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癌症,又称恶性肿瘤,癌症的发生是因为致癌基因被活化,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增生,进而形成肿瘤,如果持续恶化、形成恶性肿瘤,就是所谓的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癌症是全球第二大死因,在 2018 年夺去近千万条人命,每六人就有一人是因癌症死亡;新加坡癌症注册局公布的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20年,本地有8万零753人患癌,男性3万9393人,女性4万1360人。另有2万8926人不敌癌症逝世,男性1万5894人,女性1万3032人。这相当于每天有约44人确诊癌症,16人因癌症丧命。

常识

癌症

膀胱癌

膀胱癌的定义 膀胱位于骨盆腔内,形状如同一个可扩张的囊袋,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若膀胱内的细胞出现恶性变化,便会形成膀胱癌(Bladder cancer)。膀胱癌的癌细胞一般生长快速、难以受控,并可能扩散或侵入其他邻近的器官与组织。 早期的膀胱癌,通常起源于膀胱内壁的上皮细胞。大多数膀胱癌能够在早期被诊断,且治疗成效理想。然而,膀胱癌具有复发的风险,因此康复后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定期的回诊追踪。目前,膀胱癌主要分为3大类型: 尿路上皮癌(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 Urothelial carcinoma):这是最常见的膀胱癌类型,源自膀胱内壁的尿路上皮细胞。 鳞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较少见,通常与长期感染或膀胱受慢性刺激有关,癌变起源于膀胱内壁薄而扁平的鳞状细胞。 腺癌(Adenocarcinoma):属于罕见类型,常因膀胱长期发炎或受到刺激,使腺细胞(负责分泌黏液的细胞)发生癌变。 膀胱癌有多常见? 膀胱癌患者分布于各年龄层,但以老人最常见。不过只要能减少风险因子,就能降低罹患膀胱癌的机率,请与医师讨论,以获取进一步讯息。 膀胱癌的的症状 膀胱癌最典型的症状是血尿,尤其是无痛性血尿。患者也可能出现体力下降、体重减轻或骨痛等情况。若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提示癌细胞可能已扩散,病情趋向严重。 其他需注意的症状包括: 血尿 排尿时疼痛 小便频繁 突然感到强烈尿意 尿失禁 腹部疼痛 下背疼痛 什么时候该就医? 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有助于阻止病情恶化,预防紧急情况发生。若您发现身体有异样或出现上述症状,请尽快联系医生。 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症状及适合的治疗方式都不同,建议您与医生讨论,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膀胱癌的致病原因 目前,引发膀胱癌的确切原因仍未明了。 膀胱癌的风险因素 以下为会增加罹患膀胱癌机率的风险因子: 吸烟:包括香烟、雪茄或烟斗。吸烟会使身体产生有害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会聚集在尿液中,从而提高膀胱癌风险。 年龄:膀胱癌在年长人士中更为常见,40岁以下人群较少见。 种族:白种人患膀胱癌的比率较其他种族更高。 性别: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 接触致癌化学物质:肾脏会将血液中过滤出的有害化学物质排入尿液。若经常接触这些化学物质,膀胱癌风险会增加。 长期服用特定糖尿病药物:服用含吡格列酮(Pioglitazone)成分的糖尿病药物超过一年,可能提高膀胱癌风险。 慢性膀胱炎症(Chronic bladder inflammation):长期或反复使用导尿管,可能导致尿道感染或膀胱炎(Cystitis),并增加罹患鳞状细胞膀胱癌的风险。 个人或家族病史:曾患膀胱癌的人有较高的复发风险;若直系亲属中有人曾患膀胱癌,个人的风险也会提高。但家族多人同时罹患膀胱癌的情况并不常见。 膀胱癌的诊断、治疗与分期 本文提供的资讯仅供参考,不能取代专业医疗意见。请向医生咨询,以获取更详细和适合个人情况的建议。 膀胱癌的诊断方式 医生会根据病情,采用一种或多种检查方法来确诊: 尿液检查:利用新鲜尿液进行细胞学分析,检测是否存在异常细胞、细胞碎片、结晶体或其他物质。 体格检查:医生可通过腹部触诊,或以戴手套的手指伸入阴道或直肠,对膀胱部位进行触诊,以判断是否有肿块。 膀胱镜检查:通过膀胱镜从尿道进入膀胱,直接观察膀胱内壁,并可取出组织样本作病理检查,以确定癌变情况和肿瘤位置。膀胱镜是一种前端带有光源镜头、可弯曲的细管。 患部活体切片:用显微镜观察从患者身上取下的切片组织,判断是否 下腹部扫描:包括电脑断层扫描(CT)或超声波(Ultrasound),用于观察膀胱或腹部情况。 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通过静脉注射显影剂,并进行X光拍摄,以发现膀胱异常或合并上泌尿道肿瘤。 X光检查:辅助评估膀胱及相关部位的情况。 膀胱癌的分期 膀胱癌的分期是根据癌细胞扩散的程度来判定,通常分为0至4期: 第0期:原位癌,癌细胞仅位于膀胱内壁黏膜层,尚未浸润。 第1期:表浅型,癌细胞已侵入膀胱黏膜下层,但尚未进入膀胱肌肉层。 第2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膀胱肌肉层。 第3期:癌细胞进一步扩散至膀胱周围的组织或邻近器官。 第4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腹腔、淋巴结或远处器官,如骨骼、肺部等。 膀胱癌治疗方式 医生会根据膀胱癌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建议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第0期与第1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0期和第1期,膀胱癌通常属早期阶段。治疗方式可能包括: 外科手术:切除膀胱内的肿瘤。 膀胱内灌注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膀胱,以杀死残余癌细胞。 免疫治疗:通过将药物注入膀胱,刺激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 第2期与第3期膀胱癌的治疗 手术治疗 部分膀胱切除:切除含有肿瘤的膀胱部分。 经尿道切除术(TURBT)或电灼术:通过尿道切除或烧灼膀胱肿瘤。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切除整个膀胱,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 综合治疗 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可在手术前用于缩小肿瘤,或在无法手术时作为替代方案。 在手术后使用这些治疗方法,可帮助清除残存癌细胞,并降低复发风险。 第4期膀胱癌的治疗 在第 4 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远处器官或淋巴结,治疗重点多在于控制病情、缓解症状及延长寿命。常见治疗方式包括: 全身化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并期望延长患者寿命。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切除整个膀胱及邻近淋巴结,并进行尿路改道手术。术后可配合化疗、放射治疗或免疫治疗,以清除残存癌细胞、缓解症状并降低复发风险。 […]

