀 高油及高热量食物:速食、咸酥鸡、蛋糕、饼干 奶类及乳制品:牛奶、调味乳或其他乳制品 碳酸饮料:汽水、啤酒、气泡水 经过发酵的食物:面包、馒头 胃胀气可以吃什么? 4大消胀气食物 藜麦、燕麦:藜麦和燕麦都富含纤维,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减少食物在肠胃停留及发酵的时间。 凤梨:凤梨所含有的凤梨酵素,能够适应肠胃道不同的酸硷值,帮助分解食物的蛋白质,促进消化及排气。 西瓜、芹菜、黄瓜:胀气有部分是因为便秘、食物在肠道停留过久所致;西瓜、芹菜和黄瓜皆含有纤维及丰富水分,可改善便秘问题,而且热量低、负担少。 姜:姜含有一种蛋白酶,可帮助分解蛋白质,并具有促进排气、舒缓恶心的功效。 喝什么可以消胀气? 绿茶:绿茶能够缓解肠胃不适、促进肠道蠕动,并含有抗氧化剂,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有正面帮助。 水:虽然胀气时喝水似乎会让肚子更胀,但 “水分”是肠胃消化及蠕动的重要成分,因此建议每天都还是要摄取 “体重 x 30~40ml” 的饮水量;一位60公斤的成人,每日的理想饮水量为1800~2400ml。 消胀气最快3方法,立即解决胃胀气! 起身走动、散步:在家四处走动、伸展,或是吃完晚餐后外出散步,都有助于消化、消除胀气。 按摩腹部:在饭后30分钟至1个小时,顺时钟轻柔按摩腹部外围,可促进肠胃蠕动。 抱腿排气:平躺于地面上,抬起一脚并用双手环抱膝盖约30秒,接着换另一只脚,如此反覆约3~6组,帮助肠道排气。 容易胃胀气的6种生活习惯 吃东西又快又急,没咬几口就吞下 每一餐的食物份量都偏多 习惯边吃东西边讲话 常吃口香糖 习惯用吸管喝饮料 经常吞口水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症状?怎么舒缓?饮食原因禁忌、5招紧急处理公开

胃食道逆流是什么? 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简称 GERD)也就是俗称的胃酸逆流,指胃的内容物上行逆流至食道、咽喉,甚至呼吸道,并导致火烧心、打嗝及咳嗽等症状;在新加坡的盛行率超过20% ,相当常见,《Hello健康》以下为您介绍胃食道逆流症状、饮食、原因、诊断及缓解与治疗方式。 胃食道逆流症状:初期和严重症状一次看 许多患者在胃食道逆流发作前,会先出现胀气、打嗝,最初只有气体嗝出,但随着症状恶化,最后便可能演变为胃酸或食物逆流。 胃食道逆流最常见的症状如下: 火烧心(胸口灼热):病患的下胸(胃部)至颈部区域,出现疼痛或灼热感;有时症状会往上影响至喉咙部位。 胃酸逆流:感觉食道有液体往上逆流至口腔,经常发生于夜晚睡觉平躺时,部分患者会因此被呛醒而影响睡眠。 胃食道逆流的其他症状: 慢性咳嗽、声音沙哑 吞咽困难或进食困难 口水变多、变黏或出现泡沫 喉球症(喉咙有异物感) 感觉胸口有卡东西 夜间气喘(较常发生于气喘患者) 胃食道逆流严重者,除了可能会因胃酸反覆刺激食道、咽喉,而导致慢性咳嗽之外,胃酸也可能灼伤声带,或影响周遭器官,并发胸闷、胸痛等症状。 胃食道逆流饮食吃什么缓解?建议、禁忌食物整理 胃食道逆流可以吃什么? 低纤蔬菜、瓜果 低纤、低糖水果 鸡蛋或低脂蛋白质,例如鱼肉、鸡胸肉 其他低纤、低糖、低脂、少油、少盐之口味清淡的食物或料理,例如白饭、面条。 胃食道逆流可以喝什么? 水(尤其重要,能帮助稀释与减弱胃酸) 低糖果汁 低脂或脱脂牛奶 豆浆 杏仁茶 胃食道逆流不可以吃什么? 辛辣食物或料理:辣椒、胡椒、咖哩、芥末 高油脂食物:炸物、油脂含量高的肉类或料理 甜食:蛋糕甜点、冰淇淋、饼干、巧克力 酸性或高纤水果:柠檬、葡萄柚、蔓越莓、番茄、柳丁、奇异果、凤梨 刺激性食物:洋葱、韭菜、酸菜、薄荷 糯米制品:饭团、油饭、糯米肠 加工食品:香肠、腊肉、培根或其他加工食品 胃食道逆流不可以喝什么? 