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健康

泌尿系统包括左右两颗肾脏、左右两条输尿管、膀胱、内外两道括约肌,以及尿道,主要功能为尿液的产生、运送、储存与排泄,借此将人体新陈代谢废物排出体外。 如果排尿量不足,便会将废物累积在体内无法排出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维护好这个人体下水道系统是保持身体健康很重要的工作。

常识

泌尿健康

肾结石一定要动手术吗?4大手术治疗方式、优缺点与手术时机一次看懂!

根据临床观察,大约每10位新加坡人就有1人会面临结石问题,而男性的发生率比女性高出约2至3倍。肾结石在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结石逐渐增大或阻塞尿路,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或背部持续酸痛、排尿困难或疼痛、尿液带血。 究竟什么时候需要接受肾结石治疗?又有哪些手术能够帮助排出结石呢?《Hello健康》将为您介绍4大常见的肾结石治疗方式,并带您了解各项手术的适用时机、优点与限制,帮助您在面对结石问题时作出更安心的选择。 肾结石怎么办?出现这4大警讯应尽快就医 新加坡泌尿科专科医生指出,是否需要清除肾结石,可参考以下4大指标: 疼痛感:出现明显或持续的腰部、背部或下腹疼痛。 反覆感染:因结石造成泌尿道感染,经常出现发烧、尿频或尿痛。 结石持续变大:影像检查发现结石体积逐渐增加。 影响肾功能 :出现血尿、排尿困难,或验血显示肾功能下降。 医生提醒,一旦符合上述情况,应尽快就医,由泌尿科专科评估是否需要采取震波碎石、输尿管镜或经皮肾镜等治疗方式,避免病况恶化,甚至损害肾脏功能。 肾结石能自然排出吗?哪些方法能帮助排出肾结石? 一般来说,如果肾结石小于5毫米且没有腰酸背痛、排尿困难或血尿等症状,多数情况可随尿液自然排出体外,但若出现疼痛或排尿困难,医生通常会开立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Panadol)、布洛芬(Ibuprofen)以缓解不适,并可能给予平滑肌解痉剂如补斯可伴(Buscopan),帮助放松输尿管,加速结石排出。 除药物治疗外,若肾结石症状较轻微,患者每日应饮用至少2,000至3,000毫升的水,并配合规律运动,有助于结石自然排出。 然而,如果肾结石已大于5毫米,就可能造成严重阻塞且难以自行排出,此时需借助手术方式来清除结石。 肾结石手术需住院几天?常见4种治疗方式与可能后遗症 目前泌尿科医生多会采用以下4种手术方式来清除体内肾结石,建议患者应先与医生充分讨论,根据自身健康状况、结石大小及位置等因素,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方式包括: 1. 体外震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 体外震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是新加坡常见的肾结石治疗方式之一,属于非侵入性疗法。医生会利用X光或超声波定位结石,再以体外高能震波将其击碎成小块,让结石随尿液自然排出。一般适用于直径小于2公分、位于肾脏或上段输尿管的结石,多数情况下只需轻度镇静或止痛药,无需全身麻醉。 其优点是无切口、恢复快,通常作为日间手术进行,当天即可返家。常见副作用包括血尿、排石时的绞痛或不适,少数情况下可能需重复治疗,极少数患者会有输尿管阻塞或感染的风险。 ”” 在新加坡,体外震波碎石术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肥胖者而言,由于震波必须穿透更长的距离,碎石效果往往不理想;而正在服用抗凝血剂的病人以及孕妇也不适合接受此疗法,否则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甚至对腹中胎儿造成伤害。   2. 经皮肾造廔碎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PNL) 是新加坡泌尿科治疗大型或复杂肾结石的常用手术方式。医生会在患者腰部开一个约1公分的小切口,建立通道后将肾镜伸入肾脏,再利用超声波或镭射能量击碎并取出结石。此手术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常用于直径大于2公分、鹿角形结石,或其他方式(如体外震波碎石术 ESWL)效果不佳的情况。 PNL能够在一次手术中清除大部分甚至全部大型结石,疗效显著;适合处理复杂位置或鹿角形结石,成功率高。它属于微创但仍是侵入性手术,需要全身麻醉;患者通常需住院3至5天;术后可能出现出血、感染或发烧,少数情况会伤及邻近器官,极少数需要输血或再次手术。 3. 软式输尿管镜碎石术(Flexible ureteroscopy) 是近年来在新加坡常用的一种微创治疗肾结石与输尿管结石的方法。医生会通过尿道和膀胱,将一根细长、可弯曲的软式输尿管镜送入输尿管甚至进入肾脏内部,再利用镭射能量(常用 Holmium:YAG 激光)将结石击碎成细小颗粒,最后让其随尿液自然排出,或以取石网篮取出部分碎片。整个过程通常在全身或半身麻醉下进行。 软式输尿管镜碎石术适合处理直径一般小于2公分的肾结石,特别是位于下肾盏或不易通过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清除的结石。手术大多可安排为日间或短期住院(约1天),患者恢复快,不需在身体表面开刀。 ”” 软式输尿管镜碎石术虽属安全有效的微创疗法,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若病人有输尿管狭窄导致内视镜无法顺利进入,或是心肺功能不佳、身体状况无法承受全身麻醉,便不适合接受此手术,应与泌尿科医生讨论改用其他治疗方式。 4. 迷你肾脏镜碎石手术(Mini-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ini-PCNL) 是经皮肾镜手术(PCNL)的改良版本,在新加坡部分医院已逐渐应用于中大型肾结石的治疗。手术方式与传统 PCNL 类似,医生同样会在患者腰部开一个小切口建立通道进入肾脏,但 Mini-PCNL 使用的通道直径更小(通常 14–20F,相比传统 PCNL 的 24–30F),因此对肾脏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少。 Mini-PCNL 主要适用于直径 1.5–3 公分之间的中等大小结石,或传统 PCNL 风险较高的病人。多数情况下需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住院时间一般约 2–4 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泌尿健康分类