探索更多癌症分类

更多 癌症 相关文章

淋巴癌

发烧、咳嗽可能是淋巴癌!了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6大症状、分期及治疗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2022年的癌症登记报告,新加坡有约1,150千名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死亡率约361例。 为何会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有哪些治疗方法?《Hello健康》为您说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起因、症状、分期及治疗。 什么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指人体中的淋巴球转为恶性肿瘤,生长的部位不受限制,可从单一的淋巴结扩散至全身,俗称淋巴癌。淋巴癌又可分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 NHL),以及何杰金氏淋巴瘤。在新加坡,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发生率远高于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下列2种最为常见: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 非特定周边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PTCL-NOS) 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目前医学界认为可能导致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原因: 免疫系统功能不全:曾接受器官移植并服用免疫制剂者,或本身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红斑性狼疮或HIV感染者,较容易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细菌、病毒感染:病毒会影响淋巴球,进一步转变成淋巴癌;有可能造成感染的病毒,例如第1型人类T淋巴球细胞性病毒HTLV-I、C型肝炎病毒或伊波病毒(Epstein-Barr virus)。 环境:长期暴露在杀虫剂或染发剂等化学制剂环境中,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机率也较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症状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依侵犯部位不同,会出现6大症状: 局部或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常见的淋巴结肿大部位如颈部、胯下、鼠蹊部。 肝脾系统:若肝脾肿大,会造成腹痛。 肠道系统:肠道系统的淋巴肿大会出现胃溃疡、胃出血或胃穿孔等问题。 呼吸系统:以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为主。 骨髓系统:若骨髓遭侵犯,造血功能会变差引发贫血;血小板减少则会造成不正常之出血。 神经系统:癌细胞入侵脊椎管造成疼痛、感觉异常,甚至出现神智异常。 除了上述症状外,病患也会有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减轻或疲劳等问题。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临床上以侵犯广泛程度作为分期基准,其差异说明如下: 第一期:仅有1处淋巴结有癌细胞。 第二期:2处以上的淋巴结有癌细胞,且这2处淋巴结在横膈膜的同一侧。 第三期:癌细胞已扩散至横膈膜的2侧。 第四期:身体有多处淋巴结被癌细胞侵犯,或是单一脏器伴随远端癌细胞侵犯,例如肝或肺。 以上4期皆有A、B期之分,若病患症状出现超过38度发烧、夜间盗汗、体重在半年内突然减轻10%时,可诊断为B期,若无这些症状者则为A期。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诊断方法 除了询问病史、临床症状之外,医生也会藉由下列方式检测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细胞的侵犯: 触诊:触摸颈部、胯下、鼠蹊部是否有不正常的淋巴结肿大。 抽血:若有贫血、血小板减少,可能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造成。 胸部X光:检查胸腔是否有遭癌细胞侵犯。 腹部超音波:侦测肝脏或脾脏是否有被侵犯迹象。 骨髓切片:检查骨髓是否受到侵犯。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3种治疗方法 放射线治疗:以钴六十为主,主要治疗第1、第2期的病患。 化学治疗:若为恶性肿瘤病患,则需使用化疗。化疗为每3至4周施打1次,总共需要6至8个疗程;部分医生会采取密集治疗的方式,提高治疗效率,每周施打1次化疗,隔周使用不同的药物来减少抗药性。 混合放射线与化学治疗:适合肿瘤侵犯至鼻腔、脑部、脊椎或是肿瘤已经大于8公分的病患。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淋巴癌

淋巴结肿大看哪科?如何治疗淋巴癌?解说淋巴癌检查、诊断及分期

相较于其它癌症,淋巴癌只要妥善接受治疗,通常存活率和预后都不会太差。当然诊断时间的早晚影响仍非常大。 继《淋巴结肿大看哪科?如何治疗淋巴癌?解说淋巴癌检查、诊断及分期》后,《Hello健康》带您继续了解淋巴癌的诊断、分期及治疗方式。 淋巴癌的诊断与检查 如上篇文章所述,淋巴结肿大是淋巴癌的主要征兆,在医生检查时,通常会先针对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淋巴结数量较多的部位进行触诊,再透过以下方式做进一步的诊断: 抽血检查: 相较于一般人,淋巴癌患者的白血球和硷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与乳酸去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数值会升高,血小板和红血球数量则会减少。 影像学检查: 例如X光、电脑断层扫描(CT scan)、正子断层扫描(PET scan)及超音波检查等。 骨髓穿刺: 利用细针穿入骨头,抽取部分骨髓样本,检查淋巴癌是否入侵骨髓。 活体组织切片检查: 采取部分淋巴肿瘤的组织,经由显微镜观测后,判定患者是否罹患淋巴癌与淋巴癌的分期。 淋巴癌该看哪一科? 我们通常会依身体的不适部位,决定要去哪一个专科就诊,如感觉腋下淋巴结肿大,就去血液肿瘤科或一般外科,或发现颈部有莫名肿块,去耳鼻喉科就诊。 以下科别皆可协助淋巴癌诊断,若不确定,可先看家庭医生,由医生诊察后再决定是做进一步的治疗或转介。 家庭医生 血液肿瘤科 耳鼻喉科 一般外科 内科 肿瘤医学科 淋巴癌分期:第一、二、三、四期 淋巴瘤的分期通常以横膈膜为界线,分为以下四期: 第一期:淋巴瘤仅出现于1个淋巴区,或淋巴瘤仅出现在淋巴系统以外的1个器官。 第二期:横隔膜同侧有2处以上的淋巴区遭到肿瘤侵犯,或是淋巴瘤出现在淋巴系统外的1个器官和同侧之其他淋巴区。 第三期:横膈膜上下两侧或脾脏都有淋巴区遭侵犯。 第四期:肿瘤侵犯淋巴系统外器官,如:骨髓、肝、肺及骨头等。 另外,若临床症状发烧超过38度、夜间盗汗和6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10%者,医生会在期别后加上一个“B”,如无上述症状则加上一个“A”,辅助判断病情。 如何治疗淋巴癌? 淋巴癌的治疗会因肿瘤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如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因为对放射线治疗的效果良好,因此会优先放疗;但若期数已进展至第三或第四期,可能会搭配化疗一并进行。由于何杰金氏淋巴瘤对放疗效果较好,也不容易转移到其他器官,患者的预后和存活率通常良好。 不过,新加坡的淋巴癌病患通常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依其病情发展速度,可分为低恶性度与中、高恶性度: 低恶性度: 肿瘤发展较慢,早期难发现,主要治疗方式包含放疗和化疗;但是低恶性度非何杰金氏淋巴瘤面对化疗的效果不佳,因此常有复发情形;可考虑使用抗 CD20单株抗体进行治疗。单株抗体可和癌细胞的结构结合,让免疫细胞辨识并将其杀死。 中、高恶性度: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发展迅速,但结构较不稳;对于化学治疗的反应良好,通常采用CHOP(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 Prednisolone)等4种化疗药物合并治疗,不过能用化疗根治的患者仅达30~40%。 针对复发病患,可考虑采用局部放疗搭配化疗,或是提高化疗剂量,再搭配骨髓或干细胞移植,或者透过抗CD20单株抗体进行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淋巴癌