酒 含咖啡因之饮品,例如茶或咖啡 碳酸饮料 油脂含量高之饮品,例如全脂牛奶、奶昔 胃食道逆流原因 一般认为胃食道逆流的主因是胃酸或胆汁进入食道里头,在正常情况下,食物和液体会往下流进入胃部,当人吞咽时,环绕食道下方底部的括约肌,也就是贲门会放松,让食物进到胃里,并再度关闭;然而,若贲门括约肌发生异常或是较为虚弱,便可能导致胃的内容物逆流至食道中。这个过程称为胃酸逆流。当胃酸逆流的现象重复发生时,便可能引发其他消化系统症状。 胃食道逆流的其他可能原因包括: 常吃刺激性食物 不良饮食习惯:经常暴饮暴食、吃完食物就马上躺下 抽菸、喝酒 药物因素:服用会刺激胃酸的药物,例如阿斯匹灵或部分高血压药物 肥胖、怀孕:增加腹部的压力,让贲门容易松弛 气喘 糖尿病 胃部排空延迟 结缔组织缺陷,例如硬皮症 胃食道逆流怎么办?会自己好吗?5招紧急处理 若仅是轻度的胃食道逆流,可藉由以下方式改善症状,但若长期饱受胃食道逆流之苦,建议仍尽快就医检查,查明病因并对症下药。 喝温水:稀释胃酸、减少刺激 从躺改坐或从坐改站:挺直上半身以降低贲门压力,让胃酸不易逆流 服用制酸剂类型的胃药 松开皮带或脱掉过紧衣物 睡觉时垫高枕头、左侧睡 胃食道逆流怎么舒缓治疗? 胃食道逆流如何诊断? 医师会依据你的症状诊断胃食道逆流。可能会进行某些检验来确认状况,例如: 24 小时食道酸硷值测定(Ambulatory acid (pH) probe tests):利用仪器测量 24 小时酸硷值。 […]


痔疮

痔疮症状会自己好吗?内痣、外痣症状差异、治疗看什么科一次懂

痔疮是现代人常见的疾病,盛行率约4.4%,患者多希望以非手术方式治疗,究竟痔疮会自己好吗?痔疮症状有哪些?要看什么科别?治疗方式有那些?《Hello健康》整理相关资讯,让您对痔疮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痔疮是什么?痔疮会自己好吗? 痔疮(Hemorrhoids)是当肛门内侧或周遭的血管发生静脉曲张(Varicose),受血管挤压而突起或脱垂的皮肤便称为痔疮;常发生于45~65岁。 痔疮若症状较轻微,透过调整饮食与保守治疗后,虽有机会缩小,但不会完全消失。 痔疮症状:外痔、内痔症状不同 痔疮症状及各症状发生率如下: 血便(60%):痔疮流血通常是鲜红色的,并且在粪便的最末端,或是在擦拭肛门时才发现流血。 肛门搔痒或异物感(55%) 疼痛感(20%) 粪便渗漏(10%) 外痔疮与内痔疮的症状略有不同,可细分如下: 外痔症状 外痔疮会因为充血肿胀,导致肛门口有异物与不适感;急性血栓时,则会出现疼痛感。 外痔疮较少有肛门出血的情形。 内痔症状 内痔疮出血:肛门有鲜红色的血,但不一定有疼痛感;出血较多时,马桶内也看得到血迹。 肛门搔痒与皮肤脱落:内痔脱垂通常发生在排便后,长期会导致肛门搔痒,并影响周围皮肤。 疼痛:因肛裂、肛门脓疡或痔疮血栓所引起的疼痛,其中血栓会出现强烈疼痛感。 痔疮长怎样?内痔疮、外痔疮如何分辨? 痔疮依生长的位置及型态,分为内痔疮、外痔疮及混合痔3大类,以下详细说明: 外痔疮(External hemorrhoids) 外痔疮出现在肛门齿状线以下的位置,位于肛门外侧,可以直接以手指直接触摸;外痔容易受外力刺激而引发疼痛,可分为栓塞性外痔疮与肥厚性外痔疮。 内痔疮(Internal hemorrhoids) 内痔疮则是长在齿状线以上,无法透过肉眼观察,也无法用手指直接触碰到它。 在日常活动可能不会感受到疼痛,但在排便时,由于粪便需经直肠排出体外,这时位于直肠内的内痔便会受挤压和摩擦,导致疼痛甚至出血。 