更多 泌尿健康 相关文章

尿失禁与其他泌尿问题

一天小便超过 8 次算频尿?频尿的定义、成因、症状、治疗与饮食建议

您可能听过有人打趣说老是跑厕所的人是“膀胱无力”,但实际上,造成“频尿”的原因远不止如此。喝太多水、摄取利尿食物或饮品,甚至某些泌尿道疾病与膀胱疾病,都可能引发频尿。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频尿的定义、常见原因、治疗方式以及饮食调理的方法吧! 频尿的定义 根据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ontinence Society)定义,频尿是指 24 小时内排尿次数超过 8 次;若在夜间睡眠期间需起床上厕所超过 1 次,则属于夜尿症(Nocturia)。不过,若白天摄取较多咖啡、茶等利尿饮品,也可能让排尿次数暂时超过 8 次。只要不是长期发生,且未对生活造成困扰,一般无需特别治疗。 出现以下症状伴随频尿时应尽快就医 如果只有频尿、且身体没有其他不适,可以先观察,并通过调整生活习惯来判断症状是否改善。但在某些情况下,频尿可能只是泌尿系统疾病的其中一个表现,还可能伴随以下症状: 血尿 尿液呈红色或棕色 排尿时感到疼痛 腰痛或下腹部疼痛 排尿困难或有尿不尽感 急尿感 高烧 此时应立即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查,查明引起排尿异常及其他伴随症状的原因,并尽早展开治疗。 5大常见频尿原因 可能造成频尿的原因包括: 感染、疾病或膀胱受伤 外在因素导致排尿次数增加 组织的肌肉或神经变化影响膀胱功能 特定癌症治疗的副作用 药物或饮料增加排尿量 怀孕 其他可能引发频尿的疾病与危险因素 除了频尿外,患者还可能出现排尿时疼痛、急尿、排尿困难、膀胱控制不良、尿液颜色异常等症状。可能导致频尿的疾病或身体状况包括: 膀胱脱垂(Cystocele) 摄护腺肥大(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膀胱结石(Bladder stones) 尿崩症(Diabetes insipidus)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 肾脏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Acute Pyelonephritis, APN) 膀胱过动症(Overactive bladder) 前列腺炎(Prostatitis,或称摄护腺炎) 放射治疗(Radiation therapy)影响到骨盆和下腹部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 阴道炎(Vaginitis) 精神问题:精神因素如紧张、焦虑或压力大,可能导致自律神经失调引发频尿,这类情况在儿童及职业女性较为常见。 […]


泌尿道感染

细菌上行入侵肾脏!肾盂肾炎的成因、症状、检查与治疗

肾脏内侧有个囊状空腔称为肾盂,位于输尿管上方,负责收集肾脏产生的尿液,再将尿液送入输尿管进入膀胱。当细菌通过血液扩散,或自膀胱沿输尿管上行感染至肾盂时,就会引发肾盂肾炎(Pyelonephritis)。肾盂肾炎属于泌尿道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 UTI)的中上段感染,以下将为你介绍其成因、症状与诊断治疗,并分享预防感染的小贴士。 肾盂肾炎的定义与成因 肾盂肾炎是指肾脏因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发炎,感染范围包括肾盂与肾脏实质,发炎后患部会肿大,通常发生在单侧肾脏,但有时两侧也会同时受感染。 引发此病的细菌多为革兰氏阴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其次是变形杆菌属(Proteus)、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及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逆行性感染,细菌自尿道上行侵入泌尿系统;相较之下,经血液传播到肾脏的血行性感染则较少见。 肾盂肾炎种类与症状 肾盂肾炎可分为三种类型:急性肾盂肾炎(Acute Pyelonephritis, APN)、慢性肾盂肾炎(Chronic Pyelonephritis, CP),以及较少见但致死率最高的气肿性肾盂肾炎(Emphysematous Pyelonephritis)。这三种类型在病程及症状上各有不同。 急性肾盂肾炎 尿液混浊或有异味 尿液带有血丝 腰部疼痛 畏寒 连续发烧约 4 至 5 天 恶心呕吐 食欲不振及全身虚弱 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排尿灼热感、频尿等泌尿道感染症状,但并非人人都会出现 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小孩因先天性泌尿道异常导致尿液逆流而引发的长期发炎感染,成人较为少见,但糖尿病患者、反复泌尿道感染者或治疗不完全者风险较高。多数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可能出现的表现包括: 孩童时期反覆性泌尿道感染 高血压(Hypertension) 贫血(Anemia) 尿毒症(Uremia) 气肿性肾盂肾炎 气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产气性肾脏感染疾病,属于急性坏死性肾脏发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主要症状包括发烧、呕吐及腰部疼痛,病情恶化时可能出现低血压、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肾盂肾炎的高风险族群 急性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的高风险族群包括:卫生习惯不佳者、先天性泌尿道结构异常者、尿路结石患者、有性行为史者、孕妇、长期留置导尿管者,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慢性肾盂肾炎 在成人中,单纯急性肾盂肾炎很少发展为慢性肾盂肾炎,但若患有糖尿病、尿路结石、尿路出口阻塞,或自行服用止痛药而未接受专业治疗,导致肾脏受损,就更容易演变成慢性肾盂肾炎。 在孩童中,慢性肾盂肾炎多因尿液自膀胱逆流至肾脏、肾脏发育不全等情况,且未及时或充分治疗所引起。 气肿性肾盂肾炎 若急性肾盂肾炎患者在持续治疗后仍无明显改善,就需要警惕是否已发展为气肿性肾盂肾炎。这种疾病虽少见,但超过90%病例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体内组织的血糖浓度较高,适合细菌生长繁殖。当细菌利用糖分发酵时,会产生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这些气体在肾脏实质内不断累积,最终导致气肿性肾盂肾炎的发生。 肾盂肾炎诊断检查 除了根据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外,医生为了进一步确认属于哪一种类型的肾盂肾炎,可能会安排以下检查: 血液检查:检测白血球数量及 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在发炎或感染时这两项指标通常会升高;同时测定肌酸酐(Creatinine)或尿素氮(BUN)水平,以评估肾脏功能状况。 尿液检查:检测尿液中是否含有白血球、红血球及细菌,以判断是否存在泌尿道感染及其严重程度。 血液及尿液培养:用于检测是否存在特定微生物,并依据培养结果判断适合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及疗程长短。 肾脏超音波检查:利用超声波成像评估肾脏大小、形态及有无肿胀、结石、脓肿或其他结构异常,并可协助区分不同类型的肾盂肾炎。 X光检查:腹部 X 光可观察肾脏是否出现萎缩,或呈现不规则的外形变化,以协助判断慢性病变或其他结构异常。 静脉注射肾盂(IVP)摄影检查:通过注射含碘对比剂并拍摄 X 光影像,评估从肾盂、输尿管到膀胱的尿路情况,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阻塞、可疑肿块,或其他先天性泌尿道异常。 排尿中膀胱尿道摄影术(VCUG)检查:在膀胱注入对比剂后进行 X 光拍摄,观察排尿过程中是否出现尿液逆流至输尿管或肾脏的情况。 肾盂肾炎治疗 急性肾盂肾炎 抗生素治疗:通常需持续 1 至 2 周,以彻底清除感染。 补充水分:若无需因其他疾病限制饮水量,应每日摄取 2,000 至 3,000 毫升以上的水分,帮助冲洗尿道与泌尿系统。 缓解症状:出现寒颤或发烧时,可适当保暖或使用冰枕冰敷,必要时由医生开具退烧药以减轻不适。 慢性肾盂肾炎 长期服用低剂量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反复发作。 […]


