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的代谢异常疾病,因为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对糖类的利用能力减低,甚至完全无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会导致其他严重的问题,如心脏病、失明或肾脏病等等。主要分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类型。

常识

糖尿病

游能俊 X 张益尧 “医师上菜”!糖尿病饮食新 “量” 点

本内容由Hello 醫師(台湾)与中华民国糖尿病学会与中华民国糖尿病卫教学会合作制作,仅供新加坡读者参考。如有任何疑问,请以新加坡卫生部的指导和规定为准。 糖尿病就无法享受美食了吗?相信大家都非常关心糖尿病的预防及治疗,其实也就不外乎是饮食、药物、运动。而不管再怎么使用药物,都不可能脱离饮食摄取的分量。本次的 “医师上菜” 直播,张益尧营养师和游能俊医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饮食的 “量” 点,了解如何计算食物的分量。 饮食要量化 很多糖尿病患会问要吃什么来降血糖?答案是:没有任何食物会降血糖。 请不要用饮食角度来看待降血糖,我们只要区别哪些会提升血糖,如米饭、淀粉等全榖根茎类,以及所有的奶类。奶类虽然喝起来不甜,但乳糖升起来的速度满快的,所以大家常会忽略。另外,所有的水果都会增加血糖。 吃蛋白质、吃肉不影响血糖,当然吃蛋也不会;豆制品则有豆腐、豆干或豆浆,现在有些豆浆不含糖,且会标示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植物类的东西,烹煮后会产生醣。所以食用蔬菜时,如果适量配菜、菜量很少,一般估计醣量为零。如果我们懂得用类似1份醣类的食物份量来计算,实际上300公克的生菜,煮熟就大约等于1份的醣。   算量 ≠ 少吃 算量不是叫大家少吃,而是用这个方式,让大家把米饭淀粉量降下来,这是减醣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所以在生活上,如果糖尿病患要知道一些食物的摄取量,游医生的建议是,所有18岁以上的成人,每餐以2份醣为限。因为我们的饮食要多样化,例如丰富的蔬菜和蛋白质,因此不要依赖那么多的淀粉。更何况,今天有预防糖尿病的目的、降脂的目的,因此希望大家设法调整成1餐只剩1份醣类就好。 1份醣类有多少呢?我们常吃的麦片,秤重大概是20公克,约3汤匙;饭是40公克,面则是50公克,大概仅1/3或1/4碗而已。白面包为30公克,要把边去掉。水果则可能要计算,水果的营养需要是为了维生素C,1天2次半碗的水果,大多已能满足维生素C摄取量。若想多吃点水果,就需要考虑进一步降低主食的份量。(同场加映:糖尿病饮食只能与美食绝缘吗?只要拿捏份量就没问题!) 如果用水果替代主食的话,这里要提醒各位,一些营养素容易造成脂肪堆叠。我们知道吃太油、吃太多淀粉会造成脂肪堆积,吃太多水果也会,甚至造成脂肪肝,所以要计算水果的摄取量。(推荐阅读:第二型糖尿病别怕吃水果!6种低 GI 水果这样吃) 蛋白质的话,很多高龄长者的肌肉量都会流失掉,因为年轻时没有习惯摄取蛋白质,肌肉量很容易随着年龄增加慢慢减少,因此尽量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1颗是1份,豆腐半盒是1份;一餐要吃3份的蛋白质,也就是说一般的豆腐需要1盒半;肉类的话1份大概是3个指头大小。   用餐顺序以蔬菜、肉类为先,淀粉类食物为后 大家在吃饭的时候,建议先不要去盛饭,因为这种饮食方式,配菜会吃不够。我们可以菜跟肉先吃,米饭淀粉后面才吃,然后再继续享受配菜,这在饮食顺序中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游医生也不主张无油饮食。为了控制脂肪,游医生的团队(台湾游能俊诊所)有非常大量的数据去证明,减掉脂肪就会降血糖,但我们身上的营养素需要油脂,只要烹饪上少掉油炸的,摄取适量及有益健康的油脂即可。我们有时候说吃红肉不好、吃白肉好,其实食物就是要多样化,红白都好。 如何稳住血糖又享受美食 张益尧营养师补充,地中海饮食也特别强调优先选择鱼类、贝类等海鲜,其次选择鸡、鸭、鹅等家禽类,再来选择牛肉、猪肉、羊肉等红肉,原则上只要均衡摄取,什么类型的肉类都可以吃。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 “油” 的重要性,其实我们的脑袋里面有60%需要脑磷脂,所以重点不是不吃油,而是怎么挑选好油。第二个就是不要以高温入油烹煮。为什么要先倒油再开火?就是不要让油的瞬间高温造成冒烟,因为油烟其实是很可怕的东西,所以不要煎炸。 糖尿病判定指标:血糖/糖化血红素数值 游医生更关心的是民众如何不要变成糖尿病的前期患者。体检报告(血糖)从100mg/dL 算起到125mg/dL都算是糖尿病前期,而到了126 mg/dL就算是糖尿病了。有人问能不能逆转,其实若认真努力地改善,的确有机会让血糖降低,甚至最终能退到空腹100mg/dL以下也并非不可能。(推荐阅读:认识糖尿病症状与治疗方法) 另一种指标:糖化血红素或糖化血色素,也是观察的方式。糖化血色素的数值要界定在5.7%以下才算正常,现在很多体检都有在做这个项目,可反映近3个月的平均值。 5.7%到6.4%都算糖尿病前期,这中间其实拉了很长一段时间,数据会慢慢的堆叠上去,在这段期间可以做很多努力,让它不要随着年龄或是肥胖情况一直恶化。恶化有2个原因:身体脂肪太多,以及年龄的变化让身体代谢力变差。 6.5%之后就是糖尿病确诊了,糖尿病无法逆转,可能会有阶段性的数据会改善到正常,但那是一时的情况,不是痊愈的状态,所以糖尿病患者终其一生还是要注意饮食和运动的调整。 糖尿病的危险因子 哪些人容易体重过重?体重过重可以用腰围、臀围去算比例,也可以用身体脂肪率计算,一般比较熟悉的方法叫做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简称 BMI),根据新加坡的标准,BMI 达 23 就属于过重范畴。 如果有脂肪肝问题的人,容易有糖尿病。女孩子的话,如果经期不顺或是不容易怀孕,很多会有多发性卵巢囊肿的情形,背后的原因都是肥胖、脂肪太多、肝脂肪太多。