内痔可依严重程度,分为4级: 内痔疮第1级:痔疮在直肠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感受,可能有轻微出血、搔痒和黏液分泌,可以藉由多喝水、多吃蔬果,搭配痔疮消肿药膏来改善。 内痔疮第2级:用力上厕所时,痔疮可能会脱出肛门,排便后会自动缩回。 内痔疮第3级:痔疮脱出肛门后无法自行缩回,需透过外力将痔疮推回肛门内。这个阶段可采用橡皮圈结扎术,使痔疮缺血导致坏死,接着自然脱落。 内痔疮第4级:痔疮完全脱出于肛门口外,用手无法将其推回到肛门内;这时有疼痛与出血症状。 混合痔疮(Mixed hemorrhoid) 内痔疮与外痔疮同时存在,齿状线上下都有痔疮,是常见的类型。 痔疮看什么科? 当您察觉疑似有痔疮时,可到医院大肠直肠科登记看医生,专业医生可能会先透过以下方式进行诊断: 基础身体评估:确认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或因肝脏疾病导致门脉高压,造成相关问题。 视诊:了解肛门与周围皮肤状况,是否有外痔或内痔脱垂。 肛门指诊:确认低位直肠或肛门有无肿瘤,同时评估肛门括约肌压力。 接着再视症状、病情,判断是否须进一步安排以下检查: 肛门镜:主要评估痔疮的工具,可确认痔疮的严重程度,与是否出现肛裂情形。 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确认患者除了痔疮外,是否有其他疾病。 大肠镜、大肠钡剂摄影:当出现痔疮非典型症状时,可进行此检查。 女性痔疮看那科? 痔床治疗的大肠直肠外科以男性医生居多,因此,许多女性痔疮患者,就医时会感到难为情,甚至因而延误治疗;其实,现今已有许多大肠直肠外科医生为女性,不仅可提供专业治疗,也能减少患者的尴尬与不自在。 痔疮原因 痔疮主要是以下6大因素,导致压迫直肠血管,引起静脉曲张所致: 便祕:当粪便在体内停留太久,其中水分慢慢地被肠道回收再利用,便会让大便变干或硬化,进而影响排便,甚至因此出现便秘。一旦粪便变硬,当排便时,更容易压迫肛门和直肠内血管,还可能造成撕裂伤;因此,若长期便祕,受到压迫的血管便可能因此出现静脉曲张,最后转变成痔疮。 腹泻 怀孕 遗传 性行为 久坐、久站 发炎性大肠疾病 痔疮治疗方法:痔疮流血怎么办?外痔疮如何消除? 长痔疮怎么办?一定要开刀吗?如何消除痔疮?出血时该如何治疗?这都是民众想知道的问题,其实痔疮的治疗方式和症状与严重程度有关,症状较不严重的可采取保守疗法,严重者则需积极治疗。 痔疮保守治疗8方法 通常轻微的痔疮通常不需要透过手术切除,建议当出现痔疮症状时,可以尝试以下8种方式改善,但若症状严重,还是应就医寻求专业诊断: 多吃高纤食物:食物中的纤维能帮助排便,因此,无论是为了预防痔疮,或已得到痔疮,建议每日纤维摄取量达20~30g。 多喝水:每天喝1.5~2公升的水,可帮助软化粪便,减少排便时肛门的压力。 维持规律运动:规律运动可帮助排便顺畅。 避免不良排便习惯:不要在上厕所时使用手机、看书等,上厕所时避免过度用力。 少吃刺激食物:避免油炸、辛辣食物或酗酒等食物。 温水浴:每次大约10~15分钟,即能有效缓解痔疮红肿、发炎以及放松肛门,减少痔疮周围的刺激与搔痒。 使用药物:使用痔疮药膏或栓剂,可以减少痔疮带来的不适。此外,症状较严重时,医生也会开立口服药物。 凡士林舒缓:凡士林不具药物性,涂抹在肛门内半寸位置,可润滑肛门、舒缓疼痛,但并非主要治疗方式。 痔疮5种积极疗法 当改善生活与饮食习惯、抹药或泡温水等方式,已无法缓解痔疮症状时,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接受下列手术治疗: 橡皮圈结扎术(Rubber band ligation):内痔经常以此方式移除;医生会利用器具,将橡皮圈绑在痔疮上,利用阻断血流的方式,待痔疮自动脱落。