淋巴癌第四期能活多久?肿瘤恶性度影响淋巴癌治愈率及存活率

继《淋巴结肿大看哪科?如何治疗淋巴癌?解说淋巴癌检查、诊断及分期》后,相信大家对淋巴癌都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病友或家人来说,最关心的是淋巴癌治愈率与存活率,虽然这些都只是参考数值,但也让人们做好心理准备,鼓起信心一起对抗病魔。《Hello健康》为您说明两大淋巴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预后、治愈率及存活率。 何杰金氏淋巴瘤治愈率、存活率较高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患者的预后普遍良好,一方面是发病的高峰年龄在 20~30岁,相对于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大多于老年发病,前者可选择的治疗方式较多,术后的恢复也较好。(延伸阅读:淋巴结肿大) 不仅如此,何杰金氏淋巴瘤也不容易转移,而且对放射线治疗的效果良好,减少术后不断复发的可能性。 整体而言,何杰金氏患者若是在早期(一、二期)就发现,治疗成功率可达80%,即使到了第三或第四期确诊,患者10年的存活率也分别有50%或60%;因此癌友们不必气馁,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成功抗癌的机率不低。 https://hellojiankang.com/cancer/lymphoma/lymphoma-symptoms/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较致命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种类繁多,可依照其肿瘤结构与发展速度分成低恶性度与中、高恶性度等两种。新加坡国人罹患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又以老年人居多,预后状况较差。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根据2022年癌症登记报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共约1,150例确诊,其中约300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此种淋巴瘤属于中、高恶性度,也称为“侵袭性淋巴瘤”,因此发展速度快,致命率高。 目前在治疗上主要是采行CHOP(Cyclophosphamide、Doxorubicin、Vincristine、 Prednisolone)化疗搭配抗CD20单株抗体,不过也因为患者非何杰金氏患者罹患年龄通常较大,因此化疗药物的剂量可能需要减少,相对也提高淋巴癌复发的机率。 淋巴癌第四期能活多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存活率 低恶性度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患者,5年存活率约70%,但因较容易转移与复发,需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中、高恶性度的肿瘤若能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在化疗后都有明显的改善,甚至比起低恶性度淋巴瘤,更容易将癌细胞完全清除,达到治愈的效果;不过若是拖到淋巴癌第四期(末期)才发现的话,存活率可能只剩下20%。 以上都是统计数字,抗癌不仅依靠医生的专业,病友的信心和家人的支持都是影响治疗成果的重要因素。有些患者除了常规医疗外,还会转向民俗疗法,建议病友还是先与医生详细讨论,以免影响正常疗程的进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癌症

大肠癌症状与类型:警惕5大早期警讯

大肠癌前兆与症状 大肠癌(又称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在早期往往症状不明显,而且容易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表现混淆,因此更难以在初期被发现。 需要注意的警讯包括: 若出现多个症状 症状持续超过数周 症状逐渐加重或反复出现 此时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检查与评估,以便及早确诊和治疗。 1. 血便不可忽视 出现血便时,许多人会以为只是痔疮所致,但事实上,大肠癌也可能导致血便。 大肠癌引起的血便,通常表现为深红色或黑色粪便 这是直肠或大肠出血的警讯 一旦出现,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生诊治,避免延误病情 2. 排便习惯改变 每个人的排便次数因饮食习惯与身体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若出现持续性的排便习惯改变,就必须提高警觉。尤其是当大肠息肉发生癌变后,肠道功能受影响,无法正常吸收水分与排出废物,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 超过三天未排便 血便(深红或黑色) 腹部持续疼痛或不适 放屁受阻 突然出现急迫性排便感,难以控制 大便中带有黏液或脓液 腹泻样排便持续超过一天 粪便形状变细如铅笔状,持续超过一周 3. 腹部疼痛与痉挛 大肠位于腹部,因此一旦发生肠阻塞(Bowel Obstruction),常会导致: 排气困难 明显胀气 腹部持续痉挛与疼痛 虽然对痔疮或肠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患者来说,腹部不适是常见症状,但若是: 近期才开始出现,且 每次发作都持续很久 就必须提高警觉,这可能是大肠癌的警讯之一。 4. 疲劳与乏力感 如若您发现自己即使有充足睡眠,仍长期感到疲倦,这可能并非一般的劳累,而是医学上所谓的慢性疲劳。 在大肠癌患者身上,慢性疲劳常见的原因包括: 癌细胞消耗身体能量,导致持续疲倦 长期失血(血便),造成贫血与乏力 体重减轻与排便习惯改变,进一步加重无力感 5. 体重无故减轻 癌症常会导致突发且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大肠癌也不例外。若在6个月内体重减轻约5公斤或以上,且无刻意节食或运动减重,应特别警觉。 造成体重下降的原因可能包括: 癌细胞大量消耗身体能量 免疫系统在对抗癌细胞时额外耗能 癌细胞干扰了食物转化能量的过程 肠道阻塞影响排便与营养吸收,间接导致体重减轻 大肠癌种类 大肠主要分为结肠和直肠: 结肠:位于大肠的前段,长度约150公分,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及营养,并将食物残渣转为粪便。 直肠:大肠的末端部分,长度约15公分,负责储存粪便并排出体外。 根据癌细胞生长的位置,大肠癌可分为以下三类: 结肠癌(Colon Cancer):癌细胞生长在结肠组织。 直肠癌(Rectal Cancer):癌细胞生长在直肠组织。 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癌细胞同时出现在结肠与直肠组织,影响整个消化系统功能,甚至波及小肠。 大肠癌并非只有单一类型,不同癌细胞会造成不同的病程与症状。常见的分类包括: 腺癌(Adenocarcinoma):最常见的大肠直肠癌类型。癌细胞源自大肠直肠内壁的腺细胞或分泌型细胞,通常由腺性息肉逐渐演变成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的大肠直肠癌属于此类。 大肠直肠淋巴癌(Colorectal lymphoma):多数淋巴癌起源于淋巴结,但少数可直接发生在结肠或直肠。 类癌瘤(Carcinoid tumor):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一种,起源于肠道内分泌荷尔蒙的细胞。生长速度通常较慢,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起源于肠道的软组织间质,虽然较少发生在结肠,但仍有可能出现。 除了饮食习惯与环境因素外,基因突变与家族遗传也是导致大肠直肠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遗传性风险包括: 家族性大肠直肠癌(Familial Colorectal […]


