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

亲子教育类别涵盖父母最关心的各类育儿议题,从宝宝照护到青少年成长,依不同阶段如“0-1 岁婴儿期"、"5岁学龄前期”、“6~12 岁儿童期”以及“青少年时期”提供实用资讯。同时也包含儿童健康相关知识,协助爸妈从容应对育儿挑战,聪明陪伴孩子在各阶段健康成长、不再手忙脚乱。

常识

亲子教育

几岁该验眼?3至7岁儿童视力标准与筛检重点一次看懂

“我的孩子这么小,需要做视力检查吗?”“我们夫妻都没有近视,孩子的视力应该没问题吧?”这些都是家长常有的想法。事实上,及早进行儿童视力检查,才能确保孩子的眼睛健康发育,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处理。 以弱视为例,每一百名儿童中约有五名会受到影响,比例并不低。弱视的黄金治疗期在6岁以前,若未能在这段时间内发现并治疗,孩子可能终身视力受限,难以完全恢复。 《Hello医师》将为您介绍儿童视力检查的适合年龄、主要检查项目,以及家长在带孩子验眼前应注意的事项,帮助孩子从小拥有健康清晰的视力。 儿童几岁该进行视力检查? 儿童在2岁时视力约为成人的20%,到了3岁左右,视力会迅速发育至约80%,并在7岁左右大致发育完成。换句话说,3岁是孩子首次进行视力检查的理想年龄。 在这个阶段,若孩子存在弱视、斜视或散光等问题,通常都能通过检查被发现。同时,3岁的孩子已具备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能在医生或验光师的引导下配合完成视力表测试。通过游戏化或鼓励的方式,也能让孩子保持专注与稳定的坐姿。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满3岁后安排第一次视力检查,为孩子的视觉发育建立健康基础。 儿童视力检查3大项目 儿童视力检查通常包含以下3项主要评估内容: 视力(Visual Acuity):视力指眼睛看清楚物体细节的能力。光线从物体进入眼球后,会经过角膜、水晶体、视网膜与视神经,最终由大脑形成影像。常见的检查工具包括C字表或E字表,用于评估儿童辨识不同方向符号的能力。 屈光度(Refractive Error):屈光度是指光线在眼球内聚焦的位置。若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方,为近视;若落在视网膜后方,为远视;若无法聚焦成单一点,则为散光。眼科医生会使用电脑验光机或检影仪来测量度数,判断孩子是否需要进一步矫正。 眼位(Eye Alignment):眼位指双眼在注视同一目标时的相对位置。若双眼能同时注视同一点,表示眼位正常;但若孩子看东西时出现偏头、眯眼或一眼偏斜的情况,可能有斜视(眼位不正),应尽早让眼科医生进一步评估。 什么是NTU立体图检查? 除了上述3项视力检查外,眼科医生有时也会安排NTU立体图检查(NTU Stereo Test),这项测试也是幼儿园及小学视力筛检中常见的基本项目之一。 NTU立体图由台大眼科团队研发,透过让儿童配戴红绿或红蓝立体眼镜,观看由随机点组成的几何图形(如方形、三角形),以评估孩子的立体视觉功能。测试时,若儿童能连续正确辨认图形五次,即代表通过;若未通过,则需安排进一步追踪,以确认是否存在斜视或弱视的可能。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儿童的认知与语言表达能力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在辨认立体图时可能会有困难。此外,眼镜的品质、图形角度与观看距离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测试结果。若孩子第一次未通过,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需依照医生的指示安排复检或追踪检查即可。 3至7岁儿童的视力标准 儿童的视力会随着年龄逐渐发育完善。以下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平均视力参考标准(以小数表示): 3岁: 0.4(约相当于视力表上的6/15) 4岁:0.6(约6/10) 5岁:0.8(约6/7.5) 6岁:1.0(约6/6) 7岁以上:1.0(视力发育基本完成) 若孩子双眼视力差距超过视力表两行以上,就应安排追踪检查。例如,5岁的儿童若一眼视力为0.9、另一眼为0.7,就需由眼科医生或视光师进一步评估,以排除弱视或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或散光)等问题。 为什么儿童视力检查前需要使用短效散瞳剂? 多数眼科医生在为儿童进行视力检查前,通常会建议先使用短效散瞳剂(例如Tropicamide,商品名:每瞳令-明点眼液),并在点药后等待约30分钟再进行检查。 这是因为儿童的睫状肌调节能力非常强。若孩子在检查前几天频繁近距离观看电子产品,睫状肌可能因过度用力而出现假性近视。若未使用散瞳剂放松调节,医生在测量度数时可能会误判,导致结果不准确。 因此,若已安排使用散瞳剂的视力检查,建议家长可在检查前几天先让孩子练习点无防腐剂、无药性的人工泪液,帮助他们适应点眼的感觉。这样能减少孩子在检查当天的恐惧或抗拒,避免点药失败,也能让整个检查过程更顺利、轻松。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探索更多亲子教育分类

更多 亲子教育 相关文章

宝宝 0~1 岁

第31个月的宝宝:很爱说“不”这个字 您可以教他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若要为您的宝宝挑一个年度关键字,那一定是“不”这个字。到底说“No”有多大的魔力呢?学龄前的小孩总是说“不”,因为他们还在学习如何用自己的声音,来表达个人的自由意志。有时候,他们心里其实想着“是”,但嘴里却说“不”,尤其在他们生气、激动,或急着想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您的宝宝可能也发现,如果他够大声、够激动地说“不”,反而更能吸引爸爸妈妈的关注,甚至让爸爸妈妈因此“听话”了。 如何照顾宝宝? 给您的宝宝机会去学习,什么叫做多重选项。教他,“不”的相反是什么?答案是“是”。但除了“是”和“不”,还有一个中间选项,叫做“也许”。鼓励他用平稳的语气来表达,这也是教育孩子学习成熟的第一步。 宝宝的健康须知 除了自闭症(Autism)及其他发展迟缓的问题,您可能也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怪癖感到担忧。若您观察到以下现象,请带孩子去看医生,做进一步评估:: 缺乏沟通交流。如果孩子重复说同样的句子,但不与人对话,或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 缺乏解读脸部表情或其他非语言沟通方式的能力。 缺乏眼神交流。 倾向避免社交上的身体接触。 有局限性的特殊兴趣。 用奇怪的方式玩玩具,例如把食物玩具分类排好,却不是假装烹饪或喂食游戏。 对声音或触觉等感官,过度敏感或过度不敏感。 明显缺乏语言及社交能力。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医生在看诊时,可能会进行以下检查,来评估宝宝的健康状况: 量体重 测量心跳和呼吸频率 检查耳朵和眼睛 新手爸妈小贴士 若最近您因为宝宝偏食,而担心他的营养不均衡,您可能会想喂他一些营养品,让自己安心。 您的两岁宝宝,应该是个快乐的小孩。由于这个时期他的记性很好,您可能会想在他上幼儿园前,多做一些准备。但您知道吗,即使是这么小的孩子,也会感受到压力?婴幼儿常见的压力来源,包括被安排了太多已经计划好的活动。虽然孩子的教育很重要,但仍应该让孩子去做他真正想做的事,多提供一些可以帮助他发展好奇心和创造力的活动,对他的心智成长会更有益处。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宝宝 0~1 岁