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一次看懂:定义、成因、症状、诊断与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与分期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又称慢性肾衰竭(Chronic Kidney Failure),是指肾脏功能逐渐下降。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体内废物和多余水分,并排出尿液。当慢性肾脏病进入后期时,体内的体液、电解质和代谢废物会累积到危险水平,严重影响健康。 在新加坡,慢性肾脏病的定义与国际(KDIGO 指南)一致。慢性肾脏疾病的定义: 肾丝球过滤率(GFR)低于 60 ml/min/1.73m²,持续至少 3 个月;或 肾脏结构或功能异常(例如:血液检查、尿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出现异常),同样持续至少 3 个月。 只要符合以上任一条件,就可被诊断为慢性肾脏病。 慢性肾脏病的分期 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依据肾丝球过滤率(GFR),将慢性肾脏病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期:GFR > 90,肾脏功能正常,但可能已有轻微损伤。 第二期:GFR = 60~89,肾脏轻度受损。 第三期:GFR = 30~59,肾脏功能中度受损。 第四期:GFR = 15~29,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第五期:GFR < 15,肾脏几乎无法正常运作,可能出现尿毒症,需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俗称“洗肾”)或肾脏移。 慢性肾脏病的症状 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症状: 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 容易疲倦、精神不振 睡眠障碍 尿量改变(可能增多或减少) 血尿 尿液起泡(蛋白尿) 注意力或思考力下降 肌肉抽搐、抽筋 脚踝或足部水肿 皮肤持续发痒 胸痛(因体液积在心脏膜层) 呼吸急促(因体液积在肺部) 高血压难以控制 腰部疼痛 慢性肾脏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或特异性的症状,往往要到肾功能明显受损时才会出现不适。以上列出的只是部分常见症状,若有疑虑,建议及时向医生咨询,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 导致慢性肾脏病的原因和疾病 慢性肾脏病是由于疾病或健康状况数月或数年长期伤害肾脏功能所导致。引起慢性肾脏病的疾病或健康状况有: 糖尿病(Diabetes) 高血压 肾丝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间质性肾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 多囊性肾病变(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


肾脏病

尿液出现泡泡,我是不是生病了?带你一次了解蛋白尿(尿蛋白)的症状与成因

尿蛋白是什么?和尿蛋白有什么差别? 做过健康检查的人,应该都看过报告上有一项叫“尿蛋白”,通常还会标示“+ / -”。另外还有一个名词是“蛋白尿”,两者名字相似,很容易被混淆。 其实,尿蛋白(Urine protein)指的是尿液常规检查中,检测尿液里蛋白质的浓度,英文是 Protein,也就是蛋白质的意思。而蛋白尿(Proteinuria)则是一种临床症状,表示尿液中有异常数量的蛋白质。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说明尿蛋白与蛋白尿的差异,并解释尿液出现泡泡和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 认识蛋白尿 蛋白尿是指尿液中的蛋白质超过正常范围(30mg/dL 以上属轻度,300mg/dL 以上则属重度),往往是肾功能异常的警讯。 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非常重要,能帮助制造肌肉和骨骼、抵御外来感染,以及修复受损组织。但蛋白质本来应该存在于血液中,如果在尿液里检测到蛋白质,就代表身体健康可能出现问题,需要进一步检查。 蛋白质如何进入尿液? 如果在尿液里发现蛋白质,通常代表肾脏功能出现异常。肾脏由一百多万个肾元组成,而每个肾元是由肾丝球(Glomerulus)和肾小管(Tubule)构成,主要负责从血液中过滤废物和毒素,并把这些身体不需要的物质排出到尿液中。 在正常情况下,肾丝球和肾小管会把蛋白质牢牢“留住”,避免它流入尿液。但如果蛋白质被检查到进入尿液,可能有以下原因: 肾丝球或肾小管受损,导致蛋白质无法被正常吸收 人体摄取过量蛋白质,超过了肾脏处理能力 蛋白尿原因 ChatGPT said: 引发蛋白尿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急性肾丝球肾炎(Glomerulonephritis) 红斑性狼疮(Glomerulonephritis)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血管内溶血(Intravascular hemolysis) 子癫前症(Preeclampsia) 心脏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肾脏癌(Kidney cancer) 肾结石(Kidney stone) 蛋白尿症状 一般来说,蛋白尿本身没有明显症状,很多时候是在健康检查或尿液检测中才发现。 不过,如果蛋白尿情况较严重,可能会出现以下表现: 频尿 容易疲倦、全身无力 身体水肿(尤其是脸部、脚踝) 食欲下降 尿液出现大量泡泡 小便起泡代表肾功能有问题吗? 当尿液里的蛋白质增加时,泡沫会比较明显。不过,尿液起泡不一定就表示肾功能受损。因为尿液的浓度也会影响起泡,例如睡前没喝水,隔天早上第一次排尿时浓度较高,就比较容易产生泡泡。 所以,尿液是否起泡只能作为肾脏疾病的参考症状之一,不能当作最终判断。若要确认是否有问题,还是应以尿液检查为主。 尿蛋白 +/– 是什么意思?正常值(mg/dL)是多少? 尿蛋白是评估蛋白尿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健康成年人每天尿液排出的蛋白质应少于150 毫克,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代表身体出现异常。 检测结果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尿蛋白结果 +/–:表示“微量”。多数是良性情况,并不代表肾功能异常。除非本身有糖尿病或高血压,否则一般不用过度担心。 尿蛋白结果 1+:身体出现问题的风险“比较高”,但仍有可能属于正常范围。建议一定要由专业医生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尿蛋白结果 2+、3+:提示肾功能可能已受损,需要确认尿蛋白的具体含量,并及早找出异常原因。 另外,尿蛋白过高的判定,通常需要3次检测中有2次呈阳性才算确诊。如果在健康检查时发现尿蛋白异常,建议每3~6个月定期回诊追踪。