如果女性朋友有妊娠糖尿病,怀孕期间有短暂的糖尿病,或是生下的小孩超过四公斤,妈妈日后得糖尿病的机会较高。 蛋白质要分成一天三餐吃 很多人在减重,最重要的是找一个方法,让您可以持续一辈子。 坊间有一些断食法,如168断食法,游医生个人是不赞成的,因为蛋白质的摄取不是分摊在1天的3餐之中。这个观念很重要,我们今天摄取的主食、五谷根茎,包括蔬菜的醣,身体会用能量储存的方式,将醣转换成肝醣,存放在肝脏跟肌肉,作为能量备份来源。 但是蛋白质在身上是没有暂存仓库的,早上不吃、晚上吃,晚上就算吃掉整只鸡,肌肉量还是会掉,所以大家可以想像那些运动员一定得要吃下很多的蛋白质。因此蛋白质一定要分成1天3餐来吃,这样的话就可以从足量的蛋白质中,减掉可能的淀粉类食物,便能有效降低身体的脂肪。 长肌肉掉脂肪  运动要持续增强 今天不管是要长肌肉,或者是要掉脂肪,饮食因素占80%。这么说不是诋毁运动的效果,要降脂肪的话,生活上第一件要做调整的事情,就是运动要持续,1个星期尽量做足6天;第二件事情则是,要设法让运动的量,以每2周为单位,不断地增强。 增强包含运动天数与过程的增加,例如从一周运动3天增加为4天、一次运动20分钟提高为25分钟。运动时建议佩戴心率监测器,要看到自己的心跳愈来愈快,拿重量的话要越拿越重,真正能帮助增加肌肉量的,是重量训练。不过,我们并不是要大家练成健美选手,因为肌肉大,相对的肺活量有时候就没有那么好,这是一体两面的。 要有肌肉的力量,肌肉的数量不能掉,而量的支撑,主要还是靠饮食,运动有增强的效果。游医生自己的运动,基本上都是降脂的优先做,都是高强度的间歇性运动,拿个重量,活动得很快,所以脂肪一直在降。可以的话测一下身体的肌肉脂肪,不要单看体重。 另外,心情也会是影响因素,游医生说他每次的体检报告都指出,他的交感神经太兴奋,因为白天工作忙,晚上睡觉时间又不休息,就会有这个现象,因此晚上睡觉时候的血糖没有下降很多。另外,也不要久坐超过30分钟。 怎么计算搭配的食物 游医生认为减糖饮食的精神是:GI值可以不用顾虑。吃糖果(血糖)一定会冲得很快,今天如果很有很多菜肴,想吃3颗糖果,那就是你那1餐的淀粉,影响血糖的速度总量比食物(种类的影响)还多。用多样的食材,一些高升糖的东西可以被低升糖的东西中和掉,其实所有的蔬菜都是低升糖,蛋白质都不升糖。(推荐阅读:糖尿病可以吃零食吗?想吃糖先了解这些事) 山药、南瓜、马铃薯、芋头这些叫淀粉,如果通常米饭用量40公克,淀粉类则最多到80公克(1份醣),这些都一样要算成是会增加血糖的食物。根茎的东西会升血糖,既然会升血糖,就要拿来和饭作替代。例如我们常吃的火锅,如果吃芋头的话就跳过饭、跳过面。(延伸阅读:淀粉、碳水化合物这样吃!控血糖5招远离肥胖和糖尿病) 另外有些人饿了就吃坚果,但是要小心,第一是油脂,第二是碳水化合物,植物类多少都会产生一点点醣,所以坚果量尽可能是放在手掌的部分(1把)就好。 有人说燕麦很健康,但要注意,如果是燕麦饮,因为是制备的关系,血糖上冲的速度还是比较快,所以不要看到燕麦就以为很健康而摄取过量。 游医生不太强调大家都要吃糙米或是燕麦,因为他重视的是蔬菜的部分,既然中餐晚餐的蔬菜这么多,吃白米饭其实也只是一个选择。(推荐阅读:糖尿病一定要吃糙米吗?低 GI 饮食这样吃) 而优格的话因为成分是奶类,奶类都会提升一点点血糖。 酒精会导致低血糖要多加留意 酒并没有不健康,但是过量并不好。酒里面有一些成分还是有糖,啤酒里面有糖、葡萄酒里面有糖,高浓度的蒸馏酒里面含糖量就比较少。喝酒是浓度越高,杯子要越小。 假设糖尿病患者吃药打针,会让血糖一直低到会危险的话,一定要小心,因为酒会影响肝脏的肝醣,大量的酒精会抑制肝醣,万一血糖低的时候患者分不清楚,身体的血糖值就会拉不上来。 以前有个病患喝醉了,低血糖又喝醉,家人也有注意到他喝醉了,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后来叫不醒,最后变成植物人。酒精不能过量,容易造成低血糖。(推荐阅读: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喝酒?酒精会导致低血糖须留意) 低血糖的危险是立即性的,旁边没有人又没有适当的补充糖,糖尿病患者就会陷入昏迷不醒。一年之间有蛮多的车祸是因为路途中间低血糖而造成的。 重点不是吃什么,而是控制份量 吃什么都没有关系,重点是要控制份量,这是生活的一部份。“控制份量” 要成为生活技能,控制份量会让您感觉到吃东西变得不一样,例如饭要吃少一点,主食要吃少一点,相对地把胃腾出来,进食的内容多加入蔬菜、蛋白质。所以在家的饮食,就要像上高级餐馆般,菜色有多样性的选择。 把糖量降下来,把摄取量转移到蔬菜。记得1餐都要有3份蛋白质,1份蛋白质用手去比画的话就是3个指头,1个掌心大约1份多,顶多2份的蛋白质。   男性的热量需求通常较高,可以用自己的手掌大小来估算份量;女性如果个头较大,也可参考手掌大小作为份量标准。把肉片放在碗里的话,女生可控制在六分饱左右,男生则可适量多吃至八分饱。能够懂得量化该有的营养素的时候,我们就能从饮食中,同时打造自己的健康。 三角饭团其实是2份醣,可以配鸡胸肉,再加上沙拉,这样蛋白质是3份,葡萄干不要吃完,或是都不吃。如果是熟食中心的肉燥面,就是4~6份醣。可以再喝无糖豆浆,尽量挑选不太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延伸阅读:高纤血糖稳!糖尿病喝豆浆连豆渣一起喝) 蛋可以增加好的胆固醇 想吃几颗就吃几颗 新的营养研究、最大的营养师协会都公开说,蛋想吃几颗就吃几颗,因为蛋白质就是蛋、豆制品和肉,游医生不鼓吹单向饮食,如果这一餐就没有肉,也没有豆制品,那你吃3、4颗又何妨。 游医生的团队有针对蛋做研究,结论是蛋可以拉高好的胆固醇。大家都听过高密度胆固醇和低密度胆固醇,高密度胆固醇是好的,低密度胆固醇是不好的,而吃蛋的人高密度胆固醇会增加,低密度的胆固醇不会增加。 如果想要调节胆固醇,光靠饮食是无法改变的,调节胆固醇唯一一点在生活上有被证明的是:运动量提升的话,好的胆固醇会增加。 年纪大了,牙齿不好、咬不动,所以游医生是不能1日无蛋的。比如1份泡面是2份醣,游医生就建议拆成1/4,若于运动后吃则会放4颗蛋,满足蛋白质摄取量。

探索更多糖尿病分类

更多 糖尿病 相关文章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降血糖?这5个坏习惯害你血糖降不下来