第30周的宝宝:爱玩躲猫猫 留意贫血症状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您可能会跟宝宝说:“手机不是玩具”、“摇铃不要乱丢”、“不要拉别人的头发”等等。但这个阶段的宝宝,会拒绝您的指示,来挑战您的权威。不过他并不是故意不听话,可能只是因为好奇。 在第 30 周,宝宝可能会做到以下事项: 不需协助就能自己坐好。 当您拉宝宝起来时,他会出现反抗的动作。 如果把他的玩具拿走,他会哭闹。 会想办法去拿他拿不到的玩具。 会寻找掉落的物品。 会用手指拿起物体,并握在手中,因此您必须把危险物品放在他拿不到的地方。 会把脸转向声音的方向。 会咿咿呀呀,发出母音与子音结合的声音,例如嘎、吧、妈、答。 喜欢玩躲猫猫。 如何照顾宝宝? 宝宝还无法记住您所说的每一句话,因此,让宝宝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最好的方式就是对他说“不可以”。 简单的躲猫猫游戏,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宝宝喜欢您一下出现、一下又消失的游戏,这样能加强宝宝对周遭人事物的认识。 宝宝的健康须知 大多数医生在这个月不会替宝宝安排健康检查。您可以先把遇到的问题记下来,下次回诊时询问医生。若有任何问题无法等到下次回诊,请直接带宝宝去看医生。 您还应该知道以下事项: 贫血 氧气,并带走组织中的废物和二氧化碳。贫血会让人感到非常疲倦,身体功能也无法正常运作。 贫血可能由营养不良、基因缺陷、药物、感染或慢性病引起。婴儿最常见的贫血,是因为饮食中铁质不足、无法从食物中吸收铁质,或持续出血(例如肠道出血)导致。有些类型的贫血是遗传性的,例如异常的血红蛋白会造成镰刀型贫血症(Sickle-cell disease,简称 SCD)。 虽然早产儿从出生以来就常常会有贫血,正常宝宝也应该补充铁质。在头六个月,婴儿体内的铁浓度会快速下降,需要额外补充。当您带宝宝定期回诊时,医生有时会在宝宝 9 到 13 个月大时,检查血红素量,确认是否有贫血的情况。 贫血的症状包括疲倦、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嘴唇和皮肤苍白等。若严重,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脏病(Heart disease)、身体或精神问题,导致孩子永久性损伤、增加孩子对环境的敏感度,甚至可能造成中毒。 若抽血检查发现宝宝体内铁含量太低,医生可能会建议您替宝宝调整饮食,或补充铁剂。请务必依照医生指示,因为若补充过量的铁,对宝宝来说非常危险。 您可以透过补充铁质,来预防或治疗宝宝贫血,以下是您需要做的事: 确认宝宝是否为贫血的高风险群。造成贫血的因素包括早产、出生时体重过轻、亲喂妈妈饮食中缺铁,或配方奶中铁质不足。请咨询医生,了解如何替宝宝调整饮食,或补充铁质。 亲喂宝宝愈久愈好,因为母乳中有一种宝宝容易吸收的特殊铁质。 一岁以前不要让宝宝喝牛奶。牛奶的铁质含量低,而且长时间饮用,可能会刺激肠道黏膜,造成轻微损伤。 提供宝宝含铁的谷粉。从第八个月开始,您可以让宝宝尝试富含铁质的食物,例如豆类、菠菜、蛋黄、瘦肉、鸡肉和鱼肉。 让宝宝摄取富含维生素 C 的食物,以促进铁质吸收,包括甜椒、木瓜、哈密瓜、花椰菜、草莓和橘子。 给宝宝吃点心 很多妈妈不希望宝宝在正餐之间吃甜食,但实际上,适量的点心对营养补充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对小朋友来说。因此,要选择健康的点心。 点心时间,宝宝有机会拿一片面包或饼干,自己放进嘴里。您会发现,宝宝才不管食物大小适不适合,都会一股脑地往嘴里塞,吃东西的方式还很笨拙,所以您需要教宝宝怎么吃。 宝宝的胃很小,很容易就饱了,但也很快就会饿。很难从上一顿正餐一直维持到下一顿都不饿。给宝宝准备点心来满足营养需求,是必要的。 点心时间也能让宝宝休息。就像我们大人一样,宝宝也需要休息。如果您不给宝宝断奶阶段的食物,宝宝会一直以为他还需要喝奶。点心可以减少频繁亲喂的需求,并帮助宝宝顺利断母奶。 然而,点心也有缺点。让宝宝吃点心前,应该了解以下事项: 固定时间吃点心:吃点心的时间若太接近正餐,会让宝宝因为肚子太饱而不吃饭。尽量在两餐之间给宝宝吃点心,但如果经常吃点心,宝宝可能会习惯嘴里一直有东西,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这种习惯可能会延续到儿童期甚至青春期。嘴里经常有食物也容易造成蛀牙,即使是再健康的面包,在口腔中经过唾液作用,也会转变成糖分。早上、中午,或晚餐到睡前之间,给宝宝吃一次点心,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如果延后吃饭会让宝宝太饿,也可以先让宝宝吃点心。 要有合理的理由才吃点心:虽然有很多吃点心的理由,但真正合理的状况其实很少。避免让宝宝在疲倦或不舒服时吃点心,也要避免把点心当作奖励。您可以口头赞美宝宝,或替宝宝拍拍手。 注意吃点心的地点:宝宝对点心会跟正餐一样感兴趣,确保宝宝在安全的地方吃点心非常重要。不要让宝宝仰躺、到处爬,或边走边吃,因为这样很容易呛到。宝宝吃点心时,要遵守吃饭的规则,最好在餐桌旁教导吃饭的原则,让宝宝坐着吃,最好是坐在椅子上。 新手爸妈小贴士 宝宝跟您在一起时举止不一样 事实上,大多数宝宝或学步期的小孩,甚至是年纪更大的孩子,对保姆的态度和对您的态度,都会不一样。这代表宝宝跟您在一起时,感到更安全、更舒适。您可以这样想:您是很棒的父母,宝宝相信您会无条件爱着他,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不需要害怕会失去您的爱。 您回家的时间点,可能刚好碰到宝宝下午不舒服或难带的时候。疲累、肚子饿,会让原本快乐的宝宝变得躁动不安。工作一整天,您可能筋疲力尽,回家后面对宝宝的状况,若无法全心全意照顾宝宝,可能会加重您的压力,情绪也会影响宝宝,最后爆发一场危机。 若您不太关心宝宝,宝宝的“不良行为”可能是为了吸引您的关注,或者只是因为肚子饿了。若您希望回家时,宝宝的问题不再那么棘手,您可以尝试以下建议: 不要在宝宝又饿又累的时候回家:请照顾者在您回家的前一个小时喂宝宝,或让宝宝短暂小睡一会儿,也能避免宝宝发脾气。不过要确保宝宝不要睡太久,不然会影响作息,宝宝不会自己在适当的时间醒来。 回家前先放松一下:进屋子前,先做一些放松练习,而不是想着还有哪些事情没做完。试着减轻焦虑,想一些开心的事,让自己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家请放轻松:不要一回家,才放下公事包就赶着煮晚餐、收邮件或摺衣服。花 15 分钟和宝宝一起放松,给宝宝绝对的关注。若宝宝不喜欢太大的变化,您可以请照顾者晚点离开,让宝宝逐渐适应即将发生的事,等宝宝放松后,再请照顾者离开。 让宝宝参与你正在做的事:当您和宝宝都感觉比较舒适时,就可以开始处理家务。换衣服时,可以把宝宝放在床上或地上,让您能看着宝宝;收邮件时可以抱着宝宝;做饭时,可以让宝宝坐在高脚椅上玩玩具,一边洗菜一边跟宝宝说话。 不要带着个人情绪处理事情:大部分职业父母在家时,会感到郁郁寡欢。请试着保持开心的情绪,陪伴宝宝。