这种方式通常在头2天会有些微出血,但不会造成太多不适感,约需约一周,内痔疮就会自行脱落;但若术后仍出血严重,请务必立即就诊。 硬化剂注射治疗(Sclerotherapy):将硬化剂注射进痔疮,使它缩小;虽然此方法几乎不会造成什么疼痛感,但治疗效果可能没有橡皮圈结扎术有效。 烧灼法(Coagulation):利用红外线或雷射直接破坏痔疮,通常用于治疗症状较轻、较小的痔疮 痔疮切除术(Hemorrhoidectomy):主要用于内痔脱垂出肛门的严重情况,医师会在局部麻醉之后,直接将痔疮切除;但是切除后产生的伤口不小,患者在手术后常会感到强烈疼痛。 痔疮环状切除术(Stapled hemorrhoidopexy):可视为传统痔疮切除术的进化版本,手术后造成的伤口较小,因此,除了疼痛感较小外,恢复速度也较快;不过,这种新型手术比较适合治疗较轻微的内痔疮,针对严重的痔疮脱垂,可能还是需透过传统切除方式治疗。


肝脏疾病

肝指数过高怎么降?肝指数正常值标准、过高原因、治疗及饮食

健检后收到检查报告,发现肝指数GPT(ALT)、GOT(AST)竟然是红字,忍不住想,是不是把肝脏操坏了?究竟肝指数为什么会过高?过高代表什么疾病?《Hello健康》为您解说肝指数GPT、GOT的意义、正常值、过高原因,以及降低肝指数的方法。 肝指数过高?GPT、GOT是什么? GPT、GOT为血液中的两种转氨酶,当肝脏发炎,肝细胞受损坏死时,这两种酵素就会从肝细胞释出到血液中,此时抽血检验就会发现指数异常。 GPT、GOT常称作 “肝功能指数”,但实际上,用 “肝发炎指数” 来称呼更贴切,因为该指数反映肝发炎、受损的程度。 GPT、GOT和ALT、AST的差异? 健检报告上,肝指数有时以GPT、GOT显示,有时是ALT、AST,其实两组词代表相同意思: GOT(AST) 全名:天门冬胺酸转胺酶(Glutamic Oxaloacetic Transaminase,GOT) 另称: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 特色:除了存在于肝脏细胞中,也存于心肌细胞、骨骼肌细胞及红血球中;因此,当GOT偏高时,除了可能是肝脏发炎,也可能是心脏问题,例如急性心肌梗塞;另外,肌肉拉伤、骨骼肌发炎,也会导致GOT偏高。 GPT(ALT) 全名:丙胺酸转胺酶(Glutamic Pyruvic Transaminase,GPT) 另称: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特色:较具有肝脏特异性,一旦抽血发现该数值偏高,可高度怀疑是肝脏发炎,但运动过度或溶血时,也可能造成指数上升。 肝指数多少算高?GPT、GOT正常值? 肝指数的正常值通常在40单位(U/L)上下。由于GOT、GPT在细胞内(粒腺体与细胞质)的分布比例不同,所以两者的数值高低通常代表不同疾病: 肝指数检验结果 可能代表疾病 • GOT > GPT  • 或GOT异常高 40单位 < GOT < 200单位 肝硬化  酒精性肝炎 • GPT > GOT  • 或GPT异常高 40单位 < GPT < 200单位 A、B、C型等病毒性肝炎  脂肪肝 其他罕见肝病 • GOT或GPT > 1000单位 胆道阻塞  B型肝炎急性发作 药物性肝炎 缺血性肝炎 肝指数GPT、GOT过高原因 1.病毒型肝炎:A肝、B肝、C肝 为最常见的原因,特别是B肝、C肝。 B型肝炎:若为B肝带原,肝指数又发现异常,此时会加验血中的B肝病毒量,确定是否为B肝所致;若病毒量少于2000 IU/ml,甚至测不到病毒量,就需考虑其他可能性。 C型肝炎:若同时验出C肝病毒和肝指数异常,可推测为C肝所致。 A型肝炎:A型肝炎病毒也会造成肝指数升高,但较少见,通常在卫生环境不佳的国外地区比较盛行。 2.