由于社会的进步,无论是饮食或各种生活习惯,使得高血糖的症状普遍存在于现代人,糖尿病的罹病年龄也逐渐下降,而无论是否已是糖尿病友,如何降血糖应是大家都相当关心的话题,虽然多数人都晓得避免高升糖的饮食来控制血糖,但很多生活中的坏习惯可能我们都很少察觉,建议多注意下列这5个常被忽视、却又相当常见的不良习惯,将能够帮助民众降低血糖、远离糖尿病和防止症状恶化。 1. 饮用过多含糖饮料、果汁和隐形糖 不加节制地喝软性饮料和果汁,就可能导致血糖居高不下,而且很多人都以为果汁对健康相当有益,忽视了果汁的高含糖量,不过根据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刺胳针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所发表的文章指出,果汁含糖量和整体热量和其他含糖饮料相当,一杯250c.c. 的苹果汁和可乐,大约各含26克和26.5克的糖,因此建议口渴时,白开水、无糖茶或黑咖啡等无糖饮品是较佳的选择。 此外,日常饮食中其实充斥着不少的“隐形糖”,特别是口味重的料理,常常都添加了许多糖份,其他像是蜂蜜、沙拉酱、或各种食物沾酱(如:酱油膏),这类看似无害的沾酱或食物也含有不少糖份,建议食用前查明食品包装或利用一些纪录热量的手机App,都能够更清楚该食物的糖含量,并考虑使用其他食材或沾酱来替换,避免食用过量的糖份,例如使用橄榄油或醋来代替沙拉酱也是不错的选择。 2. 久坐缺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指出,未来20年里,亚洲国家的糖尿病例将上升到90%,高登盖力亚博士(Dr. Gauden Galea)就表示,近10年越南河内的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倍,原因可能源自这个城市的人们喜欢骑摩托车而不是脚踏车,简单来说较少运动的人,罹患肥胖的风险,比那些勤劳骑脚踏车、散步或做其他运动的人更高,而肥胖是高血糖和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 3. 熬夜或睡眠不足 如果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新陈代谢就会受到阻扰,糖尿病就会无法控制。更严重的是,睡眠不足也会刺激血液的荷尔蒙而产生饥饿感,接着就是导致体重增加啰,这就是为什么睡眠是优先考量的重要原因。 4. 不吃早餐 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中,有时候不得已会跳过不吃早餐,而且日复一日成了习惯,但是糖尿病人或血糖不稳的族群,除了饮食的内容,也应该要注意规律的进食,才不会让血糖的起伏过于剧烈、产生恶性循环。 5. 乱吃宵夜 一般不建议糖尿病人在晚餐后又吃宵夜,因为新加坡的宵夜外食大多不太健康,很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或血糖波动;另外如果晚上进食时间太晚,可能会导致第2天早上的血糖值飙高,因此,如果您想在晚餐后满足一下嘴馋,建议可以先观察一下自己的血糖值,依数值来调整饮食,不过一般来说,建议选择一些低升糖或较健康的食物,例如一小颗苹果、一小杯牛奶、豆浆或一小把坚果。 无论仍处糖尿病前期或是已罹患糖尿病,除了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指示服药和搭配正确饮食,避免上述这些不良习惯肯定也会帮助您控制病情,而一些研究也认为糖尿病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疾病,因为即便身体携带糖尿病基因,也未必会有糖尿病,因此,建立良好生活型态和避免上述的不良习惯,对糖尿病之预防和治疗都极为重要!


糖尿病

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饮食!5个控糖技巧远离糖尿病

一般人饭后血糖会稍微上升很正常,但当身体长期无法有效地运用血中的糖分时(可能有胰岛素阻抗状况),长期下来会容易导致糖尿病(Diabetes),之后可能会衍生出与肾脏、眼睛等并发症,或是神经病变等,因此稳定血糖很重要。其实无论是糖尿病人、淀粉爱好者或是甜食控,在健康情况恶化前,都以该学习如何控制血糖、让血糖维持稳定,不妨藉由以下天然不靠药物的方式,来控制血糖、远离糖尿病。 1. 糖尿病饮食首重碳水化合物摄取 在意血糖的人,都晓得碳水化合物是导致血糖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每餐吃多少碳水化合物(淀粉、糖类等)最理想?根据台湾中华民国糖尿病学会的资料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Type 2 diabetes)的碳水化合物建议摄取量,女性为每餐约 45~60 公克;男性每餐约 60~75 公克,点心约 15~30 公克。而碳水化合物通常存在于含淀粉的主食或含糖的食物和食材中,如白饭、面类、根茎类(如番薯、马铃薯等 GI 值低的蔬菜),以及大多数水果与面包甜点。 2. 富含蛋白质的早餐稳定血糖 经过一夜 8~12 小时没吃东西,早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更是如此,且这餐吃蛋白质很重要,因为身体需要食物来平衡血糖浓度。根据美国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 of Missouri)的研究表示,高蛋白质的早餐更能控制女性体内的血糖值,研究中受试者为 18~55 岁的女性,在饮食上每人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同之外,热量、脂肪和纤维量皆相似,而在她们吃完早餐后的四个小时内,检测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胰岛素含量,发现蛋白质摄取较多的组别,餐后血糖最高值比蛋白质较少组还低。 3. 饮食增加水溶性纤维摄取 纤维可以减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而纤维分为水溶性膳食纤维,与非水溶性膳食纤维两种,虽然都对健康很重要,但其中水溶性纤维特别能维持血糖水平。若患有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的人,可藉由高纤维饮食方式,来控制血糖,并减少低血糖的情况发生。富含纤维的食物,例如蔬菜、水果、豆类和全谷类食物等,每日纤维建议摄取量,女性约 25 克,男性约 38 克。 4. 选抗性淀粉助血糖缓升 美国营养专家吉尔·伟森伯格(Jill Weisenberger)表示,马铃薯和豆类中,都含有抗性淀粉,若将马铃薯煮熟放凉后吃,其 GI 值会比热着吃来得低,减缓饱餐后血糖上升速度。另外,其他淀粉类食物也有抗性淀粉,如尚未过熟的香蕉、豆类与扁豆、全麦谷粒(小麦、燕麦、大米和荞麦等)、玉米和冷义大利面等。 5. 豆类消化慢血糖稳 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表示,因为消化豆类的速度慢,所以血糖上升不会过快。根据 2012 年一项在加拿大的研究,发现每天至少吃一杯豆类(如鹰嘴豆和扁豆),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三个月内,血糖值都维持较低水平。另外,豆类也富含叶酸(Folate),与降低心血管疾病机率有关,每天吃 1~3 杯煮熟的豆子,会减少总胆固醇量 5~19%。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糖尿病