宝宝 0~1 岁

第29个月的宝宝:学习去分享 口臭有原因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两个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会出现抢玩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因为他们正在学习保护自己的东西、建立“这是我的”这种所有权的概念,而分享并不是天生就会的行为,而是需要通过后天慢慢引导和学习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也常常表现出重复性的行为,您的宝宝可能会每天都想吃一样的食物、坚持穿同一件衣服,或是一定要照固定的顺序完成日常动作,其实这是他在试着了解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透过重复和一致性,他可以建立起生活的规律,也会因此感到比较安心和有安全感。 与此同时,宝宝也正慢慢发展出一种叫“空间表征”(spatial representation)或“象征思维”(symbolic thinking)的能力,意思是他开始可以在脑中“看见”事物,也就是用想象力去连结和记忆不同的经验,像是他能回想起泰迪熊的样子、记得去奶奶家的路上看到的风景,或者昨天吃过的食物,所有这些生活经验都会帮他在脑中建立新的连接,让他的思考能力越来越丰富。 如何照顾宝宝? 避免宝宝和其他小孩在游戏中的争执,您可以做以下这些事: 示范如何分享,并且多用“分享”这个字眼,例如说:“你愿意分享我的饼干吗?”。 用把物品移开,或让孩子去做别的事来转移注意力,来暂停纷争,比如说:“玩具车要休息一下了,你们要不要去玩吹泡泡呢?”。 当您看到孩子分享的行为时,请特别指出并给予赞赏。 把小朋友最喜欢的玩具藏起来,因为正在玩耍的宝宝,不会想看到别人玩他最想要的那个玩具。 选择即使宝宝独自一人也能玩的游戏,比如捏黏土或画画。 当他分享东西给其他孩子时,奖励他,正面积极的鼓励永远是最好的导师。 通过重复回顾事物的问句,来加强孩子的记忆,例如:“嗯……兔宝宝说完晚安后,接下来要做什么呢?”或者协助他回想细节:“你今天吃的冰淇淋是香草还是巧克力口味?”每天睡前和他一起回顾整理这一天发生的事:“然后你做了什么呢?跟我说说吧!”。 宝宝的健康须知 小朋友吸吮拇指是因为这样让他感到放松和舒服。您的宝宝可能在肚子里还没出生的时候,或者刚出生当婴儿时,就已经开始吸拇指了。所以当他觉得累了、害怕、无聊,或者身体不舒服,甚至在适应幼儿园或新的保母时,他都会用吸拇指来安抚自己。半夜醒来的时候,他也可能会吸拇指,帮助自己再次安心入睡。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带您的宝宝去看牙医,做例行检查,确认牙齿是否干净和健康。如果宝宝还是有口臭,建议您再带他去看儿科医生,做更详细的检查。 新手爸妈小贴士 小孩和成人都可能有口臭的问题,常见原因如下: 口腔干燥:如果您的孩子习惯用口呼吸,口腔会比较干燥,细菌就更容易滋生。 异物:豌豆、种子或其他可能被孩子放进鼻孔里的微小异物,也可能导致口臭,尤其是婴幼儿最容易把异物塞进口鼻。 卫生不佳:通常食物残渣会让细菌滋生在牙齿、牙龈、舌头及喉咙后方的扁桃腺表面,这些都会造成口臭,特别是当食物在口腔停留太久而腐坏时。 吃了味道强烈的食物:如果您的孩子很喜欢吃大蒜、洋葱等味道浓烈的食物,那也可能导致他的呼吸有暂时性的异味。 吃了味道强烈的食物:如果您的孩子很喜欢吃大蒜、洋葱等味道浓烈的食物,那也可能导致他的呼吸有暂时性的异味。