其他泌尿问题

尿口刺痛怎麼辦?尿尿會痛不一定是膀胱炎,7大原因解析

您是否曾有上厕所时,小便感到刺痛或灼热的经历?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尤其在女性中更为常见。常见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发炎等,都会导致排尿疼痛与灼热感;此外,膀胱结石、尿道内异物、尿道狭窄,或近期接受膀胱镜检查,也可能引发小便灼痛、频尿等症状。 虽然小便疼痛看似小问题,但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血尿等并发症,需要格外注意!在本文中,《Hello健康》与台湾义大医疗泌尿专科医生吴振宇,将为你介绍 7 个导致小便疼痛的原因,帮助您及早了解成因,并尽快就医检查。 尿道口刺痛、有灼热感?小便疼痛的7大原因 膀胱炎、尿道结石、置放导尿管等,都是常见的小便疼痛原因。以下将列出 7 种可能的原因,并为大家逐一介绍: 1. 一般膀胱炎 常见的膀胱炎包括单纯性膀胱炎、复发性膀胱炎及急性膀胱炎,多发生在女性。由于女性尿道比男性短,且尿道口与阴道及肛门的距离较近,细菌(多为大肠杆菌)容易经尿道口进入并上行感染膀胱,引发膀胱炎。 此外,前列腺肥大、停经、尿路结石或长期使用导尿管等,也可能因反覆刺激或尿液长时间滞留而导致膀胱发炎。 当膀胱发炎时,尿道黏膜往往也会同时发炎,患者排尿时可能感到下腹疼痛、灼热感、频尿、血尿,严重时甚至并发肾盂肾炎,引起发烧。 2. 尿道结石与膀胱结石 如果膀胱或尿道因前列腺肥大、神经系统疾病(如中风、脊髓损伤)、肾结石等原因,长期无法完全排空,或残留异物,尿液中的矿物质就可能沉淀形成结晶,逐渐发展为尿道或膀胱结石。 当结石卡在膀胱或尿道时,容易引起排尿疼痛、频尿、尿量减少或尿流断断续续等症状。即使排尿结束,下腹仍可能持续疼痛,并伴随血尿或脓尿。 3. 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并非由细菌感染引起,而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膀胱发炎疾病,女性较为常见。 当间质性膀胱炎发作时,患者在骨盆前方的耻骨区域,可能会感到类似尿急的疼痛(排尿后疼痛通常会立即缓解),并伴随频尿、尿急、夜尿、下腹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血尿。 4. 尿道有异物 尿道出现异物,多半是患者在自慰时、醉酒后神志不清,或精神状态不佳时自行放入所致。与其他泌尿道疾病相比,这类情况带来的疼痛持续时间更长,常引发小便疼痛、急性尿潴留、血尿等症状。 一旦异物被取出,不适症状通常会消失;但若异物无法单纯通过尿道取出,则往往需要进行手术移除。 5. 膀胱镜检查或置放导尿管 膀胱镜由金属套管和导光纤维组成,检查时需要直接放入尿道,因此可能会让患者感到不适。医生在进行膀胱镜检查前,通常会先进行局部麻醉,再将膀胱镜置入患者的尿道和膀胱内。 在接受膀胱镜检查后,部分患者排尿时可能会感到刺痛,并出现排尿次数增加、下腹疼痛或血尿等症状。 另外,当患者无法自行排尿或排尿不完全时,可能需要使用导尿管将残留尿液引流排出。不过,置放导尿管不仅容易引发泌尿道感染,拔除导尿管后,少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现小便疼痛、尿急、尿失禁或血尿等后遗症。 6. 淋病性尿道炎 淋病是最常见的性接触传播疾病之一,主要是患者在进行性行为时感染了奈瑟氏淋病双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从而引发淋病性尿道炎。 女性患者的症状通常较不明显,可能会出现阴道脓性分泌物、小便疼痛、频尿、下腹或骨盆疼痛等,有些甚至完全没有症状。男性患者则多在排尿时感到明显疼痛与灼热感,伴随频尿、排尿困难,或出现黄色混浊的尿道分泌物。 7. 尿道狭窄 尿道狭窄多由阴茎或会阴部外伤,或曾患尿道炎、尿道肿瘤引起,导致纤维化疤痕形成,使尿道变窄。早期患者排尿时,尿流可能变细,并需要更用力才能排空。 当尿道狭窄恶化时,患者排尿时还可能出现尿道疼痛或无法排尿的情况。严重时,可能合并尿道结石,或因尿液倒流而导致肾功能下降等并发症。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肾脏病