认识血糖:高血糖与低血糖的定义与症状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随时检测血糖是日常必需的例行工作之一。控制血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糖尿病的特征之一就是高血糖,因而透过药物和胰岛素来稳定血糖,但是糖尿病患仍需要时时留意自己的血糖值,避免出现低血糖或酮酸血症(或称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简称DKA)等急性并发症。 对糖尿病患者及其朋友和家人来说,认识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症状都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替自己检测血糖,也能察觉征兆,避免更严重的问题发生。本篇将介绍高血糖或低血糖的定义与症状,并提供控制血糖的方法。 正常的血糖值 对于大多数的健康个体,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如下: 空腹血糖:70~100mg/dL 飯后兩小时血糖:70~140mg/dL 什么是高血糖? 高血糖是糖尿病常见的症状,当体内缺乏足够的胰岛素或是身体出现对胰岛素阻抗时,体内的血糖将无法被有效利用,血糖浓度就会升高,当血糖高过一个标准,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高血糖的定义与标准 延伸阅读: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认识血糖检测的数值 血糖过高的两个标准: 空腹血糖值>100mg/dl:若介于100~125mg/dl,表示“空腹血糖异常”,即是血糖过高,也是所谓的“糖尿病前期”,如果在糖尿病前期阶段,透过改变饮食及生活方式,都还有机会延缓或逆转糖尿病的发生。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饭后两小时的血糖140~199mg/dl为“葡萄糖耐受不良”。 通常出现这两种现象时,未来就很可能会发展成糖尿病;如果空腹血糖过高,每年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将比正常人高出3~9倍,而葡萄糖耐受度不良或饭后2小时血糖偏高,以后每年罹患糖尿病机率是正常人的4~10倍。 高血糖的其他成因 不过,高血糖也可能不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阻抗等因素所致,也有一些疾病会导致高血糖。如罹患肝炎、肝硬化等各种导致肝醣储存出现问题的肝脏疾病,或是发生急性感染、感冒、中风、烧伤或创伤、心肌梗塞等,以及服用利尿剂、消炎药物、口服避孕药等可能也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另外,甲状腺亢进、皮质醇增多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疾病时,也可能会导致血糖偏高。 高血糖症状 高血糖的常见症状如下: 频尿 疲惫想睡 恶心 常常饥饿或口渴 视力模糊 什么是低血糖? 当血糖浓度<70mg/dl 或血糖值由高浓度急剧下降时,都会出现低血糖的症状。低血糖可说是比高血糖更紧急和危险的情况,如果没有及时处理,可能会危害到生命安全。 即使是高血糖的糖尿病患,也会有低血糖的情况发生,可能的原因如下: 空腹喝酒 太晚吃饭、没吃东西或吃太少 口服降血糖药或胰岛素和进食时间没有配合(延伸阅读:胰岛素注射卫教:注射部位、步骤与胰岛素保存须知) 口服降血糖药或胰岛素的剂量过多,例如忘记服药而重覆吃药 过度运动并没有吃点东西(推荐阅读:糖尿病运动好处多!运动前中后血糖饮食勤注意) 低血糖症状 低血糖常见症状如下: 手抖 心悸 出汗 焦虑 头晕 极度饥饿 虚弱和疲倦 易怒 依据血糖值高低,可分为4种阶段: 第一阶段血糖值介于65~70mg/dl之间,没有明显症状。 第二阶段血糖值界于60~65mg/dl之间,反向调节荷尔蒙开始动员反应,对抗低血糖。 第三阶段血糖值界于50~60mg/dl之间,有心跳加速、手抖、冒冷汗、焦虑等自律神经症状。 第四阶段血糖值小于50mg/dl,脑部缺糖引起疲倦、嗜睡、混乱、言语不清、抽筋甚至昏迷不醒。 突然低血糖怎么办? 若在第三阶段时立刻处理 ,补充葡萄糖使血糖上升,就能避免更严重的第四阶段症状。如果发生低血糖但意识还清醒的话,应迅速补充适量含葡萄糖且易吸收的食物。例如1杯果汁、1罐饮料、1匙蜂蜜等,如症状未消失,可以再吃点东西 。 若已经意识不清无法进食,就必须马上送医注射葡萄糖水,大部分的情况意识会迅速恢复。 如何控制血糖? 最好能自备血糖机,平常多检测血糖,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才能减轻严重低血糖的危险。而血糖高的时候,可以透过运动和用药及时降血糖。糖尿病患需要好好控制血糖,才能避免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以下提供几项控制血糖的方法: 减肥助控血糖:肥胖的人减少5~10%体重就可以改善胰岛素发挥的作用。(推荐阅读:如何降血糖?这5个坏习惯害你血糖降不下来) 挑选带纤维的淀粉:选择如糙米、燕麦、五谷杂粮等全谷类,这些淀粉富含纤维,消化吸收时间较久,可延缓血糖上升。 控制糖分摄取量:水果、甜食富含葡萄糖与双醣,会让血糖迅速上升。血糖正常者建议1天摄取水果量约2个拳头大,分散3餐时间吃,每次不超过1碗大小,而糖尿病患则需控制每餐水果不能超过半碗。 适量补充矿物质:富含铬、锌、镁、钙的食物可以帮助胰岛素发挥作用调节血糖,如全谷类、坚果类、叶菜类、乳制品。 规律运动:运动可以增加肌肉吸收血液中葡萄糖的能力。 血糖常见问题 血糖突然升高有什么症状? 血糖突然升高可能会造成高血糖急症,常见症状包括: 高渗透压高血糖症:多发生于第2型糖尿病,因胰岛素无法维持血糖平衡,血糖突破600mg/dl;患者会因高渗透压不断排尿,进而脱水、意识不清。 糖尿病酮酸中毒:较常发生于第1型糖尿病,尤其是患者自行中断胰岛素治疗,或意外感染其他疾病之时。当身体胰岛素过少时,会开始分解脂肪、制造酮体,造成恶心、呕吐、头晕、昏迷及呼吸时闻到水果似的甜味。 低血糖是糖尿病吗?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为以下4项,满足其一即可诊断为糖尿病(前3项需重复验证2次以上): 糖化血色素(HbA1c)≥6.5% 空腹血浆血糖≥126 mg/dL 口服葡萄糖耐受试验第2小时血浆血糖≥200 mg/dL 典型的高血糖症状(多吃、多喝、多尿与体重减轻)且随机血浆血糖≥200 mg/dL 由此可知,低血糖无法判定为糖尿病。非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通常有以下可能: 服用肺炎或抗生素药物 因酗酒而影响肝脏运作 厌食症或营养严重不良 肾上腺或脑下垂体疾病 胰岛素瘤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通常是因为药物、饮食或活动过度等因素。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糖尿病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饭前饭后血糖、糖化血色素这样看