宝宝 0~1 岁

第34个月的宝宝:如何教宝宝用“请”字 训练坐马桶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随着他口语越来越顺,您的孩子可能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头痛期”:变得很bossy(爱指挥人)。他可能常常讲: “我要穿外套!” “妈咪快点来!” “Daddy 坐这里!” 他好像觉得自己是全家的VIP,所有人都要配合他的节奏。他的内心大概是:“世界就是要围着我转!” 虽然这个“小瓜”每天讲话有时候无厘头,但不得不说,他真的越来越有sense of humor了!不过他的幽默不是那种讲冷笑话的类型,而是喜欢: 做鬼脸 发奇怪的声音 跟人玩打打闹闹 这种“表演式”的搞笑方式,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其实是他在学着怎么表达自己,也是在建立自己的社交方式。 如何照顾宝宝? 或许要让小朋友明白什么是“让人感觉良好的态度”,光靠说明确实不太容易。即便如此,当您的孩子有所请求时,仍请您尽量引导他使用“请”这个字,并用和颜悦色的语气表达他的需要。 如果您发现沟通上有些困难,不妨试试看使用娃娃音或叠字来和他说话。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更容易接受,也能增加亲子之间的互动趣味。例如,您可以用轻松的语调说: “请请给我水水~” “宝宝,要什么东西要先说请哦~这样才乖乖~” 此外,您也可以用这种逗趣又温柔的语气来念绘本或讲故事,这会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帮助他学习模仿。 如果您还没有开始训练孩子使用小孩马桶(Potty),或者过去尝试过但不太顺利,现在其实是一个不错的重新开始的阶段。 您的宝宝现在已经比以前更独立,也可能会开始想要自己尝试用马桶。不过,对他来说,马桶有时可能会显得有点可怕,或者他还不清楚什么时候该去厕所。这个时候,您的引导就非常重要。 您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先让他穿着衣服坐在马桶盖上,让他习惯坐在那里,减少恐惧感。 一边轻声说明:“宝宝,以后要 pass urine 或 poo poo 的时候,我们就来这边坐着上厕所哦~” 每隔两到三小时提醒一次他去厕所,不管有没有尿意,这样可以让他建立起“定时上厕所”的习惯。 把如厕的时间变成生活中的日常固定流程,例如:起床后、午睡前和晚上睡觉前。 如厕完后,您可以鼓励他自己按冲水按钮,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做到”,建立成就感。 宝宝的健康须知 对于两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对新环境或突发状况感到害怕,其实是很自然的成长过程之一。不过,如果您发现您的宝宝对一些日常的家庭活动表现出特别焦虑的反应,例如坚持不肯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死死赖在家里‘、情绪反应强烈,甚至会哭闹很久或发脾气或晚上睡不好、容易惊醒,甚至开始出现一些重复性、强迫性的行为(例如一直洗手、反复检查东西)。 这时候,建议您尽快和孩子的儿科医生沟通。医生会帮您评估情况,并在有需要时,转介给专业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或家庭心理师。 新手爸妈小贴士 有些性格比较安静或孤僻的小孩,通常不太喜欢跟人交流,也不太愿意接受爸爸妈妈的肢体接触,有时候还会避开别人的眼神。如果您发现宝宝开始慢慢丧失一些他这个阶段本来应该具备的身体、语言或社交能力,或者他特别安静、很少说话、不主动表达,甚至在各方面的成长明显比同龄小朋友慢,就建议您尽快带他去看儿科医生,让医生帮忙评估孩子的发展情况,必要时也可以转介到儿童发展中心或安排进一步的早期干预支持。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宝宝 0~1 岁

第26周的宝宝:注意宝宝营养需求 防蛀牙别喝果汁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在第 26 周,您的宝宝可能已经能做到以下几项发展指标: 可以用腿支撑身体站直。 能够自行坐着,不需协助。 会转头寻找声音来源。 会发出喷口水或“呸呸”的逗趣声音。 如何照顾宝宝? 宝宝可能会偏好用某只手,之后才换用另一只手。现阶段,宝宝还未能清楚分辨哪只手更灵活,通常要到两至三岁才会明朗。家长不宜刻意干预宝宝的惯用手,因为这项能力多在出生前已确定。若强迫宝宝使用非惯用手,可能会导致手眼协调不足、动作不灵活,甚至影响日后写字。 若您想教宝宝学习手语,现在正是好时机。教宝宝表达的工具,可以减少他们的不安与挫折感。可先从常用词汇入手,例如“书”是双手合起再打开,“肚子饿”是双手放在肚子上。 宝宝很喜欢模仿,尤其是声音和语言。您也可以反过来,让宝宝主导游戏规则,由您模仿宝宝的声音,增进亲子互动。 宝宝的健康须知 根据宝宝的状况,医师会进行体格检查,并使用不同的诊断工具和程序。 体格检查包括再次评估之前的问题。 检查宝宝长牙的情况。 评估宝宝的发展状况。医生可能会透过您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宝宝的表现,或进行一系列评估,例如宝宝坐着时控制头部的能力、视力、听力、抓取和握持小物件、翻身、腿部承重能力等。医生也会通过与宝宝的互动,听宝宝发出的声音来了解其发展情况。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维生素与营养补充品 亲喂宝宝及每日摄取少于 960 毫升牛奶的宝宝,需要补充维生素 D。虽然皮肤曝晒阳光时会制造维生素 D,但仍建议尽量减少宝宝在阳光下的时间。宝宝的皮肤非常娇嫩且敏感,暴露在阳光下的每一刻都会增加皮肤癌(Skin cancer)及皱纹的风险。防晒霜虽能保护宝宝免受阳光伤害,但也会减少身体制造维生素 D 的能力。 至于其他维生素,医生通常不会特别建议额外补充,建议先从逐步调整宝宝的饮食着手。不过有些例外情况,例如早产宝宝体重偏低、肠胃功能不佳、母乳或配方奶摄取量较少,或因慢性疾病影响进食和吸收能力,这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补充维生素。如有任何疑问,请咨询医生。 关于剂量,请务必向医生确认正确的用法和用量。切勿自行给予宝宝成人剂量的维生素,即使自行减少剂量也不安全。只有在医生开处方时,才可使用维生素补充剂。过量的药物或维生素可能会影响营养素吸收,甚至带来危险。 排便习惯的改变 对亲喂的爸妈来说,宝宝最初排出的便便通常是柔软、黏稠且没有刺激性气味,之后慢慢转变成黑色、较浓稠且有异味的便便,可能会让你感到惊讶。不过,请放心,这都是正常现象。虽然在断奶前,喝母乳的宝宝排便会比瓶喂宝宝来的软,但随着宝宝开始吃辅食,便便的质地和气味会逐渐接近成人的状态。 预防牙齿疾病 为预防宝宝牙齿问题,请遵守以下建议: 即使宝宝还没长牙,或已经开始喜欢甜味,也绝对不要给他喝含糖饮料。含糖饮料包括蓝莓汁、混合果汁、稀释果汁加水等。 宝宝长牙期间,睡前或午睡前不要让宝宝喝配方奶、母乳或果汁。如果需要在睡觉时给宝宝喝点东西,请提供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不会损害牙齿。 不要让宝宝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边爬边吸奶嘴或奶瓶。长时间吮吸会损害牙齿。吸奶瓶应视为正餐或点心的一部分,只能在特定地方进行(如抱着宝宝、婴儿餐椅、高脚椅或其他椅子上)。。 宝宝长牙后,晚上喂奶后一定要帮宝宝刷牙,避免蛀牙产生。 宝宝满一岁后,尽量停止使用奶瓶。 新手爸妈小提醒 亲喂的宝宝拒绝瓶喂 你可以试试以下小技巧,帮助宝宝习惯奶瓶: 只在宝宝肚子饿的时候喂奶 肚子饱的时候不要喂奶 假装忽略宝宝,让他自己适应 喂奶前先陪宝宝玩,分散注意力 尽量减少亲喂的次数 轻拍宝宝入睡,帮助他放松 了解何时该退让,顺应宝宝的节奏