肾脏水肿怎么办?了解原因、症状与治疗方法,定期检查预防肾积水

一名中年女性长期受泌尿道感染困扰,腹部与腰部经常隐隐作痛。起初她以为只是普通的尿道炎或腰酸背痛,没太在意。直到有一天,疼痛加剧到无法忍受,她才决定到医院检查。结果影像扫描显示,她的右肾已经明显肿大——原来,她患上了肾脏水肿。 那么,肾脏水肿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是单纯的发炎反应,还是更严重疾病的信号?导致肾脏水肿的原因有哪些?出现这种情况时应该如何治疗 跟着《Hello 健康》一起深入了解肾脏水肿的成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预防重点,让您及早保护肾脏健康。 肾脏积水了!肾脏水肿简介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制造尿液,并将尿液收集到肾盂,经由输尿管传送到膀胱,最后排出体外。当尿路的某一部分发生阻塞时,泌尿系统内的压力会升高,导致尿液倒流回输尿管甚至肾脏。长期下来,会引起肾脏水肿、降低肾脏的过滤功能,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肾脏萎缩。 肾脏水肿(Hydronephrosis),也称为水肾或肾积水。虽然字面上听起来像是“肾脏淹水”,但实际上它是指肾盂异常扩大,导致尿液积聚在肾盂中,无法顺畅排出。 肾脏水肿的原因分2类 导致肾脏水肿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 先天性肾水肿:先天性肾脏水肿通常由尿路阻塞引起,最常见的原因是肾盂与输尿管连接处的阻塞。先天肾脏发育不全的人,其肾盂以下的尿路结构较脆弱,尤其输尿管容易发生扭曲或发育不良,导致尿液无法通过输尿管蠕动顺利输送到膀胱。此外,膀胱与输尿管交接处狭窄、后腹膜腔纤维化等情况,也属于先天性原因,多见于婴儿及幼童。 后天性肾水肿:后天性肾脏水肿多由疾病引起,例如泌尿道感染、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脏发炎、前列腺肥大、肾脏肿瘤、脊椎损伤、神经性膀胱、膀胱肿瘤,或因怀孕导致子宫变大压迫输尿管等,都可能使尿液积聚在肾盂内,造成肾脏肿大。 肾脏水肿有什么感觉?急性与慢性症状一览 肾脏水肿的症状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类: 急性肾水肿:由于肾脏内压力增加,患者会感到背部酸痛,有些人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血尿或高血压等症状。急性肾脏水肿通常是可逆的,只要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大多能够改善。 慢性肾水肿:这类肾脏水肿的病程发展较缓慢,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然而,随着病情持续恶化,肾脏皮质会逐渐变薄,此时肾脏会像囊肿一样,想要通过手术改善就相当困难。 此外,根据肾脏水肿的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 轻度肾水肿:肾盂有轻微扩张,症状不明显,若及早治疗,可维持肾脏的正常功能。 中度肾水肿:肾盂明显扩张,肾脏外形已开始肿大。 重度肾水肿:肾脏皮质已变薄,代表水肿情况持续已久,此时可逆性不高,有些患者甚至会出现纤维性发炎,最终可能导致肾脏萎缩。 治疗肾脏水肿,改善肾功能 医生可通过肾脏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或静脉肾盂造影来检查患者的肾脏状况。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症状并改善肾脏功能,医生会根据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 输尿管镜:若输尿管内有结石,可使用输尿管镜将结石取出。 体外震波碎石:若为肾脏结石,则可利用体外震波将结石击碎,方便排出。 抗生素:若肾脏水肿是由泌尿道感染引起,需先服用抗生素治疗感染,之后可通过“经皮肾造瘘管”从腰部皮肤插入导管,将感染物排出。 定期追踪,预防肾脏水肿 患有前列腺癌或前列腺肥大的男性,以及因糖尿病导致神经性膀胱的患者,都较容易出现肾脏水肿问题。建议这类人士应定期追踪肾脏功能,随时留意是否出现并发肾脏水肿的情况。 此外,在进行肾脏功能检查时,不能只看肌酸酐(CRE)和肾小球过滤率(eGFR)的数值,因为肾脏水肿未必会立即影响这两个指标。当数值出现异常时,肾脏水肿可能已经相当严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尿路结石

肾结石饮食禁忌与建议|预防结石、降低复发风险该怎么吃?