乳癌

乳癌全方位指南:风险因素、成因、症状与预防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MOH)资料,乳癌是本地女性中最常见的癌症。值得注意的是,乳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尤其在早期发现时,五年存活率可超过90%。 因此,定期筛检与早期发现对提升治疗效果与存活率至关重要。 什么是乳癌? 乳癌(Breast Cancer)是指乳腺管或腺泡内的细胞发生不正常分裂与增生,进而形成的恶性肿瘤。 由于乳房内含有丰富的血管与淋巴系统,癌细胞一旦形成,便有可能经由血液或淋巴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例如淋巴结、骨骼、肺或肝脏。 乳房的构造与乳癌 乳房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乳叶(Lobules):负责制造乳汁。 乳管(Ducts):连接乳头,将乳汁排出。 间质组织(Stroma):包括脂肪组织、韧带、血管及淋巴管,包围并支撑乳管与乳叶。 一般所说的乳癌(Breast Cancer),多指乳腺癌。根据癌细胞的起源,可区分为: 乳管癌(Ductal Carcinoma):由乳管内细胞发展而来,是最常见的类型。 乳叶癌(Lobular Carcinoma):由乳叶内细胞发展而来,相对较少见。 乳癌的分类与分期 乳癌的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临床上最常见的区分方式主要包括: 病理分类 乳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简称DCIS) 浸润性乳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 荷尔蒙受体状态 荷尔蒙受体阳性HER-2阴性的管状A型(Luminal A) 荷尔蒙受体阳性HER-2阳性的管状B型(Luminal B) 荷尔蒙受体阴性HER-2阳性型(HER2过度表现型) 三阴性乳癌 特殊类型乳癌 三阴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发炎性乳癌(Inflammatory breast cancer,简称 IBC) 乳癌的分期 乳癌一般分为0至4期: 第0期:非浸润性乳癌,又称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癌细胞局限在乳管或乳叶内,尚未扩散。 第1期:早期浸润性乳癌,肿瘤较小,仅局限在乳房,尚未扩散或仅少量累及附近淋巴结。 第2期:浸润性乳癌,肿瘤体积较大,或已扩散至少数腋下淋巴结。 第3期:局部晚期乳癌,肿瘤体积大,或已广泛累及淋巴结,但尚未远端转移。 第4期:转移性乳癌,癌细胞已扩散至身体远处器官,如骨骼、肺或肝脏。 除了数字分期,医生也会使用TNM分期系统: T(Tumour):描述肿瘤大小及局部侵犯程度。 N(Node):描述是否累及局部淋巴结。 M(Metastasis):描述癌症是否发生远端转移。 乳癌的常见症状 乳房或腋下出现硬块或肿块 乳头出现分泌物(特别是带血) 乳头或乳房皮肤凹陷、发红或脱屑 乳房大小或形状的明显改变 乳房持续疼痛或不适感 乳房皮肤呈现橘皮样凹陷 什么时候该求助医生? 乳房或乳头出现异常,并不一定代表就是乳癌,但若症状持续存在或影响日常生活,应尽快寻求专业医生的评估与治疗。 此外,若您有乳癌家族病史或属于高风险族群,更应保持警觉,定期进行乳房检查和筛检。 乳癌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乳癌的确切成因目前仍未完全明确,多数情况下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研究显示,女性荷尔蒙雌激素(Estrogen)与年龄增长是影响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下为常见的乳癌危险因子: 年龄增加:年纪越大,乳癌风险越高 基因突变:如BRCA1、BRCA2基因变异 长期暴露于雌激素:包括初经早、停经晚 乳房致密型(Dense Breast) 个人病史:曾患乳癌或乳房良性病变 家族病史:直系亲属曾患乳癌或卵巢癌 无怀孕或未曾生产 缺乏运动 […]