血液中的葡萄糖被称为血糖,血液将葡萄糖带到人体所有细胞中,提供人体所需能量。不过葡萄糖需要胰岛素(Insulin)的帮助才能有效提供细胞能量,而当我们体内胰岛素缺乏或功能不全,就会造成血糖过高,进一步造成糖尿病等其他严重问题。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血糖数值怎么看? 健康检查报告上面都会有血糖数值,是用来检测一个人的血糖状况,并用来诊断糖尿病。 一般来说,如果没有红字大多不用太担心,不过相信许多人还是会关心自己血糖状况是否正常、有没有罹患糖尿病,但是血糖检测报告上有太多中英文夹杂的陌生名称,如果没有医疗人员解释真的不好懂。以下就带您认识血糖检测分析的项目和正常数值,让您看懂自己的血糖检查报告。(延伸阅读:在家血糖检测:血糖机操作步骤、测血糖的前后须知) 以上图表整理的为三种最常见的血糖指标,大致上分为4个范围: 低:血糖值偏低,可能要留意低血糖状况。 正常:血糖数值正常。 前期:血糖偏高,进入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已是糖尿病诊断标准,建议就医诊断治疗。(推荐阅读:第二型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第一型与第二型差别)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 饭前血糖(Glucose AC, mg/dL):正常数值70~99mg/dL 检测空腹情况下血糖中的葡萄糖含量。正常情况下,身体会将淀粉类食物分解成葡萄糖,因糖尿病患胰岛素的分泌异常,故导致血液中血糖数值过高。如果有胰脏炎的患者,检验数值也可能上升。 饭后血糖(Glucose PC):正常数值70~140mg/dL 饭后2小时检测血糖值,可用来辅助诊断是否有葡萄糖耐受不良的情况或是罹患糖尿病,如果有胰脏炎的人,数值可能会上升。 糖化血色素:正常数值4.2~5.7% 血色素是红血球中的1种蛋白质,主要的功能是将氧气带到组织里,并将二氧化碳带离组织,让葡萄糖可以附着在血色素上。而被葡萄糖附着的血素称为糖化血色素(又称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简称 HbA1c、A1C),可用来评估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控制状况和治疗效果。 糖化白蛋白:正常数值11~16% 糖化白蛋白(glycated albumin,简称 GA)可以呈现近2~3周血糖控制的状况,并观察短期血糖变化情况,比糖化血色素敏感,且不需要空腹检测。但对于罹患影响蛋白质代谢的疾病,如肾脏疾病、甲状腺疾病等,便不适合以此方式进行检验。 糖化白蛋白的数据依试剂和厂牌不同,各国数据也不尽相同,并不像糖化血色素,在国际上没有统一准则。大家如果要计算的话,根据新加坡糖尿病临床照护指引提供的糖化白蛋白计算公式:糖化白蛋白 =(糖化血色素 -2.015)*4。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50g(OGTT 50g):正常数值 140 mg/dL 代表有妊娠糖尿病。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75g(OGTT 75g):正常数值 200mg/dL 则为糖尿病 喝完糖水后120分钟,血糖值在140~200mg/dL,表示为血糖耐受降低(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100g(OGTT 100g):正常数值 200mg/dL则确诊为妊娠糖尿病) 检查血糖的次数和时间 如果您罹患糖尿病,将血糖值保持在目标范围内非常重要。可能需要每天多次检查血糖。即使没有罹患糖尿病,我们也可能会发生血糖过低或过高而出现问题,所以建议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并遵循医嘱使用符合医生开立的药物,维持血糖正常。 以下为检查血糖的频率建议: 血糖控制不良或不稳定,建议每天检查3~4次。 血糖控制良好的病人可以每周只检查3~4次。 如果三餐前的血糖都接近正常的话,也要进一步检查飯后2小时的血糖。 每1~2周,半夜3点测一次血糖,以防半夜低血糖不自知。 相关文章:认识糖尿病:原因、症状、诊断、预防 饮食控制、控糖产品双管齐下,血糖稳定不飙升 稳定血糖的首要之务为控制饮食,包括定时定量、多吃高纤食物、少吃高糖、高热量或高油食物,例如香炸食物、精致糖、甜点、含糖饮料及酒类等,并且维持作息正常、多运动;除此之外,藉由服用稳糖产品,也可作为加强调节血糖之辅助,维持血糖值起伏稳定。 在测量完血糖后,若发现血糖偏高或常起伏不定者,除了着手饮食控制、调整生活之外,建议也能同步服用稳糖产品,提早保健、调控血糖;若已经诊断患有糖尿病者,请务必谘询医生,在医生指示下,可搭配服用稳糖产品,维持身体机能。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糖尿病并发症

没有糖尿病为什么会低血糖?低血糖是糖尿病吗?6大原因解说

明明没有糖尿病,却出现低血糖?低血糖通常与糖尿病有关,不禁令人担心,低血糖是否是糖尿病前兆?《Hello健康》带您了解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以及低血糖时该吃什么食物急救。 没有糖尿病为什么会低血糖?6大原因一次看 低血糖通常不是糖尿病的前兆,相反地,它通常是糖尿病治疗的副作用之一,或由其他习惯、病症造成;因此,没有糖尿病的人也可能出现低血糖。 以下是6种非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 1.断食 身体需要糖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长时间断食,身体储存的糖分用尽,血糖就会下降。 2.过度运动 运动过度可能会导致身体消耗过多的糖分,进而导致低血糖。 3.常吃高GI值食物 高GI值的食物通常会使血糖迅速上升,但进而促使胰岛素释放过多,造成血糖急速下降。 4.胰岛素瘤 胰岛素瘤是种罕见的肿瘤(非癌性),容易因胰脏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导致低血糖;不过,此状况并不多见,约百万人口中才有1例,且多为中年女性(40-70岁),并常与“胰脏癌”搞混;以下简单介绍2者差异: 胰岛素瘤:胰岛β细胞中的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 胰脏癌:胰脏本身的癌症,通常发生在胰脏导管中。 5.长期劳累 长时间处于高度的疲劳状态,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压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糖皮质素,这些荷尔蒙会促进身体消耗糖分,进而导致低血糖。 6.饮酒过量 饮酒过量会影响肝脏功能,进而可能导致低血糖,因为肝脏可以帮助制造和储存糖分,当肝脏功能不良时,就会影响糖分的储存和释放,进而导致低血糖。 低血糖定义 低血糖(Hypoglycemia)定义为70mg/dL以下,常突然发生,并伴随身体不适的症状如下: 初期:饥饿、发抖、冒冷汗、心跳加快、无力、头晕、嘴唇麻、视力模糊、皮肤冰冷、干燥、精神紧张。 末期:若不立刻服用含糖食物,如葡萄糖、糖果、果汁等,可能导致口齿不清、意识不清、抽筋、昏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延伸阅读: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饭前饭后血糖、糖化血色素这样看) 低血糖要吃什么?低血糖处理方法 如果您出现低血糖,应尽快补充糖分,若症状迟迟未改善,请立即送医;若症状改善,建议与下一餐保持1小时以上的间隔,再补充一份醣类食物。 若是患者意识不清或无法合作,可将患者头部侧放,将一汤匙的蜂蜜或糖浆灌入牙齿及脸颊间,按摩其脸颊帮助吸收,并立即送医治疗。 低血糖可选择以下高糖食物: 糖果(硬糖):硬糖是一种含糖量较高的糖果,方便携带;不过,硬糖中含有较多的添加剂和色素,因此不宜过量食用。 果汁软糖:果汁软糖含有的糖分和热量较低,适量食用果汁糖果可以维持血糖水平,同时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的影响。 葡萄糖片:葡萄糖能够迅速提高血糖水平,因为是葡萄糖是成分单纯的单醣,身体吸收速度较快;其他类型的糖果可能含有脂肪或蛋白质,这些成分会降低吸收速度,减缓血糖上升。 果汁:果汁含有大量的葡萄糖和果糖,同时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因此十分适合低血糖病人饮用,例如柳橙汁、葡萄汁及苹果汁。 低血糖要避免的食物 并非所有果汁或食物都适合低血糖患者: 巧克力:由于巧克力的脂肪含量高,会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 葡萄柚汁:葡萄柚汁含有一种物质叫做柚皮酮,会影响一些药物的代谢,导致药效增强或削弱,对服用药物者产生不良影响。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患控好血糖很重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就靠这10招