宝宝 0~1 岁

第24周的宝宝:注意过敏原 教他拿杯子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您的宝宝现在已经几乎可以看见与听见所有周遭的事物,沟通技巧也在快速进步,他可能会发出尖叫、气泡音,甚至像歌剧般有着八度变化的声音。这些声音能传达他对事物的反应、态度、喜悦、渴望,甚至对解决问题的满足感。 在第 24 周,宝宝可能达到以下发展里程碑: 能从坐姿撑起身体,并尝试站立。 站立时会扶着大人或家具。 试图拿触不到的玩具。 若玩具在可及范围之外,会努力尝试拿取。 会把积木或其他小物从一只手换到另一只手。 能寻找手中掉落的物品,并用手指抓起小东西(请将危险物品放在宝宝触手不能及之处)。 视力与听力几乎与大人相当。 会发出“嘎”、“叭”、“妈”、“搭”等由母音与子音结合的咿呀声。 如何照顾宝宝? 您可以和宝宝玩一些有趣的“发声小游戏”,借此鼓励他多模仿与表达。例如您可以说: “小绵羊哔哔叫,山羊咩咩叫~” “小鸭子呱呱呱,马儿哞哞哞~” 若宝宝发出您不确定含义的声音,可以以热情的方式回应: “对啊,是一辆车车!好闪亮的红色啊!” 这样不仅能延续互动的乐趣,还能鼓励宝宝说更多、表达更多。他会因为您的回应感到开心,也更愿意继续“玩文字”、持续发声。 宝宝的健康须知 这个月,大多数医生一般不会安排宝宝回诊检查。不过,您可以先准备好下周检查时想要请教医生的问题。如果这几天有任何让您担心的状况,或是有急需了解的事项,建议直接联系诊所,尽早向医生咨询。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疫苗 医生可能会建议宝宝接种以下疫苗: B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破伤风(Tetanus)、小儿麻痹(Polio)、百日咳(Pertussis)联合疫苗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Rotavirus) 肺炎链球菌疫苗(Pneumococcal),有助预防细菌性脑膜炎、肺炎和中耳炎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能预防因嗜血杆菌引起的脑膜炎、肺炎或会厌炎 如果正值流感季节,医生也可能建议为宝宝接种流感疫苗(Influenza vaccine) 如何让宝宝不害怕打针? 您可以向医生或护士询问,是否可以在接种疫苗时抱着宝宝,而不是让他一个人躺在诊疗台上。您也可以用温柔、平静的语气和宝宝说话,帮助他分散对针头的注意力。 如果宝宝感到不安,您可以让他吸奶嘴或喝奶瓶,有助于安抚情绪。有研究显示,若在接种时亲喂母乳,能有效减轻宝宝的疼痛感与哭闹。 食物过敏 对于有家族过敏病史的新生宝宝,医生一般会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延迟添加固体食物:不少专家认为,越晚让宝宝接触可能引发过敏的食物,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就越低。特别是当爸爸妈妈或家族成员有哮喘、湿疹、食物过敏等病史时,医生通常会建议晚一点开始断奶和引入固体食物。 持续喂母乳:研究显示,喝配方奶的宝宝比起母乳喂养的宝宝,更容易对食物产生过敏反应,牛奶蛋白是最常见的过敏原之一。如果您正在哺乳,建议继续哺乳到宝宝满一岁。如需补充奶类,可选择豆奶配方,但需注意:有些宝宝对大豆也会过敏。医生也可能推荐部分水解配方奶(hydrolysed formula),这类奶粉中的蛋白质已经被分解,更不容易引起过敏。 慢慢引入不同的食物:若宝宝有过敏风险,建议每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观察至少三到七天,确保没有过敏反应后,再尝试另一种。请留意是否出现以下过敏症状:皮肤红疹(包括尿布疹)、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喘鸣或呼吸不顺、呕吐、肚子不舒服或腹泻。若有上述症状,请立刻停止该食物,并咨询医生。 先从低敏食物开始:像米糊、燕麦、大麦等谷类,以及多数蔬菜和水果,过敏风险相对较低,是适合断奶初期的食物。建议暂缓引入这些食物:番茄、莓类(如草莓、蓝莓)、贝类海产、豆类(如黄豆、青豆)、花生、坚果或辛辣香料、巧克力等刺激性食物。 大部分宝宝的食物过敏,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有些孩子在3至5岁后,对牛奶、小麦或其他食物的过敏反应可能自然消失。因此,家长不必太焦虑,只需耐心观察、循序渐进地引导宝宝接触新食物,并定期向医生跟进宝宝的过敏情况即可。 安全地背好宝宝 当宝宝已经能自己坐起来,哪怕只是维持一小段时间,就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使用婴儿背带了。 在选购背带前,建议您带宝宝一起试背,确认背带是否适合宝宝的身形,并确保背带的绑法稳固、安全,可以妥善支撑宝宝的身体。 使用背带时,宝宝可以更自在地观察四周,还可能顺手拉一拉超市架上的物品、敲一敲礼品店的摆设,或在公园里抓树叶来玩,因此务必要特别小心周围的环境。 新手爸妈小提醒 学习使用杯子 教宝宝使用杯子,对他的发展有许多好处: 自然脱离奶瓶或亲喂:宝宝学会用杯子后,喝东西的方式更丰富,也更容易戒除奶瓶或亲喂。 节省时间,提升自主:用杯子能让宝宝自己喝水、果汁或牛奶,为您省下不少喂奶时间,也帮助宝宝学会独立喝水。 以下小技巧让宝宝更快学会用杯子喝水: 等宝宝能自己坐稳后再开始:这样能降低呛到或窒息的风险。 选择宝宝喜欢的杯子:不同宝宝喜好不同,有的喜欢带把手的,有的则喜欢无把手的。让宝宝试多款,找到最爱的一只。 选轻巧、安全、不易破的杯子:避免用易碎或轻薄的杯子,减少打翻时伤手或弄坏。 别怕弄脏,容许宝宝出错:学习总是从“弄得到处都是”开始。您可以准备防水围兜、在腿上或椅子下垫上防水垫。 营造舒适环境:确保宝宝坐在您的大腿上、婴儿餐椅或喂食椅时舒服又稳固。 从水开始练习:水最简单、最不容易弄乱。宝宝学会后,再逐渐引入母奶、配方奶或稀释果汁。 一步一步来:先只倒一点点水,杯口贴近唇边,慢慢让几滴流入口中,再移开杯子让宝宝吞咽。若他拒绝,就停一停,不勉强。 鼓励宝宝参与:当宝宝主动拿杯子时,就让他尝试。打翻也没关系,那是学习的一部分。 不要给宝宝压力:若他暂时不喜欢杯子,就放一段时间再尝试。可以把杯子当玩具让他先熟悉,再慢慢引导。