肾结石是指尿液中的矿物质结晶沉积在肾脏内,并可能移动到输尿管,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作,其疼痛感让人难以忍受。肾结石的发生原因与饮食习惯息息相关,常见情况是平时饮水不足,再加上过量摄取与肾结石相关的高风险食物,导致患上肾结石的可能性大增。本文将提供一般健康人士及肾结石患者的饮食建议,帮助预防肾结石或降低复发风险。 肾结石饮食原则 肾结石容易复发,因此预防与降低复发风险是关键,远比事后治疗更重要!预防肾结石最有效的方法是多喝水;在饮食方面,医生会根据不同的结石类型给出相应建议。以最常见的草酸钙结石为例,应避免摄取富含草酸盐的食物,并适量增加含钙食物的摄入。 尿酸结石是另一种常见的肾结石类型,患者应避免摄取高嘌呤食物(如红肉、动物内脏、啤酒等酒精饮料)、减少糖分和红肉的摄入,并增加全谷类及蔬果的摄取。以下整理了美国肾脏基金会(National Kidney Foundation)提出的饮食原则与建议。 多喝水、适量补充钙质防止结石 每日应饮用 2000 至 3000 毫升的水分 :水分包括白开水、咖啡或柠檬汁。其中柠檬汁因含有柠檬酸,有助抑制结石生成。不过,应避免饮用葡萄柚汁及汽水。保持充足饮水可稀释尿液,并确保每日尿量维持在 2.5 公升以上。 钙质摄取:钙能在肠道与草酸结合并随体外排出,从而减少草酸的吸收。若成人每日摄取足够的钙质(建议量约 1000 毫克),可降低草酸钙结石的风险;反之,若饮食中钙质不足,草酸会被更多地吸收,导致体内草酸浓度升高,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肾结石4大饮食禁忌 肾结石患者应特别注意,并限制以下几类食物的摄取: 1. 高钠食物伤肾 过量摄取钠会增加尿液中的钙沉积,诱发肾结石形成。日常饮食调味中最常用的就是盐,而盐的主要成分就是钠(Sodium),因此若盐分摄入过多,就容易造成钠摄取量超标。 此外,日常常见的白面包、罐头食品、快餐、即食食品、加工肉类及调味料等都含有较高钠分。建议留意营养标签上的钠含量,并与营养师讨论如何适量摄取盐分,这不仅有助预防结石,也能减轻肾脏负担,降低尿蛋白偏高的风险。 以下是低钠饮食小贴士: 外出用餐时以清淡为主,可要求店家少盐烹调。 多在家自行下厨,使用天然香料和食材的原味取代额外加盐调味。 多吃新鲜食物,少吃加工食品,如罐头、泡面、香肠等。 注意查看食品营养标签,若成分含有碳酸氢钠(Sodium Bicarbonate)、小苏打、膨松剂(发粉)、磷酸氢二钠(Disodium Phosphate)、谷氨酸钠(Monosodium Glutamate)、味精(MSG)、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硝酸钠(Sodium Nitrate)或亚硝酸钠(Sodium Nitrite),应尽量避免,以减少钠的摄入量。       购买前应详阅营养标示,避免高钠含量食品,以降低肾结石风险。 2. 高草酸盐食物易导致结石 草酸盐如果和体内钙质结合草酸钙沉积,也就是最常见的肾结石种类。草酸盐(Oxalate)会阻止身体吸收钙质,因此导致尿液中的钙含量会升高,如果加上水分摄取不足,就容易造成肾结石,下列是富含草酸的食物,应特别留意: 巧克力 红菜头 菠菜 韭菜 芹菜 大黄 番薯 坚果,如核桃、腰果、杏仁 草莓、葡萄 浓茶、啤酒 ”” 钙质补充应避开高草酸盐食物,若要补充钙质,也应避免与富含草酸盐的食物同食。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与保健促进局(HPB)的建议,摄取过多高草酸盐食物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例如钙、镁和钾等。若想有效补充钙质,应避免在同一餐同时食用高草酸盐食物,以确保摄入的钙能被充分吸收,减少钙质流失及缺乏的风险。 3. 避开高动物性蛋白饮食 体内尿酸过高与柠檬酸盐(Citrate)不足,都会增加肾结石风险。摄取过多动物性蛋白质会提高尿液中钙、尿酸盐和草酸的排泄量,同时减少柠檬酸盐的排泄,不利于结石患者。 建议与营养师讨论,如何适量摄取动物性蛋白,如肉类、鸡蛋、牛奶及乳制品,在补充营养的同时,避免摄取过量。 4. 避免补充过量维生素C 青少年与成人每日建议的维生素 C 摄取量约为 100 毫克;若摄取超过 1000 毫克,可能会促使体内生成更多草酸,从而增加尿路结石的风险。 不过,要从日常饮食中过量摄取维生素 C 并不容易,但若长期额外服用口服维生素 C 补充剂,就需留意摄取过量及结石风险。 肾结石常见迷思:菠菜豆腐不能一起吃? “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导致肾结石”是常见的误解。根据新加坡保健促进局(HPB)的营养说明,菠菜中的草酸与豆腐中的钙质会在肠道结合形成草酸钙,这类草酸钙不会被肠道吸收,而是随粪便排出体外,并不会进入肾脏,因此并不会因此增加肾结石风险。事实上,菠菜配豆腐反而有助减少草酸被吸收。 HPB 也建议,摄取含草酸的食物时,同时摄入钙质,可以增加草酸与钙离子在肠道结合的机会,从而减少草酸的吸收,降低草酸钙结石的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膀胱疾病