肝癌

肝癌警讯不可忽视:前兆、症状与诊断一览

肝癌之所以可怕,是因为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肝脏被称为“沉默的器官”,主要原因是肝脏缺乏神经分布,因此早期肝癌并不会引起疼痛感,让患者容易忽视病情。也因此,许多病人确诊时往往已属肝癌晚期。 本文将带您了解肝癌的症状、前兆与诊断方式,以便及早提高警觉。(延伸阅读:复发率高的肝癌:认识分期、分类与存活率) 肝癌的症状与前兆 肝癌在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但随着肿瘤逐渐增生,以及癌细胞所在位置的不同,身体仍可能出现一些警讯与前兆,包括: 上腹部胀痛 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因此小型肝癌通常不会引起疼痛。但肝脏表面覆盖的肝包膜具有痛觉神经,当肿瘤生长在靠近肝包膜的位置,即使肿瘤体积不大,一旦压迫到肝包膜,就可能造成上腹部的胀痛或不适感。 黄疸 当癌细胞生长在靠近胆管的位置并发生侵入时,可能造成肝内胆管阻塞与扩张,进而引发黄疸。 此外,若肿瘤体积过大,使得大部分正常肝组织被癌细胞取代,也会导致肝脏功能受损,从而出现黄疸症状。 下肢水肿、腹水与吐血 当癌细胞生长在肝门静脉附近时,可能侵入血管并导致门脉压力升高,进而引发以下症状: 下肢水肿、腹水:门脉高压造成体液滞留,引起下肢肿胀及腹部积水,伴随腹胀不适。 食道静脉瘤破裂出血:门脉高压使食道静脉曲张并可能破裂,轻者表现为黑便或血便,严重时可出现大量呕血,并危及生命。 急性腹痛 当肿瘤血管破裂出血(称为肝癌破裂)时,可能会突然引起剧烈腹痛,严重时甚至导致休克或昏厥,属于紧急医疗情况。 此外,若出现以下症状,也需提高警觉: 持续性疲倦 食欲不振 腹部胀满 体重减轻 当肝癌进入晚期,癌细胞转移至身体其他器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骨骼转移:引发骨痛或骨折风险增加。 脑部转移:可能导致头痛、恶心、神志混乱,严重时出现昏迷。 肺部转移:可能出现咳嗽、咳血或呼吸困难。 肝癌的诊断 肝癌的确诊需要结合病史、影像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血液检查 抽血检验是筛检肝癌的常用方法之一,其中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的数值可作为肝癌的重要参考指标。若AFP水平明显高于标准值,需提高警觉。 然而,AFP并非肝癌的唯一判断依据: 在肝脏发炎(如肝炎)时,AFP也可能升高。 孕妇在怀孕期间,AFP水平亦会自然升高。 因此,若血液检查发现AFP异常,不代表一定罹患肝癌,仍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才能作出确诊。 抽血检验是筛检肝癌十分方便的方式。血清中的“胎儿蛋白”(Alpha-Fetoprotein,简称 AFP)的数据可以作为诊断肝癌的指标,若超过标准,就要当心。 不过肝脏发炎之后,胎儿蛋白数值也可能会升高;一般而言孕妇的胎儿蛋白数值也会升高。由此可知,验血发现胎儿蛋白异常千万别妄下罹癌的定论,应该再配合其他的检查才能确诊。 影像学检查 在肝癌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影像学检查扮演重要角色,其目的包括: 找出可能为癌变的区域 协助医生在可疑区域进行切片(活检) 评估癌症的扩散范围 引导治疗过程(如定位或介入治疗) 监测癌症治疗的效果 追踪癌症是否复发 影像学检查可补足血液检查的不足,有助于发现肿瘤及评估癌症范围。常见方法包括: 腹部超声波扫描(Abdominal Ultrasound):超最常见的首选检查方式,无需侵入性操作,即使直径小至1公分的肿瘤也能侦测出来。 电脑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可发现超声波无法侦测的浸润型肿瘤,是肝癌定位与诊断的重要工具,也可用于精准辅助切片。若确诊肝癌,通常会加做胸部 CT 扫描,以评估癌细胞是否扩散至肺部。 磁振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同样能侦测浸润型肿瘤,有时可帮助分辨肿瘤是良性或恶性。MRI亦能清晰显示肝脏周边血管是否阻塞,并判断癌细胞是否已扩散至其他部位。 血管造影(Angiography):当甲胎蛋白(AFP)水平持续升高,但其他检查仍未发现肿瘤时,可考虑进行血管造影。此检查为侵入性操作,可能造成患者不适,但有助于进一步诊断。 病理组织诊断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肝癌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方式是取肝组织进行分析,例如肝穿刺活检。 肝穿刺(Liver Biopsy) 肝穿刺又称为肝切片,透过细针刺入肝脏取出组织样本,以进行病理检验。不过,若病人有腹水或意识不清,则不适宜进行此检查。 常见的切片方式包括: 针穿刺切片(Percutaneous Needle Biopsy):使用针头经皮肤穿刺进入肝脏病灶部位取得组织,通常会在超声波或电脑断层扫描(CT)引导下完成。 腹腔镜切片(Laparoscopic Biopsy):透过腹腔镜,医生可直接观察肝脏表面并针对异常区域采样。。 手术切片(Surgical Biopsy):在手术过程中移除部分或整个肿瘤,同时取周围部分正常肝组织,送检进行分析。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肝癌