宝宝 0~1 岁

第35个月的宝宝:培养独立性 宝宝开始学骑三轮车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如果您的孩子比较喜欢某位家人或朋友陪伴,而不是您,不用太担心。他可能只是某一天特别想让爸爸讲睡前故事,而不是妈妈。如果妈妈已经陪伴他一整天了,换爸爸来陪陪他也是很自然的。尤其是当某位家长因为出差或外地几天不在,孩子暂时“冷落”他们也是正常的,这其实是孩子表达“我真的很想你,不喜欢你不在身边,我害怕被抛弃”的方式。 对于学龄前的小孩来说,幻想和现实的界线还不清楚,所以当他们说的话和事实不一样时,可能不是故意说谎,只是他们的认知还在发展中。 如何照顾宝宝? 当您觉得参与孩子的下午茶会、扮家家酒或堆积木时感到无聊,就让他自己玩吧,不必有愧疚感。让孩子自己玩,也能培养他的独立性。您也可以考虑做些让自己身心愉悦,又能跟孩子一起参与的活动,比如一起下厨、做园艺、到户外玩耍或散步;或者让孩子模仿您的工作样子,给他一张“办公桌”或玩具厨房,让他参与。 即使孩子说的话不完全符合事实,他通常宁愿讲些听起来好听的内容。帮助他明白说出真相并不可怕,是避免他说小谎的好方法。比如他否认在墙上涂鸦时,您可以冷静地帮他清理,并告诉他蜡笔是用来画在书本或纸张上的。另外,用幽默的方式回应也很有效,可以顺着他的荒谬说法,编出自己的版本,孩子说不定会自己承认真相。 大部分2到3岁的孩子,已经会骑三轮车了。骑三轮车可以训练大腿肌力和腿部协调性。建议从选一辆塑胶制、车身较低的三轮车开始,这样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掌握踩踏技巧。之后,可以换更大的三轮车。但这个阶段的孩子平衡感和身体协调性还不够,通常还不能骑两轮车。有些孩子能骑带辅助轮的两轮车,但一般要到4岁左右才比较适合。 宝宝的健康须知 若您的好奇宝宝喜欢到处探索玩耍,完全避免接触病菌其实是不可能的。感染病菌后常见的症状包括腹痛、咳嗽、皮疹、呕吐和发烧,这些症状在小孩中都很常见。不过,只有医生才能确定这些症状究竟是由哪些疾病引起的。。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请确认您的孩子是否遗漏了任何预防接种。目前是否正值流感(Influenza)季节?通常流感高发期是每年10月至翌年5月,具体时间视当时气候而定。您的医生一般会建议孩子接种流感疫苗。以下是有关流感的须知: 流感的症状通常比普通感冒严重得多。 流感疫苗一般建议2岁以上儿童接种,也有适合6个月以上婴幼儿的疫苗,请向医生咨询相关资讯。 美国疾病管制与预防中心(CDC)建议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幼儿的父母及主要照顾者也应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后,即使感染流感,症状通常会较轻微;若流感症状加剧,请尽快就医。 新手爸妈小贴士 由于您的孩子正处于睡眠周期转换的阶段,他可能比您更容易在夜间醒来。因此,教导他学会自行再次入睡是很重要的。您可以尝试以下安抚孩子入睡的新方法: 把孩子安置在大床上,给予鼓励。 预备好睡前所需的一切,并将这些步骤纳入固定的睡前程序。 给孩子一个晚安亲吻,表达关爱与安心。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宝宝 0~1 岁