脂肪肝 严重脂肪肝也会使肝脏发炎,肝指数升高,此时应积极控制,依照医师指示减重与运动,否则日后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 3.代谢症候群 代谢症候群指下列5项数值中,有3项过高: 血压 饭前血糖 三酸甘油酯 腹部腰围过胖 血中高密度胆固醇过低 根据肝病防治基金会的解说,代谢症候群患者常合并脂肪肝,因此肝指数容易验出异常。 4.酒精 过量饮酒容易伤肝,导致肝脏发炎,由酒精所致的肝炎,其肝指数的检验结果,GOT通常会比GPT高。 另外,医生也多会抽血检验γ-GT(Gamma-glutamyltransferase,丙麸氨转肽酶),这是一种分解蛋白质的酵素,可用于判断病患是否大量饮酒,因为大量摄取酒精后12~24小时内,γ-GT会明显升高,而酒精性肝病患者,平常血中γ-GT值就会偏高。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的建议,女性每日饮酒不宜超过酒精10公克,男性不宜超过20公克;以铝罐的喜力啤酒 (Heineken) 为例,一罐容量330ml,酒精浓度5%,所含酒精量为10公克,换算下来,男性一日不宜超过2罐喜力啤酒,女性一日不宜超过1罐喜力啤酒。 4.肝硬化、肝癌 肝指数过高不代表有肝硬化或肝癌,但肝指数正常也不表示肝脏健康无癌。 GOT、GPT值会随肝硬化、肝癌的病程而起伏波动,有时检验数值正常,可能只是肝脏发炎在那个时间点恰巧好转。不少肝癌患者在初期时,肝指数都是正常的,但随病情逐渐恶化,肝指数就随之上升。 因此,在定期的健康检查中,除了检验肝指数之外,也可加验血清甲型胎儿蛋白(Alpha-Fetoprotein,简称AFP,为肝癌的肿瘤标记)及腹部超音波,追踪肝脏的健康状况。 5.药物过量、误食中草药或偏方 肝脏负责代谢多数药物,服用过量药物或具有肝毒性的中草药,会增加肝脏负担,导致肝脏发炎,举凡乙醯胺酚(普拿疼的成分)、降胆固醇的Statins类药物、抗生素、结核病药物及部分化疗药物,在长期或过量服用的情况下,都可能影响肝功能。 另外,平时也应避免吃来路不明的中草药、偏方或保健食品,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具有肝毒性,可能导致肝炎。 6.自体免疫肝炎、其他非肝病因素 自体免疫肝炎指人体的免疫系统,因为服用类固醇或其他抑制免疫的药物,而攻击自身肝脏,一般而言只要早期诊断、治疗,就能控制病情。 除了肝脏问题外,心脏衰竭、心肌梗塞等心脏问题,或横纹肌溶解症等骨骼肌问题,也可能造成肝指数升高。 肝指数过高怎么降? 若健检发现肝指数过高,首先应赴医院肝胆肠胃科就医,查明肝指数升高原因,再针对病因对症下药,若为病毒型肝炎,就需治疗A、B、C肝;若是脂肪肝,应立即调整饮食与作息,减少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若怀疑为肝硬化、肝癌,则需依医师建议,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肝指数过高吃什么?不能吃什么? 经检查发现肝指数过高,切勿乱吃成药、保健食品或来路不明的草药、偏方,以免保肝不成反伤肝;此外,下列食物和刺激物也需避免: 吸烟及饮酒 油炸或高油脂食物,如炸鸡、速食、甜点及零食 高胆固醇食物,如脑、肝、腰子等内脏类,虾卵、蟹黄等卵类,以及牡蛎、文蛤及鲍鱼等带壳海产类 日常生活中可多摄取深绿色蔬菜、五榖杂粮等富含B群的食物,同时维持健康的生活作息,不熬夜,不过劳,多休息并定期运动。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常见问题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