糖尿病(Diabetes)是相当常见且恼人的慢性病,如果病情和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的并发症将严重影响生活品质,造成失明、截肢甚至危及性命。不过只要血糖控制得宜,就可以预防、并大幅度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本文将为你提供10个有效方法,帮助控制糖尿病情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 积极管理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学习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并培养每天运动的习惯,都有助了解自身状况,帮助控制糖尿病和预防相关并发症。另外,糖尿病患应定时测量血糖值,并按照医师指示服药来控制血糖浓度。请注意,若是发生紧急状况,患者一定要向尽速就医。(同场推荐:认识糖尿病) 2. 戒烟才是王道 抽烟会提高罹患各种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包括心脏病、中风、神经系统损伤,而且还会破坏肾小球的正常机能,进而引发肾脏病。另有研究指出,吸烟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色素较高,足见吸烟对于血糖控制的不良影响。 万一戒烟一直无法成功,也请不要气馁,不妨多尝试几种不同戒烟方式,持之以恒直到成功为止。 3. 控制血压和胆固醇 高血压和高胆固醇都会损害血管,并会引发令人担忧的健康问题。若是您患有糖尿病,又同时高血压及或高胆固醇的状况,那么这对您的血管和健康损害会更加严重。因此,请患者一定要定时检测血压和胆固醇,让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在良好的状态。 4. 预防眼疾要定期视力检查 除了常见的血糖值测量外,视力检查也能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视网膜有没有损伤,以及是否患有白内障(Cataracts)及青光眼(Glaucoma)等其他眼睛疾病。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应于5年内接受初次详细眼部检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应于确诊糖尿病后尽快接受详细眼部检查。若经上述检查发现视网膜并无病变,则应每年接受1次眼科检查。 5. 接种疫苗 糖尿病患可能会因为血糖值过高,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所以患者可能须考虑接种疫苗,例如:流感疫苗、肺炎疫苗、B型肝炎疫苗等,以避免感染后合并糖尿病引发严重并发症。至于该接种什么疫苗,不妨谘询医生后再做决定。 6. 口腔健康需照顾 糖尿病会提高牙龈受感染的机率。因此建议每天应至少刷牙2次、用牙线洁牙1次,并且每半年前往牙科诊所检查牙齿的健康状况。若平时发现自己有牙龈发红、出血或肿胀,请立即谘询牙医,及早治疗降低进一步的感染风险。 糖尿病患应多留意脚部有无出现不明创伤。 7. 注意脚上的伤口 高血糖会导致神经病变,损害你的脚部神经,并减少流动到脚趾的血液,因此糖尿病患对于伤口的感知和恢复能力皆不佳。然而若不及时治疗,一个小伤口或水泡也会导致严重的感染,因此建议糖尿病患可利用每日洗澡时或睡前,检查身上有无未愈合的伤口存在,尽早处理让伤口痊愈以免病菌伺机而入,造成感染扩大。 8. 服用阿斯匹灵可能有助预防心血管疾病 研究指出,每天服用低剂量的阿斯匹灵(Aspirin)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臓病和中风的风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每天服用阿斯匹灵,由于其降低血液凝集的作用,也可能提高出血性中风的风险,请患者与医生讨论后再考虑有无每日服用阿斯匹灵的必要。 9. 饮酒要节制 饮酒要节制并配合用餐时间,因为饮酒过量及空腹饮酒可能会导致低血糖。 10. 温柔而坚定地面对压力 压力会让血管难以放松,进而提高罹患心臓病及中风的风险。专家建议患者可以透过音乐、运动、放松及冥想有助于舒解压力及改善心脏健康。


第二型糖尿病

如何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糖尿病预防2大重点、5方法一次看

“如何预防糖尿病?”相信这是现今全球健康议题中,被关注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肥胖愈来愈年轻化,造成原本多发生于中年的第二型糖尿病也开始年轻化。 如果您本身体重过重、有家族病史或被诊断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即空腹血糖偏高,就更需做好预防糖尿病的工作,以下介绍如何预防第二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会好吗? “第二型糖尿病会不会好”,一直是众多糖尿病患们的疑问,很可惜的是,第二型糖尿病不会好,但有很高的机率能透过调整生活及饮食进行控制。 藉由改变生活型态,在美国约有9成的病例可以避免,甚至降低心脏病和部分癌症的风险。 如何预防第二型糖尿病? 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的方法,主要可归为2大原则:控制体重和多运动。控制体重就必须要从饮食和运动下手,健康的饮食内容、增加运动量和减重,避免将来出现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例如神经、肾脏和心脏等病变。 以下为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提供的预防第二型糖尿病方法: 预防糖尿病方法1:多运动 规律运动不仅可帮助减肥、降低血糖,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就是可以让葡萄糖有效被身体利用,进而让血糖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根据护理人员健康研究(Nurses’ Health Study,简称NHS)和医护人员追踪研究(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简称HPFS)发现,每天快走半小时,可以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约 30%。 另外也有研究表示,有氧运动和阻力训练可以帮助控制糖尿病,而如果这两种运动都做的话效益最高。 预防糖尿病方法2:多摄取膳食纤维 预防糖尿病饮食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多摄取纤维,不仅可以帮助改善血糖控制,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还能降低罹患心脏病的风险。另外,摄取膳食纤维也可以增加饱足感,帮助减肥更顺利,包括水果、蔬菜、豆类、全谷类和坚果等。 预防糖尿病方法3:吃全谷类 避免吃精致淀粉(如白米、白面包、白面条),并摄取全谷食物有助降低罹患糖尿病的风险,并帮助维持血糖值。建议可以在烹调主食的时候,让全谷物占整体主食的一半以上,例如本来只吃白米的你,可以将一半以上的白米替换成糙米或十谷米。 预防糖尿病方法4:减肥 如果您有过重的问题,那么减轻体重可能会有效帮助你预防糖尿病。国外有项大型研究中,参与者减少了一开始体重的5~7%,并定期运动,研究发现罹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将近60%。 预防糖尿病方法5:控制份量的饮食计划 低碳饮食、低GI饮食或是生酮饮食等等,都是曾经流风靡全球,甚至受各国知名人士推荐的饮食法。当然这些饮食法的确可能会在短期内,帮助减轻体重,但是它们在预防糖尿病方面的效果,及其带来的副作用或长期的影响都不清楚。与其这样,不妨设计一个以健康、天然的食物为主,并控制好摄取份量的饮食计划。 另外,其他预防第二型糖尿病的饮食原则如下: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品:少吃牛肉、猪肉,选择家禽或海鲜等白肉,少吃培根、火腿等肉品,将饱和脂肪控制在一天总热量的10%以下。 少喝含糖饮料:多喝开水,选择不加糖的黑咖啡或茶也都是重要的原则。 戒菸:研究发现,抽烟者罹患糖尿病的机率比不抽烟者多了50%,而重度抽烟者的罹病风险甚至更高。 少量饮酒:研究发现,适量的酒精(女性每天最多1杯,男性每天最多2杯)有助提高细胞使用葡萄糖的效率。饮酒过量会增加罹患糖尿病风险。 什么时候去看医生验血糖? 美国糖尿病协建议符合以下情况者,可以开始检测血糖: 年满45岁 任何年龄的过重成年人,且有一个或多个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例如糖尿病家族病史、糖尿病前期病史,或日常的活动量低都需要注意第二型糖尿病的风险。 若是开始出现口渴、频尿以及易饿等常见糖尿病症状,也请即早就医检查治疗。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第二型糖尿病