复发率高的肝癌:认识分期、分类与存活率

肝癌(Liver Cancer)在新加坡十大常见癌症中排名第五,也是男性常见的癌症之一。 在确诊肝癌后,医生会进一步评估癌细胞是否已经扩散,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此时,肝癌的分期就成为极为重要的指标。 本文将介绍肝癌的主要类型,以及医学上常用的肝癌分期系统。 肝癌的分类 根据病理学特征,临床上常见的肝癌可分为以下四种主要类型: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肝细胞癌(简称 HCC),俗称肝癌(Hepatoma),是由肝脏中的肝细胞发生恶性变化所形成的肿瘤。 此类癌症常见于 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以及有 肝硬化 的人群,占成人肝癌病例的约75%–85%。 在新加坡,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且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 肝细胞癌(简称 HCC),俗称肝癌(Hepatoma),是由肝脏中的肝细胞发生恶性变化所形成的肿瘤。 此类癌症常见于慢性B型或C型肝炎患者,以及有肝硬化的人群,占成人肝癌病例的约 75%–85%。 在新加坡,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类型,且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血管肉瘤(Angiosarcoma) 血管肉瘤(又称血管瘤,Hemangiosarcoma)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肝癌类型,仅占所有肝癌病例的约0.1%–2%。 它起源于肝脏血管内皮细胞,多见于60–70岁男性。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 肝母细胞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肝癌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尤其是4岁以下的患儿,其中以男孩居多。 肝癌的分期 在确诊肝癌后,医生需要评估癌细胞是否已发生转移,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因此,肝癌的分期是极为关键的指标。 一般来说,分期数字愈小,代表癌细胞扩散程度愈低。 早期(第 I 期):癌细胞局限,扩散有限。 晚期(第 IV 期):癌细胞已大范围扩散。 在英文医学用语中,分期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例如:I 至 IV)。同一期别中若有不同程度的严重性,则会再以英文字母(A、B 等)进一步区分。 临床上常用的分期方式之一,是依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 AJCC) 所制定的TNM 癌症分期系统: 肿瘤(Tumour,T):肿瘤大小、数量,以及是否已扩散至肝脏内的血管。 淋巴结(Node,N):癌细胞是否扩散至周边淋巴结。 转移(Metastasis,M):癌细胞是否已扩散至远处器官(如肺部)。 在TNM系统中,字母后会接续数字或字母,数字愈大或字母排序愈后,代表癌症发展程度愈严重。 肝癌第 I 期 在第 I 期,肝癌为单一肿瘤,且尚未发生转移: 第 IA 期(T1a, N0, M0):单一肿瘤,直径≤ 2公分,尚未侵入血管;癌细胞未扩散至周围淋巴结(N0),也未转移至远处器官(M0)。 第 IB 期(T1b, N0, M0):单一肿瘤,直径>2公分,尚未侵入血管;癌细胞未扩散至周围淋巴结(N0),也未转移至远处器官(M0)。。 肝癌第 II 期(T2, N0, M0) 在第 II 期,肝癌已出现以下情况之一: 单一肿瘤:直径> 2公分,且癌细胞已侵入血管;或 多个肿瘤:数量不止一个,但每颗肿瘤直径均≤ 5公分。 此阶段癌细胞尚未扩散至周围淋巴结(N0),也未转移至远处器官(M0)。 肝癌第 III […]


胰脏癌

胰脏癌7大早期警讯!了解“癌王”胰脏癌的成因、症状与治疗方式

胰脏癌(Pancreatic Cancer)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一旦发病,扩散速度快、治愈率低,整体存活率仅约20%。因此,胰脏癌又被称为“癌中之王(King of Cancers)”。 多位国际知名人士,包括苹果公司创办人史蒂夫·贾伯斯(Steve Jobs),也因胰脏癌相继离世,让大众更加关注这种高致死率的癌症。 那么,胰脏癌的存活率究竟是多少?是否能在早期就被发现并治疗?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胰脏癌的主要成因、常见症状与警讯常见症状与警讯、诊断方式以及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 胰脏的位置与主要功能 胰脏(Pancreas),又称为胰腺,是位于上腹部后方、胃的后面、横跨腹腔的器官。它属于后腹膜腔的一部分,外观呈长条状,一端连接十二指肠,另一端靠近脾脏。 内分泌功能:胰脏在人体中扮演着双重重要角色:分泌胰岛素(Insulin)与升糖素(Glucagon),共同调节血液中葡萄糖(血糖)浓度,维持身体能量平衡。 外分泌功能:分泌胰液(Pancreatic Juice),其中含有蛋白酶、淀粉酶与脂肪酶等消化酵素,协助分解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与脂肪,是人体消化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胰脏癌的成因与为何难以早期发现 胰脏癌(Pancreatic Cancer)的确切成因至今仍未完全明朗,但与多种生活习惯与代谢疾病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以下因素被认为是胰脏癌的高风险因素: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长期吸烟(Smoking) 酗酒(Alcohol Consumption) 肥胖或代谢综合征(Obesity & Metabolic Syndrome) 高脂饮食与慢性胰脏炎病史(Chronic Pancreatitis) 当胰脏细胞发生异常增生或癌变时,就可能形成胰脏癌,其中约92%属于腺癌(Adenocarcinoma)。 胰脏癌高致死率的两大原因是: 位置隐密难察觉:胰脏位于后腹膜腔、靠近脊椎后方,位置深且被胃、小肠及其他器官包围,因此癌变初期不易被影像或体检发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胰脏癌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疼痛或特殊症状,多数患者在出现黄疸、体重下降或腹痛等症状时,往往已是中晚期阶段。 胰脏癌的7大前兆症状 当胰脏癌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代表肿瘤已生长至一定大小,甚至可能压迫到周围的器官或组织。 若您或家人出现以下疑似胰脏癌的症状,务必尽早前往医院检查,以免延误诊断与治疗时机: 1.黄疸(Jaundice) 黄疸是胰脏癌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当恶性肿瘤逐渐增大,可能会压迫到总胆管(Common Bile Duct),导致肝脏分泌的胆汁无法顺利排入小肠分解胆红素(Bilirubin),进而使胆汁倒流回体内,形成黄疸现象。 典型症状包括: 皮肤与眼白泛黄 尿液颜色变深或呈棕色 大便颜色变浅、呈灰白色 脂肪无法分解,大便可能漂浮于水面 皮肤发痒(因胆盐堆积所致) 2.腹痛或背痛(Abdominal or Back Pain) 随着胰脏肿瘤逐渐增大,可能压迫邻近器官或神经组织,引起腹部或背部疼痛。这种疼痛通常逐渐加重,而非突然出现。 常见特征包括: 上腹部持续隐痛或闷胀感 疼痛可能向背部放射 平躺或伸展身体时疼痛感会更明显 疼痛持续数月,甚至可长达半年以上 3.体重异常下降(Unexplained Weight Loss) 体重明显减轻是胰脏癌常见的症状之一。由于胰脏功能受损,消化酵素分泌减少,使食物中的脂肪与营养无法有效吸收,再加上患者常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或恶心,导致体重在短时间内持续下降。 4.恶心与呕吐(Nausea and Vomiting) 当胰脏肿瘤压迫到胃部或十二指肠时,可能影响食物的正常排出,导致患者出现恶心、反胃或呕吐的症状。这些症状会进一步造成食量下降、体重减轻,也让患者在进食时容易感到不适或饱胀。 5.胆囊或肝脏肿大(Enlarged Gallbladder or Liver) 当胰脏肿瘤压迫到总胆管(Common Bile Duct)时,胆汁无法顺利排入肠道,便会回流并积聚在胆囊内,造成胆囊肿大(Gallbladder Enlargement)。 此外,若癌细胞扩散至肝脏,也可能引起肝脏肿大(Hepatomegaly),患者在体检或影像扫描中可被发现,有时甚至可在右上腹触摸到肿胀或压痛感。 6.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虽然较为少见,但胰脏癌可能影响胰岛细胞的功能,导致胰岛素(Insulin)分泌减少或失衡,进而引发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部分患者在确诊胰脏癌前,可能会先出现血糖升高或突然罹患糖尿病的情况。若中年以后突然被诊断为糖尿病,且伴随体重减轻或消化不适。 7.血栓(Thrombosis) 在部分胰脏癌患者中,可能会出现深层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情况。这是因为癌症会改变血液的凝固机制,使血液更容易形成血块。 当血栓形成于下肢静脉时,患者可能出现: 小腿或大腿肿胀 疼痛、发热或局部红肿 若血栓剥落并随血液流向肺部,可能引发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胰脏癌的高风险群体 以下族群因遗传、生活习惯或基因变异等因素,罹患胰脏癌的风险较一般人更高: 年龄较长者:胰脏癌多见于60岁以上人士,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 […]