认识膀胱炎:原因、症状、治疗、检查、预防

许多女性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明明觉得尿急冲到厕所,但是却尿不太出来,可能只滴了几滴尿、有强烈的不舒服或痛感、甚至擦拭的时候还看到血丝或血尿,你很可能是得了膀胱炎(Cystitis)、尿道炎等其他泌尿道感染当细菌从尿道上行到膀胱,就可能导致膀胱炎。本文将介绍膀胱炎的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方法。 膀胱炎的原因、症状与病征 常见的膀胱炎有4种,以下介绍各类膀胱炎的原因与症状: 1. 单纯性膀胱炎 此为最常见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90%为大肠杆菌感染,几乎每位妇女一生中都会经历至少1次单纯性膀胱炎。典型的症状即是频尿、尿急,尿量不多却一直跑厕所。排尿时会有烧灼感,甚至会痛。压迫下腹部膀胱的位置,会有不舒服或疼痛的感觉。有些人较严重会有血尿的状况。 2. 复发性膀胱炎 也就是膀胱癌的复发,大约80%的原因是新的1次细菌感染。复发性膀胱炎如果是原来的细菌,一般在药物治疗停止后4~7天,即会有频尿等症状出现。如果相隔达1个月以上才有症状发生,就可能是新的一次感染。 复发性膀胱炎经常需要长期治疗,一般为2~6周,最长可能会给予6个月低剂量的抗生素。如果仍无法痊愈,可能需要进一步做静脉肾脏摄影、膀胱镜检查或膀胱机能检查。 3. 蜜月型膀胱炎 蜜月膀胱炎指的是女性因性行为频繁,导致细菌经由尿道上行感染到膀胱而引起的急性膀胱炎。这是因为阴茎在阴道中进出时,会不断推挤到女性的尿道,将阴道及肛门附近本来就存在的细菌推挤到膀胱里。 因此,本质上和一般的膀胱炎一样,只要女性因为性行为而感染的膀胱炎,都可以这样称呼。蜜月膀胱炎的主要症状是在性行为后几个小时内,开始觉得小便有灼热感、尿道刺痛、尿液带血、下腹疼痛、尿量少且频尿;严重可能会觉得膀胱、尿道像刀子在割。 4. 急性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主因是细菌侵入膀胱里面,并且造成膀胱红肿热痛的一种急性发炎反应。除了会产生频尿、急尿、排尿疼痛外,腰酸、下腹疼痛、血尿、排尿有灼热感也都是常见的症状,有时发炎会导致患者有发冷、畏寒的状况发生。 膀胱炎6大高风险群体 急性膀胱发炎通常在妇女较常见,男性病人较少,老年人也是高风险群体,以下列出特别容易感染膀胱炎的群体: 女性:女生发生膀胱炎的机会比男生高很多。主要是因为女生尿道比男生短,尿道口离阴道口及肛门口也很接近,容易因性行为或卫生习惯不佳,导致细菌经由尿道口进入而感染泌尿道。另外,女生因生理构造的关系,如厕行为不如男生方便,所以比较容易有憋尿的行为,也容易造成感染。 摄护腺肥大的男性:摄护腺肥大会妨碍膀胱尿液的排空,因而增加膀胱炎发生的机会。 停经后的妇女:停经后,因雌激素分泌减少,尿道粘膜变薄,对细菌的抵抗力变差,膀胱发炎的机会因而增加。 尿路结石:尿路结石和泌尿道感染常相互为因果关系。有尿路结石的人因尿液排出不顺,容易导致尿路发炎;而经常泌尿道感染的人,也容易产生尿路结石。 长期使用导尿管的病患:导尿管是置于尿道和膀胱中的异物,因此会增加膀胱发炎的机会。 免疫功能降低者: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病人是最常见的原因,但其他如爱滋病、癌症等病人也可能有免疫功能降低的状况。 膀胱炎的检查 膀胱炎除了靠症状判断,医生也可能要求病患做检查。 尿液分析:检查有无脓尿、菌尿或显微血尿征状。 尿液培养:确认细菌种类,最常见为大肠杆菌。 血液培养:在上泌尿道感染时才有可能是阳性,代表有菌血症。 血液血清:检查发炎指数。 肾脏超音波:评估肾结构有无先天性异常、阻塞、结石或肿瘤。 静脉注射肾盂摄影 / 电脑断层等高阶检查:检查肾脏、输尿管、膀胱有无异常,对泌尿道阻塞或反覆性感染时执行。 膀胱炎的治疗 急性膀胱发炎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大量的喝水,并且赶紧就医,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如果症状严重一些,医生也可能配合采取其他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一般使用广效性抗生素,依尿液及血液培养菌种结果调整药物。 手术治疗:重复性感染且对抗生素有抗药性,或其感染源为尿液逆流或阻塞时,则必须采外科手术治疗 ,如肾切除术、肾盂截石术、输尿管改道术、输尿管成形术等。 泌尿道感染分为下泌尿道感染及上泌尿道感染,下泌尿道感染包含膀胱炎或尿道炎;上泌尿道感染则是肾盂肾炎。单纯性下泌尿道感染的病患使用口服抗生素约3~7天即可,治疗时间长短依病人的症状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但上泌尿道感染且有全身症状的病人,需要静脉注射抗生素,直到退烧后再改为口服抗生素治疗。 膀胱发炎吃什么?预防膀胱炎9个重点 除了治疗,平时也要保持均衡的饮食,和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每天至少喝2~3公升的水,增进泌尿系统的冲洗效果及尿液排出量。 憋尿会让入侵的感染源有机会繁衍滋生,进而刺激膀胱壁,所以请避免憋尿。 在治疗膀胱炎期间,建议和伴侣沟通,暂时避免性行为。女性在性行为后应尽快排尿,以帮助排出可能进入尿道的细菌。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女性在经期应勤加更换卫生棉,并穿着宽松舒爽的棉质裤,避免因为局部通风不良而滋生细菌。 均衡饮食,获取足够的热量与营养,并避免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酸化尿液,也就是让尿液变酸可以抑制细菌滋长,预防尿道感染,帮助尿液变酸的食物如肉类、蛋、葡萄或是蔓越莓等酸性食物。 适度休息、充分睡眠,以增加抵抗力。 就算症状减轻,不要自行增减或停用药,以预防再复发。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泌尿健康

尿尿完看一下!10种尿液颜色状况看健康

人每天排尿次数因人而异,平均一天约排尿8次,但您是否注意过自己尿液的颜色?其实尿液不只是排出身体多余的水分而已,也能从尿液颜色略知健康状态。《Hello健康》为您解说如何从尿液颜色及味道,判断身体状况。下次如厕后冲水前,不妨仔细观察一下! 尿液的生成与影响尿液颜色的因素 尿液就是身体多余的液体,由水、盐、尿素及尿酸组成,主要经由肾脏从血液中排除毒素和不好的物质。尿液的颜色来源就是尿色素(Urochrome),也有另一种说法为尿胆素(Urobilin)。 尿液颜色会受许多因素影响,例如食物、药物或疾病。一般而言,正常尿液颜色应接近浅黄色,若是混浊或褐色,恐怕就有问题了。 最容易影响尿液颜色的当属吃进体内的食物,例如食物富含维生素B群,尿液会呈亮黄绿色;若吃了较多含β-胡萝卜素(红萝卜、地瓜)或维生素 C(柑橘类植物、番茄、草莓、西兰花)的食物,尿液会偏深黄或橘色。 另外,若运动完没有适当补充水分,尿液颜色会变深。药物方面,治疗尿道感染相关疾病的药物,例如:尿道止痛药非那若比汀(Phenazopyridine),吃了之后尿液容易呈橘色。 尿液颜色和身体状况的关联 尿液的颜色其实多少透露出健康状态,不同颜色可能代表着不同的身体状况: 干净、呈透明:表示身体补充大量水分,但请记得不要喝太多水,否则会造成血液中的电解质失衡。 淡黄色:代表身体补充足够的水分。 深黄色:代表身体有些微缺乏水分,请记得补充水分以避免流失更多水分。 琥珀或蜂蜜色:身体水分不足,需要喝水以避免脱水。 橘色:有些食物如红萝卜,以及维生素 C 会让尿液呈橘色,同时也代表身体有脱水现象;另外,也可能表示肝或胆管有问题。 粉色或红色:部分食物(黑莓、甜菜等)与药物(如立泛霉素Rifampin),都会让尿液呈粉色或红色;须留意可能为血尿,其原因包括泌尿道感染、摄护腺肥大、肿瘤、肾结石、囊肿等。 蓝色或绿色:部分药物如希美替定(Cimetidine,一种组织胺拮抗剂)和异丙酚(Propofol)可能导致尿液呈蓝、绿色。此外,蓝色尿液也可能来自一种罕见疾病叫蓝尿布综合症(Blue diaper syndrome),病因是肠子无法完全消化可食用的营养素色胺酸;绿色的尿液则可能是感染了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这是造成尿道感染的一种细菌。 深褐色:有些食物如芦荟、大黄等,会让尿液颜色呈深褐色,因剧烈运动而受伤,或是肝、肾有问题,也可能让尿液呈现此色。 乳白色:可能是体内含有过多钙和磷酸盐,也可能是尿道感染的征兆。 混浊:尿液混浊可能是因轻微脱水或因为尿液里有脓所致。尿液带脓的原因包括阴道感染、膀胱炎、输尿管壁因肾结石而受损、淋病(Gonorrhea)、感染披衣菌(Chlamydia)等症状。 让混浊尿液恢复正常5方法 尿液会变混浊的原因,和尿道感染、膀胱炎等症状相关。若想改善尿液颜色,可尝试以下5种方法: 多喝水:如果尿道感染了,水是非常好的天然疗法,水能带走体内的毒素和造成感染的微生物,缓解症状。 蓝莓汁:每天早上喝一杯蓝莓汁,直到症状好转。蓝莓含有抗氧化物质,以及能抑制、消灭造成尿道感染的细菌之混合元素。 芹菜:准备4~5根芹菜茎、半条大黄瓜、约2.5~3公分的生姜片,把所有材料洗净、切碎,加水榨成汁,且每天食用。因芹菜含维生素A、E及铁质,有助抗菌物质消灭造成尿道感染的细菌。 生姜:准备一茶匙干生姜、半茶匙蜂蜜及一杯热水,把姜浸泡在热水中几分钟后,将杂质过滤掉,加入蜂蜜,一天喝1~2杯。因生姜能抗发炎,缓解膀胱发炎的情形,并含有强大的抗菌物质,有助减轻感染症状。 小苏打:准备一茶匙的小苏打和一杯水,将小苏打加入水里,快速搅拌一下,每天喝一杯。小苏打天然且是硷性,能中和尿液里的酸性,缓解发炎反应。 尿液味道能闻出疾病征兆 刚排出的尿液通常没有味道,若尿液存放一段时间后,细菌会分解尿素而产生臭味。此外,饮食也可能会改变尿液的气味,例如吃完芦笋后,尿液可能会带有硫磺味;有些药丸外层的化学物质也会改变尿液味道。 若尿液有以下味道,可能需注意: 有轻微臭味:表示身体可能有状况,例如尿道感染、第二型糖尿病、膀胱炎、新陈代谢问题、肝方面疾病等。 像氨的味道(Ammonia,俗称阿摩尼亚):可能有脱水情形,请赶紧补充水分。 甜味:可能为尿道感染。 恶臭味:可能是性传染病所引起的。 水果味:若常跑厕所,且尿液闻起来有水果味,可能与第二型糖尿病有关。 此外,孕妇体内的荷尔蒙也会改变尿液味道,而且孕妇发生尿道感染的风险较高,也会导致尿味浓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泌尿健康