淀粉、碳水化合物这样吃!控血糖5招远离肥胖和糖尿病

对于多数糖尿病或正在减肥的人来说,淀粉或加糖的食物,都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美味;无论是需要控制血糖或是想减肥的民众,很多人都会选择少吃、甚至拒吃碳水化合物,不过事实上,控血糖或减肥还是可以吃淀粉的,只要掌握好摄取量、挑对淀粉吃,甚至可以让减肥更轻松。本文将简单介绍什么是碳水化合物,提供糖尿病患、想减肥的民众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取量的技巧。 减肥、控血糖先认识碳水化合物 我们所说的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糖醇(Sugar alcohols)、淀粉、膳食纤维(Dietary fiber)四种主要类型;依据醣类的组成结构,又可分为简单醣类(Simple sugars,就是一般的糖)和复合式碳水化合物(Complex carbohydrates)。 简单醣类:包含一个或两个醣分子,吃起来的味道甜甜的,如牛奶、水果、蜂蜜、果汁、糖浆等。 复合式碳水化合物:数千个醣分子所组成的,吃起来具有淀粉的口感,不会立刻感觉到甜味,常见如淀粉类蔬菜(例如玉米、马铃薯、番薯)、谷物或谷类制成的产品,以及红豆、绿豆等豆类。 碳水化合物和血糖的关系 人体吃下碳水化合物后,无论是上述哪种醣类,都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Glucose),进入血液后就导致血糖的上升,提供身体和细胞能量,血糖上升时,身体也会开始分泌胰岛素(Insulin),让身体细胞可以好好运用血液中葡萄糖。 过量碳水化合物导致胰岛素阻抗、脂肪增加 然而吃太多碳水化合物或血糖骤升过快时,体内会有过多的葡萄糖,人体会分泌胰岛素,将这些过剩的葡萄糖转换为肝糖,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而超过肝醣储存极限就会转换成脂肪储存,导致过重或肥胖;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导致胰岛素敏感度下降,产生胰岛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导致高血糖、高血压等三高症状。 换句话说,当我们摄取过多的糖或淀粉的话,除了导致体重增加,而且如果吃太多精致淀粉(例如白饭、白面包、饼干)或加糖的食物,也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适量碳水化合物助减肥 许多减肥的人可能会,认为碳水化合物是构成脂肪的万恶之源,而虽然摄取过量的确会造成脂肪囤积,不过只要适量摄取,并不需要完全戒食淀粉等主食。 就如前面所述,葡萄糖是身体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没有醣类的话,会影响人体的能量运作,甚至燃烧脂肪的效果都会受影响。所以如果想减肥,碳水化合物的摄取量正是关键,适量的淀粉不仅不会变胖,还能帮助减肥。另外,一般建议可以将白饭等主食替换成低GI值的全谷物(如糙米),多摄取复合式的化合物,有助于稳定血糖,进而避免多余脂肪生成。 碳水化合物这样吃 从饮食中控制碳水化合物和糖的量,确实是有效的减肥和血糖控制的方法之一,也因此,各式饮食减肥法也纷纷被推崇,例如无糖饮食法、低醣饮食法(Low-carb diet)或生酮饮食(Ketogenic diets)等。不根据新加坡卫生促进局(Health Promotion Board,HPB)发布的《成人健康饮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从碳水化合物中获取约 45% 至 65% 的总热量。不过应避免摄取人工添加糖(Added Sugar)。 现代人的饮食内容,除了糖是万恶之首,一般美食充斥着过多的精致淀粉也是一大问题,所以新加坡卫生促进局也建议,每日摄取的淀粉类食物中,应有 1/3 是未精制的全谷物,如糙米、胚芽米、燕麦、藜麦(Quinoa)、地瓜、马铃薯、芋头、南瓜、山药,或红豆、绿豆、蚕豆等淀粉含量丰富的豆类,及栗子、莲子等等,建议最好以未加工过的原形食物来当作主食。 5技巧减醣 远离糖尿病肥胖 1. 戒含糖饮料 市面上的手摇饮料(奶茶)的品质和口味,都不断地创新与提升,虽然好喝,但也别忽略它们的含糖量,喝太多会增加胰岛素阻抗、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及肥胖的风险。不只是手摇饮,市面上售的各种包装含糖饮料都要小心,以一罐约350毫升的含糖汽水来说,可能就含38克的碳水化合物,所以要减少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最好先戒掉喝含糖饮料的习惯。 2. 少吃面包 面包在西方文化中是常见的主食,但它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很高,纤维量显得很低,尤其是由精致的白面粉所做的白面包,几乎只有碳水化合物没有保留太多纤维或营养;即便是有营养的裸麦(Rye,或称黑麦)面包,每片也含约15克的碳水化合物,虽然全麦面包仍保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建议还是以全谷类或其他淀粉类蔬菜的食物当作主食,不仅纤维量较多,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也较少。 3. 喝果汁不如吃水果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喝果汁很健康,但建议最好还是直接吃水果取代果汁;因为果汁虽然保有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就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的比例而言,果汁并不算是非常健康的饮料,且许多市售的果汁还会添加额外的糖。以350毫升的100%苹果汁来说,就含有48克碳水化合物,又因为少了纤维,更容易导致血糖快速飙升。 4. 选择蛋白质含量高的零食 薯片、苏打饼或夹心饼,这些都是市面上常见的零食,但却不适合减肥的人,因为这类零食多半只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吃下之后过不久又很容易饿了,然而蛋白质能延长饱足感,所以正在减肥的人,最好选择含有蛋白质或纤维的食物。根据研究,下午吃高蛋白质点心的女性,比起吃一般点心的女性,晚餐的热量平均少了100大卡。所以,如果在餐与餐之间感到饿的话,建议不妨吃些高油脂或高蛋白质的坚果或起司。 5. 早餐吃鸡蛋 如前述,选择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同样可维持饱足感,除了有助于控制血糖,也帮助减少一天摄取的总热量,达到减肥的效果。而鸡蛋不仅是能提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也少;每颗鸡蛋所含的碳水化合物少于1克, 因此想减肥和稳定血糖,选择鸡蛋再适合不过了,不仅既方便购买也容易烹煮。(同场推荐:吃蛋担心胆固醇过高?带你破除胆固醇迷思)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糖尿病