第24个月的宝宝:宝宝肢体协调进步 学会自己穿衣的技巧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到了两岁,您的宝宝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不少日常小事,比如自己穿脱衣物,甚至可能开始展现出穿衣的喜好。这些都是肢体协调能力提升、独立性增强的自然表现。宝宝对身体的控制也更有信心了,可能已经可以蹲下捡东西、跳一跳,或踮起脚尖够高处的物品。 宝宝在认知发展方面也越来越成熟,开始能够理解物品的大小差异,也听得懂较为复杂的指令,例如“把角落那颗球拿来”或“看看床上方”。这表示宝宝不只在语言理解上有进步,也开始掌握空间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您可以多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想法,也给予适当的引导,例如请他说出他想穿哪一件衣服、要选哪一双鞋。这些互动能进一步提升宝宝的判断力、自信心与语言能力。 如何照顾宝宝? 这阶段,您可以买一些带钮扣、按扣或钩眼扣的衣服,让宝宝开始学习穿衣技巧。松紧裤、套头衫和魔术贴鞋子都很适合小朋友练习。建议多买几件这类衣服,这样早上换衣服时会更轻松省时。一次练习一种技能,比如用一个大扣子或按扣,慢慢增加穿衣的难度。 您也可以透过和宝宝聊天,提升他的认知能力: 跟他聊聊不在身边的家人,例如爸爸去上班、奶奶住得很远。 让他练习包含不同方向的指令:比如先把玩具放在椅子上,再移到椅子下,然后请他拿给您。 透过提问位置相关的问题:鸟儿在哪里飞?飞机在哪儿飞?门在哪里?别期待宝宝每次都答对,也别让对话像考试,只要自然地把这些问题融入日常聊天就好。 宝宝的健康须知 满两岁的定期检查非常重要,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宝宝各方面的发展都符合标准。您可以跟儿科医生讨论以下事项,协助诊断与照护: 1. 宝宝的睡眠习惯 大多数两岁宝宝每晚需要睡约11小时,另加约2小时午睡。有些小朋友可能会跳过午睡,选择晚上一次睡足,能睡整晚不醒是理想的。如果宝宝半夜因恶梦惊醒,务必告知医生。恶梦和夜惊在这个年龄很常见,医生也许能教您一些安抚方法。 2. 宝宝的饮食习惯 这阶段可以开始控制宝宝吃甜食的频率。若宝宝经常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能会更想尝试零食和垃圾食品。您可以向医生咨询,医生可能会建议一些健康且适合小朋友的点心,帮助您减轻饮食上的担忧。 3.宝宝的走路姿势 由于宝宝腿部仍在发育,走路时出现外八字脚是常见现象,通常会在大约7岁时自然改善。 4. 宝宝的体能活动 两岁宝宝手脚协调性提升,能更好地控制动作。他们通常能踢球、堆积木、爬上爬下家具、跳跃以及上下楼梯。请给予宝宝足够空间和机会,让他自由活动、锻炼身体。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您的儿科医生会再次为宝宝量度身高、体重和头围,并参考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所公布的标准: 体重:10.7~15.5公斤 (男孩)、10~14.5公斤 (女孩) 身高:82.5~93公分 (男孩)、80~91.4公分 (女孩) 头围:46.4~50.8公分 (男孩)、45.7~49.5公分 (女孩) 医生可能也会计算宝宝的身体质量指数(BMI)。如果宝宝的BMI处于第85至94百分位区间,表示体重稍微偏高;若超过第95百分位,则属肥胖范围。若您对这些数值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医生咨询。 新手爸妈小贴士 作为妈妈,您一定很关心宝宝的成长和饮食情况,可能也很期待两岁的宝宝可以说很多话。不过,有些小孩说话比较慢,俗称“大只鸡晚啼”。通常两岁的孩子已经能说超过50个字,或者开始把两个字组合成简单句子。但每个宝宝的发展速度不同,所以先不要太担心,过一两个月再观察看看。如果几个月后仍没明显进步,再带宝宝去看医生也不迟。 Hello Health Group 并不提供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


宝宝 0~1 岁

第12周的宝宝:注意宝宝是否有疝气问题 发展指标仅作参考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在第 12 周,您的宝宝可能会有以下发展: 经常露出笑容。 双手合掌。 趴着时,头部可以抬高至 90 度。 会大声笑出来。 想要某样东西时会尖叫表达。 能够追踪大约 15 公分内的物体,头部可以转动至 180 度。 如何照顾宝宝? 大声朗读是帮助宝宝语言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听见您的声音,能让宝宝熟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您可以在念书时转换语调、模仿角色声音,甚至用唱的方式来说故事,让与宝宝的互动更有趣。 如果宝宝转头或表现出不感兴趣的样子,不需要强迫他,可以稍作休息,等宝宝情绪稳定后再继续。 市面上有许多适合宝宝聆听的图书,建议选择图画大、色彩鲜艳、角色简单,或是只有图画的书籍。您可以反复地为宝宝描述图画的内容。选书时,无需过于在意年龄分级,只要书本色彩丰富、图像清楚,就能够吸引宝宝的注意力。 您也可以透过以下方式,为宝宝营造一个正向、安全的成长环境: 常常抱抱宝宝,给予亲密接触 多与宝宝说话,建立沟通习惯 利用游戏方式帮助宝宝放松 给宝宝适度的独立空间,让他探索 鼓励宝宝做他喜欢的活动 在合适的时机做适当的事情,配合宝宝的节奏与需求 宝宝的健康须知 根据宝宝的不同情况,医生会酌情安排以下检查内容: 测量体重、身高、头围,并评估出生后的发育进展。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确认上次检查发现的问题是否有改善。 针对未来几个月的喂养、睡眠、生长与安全提供指导。 回答您的疑问,例如:宝宝接种疫苗后的反应该如何处理?宝宝出现哪些状况应尽快就诊? 此外,您也应关注因近一个月内重返职场而带来的家庭与喂养变化。建议在看诊时将医生提供的所有建议与信息记录下来,并整理进宝宝的健康记录,包括但不限于: 体重、身高、头围 胎记与皮肤状况 预防接种记录 疾病与就诊状况 服用药物详情 各类检测结果(如X光、听力筛查等)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头型扁平 若宝宝的头型看起来较为扁平,可能是因为长时间维持同一睡姿所致。新生儿头骨柔软又具可塑性,如果整晚仰睡,后脑勺容易受压而变扁。您可以在宝宝开始学爬或学坐后,多让他在清醒时做趴睡练习,以锻炼颈部肌肉,也减少后脑勺一直承受压力的机会。 若您发现宝宝的头型有明显异常,建议尽早带宝宝去看医生,以确认扁头的程度是否严重,并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治疗或干预。 掉发 若宝宝头发掉得并不严重,且是因姿势摩擦引起的秃发,通常不必担心。宝宝经常将头部保持在同一个位置,不断摩擦床垫或婴儿床边,就可能导致这些区域的头发脱落。随着宝宝长大,不再长时间保持同样姿势,这种掉发情况通常会停止。 然而,不同宝宝恢复头发的时间会有差异。有些婴儿掉发后很快就长回来,而有些则需要更长一段时间。新长出来的头发,无论是颜色或质地,可能跟宝宝刚出生时的细软发有所不同。若您对此有疑虑,建议在下次儿科复诊时与医生讨论。 婴儿疝气 疝气(Hernia)虽然在成人中多因常搬重物而发生,但婴幼儿也可能出现,特别是男婴、早产儿或双胞胎更容易罹患。婴儿疝气最常见的类型是腹股沟疝,即肠道经腹股沟管滑出。您可以留意以下早期征兆: 在宝宝大腿根部与下腹部之间的皱褶处(鼠蹊部)出现肿块 尤其在宝宝哭泣、用力、躁动时肿块更明显 安静状态下,肿块可能自行缩小 若肠道滑向阴囊,可能看到阴囊鼓胀 若您发现宝宝腹股沟或阴囊区域有不正常的肿块,请尽快带宝宝就医。医生通常会根据疝气的大小和症状,建议合适的治疗方式。多数情况下,疝气需通过小型手术修补,这类手术在婴幼儿中的成功率高、恢复快,术后也能顺利出院。 手术发生疝气复发的情况非常罕见。若不及时治疗,滑入腹股沟管的肠道可能被压迫,导致血流不顺,影响肠道功能,宝宝会因此出现以下症状: 持续大哭或异常烦躁,似乎很痛 呕吐 无法正常排便 若宝宝出现上列任何情形,请立即带他去急诊就医;切勿尝试自己用手把肠子“推回去”,以免造成进一步伤害。 新手爸妈小提醒 发展指标 宝宝的发展指标,是让您了解孩子是否在适当的阶段达标的有用工具,也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有发展迟缓的现象。不过,您不需要把孩子跟其他小朋友,或兄弟姐妹作比较,因为这样只会徒增焦虑和失望。 每位宝宝的成长节奏都不尽相同,即使两个完全健康的孩子,在不同的成长环境中,也会有不一样的发展。例如,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较快发展,较早会说话,说得也比较多;而有些孩子的动作发展较为快速,可能较早学会翻身或坐着。 也许有的宝宝在 15 个月大时才开始走路,但早就已经会爬了;而另一些宝宝可能还不会爬,却已经在 10 个月大时学会站立或迈开第一步。 另外,家长对孩子能力的观察往往带有主观判断。有些加长可能还没察觉孩子发出的咿呀声,其实已经是语言发展的起步;而另一位家长却认为孩子已经会说“爸爸”了。 这些例子说明,不需要把自己的孩子拿来和其他小朋友作比较,这样的比较没有太大意义。最重要的是关注孩子是否持续有进展,以及是否在自己节奏下健康成长。