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6大症状前兆!掌握甲状腺肿瘤原因、种类及治疗

甲状腺癌(Thyroid Cancer )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女性病患发生率竟为男性3倍以上;根据新加坡国家疾病登记办公室(National Registry of Diseases Office, NRDO)发布的《2022年新加坡癌症登记报告》,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2018至2022年间持续上升,究竟甲状腺癌有哪些前兆?甲状腺癌原因有哪些?会出现何种症状?《Hello健康》和你深入认识,一起对抗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是什么?甲状腺位置解说 甲状腺为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体,形状如同一只蝴蝶,包覆在脖子气管前方,分为左右两叶,中间由峡部连接,平均长度约2.5~4公分、宽度1.5~2公分,用来分泌甲状腺素,并掌管全身的新陈代谢,影响血压、心跳、体温及体重的变化。当甲状腺的正常细胞变成异常细胞,并失控不停生长时,就会引发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6大症状前兆 以下为甲状腺癌最常见的6大前兆,若发现自己出现下列症状,请尽快就医检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 颈部出现肿块 声音沙哑 持续喉咙痛 吞咽困难 久咳不愈 呼吸不顺 甲状腺肿瘤分4种 根据癌变细胞不同,甲状腺癌可分成以下4种类型: 1.甲状腺乳突癌 乳突癌好发年龄段为30~45岁,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且预后最好的类型,约占甲状腺癌患者中的80%为乳突癌。乳突癌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病变所导致,容易发生在碘摄取过多的病患身上。由于肿瘤生长缓慢,通常会停留在局部数年,易导致患者轻忽,近3成病人于诊断时已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但不易发生远端转移,因此病患存活率较高。 2.甲状腺滤泡癌 滤泡癌常见于年纪约40~50岁的病患,发生率仅次于乳突癌,占甲状腺癌15%。与乳突癌一样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病变所引发的,容易发生在日常饮食缺碘的病患身上;肿瘤常经由血液流动转移至肺或肝脏等器官,较少出现转移到局部淋巴结的状况。 3.甲状腺髓质癌 髓质癌好发于40岁以上之女性,约占甲状腺癌3%。髓质癌主要由滤泡旁的C细胞产生癌变形成恶性肿瘤,其肿瘤恶性程度较上述2种的甲状腺癌更高,不仅能藉由甲状腺内淋巴转移至腺内其他部位或局部淋巴结,也可藉由血流而转移到远处器官,如肺、骨骼及肝脏等。 4.甲状腺未分化癌 未分化癌好发于60岁以上之年长者,多数病患身上长年存在甲状腺结节;或是曾患分化良好型甲状腺癌(尤其乳突癌),可能经由原先甲状腺癌细胞变性而发展成未分化型癌。 未分化癌在甲状腺患者中仅占1%,因病情经常快速恶化,发现罹癌时,通常已无法手术根除,而且患者对于化学药物治疗和放射线治疗的效果也不佳,因此治疗的预后极差,患者的存活率一般不超过2年。 甲状腺癌原因? 甲状腺癌的原因复杂,目前学界认为符合以下任1状况者,罹患甲状腺癌的风险较高: 曾接受头颈部放射线照射治疗(600~2000cGY)者: 儿童或青春期曾接受头颈部放射线照射治疗,于20年内产生良性甲状腺病变或甲状腺癌风险较高。 家族遗传: 约有1/4的甲状腺髓质癌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桥本氏甲状腺炎: 慢性甲状腺炎的一种,病发后会造成身体免疫系统失调,产生甲状腺的抗体,让免疫系统去攻击甲状腺,使甲状腺功能低下,出现甲状腺弥漫性中度肿大等症状。少数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可能会与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甲状腺癌的检查与诊断 抽血检查: 透过抽血检查,可先判断甲状腺功能有无异常,再做进一步的诊断。 甲状腺超音波检查: 可以测量甲状腺结节大小和数量,以及判断结节是否为恶性,评估有无需要使用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 利用空针抽吸甲状腺结节或被疑似病灶之甲状腺组织之细胞,置于玻片染色,即可进行检查,此方法无需进行任何麻醉,为诊断甲状腺癌最简单且有效的方法。 甲状腺癌的4种治疗方式 1.甲状腺切除术 最主要治疗甲状腺癌的方式,即切除部分或全部甲状腺,种类包括部分甲状腺切除术、单侧叶甲状腺切除术、近全甲状腺切除术、甲状腺全切除术等。病人会在接受全身麻醉后进行手术。若接受甲状腺全切除的病患,必须终身服用甲状腺素。 2.放射性碘(I-131)治疗 甲状腺癌病患于接受甲状腺切除术后,有超过90%的人体内可能还有残余组织,因此医生会利用甲状腺癌细胞可以摄取碘的特性,采用放射线来杀死甲状腺癌细胞,来作为外科手术的辅助性治疗。 3.体外放射线治疗 可用于清除手术残留之甲状腺癌细胞,也用于极恶性的未分化癌患者。其对放射性碘治疗几乎无反应,医生常会采体外放射线治疗来破坏癌组织,以减缓癌细胞的生长及减轻病患痛楚,但无法治愈癌症。 4.标靶治疗 如雷莎瓦(Nexar)和乐卫玛(Lenvima)等标靶药物,可用于治疗对放射性碘反应较差之局部或转移性甲状腺癌。 适量补碘!4方法保护甲状腺 尽管甲状腺癌的发病原因仍不清楚,民众仍可以参考以下建议,调整生活型态以保持甲状腺健康: 1.摄取适量的碘 碘是人体所需的1种微量矿物质,食物所含的碘在食用后会经肠道吸收,并透过血液循环再由甲状腺进行浓缩,将无机碘转为有机碘,最后和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当碘摄取不足时,会促使脑下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影响甲状腺功能;当碘摄取过量时,正常人可经由尿液排出,但有些人却因长期碘摄取过量,使甲状腺受到抑制,导致甲状腺肿大。因此,平时应适量摄取碘,而成人每日碘建议摄取量140微克,也应避免食用紫菜、海苔、海带、海蜇等碘含量较高的食物。 2.少吃过烫的食物: 吃饭应细嚼慢咽,并将过烫的饭菜先放凉再食用,以免造成甲状腺损伤。人体最适宜的进食温度为10~40℃,一旦超过65℃便会烫伤口腔和食道黏膜,提高食道炎、甲状腺炎与食道癌的风险。 3.放松心情 长期处于抑郁或暴躁的状态,容易导致神经紊乱,让内分泌失调、引发甲状腺相关疾病。因此不妨于平时适度进行一些休闲活动,适时放松心情、排解内心压力。 4.避免熬夜 熬夜会减弱甲状腺的功能,并可能增加罹患甲状腺癌的机率。尤其甲状腺机能不佳者,更须减少熬夜的次数。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卵巢癌