尿液中有血液怎么办?10大血尿原因及6大症状、预防及治疗

「血尿」顾名思义是尿液中有血液,暗示泌尿系统出了问题。造成血尿的可能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疾病也可能有不同的血尿情况,例如:有些病人的尿液有明显的血色,有些则难以用肉眼看出,只凭尿液颜色,很难分辨是什么疾病造成。想要了解血尿的原因、症状与治疗,就让《Hello健康》带您一起了解。 血尿的原因有哪些? 血尿(Hematuria)为尿液中出现红血球,大致可以分为下列2种: 巨观血尿:肉眼可见的血尿,有些是疾病导致,有些只是药物、食物、生理期所造成。 显微血尿:无法透过肉眼看出的血尿,经高倍显微镜下看到尿液样本中出现5个以上的红血球即为血尿一般在健康检查时才会发现。 哪些原因让尿液中出现红血球?以下是常见的10大原因: 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为常见的血尿原因,女性中更为常见。 肾脏疾病:肾脏炎、肾结核、肾盂肾炎及多囊肾都会造成血尿。 尿路结石:泌尿道中的结石发生摩擦,刮破泌尿道上皮,导致血尿。 摄护腺肥大:摄护腺肥大时会压迫到邻近的血管组织,导致血液流入尿液中形成血尿。 恶性肿瘤:泌尿道类的癌症所导致,如肾脏癌、输尿管癌、膀胱癌、摄护腺癌、泌尿上皮癌及子宫颈癌等。 外伤:车祸或是遭受到大力撞击也会出现血尿。 药物:抗癫痫药物、非类固醇止痛药、抗凝血剂及抗结核药物等,可能会让病人出现血尿。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形肌红素排入尿液,为良性血尿,大部分都在48小时内恢复正常。超过48小时仍有血尿现象,就要挂急诊。 食物中的色素:有些食物会影响尿液颜色,如火龙果、甜菜根以及胡萝卜等。 生理期:生理期的血液也会混入尿液。 出现血尿,不代表都与疾病有关,若要确定是否为疾病导致的血尿,建议请医生诊断或是进行尿液检查才能确认。 血尿会伴随哪些症状? 造成血尿的原因众多,有血尿的病患可能也会伴随下列6种症状: 发烧 频尿 解尿时感到疼痛 腰痛 排尿困难(为摄护腺肥大之合并症状) 肾绞痛(为尿路结石之合并症状) 从排尿的阶段,判断出血位置,也能进一步诊断可能与那些疾病有关: 前段出血:一开始排尿时是红色的,随后转为正常的颜色,尿道出血为主要的原因。 后段出血:尿液从一开始正常的颜色变成红色,主要为膀胱与尿道的交接处出血。 全程出血:从头到尾都是红色的尿液,与肾脏疾病、输尿管、膀胱出血有关。 血尿的治疗与预防 若被诊断出有血尿的问题,该如何治疗以及从生活上预防?治疗血尿可以从下列方法着手: 泌尿道感染:若为泌尿道感染所造成的血尿,只要透过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 尿路结石:若结石不到0.5公分,可以藉由多喝水自然排出;较大的结石则需至医院安排体外震波碎石术(ESWL),或是手术治疗。 恶性肿瘤:由医生判断是否要进行手术、化疗或放射性治疗。 肾脏疾病:针对各肾脏疾病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摄护腺肥大:透过口服药物或手术治疗。 剧烈运动:运动后适当补充水分,可以避免血尿。 血尿患者可以透过下列日常习惯预防: 每日喝水超过2000 c.c. 不憋尿 睡前不喝水 避免吃容易结石的食物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