宝宝 0~1 岁

第15周的宝宝:宝宝抓握能力强 留意鹅口疮感染

宝宝的健康与成长 宝宝开始对周围环境作出判断,对所有事物都充满好奇,甚至对自己的倒影感到新奇。虽然宝宝不会意识到镜中影像的真实(通常到两岁才懂),但他喜欢盯着镜子看,甚至可能开心地对着镜子笑。 在第15周,宝宝可能做到以下事项: 站立时,头部保持稳定。 趴着时,用双手撑起胸部。 会翻身(单向)。 能抓握物品。 容易被小物件吸引注意力,如葡萄干(请确保这些东西不在宝宝可触及范围内) 开始对周遭环境做出判断,对所有事物充满好奇,包括自己。 如何照顾宝宝? 您的宝宝可能会在听到您的声音时,停止吸吮手指或奶瓶。您可以边做家务,边跟宝宝说话,这不仅能建立你们的连结,也帮助宝宝练习表达。观察宝宝有没有回应的迹象。 当您和朋友聚会时,可以让宝宝在旁边,听听各种对话,了解人际互动。宝宝喜欢看其他孩子玩耍,留意稍大一点的宝宝学走路,或观察宠物的动作。此时,您需要密切留意宝宝的动作,因为他还不懂得自我保护。只要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宝宝都会拿东西玩。宝宝很会抓东西,您可以给他一些容易抓握的玩具,比如塑胶制品、橡皮筋,也可以给会发声的玩具或绒毛玩偶。 宝宝刚开始时通常只用一只手,之后会换手玩。这个阶段还不能确定宝宝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通常要等到两到三岁才会明朗。 宝宝的健康须知 这个月,大部分医生不会安排复诊或定期检查。若您有任何疑问,等不到下次复诊时想咨询,也可以直接致电医生。 宝宝的需求与发展 鹅口疮   鹅口疮(Oral thrush)是由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yeast)引起的口腔真菌感染。如果您发现宝宝脸颊内侧、舌头和嘴唇上有擦不掉的白色斑块,看起来像呕吐物残渍,这可能是鹅口疮的迹象。 酵母菌喜欢在潮湿温暖的环境生长,而婴儿的口腔正好符合这一条件。如果您是亲喂,宝宝吸吮时可能导致乳头感染,乳头感染会感到干涩和疼痛。若您近期压力大或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更高。酵母菌还可能顺着消化道移动,经过肛门引起皮疹或阴部感染。 若出现上述状况,请及时就医,医生会为您和宝宝开具抗真菌药物。尤其是在您仍亲喂时,您和宝宝都必须同时接受治疗,以防交叉感染。治疗通常需要数周才能见效。治疗期间,请勤洗手,用沸水消毒玩具和奶嘴,并在乳头上涂抹抗真菌药膏和消炎药。有些宝宝因为鹅口疮,脸颊和牙龈会疼痛,导致他们烦躁、不愿进食。 阴茎肿胀 如果您发现宝宝的阴茎肿胀,可能会感到担心,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尿布疹(Diaper rash)引起的。尿布疹在宝宝中非常常见,有时会导致阴茎肿胀,甚至影响排尿。 请务必好好护理宝宝的尿布疹。如果宝宝排尿困难,可以让他泡温水舒缓。若您使用布尿布,建议改用一次性纸尿裤。若家中护理两三天后,尿布疹未见好转或排尿困难加剧,请立即带宝宝就诊。 宝宝动作协调不佳 即使宝宝已经出生一段时间,神经系统仍未完全成熟,大脑还不能完全处理所有事情,所以宝宝协调能力较弱是正常的,运动功能仍在发育阶段。不过,宝宝很快会学会控制自己的动作,并逐渐能更有目的性和技巧性地完成动作。如果您仍有疑虑,请在下次回诊时与医生讨论。 新手爸妈小贴士 夜间喂奶 夜间喂奶能让宝宝获得足够营养,虽然有些亲喂宝宝在三个月大后(甚至更早)就不需要再喝母乳,但大多数妈妈还是维持亲喂习惯,有些宝宝每晚仍需亲喂两次。 不过,每晚喂三至四次奶其实没必要。您可以逐步减少喂奶次数,让自己获得更多休息与睡眠,同时也帮助宝宝睡得更好。以下是您可以尝试的方法: 让宝宝每次多喝一点奶。 在宝宝哭闹要求喝奶之前,先主动喂奶。 确保白天已经喝足够的奶量。 逐渐延长喂奶间隔时间。 考虑分房睡。如果您现在和宝宝同房或同床,且想开始分房,这是一个好时机。持续抱着宝宝会令他更容易醒来,导致您必须更频繁地抱他。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