认识糖尿病:原因、症状、诊断、预防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是影响身体血糖的代谢疾病,因为不同病因,可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最主要是体内胰岛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对糖类的利用能力减低,甚至完全无法利用而造成血糖过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导致其他严重问题,如心脏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或肾脏病等。 正常情况下,我们吃进的碳水化合物会被分解为葡萄糖(Glucose,又称血糖),糖释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进而刺激胰脏分泌胰岛素,促进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供应细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会因为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身体无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过高。当血糖超过肾脏的负荷时,血液中的糖分便会经由尿液排出,故称为糖尿病。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调查显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岁族群约有5.37亿人患有糖尿病,约占全球十分之一;根据预估,到了2030年,糖尿病患将剧增至6.43亿,到2045年更将增至7.83亿。 糖尿病的类型 随着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也越来越多。 糖尿病类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体免疫或病毒等问题造成先天性胰岛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详情请阅: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阶段才因遗传、不当生活习惯等因素而诱发的糖尿病,详情请见:第二型糖尿病。 潜伏性成人自体免疫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是成人阶段才发展出来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称为第1.5型糖尿病(Type 1.5 diabetes)、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称续发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疗而引发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如皮质类固醇过多、生长激素过多,或注射生长激素及利尿剂、避孕药及类固醇等相关药物。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简称GDM):指怀孕前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怀孕时却出现高血糖的现象。 糖尿病的症状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诊断时,常发现有多渴、多尿的症状,并常合并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数患者初期都没有明显症状,直到透过验血、有高血糖相关症状或合并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视力模糊、罹患心脏病后,才发现自己有这种疾病。 整体来说,糖尿病常见相关症状有: 口渴 频尿 容易饥饿 体重没来由的下降 疲劳和虚弱 视力模糊 头痛、头晕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糖尿病是一种系统性疾病,而不是局部性的病症,所以可能会让第一次看诊或有糖尿病的相关疑问者,不知道要看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内分泌新陈代谢科,如果没有专科门诊,也可以先看内科或家庭科医生。 糖尿病的风险 由于第一型糖尿病属于自体免疫问题,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儿童、年轻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而家族同时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满30岁以后,也会有较高罹病的风险。 第二型糖尿病,则主要受个人生活型态影响,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满45岁、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周运动少于3次、曾经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过4000克的人,都较可能成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另外,近几年研究也显示,阿兹海默症与糖尿病有明显的关系,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兹海默症风险更高,阿兹海默症也因此被称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饮食与习惯 对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风险族群来说,维持血糖稳定及控制体重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其中,饮食习惯更是影响血糖、体重的重要因素,建议养成定时进食的习惯,以少糖、少油、少盐为原则。 另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议,成人每周运动量须超过150分钟,建议可维持每周3~5天、每次30分钟的运动习惯;透过适度的运动,不仅能够帮助维持体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维持身体健康最佳状态。 糖尿病的照顾与预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顾 糖尿病患者需要经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过高或过低皆可能造成危险;另外,也有造成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发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药物等。为了避免这些问题,请确保正确服用糖尿病药物,遵循糖尿病饮食并定期检查血糖。 糖尿病的预防 第一型糖尿病与自身遗传体质关系密切,或许没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确的预防方法,但有鉴于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为高危险群,都应该为了避免成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习惯。包括均衡饮食、维持适当体重及培养运动习惯,同时也应戒烟、避免吸入二手烟和过度饮酒,以减低将来患上糖尿病的机会。 (图片授权:Shutterstock)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么?会好吗?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状、治疗、诊断、多发生于哪种族群

第一型糖尿病是什么?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糖尿病的一种,曾经被称为幼年型糖尿病(Juvenile diabetes)或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简称IDDM),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制造胰岛素(Insulin)的细胞因自体免疫或病毒等问题遭到破坏,造成先天性胰岛素缺乏。 胰岛素是一种使血液中的葡萄糖(Glucose)进入细胞产生能量所需的激素。第一型糖尿病通常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出现,但也可能发生在成人阶段。新加坡内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人数并不多,占总糖尿病患者人口不到5%,绝大多数还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 第一型糖尿病的好发族群与危险因子 第一型糖尿病高风险族群与危险因子如下: 有家族病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第一型糖尿病的人。 基因遗传:某些基因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风险较高。 地理位置:高纬度地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机会比低纬度地区的更高。 年龄:虽然第一型糖尿病可能在任何年龄发展,但有2个明显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4~7岁的儿童;第二个高峰为10~14岁的儿童。 第一型糖尿病会好吗?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无法治愈,主要透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并辅以饮食与搭配运动。若控制不佳,则易引起糖尿病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简称DKA)。 第一型糖尿病主要有3种治疗方法: 传统胰岛素注射法(中长效+短效):注射次数较少,血糖浮动较大,容易使患者半夜出现低血糖的现象。 加强式胰岛素注射法(长效+三餐前短效):血糖控制效果佳且有笔型,外出施打方便;缺点是注射次数较多。 胰岛素帮浦:3天才需更换一次针头,注射频率低,而且可依照血糖释放胰岛素,减少低血糖的问题;缺点是帮浦贴片可能会使患者过敏,且不受健保给付,费用较高。 第一型糖尿病的诊断方法 医师会藉由以下检验标准判断是否确诊糖尿病: 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简称FPG)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简称OGTT) 随机检测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除了症状和年龄,要判断一个人罹患的是第一型还是第二型糖尿病,还需检查: 自体抗体(Autoantibodies) C肽(C-Peptide) 胰岛素分泌 酮含量(Ketones) ”” 酮是人体燃烧体内脂肪时会产生的物质。第一型糖尿病有1/4患者在诊断前已经有一定程度的糖尿病酮酸中毒。 第一型糖尿病的照顾与预防方法 目前尚无可预防第一型糖尿病的方法,因此确诊患者务必定期将血糖纪录带回去诊所或医院,让医生诊断和追踪,同时让血糖水平尽可能接近目标值,以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更多内容请前往第一型糖尿病专区】

医师阵容

Hello 健康的医生阵容由专业医师与各领域医学专家所组成,协助审阅网站内容并即时分享专业领域新知。

我们的专业团队除确保医学相关内容之正确性,并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资料来源参考,提供高度专业、内容丰富之健康讯息。

Hello 健康与合作之专业医生团队,将不断致力于提供实用可信赖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并守护您,一起迈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专业团队介绍
组题分类
健康体检
我的健康记录