卵巢癌症状全解析:早期消化不适,晚期恐出现腹水

卵巢癌(Ovarian Cancer)在早期阶段通常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最初会出现轻微的消化道不适,例如腹胀、食欲下降或容易感到饱足,因此常被误以为只是肠胃问题而忽略。 然而,随着病情进展,卵巢癌可能扩散至腹腔或骨盆腔,导致体内积聚腹水(Ascites),引发腹部明显肿胀、呼吸困难或食欲不振等较严重症状。以下将带您了解卵巢癌从早期到晚期的常见症状与身体警讯。 卵巢癌早期症状 卵巢癌在初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征兆,许多症状与泌尿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相似,因此容易被误认为是肠胃不适或女性常见的小毛病而忽视。 以下是卵巢癌早期常见的警讯: 持续性的腹胀感,即使休息或排气后仍不缓解 稍微进食就有饱足感,食量明显减少 食欲下降或持续性胃部不适 骨盆或下腹部疼痛、压迫或胀痛感 频尿或一有尿意就难以憋住 排便习惯改变:容易腹泻或便秘 容易感到疲倦、体力明显下降 体重无故持续下降 下背部疼痛或酸胀不适 上述卵巢癌早期症状虽然常被误认为是消化或泌尿问题,但若这些不适具有以下特征,就应特别提高警觉: 出现频率高:在一个月内这些症状发生超过12次。 持续不间断:不适持续存在,不会偶尔才出现或自行缓解。 与以往不同:从这些症状是以前从未出现过,或与以往身体状况明显不同。。 卵巢癌晚期常见症状:腹水难收 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是卵巢癌晚期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统计显示,约有 30% 的卵巢癌患者会出现腹水,而在晚期卵巢癌患者中,这一比例更超过 60%,且多数为大量积水,难以自然消退。 腹水是指腹腔内液体异常堆积的情况。当体内积液超过500毫升时,可从外观看到腹部鼓胀、肚脐变平甚至突出。 腹水的形成常见于肝硬化,但在癌症患者中,尤其是上皮性肿瘤,也常因癌细胞扩散至腹膜或淋巴系统而引起。 会引起恶性腹水的癌症包括: 卵巢癌(Ovarian Cancer) 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 乳癌(Breast Cancer) 大肠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胃癌(Stomach Cancer) 胰脏癌(Pancreatic Cancer) 总体而言,上皮性癌症(如卵巢癌、乳癌、结肠癌、胃癌等)约占所有恶性腹水病例的80%。此外,其他癌症如: 恶性间皮瘤(Mesothelioma)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恶性黑色素瘤(Melanoma) 恶性腹水的症状 恶性腹水不仅是卵巢癌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会对身体造成明显的不适与功能性影响。 常见症状包括: 体重明显增加(但多为体液堆积所致) 腹部肿胀、皮肤绷紧,可见皮纹变化、弹性下降 尿量减少,因腹腔压力升高影响泌尿功能 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 持续的腹部胀痛或沉重感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当腹水量过多时,会压迫横膈膜与肺部,导致呼吸困难、胸闷或呼吸急促感。若出现此类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呼吸或循环并发症。 卵巢癌腹水的缓解与治疗方式 腹水是卵巢癌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液体在腹腔内堆积时,会造成腹胀、呼吸困难与行动不便等不适。以下几种支持性疗法(Supportive Care)可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改善生活品质: 低盐饮食:减少钠摄取有助于防止体内液体滞留。 限制饮水量:依医生建议控制每日饮水量,以免腹水进一步增加。 利尿剂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利尿剂(Diuretics),帮助身体排出多余水分。 腹腔穿刺放液术(Abdominocentesis):当腹水严重导致呼吸困难或腹部过度膨胀时,医生可通过穿刺方式抽出部分腹水,暂时缓解压力与不适。 若腹水量不多、且未造成明显身体不适,医生可能会建议先观察而不立即治疗。所有处理方式都应由专科医生评估病情后决定,以确保安全与舒适兼顾。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